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29622U - 雾化组件及防漏油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组件及防漏油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29622U
CN210929622U CN201920887170.4U CN201920887170U CN210929622U CN 210929622 U CN210929622 U CN 210929622U CN 201920887170 U CN201920887170 U CN 201920887170U CN 210929622 U CN210929622 U CN 2109296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ing
assembly
oil
power supply
he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8717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景炼
覃荣星
程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eizhongl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eizhongl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eizhongl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eizhongl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8717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29622U/zh
Priority to JP2019600157U priority patent/JP3237672U/ja
Priority to PCT/CN2019/104304 priority patent/WO202024840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296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296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2Cartridges or containers for inhalable precur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8Fluid transfer means, e.g. pump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防漏油雾化装置,其中,前者包括雾化主体和发热组件,雾化主体内设置有储油腔和容纳腔,及连通二者的出液口,发热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容纳腔内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发热组件包括密封件和导油体,当发热组件在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密封出液口,当发热组件在第二位置时,导油体位于出液口处。防漏油雾化装置包括上述雾化组件及电源组件,电源组件内设有凸起结构,雾化组件与电源组件可拆卸连接,当二者分离时,发热组件位于第一位置;当二者连接时,凸起结构能够推动发热组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组件及防漏油雾化装置,在贮存时雾化液体被密封,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雾化液体渗漏。

Description

雾化组件及防漏油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防漏油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雾化装置的导油体直接浸泡在烟油内,发热体位于气道内,烟油透过导油介质传至发热体,形成雾化效果,雾化时烟油透过气道被吸出。在传统的雾化装置中,烟油与导油介质长时间接触,导油介质饱和后,烟油会渗进气道,时间一长,烟油会渗至产品外表面。另外,在传统的雾化装置中,烟油在储存时不是密闭结构,在空气稀薄的地方或者在负压环境下,在油仓内的气压作用下烟油会被挤出至油仓外,或者当发热体工作时,热量会传导至整个油仓,油仓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导致油仓内的气压大于外界的大气压时,在油仓内的气压作用下烟油也会被挤出至油仓外。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雾化装置中烟油与导油介质长时间接触导致的渗油或者漏油的问题,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及防漏油雾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组件,包括雾化主体和发热组件,所述雾化主体内设置有储油腔和容纳腔,以及连通储油腔和容纳腔的出液口,所述发热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密封件和导油体,当所述发热组件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密封件密封所述出液口,当所述发热组件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导油体位于所述出液口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主体上还开设有注油孔,所述注油孔与所述储油腔相连通,所述吸嘴内还开设置有导柱,用于堵住所述注油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的导油体上设置有电热丝,所述发热组件靠近所述电源组件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极,所述电热丝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防漏油雾化装置,包括:上面任一所述的雾化组件;及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内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雾化组件与电源组件可拆卸连接,当所述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分离时,所述发热组件在所述容纳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连接在一起时,所述凸起结构能够推动所述发热组件相对于雾化主体朝向远离电源组件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发热组件在所述容纳腔内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防漏油雾化装置还包括吸嘴,所述吸嘴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所述吸嘴内开设有第一气道,所述雾化组件内设置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的一端与第一气道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电源组件卡扣或者磁吸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组件内设置有腔体,所述雾化组件能够套接并且卡扣在所述电源组件的腔体