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71795U - 药液撒播作业车 - Google Patents

药液撒播作业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71795U
CN210671795U CN201920411060.0U CN201920411060U CN210671795U CN 210671795 U CN210671795 U CN 210671795U CN 201920411060 U CN201920411060 U CN 201920411060U CN 210671795 U CN210671795 U CN 2106717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frame
broadcast
tank
control panel
plant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1106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井真人
上岛德弘
赤松克利
松家伸一
常建卓
长尾康史
矢野典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717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717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药液撒播作业车,安全地进行撒播关联的操作和行驶速度的改变。该药液撒播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在驾驶席(7)的左右一侧配置设置有撒播关联的操作部件的撒播控制面板(20),在驾驶席(7)的左右另一侧配置设置有进行行驶速度的变速的多个变速杆的行驶控制面板(21)。

Description

药液撒播作业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边在农田行驶一边撒播农药等药剂的药液撒播作业车。
背景技术
药液撒播作业车在机体的前部向左右伸出向栽种于农田的作物撒播药剂的撒播悬臂,将药剂从搭载在机体后部的植保药液箱供给至撒播悬臂的喷雾嘴。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药液撒播作业车中,作业者就座于设置在机体的前后中央靠前的驾驶席,操作设置在其面前的方向盘,一边在农田上操纵行驶,一边从撒播悬臂的喷雾嘴喷洒药剂。
在该药液撒播作业车上,在方向盘的侧部设置HST变速杆,由方向盘进行转向操作使HST变速杆向前后转动从而对行驶速度进行变速调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1320号公报
在上述以往的药液撒播作业车中,必须与机体的操纵操作同时进行撒播悬臂的高度调整、来自喷雾嘴的药液撒播量的调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以往的药液撒播作业车的这种问题而完成,目的在于,在药液撒播作业车中,通过同时进行行驶速度、回转角度的调整等操纵操作和药剂撒播量的调整,来有效地进行作物的植保作业。
上述以往的药液撒播作业车的问题通过如下技术手段来解决。
方案1为一种药液撒播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在驾驶席7的左右一侧配置设置有撒播关联的操作部件的撒播控制面板20,在驾驶席7的左右另一侧配置设置有进行行驶速度的变速的多个变速杆的行驶控制面板21。
方案2的药液撒播作业车在方案1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构成为以主变速杆21a操作对行驶速度进行变速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30,将主变速杆21a设置在行驶控制面板21。
方案3的药液撒播作业车在方案1或2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主框架33的后部构成支撑植保药液箱9的后部支撑部件50,相对于后部支撑部件50拆装自如地构成载体51,在载体51设置有按压植保药液箱9的按压体。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
根据方案1,就座于驾驶席7的作业者能够在由单手握住方向盘的状态下由另一只手伸到撒播控制面板20进行药剂撒播量的调整、撒播高度的调整,或在由单手握住方向盘的状态下由另一只手伸到行驶控制面板21改变行驶速度,所以行驶方向不会变得不稳定,能够安全地进行植保作业。
