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07604U - 一种观光列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观光列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07604U
CN210707604U CN201921148234.5U CN201921148234U CN210707604U CN 210707604 U CN210707604 U CN 210707604U CN 201921148234 U CN201921148234 U CN 201921148234U CN 210707604 U CN210707604 U CN 2107076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steering wheel
fixing column
steering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4823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恺
吉玉敏
沈重明
杨志勇
李长伟
徐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Dorlin Electric Vehicl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Dorlin Electric Vehic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Dorlin Electric Vehicl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Dorlin Electric Vehic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4823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076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076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076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观光列车,包括:车头及车厢,所述车头通过牵引杆带动所述车厢运动;所述车厢具有底盘,所述底盘的前端设有前桥,所述底盘的后端设有后桥,所述牵引杆与所述前桥连接且适于带动所述前桥转动;所述前桥包括第一车轮组及与所述第一车轮组连接的第一转向盘,所述第一转向盘适于随所述前桥转动;所述后桥包括第二车轮组及与所述第二车轮组连接的第二转向盘,所述第二转向盘适于驱动所述第二车轮组转动;所述第一转向盘与所述第二转向盘之间通过拉杆相连,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盘铰接,所述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向盘铰接,所述拉杆适于传递转向力以驱动所述第二车轮组朝向与所述第一车轮组相反的方向转动。

Description

一种观光列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观光列车,特别是一种前后轮能够同步转动的观光列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观光列车多由车头和车厢构成,车头设有牵引杆用于牵引车厢,在转向时,多由车头的车轮实现转向,进而带动车厢动作以完成转向操作,然而,该种转向半径较大,难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转向。
对此,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转向机构,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4354758B所示出的那样,其通过电动机构驱动螺杆动作从而实现前后轮同步转向,然而电动机构的设置增加了成本,使得搭载该转向机构的观光列车成本较高,难以普及。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观光列车。
一种观光列车,包括:
车头及车厢,所述车头通过牵引杆带动所述车厢运动;所述车厢具有底盘,所述底盘的前端设有前桥,所述底盘的后端设有后桥,所述牵引杆与所述前桥连接且适于带动所述前桥转动;所述前桥包括第一车轮组及与所述第一车轮组连接的第一转向盘,所述第一转向盘适于随所述前桥转动;所述后桥包括第二车轮组及与所述第二车轮组连接的第二转向盘,所述第二转向盘适于驱动所述第二车轮组转动;所述第一转向盘与所述第二转向盘之间通过拉杆相连,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盘铰接,所述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向盘铰接,所述拉杆适于传递转向力以驱动所述第二车轮组朝向与所述第一车轮组相反的方向转动。
优选的,所述前桥还包括第一轮轴,所述第一车轮组包括设于所述底盘前端上下两侧的第一车轮及第二车轮,所述第一车轮及所述第二车轮之间通过第一轮轴相连,所述第一转向盘与所述第一轮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向盘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轮轴的中部附近。
优选的,所述前桥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形成为包括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前端与所述牵引杆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后端与所述第一转向盘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三固定柱的前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三固定柱的后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轮轴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使得所述第二固定柱、第三固定柱及所述第一轮轴大致形成为等边三角形固定结构。
优选的,所述后桥还包括第二轮轴,所述第二车轮组包括设于所述底盘后端上下两侧的第三车轮及第四车轮,所述第三车轮及所述第四车轮之间通过第二轮轴相连,所述第二转向盘与所述第二轮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向盘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轮轴的中间位置附近。
