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28041U - 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28041U
CN210928041U CN201921815716.1U CN201921815716U CN210928041U CN 210928041 U CN210928041 U CN 210928041U CN 201921815716 U CN201921815716 U CN 201921815716U CN 210928041 U CN210928041 U CN 2109280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coil
coils
electromagnetic coils
electromagnetic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1571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金华
易亮
范吉昌
张翼飞
郭兴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EP2016830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796756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280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280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6/00Aspects relating to 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covered by group H05B6/00
    • H05B220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2206/022Special supports for the induction coi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烹饪器具,所述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线圈盘和多个电磁线圈,所述多个电磁线圈设于所述线圈盘,所述多个电磁线圈包括多个第一电磁线圈,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分散且间隔布设于所述线圈盘,以对应形成多个磁场中心,如此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加热集中的问题,并且所述多个电磁线圈还包括第二电磁线圈和/或第三电磁线圈,第二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之间的间隙区域,第三电磁线圈包绕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设置,并且通过设置第二电磁线圈和/或第三电磁线圈可以进一步增加加热功率。

Description

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家电产品中,一般的加热烹饪器具为圆形,其常用的磁场加热线圈盘几乎也为圆形,因其线盘的线圈为圆形绕制,所以烹饪器具的加热区域也为圆形,但由于磁场在器具上的涡流集中效应,其加热区域并不能覆盖线圈对应的器具投影区域,造成加热区域小于线圈平面有效面积,造成烹饪效果体验差,加热集中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烹饪器具,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有效加热区域不足以及加热集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
线圈盘;以及,
多个电磁线圈,设于所述线圈盘,所述多个电磁线圈包括多个第一电磁线圈,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分散且间隔布设于所述线圈盘;
其中,所述多个电磁线圈还包括:
第二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之间的间隙区域;和/或,
第三电磁线圈,包绕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外径比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的外径小。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呈矩阵排布。
可选地,在相邻两列且相邻两行的所述第一电磁线圈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电磁线圈。
可选地,所述多个电磁线圈包括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和所述第三电磁线圈,且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和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呈同心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形成有向内侧突出设置的凸部,所述凸部伸入至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之间外侧间隙中。
可选地,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包绕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三电磁线圈设置为多个。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三电磁线圈呈内外圈设置,以形成有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电磁线圈之间的环形区域,所述环形区域分布有所述第一电磁线圈,且位于最内层的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内布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
可选地,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呈方形设置;或者,
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呈方形设置且在边角处呈圆弧过渡设置;或者,
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呈圆形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和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呈同心设置。
可选地,所述多个电磁线圈的绕制方向一致,以使得所述多个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多个电磁线圈之间串联连接。
可选地,所述多个电磁线圈至少分为两组电磁线圈组,所述两组电磁线圈用以被独立控制。
可选地,所述多个电磁线圈还包括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和所述第三电磁线圈;
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一组所述电磁线圈组,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和所述第三电磁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又一组所述电磁线圈组。
可选地,所述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烹饪座,所述烹饪座上形成有用以供锅具置放加热的工作面;
所述多个电磁线圈的上端与所述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为d,5mm≤d≤8mm。
可选地,所述线圈盘呈凹型设置;或者,
所述线圈盘呈平型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加热装置,所述电磁加热装置包括:
线圈盘;以及,
多个电磁线圈,设于所述线圈盘,所述多个电磁线圈包括多个第一电磁线圈,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分散且间隔布设于所述线圈盘;
其中,所述多个电磁线圈还包括:
第二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之间的间隙区域;和/或,
第三电磁线圈,包绕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电磁线圈分散且间隔布设于线圈盘,以对应形成多个磁场中心,如此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加热集中的问题,并且多个第一电磁线圈分散设置,形成有多个以各自为中心的加热小中心,相较于现有一个大的加热区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产生的多个加热小中心分布的区域更广泛,如此,可以提高有效加热面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有效加热面积不足的问题,并且设置第二电磁线圈和/或第三电磁线圈,第二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之间的间隙区域,第三电磁线圈包绕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设置,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可以增强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之间的间隙区域的磁场强度,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可以增强被包绕的所述第一电磁线圈在外侧的磁场强度,如此,通过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和/或所述第三电磁线增大所述多个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与锅具之间的耦合系数,以提高加热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在只设置第一电磁线圈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电磁加热装置在加热时热场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第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且该图中的电磁加热装置为第一实施例的电磁加热装置;
