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12127U - 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12127U
CN210912127U CN201922096683.6U CN201922096683U CN210912127U CN 210912127 U CN210912127 U CN 210912127U CN 201922096683 U CN201922096683 U CN 201922096683U CN 210912127 U CN210912127 U CN 2109121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atchet
headrest
cover body
side pl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9668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荣健
樊夕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aobang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aobang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aobang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aobang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9668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121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121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121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包括后罩体、前罩体、摆动板和翻转调节机构,翻转调节机构包括前板、后板、上板、下板、大棘轮、小棘齿以及呈平行四边形布置的第一短轴、第二短轴、第三短轴和第四短轴;大棘轮的底部设置有棘齿,棘齿的末端设置有顶杆,小棘齿一端设有与棘齿啮合的尖嘴部,另一端设有限位杆,朝向大棘轮的小棘齿表面具有凹陷面,当翻转调节机构达到第一极限位置时,顶杆顶在限位杆处;当翻转调节机构达到第二极限位置时,顶杆顶在凹陷面内。本实用新型通过翻转前罩体可直接带动翻转调节机构运动,并实现极限锁止,翻转调节机构结构规则小巧,占用空间小,可以同时实现头枕倾角可调和保证头枕使用舒适度的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的汽车座椅头枕都具有上下升降的功能,为了满足人们更多的体验要求,现有技术中还设计出很多具有翻转功能的头枕,人们可以随意调节头枕的倾斜角度,满足不同人群的坐姿需求,但是现有技术中由于翻转调节机构较复杂,且结构不规则,占据头枕过多空间,造成使用者使用头枕时舒适度降低,因此无法在高端汽车领域广泛应用,为此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规整,舒适度较好的可翻转头枕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具有翻转功能的头枕中的翻转调节机构较复杂,且结构不规则,占据头枕过多空间,造成使用者使用头枕时舒适度降低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包括后罩体,所述后罩体与座椅固定;前罩体,所述前罩体相对所述后罩体翻转;摆动板,所述摆动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前罩体的后方;摆动板由底板和由底板两侧向上方延伸摆动侧板组成。
翻转调节机构,包括前板、后板、上板、下板、大棘轮、小棘齿以及平行且呈平行四边形布置的第一短轴、第二短轴、第三短轴和第四短轴;所述第一短轴贯穿所述后板、下板和两个所述摆动侧板,所述第二短轴贯穿所述上板和后板,所述第三短轴贯穿所述上板和前板,所述第四短轴贯穿所述下板和前板。
所述大棘轮与所述上板固定,大棘轮的底部沿所述上板的旋转方向设置有棘齿,所述棘齿的末端设置有顶杆,所述小棘齿与所述前板转动连接,小棘齿一端设有与所述棘齿啮合的尖嘴部,另一端设有限位杆,所述尖嘴部和所述限位杆均朝向所述大棘轮方向延伸,朝向所述大棘轮的所述小棘齿表面具有凹陷面,当所述翻转调节机构达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顶杆顶在所述限位杆处;当所述翻转调节机构达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顶杆顶在所述凹陷面内。
进一步的,所述前板包括前方面板和由所述前方面板的两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一侧板;所述上板包括顶板和由所述顶板的两侧向下方延伸的第二侧板,所述后板包括后方面板和由所述后方面板的两侧向前方延伸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三短轴和第四短轴同时贯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短轴和第三短轴同时贯穿两个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短轴和第二短轴同时贯穿两个所述第三侧板,所述大棘轮与其中一个第二侧板固定,所述小棘齿与其中一个第一侧板连接,所述下板设置有两个,每个所述下板贴合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板和其中一个第三侧板设置。
