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79499U - 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79499U
CN210579499U CN201921377198.XU CN201921377198U CN210579499U CN 210579499 U CN210579499 U CN 210579499U CN 201921377198 U CN201921377198 U CN 201921377198U CN 210579499 U CN210579499 U CN 2105794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main body
pressure
flexible wiring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7719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鱼岸广太
山田一幸
古和田健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79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794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 Combinations Of Printed Board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能够稳定地折弯挠性布线基板而均匀地控制折弯部从基板装置主体突出的突出量。加工装置(10)具备载放台(70)、固定部(66)、可动部(67)以及压接部(63)。载放台(70)载放安装了挠性布线基板(16)的基板装置(11)。固定部(66)固定基板装置(11)的与挠性布线基板(16)侧的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可动部(67)相对于固定部(66)可进退地设置,在基板装置(11)的第一端部将挠性布线基板(16)向固定部(66)侧按压。压接部(63)将挠性布线基板(16)按压于基板装置(11)。

Description

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
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案2018-174265(申请日:2018年09月18日),享受该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具备固定于基板装置主体的挠性布线基板的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平板显示装置(FPD)等的基板装置具备挠性布线基板,在该挠性布线基板上安装有将显示面板的端子与向外部电路的连接器进行连接的布线、显示用的驱动IC芯片等。挠性布线基板的一端侧与显示面板的表面侧的端子连接,另一端侧从显示面板的端部向其背面侧折回并通过双面胶带等固定。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挠性布线基板的折弯部分会从显示面板的端部突出。因此,通过抑制挠性布线基板的弯曲部分的伸出量,能够实现基板装置的小型化、显示装置的窄边框。
以往,在折弯挠性布线基板之前,存在将挠性布线基板与显示面板连接的作业,或者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将显示面板组装于背光单元的作业,由于这些作业而产生偏差。因此,希望通过挠性布线基板的折弯来吸收由于这些作业而产生的偏差。另外,在通过手动作业进行挠性布线基板的折回及固定的情况下,挠性布线基板的折弯部分的突出量也容易产生偏差。
在这一点上,虽然存在进行显示面板与背光单元的组装时的对位的构成,但是无法控制挠性布线基板的弯曲部分的伸出量的偏差。另外,也存在使用多关节臂来折弯挠性布线基板的构成,但在该情况下,导致装置的复杂化、高价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能够稳定地折弯挠性布线基板而均匀地控制折弯部从基板装置主体突出的突出量。
实施方式的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具备载放台、固定部、可动部和压接部。载放台载放安装有挠性布线基板的基板装置。固定部固定基板装置的与挠性布线基板侧的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可动部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固定部进退,在基板装置的第一端部将挠性布线基板向固定部侧按压。压接部将挠性布线基板按压于基板装置。
另外,实施方式是对基板装置的挠性布线基板进行加工的加工装置,该基板装置具备:基板装置主体;挠性布线基板,一端侧固定在基板装置主体的一面侧,另一端侧从基板装置主体的端部延伸而折回到另一面侧;以及固定部件,将挠性布线基板的另一端侧固定于基板装置主体的另一面侧。加工装置具有按压部和压接部。按压部具有固定部和能够相对于固定部进退地设置的可动部。按压部通过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进出,由此将挠性布线基板夹入并保持在固定部和可动部中的一方与基板装置主体的端部之间。压接部将由按压部保持的挠性布线基板按压到基板装置主体上,并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到基板装置主体上。