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的外壁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腔体的相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卡凸;或者,所述雾化组件的外壁设置有第二卡凸,所述腔体的相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卡凸相配合,使得所述雾化组件卡扣在所述电源组件的腔体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进气孔,当所述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连接在一起时,所述进气孔与所述雾化主体内的容纳腔相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的导油体上设置有电热丝,所述发热组件靠近所述电源组件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极,所述电热丝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电性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组件内设置有电池、控制板和空气开关,所述电池和空气开关均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组件的凸起结构上设置有第二电极,当所述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相抵触使得所述电热丝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空气开关用于检测负压信号并将检测到的信号传递到控制板,所述控制板用于控制所述电热丝与电池之间的电性连接或者断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由弹性材料制成,当所述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二电极被压缩发生弹性变形,使得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紧密抵触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组件,通过合理设置雾化主体和发热组件的结构及二者之间的连接关系,当雾化组件在贮存时,发热组件位于第一位置,发热组件的密封件密封储油腔与容纳腔之间的出液口,使得导油体与储油腔相隔离,雾化组件的储油腔被完全密封,能够达到长时间贮存不漏液的效果;当雾化组件被使用时,所述发热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发热组件的导油体位于所述出液口处,使得发热组件的导油体接触到雾化主体内的雾化烟油液体,油路导通,通电后可达到雾化效果。由于在贮存时导油体接触不到储油腔内的雾化液体,只有在使用时才能接触到,缩短了导油体接触雾化液体的时间,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雾化液体渗漏。
本实用新型的防漏油雾化装置,通过合理设置雾化组件及电源组件的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在电源组件内设置凸起结构,并且将雾化组件与电源组件可拆卸连接,当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分离时,发热组件位于第一位置,发热组件的密封件位于容纳腔与储油腔之间,使得导油体与储油腔相隔离,雾化组件的储油腔被完全密封,能够达到长时间贮存不漏液的效果;当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连接在一起时,电源组件的凸起结构能够推动发热组件相对于雾化主体朝向远离电源组件的方向运动,发热组件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使得发热组件的导油体与雾化主体的储油腔相连通,发热组件的导油体接触到雾化主体内的雾化烟油液体,油路导通,通电后可达到雾化效果。由于在贮存时导油体接触不到储油腔内的雾化液体,只有在使用时才能接触到,缩短了导油体接触雾化液体的时间,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雾化液体渗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防漏油雾化装置整体结构的左视图。
图2为图1中的防漏油雾化装置在A-A截面上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雾化主体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发热组件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雾化主体和发热组件装配在一起后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电源组件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吸嘴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吸嘴与雾化组件装配在一起后的纵向截面剖视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吸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雾化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的防漏油雾化装置沿第二卡凸的中心进行剖切的纵向截面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防漏油雾化装置的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电性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
吸嘴100,第一气道110,导柱120,第一凹槽130;
雾化组件200,雾化主体210,储油腔211,容纳腔212,第二气道213,注油孔214,第一卡凸215,第二凹槽216,出液口217;发热组件220,导油体 221,电热丝222,第一电极223,密封件224,发热组件的底座225;
电源组件300,凸起结构310,腔体320,第二卡凸330,第二电极340,电池350,控制板360,空气开关370,进气孔38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其中,图1为防漏油雾化装置整体结构的左视图,图2为图1中在A-A截面上的剖视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的防漏油雾化装置,包括吸嘴100、雾化组件200和电源组件300,雾化组件200与吸嘴100相连接,雾化组件200包括雾化主体210和发热组件220,雾化组件200的结构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图3和图4分别为雾化主体210 和发热组件220的纵向截面剖视图,图5为雾化主体210和发热组件220装配在一起后的纵向截面剖视图,从图3-图5中可以看到,雾化主体210内设置有储油腔211和容纳腔212,以及连通储油腔211和容纳腔212的出液口217,发热组件220设置在容纳腔212内,发热组件220包括导油体221和密封件224。