优选的,在所述牵引杆不发生转动时,所述拉杆的前端铰接与所述第一转向盘的下侧,所述拉杆的后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转向盘的上侧。
优选的,所述牵引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柱在垂直所述底盘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可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设置在前桥设置第一转向盘并在后桥设置第二转向盘,将第一转向盘与第二转向盘通过能够传递转向力的拉杆进行连接,从而在牵引杆带动前桥转动时,第一转向盘随之转动,转向力通过拉杆传递至后桥的第二转向盘,并驱动第二车轮组转动,从而保证第一车轮组及第二车轮组同步转动,这避免了设置电动机构,从而节约了成本。
2.前桥还包括类似三角形的固定结构,从而保证牵引杆带动前桥转动时前桥能够保证稳固,不发生结构破坏。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牵引杆;21.第一固定柱;22.第二固定柱;23.第三固定柱;3.第一转向盘;4.拉杆;5.第二转向盘;6.第二轮轴;71.第一车轮;72.第二车轮;73.第三车轮;74.第四车轮;8.第一轮轴;100.前桥;200.后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下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观光列车,包括:
车头(图中未示出)及车厢(车厢除底盘以外的部分同现有技术,在此不赘述),车头通过牵引杆1带动车厢运动;所述车厢具有底盘,底盘的前端设有前桥100,底盘的后端设有后桥200,牵引杆1与前桥100连接且适于带动前桥100转动;前桥100包括第一车轮组及与所述第一车轮组连接的第一转向盘3,第一转向盘3适于随前桥100转动;后桥200包括第二车轮组及与第二车轮组连接的第二转向盘5,第二转向盘5适于驱动第二车轮组转动;第一转向盘3与第二转向盘5之间通过拉杆4相连,拉杆4的一端(图1所示的前端)与第一转向盘3铰接,拉杆4的另一端(图1所示的后端)与第二转向盘5铰接,拉杆4适于传递转向力以驱动第二车轮组朝向与所述第一车轮组相反的方向转动。
如此,通过设置在前桥设置第一转向盘并在后桥设置第二转向盘,将第一转向盘与第二转向盘通过能够传递转向力的拉杆进行连接,从而在牵引杆带动前桥转动时,第一转向盘随之转动,转向力通过拉杆传递至后桥的第二转向盘,并驱动第二车轮组转动,从而保证第一车轮组及第二车轮组同步转动,这避免了设置电动机构,从而节约了成本。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前桥100还包括第一轮轴8,第一车轮组包括设于底盘前端上下两侧的第一车轮71及第二车轮72,第一车轮71及第二车轮72之间通过第一轮轴8相连,第一转向盘3与第一轮轴8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转向盘3固定连接于第一轮轴8的中部附近。如此,可以使得前桥转动时第一转向盘可以受力均匀,不易发生失稳。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前桥100还包括固定架,固定架形成为包括第一固定柱21、第二固定柱22、第三固定柱23,第一固定柱21的前端与牵引杆1连接,第一固定柱21的后端与第一转向盘3连接,第二固定柱22、第三固定柱23的前端连接于第一固定柱22的上下两侧,第二固定柱22、第三固定柱23的后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轮轴8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使得第二固定柱22、第三固定柱23及第一轮轴8大致形成为等边三角形固定结构。如此,牵引杆1转动时,转向力一方面通过第一固定柱21传递给第一转向盘3,另一方面通过第二固定柱22、第三固定柱23传递给第一轮轴8,从而使得转向力在前桥100上的分布更加均匀,防止发生应力集中的现象,同时第二固定柱22、第三固定柱23与第一轮轴8的三角形固定结构使得转向力被更加均匀的施加至第一轮轴8。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后桥200还包括第二轮轴6,第二车轮组包括设于底盘后端上下两侧的第三车轮73及第四车轮74,第三车轮73及第四车轮74之间通过第二轮轴6相连,第二转向盘5与第二轮轴6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向盘5固定连接于第二轮轴6的中间位置附近。如此,可以使得转向力的传递更加均匀。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可替代的实施例中,第二转向盘5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轮轴6的其他位置,只要能实现将转向力传递至第二轮轴6即可。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牵引杆1不发生转动时,即如图1所示处的位置,拉杆4的前端铰接与第一转向盘3的下侧,拉杆4的后端铰接于第二转向盘5的上侧。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可替代的实施例中,拉杆4的前端也可以铰接在第一转盘3的上侧,拉杆4的后端铰接在第二转盘5的下侧,这同样可以传递转向力;或者,在另外一些可替代的实施例中,拉杆4可以设置为两根,分别连接第一转向盘的上侧、第二转向盘的下侧,第二转向盘的上侧、第一转向盘的下侧;如此,可使得力的传递更加有效。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牵引杆1的后端与第二固定柱21在垂直所述底盘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可转动连接。如此,在车辆出现颠簸时能够保证牵引杆在前后方向(图1所示的垂直纸面方向)上存在自由度,从而避免牵引杆1与第二固定柱21之间连接处的损坏。