根据所述构成的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能够稳定地折弯挠性布线基板而均匀地控制折弯部从基板装置主体突出的突出量。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的基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设置工序的截面图。
图1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按压工序的截面图。
图1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压接工序的截面图。
图2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的俯视图。
图2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通过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加工的基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的基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压接工序的截面图。
图6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的压接部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6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的压接部的其他例子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的基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压接工序的截面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0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0B是图10A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图2A和图2B中,10是基板装置11的加工装置或加工夹具。关于使用该加工装置10制造出的基板装置11,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显示装置为例进行说明。基板装置11例如能够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移动电话终端、笔记本型的个人计算机、车载设备、游戏设备等各种装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板装置11能够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等自发光型的显示装置、微型LED显示装置、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子纸型的显示装置、应用了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的显示装置、或应用了电致变色的显示装置等各种显示装置。
图3以及图4所示的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相互正交,但也可以以90度以外的角度交叉。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当于与构成基板装置11的基板的主面平行的方向,第三方向Z相当于基板装置11的厚度方向。
如图3和图4所示,基板装置11具备基板装置主体15、挠性布线基板16(以下,称为FPC16)和固定部件17。
基板装置主体15具有作为主体部件的显示面板20、罩部件21、作为构造部件的背光单元22。
显示面板20例如是有源矩阵型的显示面板20。该显示面板20具备四边形状的第一基板24、与该第一基板24对置地设置的四边形状的第二基板25、以及夹在这些基板24、25之间的光调制层即液晶层26,基板24、25通过密封材料27而彼此贴合,液晶层26由密封材料27包围。此外,显示面板20具备第一偏振板28和第二偏振板29。第一偏振板28粘接在第一基板24的下表面,第二偏振板29粘接在第二基板25的上表面。另外,基板24、25分别由玻璃板或树脂板等透明的绝缘基板形成。而且,第一基板24具有比第二基板25向第二方向Y延伸且相对于第二基板25不重叠的安装部31。另外,第一基板24在安装部31中具有在第一方向X上并排的多个焊盘部32。
另外,显示面板20具有在被密封材料27包围的区域中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34、和包围显示区域34的非显示区域35。显示面板20具备通过使来自背光单元22的光选择性地透射显示区域34来显示图像的透射显示功能。另外,基板装置11也可以不一定具备背光单元22,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20可以是具备通过使来自第一基板24的下表面侧的光选择性地透射来显示图像的透射显示功能的透射型、具备通过使来自第二基板25的上表面侧的光选择性地反射来显示图像的反射显示功能的反射型、或者具备透射显示功能和反射显示功能的半透射型中的任意一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显示面板20为四边形状进行了说明,但该四边形状并不限于长边与短边的角部成为直角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四边形状的长边与短边的角部具有圆形状的形状。另外,显示面板20也可以在四边形状的短边或长边具有缺口部或切口部。此外,显示面板20不限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长方形,也可以是正方形、梯形或其他多边形,只要显示面板20至少具有成对的2个直线部,则其形状不限。