电源组件300的纵向截面剖视图如图6所示,电源组件300内设置有凸起结构310,雾化组件200与电源组件300可拆卸连接,当雾化组件200与电源组件300分离时,如图5所示,发热组件220位于容纳腔212内并位于第一位置,发热组件220的密封件224密封储油腔211和容纳腔212之间的出液口217,使得导油体221与储油腔211相隔离;当雾化组件200与电源组件300连接在一起后,如图2所示,电源组件300内的凸起结构310能够与发热组件220的底座225相抵触,并且推动发热组件220相对于雾化主体210朝向远离电源组件的方向运动,使得发热组件220在容纳腔212内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油体221位于出液口217处,导油体221与储油腔211相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图7为吸嘴100的纵向截面剖视图,图8为吸嘴100与雾化组件200装配在一起后的纵向截面剖视图,从图8中可以看到,吸嘴100内开设有第一气道110,雾化主体210内设置有第二气道213,第二气道213的一端与第一气道110相连通,另一端与容纳腔212相连通。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雾化主体210上还开设有注油孔214,注油孔214与储油腔211相连通,如图7和图8所示,吸嘴100内还开设置有导柱120,用于堵住注油孔214。
在一个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0的生产过程为:首先,将发热组件220装入到雾化主体210的容纳腔212内,如图5所示,发热组件220位于第一位置,发热组件220的底座225与雾化主体210的底部齐平,发热组件220的密封件 224位于容纳腔212与储油腔211之间,阻断容纳腔212与储油腔211之间的连通,使得导油体221与储油腔211相隔离,此时雾化主体210形成半密封结构,只有注油孔214直接连通外界的大气压,然后从雾化主体210上端的注油孔214 注入烟油等雾化液体,由于此时雾化主体210形成半密封结构,只有注油孔214 直接连通外界的大气压,当雾化主体210的储油腔211内充满雾化液体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储油腔211内的雾化液体不会从注油孔214处流出,从而避免了雾化组件200在生产过程中雾化液体的渗漏问题。然后将吸嘴100盖在注满雾化液体的雾化组件200上,如图8所示,吸嘴100内的导柱120堵住雾化组件200的注油孔214,使得雾化组件200形成一个完全密封装置,可以达到长时间贮存不漏液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嘴100和雾化组件200的立体结构分别如图9和图10 所示,吸嘴100和雾化组件200之间通过卡扣方式连接,在吸嘴10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30,在雾化组件20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卡凸215,第一凹槽 130能够与第一卡凸215相配合,使得吸嘴100和雾化组件200卡扣连接在一起,如图8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30和第一卡凸215 的位置可以互换,即可以在吸嘴100的外壁上设置第一卡凸215,在雾化组件 200的相应位置设置第一凹槽13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漏油雾化装置在出厂状态下,雾化组件200 与电源组件300是分离的,雾化组件200的储油腔211被完全密封,能够达到长时间贮存不漏液的效果。在使用时,用户将贮存有雾化液体的雾化组件200,插入到给雾化组件200提供电能的电源组件300内,如图2所示,电源组件300 内的凸起结构310与发热组件220的底座225相抵触,并将发热组件220相对于雾化主体210往上推,使得发热组件220在容纳腔212内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发热组件220的导油体221与雾化主体210的储油腔211相连通,发热组件220的导油体221接触到雾化主体210内的雾化烟油液体,油路导通,通电后可达到雾化效果。另外,如图2所示,当导油体221被上推到与雾化主体210的储油腔211相连通时,导油体221通过出液口217伸入到储油腔211 内,对储油腔211内的体积有一定的压缩,使得储油腔211内的雾化液体能够快速渗入到导油体221内,缩短油路的导通时间。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一般情况下,对于一般的用户来说,从第一次使用到储油腔211内储存的雾化液体被抽吸完,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在十天以内,由于该时间间隔较短,在该时间间隔内,即使发热组件220的导油体221始终接触到雾化主体210内的雾化液体,也不会导致雾化液体渗漏。
在一个实施例中,雾化组件200与电源组件300之间通过卡扣或者磁吸等方式可拆卸连接。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电源组件300内设置有腔体320,雾化组件200能够套接并且卡扣在电源组件300的腔体320内。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雾化组件200的外壁设置有第二凹槽216,如图1和图11所示,电源组件300内的腔体320的相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卡凸330,图11为图1中的防漏油雾化装置沿第二卡凸330的中心进行剖切的纵向截面图;第二凹槽216能够与第二卡凸330相配合,使得雾化组件200卡扣在电源组件300 的腔体320内。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图3-图8中的纵向截面剖视图的的剖切位置与图2相同,均是在A-A截面处的纵向截面剖视图,而图11的剖切位置与图 2不同,图11为图1中的防漏油雾化装置沿第二卡凸330的中心进行剖切的纵向截面图。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凹槽216和第二卡凸 330的位置可以互换,即可以在雾化组件200的外壁上设置第二卡凸330,在电源组件300内腔体320的相应位置设置第二凹槽216。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1所示,电源组件300的腔体320的侧壁上还开设有进气孔380,当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300连接在一起时,腔体320的侧壁上的进气孔380与雾化主体210内的容纳腔212相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导油体221上设置有电热丝222(图4中未示出),发热组件220靠近电源组件300的底座225上设置有第一电极223,电热丝222与第一电极223之间电性连接。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电源组件300内设置有电池350、控制板360和空气开关370,上述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电性连接关系如图12所示,电池350和空气开关370均与控制板360电性连接,另外,如图6所示,电源组件300的凸起结构310上设置有第二电极340,当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300连接在一起时,第二电极340与第一电极223 相抵触使得发热组件220的电热丝222与控制板360电性连接,空气开关370 用于检测负压信号并将检测到的信号传递到控制板360,控制板360用于根据空气开关370检测到的信号控制电热丝222与电池350之间的电性连接或者断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吸嘴100、雾化组件200以及电源组件300组装在一起后,正常情况下,电热丝222与电池350之间的电性连接是断开的,当用户在吸嘴100处进行抽吸时,空气开关370能够检测负压,然后控制板360控制电热丝222与电池350之间的电性连接连通,电热丝222进行加热工作,使得导油体221中的油进行雾化,外界空气从电源组件300侧壁上的进气孔380进入到雾化装置的容纳腔212内,带走导油体221处雾化的气体,然后气流依次通过第二气道213、第一气道110被用户吸出。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电源组件300的凸起结构310上的第二电极340 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第二电极340可以为弹簧电极,当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300连接在一起时,第二电极340被压缩发生弹性变形,使得第二电极340 与第一电极223紧密抵触在一起。
