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95003U - 废调色剂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废调色剂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95003U
CN210895003U CN201921943674.XU CN201921943674U CN210895003U CN 210895003 U CN210895003 U CN 210895003U CN 201921943674 U CN201921943674 U CN 201921943674U CN 210895003 U CN210895003 U CN 2108950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toner
opening
housing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4367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势时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194367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950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950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950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准确检测出废调色剂的收容量达到规定标准的废调色剂盒及图像形成装置。实施方式的废调色剂盒具有:壳体,其收容废调色剂,并且具有接收带清洁部排出的废调色剂的第一开口以及接收从鼓清洁部排出的废调色剂的第二开口;输送部,其具有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桨轴以及沿旋转轴线螺旋形成在桨轴上的桨叶;检测部,其位于第一开口的正下方,检测壳体内收容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以及隔板,其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一开口与检测部之间,隔板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式固定在壳体上,隔板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的第一夹角的角度至少为三十度。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准确检测出废调色剂的收容量达到规定标准。

Description

废调色剂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废调色剂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图像形成装置的废调色剂盒中具有检测废调色剂的收容量的检测机构,在废调色剂盒的收容量快要盛满时,通知操作人员及时更换废调色剂盒。另外,为了避免仅仅因废调色剂盒中局部收容量增多而被检测机构检测到的现象,将检测机构设置在废调色剂堆积量最少的区域。
然而,当该检测机构设置在废调色剂堆积量最少的区域时,仍有可能出现流入的废调色剂在落下时,被检测机构误检测到的现象,使检测机构无法精确检测出废调色剂的收容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准确检测出废调色剂的收容量达到规定标准的废调色剂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的废调色剂盒,具有:壳体,其收容废调色剂,并且具有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带清洁部排出的废调色剂的第一开口以及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的鼓清洁部排出的废调色剂的第二开口;输送部,其使所述废调色剂在所述壳体内均匀的堆积,并且具有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桨轴以及沿所述旋转轴线螺旋形成在所述桨轴上的桨叶;检测部,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正下方,检测所述壳体内收容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以及隔板,其形成为矩形的板状,并且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检测部之间,所述隔板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隔板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的第一夹角的角度至少为三十度。
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读取部,读取原稿以生成所述原稿的图像数据;转印部,根据所述图像数据在薄片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定影部,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上;其中,所述转印部还具有废调色剂盒,所述废调色剂盒具有:壳体,其收容废调色剂,并且具有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带清洁部排出的废调色剂的第一开口以及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的鼓清洁部排出的废调色剂的第二开口;输送部,其使所述废调色剂在所述壳体内均匀的堆积,并且具有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桨轴以及沿所述旋转轴线螺旋形成在所述桨轴上的桨叶;检测部,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正下方,检测所述壳体内收容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以及隔板,其形成为矩形的板状,并且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检测部之间,所述隔板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隔板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的第一夹角的角度至少为三十度。