图4为图3中的电磁加热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电磁加热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的电磁加热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电磁加热装置在加热时热场分布示意图;
图8为图3中的电磁加热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9为图3中的电磁加热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烹饪器具 2b 第二电磁线圈
101 电磁加热装置 2c 第三电磁线圈
1 线圈盘 21c 凸部
2 电磁线圈 102 锅具
2a 第一电磁线圈
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如图3所示,所述烹饪器具100包括电磁加热装置101和锅具102,所述烹饪器具100可以但不限于为电磁炉、电饭煲、电压力锅和烹饪机中的一种。图4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的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磁加热装置101,包括线圈盘1和多个电磁线圈2。
所述线圈盘1的形状和构造不做限制,例如,所述线圈盘1可以是呈凹型设置,如图4至图9所示,该种线圈盘1通常适用于电磁炉。
请继续参阅图4,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设于所述线圈盘1,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包括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分散且间隔布设于所述线圈盘1,以对应形成多个独立绕设区域,进而以对应形成多个磁场中心。
将通过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形成多个加热区域,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加热集中和有效加热面积不够的问题,然而,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之间的区域和外围形成有磁场弱区(空白部分),为此,对应形成加热弱区,并且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相对于在同等绕设范围的一个大电磁线圈,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的产生的磁场与锅具102之间耦合参数偏小,而导致功率达不到要求,为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4至图9所示,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还包括第二电磁线圈2b和/或第三电磁线圈2c,其中,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之间的间隙区域,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包绕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分散且间隔布设于线圈盘1,以对应形成多个磁场中心,对应加热时形成多个加热中心(如图2所示,4个黑色区域为4个加热中心),如此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加热集中的问题,并且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分散设置,形成有多个以各自为中心的加热中心,相较于现有一个大的加热区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产生的多个加热中心分布的区域更广泛,如此,可以提高有效加热面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有效加热面积不足的问题,并且进一步由图7可知,设置第二电磁线圈2b和/或第三电磁线圈2c,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可以增强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之间的间隙区域的磁场强度,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可以增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在外侧的磁场强度,如此,可以增大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产生的磁场与锅具之间的耦合系数,以提高加热功率。
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分布在所述线圈盘1上,具体如何分布不做限制,参见图4至图7所示,在该等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呈矩阵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8,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可分布在圆周上而呈环形分布。显然,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的分布方式具体视有效加热区域需要,例如对于有效加热区域为圆形的,则,比较好地,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呈环形分布,而对于有效加热区域为方形等,相应地,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排布为方形,具体为矩阵排布,具体如图4至图7为2行*2列的矩阵排布。
由前述可知,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还包括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和/或第三电磁线圈2c,为此,具体有三种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包括第一电磁线圈2a和第三电磁线圈2c,如图5,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包括第一电磁线圈2a和第二电磁线圈2b,图6所示,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包括第一电磁线圈2a、第二电磁线圈2b和第三电磁线圈2c。以下分别结合附图对各种情况进行介绍:
在本实用新型中,将通过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形成多个加热区域,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加热集中和有效加热面积不够的问题,显然,会在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之间的区域形成有磁场弱区,为此,对应形成加热弱区,并且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相对于在同等绕设范围的一个大电磁线圈,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的产生的磁场与锅具102之间耦合参数偏小,而导致功率达不到要求,为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还包括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分布在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之间的间隙区域,如此,可以通过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对所述间隙区域进行磁场补偿,以进一步提高加热均匀性,同时,可以增大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产生的磁场与锅具102之间的耦合系数,以提高加热功率。
因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布设在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的间隙区域,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按照常规间隔分布,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之间形成的间隙区域较小,为此,通常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的外径比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的外径小,如此,有利于在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的间隙区域布设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磁线圈2不限于为圆形的,也即,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和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均不限于为圆形的,所以关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和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的外径,当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和第一电磁线圈2a为圆形时,则该外径为对应的直径,当两者为非圆形时,则外径为两者外接圆的直径。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呈矩阵分布,在相邻两列且相邻两行的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显然本设计不限于此,对于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呈环形分布,则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可以分布在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限定的环形区域的内侧,如图8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中,将通过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形成多个加热区域,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加热集中和有效加热面积不够的问题,显然,会在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的外围形成磁场弱区,为此,对应形成加热弱区,并且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相对于在同等绕设范围的一个大电磁线圈,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的产生的磁场与锅具102之间耦合参数偏小,而导致功率达不到要求,为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还包括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如此,可以通过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增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在外侧的磁场强度,以进一步提高加热均匀性,同时,可以增大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产生的磁场与锅具102之间的耦合系数,以提高加热功率。