以上各实施例的防漏油雾化装置,通过合理设置吸嘴100、雾化组件200及电源组件300的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在电源组件300内设置凸起结构310,并且将雾化组件200与电源组件300可拆卸连接,当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300分离时,发热组件220位于第一位置,发热组件220的密封件224位于容纳腔212与储油腔211之间,使得导油体221与储油腔211相隔离,雾化组件200的储油腔211被完全密封,能够达到长时间贮存不漏液的效果;当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300连接在一起时,电源组件300的凸起结构310能够推动发热组件220相对于雾化主体210朝向远离电源组件的方向运动,使得发热组件 220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发热组件220的导油体221与雾化主体210的储油腔211相连通,发热组件220的导油体221接触到雾化主体210内的雾化烟油液体,油路导通,通电后可达到雾化效果。由于在贮存时导油体221接触不到储油腔211内的雾化液体,只有在使用时才能接触到,缩短了导油体221 接触雾化液体的时间,因此能够避免雾化液体渗漏。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防漏油雾化装置,将雾化组件200与电源组件300可拆卸连接,当雾化组件200内的雾化液体使用完毕以后,更换一个新的雾化组件200,电源组件300可以继续使用,节省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主体和发热组件,所述雾化主体内设置有储油腔和容纳腔,以及连通储油腔和容纳腔的出液口,所述发热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密封件和导油体,当所述发热组件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密封件密封所述出液口,当所述发热组件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导油体位于所述出液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嘴,所述吸嘴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所述雾化主体上还开设有注油孔,所述注油孔与所述储油腔相连通,所述吸嘴内还开设置有导柱,用于堵住所述注油孔。
3.一种防漏油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雾化组件;及
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内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雾化组件与电源组件可拆卸连接,当所述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分离时,所述发热组件在所述容纳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连接在一起时,所述凸起结构能够推动所述发热组件相对于雾化主体朝向远离电源组件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发热组件在所述容纳腔内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漏油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嘴,所述吸嘴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所述吸嘴内开设有第一气道,所述雾化组件内设置有第二气道,所述第二气道的一端与第一气道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漏油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电源组件卡扣或者磁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漏油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组件内设置有腔体,所述雾化组件能够套接并且卡扣在所述电源组件的腔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漏油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的外壁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腔体的相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卡凸;或者,所述雾化组件的外壁设置有第二卡凸,所述腔体的相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卡凸相配合,使得所述雾化组件卡扣在所述电源组件的腔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漏油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的侧壁上还开设有进气孔,当所述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连接在一起时,所述进气孔与所述雾化主体内的容纳腔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漏油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的导油体上设置有电热丝,所述发热组件靠近所述电源组件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极,所述电热丝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漏油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组件内设置有电池、控制板和空气开关,所述电池和空气开关均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组件的凸起结构上设置有第二电极,当所述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相抵触使得所述电热丝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空气开关用于检测负压信号并将检测到的信号传递到控制板,所述控制板用于控制所述电热丝与电池之间的电性连接或者断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漏油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由弹性材料制成,当所述雾化装置与电源组件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二电极被压缩发生弹性变形,使得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紧密抵触在一起。
CN201920887170.4U 2019-06-13 2019-06-13 雾化组件及防漏油雾化装置 Active CN2109296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87170.4U CN210929622U (zh) 2019-06-13 2019-06-13 雾化组件及防漏油雾化装置
