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07436U - 一种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07436U
CN210607436U CN201922265952.7U CN201922265952U CN210607436U CN 210607436 U CN210607436 U CN 210607436U CN 201922265952 U CN201922265952 U CN 201922265952U CN 210607436 U CN210607436 U CN 2106074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plate
sunken
plate part
flexible connection
fil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6595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志发
傅祥照
刘伟
许叙成
许登斌
梁胜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Winlink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Winlink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Winlink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Winlink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6595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074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074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074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软连接主体由多层铝箔堆叠构成,第一平板部与第二平板部之间形成有第一下沉连接部,第二平板部与第三平板部之间形成有第二下沉连接部;第一下沉连接部通过第一圆角部第一平板部连接,第一下沉连接部通过第二圆角部第二平板部连接,第二下沉连接部通过第三圆角部第二平板部连接,第二下沉连接部通过第四圆角部第三平板部连接,各个下沉连接部和各个圆角部都设为分离区。各个圆角部在被拉伸或压缩变形的过程可以缓冲动力电池之间的相对抖动移位,有利于铝排软连接与动力电池的固定安装处不容易出现松动,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抗震性能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铝排软连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时,新能源汽车正逐步取代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都具有动力电池,一些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使用铝排软连接用作电极连接,使用铝排软连接有利于避免因震动而造成连接松动,铝排软连接由多层铝箔堆叠构成,铝排软连接设有焊接区及分离区,焊接区是通过扩散焊接的方式形成的。扩散焊接是将多层铝箔同时紧压至微观塑性变形,紧压过程中加热铝箔,使相邻铝箔接触面的原子相互扩散而完成焊接的焊接方法。焊接区内的铝箔焊接成一体,因而焊接区具有较高的刚性,于是焊接区也称作硬区,而没有焊接的区域则称为分离区,分离区的刚性相对较低,故分离区也称作软区。
在某些应用场合中,需要连接的动力电池或其它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处于同一平面,如附图5所示,于是相应的铝排软连接也做成呈平板状,铝排软连接与动力电池接触安装的安装区设为焊接区,安装区之间的区域设为分离区。由于新能源汽车在行驶时震动大,致使铝排软连接所连接的动力电池不停地相对抖动移位,而此类铝排软连接的软区由于是呈平板状的,故柔性不足,它的分离区不容易弹性变形,抗震效果不好,在上述相对抖动移位是与此类铝排软连接在同一平面内的情况下,特别容易造成与动力电池固定安装连接处松动,所以现时技术的此类铝排软连接会导致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铝排软连接,它的抗震性能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包括软连接主体,所述软连接主体由多层铝箔堆叠构成,所述软连接主体包括焊接区及分离区,位于所述焊接区的相邻的铝箔贴靠焊接,所述软连接主体形成有第一平板部、第二平板部及第三平板部,所述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二平板部及所述第三平板部都设为所述焊接区;其中,所述第一平板部与所述第二平板部之间形成有第一下沉连接部,所述第二平板部与所述第三平板部之间形成有第二下沉连接部;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通过第一圆角部所述第一平板部连接,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通过第二圆角部所述第二平板部连接,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通过第三圆角部所述第二平板部连接,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通过第四圆角部所述第三平板部连接;所述第一圆角部、所述第二圆角部、所述第三圆角部及所述第四圆角部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所述第一圆角部、所述第二圆角部、所述第三圆角部及所述第四圆角部都设为所述分离区。
优选地,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和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都设为呈截面是半圆形的且平行于所述第一圆角部的槽形状。
优选地,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和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都设为呈截面是两个半圆并排连接在一起的且平行于所述第一圆角部的双槽形状。
优选地,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及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都设为呈垂直于所述第一圆角部的槽形,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及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平板部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平板部、所述第二平板部及所述第三平板部都分别形成有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第一平板部与第二平板部之间形成有第一下沉连接部,第二平板部与第三平板部之间形成有第二下沉连接部;第一下沉连接部通过第一圆角部第一平板部连接,第一下沉连接部通过第二圆角部第二平板部连接,第二下沉连接部通过第三圆角部第二平板部连接,第二下沉连接部通过第四圆角部第三平板部连接;第一圆角部、第二圆角部、第三圆角部及第四圆角部相互平行设置;第一下沉连接部、第二下沉连接部、第一圆角部、第二圆角部、第三圆角部及第四圆角部都设为分离区,使得与本实用新型安装连接的动力电池发生相对抖动移位时,第一圆角部、第二圆角部、第三圆角部及第四圆角部由于可以被拉伸而使它们的圆角半径增大或被压缩而使它们的圆角半径变小,于是第一圆角部、第二圆角部、第三圆角部及第四圆角部在被拉伸或压缩弹性变形的过程可以缓冲动力电池之间的相对抖动移位,使得本实用新型有利于铝排软连接与动力电池的固定安装处不容易出现松动,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抗震性能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动力电池固定安装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动力电池相对抖动移位时的示意图。