根据方案2,由主变速杆21a操作对行驶速度进行变速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30,能够将主变速杆21a设置在行驶控制面板21。
根据方案3,能够保持植保药液箱9的前后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药液撒播作业车的左视图。
图2是药液撒播作业车的俯视图。
图3是药液撒播作业车的主视图。
图4是从左斜前方上侧观察药液撒播作业车的立体图。
图5是左前轮传动部的带左前轮的主视图。
图6是左前轮传动部的无左前轮的主视图(局部剖视)。
图7是左前轮传动部的带左前轮的主视剖视图(局部剖切)。
图8是左前轮传动部的无左前轮的主视剖视图。
图9是延长支撑传动箱的剖视图。
图10是连结延长支撑传动箱和末端壳体的连结体的俯视图。
图11是驾驶席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图12是主变速杆的放大侧视图。
图13是省略发动机盖和驾驶席的主框架的俯视图。
图14是主框架的俯视图。
图15是主框架的放大俯视图。
图中:1—药液撒播作业车,3L、3R—前轮,4L、4R—后轮,7—驾驶席,8—方向盘,9—植保药液箱,20—撒播控制面板,21—行驶控制面板,21a—无级变速杆(主变速杆),21b—副变速杆,30—液压无级变速装置,33—主框架,33L—左主框架,33R—右主框架,47—加强板,50—后部支撑部件,51—载体,100C—中央撒播悬臂机构,100L—左侧撒播悬臂机构,100R—右侧撒播悬臂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药液撒播作业车的一实施方式的药液撒播作业车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例的说明中,将朝向机体的前进方向的左右方向分别称为左、右,将前进方向称为前、后退方向称为后,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构成限定。
首先,使用图1~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撒播作业车1及其概要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药液撒播作业车1的左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药液撒播作业车1的俯视图。另外,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药液撒播作业车1的主视图。此外,这些图1~图3表示将后述的左右撒播悬臂机构收纳在行驶车体的左右两侧面的状态(收纳姿势)。
另外,图4是从左斜前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药液撒播作业车1的立体图。此外,图4表示左侧撒播悬臂机构100L收纳于行驶车体的左侧面的状态(收纳姿势)且右侧撒播悬臂机构100R向行驶车体的右侧展开的状态(撒播姿势)。
另外,在图3中,省略后述的中央撒播悬臂机构100C的图示,在图4中,省略中央撒播悬臂机构100C和左侧撒播悬臂机构100L的图示。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药液撒播作业车1设置有:在具有左右一对前轮3L、3R以及左右一对后轮4L、4R的主框架33的前部由发动机盖5覆盖的引擎6;配置在主框架33的大致中央部的驾驶席7;设置在驾驶席7的前方的方向盘8;以及,在主框架33的后部,俯视情况下从驾驶席7的左右两侧和后侧这三方进行包围地配置的用于贮存药液的植保药液箱9。
另外,在植保药液箱9的下部且主框架33上设置植保泵10。另外,在植保药液箱9的后方设置载体51,能够载置金属制、树脂制的便携罐12。作为便携罐12,包括放置装水的罐、装燃料的罐、装药剂的罐的情况。在装水的情况下用于如下情况,作业结束时(植保药液箱9内无药液的状态)将水投入植保药液箱9内,从喷嘴101撒播水来清洗植保撒播装置100的配管。另外,也可以用于搭载预备的燃料罐、药剂罐。
在主框架33的前侧设置有植保撒播装置100。
植保撒播装置100包括配置在主框架33的前方的中央撒播悬臂机构100C、以及在主框架33的前方左右两端侧可转动地设置的左右一对撒播悬臂机构100L、100R。另外,在左右一对撒播悬臂机构100L、100R上,设置有经由左右一对转动部300L、300R而使后述的左右一对撒播悬臂120L、120R转动的左右一对液压式转动缸110L、110R。另外,左右一对转动部300L、300R可转动地安装于后述的前水平支柱220的左右两端侧。
