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30056U - 一种电吹风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吹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30056U CN210930056U CN201921232449.5U CN201921232449U CN210930056U CN 210930056 U CN210930056 U CN 210930056U CN 201921232449 U CN201921232449 U CN 201921232449U CN 210930056 U CN210930056 U CN 2109300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ction
- heater
- equal
- grooves
- l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为了使体积较小的电吹风获得较大的加热功率,且避免发热丝发红、碰丝、热量不能及时散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吹风,包括本体组件、与本体组件连接的手柄组件,所述本体组件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加热器,其中,所述加热器的功率为P,1500w≤P≤1900w,且加热器的长度与外壳的长度之比0.55≤L≤0.65。电吹风的体积较小、加热功率相对较大,且使用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吹风。
背景技术
加热器的加热功率和发热丝的电阻大小有关,发热丝并联绕制在安装架上,并联的电阻数量越多,总电阻越小,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发热功率就会越大。为了获得足够多的并联电阻数量,需要增大发热架的尺寸,从而整机的尺寸就会很大,不便于携带和收纳;体积较小的电吹风,加热器的功率又小,烘干头发的效率不理想。加热功率的增大还受到安规的限制,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加热功率会有极限值,但是达到安规极限值的加热器在工作过程中会受电吹风风量的影响,如果加热器产生的热量不及时被通过电吹风的气流带出,加热器会变红、碰丝等。
但是,通常情况下,加热功率做大的情况下,就需要将加热器体积做大,本体组件的体积加大,不便于收纳,使用起来也不易操作,因此如何获得加热功率相对较大、体积相对较小的电吹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创造提供一种加热功率相对较大、电吹风体积相对较小、既满足安全规范、又使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及时被气流带走的电吹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吹风,包括本体组件、与本体组件连接的手柄组件,所述本体组件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加热器,其中,所述加热器的功率为P,1500w≤P≤1900w,且加热器的长度与外壳的长度之比0.55≤L≤0.65。
好处是,在满足加热功率及安规的前提下,使电吹风体积最小化,且能使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及时随气流吹出,防止加热器变红、碰丝等;当L<0.55时,加热器的功率不能满足最低要求,烘干效率不理想;当L>0.65时,电吹风的体积相对较大,不便于收纳和携带,外壳的内部空间利用率没有达到最佳。
优选的,所述加热器外接圆的最大直径与外壳的外接圆的最大直径之比为L1,0.7≤L1≤0.8。
好处是,降低风阻,使加热器和外壳之间有间隙,使进入电吹风内部的气流尽可能多的从加热器吹过,带走加热器产生的热量,防止加热器变红、碰丝等,且加热器和外壳之间的间隙形成空气隔热层,降低外壳表面的温度,且便于在加热器和外壳之间装设隔热筒;当L1<0.7时,加热器和外壳距离很近,电吹风工作过程中,外壳温升较高;当L1>0.8时,外壳内部空间利用率不理想,使外壳体积较大。
优选的,所述加热器包括发热丝和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用于缠绕发热丝,相邻凹槽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D,1.2mm≤D≤1.4mm。
好处是,满足安全规范的基础上,使发热丝绕制多圈且并联设置,加热器的总电阻,提高加热效率;当D<1.2mm时,不满足安规要求;当D>1.4mm时,达不到发热功率的要求,或者达到了发热功率的要求会使电吹风体积过大。
优选的,所述多个凹槽沿加热器的中心线方向呈阶梯状排布。
好处是,使进入外壳内部的气流均匀的通过各个并联的发热丝带走发热丝产生的热量,防止加热器变红、碰丝等,提高加热器的功率。
优选的,所述多个凹槽至少排布形成呈阶梯状分布的靠近外壳后端的第一区段和靠近外壳前端的第二区段,第一区段的末端低于第二区段的起始端。
优选的,所述多个凹槽还排布形成位于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之间的第三区段,且第三区段更加靠近安装架的中心线。
优选的,述多个凹槽至少排布形成呈阶梯状分布的靠近外壳后端的第一区段和靠近外壳前端的第二区段,且第二区段更加靠近加热器的中心线,所述第二区段的起始端与第一区段末端之间的距离为D2,D2不大于6.8mm。
好处是,使气流带走发热丝的热量,防止发热丝变红;当D2>6.8mm时,造成流速降低,进而使烘干效率降低。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深度为h,1.4mm≤h≤1.7mm。
好处是,提供容纳发热丝的空间,使气流均匀吹过容纳在各个凹槽中的发热丝且不被凹槽的侧壁阻挡造成风量、风速损失;当h<1.4mm时,发热丝阻值过小,加热功率达不到理想状态;当h>1.7mm时,造成整机过重,安装架的强度减小,不容易绕制发热丝。
优选的,所述安架上设有电子器件,所述电子器件与发热丝的最短距离为D3,8mm≤D3≤10mm。
好处是,减小发热丝的热量对电子器件的影响,延长电子器件的寿命;当D3<8mm时,电子器件周围的温度较高,性能和寿命会受到影响;当D3>10mm时,受到安装架空间的的限制,否则就需要将安装架体积做大,造成整机体积变大。
优选的,所述安装架上设有电子器件,所述电子器件与安装架末端的距离为D4,D4不小于5mm。