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准确检测出废调色剂的收容量达到规定标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废调色剂盒周围的主要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废调色剂盒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废调色剂盒和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结构标注相同符号。
定义附图中X轴指向的方向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右方,与X轴指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方,Y轴指向的方向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方,与Y轴指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方,Z轴指向的方向(即朝向附图外侧的方向)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方,与Z轴指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朝向附图里侧的方向)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方。此外,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结构适当地放大、缩小或省略地表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视示意图。
定义与薄片(纸张)相关的“输送方向”为从供纸盒朝向排纸部的方向,即将供纸盒端作为“上游侧”,排纸部端作为“下游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多功能一体机(Multi-FunctionPeripherals,即MFP)、打印机、复印机等。下面,对图像形成装置1是多功能一体机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主体11。图像读取部12设置在主体11的上部,图像读取部12用于读取原稿以生成原稿的图像数据。图像读取部12由原稿输送部13和扫描仪部14构成。
在原稿输送部13的下部设置有扫描仪部14。原稿输送部13将待转印的原稿向扫描仪部14输送。扫描仪部14具有光学机构15,扫描仪部14通过光学机构15读取被原稿输送部13输送的待转印的原稿,或直接放置在扫描仪部14的稿台玻璃上的待转印的原稿。
光学机构15在读取直接放置在扫描仪部14的稿台玻璃上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沿稿台玻璃在左右方向上进行移动。光学机构15逐行的读取一页原稿上的原稿图像。
光学机构15在读取被原稿输送部13输送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在图1所示的固定位置读取被输送的原稿。
在扫描仪部14的前方侧,主体11的上方侧设置有操作显示部16。操作显示部16具有接受操作人员的操作,并显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的功能。
主体11在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转印部17。主体11在下部具有供纸盒18。
供纸盒18被配置于主体11的内部。供纸盒18收容各种尺寸的薄片(纸张)P。供纸盒18具有供纸机构19。供纸机构19将薄片P逐张地从供纸盒18取出并向薄片P的输送路径输送。例如,供纸机构19也可以包含有搓纸辊、分离辊、以及供纸辊。
转印部17根据由图像读取部12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由个人计算机等制成的图像数据在薄片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部17例如是基于串联方式的彩色打印机。
转印部17具有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各颜色的图像形成部51、曝光器52、中间转印带53以及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废调色剂盒30。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部17具有四个图像形成部51。转印部17具有所谓的四连的图像形成部。
另外,转印部17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转印部可以具有两个或三个图像形成部,转印部也可以具有五个以上的图像形成部。
中间转印带53被配置在图像形成部51的上方。也就是说,各个图像形成部51从中间转印带53的下方(即从图1的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并列配置。
曝光器52分别向各个图像形成部51照射曝光光。曝光器52例如可以产生激光扫描束作为曝光光。曝光器52例如可以包括产生曝光光的发光二极管等固体扫描元件。
各图像形成部51的结构除了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彼此相同。每个图像形成部51都包括感光鼓54、鼓清洁部55等部件。
感光鼓54是表面形成感光层的筒状的旋转体。感光鼓54能旋转地支承在主体11的内部。感光鼓54的表面能承载规定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并能将该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3上。
鼓清洁部55配置在感光鼓54的右侧。每个感光鼓54上设有鼓清洁部55。鼓清洁部55通过与感光鼓54的表面接触将残留在感光鼓54的表面的未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3上的调色剂除掉。
在中间转印带53的上方配置有供给部66。供给部66具有调色剂盒。调色剂盒分别收容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53被主体11内的驱动辊69和多个从动辊70支承成能旋转的状态,多个感光鼓54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以重合的方式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3上。
二次转印辊71夹着中间转印带53而与驱动辊69相向。中间转印带53与二次转印辊71的抵接部分构成二次转印位置。驱动辊69驱动中间转印带53进行旋转。
在薄片P通过二次转印位置时,对二次转印辊71施加二次转印电压。当对二次转印辊71施加二次转印电压时,二次转印辊71将中间转印带53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在薄片P上。
在夹着中间转印带53与多个从动辊70中的一个从动辊相向的位置配置有带清洁部72。带清洁部72配置在中间转印带53的左侧。带清洁部72以表面与中间转印带53接触的状态旋转。带清洁部72将中间转印带53上的残留的未转印到薄片P上的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53除去。