优选的,所述棘齿位于其中一个第二侧板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大棘轮底部由远离所述顶杆的一端至靠近所述顶杆的一端棘齿高度逐渐降低,所述小棘齿的顶面包含靠近所述限位杆一端的第一上升曲面、靠近所述尖嘴部一端的第二上升曲面、以及靠近中间设置的凸起曲面,第一上升曲面与所述凸起曲面之间形成第一凹陷面,所述第二上升曲面与所述凸起曲面之间形成第二凹陷面,当所述翻转调节机构达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顶杆顶在所述第一上升曲面处;当所述翻转调节机构达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顶杆顶在所述第二凹陷面内。
进一步的,所述小棘齿和与所述小棘齿转动连接的第一侧板上分别设置有弯簧孔,弯簧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所述弯簧孔内。
优选的,所述弯簧为折弯后的弹性钢丝。
优选的,所述第二短轴上还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抵设在所述后方面板的前方端面上,扭簧的另一端卡设在顶板的前侧。
优选的,所述前罩体包括头枕泡沫和固定于所述头枕泡沫后方的转动座;所述转动座上固定有转动轴,所述摆动侧板固定于所述转动轴上。
优选的,所述转动座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转动轴平行的上转轴,所述上转轴与所述后罩体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后罩体的底部固定有头枕插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翻转前罩体可直接带动翻转调节机构运动,并由所述翻转调节机构实现极限锁止,所述翻转调节机构由前板、后板、上板、下板形成平行四边形联动结构,整个翻转调节机构形成一个方形结构,结构规则小巧,占用空间小,可以同时实现头枕倾角可调和保证头枕使用舒适度的要求。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前板、后板和上板均分出两块侧板贯穿设置在相应短轴上,从而使每个短轴的两端能够实现同时运动,避免因受力不均导致短轴歪斜,从而造成卡顿现象发生。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翻转调节机构通过所述大棘轮自带的顶杆和棘齿以及所述小棘齿自带的限位杆和尖嘴部实现两个极限位置的锁止,无需在头枕的其余部位设置锁止结构,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传统头枕部件,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小棘齿和与所述小棘齿转动连接的第一侧板之间还连接有弯簧,弯簧使小棘齿与大棘轮啮合过程中运动速度降低,有利于小棘齿逐级啮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翻转头枕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翻转头枕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主视图(从头枕的前方观察);
图3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翻转头枕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前罩体未示意);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翻转头枕装置中所述翻转调节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翻转调节机构处于第二极限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B-B向剖视图;
图8是图6的C-C向剖视图;
图9是图6的D-D向剖视图;
图10是图6的F-F向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翻转调节机构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的G-G向剖视图;
图13是图11的H-H向剖视图。
图中,1、后罩体,2、前罩体,201、头枕泡沫,202、转动座,3、摆动板,301、底板,302、摆动侧板,4、翻转调节机构,401、前板,4011、前方面板,4012、第一侧板,402、后板,4021、后方面板,4022、第三侧板,403、上板,4031、顶板,4032、第二侧板,404、下板,405、大棘轮,4051、棘齿,4052、顶杆,406、小棘齿,4061、尖嘴部,4062、限位杆,4063、第一上升曲面,4064、第二上升曲面,4065、凸起曲面,4066、第一凹陷面,4067、第二凹陷面,407、第一短轴,408、第二短轴,409、第三短轴,410、第四短轴,5、头枕插杆,6、销轴,7、扭簧,8、转动轴,9、上转轴,10、弯簧,11、弯簧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前”是指所述可翻转头枕装置安装在汽车座椅上后朝向乘客的一侧,“后”是指背对乘客的一侧,“上”是指沿重力方向的上方,“下”是指沿重力方向的下方。
实施例1,如图1-图4所示,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包括后罩体1、前罩体2、摆动板3和翻转调节机构4,前罩体2和后罩体1前后接合形成头枕结构,后罩体1为向后方凸起的壳体,后罩体1的内部为空腔结构,用于放置翻转调节机构4,后罩体1与座椅固定,通常在后罩体1的底部固定头枕插杆5,将头枕插杆5插在座椅靠背的头枕插管内;前罩体2相对后罩体1翻转;摆动板3固定连接于前罩体2的后方,当前罩体2翻转时,摆动板3随之翻转,从而带动翻转调节机构4内各部件产生联动运动;摆动板3由底板301和由底板301两侧向上方延伸摆动侧板302组成。摆动板3可以直接焊接在前罩体2的后方,本实施例中前罩体2包括头枕泡沫201和固定于头枕泡沫201后方的转动座202,头枕泡沫201为乘客头部直接接触部位;转动座202上固定有转动轴8,摆动侧板302固定于转动轴8上,转动座202上设置有支耳,转动轴8贯穿支耳和摆动侧板302,转动轴8的两端采用锁紧垫片锁紧,使摆动侧板302与支耳固定,从而实现摆动板3与前罩体2的相对固定。前罩体2相对后罩体1翻转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实现,转动座202上还设置有与转动轴8平行的上转轴9,上转轴9与后罩体1转动连接,当前罩体2翻转时,前罩体2绕上转轴9旋转,图4中为清楚显示上转轴9与后罩体1的连接关系,将前罩体2隐藏显示,上转轴9铰接在后罩体1的内侧板上。