另外,在主框架33的前侧设置有升降植保撒播装置100的升降连杆机构200。
如图1、图2、图4所示,升降连杆机构200具备:可转动地配置在发动机盖5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一对平行连杆210L、210R;配置在发动机盖5的前方并且焊接固定在左右一对平行连杆210L、210R的前端部的前水平支柱220;以及使前水平支柱220升降的液压式升降缸230。该液压式升降缸230由一个构成,因此结构简单,重量也变轻。
如图1所示,左侧的平行连杆210L具备:左侧的上侧连杆210La和下侧连杆210Lb;左连杆第一连结部件211L,其将这些左侧的上侧连杆210La以及下侧连杆210Lb的后端部空开预定间隔并可转动地连结并且其下端部固定在主框架33的左侧(车宽方向左侧);以及左连杆第二连结部件212L,其将这些左侧的上侧连杆210La以及下侧连杆210Lb的前端部离开预定间隔并可转动地连结。
此外,右侧的平行连杆210R和上述的左侧的平行连杆210L为相同结构。
另外,在左连杆第二连结部件212L的前侧面的下端部和右连杆第二连结部件212R的前侧面的下端部,焊接固定有上述的前水平支柱220,该前水平支柱220的左右宽度比左侧的平行连杆210L与右侧的平行连杆210R的左右间隔长,大致具有左右前轮3L、3R的轮间距离(胎距)程度的长度。
另外,左侧的下侧连杆210Lb和右侧的下侧连杆210Rb在侧视情况下,在发动机盖5的前端部与前水平支柱220的大致中间位置附近,由左右连杆连结臂213连结。
另外,上述的液压式升降缸230的主体部可转动地安装在立设于前水平支柱220的左右宽度的中央部的缸安装托架232的上端部,液压式升降缸230的活塞杆231的前端部连结于左右连杆连结臂213。
由此,当液压式升降缸230的活塞231向伸长方向移动时,左右一对平行连杆210L、210R以左连杆第一连结部件211L以及右连杆第一连结部件211R的连结部为转动轴,前端侧上升,所以前水平支柱220也同时上升。
另外,当液压式升降缸230的活塞杆231收缩方向移动时,左右一对平行连杆210L、210R以左连杆第一连结部件211L以及右连杆第一连结部件211R的连结部为转动轴,前端侧下降,所以前水平支柱220也同时下降。
根据上述结构,分别操作左侧撒播悬臂转动开关和右侧撒播悬臂转动开关(省略图示),使左右一对液压式转动缸110L、110R(参照图1)动作,由此能够切换至使左右一对撒播悬臂120L、120R向主框架33的左右方向突出的撒播作业姿势和沿药液撒播作业车1的两侧方的收纳姿势(参照图1、图2、图3)。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由液压式升降缸230(参照图1)使植保撒播装置100升降,能够改变药液的撒播高度。
另外,植保药液箱9的药液被植保泵10送往植保撒播装置100侧,从分别设置在中央撒播悬臂机构100C以及左侧撒播悬臂机构100L、右侧撒播悬臂机构100R的多个撒播喷嘴101(参照图2)播撒药液。具体来说,撒播喷嘴101相对于左配管121L和右配管121R按照预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左配管121L和121R沿撒播悬臂120L、120R固定。另外,在中央撒播悬臂机构100C中,撒播喷嘴101相对于前配管121C按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前配管121C沿前撒播悬臂120C固定。
图11是驾驶席7的放大俯视图,在驾驶席7的前侧,在立设有方向盘8的方向盘柱14的上面设置有使左侧撒播悬臂机构100L和右侧撒播悬臂机构100R升降的悬臂操作开关32、引擎转速表15、以及车速仪16。
另外,在方向盘柱14的左右,在踏板13设置左制动踏板17L和右制动踏板17R。
在驾驶席7的右侧设置撒播控制面板20,在左侧设置行驶控制面板21。在撒播控制面板20的上面设置对植保泵10进行接通断开的泵开关20a和压力调整表盘20c等,在撒播控制面板20的内侧面设置搅拌开关20b,在前侧面分别以向下倒则进行下降的方式设置有左侧撒播悬臂机构100L的左下降开关24L、中央撒播悬臂机构100C的中央下降开关24C、以及右侧撒播悬臂机构100R的右下降开关24R。
在撒播控制面板20与驾驶席7之间设置PTO杆36和差速锁定踏板37。
在驾驶席7的左侧设置行驶控制面板21,并立设有主变速杆22和副变速杆23。主变速杆22对搭载在左主框架33L与右主框架33R之间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30进行变速操作,从而如图13所示,由连杆22a和拉杆22b连结于液压无级变速装置30的耳轴32a,使行驶速度从前进后退经由中立停止来进行变速。副变速杆23进行将主变速杆22的变速域切换为高低的操作。
