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03807U - 一种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03807U CN210903807U CN201921587741.9U CN201921587741U CN210903807U CN 210903807 U CN210903807 U CN 210903807U CN 201921587741 U CN201921587741 U CN 201921587741U CN 210903807 U CN210903807 U CN 2109038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fting
- patient
- fluted disc
- chain
-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该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包括底座、立架、支撑架和升降器,底座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轮,立架沿竖向支撑于底座上,支撑架设置于立架的顶部,支撑架与底座之间形成空置区,升降器包括升降件和升降座,升降件悬挂设置于支撑架上,升降座设置于升降件的底端且用于支撑患者,升降件能够带动升降座升降,以使患者升降。在没有陪护人员的协助下,无论是从病床上向轮椅上转移,还是由轮椅上向病床上转移,患者均可单独操作,有效帮助患者自行进行转移,省时省力,减少对陪护人员的依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下肢瘫痪是指神经系统受损,感觉障碍发生以后导致的身体下肢完全或部分丧失运动功能,随意动作的减退或消失的一种疾病。
下肢瘫痪的患者,一般需要使用轮椅,相较于偏瘫患者,下肢瘫痪患者由病床上向轮椅上转移或由轮椅上向病床上转移更加困难,通常需要陪护人员将患者抱起,然后放置在轮椅上,转移较为困难,在没有陪护人员的时候,患者不能自行转移。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在没有陪护人员的协助下,无论是从病床上向轮椅上转移,还是由轮椅上向病床上转移,均可单独操作,有效实现自行进行转移,省时省力,减少对陪护人员的依赖。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所述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包括底座、立架、支撑架和升降器。
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轮,所述立架沿竖向支撑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立架的顶部,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空置区。
所述升降器包括升降件和升降座,所述升降件悬挂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升降座设置于所述升降件的底端且用于支撑患者,所述升降件能够带动所述升降座升降,以使患者升降。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升降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升降件包括手扳葫芦和升降带,所述手扳葫芦挂设于所述支撑架上且底部具有挂钩,所述升降带呈倒V形且底部两端均与所述升降座固定,所述升降带的顶端设置有挂环,所述挂环能够挂设于所述手扳葫芦的挂钩上。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升降座由布艺材料制成,所述升降座的中部向下凹陷。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辅助移动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行走轮的数量为三个且呈三角形分布,其中一个所述行走轮为主动轮,另外两个所述行走轮为辅助轮,所述主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控制器的底端,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主动轮的行走以及转向。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控制器包括传动轴、手摇盘和传动链条,所述立架上设置有套管,所述传动轴穿设于所述套管内且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主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传动轴的底端,所述手摇盘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传动轴的顶端且能够驱动所述传动轴转动,所述手摇盘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供患者手握且驱动所述手摇盘转动的把手,所述主动轮上同轴设置有第一齿盘,所述手摇盘上设置有第二齿盘,所述第一齿盘和所述第二齿盘之间通过所述传动链条传动。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传动轴的顶端设置有转向轴,所述转向轴伸入所述空置区内,所述手摇盘通过所述转向轴固定于所述传动轴的顶端,所述手摇盘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转向轴的一端,所述传动链条包括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所述转向轴设置有同轴且同步转动的第三齿盘和第四齿盘,所述第二齿盘和所述第三齿盘分别位于所述转向轴的两端,所述第一齿盘和所述第三齿盘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链条传动配合,所述第二齿盘和所述第四齿盘之间通过所述第二链条传动配合,所述第一链条沿所述传动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链条沿所述转向轴的方向延伸。