如图5、图6和图11所示,翻转调节机构4,包括前板401、后板402、上板403、下板404、大棘轮405、小棘齿406以及平行且呈平行四边形布置的第一短轴407、第二短轴408、第三短轴409和第四短轴410,所述呈平行四面形布置是指第一短轴407与第二转轴的距离等于第三短轴409与第三短轴409的距离,第一短轴407与第四短轴410的距离等于第二短轴408与第三短轴409的距离;第一短轴407贯穿后板402、下板404和两个摆动侧板302,第二短轴408贯穿上板403和后板402,第三短轴409贯穿上板403和前板401,第四短轴410贯穿下板404和前板401。当前罩体2向上翻转时,摆动侧板302的后方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第一短轴407向下运动,由于后板402同时连接第一短轴407和第二短轴408,因此第二短轴408随第一短轴407一同向下运动,又由于第三短轴409和第四短轴410不直接受到向下的作用力,因此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的运动较缓慢,从而使上板403和下板404的后部向下方倾斜;相反,当前罩体2向下翻转时,摆动侧板302的后方向上运动,此时上板403和下板404的后部向上方倾斜。
如图5、图9和图13所示,大棘轮405与上板403固定,大棘轮405的底部沿上板403的旋转方向设置有棘齿4051,棘齿4051的末端设置有顶杆4052,本实施例中顶杆4052位于棘齿4051的左端,小棘齿406与前板401转动连接于销轴6上,小棘齿406一端设有与棘齿4051啮合的尖嘴部4061,另一端设有限位杆4062,销轴6位于尖嘴部4061和限位杆4062之间,且限位杆4062位于尖嘴部4061的左侧,尖嘴部4061和限位杆4062均朝向大棘轮405方向延伸,朝向大棘轮405的小棘齿406表面具有凹陷面,当翻转调节机构4达到第一极限位置时,顶杆4052顶在限位杆4062处(如图13所示);当翻转调节机构4达到第二极限位置时,顶杆4052顶在所述凹陷面内(如图9所示)。当上板403旋转倾斜时,大棘轮405随上板403一同运动,此时小棘齿406以销轴6为支撑点在啮合作用下发生相应运动。
具体的,如图13所示,大棘轮405的底部由远离顶杆4052的一端至靠近顶杆4052的一端棘齿4051高度逐渐降低,即从右端至左端棘齿4051高度逐渐降低,小棘齿406的顶面包含靠近限位杆4062一端的第一上升曲面4063、靠近尖嘴部4061一端的第二上升曲面4064、以及靠近中间设置的凸起曲面4065,凸起曲面4065位于销轴6的正上方,第一上升曲面4063与凸起曲面4065之间形成第一凹陷面4066,第二上升曲面4064与凸起曲面4065之间形成第二凹陷面4067,凸起曲面4065的高度较低,使顶杆4052进入第一凹陷面4066时能够顺利进入第二凹陷面4067,凸起曲面4065用于避免处于第二极限位置时反向运动。当翻转调节机构4达到第一极限位置时,顶杆4052顶在第一上升曲面4063处,此时尖嘴部4061与棘齿4051的最右端啮合;当翻转调节机构4达到第二极限位置时,顶杆4052顶在第二凹陷面4067内,此时尖嘴部4061与棘齿4051的最左端啮合。
如图13所示,此时翻转调节机构4处于第一极限位置,顶杆4052顶在第一上升曲面4063处,头枕处于上抬角度最大状态,即图3所示状态,当按压前罩体2的下方使前罩体2向下翻转时,摆动侧板302的后方向上运动,上板403和下板404的后部逐渐向上方倾斜,从而带动大棘轮405的棘齿4051右端向上运动而远离尖嘴部4061,尖嘴部4061逐渐向棘齿4051的左侧啮合,顶杆4052逐渐从第一第一上升曲面4063向小棘齿406的右侧运动,直至顶杆4052顶在第二凹陷面4067内,此时尖嘴部4061与棘齿4051的最左端啮合,达到第二极限位置(如图9所示),头枕达到最大下翻角度状态。
实施例2,在实施例1中,前板401、后板402、上板403、下板404均为单面面板,与第一短轴407、第二短轴408、第三短轴409和第四短轴410均只有一个铰接端,当翻转调节机构4运动时,很容易引起各个短轴沿轴线方向受到沿垂直轴线方向不均等的作用力,从而引起短轴歪斜,破坏平行四边形结构,引起机构损坏,为此本实施例作如下改进,如图5-图8所示,前板401包括前方面板4011和由前方面板4011的两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一侧板4012;上板403包括顶板4031和由顶板4031的两侧向下方延伸的第二侧板4032,后板402包括后方面板4021和由后方面板4021的两侧向前方延伸的第三侧板4022,第三短轴409和第四短轴410同时贯穿两个第一侧板4012,第二短轴408和第三短轴409同时贯穿两个第二侧板4032,第一短轴407和第二短轴408同时贯穿两个第三侧板4022,大棘轮405与其中一个第二侧板4032固定,小棘齿406与其中一个第一侧板4012连接,下板404设置有两个,每个下板404贴合其中一个第一侧板4012和其中一个第三侧板4022设置。通过该结构设置使翻转调节机构4形成小方盒结构,第一短轴407、第二短轴408、第三短轴409和第四短轴410均能够实现两端同时且均匀受力,有效避免短轴的歪斜,减少卡顿现象发生,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第一短轴407、第二短轴408、第三短轴409和第四短轴410可以分别为单根轴,也可以分别切断为两根轴,如图7所示,第四短轴410切断为两根轴,分别与两根第一侧板4011铰接。
作为优选的,棘齿4051位于其中一个第二侧板4032的底部,为节省空间,可以将大棘轮405与靠近小棘齿406一侧的第二侧板4032相重合,即该第二侧板4032的底部设置顶杆4052和与尖嘴部4061啮合的棘齿4051。
