CN210954362U - 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54362U
CN210954362U CN201922045301.7U CN201922045301U CN210954362U CN 210954362 U CN210954362 U CN 210954362U CN 201922045301 U CN201922045301 U CN 201922045301U CN 210954362 U CN210954362 U CN 2109543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radar
moving
ground penetrating
penetrating rad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4530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文强
李振堂
冯志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drological and Geological Survey Team of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Hydrogeology Bureau of 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drogeology Bureau of 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 filed Critical Hydrogeology Bureau of 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
Priority to CN20192204530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543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543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543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包括雷达框架、前端移动装置和两个后端移动装置,所述雷达框架呈水平设置,用于安装三维探地雷达,所述雷达框架包括框架前端和与框架前端相对应的框架后端;前端移动装置装设于框架前端的中部,两个后端移动装置对称装设于框架后端上,雷达框架能够通过前端移动装置和两个后端移动装置在地面移动。本实用新型的托架装置解决了原有三维雷达框架笨重不易运输的缺点,在保证对三维探地雷达信号无干扰、提高数据采集过程中安全性的同时,还具有轻便、运输方便、安全等特点,拖拽采集安全可靠,保证了野外安全生产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管线和路面老化,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问题日益凸现,潜藏着路面塌陷、燃气管线泄露等危险,而野外地质探测时,由于地形复杂,地质情况莫测,野外探测人员的作业风险也较大。目前,研究人员在对城市地下空间和野外地质探测时常用的装置为三维探地雷达,能够“透视”地下多材质市政管线、油气管线信息,以及城市道路空洞、疏松、富水等土体病害信息。可以实现地下量程范围内三维数据的采集与存储。一般来说,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框架大小固定,材质为铝合金,整体较为笨重,需要多人才能搬运。同时因不可拆卸,长途运输需要小型货车方能运输,成本较高。现有的托架装置组装程序复杂,步骤繁琐且不易调节高度;在采集时整个三维探地雷达系统需要用车辆进行拖拽作业,但因整个雷达系统比较笨重,惯性较大,车辆启动时或路上偶发情况时车辆急刹车,容易使车辆后方安装的拖车钩损坏继而脱钩使雷达系统与拖拽车辆分离,造成雷达连接线损坏甚至雷达系统与后方车辆碰撞等安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种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托架装置,所述托架装置包括:
雷达框架,所述雷达框架呈水平设置,用于安装所述三维探地雷达,所述雷达框架包括沿雷达探测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框架前端和与所述框架前端相对应的框架后端;
前端移动装置,装设于所述框架前端的中部,
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前端移动装置相连接,另一端能够与车体相连接;
两个后端移动装置,两个所述后端移动装置对称装设于所述框架后端上;
所述雷达框架能够通过前端移动装置和两个后端移动装置在地面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移动装置通过第一高度调节装置与框架前端相连接,每个所述后端移动装置通过第二高度调节装置与框架后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框架前端距离地面的高度,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框架后端距离地面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移动装置包括前端移动框架、前轮和转向结构,所述前端移动框架与所述框架前端连接,所述前轮装设于所述前端移动框架内,所述转向结构位于所述前轮上端,且与所述牵引装置连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一端与所述转向结构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前端移动框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丝杠和第一转盘,所述第一丝杠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转向结构中,另一端穿过所述前端移动框架,且与所述前端移动框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转盘装设于所述第一丝杠的另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后端移动装置包括后端支臂、后轮和连接杆,所述后端支臂的底部与所述后端框架连接,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后端支臂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轮,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与所述连接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端支臂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套筒、第二丝杠和第二转盘,所述套筒的一端通过杆端关节轴与所述连接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端支臂连接,所述第二丝杠装设于所述套筒内,且与其螺纹连接,另一端装设有所述第二转盘。