另外,关于显示面板20的详细构成,虽然在此省略说明,但显示面板20也可以具备与利用沿着基板主面的横向电场的显示模式、利用沿着基板主面的法线的纵向电场的显示模式、利用相对于基板主面向倾斜方向倾斜的倾斜电场的显示模式、以及适当组合利用所述的横向电场、纵向电场和倾斜电场的显示模式对应的任意构成。此处的基板主面是指与由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规定的X-Y平面平行的面。
罩部件21是与显示面板20重叠地配置并覆盖显示面板20的显示侧整体的罩部件21。罩部件21例如是由玻璃、合成树脂等形成为板状的透明部件,成为外形向显示面板20的外侧延伸的四边形状。罩部件21在基板装置主体15中具有最大的外形。另外,在罩部件21的外缘部形成有框状的遮光层37。在显示装置中,遮光层37是覆盖显示面板20的非显示区域35的边框部。另外,罩部件21例如通过图1A所示的作为固定部件的粘接剂38粘接在显示面板20上。本实施方式的遮光层37形成在罩部件21的下表面,但也可以形成在罩部件21的上表面。
背光单元22是从背面侧对显示面板20进行照明的照明部件。背光单元22相对于显示面板20对置配置在与罩部件21相反侧的下表面或背面侧。背光单元22具备作为壳体的边框40、收容在边框40中的未图示的多个光学部件、以及用于供给向光学部件入射的光的光源单元42。在本实施方式中,背光单元22是形成基板装置主体15的底面的部件,且是在基板装置主体15的底面侧向第二方向Y伸出的伸出量最大的部件。即,本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22为,与显示面板20相比,向第二方向Y伸出的伸出量被设定得更大。并且,背光单元22例如通过双面胶带等粘贴部件43粘贴在显示面板20的第二面即下表面侧。粘贴部件43形成为框状,并且在非显示区域35下侧的位置处将背光单元22和显示面板20彼此粘贴固定。
边框40形成为收容光学部件的四边形状。边框40用于限定背光单元22的外形。边框40例如由金属形成。此外,边框40具有与显示面板20大致相等或比显示面板20大的外形。然后,将粘附部件43设置在边圈40的外缘部。
光源单元42具备沿着第一方向X相互隔开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光源45、和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并支承光源45的布线基板46。布线基板46向背光单元22的边框40的与显示面板20相反侧的背面侧折回。
FPC16的一端部与基板装置11或显示面板20的第一面即第一基板24上侧的焊盘部32重叠。另外,FPC16具有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的多条布线49,布线49分别与焊盘部32连接。FPC16的布线49和焊盘部32例如通过为导电材料的各向异性导电膜(ACF)电连接,并且相对于第一基板24粘接。FPC16是作为供给为了驱动显示面板20所需要的信号的信号供给源而安装有驱动IC芯片50的COF(Chip On Film)。此外,当在第一基板24上安装有作为供给为了驱动显示面板20所需要的信号的信号供给源的驱动IC芯片50的COG(Chip On Glass)的情况下,FPC16是不具有用于与后述的布线基板51连接的驱动IC芯片的挠性布线基板。FPC16的另一端部从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延伸。在FPC16的另一端部,例如也可以接合有挠性的布线基板51。在布线基板51上,例如也可以安装有电容器52、连接器53、54等。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54上连接有布线基板46的前端部。另外,FPC16的另一端部侧向显示面板20的背面侧折回。另外,布线基板51不限于所述的挠性布线基板,也可以是PCB基板。在图示的例子中,所折回的FPC16与基板装置11的另一面侧、即背光单元22的边框40的底面对置。
而且,FPC16具有被折弯的折弯部60。FPC16在折弯部60,在显示面板20侧具有折弯开始点P1,在比折弯开始点P1更远离显示面板20的一侧具有折弯结束点P2。折弯部60相当于折弯开始点P1与折弯结束点P2之间的区域。即,FPC16在折弯开始点P1与折弯结束点P2之间具有曲率。折弯开始点P1以及折弯结束点P2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而且,FPC16的折弯部60从基板装置主体15或背光单元22的端部突出的突出量D(图1C所示)越小,换言之,折弯部60在折弯开始点P1及折弯结束点P2的折弯越急剧、且折弯部60越接近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则非显示区域35越窄,即,能够实现窄边框化。
图4所示的固定部件17用于将FPC16固定在基板装置主体15的另一侧即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17将FPC16固定到背光单元22的边框40的底面侧。固定部件17配置在与非显示区域35对应的位置上。即,固定部件17配置在接近于折弯部60和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的位置。作为固定部件17,例如使用双面胶带等。
