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61129U - 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61129U
CN210761129U CN201921451834.9U CN201921451834U CN210761129U CN 210761129 U CN210761129 U CN 210761129U CN 201921451834 U CN201921451834 U CN 201921451834U CN 210761129 U CN210761129 U CN 2107611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structure
hole
positioning
locking hole
m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5183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逢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en Hsin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5183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611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611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611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包括:第一握持件、第二握持件,第一、第二握持件借夹合件连接,夹合件包含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第一握持件邻近夹合件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握持件邻近夹合件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部,第一本体具有朝向不同方向的第一、第二安装部及管遮盖部,该第二本体配合该第一本体夹接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第二本体具有第三、第四安装部及管结合部,至少两个连接组件将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结合并夹持第一握持件及第二握持件,借此可满足不同肩宽的骑乘者使用,且穿设控制线快速容易。

Description

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的把手,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因应不同骑乘者的肩膀宽度,而可调整该把手宽度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自行车的把手如图1所示,为一体成型的自行车把手,于制造完成时,已固定其外形及宽度,较难再做调整。然而,自行车骑乘者身形各异,需要不同宽度的握把,因而制造厂商就要开设多种不同宽度的把手模具,以适合不同体形的骑乘者,然而因开设模具的花费甚高,无形之中提高了制造成本。可见已知自行车把手为一体成型,并不能依骑乘者的需求进行调整自行车把手的宽度,因而存有不甚理想的缺失,而有待更进一步的研发及改良。
另外,市面上已有一种自行车把手,其具有数个线孔,如图2所示,可以提供控制线穿进自行车把手内,并隐藏在把手的内部空间中,以使骑乘者的手掌变换自行车的把手的握持部位时,手掌不会触及控制线并可维持自行车外观的整体性。然而因该自行车的把手为一体成型,且该控制线于把手转折处不易于穿设,因此造成组装上相当费时费事。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技术方案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能调整自行车把手的宽度,以满足不同骑乘者的使用需求。
本技术方案的另一目的,是可使自行车的控制线穿设快速容易,达到组装简易的效果。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方案揭露了一种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包括:一第一握持件、一第二握持件以及一夹合件,该第一握持件及该第二握持件借该夹合件连接,该第一握持件邻近该夹合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设置有至少一第一穿孔;该第二握持件邻近该夹合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设置有至少一第二穿孔;该夹合件包含一第一本体及一第二本体,该第一本体一端设置有一第一安装部与一第二安装部,该第一本体另一端设置有一管遮盖部,该第一安装部设置有至少一第一锁固孔,该第二安装部设置有至少一第二锁固孔,该第一锁固孔及该第二锁固孔分别对应该第一握持件的第一穿孔及该第二握持件的第二穿孔;该第二本体一端设置有一第三安装部与一第四安装部,该第二本体另一端设置有一管结合部,该第三安装部设置有至少一第三锁固孔,该第四安装部设置有至少一第四锁固孔,该第三锁固孔及该第四锁固孔分别对应该第一握持件的第一穿孔及该第二握持件的第二穿孔;以及至少两个连接组件,分别穿过该第三锁固孔、该第一穿孔与该第一锁固孔以及该第四锁固孔、该第二穿孔与该第二锁固孔,借此将该第一握持件及该第二握持件夹持于该夹合件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