好处是,防止人手触摸到电子器件,安全;当D4<5mm时,不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电吹风的整机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又一示例安装架组成部分的结构示意图1。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又一示例安装架组成部分的结构示意图2。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1。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2。
图中所述各部件的名称如下:
1、本体组件;101、外壳;102、加热器;1021、安装架;1022、发热丝;1023、凹槽;1024、第一区段;1025、第二区段;1026、第三区段;2、手柄组件;3、电子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6所示,一种电吹风,包括本体组件1、与本体组件1连接的手柄组件2,所述本体组件1包括外壳101、设于外壳101内的加热器102102,其中,所述加热器102的功率为P,1500w≤P≤1900w,且加热器102的长度与外壳101的长度之比0.55≤L≤0.65。加热器102的功率可以为在1500w至1900w之间的整数、也可以为小数;所述加热器102包括发热丝1022和安装架1021,所述安装架1021上设有多个凹槽1023,所述凹槽1023用于缠绕发热丝1022,发热丝1022具有多层且多层发热丝1022并联,本例中,外壳101内还设有风扇单元,且风扇单元设于加热器102的上游,外壳101的后端设有进风口,外壳101的前端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处设有出风网;加热器102的功率为1600w,加热器102的长度为d1=74.70mm,外壳101的长度为d2=123.40mm,加热器102的长度与外壳101的长度之比为0.605,在保证安规和加热器102功率的前提下使外壳101的长度做到最小,且外壳101内部各组件部会产生干涉,电气可靠性高。本例中,加热器102的长度指的是安装架1021的长度。在其他情况下,加热器102的长度也可以是发热丝1022的长度。
所述加热器102外接圆的最大直径与外壳101的外接圆的最大直径之比为L1,0.7≤L1≤0.8当加热器102或外壳101截面为圆形时,外接圆为其自身,也就是说,本发明创造中所指的外接圆包含了自身为圆形的情况,即,认为圆形的外接圆为其自身。本例中,安装架1021的包括3个云母片,3个云母片插接形成截面为“雪花”状的安装架1021,安装架1021从后端往前端的外接圆直径逐渐变小,外壳101为柱形,外壳101的外接圆为其自身,在本例中加热器102外接圆的最大直径为d3=54.76mm,外壳101的外接圆最大直径为d4=69.87mm,两者之比为0.78。
可以理解的,安装架1021可以为其他形式,例如,安装架1021包括内筒和云母片,云母片安装在内筒上,云母片上设有用于缠绕发热丝1022的凹槽1023。
凹槽1023可以为U型、V型等,本例中凹槽呈V型。相邻凹槽1023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D,1.2mm≤D≤1.4mm。本例中,D=1.3mm,D =1.2mm是满足安规的最小距离,但是D=1.2mm,相邻两个凹槽1023中的发热丝1022距离太近,相互热辐射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会使发热丝1022烧红,甚至短路。
所述多个凹槽1023呈阶梯状排布,一种情况,每个凹槽1023的深度相同,安装架1021整体呈锥形,云母片从后往前距离中心线的距离逐渐变小使得多个凹槽1023沿安装架1021的中心线方向呈阶梯状排布。
又一种情况,如图3、4所示,加热器102由安装架1021和发热丝102组成,安装架1021包括云母片,图3、4中给出了其中一个云母片的示意图,云母片上设有凹槽1023,每个凹槽1023的深度相同,所述多个凹槽1023至少排布形成呈阶梯状分布的靠近外壳101后端的第一区段1024和靠近外壳101前端的第二区段1025,第一区段1024的末端低于第二区段1025的起始端,位于第一区段1024上的凹槽1023可以呈阶梯状分布、位于第二区段1025上的凹槽1023可以呈阶梯状分布。安装架1021可以由图3、4中图示的多个云母片插接而成,可以为六角雪花状(3个如图所示的云母片插接而成)、或八角状(4个如图所示的云母片插接而成)等;或者安装架1021还包括内筒,云母片插接在内筒上。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凹槽1023还排布形成位于第一区段1024和第二区段1025之间的第三区段1026,且第三区段1026更加靠近安装架1021的中心线,第三区段1026的起始端低于第一区段1024的末端,第三区段1026的末端低于第二区段1025的启示端。本例中,第一区段1024、第三区段1026、第二区段1025沿着中心线方向一次排布,在第一区段1024上凹槽1023沿安装架1021的中心线方向呈阶梯状排布(参考第一种情况)、第二区段1025上凹槽1023沿安装架1021的中心线方向呈阶梯状排布、第三区段1026上凹槽1023沿安装架1021的中心线方向呈阶梯状排布;且第一区段1024、第三区段1026、第二区段1025呈阶梯状排布,可以是第一区段1024、第三区段1026和第二区段1025沿安装架1021的中心线方向依次靠近安装架1021的中心线;还可以是第三区段1026相比第一区段1024和第二区段1025更加靠近安装架1021的中心线。
所述凹槽1023的深度为h,1.4mm≤h≤1.7mm。本例中,h=1.6mm。
可以理解的,上述所述示例中的凹槽1023从后至前沿安装架1021的中心线方向逐渐变大;或者凹槽1023的深度有至少两种且沿安装架1021的中心线方向间隔排列。即,通过改变凹槽1023深度、或者改变安装架1021形状的方式都构成多个凹槽1023的阶梯状排布。
所述安装架1021上设有电子保护器件,所述电子器件3与发热丝1022的最短距离为D3,8mm≤D3≤10mm。本例中,D3=8.22mm。
所述安装架1021上设有电子保护器件,所述电子器件3与安装架1021末端的距离为D4,5mm≤D4≤10mm。本例中,D4=7.50mm。
电子器件可以为温控器、或者热熔断体、热敏电阻等。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5、6所示,所述多个凹槽1023至少排布形成呈阶梯状分布的靠近外壳101后端的第一区段1024和靠近外壳101前端的第二区段1025,且第二区段1025更加靠近加热器102的中心线,所第二区段1025的起始端低于第一区段1024的末端,所述第二区段1025的起始端与第一区段1024末端之间的距离为D2,5.5mm≤D2≤6.8mm。本例中D2=6.39mm。