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包绕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设置,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的数量和具体包绕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的数量均不限制。
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设置为一个,且包绕所有的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设置。
也可以是,如图8所示,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设置为多个。如此,可以分别包绕不同区域的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进而可以进一步有利于提高所述电磁线圈2的布设密度,以提高加热功率,具体地,如图8所示,所述多个第三电磁线圈2c呈内外圈设置,以形成有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之间的环形区域,所述环形区域分布有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并且最内层的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内布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
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的形状不做限制,可以视实际的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分布区域而定,或者视实际加热区域而定,亦或者,视实际加热效果而定。例如,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可以呈方形,或者所述第三线圈2c呈圆形亦或者,如图3所示,所述第三线圈2c呈方形设置且在边角处呈圆弧过渡设置。
并且,在某些实施例中,考虑实际的磁场分布情况,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可以有些特殊设置,如图9所示,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形成有向内侧突出设置的凸部21c,所述凸部21c伸入至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之间外侧间隙中,以弥补所述外侧间隙的磁场分布之不足,进一步提高加热均匀性。
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的绕制方向可以为顺时针方向,也可以为逆时针方向,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的绕制方向均一致,以使得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避免因绕制方向不同出现磁场抵消情况。
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并列,也可以是串联,也可以是串并联共存的情况,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至少分为两组电磁线圈组,所述两组电磁线圈组用以被独立控制,如此将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分组设置,以分别控制各组电磁线圈组得电和失电,以控制各组电磁线圈组加热和不加热,如此,可通过切换不同组的电磁线圈组进行加热,可以实现翻滚沸腾的效果,烹饪效果更好。
由前述公开的技术方案,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可以同时包括第二电磁线圈2b和第三电磁线圈2c,如图6所示,同样地,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分布在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之间的间隙区域,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包绕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设置。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之间的间隙区域设置第二电磁线圈2b,通过在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的外围设置第三电磁线圈2c,可以增强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之间的孔隙区域和外侧间隙的磁场强度,并且,可以增大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产生的磁场与锅具102之间的耦合系数,以提高加热功率,具体参见图7,图7中黑色区域为在加热时,对应的加热中心区域。
对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和第三电磁线圈2c具体位置关系不做限制,通过来讲,因为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包绕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设置,所以一般,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设置在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内,较好地,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和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呈同心设置,如此,方便在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和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之间的区域布设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并且进一步地,可以将所述第三线圈2c也设置为圆环形,且将两者同心设置,以方便绕制。
进一步,在图6提供的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串联连接以形成一组所述电磁线圈组,将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和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串联连接,以形成又一组所述电磁线圈组。如此,可以通过切换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形成的一所述电磁线圈组、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与第三电磁线圈2c形成的所述电磁线圈组,可以实现分区控制。
所述电磁加热装置101包括烹饪座(未图示),若是电磁炉,则为加热底座,所述烹饪座上形成有用以供锅具102置放加热的工作面,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的上端与所述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为d,即,当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分布在同一平面上(例如所述线圈盘为平型设置)时,则,d为任一所述电磁线圈2的上端面与所述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当所述电磁线圈2分布在不同的平面时(所述线圈盘呈对于凹型设置,电磁线圈2分布在不同平面上),则通常所述工作面也为不平的面,为此,d为电磁线圈2上端面的每一点与工作面上在竖直方向上正对点之间的距离。在本实用新型中,将通过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形成多个加热区域,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加热集中和有效加热面积不够的问题,显然,会在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之间的区域形成有磁场弱区,为此,对应形成加热弱区,并且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相对于在同等绕设范围的一个大电磁线圈,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的产生的磁场与锅具102之间耦合参数偏小,而导致功率达不到要求,为此,为了提高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的产生的磁场与锅具102之间的耦合参数(电感与电阻),5mm≤d≤8mm。
以下结合图6和图7,对图6和图7提供的实施例做一个完整的说明,具体如下:
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设于所述线圈盘1,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包括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分散且间隔布设于所述线圈盘1,以对应形成多个独立绕设区域,进而以对应形成多个磁场中心。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还包括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和第三电磁线圈2c。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分散且间隔布设于线圈盘1,以对应形成多个磁场中心,对应加热时形成多个加热中心,如此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加热集中的问题,并且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分散设置,形成有多个以各自为中心的加热中心,相较于现有一个大的加热区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产生的多个加热中心分布的区域更广泛,如此,可以提高有效加热面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有效加热面积不足的问题,并且进一步地由图7可知,设置第二电磁线圈2b和第三电磁线圈2c,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可以增强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2a之间的间隙区域的磁场强度,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可以增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2a在外侧的磁场强度,如此,可以增大所述多个电磁线圈2产生的磁场与锅具之间的耦合系数,以提高加热功率。