其中,该第一连接部设置有两对该第一穿孔,该两对第一穿孔距离该第一握持件的一端部的长度彼此不同,该第二连接部设置有两对该第二穿孔,该两对第二穿孔距离该第二握持件的一端部的长度彼此不同。
其中,该第一穿孔为沿该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长孔;该第二穿孔为沿该第二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长孔。
其中,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定位结构与至少一第二定位结构;该第一安装部与该第二安装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第三定位结构与至少一第四定位结构,该第三定位结构与该第一定位结构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该第四定位结构与该第二定位结构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
其中,该第三安装部与该第四安装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第五定位结构与至少一第六定位结构,该第五定位结构与该第一定位结构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该第六定位结构与该第二定位结构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
其中,该第一连接部设有至少两该第一定位结构,该至少两第一定位结构设置于邻近该第一穿孔处;该第二连接部设置有至少两第二定位结构,该至少两第二定位结构设置于邻近该第二穿孔处,且该至少两第一定位结构及该至少两第二定位结构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连接部及该第二连接部朝向该自行车前进方向以及相反于该自行车前进方向的外表面上。
其中,该第一本体邻近该第一锁固孔与该第二锁固孔处分别设有两个该第三定位结构与两个该第四定位结构,两个该第三定位结构与两个该第四定位结构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本体朝向该自行车前进方向以及相反于该自行车前进方向的内表面上。
其中,该第二本体邻近该第三锁固孔与该第四锁固孔处分别设有两个该第五定位结构与两个该第六定位结构,两个该第五定位结构与两个该第六定位结构分别设置于该第二本体朝向该自行车前进方向以及相反于该自行车前进方向的内表面上。
其中,该第一定位结构与该第二定位结构皆为一凹陷;该第三定位结构、该第四定位结构、该第五定位结构以及该第六定位结构皆为一凸起。
其中,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第一辅助定位结构与至少一第二辅助定位结构;该第二本体的该第三安装部与该第四安装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第三辅助定位结构与至少一第四辅助定位结构,该第三辅助定位结构与该第一辅助定位结构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该第四辅助定位结构与该第二辅助定位结构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
其中,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一穿孔贯穿该第一定位结构与该第一辅助定位结构;该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穿孔贯穿该第二定位结构与该第二辅助定位结构。
其中,该第一本体的第一锁固孔与第二锁固孔分别设置于该第三定位结构与该第四定位结构内;该第二本体的第三锁固孔与第四锁固孔分别设置于该第三辅助定位结构与该第四辅助定位结构内。
其中,该第一定位结构、该第二定位结构、该第一辅助定位结构以及该第二辅助定位结构皆为一凹陷;该第三定位结构、该第四定位结构、该第三辅助定位结构以及该第四辅助定位结构皆为一凸起。
其中,该第一本体包含一第一盖件及一第二盖件,该第一盖件设有该第一安装部、该第二安装部与一第一组配部,该第二盖件设有该管遮盖部及一第二组配部,该第一组配部与该第二组配部对应的构造形状配合以使该第一盖件与该第二盖件形成该第一本体。
其中,该第一组配部与该第二组配部的其中之一为一组配孔,该第一组配部与该第二组配部的其中之另一个为一凸出部。
其中,该第一本体还包括至少一第三盖件,该第三盖件朝向该第一盖件方向设有一第三组配部,该第三盖件朝向该第二盖件方向设有一第四组配部,该第三组配部与该第一盖件的第一组配部配合,该第四组配部与该第二盖件的第二组配部互相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
其中,该第一组配部与该第四组配部为一组配孔与一凸出部的其中之一,该第二组配部与该第三组配部为该组配孔与该凸出部的其中之另一个。
其中,该第一握持件设置有一第一穿线孔,该第二握持件设置有一第二穿线孔,该夹合件的第二本体设有一第三穿线孔,该第一握持件与该第二握持件皆为一中空管体并与该夹合件连通,该第一穿线孔与该第二穿线孔的其中任一个供一控制线穿入并经由该夹合件再由该第三穿线孔穿出。
其中,该连接组件为螺丝,该第一锁固孔与该第二锁固孔为螺孔。
其中,该连接组件为螺丝,该第三锁固孔与该第四锁固孔为螺孔。
借此,本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下列的优点:
1.本技术方案具有结构简单,可简单快速调整该第一握持件与该右握手之间的宽度距离,以满足不同肩膀宽度的骑乘者使用。