而且,如图2A和图2B所示,基板装置11的加工装置10具有按压部62和压接部6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10在平坦的基部64上安装有按压部62和压接部63,但基部64不是必须的构成,也可以在规定的设置面上配置按压部62和压接部6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加工装置10的以下的说明中,由于将基板装置11上下翻转地设置,因此,在图1A、图1B、图2A及图2B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分别与图3及图4中相反。因此,关于加工装置10,基于图1A、图1B、图2A及图2B所示的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来说明方向。
按压部62通过在与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之间夹入并保持基板装置11的FPC16,由此形成并保持FPC16的折弯开始点P1。按压部62具备固定部66和能够相对于固定部66进退的可动部67。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62还具备施力机构68。
固定部66固定在基部64上,将基板装置11的基板装置主体15在作为长度方向的第二方向Y上进行固定,并且在上下方向即第三方向Z上进行支承。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66将基板装置主体15在宽度方向即第一方向X上进行固定。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66具备载放基板装置主体15的载放台70。另外,固定部66具备在第二方向Y上固定基板装置主体15的固定壁部71。而且,固定部66具备在第一方向X上固定基板装置主体15的固定侧壁部72。
载放台70为,支承基板装置主体15的上部形成为平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载放台70被分割成多个,但它们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固定壁部71以沿着第一方向X的面状设置于载放台70。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壁部71成为在第一方向X上连续的面状。固定壁部71的长度被设定为基板装置主体15的第一方向X的长度或基板装置主体15的宽度以上。如图1A等所示,固定壁部71在基板装置主体15中与背光单元22的一端部抵接。即,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壁部71与位于载放于载放台70的基板装置主体15的最上部的构成部件的端部抵接。另外,固定壁部71在基板装置主体15中配置为,对于除了背光单元22以外的部件为非接触。即,固定壁部71位于相对于载放台70向上方离开的位置。
图2A所示的固定侧壁部72从固定壁部71的第一方向X的两端的位置起分别沿着第二方向Y配置于载放台70。即,从上方观察,固定壁部71和两个固定侧壁部72配置成U字状。两个固定侧壁部72以与基板装置主体15的第一方向X的尺寸大致相等的距离相互分离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侧壁部72成为将固定壁部71相对于载放台70固定的部分。
固定壁部71和固定侧壁部72优选例如由特氟隆(注册商标)、聚缩醛等动摩擦系数较小而容易滑动的合成树脂等形成。这些固定壁部71和固定侧壁部72既可以一体地形成,也可以相互分体。
可动部67可动地支承于基部64,在与固定部66之间沿第二方向Y施加FPC16的折弯压力。可动部67相对于固定部66的固定壁部71以及载放台70在第二方向Y上分离地配置。本实施方式的可动部67具备能够沿第二方向Y移动的移动体75。另外,可动部67具备保持于移动体75的按压部76。
移动体75通过作为移动部的移动机构78以沿着第二方向Y进退的方式移动。即,移动机构78使可动部67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78是操作者操作手柄L等而通过手动使其动作的机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其机械化为通过缸等进行动作。另外,移动体75具备位于与载放台70的上表面大致同一平面的位置的支承部79。支承部79至少在可动部67或移动体75向固定部66侧最大程度地移动了的位置,与载放台70一起支承基板装置主体15。支承部79在移动体75中配置在与载放台70对置的位置。支承部79被一体地固定在移动体75上。而且,移动体75由引导部80在进退方向上引导。作为引导部80,例如使用线性引导件。引导部80在第二方向Y上引导移动体75,并且限制移动体75在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以使移动体75不会在第三方向Z上浮起。
按压部76优选例如由特氟隆(注册商标)、聚缩醛等动摩擦系数较小而容易滑动的合成树脂等形成。按压部76以沿着第一方向X的面状设置于移动体75。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76成为在第一方向X上连续的面状。与固定部66的固定壁部71同样地,按压部76的长度被设定为基板装置主体15的第一方向X的长度或基板装置主体15的宽度以上。如图1A等所示,在基板装置主体15中,按压部76与背光单元22的另一端部接触。即,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76和固定壁部71从第二方向Y的两端夹入基板装置主体15。按压部76与位于由载放台70和支承部79支承的基板装置主体15的最上部的构成部件的端部抵接。另外,在基板装置主体15中,按压部76被配置为,对于除了背光单元22以外的部件非接触。即,按压部76位于相对于支承部79向上方离开的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按压部76相对于移动体75被保持为至少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自如。