图5为现时技术的铝排软连接与动力电池固定安装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第二平板部向后相对平移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的形象化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第二平板部相对平移原理形象化示意图。
图10为依据图9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第二平板部相对向后平移的俯视示意图。
标号说明:1-第一平板部;2-第二平板部;3-第三平板部;401-第一圆角部;402-第二圆角部;403-第三圆角部;404-第四圆角部;5-第一下沉连接部;6-第二下沉连接部;11-安装孔;99-动力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铝排软连接,包括软连接主体,软连接主体由多层铝箔堆叠构成,至少有十层铝箔,软连接主体包括焊接区及分离区,位于焊接区的相邻的铝箔贴靠扩散焊接,位于分离区的各层铝箔仅有堆叠关系,位于分离区的各层铝箔没有进行扩散焊接,如图1所示,软连接主体形成有第一平板部1、第二平板部2及第三平板部3,第一平板部1、第二平板部2及第三平板部3都设为焊接区。
如图1所示,第一平板部1与第二平板部2之间形成有第一下沉连接部5,第二平板部2与第三平板部3之间形成有第二下沉连接部6;第一下沉连接部5通过第一圆角部401第一平板部1连接,第一下沉连接部5通过第二圆角部402第二平板部2连接,第二下沉连接部6通过第三圆角部403第二平板部2连接,第二下沉连接部6通过第四圆角部404第三平板部3连接;第一圆角部401、第二圆角部402、第三圆角部403及第四圆角部404相互平行设置;第一下沉连接部5、第二下沉连接部6、第一圆角部401、第二圆角部402、第三圆角部403及第四圆角部404都设为分离区,在图1中,属于分离区部分的端面示意地以细线表示多层铝箔结构(需要注意的是,仅图1、图3、图4及图5画出了这些表示多层铝箔结构的细线),如图2所示,第一平板部1、第二平板部2及第三平板部3都分别形成有安装孔11,安装孔11用于让动力电池99的连接端子穿过。
图3示意地展示了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时与三个动力电池99安装连接状态,第一平板部1、第二平板部2及第三平板部3分别用于与三个动力电池99固定接触安装连接,第一下沉连接部5和第二下沉连接部6主要起到连接作用。如图4所示,在实际使用时,由于新能源汽车行驶时震动大,三个动力电池99会发生了相对抖动移位,例如当这种抖动移位与第一平板部1在同一平面内时,具体是与第一平板部1安装连接的动力电池99相对位于中间的动力电池99向左移位,而与第三平板部3安装连接的那一个动力电池99也相对中间的动力电池99向左移位,于是第一圆角部401及第二圆角部402被拉伸而使它们的圆角半径增大,另一方面,第三圆角部403及第四圆角部404则被压缩而使它们的圆角半径变小,上述拉伸或压缩变形过程都可以缓冲动力电池99之间的如图4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的抖动移位;而在动力电池99在上下方向上相对抖动移位时,也可以通过第一圆角部401、第二圆角部402、第三圆角部403及第四圆角部404的拉伸或压缩而缓冲动力电池99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抖动移位,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铝排软连接与动力电池99固定安装处不容易出现松动。如图5所示为现时技术的铝排软连接与动力电池99安装的状态,由于该现时技术的铝排软连接呈平板状,几乎无法缓冲其中两个动力电池99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地远离的移位,而对于其中两个动力电池99在左右方向上相对靠近移位也起不到好的缓冲作用,长期震动容易造成安装连接处松动。可见,与现时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抗震性能较高。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下沉连接部5和第二下沉连接部6都设为呈截面是半圆形的且平行于第一圆角部401的槽形状,第一下沉连接部5和第二下沉连接部6可以在扩散焊接之后通过相应的模具冲压而成,半圆形截面有利于防止应力集中而导致第一圆角部401、第二圆角部402、第三圆角部403及第四圆角部404撕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下沉连接部5和第二下沉连接部6都设为呈截面是两个半圆并排连接在一起的且平行于第一圆角部401的双槽形状。如图7所示,当第二平板部2相对第一平板部1和第三平板部3向后平移时,上述双槽型结构会出现图7所示的弹性变形,为了便于理解而将这弹性变形原理形象化,请参见图8,图8所示的结构是将图6的第一下沉连接部5演变为更多的槽并排连接,如图9和图10所示,当右边的平板向后平移时,中间的多槽折叠结构会出现如图9那样弹性变形的情况,这种弹性变形对应图7所示的情况。由于实际使用时,震动是多方向的,当第二平板部2需要在前后方向上变形缓冲震动的时候,如图2所示的单个半圆形截面槽并不容易在前后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因为第二平板部2在前后方向上平移时,图2的结构只相当于一块平板,而在图6的结构中,两个半圆形截面槽的连接处构成了一个摆动缓冲区,使得第二平板部2向后平移时,半圆形截面槽的一端被拉伸,而相对的另一端被压缩,具体表现是两个半圆形截面槽的连接处摆动成为呈与第一圆角部401倾斜状,于是图6的结构有利于在前后方向上弹性变形缓冲动力电池99的相对抖动移位,进一步防止与动力电池99的固定安装连接处松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1至图13所示,第一下沉连接部5和第二下沉连接部6都设为呈垂直于第一圆角部401槽形,此形状的第一下沉连接部5通过对称折叠第一圆角部401和第二圆角部402之间的一段分离区而制成,同理,此形状的第二下沉连接部6通过对称折叠第三圆角部403和第四圆角部404之间的一段分离区而制成,故如图13所示,第一下沉连接部5及第二下沉连接部6的宽度L1小于第二平板部2的宽度L2,而且折叠的两部分最好是尽量靠近,即图13所示的第一下沉连接部5及第二下沉连接部6的宽度L1尽量小,图13的第一下沉连接部5和第二下沉连接部6的结构与对应图1的结构的根本区别是图13的第一下沉连接部5和第二下沉连接部6的槽形的方向变为与第一圆角部401垂直,如图14所示,当需要第二平板部2向后平移时,第一下沉连接部5和第二下沉连接部6会出现如图14那样的弹性变形,第一下沉连接部5和第二下沉连接部6由于通过折叠成型后降低了在前后方向上的抗弯刚性,使第一下沉连接部5和第二下沉连接部6容易弹性变形,这样,更进一步有利于在前后方向上弹性变形缓冲震动,而由于保留了第一圆角部401、第二圆角部402、第三圆角部403及第四圆角部404,所以此时也可以缓冲动力电池99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的相对抖动移位。