在植保药液箱9的后部左右设置悬臂支撑臂27L、27R,在右后部设置喷气泵开关JS。
接下来,对图1和图3所示的左前轮传动部400L进行说明。此外,右前轮传动部400R与左前轮传动部400L为对称结构,所以省略说明。另外,左后轮传动部500L和右后轮传动部500R分别与左前轮传动部400L和右前轮传动部400R为相同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图5表示左前轮传动部400L的带左前轮3L的主视图,图6表示左前轮传动部400L的不带左前轮3L的主视图(局部剖视)。图7表示左前轮传动部400L的带左前轮3L的主视剖视图(局部剖切),图8表示左前轮传动部400L的不带左前轮3L的主视剖视图。
在前桥500F(参照图3)的左右两端部,连结左前轮传动部400L和右前轮传动部400R。另外,在后桥900R(参照图4)的左右两端部,连结左后轮传动部500L和右后轮传动部500R,但是是相同结构。
左前轮传动部400L由标准传动箱410、延长支撑传动箱420、末端壳体430构成。在标准传动箱410、延长支撑传动箱420、末端壳体430内,收纳有对左前轮3L进行驱动的驱动轴700。驱动轴700作为左右前轮3L、3R以及左右后轮4L、4R的驱动用,是共同部件。如图6~图8所示,从驱动轴700的下部经由锥齿轮701、锥齿轮702而向车轴703进行动力传递。
在标准机中,左右前轮传动部400L、400R和左右后轮传动部500L、500R仅由标准传动箱410和末端壳体430构成,但通过将延长支撑传动箱420连结于各标准传动箱410,使从农田面到前桥500F和后桥900R的距离变长(高间距样机)。由此,能够在垄的高度较高的情况下行驶,或能够跨越较长的作物行驶。此外,标准传动箱410和延长支撑传动箱420的末端壳体430的安装构造相同。
在延长支撑传动箱420的上部孔422(参照图9)插入有标准传动箱410,上侧轴承601和下侧轴承602介于延长支撑传动箱420和标准传动箱410之间。另外,在延长支撑传动箱420的上侧端部设置有油封件600(参照图7),防止内部的油泄漏,并防止来自外部的尘埃等进入。
另外,在延长支撑传动箱420的上侧且左前轮3L侧,形成有上部突起部421,形成4处螺栓插入用的攻丝孔421a和1处顶销用孔421b。另一方面,在标准传动箱410侧,在与上述螺栓插入用的攻丝孔421a对置的位置形成有4处螺栓通过用的孔410a,在与上述顶销用孔421b对置的位置形成有顶销用孔410b。通过向上述顶销用孔421b和上述顶销用孔410b内插入顶销KP,进行标准传动箱410和延长支撑传动箱420的定位。然后,由4根螺栓410c进行连结。
在延长支撑传动箱420的上侧即标准传动箱410与延长支撑传动箱420的插入连结部SL的上方形成连结固定部(螺栓连结部)BL,由此螺栓连结部BL的一部分在主视情况下配置在上述油封件600、上侧轴承601、下侧轴承602的上方,因为是紧凑的结构,所以前轮3L、3R和后轮4L、4R能够不成为妨碍地进行连结作业。另外,上部突起部421不会与横跨行驶的作物、垄抵接。
末端壳体430包括凸缘部430a和接收部430b。
在凸缘部430a轴支撑有安装左前轮3L的车轴703,在凸缘部430a大致圆周状地形成有多个螺栓孔,由多个螺栓430c安装在接收部430b。另外,在接收部430b形成有承受孔430d,供延长支撑传动箱420的下部侧插入。此时,形成在延长支撑传动箱420的外周的突部420a与接收部430b的承受孔430d的入口部抵接而进行定位。
另外,为了使延长支撑传动箱420部不自转、即使其与左前轮3L的转向同步,由连结体800连结上述接收部430b和上述延长支撑传动箱420。图10表示从左侧面观察连结体800的图。在接收部430b的上部形成沿前后方向较长的平坦面430e,在该平坦面430e载置连结体800的下部的平坦面。然后,由4根螺栓801连结。
另外,在延长支撑传动箱420的左侧面的表面形成沿前后方向较长的平坦面420b,在该平坦面420b载置连结体800的上部的平坦面。然后,由4根螺栓802连结。
由此,末端壳体430和延长支撑传动箱420一体构成,所以能够防止延长支撑传动箱420自转,上述油封件600的耐久性提高。
再有,在连结体800形成轴套部803,形成螺栓的攻丝用孔。另一方面,在延长支撑传动箱420侧也形成轴套部420c,形成螺栓的攻丝用孔。而且,由连结板LP连结在上述轴套部803与轴套部420c之间并由螺栓804固定(参照图6)。如图5所示,该轴套部803、轴套部420c、连结板LP相对于延长支撑传动箱420构成在前进方向侧,但也可以构成在后退方向侧。
由此,末端壳体430和延长支撑传动箱420的连结结构牢固。
图13是药液撒播作业车1的主框架33的俯视图,图14是仅主框架33的俯视图。