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转向轴上设置有保护壳,所述第二链条、所述手摇盘和所述第二齿盘均位于所述保护壳内部,所述把手位于所述保护壳外部。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控制器还包括刹车件,所述刹车件为杆状结构,所述刹车件通过悬挂绳悬挂于所述保护壳,所述保护壳上设置有第一刹车通孔,所述手摇盘上设置有第二刹车通孔,所述刹车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刹车通孔和所述第二刹车通孔内。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立架上设置有两块脚蹬板。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选方案,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撑架均呈U形,所述立架呈H形,所述立架沿竖向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撑架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患者在需要转移时(以患者从病床上向轮椅上转移为例),操作步骤如下:一、患者由病床上坐起;二、将病床旁边的辅助移动装置移动至指定位置,其中,底架进入病床正下方,支撑架位于病床正上方,立架位于病床边缘,部分病床位于空置区内,将升降座放置在病床上;三、患者手臂撑床,挪动至床边,此时,患者坐于病床边缘,下肢搭在病床的边缘;四、患者通过左右侧身的方式,将升降座放置在屁股下方;五、患者操作升降件,使升降座上升,直至患者屁股脱离病床;六、患者扶住病床或墙体等挪动辅助移动装置,使辅助移动装置挪动至轮椅处,并且患者到达轮椅正上方;七、患者操作升降件,使升降件下降,直至患者屁股坐于轮椅上;八、将辅助移动装置推离轮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在没有陪护人员的协助下,无论是从病床上向轮椅上转移,还是由轮椅上向病床上转移,均可单独操作,有效实现自行进行转移,省时省力,减少对陪护人员的依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通过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底座、立架和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升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辅助移动装置;
11-底座;12-立架;13-支撑架;14-升降器;15-控制器;
110-行走轮;111-主动轮;112-辅助轮;120-套管;121-空置区;122-脚蹬板;140-升降件;141-升降座;142-手扳葫芦;143-升降带;144-挂钩;145-挂环;150-传动轴;151-手摇盘;152-传动链条;153-把手;154-第一齿盘;155-第二齿盘;156-转向轴;157-第一链条;158-第二链条;159-第三齿盘;160-第四齿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10,该辅助移动装置10可以帮助下肢瘫痪的患者进行转移,即从病床上向轮椅上转移,或者从轮椅上向病床上转移,无需陪护人员的协助,患者即可单人操作,省时省力,减少对陪护人员的依赖。
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10的具体结构如下: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10包括底座11、立架12、支撑架13和升降器14。
具体的,请参照图2所示,底座11呈U形结构,底座11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轮110,
立架12呈H形,立架12沿竖向支撑于底座11上,立架12上可以设置有两块脚蹬板122。
支撑架13呈U形结构,支撑架13设置于立架12的顶部。
支撑架13沿竖向设置于底座11和支撑架13之间,支撑架13与底座11之间形成空置区121。
底座11和支撑架13的U形结构开口朝向远离立架12的方向。
底座11、立架12和支撑架13的主要作用是对整个辅助移动装置10进行支撑。
空置区121的设置,使得辅助移动装置10可以尽可能的靠近病床边缘且支撑架13位于病床上方。
升降器14包括升降件140和升降座141。
升降件140的结构不限,例如可以是旋柄等,升降件140悬挂设置于支撑架13上。
升降座141可以采用板状结构,也可以采用布艺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升降座141由布艺材料制成,升降座141的中部向下凹陷。
当然,升降座141的强度需要满足能够支撑患者体重。升降座141设置于升降件140的底端且用于支撑患者。
升降件140能够带动升降座141升降,以使患者升降。
请参照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升降器14的结构如下,升降件140的数量为两个,升降件140包括手扳葫芦142和升降带143。
手扳葫芦142挂设于支撑架13上且底部具有挂钩144,升降带143呈倒V形且底部两端均与升降座141固定,升降带143的顶端设置有挂环145,挂环145能够挂设于手扳葫芦142的挂钩144上。
挂环145的设置,可以使得升降座141可以直接从手扳葫芦142上脱离,在患者转移至轮椅上后,无需将升降座141取下,方便再次进行转移。
在患者使用辅助移动装置10时,需要将其移动至轮椅处,在本实施例中,提供如下方案:请参照图4所示,辅助移动装置10还包括控制器15。
行走轮110的数量为三个且呈三角形分布,其中一个行走轮110为主动轮111,另外两个行走轮110为辅助轮112,主动轮111可转动的设置于控制器15的底端,控制器15用于控制主动轮111的行走以及转向。
具体的,控制器15包括传动轴150、手摇盘151和传动链条152。
立架12上设置有套管120,传动轴150穿设于套管120内且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主动轮111可转动的设置于传动轴150的底端。