2.本技术方案位于第一握持件的控制线可由该第一握持件的第一穿线孔穿入于第一握持件内部,再由第一连接部的开口穿出,位于第二握持件的控制线可由该第二握持件的第二穿线孔穿入于第二握持件内部,再由第二连接部的开口穿出,如此可解决已知自行车的把手为一体成型,不利于该控制线穿设的问题,因此本技术方案具有组装快速容易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自行车的把手的立体图。
图2为已知穿设有控制线的自行车的把手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外观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另一方向的分解立体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握持件与第二握持件的宽度调窄的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一握持件与第二握持件的宽度调宽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另一方向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另一方向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第一握持件与第二握持件的宽度调窄的示意图。
图11B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第一握持件与第二握持件的宽度调宽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另一方向的分解立体图。
图14A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第一握持件与第二握持件的宽度调窄的示意图。
图14B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第一握持件与第二握持件的宽度调宽的示意图。
附图中的符号说明:
100:控制线;10:第一握持件;101:端部;11:第一连接部;121、122、121a、122a、121b:第一穿孔;13:第一穿线孔;14、14a:第一定位结构;15a:第一辅助定位结构;20:第二握持件;201:端部;21:第二连接部;221、222、221a、222a、221b:第二穿孔;23:第二穿线孔;24、24a:第二定位结构;25a:第二辅助定位结构;30:夹合件;31:第一本体;311:第一安装部;312:第二安装部;313:管遮盖部;314、314a:第一锁固孔;315、315 a:第二锁固孔;316、316a:第三定位结构;317、317a:第四定位结构;32:第二本体;321:第三安装部;322:第四安装部;323:管结合部;3231:通孔;3232:第三穿线孔;324、324a:第三锁固孔;325、325a:第四锁固孔;326:第五定位结构;326a:第三辅助定位结构;327:第六定位结构;327a:第四辅助定位结构;33:第一盖件;331:第一组配部;34:第二盖件;341:第二组配部;35:第三盖件;351:第三组配部;352:第四组配部;40:连接组件;D1:自行车前进方向;D2:相反于自行车前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内容及技术说明,现以实施例来做进一步说明,但应了解的是,该些实施例仅为例示说明之用,而不应被解释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制。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的第一实施例,该把手为自行车的把手,包括一第一握持件10、一第二握持件20,该第一、第二握持件10、20借一夹合件30连接,该夹合件30包含相面对的一第一本体31及一第二本体32。
第一握持件10为一中空管体,其邻近夹合件30的一端部101具有第一连接部11,第一连接部11设有至少一第一穿孔,于本实施例中,邻近该端部101设有两对第一穿孔121、122,该两对第一穿孔121、122距离第一握持件10的端部101的长度彼此不同,其中一对第一穿孔121较靠近端部101。第一握持件10的壁面设有至少一第一穿线孔13,第一穿线孔13与第一握持件10的内部空间相通。
第二握持件20为一中空管体,其邻近夹合件30的一端部201具有第二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设有至少一第二穿孔,于本实施例中,邻近于该端部201设有两对第二穿孔221、222,该两对第二穿孔221、222距离第二握持件20的端部201的长度彼此不同,其中一对第二穿孔221较靠近该端部201,第二握持件20的壁面设有至少一第二穿线孔23,第二穿线孔23与第二握持件20的内部空间相通。
夹合件30的第一本体31设有分别朝第一握持件10与第二握持件20延伸的第一安装部311与第二安装部312,以及朝车架延伸的管遮盖部313,使第一本体31概呈一T形。第一安装部311设有至少一第一锁固孔314,而第二安装部312设有至少一第二锁固孔315,第一锁固孔314与第二锁固孔315分别相对第一穿孔121/122与第二穿孔221/222设置。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311与第二安装部312分别设有两个第一锁固孔314与两个第二锁固孔315,两个第一锁固孔314可选择性地与两对第一穿孔121、122的其中的一对相对;而两个第二锁固孔315可选择性地与两对第二穿孔221、222的其中的一对相对。