废调色剂盒30设置在主体11内,具体的设置在如图1所示的中间转印带53的下方,并且设置在如图2所示的比鼓清洁部55、带清洁部72更靠近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方的位置,废调色剂盒30收容从鼓清洁部55和带清洁部72排出的废调色剂。废调色剂盒30可拆卸的设置,通过打开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方侧的面板,可以容易地将盛满废调色剂的废调色剂盒30进行更换。
图2示出了由鼓清洁部55从感光鼓54除去的废调色剂以及由带清洁部72从中间转印带53除去的废调色剂,排出到废调色剂盒30的过程。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废调色剂盒30周围的主要部件的俯视示意图。图2中,为了清楚的表示废调色剂盒30与鼓清洁部55、带清洁部72的结构,省略了中间转印带53等其他部件。
如图2所示,被鼓清洁部55从感光鼓54除去的废调色剂,在鼓清洁部55内被未图示的输送叶片沿排出方向J输送,经过废调色剂盒30的后述的第二开口31b排出到废调色剂盒30的内部。被带清洁部72从中间转印带53除去的废调色剂,在带清洁部72内被未图示的输送叶片沿排出方向J输送,经过废调色剂盒30的后述的第一开口31a排出到废调色剂盒30的内部。
也就是说,鼓清洁部55将除掉的调色剂作为废调色剂通过第二开口31b送入废调色剂盒30内。带清洁部72将除掉的调色剂作为废调色剂通过第一开口31a送入废调色剂盒30内。
回到图1,在供纸盒18到二次转印辊71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输送辊75和对位辊76。输送辊75输送被供纸机构19从供纸盒18内取出的薄片P。
对位辊76在抵接位置将从输送辊75供给的薄片P的前端的位置对齐。对位辊76上的相互抵接位置构成对位位置。对位辊76在中间转印带53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时,以薄片P上的待转印调色剂图像的区域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的方式来输送薄片P。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侧(图1中上侧),配置有定影部81。虽然未图示,定影部81具有卤素灯和用于输送薄片P的驱动马达。定影部81通过由卤素灯对薄片P进行加热,来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片P上。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部81的下游侧(图1中左上侧)配置有排出辊82。排出辊82将薄片P向排纸部83排出。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部81的下游侧(图1中右侧)配置有反转输送路径84。反转输送路径84使薄片P反转并向二次转印辊71引导。反转输送路径84在进行双面打印时使用。
接着,通过图3对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的控制部9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90的结构例的框图。
控制部90具有例如中央处理器等的系统控制部91、只读存储器(ROM)9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93、接口(I/F)94、输入输出控制电路95、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96、图像形成控制电路97以及定影控制电路98。
系统控制部91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系统控制部91通过执行存储于只读存储器92或随机存取存储器93中的程序来实现用于形成图像的处理功能。
只读存储器92存储控制图像形成处理的基本的动作的控制程序。
随机存取存储器93是控制部90中的工作存储器。
接口94与连接到主体11的连接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扫描仪部14以可通信的方式连接于接口94。并且,在接口94上还能够连接外部设备。作为外部设备的例子,能够列举出用户终端、传真装置等。
输入输出控制电路95接受操作显示部16输入的信号。输入输出控制电路95将从操作显示部16接收到的操作输入发送给系统控制部91。
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96控制主体11所包含的驱动系统。例如,驱动系统包括驱动供纸机构19、输送辊75、对位辊76的驱动马达。在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96上电气连接有多个传感器。例如,多个传感器包括多个薄片检测传感器。各传感器的检测输出被从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96发送给系统控制部91。供纸和输送控制电路96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91的控制信号、以及各传感器的检测输出来控制驱动马达。
图像形成控制电路97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91的控制信号来分别控制各个图像形成部51、曝光器52、中间转印带53以及废调色剂盒30等部件。
定影控制电路98根据来自系统控制部91的控制信号来分别控制定影部81的驱动马达以及卤素灯。
接着,通过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废调色剂盒30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废调色剂盒30的主视示意图。图4是从正面观察废调色剂盒30内部的剖视图。为了清楚的显示废调色剂盒30内部的结构,图4省略了剖面线。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废调色剂盒30具有收容废调色剂的壳体31、使废调色剂在壳体31内均匀的堆积的输送部32、检测壳体31中收容的废调色剂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的检测部33、防止被送入的废调色剂误进入检测部33的隔板34,将驱动力传递给输送部32的动力传递机构35。
壳体31形成为在水平方向上(X轴方向、左右方向)长的形状,即壳体31的长边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壳体31具有一定的高度,壳体31的高度方向(Y轴方向,上下方向)与水平方向垂直。壳体31的内部形成有收容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鼓清洁部55和带清洁部72排出的废调色剂的空间。
壳体31的宽度方向(Z轴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后侧面上形成有四个沿壳体31的长边方向并列的第二开口31b。第二开口31b在高度方向上靠近壳体31的上表面侧。第二开口31b例如可以形成为圆形等方便废调色剂通过的形状。