Claims (5)

1.一种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包括软连接主体,所述软连接主体由多层铝箔堆叠构成,所述软连接主体包括焊接区及分离区,位于所述焊接区的相邻的铝箔贴靠焊接,所述软连接主体形成有第一平板部(1)、第二平板部(2)及第三平板部(3),所述第一平板部(1)、所述第二平板部(2)及所述第三平板部(3)都设为所述焊接区;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板部(1)与所述第二平板部(2)之间形成有第一下沉连接部(5),所述第二平板部(2)与所述第三平板部(3)之间形成有第二下沉连接部(6);
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5)通过第一圆角部(401)所述第一平板部(1)连接,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5)通过第二圆角部(402)所述第二平板部(2)连接,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6)通过第三圆角部(403)所述第二平板部(2)连接,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6)通过第四圆角部(404)所述第三平板部(3)连接;
所述第一圆角部(401)、所述第二圆角部(402)、所述第三圆角部(403)及所述第四圆角部(404)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5)、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6)、所述第一圆角部(401)、所述第二圆角部(402)、所述第三圆角部(403)及所述第四圆角部(404)都设为所述分离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5)和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6)都设为呈截面是半圆形的且平行于所述第一圆角部(401)的槽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5)和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6)都设为呈截面是两个半圆并排连接在一起的且平行于所述第一圆角部(401)的双槽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5)及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6)都设为呈垂直于所述第一圆角部(401)的槽形,所述第一下沉连接部(5)及所述第二下沉连接部(6)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平板部(2)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板部(1)、所述第二平板部(2)及所述第三平板部(3)都分别形成有安装孔(11)。
CN201922265952.7U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 Active CN2106074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65952.7U CN210607436U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65952.7U CN210607436U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07436U true CN210607436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694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65952.7U Active CN210607436U (zh) 2019-12-17 2019-12-17 一种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074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6417A1 (zh) * 2022-05-12 2023-11-1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汇流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16417A1 (zh) * 2022-05-12 2023-11-1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汇流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024006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JP5159233B2 (ja) バスバー
JP5002971B2 (ja) バスバー、電気回路システム
CN102969478B (zh) 蓄电元件
CN106233502B (zh) 电池模块
CN102598362B (zh) 用于蓄电池电极接线柱连接的汇流排和利用该汇流排的蓄电池电压监控器
CN109428039B (zh) 汇流条、汇流条模块和电池组
KR20150049290A (ko) 차량용 튜블러 백빔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3314468A (zh) 电池模块和电极片超声波焊接方法
CN210607436U (zh) 一种抗震铝排软连接结构
JP5296105B2 (ja) 電極端子接続部材及び絶縁性接合部材を有する中または大型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US20190148706A1 (en) Accumulator module
JP2023504891A (ja) サンプリング組立体、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装置
JP2015041532A (ja) 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0277518A (zh) 汇流条模块和电池组
JP4446147B2 (ja) 組電池
KR102035126B1 (ko) 전지팩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7074042B2 (ja) スタックフレーム
JP6782830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443039B2 (ja) バッテリスタックの固定構造
CN107078249A (zh) 电池模块
CN209747622U (zh) 一种可扭弯电池连接件
CN212485495U (zh) 一种电池间连接排缓冲结构及电池模组
JP2010192323A (ja)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210607446U (zh) 一种折弯式安全铜排软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