图2A和图2B所示的施力机构68用于设定可动部67和固定部66对基板装置主体15的夹入压力。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机构68将可动部67朝向固定部66施力。施力机构68例如是螺旋弹簧,以沿着第二方向Y产生施加力的方式沿着第二方向Y配置。另外,施力机构68在第一方向X上分离地配置有多个。而且,施力机构68相对于第一方向X对称或大致对称地配置。其结果,施力机构68对于基板装置主体15遍及第一方向X整体产生大致恒定的夹入压力。另外,施力机构68夹设于可动部67与移动机构78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夹设于移动体75与按压部76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机构68夹设在立设于移动体75的安装壁部82和与按压部76邻接的按压体83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壁部82上,在施力机构68的背面侧连接有移动机构78。按压体83是沿着第一方向X形成的板。按压体83与按压部76一体地固定,并被保持为相对于移动体75至少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自如。按压体83通过连结部件84连结于安装壁部82。连结部件84沿着第二方向Y形成为直线状。连接部件84的一端固定于按压体83,并且另一端插通于安装壁部82,相对于安装壁部82在与按压体83相反侧的位置防脱。因此,连结部件84能够与按压部76以及按压体83一起相对于移动体75一体地沿第二方向Y移动,另一端部侧相对于安装壁部82沿第二方向Y进退,由此引导这些按压部76以及按压体83的移动。另外,连结部件84插通于施力机构68,且保持施力机构68。另外,在移动机构78为机械化的机构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通过缸等设定基板装置主体15的夹入压力,因此也可以不设置施力机构68。
在按压体83与按压部76之间,也可以配置调整施力机构68的长度的调整部件86。调整部件86形成为规定厚度的板状,以板厚方向为第二方向Y而配置。因此,调整部件86能够通过其配置个数来调整施力机构68的长度。即,成为施力机构68的施加力的弹簧系数,根据调整部件86的个数来设定。即,可动部67和固定部66对基板装置主体15的夹入压力、换言之为FPC16的弯曲压力,根据调整部件86的个数来设定。在图2A和图2B所示的例子中,配置有2个调整部件86,但不限于2个,能够根据基板装置11的种类等而适当设定个数,也可以是0个。另外,施力机构68也可以配置成,将固定部66或固定壁部71朝向可动部67或按压部76施力。调整部件86相对于按压部76以及按压体83一体地固定。
压接部63将由按压部62保持的FPC16按压到基板装置主体15上,并通过固定部件17固定到基板装置主体15的另一侧。即,如图1A、图1B以及图1C所示,压接部63形成并保持FPC16的折弯开始点P1以及折弯结束点P2。在本实施方式中,压接部63一体地设置在按压部62的可动部67上,但是,只要相对于由固定部66固定的基板装置主体15设置在规定范围的位置上,则也可以与按压部62分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接部63通过朝向基板装置主体15而向下方移动,由此从上方将FPC16相对于基板装置主体15进行按压。压接部63例如形成为块状,并被配置为相对于可动部67的按压部76在与固定部66侧邻接的位置能够上下移动。压接部63也可以沿着按压部76在上下方向上被引导。即,在按压部76上,也可以形成有比基板装置主体15或背光单元22的端部的上表面更向上方突出的引导面88。另外,压接部63既可以由操作者手动地按压于基板装置主体15,也可以例如通过缸等而机械化。
接着,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装置11的制造方法。
在安装工序中,基板装置11在预先形成的基板装置主体15上安装预先形成的FPC16。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各向异性导电膜将FPC16的一端侧的布线49压接固定于显示面板20的焊盘部32。然后,对于显示面板20,通过粘接剂38及粘贴部件43分别粘贴罩部件21及背光单元22。接着,在固定部粘贴工序中,将固定部件17粘贴到从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延伸出的FPC16的另一端侧。
在该状态下,在设置工序中,基板装置11被上下颠倒,即使底面为上侧而设置在加工装置10的载放台70上,并且使基板装置主体15的两侧部沿着固定部66的固定侧壁部72、72之间插入到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与固定壁部71抵接为止,由此,如图1A所示,通过固定部66固定基板装置主体15。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基板装置主体15或背光单元22的与FPC16所延伸出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抵接于固定壁部71。在该状态下,基板装置主体15为,背照光单元22的端面与固定壁部71接触,并且显示面板20和罩部件21位于固定壁部71与载放台70之间的空间而相对于固定壁部71成为非接触的状态。
接着,在拉伸工序中,以FPC16的另一端侧来到基板装置主体15的底面的方式进行拉伸。该拉伸工序可以由操作者手动实施,也可以成为机械化。