如图2所示,各个第二开口31b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部51的鼓清洁部55相连通。从各鼓清洁部55排出的废调色剂经过各第二开口31b流入壳体31内部,即第二开口31b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鼓清洁部55排出的废调色剂。第二开口31b在壳体31的长边方向上隔开均等间隔,并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
如图4所示,在壳体31的后侧面上还形成有第一开口31a。第一开口31a以在壳体31的高度方向上高于第二开口31b的方式形成。在壳体31的长边方向上,第一开口31a比第二开口31b更靠近左侧壁。也就是说,第一开口31a位于壳体31的长边方向和高度方向上的一端。第一开口31a例如可以形成为圆形等方便废调色剂通过的形状。
如图2所示,从带清洁部72排出的废调色剂经过第一开口31a流入壳体31的内部,即第一开口31a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带清洁部72排出的废调色剂。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避免废调色剂在壳体31中分布不均的现象,在壳体31内部的高度方向上的下侧设置输送部32。
如图4所示,输送部32由可绕旋转轴线(自身轴线)旋转的桨轴32a以及沿旋转轴线螺旋形成在桨轴32a上的桨叶32b构成。输送部32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与壳体31的长边方向平行。
桨轴32a的两端被未图示的轴承架设于壳体31的长边方向上的两侧壁上。桨轴32a的右侧的一端贯穿壳体31的侧壁。
桨叶32b随着桨轴32a绕旋转轴线的旋转而旋转。桨叶32b用于搅动壳体31内的废调色剂,并将其向规定的方向输送,以使废调色剂的堆积变得均匀化。输送废调色剂的规定的方向由桨叶32b的螺旋方向决定。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转印后感光鼓54上残留的调色剂的残留量和转印后中间转印带53上残留的调色剂的残留量相比,中间转印带53上的残留量较少。所以从各个第二开口31b流入的废调色剂比从第一开口31a流入的废调色剂多。另外,在一般使用过程中,因为黑白打印的频率高于彩色打印的频率,所以预计形成黑色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54在图像形成中残留的调色剂最多。所以从最右侧的第二开口31b流入的废调色剂比其他第二开口31b流入的废调色剂多。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桨叶32b的旋向形成为能够使废调色剂沿输送方向D移动,即废调色剂沿旋转轴线向左侧输送。
由此输送部32使废调色剂在壳体31内均匀的堆积。使壳体31内的空间有效地得到利用。
壳体31的右侧壁(输送部32的桨轴32a的一端贯穿的侧壁)上设有动力传递机构35。动力传递机构35例如是齿轮、带轮等传动部件。动力传递机构35与贯穿侧壁的输送部32的桨轴32a的一端连接,由此动力传递机构35和输送部32的桨轴32a同轴的设置。
另外,动力传递机构35还与驱动部37连接,并通过绕旋转轴线旋转将驱动部37的驱动力传递到输送部32。此处的驱动部37可以是在图像形成的过程中驱动中间转印带53和感光鼓54等的例如图像形成用马达。
由此,输送部32伴随着转印部17在薄片P上形成图像的动作进行动作(旋转)。也就是说,只有在转印部17处于图像形成过程中时,即中间转印带53和感光鼓54可能产生废调色剂时,输送部32才会进行工作,以此达到节省额外设置马达的成本和节能的目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壳体31中收容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废调色剂的收容高度)达到规定的标准时,需要对废调色剂盒30进行更换,以避免因废调色剂无法从中间转印带53和感光鼓54排出而导致图像形成过程出现故障。
规定的标准根据壳体31的收容容积以及第一开口31a和第二开口31b的形成位置等因素适当的设定。
为了减少操作人员检查废调色剂盒30的次数,在废调色剂盒30中设置有检测部33。检测部33与图像形成控制电路97电连接。检测部33的检测结果通过图像形成控制电路97发送给系统控制部91,以使系统控制部91将该检测结果通过输入输出控制电路95发送到操作显示部16,通知操作人员及时更换废调色剂盒30。
如图4所示,检测壳体31内收容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的检测部33设置在壳体31内部。检测部33检测壳体31内收容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33位于第一开口31a的正下方。当废调色剂盒30中长时间流入废调色剂时,输送部32有可能无法及时的将收容的废调色剂均匀化。由于第一开口31a送入的废调色剂的量相对于第二开口31b少,所以,检测部33设置在第一开口31a的正下方相比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第二开口31b的下方),可以避免出现壳体31中的部分区域(例如第二开口31b的下方)的废调色剂达到最大收容量,但第一开口31a的下方没有达到最大收容量,却被检测部33检测为废调色剂盒30已经盛满的误检测现象。
下面,示例性的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检测部33的一种结构。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33由上部具有开口33b的箱状的透明部33a和设置在透明部33a内的由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构成的光电传感器33c组成。
透明部33a设置在壳体31的内部,从壳体31的底面向上方形成为细长的具有容纳空间的箱状,在透明部33a的顶部形成有开口33b。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透明部33a的开口33b的形成位置,设定为与堆积的废调色剂达到规定的标准时的高度一致的高度。
光电传感器33c设置在透明部33a内,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隔着透明部33a的内部空间,在透明部33a的相向的两侧壁上设置。光电传感器33c检测从发光元件至受光元件的光路是否被废调色剂阻挡。另外,也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代替光电传感器作为检测透明部33a中是否存在废调色剂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光电传感器可以达到比较灵敏的检测效果。
当堆积在检测部33周围的废调色剂的高度没有超过透明部33a的开口33b时(废调色剂盒30的收容量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废调色剂无法进入透明部33a,即透明部33a中没有废调色剂。此时光电传感器33c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之间的光路没有被阻挡,此时的检测部33向系统控制部91发送废调色剂盒30中的收容量未达到规定的标准的信号。