手摇盘151可转动的设置于传动轴150的顶端且能够驱动传动轴150转动,手摇盘15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供患者手握且驱动手摇盘151转动的把手153,主动轮111上同轴设置有第一齿盘154,手摇盘151上设置有第二齿盘155,第一齿盘154和第二齿盘155之间通过传动链条152传动。
此外,为了方便实现主动轮111的转向操作,本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方案:传动轴150的顶端设置有转向轴156,转向轴156伸入空置区121内,手摇盘151通过转向轴156固定于传动轴150的顶端。
手摇盘151可转动的设置于转向轴156的一端,传动链条152包括第一链条157和第二链条158。
转向轴156设置有同轴且同步转动的第三齿盘159和第四齿盘160,第二齿盘155和第三齿盘159分别位于转向轴156的两端。
第一齿盘154和第三齿盘159之间通过第一链条157传动配合,第二齿盘155和第四齿盘160之间通过第二链条158传动配合。
第一链条157沿传动轴150的方向延伸,第二链条158沿转向轴156的方向延伸,简单来说,就是第一链条157沿竖向方向延伸,第二链条158沿横向方向延伸,可以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手摇盘151的转向决定了主动轮111正转或反转,也就是说,辅助移动装置10可以前进,也可以倒退,在移动至轮椅处时,可以通过倒车的方式到达指定位置。
转向轴156上还设置有保护壳,以防止第一链条157、第二齿盘155等对患者造成损伤。
第二链条158、手摇盘151和第二齿盘155均位于保护壳内部,把手153位于保护壳外部。
控制器15还可以包括刹车件,刹车件的结构不限,并且即使没有刹车件,也是可以的。
在本实施例中,刹车件为杆状结构,刹车件通过悬挂绳悬挂于保护壳,保护壳上设置有第一刹车通孔,手摇盘151上设置有第二刹车通孔,刹车件穿设于第一刹车通孔和第二刹车通孔内。
以患者从病床上向轮椅上转移为例,对患者的转移步骤进行详细描述,操作步骤如下:
开始时,假设患者处于躺卧于病床上的状态。
患者使用手臂撑住病床,并由病床上坐起。此时,患者的下肢平放于病床上。
将病床旁边的辅助移动装置10移动至指定位置,其中,底架进入病床正下方,支撑架13位于病床正上方,立架12位于病床边缘,部分病床位于空置区121内,将升降座141放置在病床上,然后将辅助移动装置10固定,使其不能随意移动。
患者手臂撑床,挪动至床边,此时,患者坐于病床边缘,下肢搭在病床的边缘。
将升降座141取下,然后通过左右侧身的方式,将升降座141放置在屁股下方。
将挂环145挂设在手扳葫芦142底部的挂钩144上,并将两只脚放置在脚蹬板122上。
患者操作手扳葫芦142,使手扳葫芦142底部的挂钩144上升,直至患者屁股脱离病床。
解除对辅助移动装置10的限制,使其能够在患者的操作下移动。
患者摇动手摇盘151上的把手153,使辅助移动装置10移动,并且通过把手153控制转向轴156的方向,以达到控制主动轮111转向的目的。
将辅助移动装置10挪动至轮椅处,并且患者到达轮椅正上方,然后使辅助移动装置10固定。
患者操作手扳葫芦142,使升降座141下降,直至患者屁股坐于轮椅上。
将升降带143上的挂环145脱离手扳葫芦142底部的挂钩144,并将升降带143搭在轮椅的扶手上。
将辅助移动装置10推离轮椅。
当然,上述步骤并非绝对的,可以增加或减少,另外,顺序也可以发生适当的变化。
患者从轮椅上向病床上转移时,步骤与上述步骤类似,操作完成后,将辅助移动装置10挪动至病床旁边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10,在没有陪护人员的协助下,无论是从病床上向轮椅上转移,还是由轮椅上向病床上转移,均可单独操作,有效实现自行进行转移,省时省力,减少对陪护人员的依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包括底座、立架、支撑架和升降器;
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轮,所述立架沿竖向支撑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立架的顶部,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空置区;
所述升降器包括升降件和升降座,所述升降件悬挂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升降座设置于所述升降件的底端且用于支撑患者,所述升降件能够带动所述升降座升降,以使患者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升降件包括手扳葫芦和升降带,所述手扳葫芦挂设于所述支撑架上且底部具有挂钩,所述升降带呈倒V形且底部两端均与所述升降座固定,所述升降带的顶端设置有挂环,所述挂环能够挂设于所述手扳葫芦的挂钩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座由布艺材料制成,所述升降座的中部向下凹陷。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移动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所述行走轮的数量为三个且呈三角形分布,其中一个所述行走轮为主动轮,另外两个所述行走轮为辅助轮,所述主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控制器的底端,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主动轮的行走以及转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传动轴、手摇盘和传动链条,所述立架上设置有套管,所述传动轴穿设于所述套管内且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主动轮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传动轴的底端,所述手摇盘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传动轴的顶端且能够驱动所述传动轴