夹合件30的第二本体32设有分别朝第一握持件10与第二握持件20延伸的第三安装部321与第四安装部322,以及朝车架延伸的管结合部323,使第二本体32概呈一T形。第三安装部321设有至少一第三锁固孔324,而第四安装部322设有至少一第四锁固孔325,第三锁固孔324与第四锁固孔325分别相对第一穿孔121/122与第二穿孔221/222设置。管结合部323设有供车架穿设的一通孔3231以及一第三穿线孔3232。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部321与第四安装部322分别设有两个第三锁固孔324与两个第四锁固孔325,两个第三锁固孔324可选择性地与两对第一穿孔121、122的其中的一对连通,再与两个第一锁固孔314以数个连接组件40锁固;而两个第四锁固孔325可选择性地与两对第二穿孔221、222的其中的一对连通,再与两个第二锁固孔315以数个连接组件40锁固。
另外,自行车把手包含至少一控制线100,于组装时,控制线100可由第一穿线孔13穿入第一握持件10的内部空间或由第二穿线孔23穿入第二握持件20的内部空间,再设置于第二本体32上,并经由第三穿线孔3232进入车架内部。
装设控制线100后,以数个连接组件40贯穿依序排列的第三锁固孔324、第一穿孔121/122以及第一锁固孔314并锁固于第一锁固孔314,且以数个连接组件40贯穿依序排列的第四锁固孔325、第二穿孔221/222以及第二锁固孔315并锁固于第二锁固孔315。于本实施例中,连接组件40可为螺栓。
借上述结构,请再参阅图6A、图6B所示,骑乘者可依照使用状况调整第一握持件10与第二握持件20的距离,也可快速且容易地穿设自行车控制线100于把手的内部,保持自行车的操控性与外观的整体性。
另外,请参考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夹合件30的第一本体31可由一第一盖件33以及一第二盖件34组成,第一安装部311及第二安装部312设置于第一盖件33,管遮盖部313设置于第二盖件34,第一盖件33与第二盖件34连接,并以其构造形状与第二本体32对应配合。第一盖件33朝向第二盖件34处设有一第一组配部331,第二盖件34相对于第一组配部331处设有一第二组配部341,第一组配部331与第二组配部341可为互相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的一凸出部与一组配孔。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组配部331为一组配孔,第二组配部341为与组配孔配合的一凸出部,但不限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盖件33与第二盖件34之间可选择性地设有至少一第三盖件35,第三盖件35朝向第一盖件33方向设有一第三组配部351,第三盖件35朝向该第二盖件34方向设有一第四组配部352。第一组配部331与第三组配部351可以为互相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的一凸出部与一组配孔,第二组配部341与第四组配部352可以为互相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的一凸出部与一组配孔。于本实施例中,第三组配部351为一凸出部而第一组配部331为一组配孔,第四组配部352为一组配孔而第二组配部341为一凸出部,借此来增加第一本体31的长度与第二本体32的长度配合。
借上述结构,请参阅图6A、图6B所示,骑乘者除可依照使用状况调整第一握持件10与第二握持件20的距离外,也可减少开设不同模具所花费的金钱。
请再参阅图7、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还包含数个定位结构,以协助用户在组装自行车把手时较易定位。第一握持件10的外表面邻近第一穿孔121/122处设有至少一第一定位结构14;第二握持件20的外表面邻近第二穿孔221处设有至少一第二定位结构24。第一本体31的第一安装部311与第二安装部312邻近第一锁固孔314及第二锁固孔315的内壁处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三定位结构316及至少一第四定位结构317;第二本体32的第三安装部321与第四安装部322邻近第三锁固孔324及第四锁固孔325的内壁处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五定位结构326及至少一第六定位结构327。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4与第二定位结构24可为一凹陷,而第三定位结构316、第四定位结构317、第五定位结构326与第六定位结构327可为一凸起,但不以此为限。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定位结构316及第五定位结构326以构造形状与第一定位结构14配合;第四定位结构317及第六定位结构327以构造形状与第二定位结构24对应配合。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包含两个第一定位结构14,两个该第一定位结构14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1朝向自行车前进方向D1的外表面以及相反于自行车前进方向D2的外表面;第二连接部21包含两个第二定位结构24,两个该第二定位结构24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部21朝自行车前进方向D1的外表面及相反于自行车前进方向D2的外表面。第三定位结构316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31朝自行车前进方向D1的内表面及相反于自行车前进方向D2的内表面,第四定位结构317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31朝自行车前进方向D1的内表面及相反于自行车前进方向D2的内表面。第五定位结构326分别设置于第二本体32朝自行车前进方向D1的内表面及相反于自行车前进方向D2的内表面,第六定位结构327分别设置于第二本体32朝自行车前进方向D1的内表面及相反于自行车前进方向D2的内表面。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设有两对第一定位结构141、142,分别设置于邻近两对第一穿孔121、122处;第二连接部21设有两对第二定位结构241、242,分别设置于邻近两对第二穿孔221、222处。