当第一开口31a的下方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达到规定的标准时,废调色剂通过开口33b流入透明部33a的内部。进入的废调色剂将从发光元件至受光元件的光路阻挡,由此使光电传感器33c的传感信号发生改变。此时检测部33向系统控制部91发送废调色剂盒30中的收容量达到规定的标准的信号。
通过由透明部33a和光电传感器33c组成的检测部33,能够快速灵敏的检测到废调色剂盒中的收容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另外检测部33的结构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他检测壳体31内收容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的结构。
在以往结构中,从第一开口31a流入的废调色剂落下时,容易直接从检测部33的开口33b进入到透明部33a中,而使检测部33发出错误的信号。此时,壳体31中废调色剂的收容量并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当操作人员更换了废调色剂盒30后,壳体31中的空余空间被浪费。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1内还设置有隔板34,隔板34形成为矩形的板状。在壳体31的高度方向上,隔板34位于第一开口31a和检测部33之间的位置。隔板34的厚度较薄的形成。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34形成为矩形的板状。但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形状,只要是可以防止被送入的废调色剂误进入检测部的形状均可,例如,多边形,菱形等。
如图2所示,在壳体31的宽度方向(前后方向,即Z轴方向)上隔板34具有与壳体31大致相同的宽度。由此隔板34将第一开口31a的下方与检测部33隔离开。
如图4所示,隔板34的一端(即固定端)34b固定在壳体31上,并且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方倾斜,由此隔板34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第一夹角θA。也就是说,隔板34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式固定在壳体31上。
通过设置隔板34,使从第一开口31a送入的废调色剂在落下到检测部33的位置之前,被隔板34阻挡,并且,由于隔板34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废调色剂在沿隔板向下滑落后,掉落在远离检测部33的位置。随后,通过输送部32使壳体31中的废调色剂均匀化,并使壳体31中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被检测部33检测。由此,防止了由于废调色剂直接落下而导致被检测部33误检测到的情况。
另外,如果隔板34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过于平缓时,即第一夹角θA的角度较小时,从第一开口31a中流入的废调色剂落在隔板34上后,不容易从隔板34的上表面沿倾斜方向落到壳体31中,导致废调色剂在隔板34的上表面上堆积。当堆积量过多时,有可能导致第一开口31a被堵塞。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隔板34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的第一夹角θA的角度设定为三十度以上,此时,废调色剂不会在隔板34上堆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适当的设定第一夹角θA的角度,可以降低第一开口31a堵塞的风险。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在废调色剂盒30中设置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且与水平方向形成的第一夹角θA的角度为三十度以上的隔板34,避免了因为废调色剂在直接落下过程中被检测部33误检测到的情况。也就是说,只有当废调色剂盒30的收容量真的达到了规定的标准时,才会被检测部33检测到。即通过本实施方式,能够准确检测出废调色剂的收容量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
另外,为了进一步防止废调色剂在隔板34上堆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以以下方式设置隔板34:隔板34的一端(即固定端)34b固定在壳体31的侧壁上,隔板34的另一端(即与固定端相对的自由端)34a以例如悬空等不受约束的方式设置,并且自由端34a在壳体31的高度方向上低于固定端34b。
通过以一端自由,另一端固定在壳体31的侧壁的方式设置隔板34,当隔板34上堆积有废调色剂时,自由端34a由于废调色剂的重力作用会有一定程度的向下弯曲,该弯曲进一步促使废调色剂从隔板34滑落。也就是说,可以进一步防止废调色剂在隔板34上堆积。隔板34的材料例如可以是光滑的树脂等弹性材料。
另外,为了使废调色剂在足够远离检测部33的地方落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以以下方式设置隔板34:假设从第一开口31a的中心O相对于水平方向垂直的向下方延伸的形成有第一假想线L1,假设从第一开口31a的中心O至隔板34的自由端34a形成有第二假想线L2,则第一假想线L1与第二假想线L2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θB,考虑到通过第一开口31a流入的废调色剂的飞散的情况,将第二夹角θB的角度设置为三十度以上。
通过使第二夹角θB的角度设置为至少三十度,保证隔板34在壳体31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能够覆盖第一开口31a的下方,以及从第一开口31a流入的四处飞散的废调色剂的移动路径。由此,进一步保证废调色剂在足够远离检测部33的地方落下,避免误检测的发生。
另外,当设定检测部33在检测到壳体31中的收容量达到规定的标准而图像形成工作正处于无法中断的状态时(例如连续转印时),会发生仍有少量输送中的废调色剂流入壳体31中的情况,导致无法精确的衡量取出的废调色剂盒30中收容的废调色剂的量。
因此,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动力传递机构35的上侧还设置有能够对动力传递机构35的旋转周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单元36。计数单元36与图像形成控制电路97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33被设定为当壳体31中收容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即将达到规定的标准时就能够检测到。即将达到规定的标准具体的例如可以是壳体31中收容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达到规定的标准的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将透明部33a的开口33b的高度设定为比堆积的废调色剂达到规定的标准时的高度稍低的高度。
