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28388U - 可调弯鞘管 - Google Patents

可调弯鞘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28388U
CN210728388U CN201822119151.5U CN201822119151U CN210728388U CN 210728388 U CN210728388 U CN 210728388U CN 201822119151 U CN201822119151 U CN 201822119151U CN 210728388 U CN210728388 U CN 2107283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sheath
hole
inner hole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1915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1915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283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283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283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弯鞘管,包括调弯组件和鞘管组件,所述调弯组件包括牵引件和固定件,所述鞘管组件包括中空的第一管体,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管壁内,且所述固定件靠近所述第一管体的远端,所述固定件上设有两个通孔,所述通孔径向贯穿所述固定件,所述两个通孔中心之间的周向距离大于0,所述牵引件远端穿过所述两个通孔。使得鞘管在调弯时,即便牵引件受到较大拉力或多次调弯时,仍不会损坏,保证可调弯鞘管的稳定性能。

Description

可调弯鞘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医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弯鞘管。
背景技术
医用鞘管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微创介入诊断和治疗手术中,可用于通道建立、医疗器械的输送或回收、药物输入或体液导出。相较于普通的鞘管,可调弯鞘管具有可调弯功能,通过远端的自由调弯,可以快速、可靠地到达靶病变位置,以减少手术时间。
现有技术中可调弯的电生理导管、鞘管基本通过在管体中埋设可滑动的牵引丝来实现导管远端的调弯,其中,牵引丝远端与导管远端固定,牵引丝近端与调控手柄固定,通过调控手柄实现调弯功能。由于牵引丝导管远端处固定方式受导管壁厚的限制,固定方式不能太复杂,且固定后整体尺寸不能过大。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将牵引丝远端焊接在管体远端内的固定环上(如图1所示);或者将牵引丝对折套在管体远端固定环上(如图2所示)。
如图1示出的牵引丝01焊接在管体远端固定环02上的方案,由于牵引丝01比较细,焊接面积小,焊接工艺困难,且焊接后牵引丝 01的强度降低,可靠性低;在牵引丝01受到的拉力较大或多次牵拉时,焊点处极易断裂,致使鞘管调弯功能失效。
如图2示出的牵引丝03对折之后套在管体远端固定环04上的方案,此时牵引丝03在固定环04上为点接触受力,固定环04的壁厚较薄,一旦牵引丝03受力,相当于固定环04在切割牵引丝03,在牵引丝03受到的拉力较大或多次牵拉时,容易造成固定环04破裂,或牵引丝03对折处被切断,致使鞘管调弯功能失效。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多次调弯或牵引丝受到较大拉力时仍能有效调弯的可调弯鞘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弯鞘管,包括调弯组件和鞘管组件,所述调弯组件包括牵引件和固定件,所述鞘管组件包括中空的第一管体,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管壁内,且所述固定件靠近所述第一管体的远端,所述固定件上设有两个通孔,所述通孔径向贯穿所述固定件,所述两个通孔中心之间的周向距离大于0,所述牵引件远端穿过所述两个通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内壁设有第一内孔、第二内孔和连通孔,所述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均贯穿所述第一管体的近端端面;所述第一内孔的远端和第二内孔的远端通过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连通孔与所述固定件上的通孔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孔的远端和第二内孔的远端均位于所述固定件内侧或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牵引件呈线状,且所述牵引件的一端从所述第一内孔的近端开口穿入,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内孔、连通孔内和第二内孔,并从所述第二内孔的近端开口穿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牵引件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运动,所述牵引件位于所述连通孔内的部分与所述连通孔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调弯组件还包括调节旋钮,所述的调节旋钮与所述牵引件的两端相连且可带动所述牵引件朝向近端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上相距最远的两个通孔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直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鞘管组件还包括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环绕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周设置,且所述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靠近所述第二管体的外表面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弯鞘管,通过将固定件上设置至少两个径向通孔,且牵引件穿过该至少两个通孔,使得鞘管在调弯时,即便牵引件受到较大拉力或多次调弯时,仍不会损坏,保证可调弯鞘管的稳定性能。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均为现有技术可调弯鞘管上牵引丝与固定环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调弯鞘管结构示意图,包括鞘管组件和调弯组件;