进一步的,所述雷达框架呈方形,且采用高密度PVC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后端设置有设备固定孔,用于固定定位设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解决了原有三维雷达框架笨重不易运输的缺点;(2)保证了对采集信号无干扰,提高了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安全性;(3)装置简单、单人即可组装;(4)拖拽采集安全可靠,保证了野外安全生产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托架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雷达框架;11、框架前端;12、框架后端;13、折叠合页;14、设备固定孔;2、前端移动装置;21、前端移动框架;22、前轮;23、转向结构;3、牵引装置;4、后端移动装置;41、后端支臂;42、后轮;43连接杆;5、第一高度调节装置;51、第一丝杠;52、第一转盘;6、第二高度调节装置;61、套筒;62、第二转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托架装置,所述托架装置包括雷达框架1、牵引装置3、前端移动装置2和两个后端移动装置4;所述雷达框架1呈水平设置,用于安装所述三维探地雷达,雷达框架1在牵引装置3的牵引下进行雷达探测,所述雷达框架1包括沿雷达探测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框架前端11和与所述框架前端11相对应的框架后端12;前端移动装置2装设于所述框架前端11的中部,所述牵引装置3的一端与所述前端移动装置2相连接,另一端能够与车体相连接;两个所述后端移动装置4对称装设于所述框架后端12上;所述雷达框架1能够通过前端移动装置2和两个后端移动装置4在地面移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探地雷达的托架装置,针对目前三维探地雷达框架装置存在问题,设计基于三维探地雷达装置,装置简单、单人即可组装,解决了原有三维雷达框架笨重不易运输的缺点,在保证对三维探地雷达信号无干扰、提高数据采集过程中安全性的同时,还具有轻便、运输方便、安全等特点,拖拽采集安全可靠,保证了野外安全生产工作。
具体的,所述前端移动装置2通过第一高度调节装置5与框架前端11相连接,每个所述后端移动装置4通过第二高度调节装置6与框架后端12相连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5用于调节框架前端11距离地面的高度,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6用于调节框架后端12距离地面的高度。所述前端移动装置2包括前端移动框架21、前轮22和转向结构23,所述前端移动框架21与所述框架前端11连接,所述前轮22装设于所述前端移动框架21内,所述转向结构23位于所述前轮22上端,且与所述牵引装置3连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5一端与所述转向结构23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前端移动框架21。其中,所述牵引装置3包括拖车连接杆和拖车球罩,拖车连接杆的一端与前端移动装置2连接,另一端与拖车球罩连接,拖车球罩与汽车球钩连接。
进一步的,前段移动框架21与框架前端11的中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一起,可选的,所述紧固件为紧固螺钉、紧固螺栓或自攻螺钉中的一种。第一高度调节装置5套设在转向结构23中达到了升降以及转向的目的。转向结构23再通过固定销、活动轴、关节轴等与拖车连接杆连接,并在拖车连接杆上面固定拖车球罩,然后与汽车球钩相连。具体的,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5包括第一丝杠51和第一转盘52,所述第一丝杠51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转向结构23中,另一端穿过所述前端移动框架21,且与所述前端移动框架2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转盘52装设于所述第一丝杠51的另一端。这样,通过转动第一转盘52,可调节第一丝杠51和转向结构23,便可实现升降以及转向的目的。
此外,两个后端移动装置4对称的设置框架后端12,与所述前端移动装置2形成了等腰三角形的位置关系。所述后端移动装置4包括后端支臂41、后轮42和连接杆43,所述后端支臂41的底部与所述框架后端12连接,所述连接杆43一端与所述后端支臂41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轮42,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6与所述连接杆4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端支臂41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6包括套筒61、第二丝杠(图中未视出)和第二转盘62,所述套筒61的一端通过杆端关节轴与所述连接杆4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端支臂41连接,所述第二丝杠装设于所述套筒61内,且与其螺纹连接,另一端装设有所述第二转盘62。通过转动第二转盘62,带动第二丝杠在套筒61内转动,从而实现后端的升降。
可选的,所述雷达框架1呈方形,且采用高密度PVC材料制成。在材质选择中,选择高密度PVC塑料进行框架加工,以防对雷达信号造成干扰。所述框架后端12设置有设备固定孔14,用于固定定位设备。在雷达框架1与转向结构23、第一高度调节装置5和第二高度调节装置6连接部分选用金属构件(小片钢板、螺丝)进行加固,升降轴手摇杆在调整好高度后,可以锁死,以防在采集过程中车辆颠簸导致手摇杆发生转动。
进行野外工作时,先拼装雷达框架采集系统,将雷达天线放入雷达框架中,根据施工道路情况运用转动框架升降系统中的第一转盘52和第二转盘63,同时调节雷达天线距离地面的高度,以防天线箱底与地面摩擦。采集时用球钩通过拖车球罩与采集车辆连接,将连接线与主机连接,实现完美组装。
本实用新型所述托架装置的具体实施过程:(1)工作过程中首先对雷达框架进行组装调试,根据现场道路情况,调节雷达线箱高度;(2)确定好雷达线箱高度后,组装雷达线箱并进行连接;(3)把雷达设备通过拖车球钩加挂在车辆后方即可进行数据采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托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装置包括:
雷达框架,所述雷达框架呈水平设置,用于安装所述三维探地雷达,所述雷达框架包括沿雷达探测行进方向依次设置的框架前端和与所述框架前端相对应的框架后端;
前端移动装置,装设于所述框架前端的中部,
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前端移动装置相连接,另一端能够与车体相连接;
两个后端移动装置,两个所述后端移动装置对称装设于所述框架后端上;
