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线拉丝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丝机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铜线拉丝机。
背景技术
拉丝机也叫拔丝机,是在工业应用中使用很广泛的机械设备,目的是为了把由钢材生产厂家生产运输至标准件等金属制品生产企业的线材或棒材经过拉丝机的拉拔处理,使线材或棒材的直径、圆度、内部金相结构、表面光洁度和矫直度都达到标准件等金属制品生产需要的原料处理要求。
现有技术中授权公告号为CN209318468U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铜线拉丝机,包括机壳和机盖,机壳内转动设置有两个锥型辊和固定有加工盒,加工盒上插接设置有多个拉丝模,机壳外壁设置有驱动装置;机壳两端分别开设有进线口和出线口,机壳一端固定有导料盒,导料盒内转动设置有两个导线辊,导料盒内的两端均活动设置有压板,导料盒内固定有动力气缸,两个压板的相对面均固定有海绵。通过压板上的海绵夹紧铜丝,铜丝在两个锥型辊上缠绕数圈的同时经过拉丝模拉丝,从而起到改变自身直径,最后从出线口排出。通过海绵可对铜丝的外壁进行快速擦拭,去除灰尘和杂质,同时通过导线辊的引导提高铜丝精准进入拉丝模,提高拉丝模的使用寿命和铜丝的加工质量。
当人工在将铜线缠绕在锥型辊上时,由于铜线在穿入机壳内之前处于收卷的状态,铜线将形成卷曲状;在将铜线进行缠绕时,人工难以将卷曲的铜线完全张紧在锥型辊上,若未能将铜线张紧在锥型辊上,卷曲的铜线极易从锥型辊上脱落;一旦铜线发生脱落将影响后续的拉丝加工。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铜线拉丝机,具有能将铜线进行张紧,避免铜线从牵引轮上脱落,使铜线更加稳定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铜线拉丝机,包括机座,机座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线孔与出线孔,机座内还设置有牵引轮与拉丝座;所述机座上端转动设置有竖直的丝杆,所述丝杆下端螺纹连接有升降座,所述升降座内侧与机座侧壁贴合;所述升降座下端转动连接有朝向进线孔的导向轮,所述丝杆上端从机座内穿出,所述丝杆顶端安装有手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铜线从进线孔穿入后,先将铜线从导向轮上方穿过,再将铜线依次缠绕在牵引轮上,接着将铜线从拉丝座内穿过,然后将铜线从出线孔穿出;最后通过手轮来带动丝杆转动,随后升降座将沿着丝杆方向上下移动;通过将升降座进行上移,导向轮将带动上方铜线逐渐向上压紧,从而便实现了对铜线的张紧作用,使得铜线能稳定压紧在牵引轮上,避免铜线在工作时从牵引轮上脱落的情况;通过导向轮的压紧能使铜线更加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座下端固定设置有水平的圆杆,所述导向轮滑动设置在圆杆上;所述圆杆上还安装有分别位于导向轮两侧的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所述升降座上固定安装有第一气泵与第二气泵,所述第一气泵通过气管与第一气囊连通,所述第二气泵通过气管与第二气囊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导向轮滑动设置在圆杆上,当缠绕在牵引轮上的铜线位置发生偏移时,通过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能对导向轮的位置进行调节;其中一种工作状态为:当第一气泵通过气管向第一气囊充气时,第一气囊将逐渐膨胀,于此同时第二气泵将通过气管对第二气囊进行抽气,从而第一气囊将推动导向轮向第二气囊的方向移动;同理通过向第二气囊内充气,便能推动导向轮向第一气囊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的充放气配合,导向轮能沿着圆杆方向左右移动;从而便实现对导向轮位置的调节,通过将铜线移动至适当的位置,便能实现对铜线的纠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相对的侧壁上均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分别位于导向轮的两侧,且与所述导向轮的转轴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轮转动安装在转轴上,导向轮通过转轴滑动设置在圆杆上,当导向轮在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带动下发生移动时,通过挡板能使导向轮在移动时更加的顺畅;同时挡板能有效避免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对导向轮的转动产生影响,使导向轮能顺利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座下端设置有水槽,位于所述机座下端的牵引轮置于水槽内;所述机座下端内侧壁上设置有位于水槽上方的挡水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铜线从拉丝座一端穿出后,将被缠绕在机座下端的牵引轮上;由于铜线在经拉丝座加工后将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置于水槽内的牵引轮能带动铜线浸入在水槽内,通过水槽能将铜线进行全面冷却,大大提高了对铜线的冷却效果;通过设置在水槽上方的挡水板能避免由牵引轮溅起的水四处飞溅,起到了防溅保护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座外侧转动连接有位于进线孔两侧的纵轴,所述机座外侧还转动连接有位于纵轴一侧的横轴,铜线从纵轴与横轴之间穿入至进线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铜线从纵轴与横轴之间穿入,铜线在牵引轮带动下将逐渐向机座后方牵引;通过纵轴与横轴能对铜线起到导向的作用,使铜线能顺利的从进线孔穿入;并且当铜线从两者之间穿过时,纵轴与横轴在铜线的带动下将发生转动,从而能避免铜线与机座间发生磨损,对铜线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座内设置有位于出线孔一侧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转动连接有朝向出线孔的第一滚轮;所述支撑座上还转动连接有位于第一滚轮上端的第二滚轮,所述