转动,所述手摇盘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供患者手握且驱动所述手摇盘转动的把手,所述主动轮上同轴设置有第一齿盘,所述手摇盘上设置有第二齿盘,所述第一齿盘和所述第二齿盘之间通过所述传动链条传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的顶端设置有转向轴,所述转向轴伸入所述空置区内,所述手摇盘通过所述转向轴固定于所述传动轴的顶端,所述手摇盘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转向轴的一端,所述传动链条包括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所述转向轴设置有同轴且同步转动的第三齿盘和第四齿盘,所述第二齿盘和所述第三齿盘分别位于所述转向轴的两端,所述第一齿盘和所述第三齿盘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链条传动配合,所述第二齿盘和所述第四齿盘之间通过所述第二链条传动配合,所述第一链条沿所述传动轴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链条沿所述转向轴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上设置有保护壳,所述第二链条、所述手摇盘和所述第二齿盘均位于所述保护壳内部,所述把手位于所述保护壳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包括刹车件,所述刹车件为杆状结构,所述刹车件通过悬挂绳悬挂于所述保护壳,所述保护壳上设置有第一刹车通孔,所述手摇盘上设置有第二刹车通孔,所述刹车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刹车通孔和所述第二刹车通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架上设置有两块脚蹬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撑架均呈U形,所述立架呈H形,所述立架沿竖向设置于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撑架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87741.9U CN210903807U (zh) | 2019-09-24 | 2019-09-24 | 一种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587741.9U CN210903807U (zh) | 2019-09-24 | 2019-09-24 | 一种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03807U true CN210903807U (zh) | 2020-07-03 |
Family
ID=71367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587741.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903807U (zh) | 2019-09-24 | 2019-09-24 | 一种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03807U (zh) |
-
2019
- 2019-09-24 CN CN201921587741.9U patent/CN21090380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411044A (en) | Patient transfer walker | |
US3165314A (en) | Invalid walker and ambulatory aid | |
CN103431963B (zh) | 一种中医康复保健护理床椅 | |
US2891256A (en) | Apparatus for lifting and transporting patients | |
JP2009066194A (ja) | 自力歩行訓練器 | |
US20140137323A1 (en) | Patient lift and positioning system, and adjustable components thereof | |
CN211244249U (zh) | 一种移位机 | |
CN107669449B (zh) | 一种帮扶机器人 | |
EP1208830B1 (en) | A lifting and/or transporting device for humans | |
JPH0871114A (ja) | 電動立上り訓練器 | |
CN205459418U (zh) | 一种方便病人平移转运且背部自动升降的转运床装置 | |
CN104510590A (zh) | 一种带有康复功能的电动站立助行器 | |
CN103816016A (zh) | 一种护理用高床架平衡式多功能床轮椅和谐体 | |
CN209187292U (zh) | 一种轮椅组合护理床的翻身抬背机构 | |
CN210903807U (zh) | 一种下肢瘫痪辅助移动装置 | |
JP2000070312A (ja) | 介護用補助装置 | |
CN206044893U (zh) | 用于临床转运的转运机器人 | |
KR102334851B1 (ko) | 리프트장치를 구비한 재활훈련용 보행 보조로봇 | |
CN116687724A (zh) | 一种老年病人防跌倒辅助助行装置 | |
CN216777441U (zh) | 一种残疾人移位助行装置 | |
CN106955207A (zh) | 用于行动不便者的移位机 | |
KR102317401B1 (ko) | 보행 재활훈련로봇의 환자 체중부담 경감장치 | |
JP2003325582A (ja) | 抱き上げ介助装置 | |
JP2000300626A (ja) | 補助用リフト装置 | |
JPH0455704B2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703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