所述雷达框架能够通过前端移动装置和两个后端移动装置在地面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移动装置通过第一高度调节装置与框架前端相连接,每个所述后端移动装置通过第二高度调节装置与框架后端相连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框架前端距离地面的高度,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框架后端距离地面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移动装置包括前端移动框架、前轮和转向结构,所述前端移动框架与所述框架前端连接,所述前轮装设于所述前端移动框架内,所述转向结构位于所述前轮上端,且与所述牵引装置连接,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一端与所述转向结构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前端移动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一丝杠和第一转盘,所述第一丝杠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转向结构中,另一端穿过所述前端移动框架,且与所述前端移动框架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转盘装设于所述第一丝杠的另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移动装置包括后端支臂、后轮和连接杆,所述后端支臂的底部与所述后端框架连接,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后端支臂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轮,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与所述连接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端支臂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套筒、第二丝杠和第二转盘,所述套筒的一端通过杆端关节轴与所述连接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端支臂连接,所述第二丝杠装设于所述套筒内,且与其螺纹连接,另一端装设有所述第二转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框架呈方形,且采用高密度PVC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后端设置有设备固定孔,用于固定定位设备。
CN201922045301.7U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 Active CN2109543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45301.7U CN210954362U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45301.7U CN210954362U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54362U true CN210954362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80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45301.7U Active CN210954362U (zh) 2019-11-25 2019-11-25 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543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45294B (zh) 车载式检查系统
DE102016106827A1 (de) Ausfahrbare induktive Fahrzeugladeanordnung
DE102010028126A1 (de) 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Aufladen von elektrischen Zwischenspeichern in Fahrzeugen
CN102556185A (zh) 半挂车自行系统、车载式辐射检测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04086172U (zh) 车载式检查系统
CN210954362U (zh) 一种用于承载三维探地雷达的便携式托架装置
CN201980309U (zh) 一种深海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移动平台四驱履带底盘
CN217718085U (zh) 一种用于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的地质雷达探测装置
US8689928B2 (en) Truck-mounted vibratory source and method
CN116794601A (zh) 一种三维探地雷达装置
US6161429A (en) Dual path profilograph
CN202046383U (zh) 半挂车自行系统、车载式辐射检测系统
CN219609246U (zh) 一种可在凹凸路面行走的地下空洞检测装置
CN210554404U (zh) 一种地质雷达探测车
CN111781074A (zh) 一种路基模量自动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204804401U (zh) 无避让式简易升降停车设备
CN111596370A (zh) 城市道路地下安全隐患雷达检测车
CN211826555U (zh) 一种用于国土勘测的地下管网探测机构
CN214375313U (zh) 一种便于搭载显示设备的地质雷达检测装置
CN212460035U (zh) 道路地下病害的检测车
CN208984812U (zh) 一种定位精确的地质勘探仪
CN221668024U (zh) 一种车载式地探雷达机构及探地雷达车
CN112305536A (zh) 一种用于场地水土污染调查的自动化检测车
EP3487717B1 (de) Gehäuse für ein mobiles verkehrsüberwachungsgerät und verkehrsüberwachungssystem
CN215475223U (zh) 一种便于携带的多功能雷达小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21

Address after: 056000 No.1 Shuishui Road, Hanshan District, Handan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ydrological and Geological Survey Team of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 of China

Address before: 056004 Hebei Province, Handan city Congtai District Fu Hebei Street No. 154

Patentee before: HYDROGEOLOGY BUREAU OF 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