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之间形成有供铜线穿过的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铜线从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之间的通道穿入,通过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能对铜线起到限位导向的作用,使铜线能更加稳定的从两者之间穿过,有效避免铜线发生偏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座两侧均开设有呈竖直的腰型孔,所述第二滚轮的转动轴分别插入在两侧腰型孔内并通过螺母拧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滚轮转动安装在转动轴上,当铜线的规格发生改变时,通过腰型孔能将第二滚轮的高度进行调节;将第二滚轮的转动轴沿着腰型孔的方向调节至适当高度后,再通过螺母将转动轴进行固定;从而便实现了对通道大小的调节,使不同规格的铜线均能顺利的从通道穿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相对的侧壁均周向环绕有清洁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铜线从通道内穿过时,通过清洁棉能对铜线表面进行清洗,使铜线表面保持洁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当铜线从进线孔穿入后,先将铜线从导向轮上方穿过,再将铜线依次缠绕在牵引轮上,接着将铜线从拉丝座内穿过,然后将铜线从出线孔穿出;最后通过手轮来带动丝杆转动,随后升降座将沿着丝杆方向上下移动;通过将升降座进行上移,导向轮将带动上方铜线逐渐向上压紧,从而便实现了对铜线的张紧作用,使得铜线能稳定压紧在牵引轮上,避免铜线在工作时从牵引轮上脱落的情况;通过导向轮的压紧能使铜线更加的稳定;
2.通过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的充放气配合,导向轮能沿着圆杆方向左右移动;从而便能实现对导向轮位置的调节,通过将铜线移动至适当的位置,能实现对铜线的纠偏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凸显出线孔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凸显机座外侧纵轴与横轴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凸显升降座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凸显支撑座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座;2、进线孔;3、出线孔;4、牵引轮;5、拉丝座;6、丝杆;7、升降座;8、导向轮;9、手轮;10、圆杆;11、第一气囊;12、第二气囊;13、挡板;14、水槽;15、挡水板;16、纵轴;17、横轴;18、支撑座;19、第一滚轮;20、第二滚轮;21、第一气泵;22、第二气泵;23、腰型孔;24、清洁棉。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铜线拉丝机,包括机座1,机座1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供铜线穿过的进线孔2与出线孔3。机座1内还转动安装有多组由电机驱动的牵引轮4,牵引轮4呈上下交错放置。机座1中部还固定安装有位于牵引轮4之间的拉丝座5,工作时铜线将从拉丝座5一端穿入,再将拉丝座5另一端穿出。
如图1、图3所示,机座1外侧壁上转动连接有两分别位于进线孔2两侧的纵轴16,两纵轴16呈并排设置。机座1外侧壁上还转动连接有两呈上下放置的横轴17,两横轴17相互平行且位于纵轴16与进线孔2之间。铜线从纵轴16与横轴17之间穿入至进线孔2内。
如图2、图4所示,机座1上端转动连接有竖直且靠近进线孔2一侧的丝杆6,丝杆6的下端螺纹连接有水平的升降座7。升降座7的一端侧壁与机座1相对的侧壁贴合,当丝杆6转动时升降座7将沿着丝杆6方向上下移动。丝杆6上端从机座1上侧壁穿出,穿出后的丝杆6顶端固定安装有手轮9。
如图2、图4所示,升降座7下端固定安装有水平的圆杆10,圆杆10沿机座1的短轴方向设置。圆杆10上滑动设置有沿圆杆10长度方向的转轴,转轴上转动连接有朝向进线孔2且竖直放置的导向轮8。导向轮8通过转轴滑动设置在圆杆10上。
如图2、图4所示,圆杆10上分别安装有位于导向轮8两侧的第一气囊11与第二气囊12,第一气囊11与第二气囊12呈对称设置在导向轮8的两端。升降座7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一气泵21与第二气泵22。第一气泵21与第二气泵22均具有充、放气的功能,第一气泵21通过气管与第一气囊11连通,第二气泵22通过另一气管与第二气囊12内部连通。
如图4所示,第一气囊11与第二气囊12相对的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挡板13,两挡板13滑动设置在圆杆10上,且分别位于导向轮8的两侧。挡板13与导向轮8的转轴贴合。
如图2所示,机座1下端开设有沿机座1长度方向的水槽14,位于机座1下端的一牵引轮4放置在水槽14内,在机座1的下端内侧壁上还固定安装有位于该牵引轮4上方的挡水板15。
如图1、图5所示,机座1内还固定安装有位于出线孔3一侧的支撑座18,支撑座18上转动连接有朝向出线孔3的第一滚轮19。支撑座18上开设有两相对设置的腰型孔23,两腰型孔23位于第一滚轮19的上方且沿竖直方向设置。支撑座18通过腰型孔23设置有与第一滚轮19相对的第二滚轮20,第二滚轮20转动连接在转动轴上,转动轴两端分别插入在腰型孔23内并通过螺母拧紧固定。第一滚轮19与第二滚轮20之间形成有供铜线穿过的通道,第一滚轮19与第二滚轮20上均周向环绕有清洁棉24。
本实施例的具体效果如下:
当铜线从进线孔2内穿入后,先将铜线从导向轮8上方穿过,再将铜线依次缠绕在牵引轮4上,接着将铜线从拉丝座5内穿过,然后将铜线从出线孔3穿出。最后通过手轮9来带动丝杆6转动,随后升降座7将沿着丝杆6方向上下移动。通过将升降座7进行上移,导向轮8将带动上方铜线逐渐向上压紧,从而便实现了对铜线的张紧作用,使得铜线能稳定压紧在牵引轮4上,避免铜线在工作时从牵引轮4上脱落的情况。通过导向轮8的压紧能使铜线更加的稳定。通过第一气囊11与第二气囊12的充放气配合,导向轮8能沿着圆杆10方向左右移动。从而便能实现对导向轮8位置的调节,通过将铜线移动至适当的位置,能实现对铜线的纠偏调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