JP2019600157U JP3237672U (ja) 2019-06-13 2019-09-04 霧化アセンブリ及び霧化装置
PCT/CN2019/104304 WO2020248400A1 (zh) 2019-06-13 2019-09-04 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87170.4U CN210929622U (zh) 2019-06-13 2019-06-13 雾化组件及防漏油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29622U true CN210929622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85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87170.4U Active CN210929622U (zh) 2019-06-13 2019-06-13 雾化组件及防漏油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237672U (zh)
CN (1) CN210929622U (zh)
WO (1) WO202024840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3507A1 (zh) * 2021-06-28 2023-01-05 深圳市华诚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雾化器
WO2023020593A1 (zh) * 2021-08-20 2023-02-23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
WO2023068674A1 (en) * 2021-10-20 2023-04-27 Kt&G Corporation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38876A1 (zh) * 2020-01-09 2021-07-15 昂纳自动化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磁吸电子烟
CN113439878B (zh) * 2021-06-18 2023-04-28 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97584A1 (zh) * 2016-05-17 2017-11-23 深圳葆威道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烟的雾化器及一次性电子烟
CN205848694U (zh) * 2016-08-01 2017-01-04 深圳麦克韦尔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烟及其雾化装置
CN108567166A (zh) * 2017-03-09 2018-09-25 深圳市康尔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烟液分离机构以及带有电子烟液分离机构的电子烟
CN206687179U (zh) * 2017-05-04 2017-12-01 深圳市新宜康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烟雾化器进液开关结构和设有进液开关的一次性电子烟雾化器
CN207733665U (zh) * 2017-12-25 2018-08-17 上海新型烟草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3507A1 (zh) * 2021-06-28 2023-01-05 深圳市华诚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雾化器
WO2023020593A1 (zh) * 2021-08-20 2023-02-23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
WO2023068674A1 (en) * 2021-10-20 2023-04-27 Kt&G Corporation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248400A1 (zh) 2020-12-17
JP3237672U (ja) 2022-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929622U (zh) 雾化组件及防漏油雾化装置
US10959460B2 (en) Cigarette cartridge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having the same
US20210298361A1 (en) Atomizing head,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CN211672451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US11930852B2 (en) Portable atomization generating device
KR102135804B1 (ko) 전기가열식 에어로졸 발생기용 카토마이저
CN211458847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EP3799732B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CN211910517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EP4111878A1 (en) Atomizer and aerosol generating apparatus
EP3622835A1 (en) An e-cigarette atomization device capable of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e-liquid by relative movement of components
US20220071283A1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CN113068863A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0017903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6701620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1910530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CN219920264U (zh) 雾化器和电子烟
CN220675157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163218U (zh) 开关结构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20675171U (zh) 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20694394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6315591U (zh) 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8889275U (zh) 雾化器及雾化装置
CN219578290U (zh) 电池盒组件和电子雾化设备
CN218185237U (zh) 一种超声波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