进而,在按压工序中,在维持拉伸了FPC16的另一端侧的状态的同时,例如如图2B的双点划线所示,将杆L放倒等而通过移动机构78使按压部62的可动部67朝向固定部66移动。而且,在可动部67的按压部76与支承部79之间插入基板装置主体15的显示面板20及罩部件21,按压部76隔着FPC16而与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抵接,由此如图1B所示,将FPC16夹入在与基板装置主体15或背光单元22的端部之间。即,基板装置主体15的两端部在第二方向Y上被夹入在固定部66的固定壁部71与可动部67的按压部76之间。该夹入压力例如通过施力机构68的施力而设定为4N等。另外,由于施力机构68相对于第一方向X对称或大致对称地配置,因此固定壁部71和按压部76遍及FPC16的第一方向X整体大致均匀地产生夹入压力。结果,FPC16被按压在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的角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按压在背光单元22的边框40的端面上,而折弯部60的折弯开始点P1和折弯结束点P2沿着边框40的角部遍及第一方向X形成,FPC16被折弯成大致沿着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背光单元22的边框40的端面。
另外,在压接工序中,在通过按压部62保持了基板装置主体15和FPC16的夹入的状态下,如图1C所示,通过压接部63将FPC16按压到基板装置主体15或背光单元22上,由此,通过固定部件17将FPC16固定到基板装置主体15上。此时,压接部63沿着按压部76的引导面88被引导,并且在FPC16中按压比驱动IC芯片50靠基端侧的位置。具体地说,压接部63在从与按压部76对置的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起为1~5mm程度的范围内将FPC16按压到基板装置主体15上。在该按压时,能够一边通过例如照相机等检查器具确认FPC16的折弯部60从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突出的突出量D一边实施。其结果,通过固定部件17将FPC16固定到基板装置主体15上来保持折弯部60的形状,在FPC16上确定折弯部60的折弯开始点P1和折弯结束点P2。
然后,在取出工序中,通过移动机构78使按压部62的可动部67向远离固定部66的方向移动,并将基板装置11从加工装置10上拆卸。FPC16的折弯部60从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突出的突出量D例如能够使用照相机等检查器具进行检查。
如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通过加工装置10的按压部62从第二方向Y的两端部夹入基板装置主体15,将从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延伸出的FPC16按压到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而保持,通过加工装置10的压接部63将该被保持的FPC16按压到基板装置主体15上,通过固定部件17固定到基板装置主体15的底部,使用加工装置10而通过所谓的两个步骤来折弯FPC16,由此能够稳定地折弯FPC16而均匀地控制折弯部60从基板装置主体15突出的突出量D。
另外,按压部62利用基板装置主体15将FPC16遍及第一方向X整体同时折弯,由此难以在第一方向X上产生折弯不均,能够均匀地控制突出量D。
而且,加工装置10能够通过简单的机构使FPC16稳定地折弯,并且,例如与夹紧FPC16而拉伸的情况相比,对FPC16的损伤较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装置主体15中,通过按压部62从两端部夹入背光单元22,显示面板20、罩部件21相对于固定部66、可动部67非接触而不直接施加夹入压力,由此,能够抑制背光单元22、显示面板20、罩部件21的挠曲,而抑制这些相互剥离,并且能够利用背光单元22的边框40的硬度、形状使FPC16急剧地折弯。
特别地,由于FPC16被按压到的背光单元22的边框40由金属板形成,因此角部不是直角而成为曲面状。而且,由于FPC16存在微小的厚度,因此即使沿着边框40形成折弯部60,折弯开始点P1和折弯结束点P2也不会分别成为完全的直角,而是弯曲成圆弧状。因此,通过利用按压部62将FPC16按压到边框40的端部而使其尽可能沿着边框40,由此能够使折弯部60的圆弧部分尽可能地小而抑制突出量D。另外,对于折弯部60,例如也可以利用合成树脂等填充与基板装置主体15之间的间隙而提高耐冲击性。
进而,通过由施力机构68设定按压部62的可动部67和固定部66对基板装置主体15的夹入压力,由此能够以所希望的夹入压力将FPC16与基板装置主体15一起夹入。
此时,通过控制可动部67相对于固定部66的移动量,由此能够容易地控制FPC16的突出量D。
另外,通过将施力机构68设为螺旋弹簧,并利用调整部件86调整施力机构68的长度,由此能够容易地调整由施力机构68设定的按压部62的可动部67和固定部66对基板装置主体15的夹入压力。
因此,能够对应各种基板装置11的FPC16的折弯。
而且,施力机构68相对于与固定部66和可动部67对基板装置主体15的夹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一方向X大致对称地配置,由此能够在第一方向X上大致均匀地施加基板装置主体15的夹入压力,难以产生FPC16的折弯不均。
而且,由于可动部67由引导部80在进退方向上引导,因此能够防止通过移动机构78而移动了时的可动部67的浮起,能够利用固定部66的固定壁部71和可动部67的按压部76高精度地夹入基板装置主体15。
另外,压接部63通过朝向基板装置主体15的移动,将FPC16按压到基板装置主体15上,由此能够通过固定部件17容易地将FPC16固定到基板装置主体15上。
而且,由于能够控制FPC16的突出量D,因此还能够进一步减小非显示区域35,因此特别是在基板装置11是显示装置的情况下,能实现进一步的窄边框化。