以下描述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车头带动牵引1左转时,转向力通过第一固定柱21传递至第一转向盘3,同时,转向力还通过第一固定柱21、第二固定柱22、第三固定柱23传递至第一轮轴8,从而有效的带动前桥100发生左转,进而第一车轮71、第二车轮72发生左转,同时,转向力通过拉杆4传递至第二转向盘5,驱动第二转向盘5向右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轮轴6向右转动,从而第三车轮73、第四车轮74向右转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观光列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头及车厢,所述车头通过牵引杆带动所述车厢运动;所述车厢具有底盘,所述底盘的前端设有前桥,所述底盘的后端设有后桥,所述牵引杆与所述前桥连接且适于带动所述前桥转动;所述前桥包括第一车轮组及与所述第一车轮组连接的第一转向盘,所述第一转向盘适于随所述前桥转动;所述后桥包括第二车轮组及与所述第二车轮组连接的第二转向盘,所述第二转向盘适于驱动所述第二车轮组转动;所述第一转向盘与所述第二转向盘之间通过拉杆相连,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向盘铰接,所述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向盘铰接,所述拉杆适于传递转向力以驱动所述第二车轮组朝向与所述第一车轮组相反的方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观光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桥还包括第一轮轴,所述第一车轮组包括设于所述底盘前端上下两侧的第一车轮及第二车轮,所述第一车轮及所述第二车轮之间通过第一轮轴相连,所述第一转向盘与所述第一轮轴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观光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盘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轮轴的中部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观光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桥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形成为包括第一固定柱、第二固定柱、第三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前端与所述牵引杆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后端与所述第一转向盘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三固定柱的前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三固定柱的后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轮轴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使得所述第二固定柱、第三固定柱及所述第一轮轴大致形成为等边三角形固定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观光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桥还包括第二轮轴,所述第二车轮组包括设于所述底盘后端上下两侧的第三车轮及第四车轮,所述第三车轮及所述第四车轮之间通过第二轮轴相连,所述第二转向盘与所述第二轮轴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观光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盘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轮轴的中间位置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观光列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牵引杆不发生转动时,所述拉杆的前端铰接与所述第一转向盘的下侧,所述拉杆的后端铰接于所述第二转向盘的上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观光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杆的后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柱在垂直所述底盘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可转动连接。
CN201921148234.5U 2019-07-20 2019-07-20 一种观光列车 Active CN2107076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48234.5U CN210707604U (zh) 2019-07-20 2019-07-20 一种观光列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48234.5U CN210707604U (zh) 2019-07-20 2019-07-20 一种观光列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07604U true CN210707604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60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48234.5U Active CN210707604U (zh) 2019-07-20 2019-07-20 一种观光列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076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70260U (zh) 独立转向装置及独立悬架系统
CN203199107U (zh) 三轮滑板车
CN107054460B (zh) 一种四轮差速转向机构及车辆
CN210707604U (zh) 一种观光列车
CN201613904U (zh) 一种径向转向架扭杆式自导向机构
CN111557822B (zh) 联合式快速刹车手术床底座
CN107899252A (zh) 四轮独立驱动车
CN210707603U (zh) 一种观光列车
CN206924425U (zh) 四轮独立驱动车
CN206012714U (zh) 具有双前轮的三轮车
CN203111308U (zh) 机械式转向装置及使用该转向装置的电动汽车
CN205989787U (zh) 一种定轴转向机构
CN210680768U (zh) 管道转运小车
CN107128844B (zh) 一种带转向机构的四支点叉车
CN206049908U (zh) 反向三轮车
CN207029291U (zh) 一种三轮差速转向机构及车辆
CN201525428U (zh) 拖挂式路面加热器拖车架自动行走机构
CN207389289U (zh) 一种转向和悬挂一体式装置及赛车
CN206734391U (zh) 转弯侧倾式机动车
CN214875116U (zh) 一种狼狈式运输挂车用辅助转向装置
CN218198491U (zh) 一种拖挂车转向机构
CN212074318U (zh) 一种新型前叉结构
CN204368391U (zh) 驱动机构
CN216269720U (zh) 一种陆用滑行车及其转向机构
CN211685308U (zh) 一种车辆辅助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