实施例3,在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中,小棘齿406仅依靠销轴6与第一侧板4012转动连接实现支撑作用,小棘齿406的活动灵活性较大,当大棘轮405运动时,小棘齿406容易因运动速度过快而造成脱齿,为此,本实施例作如下改进,在实施例1或者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9和图13所示,小棘齿406和与小棘齿406转动连接的第一侧板4012上分别设置有弯簧孔11,弯簧10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弯簧孔11内。弯簧10可以为折弯后的弹性钢丝。由于小棘齿406需要与第一侧板4012产生相对运动,因此使用弯簧10可以实现小棘齿406和第一侧板4012上弯簧孔11相对位置的改变,当大棘轮405运动时,弯簧10对小棘齿406产生一定的弹性力,使小棘齿406的运动速度减慢,从而可以实现小棘齿406与大棘轮405的逐级啮合,有效防止脱齿现象发生。
实施例4,在以上实施例中,由于顶杆4052顶在第二凹陷面4067内的空间限制,顶杆4052的长度较短,因此当翻转调节机构4处于第二极限位置,若翻转惯性过大可能会造成顶杆4052越过第二凹陷面4067,使小棘齿406脱离大棘轮405,为保险起见,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在第二短轴408上还设置有扭簧7,扭簧7的一端抵设在后方面板4021的前方端面上,扭簧7的另一端卡设在顶板4031的前侧,当翻转调节机构4处于第二极限位置时,如图10所示,后方面板4021的前方端面与顶板4031的前侧面距离最近,顶板4031挤压扭簧7的端部,使扭簧7处于压缩状态,限制大棘轮405继续运动,当翻转调节机构4由第二极限位置运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顶板4031逐渐由倾斜状态转变为水平状态,如图12所示,顶板4031与后方面板4021的距离逐渐增大,扭簧7逐渐恢复至自由状态。
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罩体(1),所述后罩体(1)与座椅固定;
前罩体(2),所述前罩体(2)相对所述后罩体(1)翻转;
摆动板(3),所述摆动板(3)固定连接于所述前罩体(2)的后方;摆动板(3)由底板(301)和由底板(301)两侧向上方延伸摆动侧板(302)组成;
翻转调节机构(4),包括前板(401)、后板(402)、上板(403)、下板(404)、大棘轮(405)、小棘齿(406)以及平行且呈平行四边形布置的第一短轴(407)、第二短轴(408)、第三短轴(409)和第四短轴(410);所述第一短轴(407)贯穿所述后板(402)、下板(404)和两个所述摆动侧板(302),所述第二短轴(408)贯穿所述上板(403)和后板(402),所述第三短轴(409)贯穿所述上板(403)和前板(401),所述第四短轴(410)贯穿所述下板(404)和前板(401);
所述大棘轮(405)与所述上板(403)固定,大棘轮(405)的底部沿所述上板(403)的旋转方向设置有棘齿(4051),所述棘齿(4051)的末端设置有顶杆(4052),所述小棘齿(406)与所述前板(401)转动连接,小棘齿(406)一端设有与所述棘齿(4051)啮合的尖嘴部(4061),另一端设有限位杆(4062),所述尖嘴部(4061)和所述限位杆(4062)均朝向所述大棘轮(405)方向延伸,朝向所述大棘轮(405)的所述小棘齿(406)表面具有凹陷面,当所述翻转调节机构(4)达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顶杆(4052)顶在所述限位杆(4062)处;当所述翻转调节机构(4)达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顶杆(4052)顶在所述凹陷面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401)包括前方面板(4011)和由所述前方面板(4011)的两侧向后方延伸的第一侧板(4012);所述上板(403)包括顶板(4031)和由所述顶板(4031)的两侧向下方延伸的第二侧板(4032),所述后板(402)包括后方面板(4021)和由所述后方面板(4021)的两侧向前方延伸的第三侧板(4022),所述第三短轴(409)和第四短轴(410)同时贯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4012),所述第二短轴(408)和第三短轴(409)同时贯穿两个所述第二侧板(4032),所述第一短轴(407)和第二短轴(408)同时贯穿两个所述第三侧板(4022),所述大棘轮(405)与其中一个第二侧板(4032)固定,所述小棘齿(406)与其中一个第一侧板(4012)连接,所述下板(404)设置有两个,每个所述下板(404)贴合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板(4012)和其中一个第三侧板(4022)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翻转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棘齿(4051)位于其中一个第二侧板(4032)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翻转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棘轮(405)底部由远离所述顶杆(4052)的一端至靠近所述顶杆(4052)的一端棘齿(4051)高度逐渐降低,所述小棘齿(406)的顶面包含靠近所述限位杆(4062)一端的第一上升曲面(4063)、靠近所述尖嘴部(4061)一端的第二上升曲面(4064)、以及靠近中间设置的凸起曲面(4065),第一上升曲面(4063)与所述凸起曲面(4065)之间形成第一凹陷面(4066),所述第二上升曲面(4064)与所述凸起曲面(4065)之间形成第二凹陷面(4067),