接着,参照图5、图6A及图6B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和作用,赋予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压接部63被设置成能够沿着基板装置主体15在第二方向Y上滑动,通过该滑动将FPC16按压到基板装置主体15的底面上。
压接部63例如能够沿着按压部76的上部、沿着第二方向Y移动。因此,按压部76的上部优选与载放于载放台70的基板装置主体15或背光单元22的端部的上表面为同一平面、或相对于上部而位于下方。即,优选将按压部76的上部作为将压接部63沿滑动方向引导的引导面88。
压接部63例如可以是辊,也可以是块。例如,在使压接部63为块的情况下,通过使与FPC16对置的一侧的下部的角部90如图6A所示那样成为曲面或R面、或者如图6B所示那样成为倾斜面或C面等低摩擦部,由此能够提高与FPC16接触时的滑动性。
然后,在基板装置11的制造方法的压接工序中,在通过按压部62保持了基板装置主体15和FPC16的夹入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通过使压接部63从基板装置主体15的FPC16侧的端部朝向其相反侧的端部滑动,由此在FPC16中按压比驱动IC芯片50更靠基端侧的位置。压接部63的滑动可以通过手动,也可以被机械化。压接部63在从与按压部76对置的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起1~5mm程度的范围内将FPC16按压到基板装置主体15上。其结果,通过基于固定部件17将FPC16向基板装置主体15的固定来保持折弯部60的形状,在FPC16上确定折弯部60的折弯开始点P1和折弯结束点P2。
如此,压接部63通过沿着基板装置主体15的滑动而将FPC16按压到基板装置主体15上,由此能够通过固定部件17容易地将FPC16固定到基板装置主体15上。
接着,参照图7至图9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和作用,赋予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为,压接部63被设置成能够一边被向基板装置主体15侧施力一边沿着基板装置主体15在第二方向Y上滑动。
压接部63例如可以是辊,也可以是块。例如,在使压接部63成为块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优选使角部90成为倾斜面或曲面等低摩擦部。另外,如图7至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压接部63由压接部施力机构92和使压接部施力机构92产生施加力的限制部93朝向下方施力。
压接部施力机构92设定压接部63将FPC16向基板装置主体15按压的按压压力。压接部施力机构92例如是螺旋弹簧,以沿着第三方向Z产生施加力的方式沿着第三方向Z配置。另外,压接部施力机构92在第一方向X上分离地配置有多个。进而,压接部施力机构92相对于第一方向X对称或大致对称地配置。其结果,压接部施力机构92遍及压接部63的第一方向X整体产生大致一定的按压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压接部施力机构92遍及配置在压接部63和作为被引导部的压接引导部95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压接引导部95例如形成为与压接部63相同形状或大致相同形状的块状。压接引导部95相对于压接部63向上方离开而位于与压接部63对置的位置。另外,在压接引导部95与压接部63之间安装有用于使压接部施力机构92顺畅地伸缩的引导体96。引导体96例如沿着压接部施力机构92的施力方向即第三方向Z形成为直线状,一端部即下端部相对于压接部63固定,并且另一端部即上端部相对于压接引导部95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对滑动的方式被保持。另外,引导体96例如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配置在压接部63和压接引导部95的四角。
限制部93为,沿着基板装置主体15在第二方向Y上引导压接部63,并且限制压接引导部95在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由此设定压接部施力机构92的按压压力。即,限制部93例如具备侧壁部98,该侧壁部98作为沿着第二方向Y引导压接部63及压接引导部95的第一引导部。另外,限制部93具备上壁部99,该上壁部99作为限制压接引导部95在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的第二引导部。侧壁部98位于在第一方向X上相互分离的位置,并向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呈面状扩展。另外,侧壁部98分别例如固定在按压部62的可动部67或按压部76的上部。上壁部99固定于各侧壁部98的上端部,并向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呈面状扩展。上壁部99可以形成在各侧壁部98的上端部而相互分离,也可以形成为覆盖侧壁部98、98之间的上部整体的面状。另外,在限制部93上也可以形成有设定压接部63的能够滑动范围的止挡部100。止挡部100例如从上壁部99朝向下方突出设置,通过与压接引导部95抵接来限制压接部63的滑动。
并且,当在由限制部93的侧壁部98、98和上壁部99包围的内部收容压接部63、压接部施力机构92、压接引导部95等时,压接引导部95与上壁部99的下部抵接,由此压接部施力机构92被压缩,在压接部63产生与其弹簧系数相对应的按压压力。
在基板装置11的制造方法的压接工序中,在通过按压部62保持了基板装置主体15和FPC16的夹入的状态下,使压接部63沿第二方向Y滑动。该压接部63的滑动可以通过手动,也可以被机械化。当压接部63被限制部93的侧壁部98引导并移动时,压接部63以由压接部施力机构92设定的按压力从基板装置主体15的端部遍及规定范围地按压FPC16,并通过固定部件17将FPC16固定到基板装置主体15上。