图4为图3所示的鞘管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鞘管组件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鞘管组件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7为图4所示的鞘管组件远端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所示的鞘管组件远端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可调弯鞘管中鞘管组件远端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所示的调弯组件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举例说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为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介入医疗领域,定义靠近操作者的一端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一端为“远端”。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可调弯鞘管100包括鞘管组件10、调弯组件20以及手柄组件30。其中,鞘管组件10近端与手柄组件30远端相连,用于通过生物体的脉管系统进入到生物体内;调弯组件20部分设于手柄组件30上,用于对进入生物体内的鞘管组件10调弯,使得鞘管组件10适应弯曲的脉管系统,以进入到目标位置;手柄组件30方便操作者握持及进行其它操作。
同时参阅图3至图5,鞘管组件10包括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 12。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均为两端具有开口的中空长形管状物,且第一管体11环绕第二管体12的外周设置。第一管体11因直接与生物体内的体液接触且需要部分弯曲,所以由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弹性材料制成,如可选为PEBAX。第二管体12直接与装载于鞘管组件10内的器械接触,需要保证器械安全装载与释放,因此由表面光滑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如可选为PTFE。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管体,只要保证第一管体内表面光滑,方便第一管体内的物体移动即可。
参阅图7,第一管体11内壁设有供牵引件21通过的内孔13。内孔13包括第一内孔131、第二内孔132以及连通孔133。其中,第一内孔131和第二内孔132均贯穿第一管体11的近端端面。第一内孔 131的远端和第二内孔132的远端通过连通孔133连通。并且,第一内孔131和第二内孔132均靠近第二管体12的外表面,这样可以降低鞘管组件10的整体尺寸。本实施例中,第一内孔131和第二内孔 132平行设置且距离第一管体11的中心轴线距离相等。同一横截面上,第一内孔131和第二内孔13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管体11的直径。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距离第一管体的中心轴线的距离也可以不相等,即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不在同一周线上。连通孔133靠近第一管体11的远端,且相对于第一内孔131 和第二内孔132远离第二管体12的外表面。第一内孔131和第二内孔132的孔壁均另设有表面光滑的高分子材料,如PTFE,以方便位于其中的牵引件21移动。
同时参阅图3和图4,调弯组件20包括牵引件21和固定件22。牵引件21为线形结构,远端与固定件22相连。固定件22设于第一管体11的管壁内,且靠近第一管体11的远端。为方便远端弯曲,第一管体11上固定件22所在的远端的硬度低于第一管体11的其它部分的硬度。第一管体11上不同位置硬度不同可以通过加工管体时采用不同硬度的材料实现。如,第一管体11上靠近固定件22的位置采用硬度为35D的PEBAX材料热熔成型,其余部分采用硬度为72D的 PEBAX材料热熔成型。
如图8所示,固定件22上设有至少两个通孔23,通孔23径向贯穿固定件22。固定件22可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环形结构或弧形片材,材料可选为钽、铂金、不锈钢等。本实施例中,固定件22为环形结构,通孔23为圆形小孔,数量为2个,且两个通孔23设置在同一周线上。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固定件上的通孔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通孔中相距最远的两个通孔也可以不在第一管体的同一直径上。进一步地,各个通孔也可以不设置在同一周线上,但需保证多个通孔中至少两个通孔中心的的连线不与中心轴线平行,也即至少两个通孔中心之间的周向距离大于0。同样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固定件上的内孔也可以为其它形状,如图9所示,固定件 22a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矩形通孔23a,使得两个通孔23a之间形成一个柱形连接筋,牵引件21a部分套在该连接筋上。