当检测部33检测到废调色剂从开口33b进入到透明部33a中后,即壳体31中的收容量达到了规定的标准的百分之九十时,检测部33向系统控制部91发送废调色剂盒30中的收容量即将达到规定的标准的信号。系统控制部91使计数单元36开始工作,即开始对动力传递机构35的旋转周数进行计数。
在连续转印的情况下,打印每张纸张时,感光鼓54和中间转印带53的旋转量是一定的,也就是说,鼓清洁部55和带清洁部72将废调色剂除掉的量也是一定的。
由于动力传递机构35被用于图像形成的驱动部37驱动,并且该驱动部37也驱动感光鼓54和中间转印带53,因此在连续转印时,转印每张纸张产生的废调色剂的量和动力传递机构35的旋转量之间具有恒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连续转印的情况下,打印张数与动力传递机构35的旋转量之间具有恒定的关系。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壳体的收容量即将达到规定的标准时,动力传递机构35的旋转周数与壳体31中废调色剂的可收容的余量(即可继续转印的剩余张数)具有对应的关系。
当流入壳体31中的废调色剂的量达到了可收容的余量时(即剩余转印张数达到规定值时),此时计数单元36对动力传递机构35的旋转周数的计数也达到规定值,计数单元36向系统控制部91发送废调色剂盒30中的废调色剂已满的信号。
由此,通过采用先由检测部33判断壳体31中的收容量是否即将达到规定的标准,再由计数单元36判断壳体31中的收容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的结构。实现即使在连续转印的情况下,也可以精确地检测废调色剂盒中最终的收容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通过在废调色剂盒中设置有倾斜的隔板,避免了因为废调色剂在直接落下过程中被检测部误检测到的情况。能够使检测部准确检测出废调色剂的收容量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组合,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废调色剂盒,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其收容废调色剂,并且具有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带清洁部排出的废调色剂的第一开口以及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的鼓清洁部排出的废调色剂的第二开口;
输送部,其使所述废调色剂在所述壳体内均匀的堆积,并且具有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桨轴以及沿所述旋转轴线螺旋形成在所述桨轴上的桨叶;
检测部,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正下方,检测所述壳体内收容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以及
隔板,其形成为矩形的板状,并且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检测部之间,
所述隔板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隔板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的第一夹角的角度至少为三十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调色剂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具有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的固定端以及与所述固定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固定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调色剂盒,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开口的中心相对于水平方向垂直的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假想线与从所述第一开口的中心至所述自由端形成的第二假想线之间形成的第二夹角的角度至少为三十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调色剂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由上部具有开口的箱状的透明部和设置在所述透明部内的由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构成的光电传感器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调色剂盒,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动力传递机构,其与所述桨轴同轴的设置并与驱动部连接,所述动力传递机构通过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将驱动部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输送部;以及
计数单元,其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废调色剂从所述开口进入到所述透明部中后,对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旋转周数进行计数。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读取部,读取原稿以生成所述原稿的图像数据;
转印部,根据所述图像数据在薄片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以及
定影部,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薄片上;
其中,所述转印部还具有废调色剂盒,所述废调色剂盒具有:
壳体,其收容废调色剂,并且具有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带清洁部排出的废调色剂的第一开口以及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的鼓清洁部排出的废调色剂的第二开口;
输送部,其使所述废调色剂在所述壳体内均匀的堆积,并且具有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桨轴以及沿所述旋转轴线螺旋形成在所述桨轴上的桨叶;
检测部,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正下方,检测所述壳体内收容的废调色剂的收容量;以及