借上述结构,可再参阅图6A、图6B所示,骑乘者可依照使用状况调整第一握持件10与第二握持件20的距离,且数个定位结构可提升组装时的方便度,也使两个连接部较不易相对夹合件滑移。
请再参阅图9、图10、图11A、图11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还包含数个定位结构,以协助用户在组装自行车把手时较易定位。主要是第一连接部11的外表面邻近第一穿孔121a、122a且朝向第一本体31处设有至少一第一定位结构14a,而朝向第二本体32处设有至少一第一辅助定位结构15a;第二连接部21的外表面邻近第二穿孔221a、222a且朝向第一本体31处设有至少一第二定位结构24a,而朝向第二本体32处设有至少一第二辅助定位结构25a。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结构14a、第二定位结构24a、第一辅助定位结构15a与第二辅助定位结构25a可为一凹陷,凹陷可具有沿自行车把手长度延伸的一长方向。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朝向第一本体31的第一穿孔121a、122a设置于第一定位结构14a内,且朝向第二本体32的第一穿孔121a、122a设置于第一辅助定位结构15a内;而第二连接部21朝向第一本体31的第二穿孔221a、222a设置于第二定位结构24a内,且朝向第二本体32的第二穿孔221a、222a设置于第二辅助定位结构25a内。
第一本体31的第一安装部311与第二安装部312于第一锁固孔314a及第二锁固孔315a位置的内壁处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三定位结构316a及至少一第四定位结构317a;第二本体32的第三安装部321与第四安装部322于第三锁固孔324a及第四锁固孔325a的内壁处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三辅助定位结构326a及至少一第四辅助定位结构327a。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定位结构316a、第四定位结构317a、第三辅助定位结构326a与第四辅助定位结构327a可为一凸起,凸起可被容置于凹陷内,并可在凹陷内位移。第一本体31的第一锁固孔314a与第二锁固孔315a分别设置于第三定位结构316a与第四定位结构317a的凸起内;第二本体32的第三锁固孔324a与第四锁固孔325a分别设置于第三辅助定位结构326a与第四辅助定位结构327a的凸起内。
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定位结构316a与第一定位结构14a配合,第三辅助定位结构326a与第一辅助定位结构15a配合;第四定位结构317a与第二定位结构24a配合,第四辅助定位结构327a与第二辅助定位结构25a配合。两个第三辅助定位结构326a内的两个第三锁固孔324a可选择性地与第一辅助定位结构15a以及第一定位结构14a内的两个第一穿孔121a或另两个第一穿孔122a连通,再与两个第三定位结构316a内的两个第一锁固孔314a以数个连接组件40锁固;而两个第四辅助定位结构327a内的两个第四锁固孔325a可选择性地与第二辅助定位结构25a以及第二定位结构24a内的两个第二穿孔221a或另两个第二穿孔222a连通,再与第四定位结构317a内的两个第二锁固孔315a以数个连接组件40锁固。
借上述结构,可再参阅图11A、图11B所示,骑乘者可依照使用状况调整第一握持件10与第二握持件20的距离,且数个定位结构可提升组装时的方便度,也使两个连接部较不易相对夹合件滑移。
请再参阅图12、图13、图14A、图14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的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结构与上述第三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穿孔121b以及第二连接部21的第二穿孔221b为沿自行车把手长度方向延伸的一长孔,且第一穿孔121b以及第二穿孔221b分别设置于第一定位结构14a与第二定位结构24a内。第三辅助定位结构内326a的第三锁固孔324a可与第一辅助定位结构15a以及第一定位结构14a内的第一穿孔121b连通,再与第三定位结构316a内的第一锁固孔314a以连接组件40锁固;而第四辅助定位结构327a内的第四锁固孔325a可与第二辅助定位结构25a以及第二定位结构24a内的第二穿孔221b连通,再与第四定位结构317a内的第二锁固孔315a以连接组件40锁固。
于本实施例中,骑乘者可调整第三定位结构316a及第三辅助定位结构326a分别在第一定位结构14a及第一辅助定位结构15a内的位置;也可调整第四定位结构317a及第四辅助定位结构327a分别在第二定位结构24a及第二辅助定位结构25a内的位置,来改变自行车把手的长度,以适应骑乘者的使用状况。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下列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可简单快速调整第一握持件与第二握持件间的宽度距离,以适应骑乘者的身材或骑乘习惯。