结合图7和图8,第一管体11内的第一内孔131和第二内孔132 的远端位于固定件22的同侧,即第一内孔131和第二内孔132可同时位于固定件22的内侧或同时位于固定件22的外侧,且连通孔133 与固定件22上的通孔23连通。牵引件21为线形结构,其一端从第一内孔131的近端开口穿入,并依次穿过第一内孔131、连通孔133 和第二内孔132,然后从第二内孔132的近端开口穿出。因第一内孔 131和第二内孔132的孔壁均设有表面光滑的高分子材料,因此,牵引件21可相对于第一内孔131和第二内孔132运动。此外,牵引件 21位于连通孔133内的部分与连通孔133固定连接。连通孔133的孔壁材料即为第一管体11的材料,即牵引件21远端部分与第一管体11 以及固定件22固定连接。如此设置,可使得牵引件21受到朝向近端的拉力时,牵引件21位于第一内孔131和第二内孔132内的部分均能同时朝向近端移动,从而带动第一管体11的远端朝向近端弯曲。相较于现有技术,受相同拉力时,牵引件21与固定件22之间接触的受力面积大,牵引件21与固定件22之间的接触面上的压强减小,不会出现牵引件被固定件割断的情况。牵引件21用于牵拉固定件22,需具备较高的抗拉强度,可由具备抗拉性能好的金属材料或高分子材料制成,如可选为镍钛丝。为保证鞘管组件10的整体尺寸不因牵引件21增大,牵引件21的丝径不可过大,但同时需考虑丝径过小时,牵引件21的抗拉强度会降低,因此,牵引件21的丝径可选为 0.1~0.3mm。
如图10所示,调弯组件20还包括调节旋钮24和滑动件25。调节旋钮24为内部设有内螺纹的中空结构,且调节旋钮24两端设有限位件26,限位件26可以避免滑动件25从调节旋钮24内部脱落。滑动件25位于调节旋钮24内部,且设于有调节旋钮24上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牵引件21的近端与牵引件相连。通过转动调节旋钮24,可以带动滑动件25转动,从而带动牵引件21朝向近端移动,实现对鞘管组件10的调弯。
手柄组件30包括中空壳体33、设于壳体33近端供导丝穿过的第一接头31以及与壳体33内部相通的第二接头32。第二接头32设于壳体33的外壁上,可供液体流通。
制作本实施例的可调弯鞘管时,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首先取两根PTFE薄壁管,并向两根PTFE薄壁管中分别穿入一根衬丝;然后使用医用胶水将两根PTFE薄壁管粘接在第二管体12(材料选为 PTFE,第二管体12内同样需要衬丝)外表面;接着在薄壁管和第二管体12的外周套上第一管体11(材料选为PEBAX,硬度为72D;此即第一管体11上硬度较高的部分),再在第一管体11外套上热缩管,利用热熔加工将所有管体熔接在一起;冷却后剥去热缩管,抽出PTFE 薄壁管内的衬丝,即形成第一管体11内的第一内孔131和第二内孔 132;再接着将牵引件21穿过固定件22上的内孔中,并将牵引件21 两端分别从第一内孔131和第二内孔132中穿过,并将固定件22套在第二管体22靠近远端的位置;然后再在固定件外套上一段PEBAX 管(硬度为35D,此即为第一管体11上硬度较低的部分),再次通过热熔加工,将该段PEBAX管与固定件22以及此前加工的第一管体 11上硬度较高部分的远端熔接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第一管体11,并将牵引件与第一管体连接在一起。再进行后续调弯组件及手柄组件的组装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内孔,此时,连通孔的两端均与第一内孔连通,牵引件的一端从第一内孔的近端开口穿入,并依次穿过第一内孔和连通孔后固定在牵引件位于第一内孔且靠近连通孔的部分上。可以通过打结或焊接等方式将穿过连通孔之后的牵引件的一端固定在牵引件位于第一内孔且靠近连通孔的本体上。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部分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部分结构做简单替换,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的做的非实质性改变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可调弯鞘管,包括调弯组件和鞘管组件,所述调弯组件包括牵引件和固定件,所述鞘管组件包括中空的第一管体,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管壁内,且所述固定件靠近所述第一管体的远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上设有两个通孔,所述通孔径向贯穿所述固定件,所述两个通孔中心之间的周向距离大于0,所述牵引件远端穿过所述两个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弯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内壁设有第一内孔、第二内孔和连通孔,所述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均贯穿所述第一管体的近端端面;所述第一内孔的远端和第二内孔的远端通过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连通孔与所述固定件上的通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弯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孔的远端和第二内孔的远端均位于所述固定件内侧或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弯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件呈线状,且所述牵引件的一端从所述第一内孔的近端开口穿入,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内孔、连通孔内和第二内孔,并从所述第二内孔的近端开口穿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弯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件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运动,所述牵引件位于所述连通孔内的部分与所述连通孔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弯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弯组件还包括调节旋钮,所述的调节旋钮与所述牵引件的两端相连且可带动所述牵引件朝向近端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弯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上相距最远的两个通孔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弯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组件还包括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环绕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周设置,且所述第一内孔和第二内孔靠近所述第二管体的外表面设置。