隔板,其形成为矩形的板状,并且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检测部之间,
所述隔板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隔板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的第一夹角的角度至少为三十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具有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的固定端以及与所述固定端相对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在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上低于所述固定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开口的中心相对于水平方向垂直的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假想线与从所述第一开口的中心至所述自由端形成的第二假想线之间形成的第二夹角的角度至少为三十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由上部具有开口的箱状的透明部和设置在所述透明部内的由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构成的光电传感器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动力传递机构,其与所述桨轴同轴的设置并与驱动部连接,所述动力传递机构通过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将驱动部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输送部;以及
计数单元,其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废调色剂从所述开口进入到所述透明部中后,对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旋转周数进行计数。
CN201921943674.XU 2019-11-12 2019-11-12 废调色剂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2108950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43674.XU CN210895003U (zh) 2019-11-12 2019-11-12 废调色剂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43674.XU CN210895003U (zh) 2019-11-12 2019-11-12 废调色剂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95003U true CN210895003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13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43674.XU Active CN210895003U (zh) 2019-11-12 2019-11-12 废调色剂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950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24196B2 (en) Waste toner detect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thereof
JP443300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0133979B (zh) 废调色剂收容容器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083630A (ja)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
US2009006785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74074B2 (ja) 廃トナー収容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JP44926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561500B2 (en) Waste toner storage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detects an amount of waste toner
CN100472368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210895003U (zh) 废调色剂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406174B2 (ja) 廃トナー収容容器、画像形成装置
JP5891676B2 (ja) 廃棄粉体回収装置
KR20210115175A (ko) 풀감지 오류 방지를 위한 폐토너 수거
CN112526855A (zh) 废色调剂容纳容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187114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650535B2 (en) Toner collec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with
JP62651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20200029240A (ko) 폐토너 수거 효율을 높이기 위한 폐토너 수거 장치
CN210119664U (zh) 调色剂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11768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99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825835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6769277B2 (ja) 廃トナー回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157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84015A (ja) 現像剤収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