2.本实用新型位于第一握持件的控制线可由第一握持件的第一穿线孔穿入于第一握持件内部,再由第一连接部的开口穿出,位于第二握持件的控制线可由第二握持件的第二穿线孔穿入于第二握持件内部,再由第二连接部的开口穿出,如此可解决已知自行车的把手为一体成型,不利于穿设控制线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组装快速容易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创作说明内容所做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包括:一第一握持件、一第二握持件以及一夹合件,该第一握持件及该第二握持件借该夹合件连接,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握持件邻近该夹合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设置有至少一第一穿孔;
该第二握持件邻近该夹合件的一端具有一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设置有至少一第二穿孔;
该夹合件包含一第一本体及一第二本体,该第一本体一端设置有一第一安装部与一第二安装部,该第一本体另一端设置有一管遮盖部,该第一安装部设置有至少一第一锁固孔,该第二安装部设置有至少一第二锁固孔,该第一锁固孔及该第二锁固孔分别对应该第一握持件的第一穿孔及该第二握持件的第二穿孔;
该第二本体一端设置有一第三安装部与一第四安装部,该第二本体另一端设置有一管结合部,该第三安装部设置有至少一第三锁固孔,该第四安装部设置有至少一第四锁固孔,该第三锁固孔及该第四锁固孔分别对应该第一握持件的第一穿孔及该第二握持件的第二穿孔;以及
至少两个连接组件,分别穿过该第三锁固孔、该第一穿孔与该第一锁固孔以及该第四锁固孔、该第二穿孔与该第二锁固孔,借此将该第一握持件及该第二握持件夹持于该夹合件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设置有两对该第一穿孔,该两对第一穿孔距离该第一握持件的一端部的长度彼此不同,该第二连接部设置有两对该第二穿孔,该两对第二穿孔距离该第二握持件的一端部的长度彼此不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穿孔为沿该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长孔;该第二穿孔为沿该第二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一长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定位结构与至少一第二定位结构;该第一安装部与该第二安装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第三定位结构与至少一第四定位结构,该第三定位结构与该第一定位结构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该第四定位结构与该第二定位结构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安装部与该第四安装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第五定位结构与至少一第六定位结构,该第五定位结构与该第一定位结构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该第六定位结构与该第二定位结构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设有至少两该第一定位结构,该至少两第一定位结构设置于邻近该第一穿孔处;该第二连接部设置有至少两第二定位结构,该至少两第二定位结构设置于邻近该第二穿孔处,且该至少两第一定位结构及该至少两第二定位结构分别设置于该第一连接部及该第二连接部朝向该自行车前进方向以及相反于该自行车前进方向的外表面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邻近该第一锁固孔与该第二锁固孔处分别设有两个该第三定位结构与两个该第四定位结构,两个该第三定位结构与两个该第四定位结构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本体朝向该自行车前进方向以及相反于该自行车前进方向的内表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本体邻近该第三锁固孔与该第四锁固孔处分别设有两个该第五定位结构与两个该第六定位结构,两个该第五定位结构与两个该第六定位结构分别设置于该第二本体朝向该自行车前进方向以及相反于该自行车前进方向的内表面上。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定位结构与该第二定位结构皆为一凹陷;该第三定位结构、该第四定位结构、该第五定位结构以及该第六定位结构皆为一凸起。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与该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第一辅助定位结构与至少一第二辅助定位结构;该第二本体的该第三安装部与该第四安装部分别设置有至少一第三辅助定位结构与至少一第四辅助定位结构,该第三辅助定位结构与该第一辅助定位结构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该第四辅助定位结构与该第二辅助定位结构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的该第一穿孔贯穿该第一定位结构与该第一辅助定位结构;该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穿孔贯穿该第二定位结构与该第二辅助定位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的第一锁固孔与第二锁固孔分别设置于该第三定位结构与该第四定位结构内;该第二本体的第三锁固孔与第四锁固孔分别设置于该第三辅助定位结构与该第四辅助定位结构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定位结构、该第二定位结构、该第一辅助定位结构以及该第二辅助定位结构皆为一凹陷;该第三定位结构、该第四定位结构、该第三辅助定位结构以及该第四辅助定位结构皆为一凸起。