在图6提供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呈同心设置,并且,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呈圆环设置,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呈边角为圆弧过渡的矩形设置,如此,可以将所述第二电磁线圈2b与所述第三电磁线圈2c的圆弧段设置为同心圆设置,以方便绕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圈盘;以及,
多个电磁线圈,设于所述线圈盘,所述多个电磁线圈包括多个第一电磁线圈,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分散且间隔布设于所述线圈盘;
其中,所述多个电磁线圈还包括:
第二电磁线圈,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之间的间隙区域;和/或,
第三电磁线圈,包绕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外径比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的外径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呈矩阵排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相邻两列且相邻两行的所述第一电磁线圈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电磁线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磁线圈包括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和所述第三电磁线圈,且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和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呈同心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形成有向内侧突出设置的凸部,所述凸部伸入至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之间外侧间隙中。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包绕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磁线圈设置为多个。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三电磁线圈呈内外圈设置,以形成有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电磁线圈之间的环形区域,所述环形区域分布有所述第一电磁线圈,且位于最内层的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内布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呈方形设置;或者,
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呈方形设置且在边角处呈圆弧过渡设置;或者,
所述第三电磁线圈呈圆形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磁线圈的绕制方向一致,以使得所述多个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磁线圈之间串联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磁线圈至少分为两组电磁线圈组,所述两组电磁线圈组用以被独立控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磁线圈包括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和所述第三电磁线圈;
所述多个第一电磁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一组所述电磁线圈组,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和所述第三电磁线圈串联连接,以形成又一组所述电磁线圈组。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烹饪座,所述烹饪座上形成有用以供锅具置放加热的工作面;
所述多个电磁线圈的上端与所述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为d,5mm≤d≤8mm。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呈凹型设置;或者,
所述线圈盘呈平型设置。
17.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
CN201921815716.1U 2019-09-23 2019-10-25 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09280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0168309.1A EP3796756B1 (en) 2019-09-23 2020-04-06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device and cooking applian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894537 2019-09-23
CN201921589453 2019-09-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28041U true CN210928041U (zh) 2020-07-03

Family

ID=71352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15716.1U Active CN210928041U (zh) 2019-09-23 2019-10-25 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3796756B1 (zh)
CN (1) CN210928041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89339B2 (ja) * 2007-07-06 2012-08-01 株式会社フジマック 電磁調理器
JP5455995B2 (ja) * 2011-09-05 2014-03-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20180065814A (ko) * 2016-12-08 2018-06-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리 장치
CN207638927U (zh) * 2017-12-29 2018-07-20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线圈盘及电磁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96756A1 (en) 2021-03-24
EP3796756B1 (en) 2024-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89297B (zh) 感应加热装置、用于操作感应加热装置的方法以及感应灶具
EP2508043B1 (en) Induction cooking top
CN210928041U (zh) 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烹饪器具
CN104219809B (zh) 一种局部对流加热的电磁线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6564709U (zh) 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1436824U (zh) 一种电磁线盘及采用此种线盘的电磁灶
CN201910943U (zh) 一种加热线圈盘
CN209419905U (zh) 线圈盘座、线圈盘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CN105848324A (zh) 烹饪器具及其线圈盘
JP2873659B2 (ja) 電磁調理器用均一加熱シート
CN206251375U (zh) 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3407032U (zh) 一种电磁加热线圈盘、线圈盘架及电磁炉
US20190342953A1 (en) Induction cooking appliance having multiple heating coils
CN206294375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06472336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09419910U (zh) 线圈盘及电磁加热烹饪装置
AU2016427625B2 (en) Induction coil for an induction heating appliance
CN106358329B (zh) 线圈盘组件及电磁加热烹饪装置
CN220186905U (zh) 一种加热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19181716U (zh) 一种多绕组矩形电磁加热线圈盘
CN211209967U (zh) 电磁炉及线圈组件
CN212413461U (zh)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装置
CN216087059U (zh) 电磁加热组件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19164760U (zh) 一种电磁线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108243525B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