当所述翻转调节机构(4)达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顶杆(4052)顶在所述第一上升曲面(4063)处;当所述翻转调节机构(4)达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顶杆(4052)顶在所述第二凹陷面(4067)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翻转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棘齿(406)和与所述小棘齿(406)转动连接的第一侧板(4012)上分别设置有弯簧孔(11),弯簧(10)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所述弯簧孔(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翻转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簧(10)为折弯后的弹性钢丝。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翻转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短轴(408)上还设置有扭簧(7),所述扭簧(7)的一端抵设在所述后方面板(4021)的前方端面上,扭簧(7)的另一端卡设在顶板(4031)的前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翻转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罩体(2)包括头枕泡沫(201)和固定于所述头枕泡沫(201)后方的转动座(202);所述转动座(202)上固定有转动轴(8),所述摆动侧板(302)固定于所述转动轴(8)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翻转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座(202)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转动轴(8)平行的上转轴(9),所述上转轴(9)与所述后罩体(1)转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可翻转头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罩体(1)的底部固定有头枕插杆(5)。
CN201922096683.6U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 Active CN2109121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96683.6U CN210912127U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96683.6U CN210912127U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12127U true CN210912127U (zh) 2020-07-03

Family

ID=71368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96683.6U Active CN210912127U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121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9603C (zh) 车辆用的电动座椅
CN100425470C (zh) 车辆座椅装置
JP4006174B2 (ja) 車両における開閉体の開閉装置
US20060273636A1 (en) Vehicle seat and method of supporting driver/passenger using the same
CN100579819C (zh) 座椅锁定机构的操作装置
CN207972552U (zh) 用于电动座椅的动力传输装置
JPH07156704A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シート
CN100352715C (zh) 车辆用可倾斜式转向装置
JP2012066776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10912127U (zh) 一种可翻转头枕装置
EP3763563B1 (en) Seat lying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child safety seat
JP2008105542A (ja) 車両用パワーシートの駆動機構
US5265936A (en) Locking device for locking two elements that are articulated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CN213007729U (zh) 一种双阻尼汽车座椅翻转助力机构
CN201338547Y (zh) 防撞缓冲式座椅头枕
JP3263665B2 (ja) ドミノ倒し用駒立車
JP3567653B2 (ja) チルト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H0513638Y2 (zh)
JPH04237646A (ja) 自動車のリヤシート構造
CN2516386Y (zh) 汽车座椅
CN216833321U (zh) 一种汽车座椅座盆抬升机构
CN221272690U (zh) 一种能向前翻平的座椅骨架
CN100500494C (zh) 车辆用可倾斜式转向装置
JPH0420671Y2 (zh)
CN201158318Y (zh) 自动升降驾驶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