CN201822119151.5U 2018-12-14 2018-12-14 可调弯鞘管 Active CN2107283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19151.5U CN210728388U (zh) 2018-12-14 2018-12-14 可调弯鞘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19151.5U CN210728388U (zh) 2018-12-14 2018-12-14 可调弯鞘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28388U true CN210728388U (zh) 2020-06-12

Family

ID=70990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19151.5U Active CN210728388U (zh) 2018-12-14 2018-12-14 可调弯鞘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2838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5760A (zh) * 2020-09-10 2021-01-22 杭州德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介入导管及其生产工艺
CN114305799A (zh) * 2021-12-15 2022-04-12 上海汇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器械植入单元
WO2022206491A1 (zh) * 2021-03-29 2022-10-06 深圳市先健呼吸科技有限公司 穿刺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5760A (zh) * 2020-09-10 2021-01-22 杭州德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介入导管及其生产工艺
CN112245760B (zh) * 2020-09-10 2022-09-13 杭州德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介入导管及其生产工艺
WO2022206491A1 (zh) * 2021-03-29 2022-10-06 深圳市先健呼吸科技有限公司 穿刺系统
CN114305799A (zh) * 2021-12-15 2022-04-12 上海汇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医疗器械植入单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28388U (zh) 可调弯鞘管
US8435249B2 (en) Flexible connection catheter tunneler and methods for using the same
US20180344982A1 (en) Deflectable catheter shaft section, catheter incorporating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6273882B1 (en) Snap handle assembly for an endoscopic instrument
EP3088034B1 (en) Adjustable bent sheath tube
EP1984055B1 (en) Catheter connector assemblies and methods for attaching a catheter and luer assembly
JP2000288095A (ja) 偏向可能なカテーテル
WO1997020530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serting a flexible element into soft tissue
US20090264918A1 (en) Clevis assemblies for medical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of same
WO2014030544A1 (ja) 縫合器
US20100262041A1 (en) Sensor guide wire
EP3395391B1 (en) Guidewire-guiding device, and guidewire-guiding assembly
CN114849017A (zh) 可控弯导管及其控制手柄
CN111741788A (zh) 导丝及医疗器械
US20210085920A1 (en) Strain relief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EP3603721B1 (en) Catheter with segmented electrod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US20230028589A1 (en) Delivery sheath and medical device
US11724066B2 (en) Strain relief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CN217960935U (zh) 可控弯导管及其控制手柄
JP4316252B2 (ja) カテーテル
CN117243547A (zh) 蛇骨结构和内窥镜
JP2017217251A (ja) ガイドカテーテル
CN114642820A (zh) 医用输送导管
JP2001149481A (ja) 生体管内壁温度測定用カテーテル
JP2015510432A (ja) カテーテル、超音波ガイド下の手技で使用するためのカテーテル、及び関連す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