主框架33由左主框架33L和右主框架33R构成。左主框架33L和右主框架33R从车体2的前部朝向后部平行地配置,相对于该主框架33,从车体2的前部依次搭载引擎6、与液压无级变速装置30一体的变速箱壳体30A、植保泵10、植保药液箱9。这样,相对于左右的主框架33L、33R搭载重要的功能配件并支撑固定,从而能够容易组装并降低组装工时。另外,组装位置容易分辨,能够防止装错。另外,通过利用左右主框架33L、33R,不需要用于支撑上述功能配件的其他的支撑结构,所以能够减少配件数量,成为轻量化、廉价的结构。
上述左右的主框架33L、33R由中空的角材框架构成,在设置于该左右主框架33L、33R前的引擎板34搭载引擎6。引擎板34由左右的引擎板34L、34R构成并通过焊接固定于上述左右主框架33L、33R。从安装强度提高的角度出发,由厚壁的引擎板34构成。相对上述左主框架33L焊接固定左引擎板34L,相对右主框架33R焊接固定右引擎板34R。
也可以由螺栓螺母安装引擎板34,但替换为焊接则配件数量减少,即使作用有过大的负载,螺栓也不会松缓。另外,左右的引擎板34L、34R的前侧端部由前引擎框架34a连结,所以强度进一步提高。在该前引擎框架34a卡定有用于修正前后平衡的配重。
在上述左右主框架33L、33R的后部搭载植保药液箱9,在上述引擎6与上述植保药液箱9之间的左右主框架33L、33R之间,搭载对来自引擎6的传动进行变速的变速箱壳体30A和从植保药液箱9向撒播悬臂机构100L、100R、100C输送药液的植保泵10。植保泵10为了排出大量的药液而重量较重,以往将该植保泵10设置在机体后部使得机体后平衡,但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
支撑上述左右撒播悬臂机构100L、100R的左右下侧连杆35L、35R和左右上侧连杆36L、36R安装于左右安装托架37L、37R。该左右的安装托架37L、37R分别相对于左右的引擎板34L、34R焊接固定。如图14所示,在左主框架33L和右主框架33R的前面的引擎板34配置引擎6,该引擎板34与左主框架33L和右主框架33R连结。由此,引擎板34成为主框架33自身的加强件,主框架33的强度提高。
由此,相比以往那样地由螺栓螺母进行组装,能够减少组装工时、配件数量,另外,强度也提高。上述左安装托架37L将横框架37La和凹状的纵板37Lb的配件通过焊接而一体构成。右安装托架37R也是相同的结构。
符号38是用于搭载电池39的电池载置台。该电池载置台38相对于上述左安装托架37L的横框架37La通过焊接而一体构成。而且,从左引擎板34L离开距离D1。就以往的电池的配置位置而言,由于在乘降用踏板的内侧构成载置台并进行搭载,因此不仅安全检查麻烦,还存在从植保药液箱9滴下的药液垂落至电池39的问题。但是,通过使电池39的配置如上所述地构成,电池39自身、引擎侧方的引擎罩的维修保养变得良好。另外,从植保药液箱9滴下的药液也不会波及电池39。另外,安装于右主框架33R的箱悬吊框架28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30的工作油箱31和电池39左右重量平衡,行驶稳定。
如图15所示,在被左主框架33L和右主框架33R夹着的位置,在变速箱壳体30A的前侧装配液压无级变速装置30。如图13所示,植保泵10搭载在变速箱壳体30A的后方且主框架33上,从上述变速箱壳体30A经由带10a而驱动。将箱悬吊框架28焊接在右主框架33R的右侧面,在其底部悬吊并搭载工作油箱31而将向着液压无级变速装置30的配管42安装在右主框架33R的侧面。在左主框架33L的左侧面搭载电池39,搭载于右主框架33R的工作油箱31与积载于左主框架33L的电池载置台38的电池39呈对角线配置,从而使左右重量平衡良好。在工作油箱31向外下的倾斜面上设置供油口31a。
在植保药液箱9的后部的左右,如图13所示地设置植保药液箱保持体10b。另外,在左右主框架33L、33R的后端部,通过焊接一体固定有支撑植保药液箱9的后部的底部分的后部支撑部件50,通过螺栓51a将载体51相对于该后部支撑部件50安装。而且,由构成于载体51的药液箱按压件51b来按压构成于植保药液箱9的后部的左右的上述植保药液箱保持体10b,从而保持植保药液箱9的前后位置。即,载体51防止在机体急速前进时植保药液箱9向后方移动而偏移。
图14所示的符号44是支撑植保药液箱9的底部的底部支撑部件,做成长的角材的形状。而且,在植保药液箱9的底部构成有凹部(未图示),与该植保药液箱9的底部的凹部相对,通过放入上述底部支撑部件44,保持植保药液箱9的左右位置。
该左右底部支撑部件44L、44R比后桥外壳固定部45向机体外方向伸出。而且,朝向机体前方延伸至植保泵10的侧方。右底部支撑部件44R的端部连结于前后板46,该前后板46连结于上述的左右开闭杆18L、18R的安装基件40。另外,前后板46与右主框架33R之间由多个加强板47连结。
在该多个加强板47上载置燃料箱。另外,在左主框架33L侧也设置有多个加强板47,并在其上载放燃料箱。