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包含一第一盖件及一第二盖件,该第一盖件设有该第一安装部、该第二安装部与一第一组配部,该第二盖件设有该管遮盖部及一第二组配部,该第一组配部与该第二组配部对应构造形状配合以使该第一盖件与该第二盖件形成该第一本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配部与该第二组配部的其中之一为一组配孔,该第一组配部与该第二组配部的其中之另一个为一凸出部。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还包括至少一第三盖件,该第三盖件朝向该第一盖件方向设有一第三组配部,该第三盖件朝向该第二盖件方向设有一第四组配部,该第三组配部与该第一盖件的第一组配部配合,该第四组配部与该第二盖件的第二组配部互相以构造形状对应配合。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组配部与该第四组配部为一组配孔与一凸出部的其中之一,该第二组配部与该第三组配部为该组配孔与该凸出部的其中之另一个。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握持件设置有一第一穿线孔,该第二握持件设置有一第二穿线孔,该夹合件的第二本体设有一第三穿线孔,该第一握持件与该第二握持件皆为一中空管体并与该夹合件连通,该第一穿线孔与该第二穿线孔的其中任一个供一控制线穿入并经由该夹合件再由该第三穿线孔穿出。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组件为螺丝,该第一锁固孔与该第二锁固孔为螺孔。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组件为螺丝,该第三锁固孔与该第四锁固孔为螺孔。
CN201921451834.9U 2019-09-03 2019-09-03 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 Active CN2107611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51834.9U CN210761129U (zh) 2019-09-03 2019-09-03 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51834.9U CN210761129U (zh) 2019-09-03 2019-09-03 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61129U true CN210761129U (zh) 2020-06-16

Family

ID=71035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51834.9U Active CN210761129U (zh) 2019-09-03 2019-09-03 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611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0842B (zh) 自行車液壓操作裝置及自行車液壓裝置總成
TWI642586B (zh) 自行車把手組件及附接件限位器
TWI614177B (zh) 自行車龍頭上蓋
US9663179B2 (en) Handlebar stem
CN104249792A (zh) 自行车操作装置安装组件
US6467372B2 (en) Bicycle steering device
CN210761129U (zh) 自行车可调整式把手结构
US20050206120A1 (en) Bike handlebars adjustment
US10421513B2 (en) Saddle for a vehicle
KR20150060426A (ko) 핸들 바의 위치를 변경할 수 있는 자전거용 스템
US20150151809A1 (en) Bicycle handlebar assembly
US20140373670A1 (en) Bike handle fixing device
US20120079910A1 (en) Handlebar/stem attachment interface with minimal frontal area
TWM588079U (zh) 自行車可調整式把手結構
TWI476128B (zh) 車把組件
TWM541427U (zh) 自行車把手立管結構改良
TW201927627A (zh) 操作裝置組件及操作裝置
CN208181324U (zh) 碳纤维自行车把立管连接装置
CN210526752U (zh) 自行车刹车把手组件
US8739651B2 (en) Handlebar assembly for bicycles and bicycle having a handlebar assembly
US5692413A (en) Device for joining a bar end to a basic bar
US20130263689A1 (en) Bike stem apparatus
CN220743242U (zh) 一种过线塞及电动自行车车架
CN215851697U (zh) 滑板车及其把手安装结构
CN209776683U (zh) 一种折叠自行车的车把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