上述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化实施方式,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作出各种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述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吹风,包括本体组件、与本体组件连接的手柄组件,所述本体组件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的功率为P,1500w≤P≤1900w,且加热器的长度与外壳的长度之比0.55≤L≤0.6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外接圆的最大直径与外壳的外接圆的最大直径之比为L1,0.7≤L1≤0.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包括发热丝和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用于缠绕发热丝,相邻凹槽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D,1.2mm≤D≤1.4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沿加热器的中心线方向呈阶梯状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至少排布形成呈阶梯状分布的靠近外壳后端的第一区段和靠近外壳前端的第二区段,第一区段的末端低于第二区段的起始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还排布形成位于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之间的第三区段,且第三区段更加靠近安装架的中心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至少排布形成呈阶梯状分布的靠近外壳后端的第一区段和靠近外壳前端的第二区段,且第二区段更加靠近加热器的中心线,所述第二区段的起始端与第一区段末端之间的距离为D2,5.5mm≤D2≤6.8mm。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为h,1.4mm≤h≤1.7mm。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上设有电子器件,所述电子器件与发热丝的最短距离为D3,8mm≤D3≤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上设有电子器件,所述电子器件与安装架末端的距离为D4,D4不小于5m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627760 | 2018-08-07 | ||
CN201821262776 | 2018-08-0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30056U true CN210930056U (zh) | 2020-07-07 |
Family
ID=71369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32449.5U Active CN210930056U (zh) | 2018-08-07 | 2019-07-31 | 一种电吹风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30056U (zh) |
-
2019
- 2019-07-31 CN CN201921232449.5U patent/CN21093005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26671A (zh) | 一种热风枪用发热芯及热风枪 | |
KR101277784B1 (ko) | 세라믹 발열체를 갖는 헤어 드라이어 | |
CN210930056U (zh) | 一种电吹风 | |
KR101819812B1 (ko) | 디프로스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차량 | |
CN110150829A (zh) | 一种电吹风 | |
CN208238245U (zh) | 一种发热效果好的热风枪用发热芯及热风枪 | |
CN106211373B (zh) | 一种ptc加热器 | |
CN203771964U (zh) | 用于料斗干燥机的加热装置及料斗干燥机 | |
CN212231753U (zh) | 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 | |
CN201294646Y (zh) | 高效散热电加热管 | |
CN215719622U (zh) | 一种冷暖风扇 | |
CN112890401A (zh) | 一种石墨烯发热芯及吹风机 | |
CN218262277U (zh) | 适用于玻璃拉管的加热炉 | |
KR101175920B1 (ko) | 크로스 플로우 타입의 임펠러를 구비한 원적외선 발생 헤어드라이어 | |
CN210809675U (zh) | 一种无叶电吹风 | |
CN211290173U (zh) | 一种电磁炉 | |
CN210611345U (zh) | 一种发热风筒 | |
CN218328678U (zh) | 发热体组件及吹风机 | |
CN217088194U (zh) | 一种串铝发热装置 | |
CN106213743B (zh) | 电吹风 | |
CN212259368U (zh) | 一种发热体 | |
CN216384270U (zh) | 电源线尾卡组件和燃气灶具 | |
CN205900215U (zh) | 一种限流电阻 | |
CN218832182U (zh) | 一种吹风筒发热组件 | |
CN215892532U (zh) | 一种发热装置及取暖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3 Address after: 310018 1-2002, No. 501, No. 2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ibai Technology (Hang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05-307, building 8, No.20, kejiyuan Road, Baiyang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310018 Patentee before: LESHOW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HANGZHOU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