左底部支撑部件44L的端部连结于加强板48,该加强板48连结左主框架33L和左底部支撑部件44L。另外,符号49也是连结左主框架33L和左底部支撑部件44L的加强板。上述左右底部支撑部件44L、44R以往是伸长至机体前部的驾驶席附近的结构,但本次通过较短地构成,重量减轻且变得廉价。
如上所述,在左右主框架33L、33R的后端部,通过焊接而一体固定支撑植保药液箱9的后部的底部分的后部支撑部件50。
此外,支撑上述的植保药液箱9的底部的底部支撑部件44兼具上述的箱悬吊框架28的功能。

Claims (3)

1.一种药液撒播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在驾驶席(7)的左右一侧配置设置有撒播关联的操作部件的撒播控制面板(20),在驾驶席(7)的左右另一侧配置设置有进行行驶速度的变速的多个变速杆的行驶控制面板(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液撒播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以主变速杆(21a)操作对行驶速度进行变速的液压无级变速装置(30),将主变速杆(21a)设置在行驶控制面板(2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药液撒播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在主框架(33)的后部构成支撑植保药液箱(9)的后部支撑部件(50),相对于后部支撑部件(50)拆装自如地构成载体(51),在载体(51)设置有按压植保药液箱(9)的按压体。
CN201920411060.0U 2018-03-29 2019-03-28 药液撒播作业车 Active CN21067179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5323 2018-03-29
JP2018065323A JP2019170334A (ja) 2018-03-29 2018-03-29 薬液散布作業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71795U true CN210671795U (zh) 2020-06-05

Family

ID=68166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11060.0U Active CN210671795U (zh) 2018-03-29 2019-03-28 药液撒播作业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70334A (zh)
CN (1) CN21067179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70334A (ja) 2019-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95952A1 (ja) 農作業用車両
CN210671795U (zh) 药液撒播作业车
CN209965045U (zh) 药液撒播作业车
CN209914869U (zh) 作业车
JP2003169519A (ja) 草刈機の集草容器取り付け構造
CN201161550Y (zh) 双向行驶可升降农田喷药多用车
CN112438242A (zh) 自行式植保机械
JP2004141098A (ja) 乗用田植機の機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079107B2 (ja) 自走型防除機
JP2002059750A (ja) 乗用農作業車体
JP2544266Y2 (ja) 乗用移動農機の車体構造
JPH081603Y2 (ja) 管理作業車
JPH11310159A (ja) 作業車の後部フェンダ支持構造
JP2000166319A (ja) 薬剤散布機を備えた田植機
JP2503734Y2 (ja) 歩行型田植機
JPH11127758A (ja) 田植機の薬剤散布機
JP2587797Y2 (ja) 乗用田植機
JP2000300034A (ja) 草刈り機
JP2020184948A (ja) 液体タンクを搭載した車両
JPH086423Y2 (ja) 移動農機における支持装置
JP2002120756A (ja) 車 体
JPS638488Y2 (zh)
JP2000032822A (ja) 施肥田植機
JP2507746Y2 (ja) 液体散布装置
JPH0428873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