如此,在使压接部63沿着基板装置主体15滑动而将FPC16按压到基板装置主体15上时,通过由压接部施力机构92设定按压压力,由此能够以所希望的按压压力将FPC16可靠地按压到基板装置主体15上。
另外,限制部93通过上壁部99来引导压接部63的滑动,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来控制压接部63的按压力、滑动,其中,该上壁部99克服压接部施力机构92的施加力而对压接部63清除按压压力。
另外,压接部63能够根据其滑动方向的长度来控制作用。例如,在将压接部63形成为在滑动方向上较短的情况下,能够使按压压力集中地作用于FPC16,在将压接部63形成为在滑动方向上较长的情况下,能够在滑动时使其难以在限制部93的内部倾倒。
另外,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使压接部63成为辊的情况下,通过在支承其旋转轴的支承轴上安装压接部施力机构92,由此能够容易地设定FPC16向基板装置主体15的按压压力。
接着,参照图10A和图10B说明第四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和作用,赋予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基板装置11为,由于非显示区域35或边框变窄,所以无法较大地取得对背光单元22和显示面板20进行固定的粘贴部件43的面积,当通过按压部62从两端部夹入的背光单元22挠曲时,相对于显示面板20会容易剥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覆盖载放在载放台70上的基板装置主体15的侧部的上方的帽状的覆盖部103。覆盖部103优选设置为相对于基板装置主体15的侧部能够进退。使覆盖部103进退的机构可以通过手动,也可以被机械化,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覆盖部103上沿着第一方向X设置长孔104,通过将固定于载放台70等的引导件105插入长孔104,由此覆盖部103能够相对于基板装置主体15的侧部沿着第一方向X进退长孔104的长度量的行程、例如5mm程度。另外,覆盖部103优选以覆盖基板装置主体15的两侧部的方式配置。例如,覆盖部103可以与固定部66的固定侧壁部72接近或相连地设置,也可以代替固定侧壁部72而设置。另外,覆盖部103可以相对于载放在载放台70上的基板装置主体15的上部稍微分离,也可以接触。并且,覆盖部103例如也可以通过施力部件等从上方按压基板装置主体15。另外,覆盖部103例如优选由特氟隆(注册商标)、聚缩醛等动摩擦系数较小而容易滑动的合成树脂等形成。另外,固定侧壁部72也可以与覆盖部103同样地以覆盖基板装置主体15的侧部的方式形成。
然后,在基板装置11的制造方法的设置工序中,覆盖部103预先成为退避到两侧方的位置,并在通过固定部66固定了基板装置主体15之后,向基板装置主体15侧前进,而覆盖基板装置主体15的侧部。
因此,在基板装置11的制造方法的按压工序中,在基板装置主体1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背光单元22被按压部62从两端部夹入时,利用覆盖部103覆盖基板装置主体15的侧部,由此能够通过覆盖部103限制基板装置主体15的挠曲,并抑制背光单元22从显示面板20剥离。
另外,覆盖部103能够相对于基板装置主体15的侧部进退,因此在设置工序中,在将基板装置主体15固定到固定部66上时只要使覆盖部103退避,则在基板装置主体15的固定时覆盖部103就不会成为障碍,而容易设置基板装置主体15。同样,在折弯了FPC16之后将基板装置11从固定部66拆卸时,通过使覆盖部103退避,也能够容易地拆卸基板装置11。
接着,参照图11说明第五实施方式。另外,对于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和作用,赋予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为,移动机构78相对于可动部67的连接部分配置在施力机构68之间。即,移动机构78的端部插通于安装壁部82并向施力机构68之间突出。因此,移动机构78的端部位于安装壁部82与按压部76之间。另外,移动机构78的端部通过固定部件107相对于安装壁部82固定。固定部件107能够成为任意的构成,但例如通过将移动机构78的端部形成为外螺纹状,由此能够将螺母用作为固定部件107。另外,移动机构78的端部由罩部108覆盖。罩部108包围移动机构78的端部而形成在安装壁部82上。此外,罩部108在与按压部76对置的位置上具备保护部109,从上方观察,罩部108形成为朝安装壁部82侧开口的U形状。保护部109位于与按压部76大致平行地分离的位置。
而且,通过将移动机构78与可动部67的连接部分配置在施力机构68的安装空间内,由此能够使加工装置10尤其在第二方向Y上小型化。
另外,通过将罩部108的保护部109配置在与按压部76对置的位置上,由此保护移动机构78的端部,并且,例如在利用按压部62来夹入基板装置主体15时,当按压部76欲克服施力机构68的施力而与按压体83一体地向安装壁部82侧返回时,保护部109与按压体83抵接而限制其位置,能够防止图中的双点划线A所示那样的按压部76的返回。
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部67的按压部76与基板装置主体15之间夹入了FPC16,但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二方向Y上相反地配置基板装置主体15,而在固定部66的固定壁部71与基板装置主体15之间夹入FPC16。在该情况下,压接部63也优选设置在固定部66侧。在该构成中,也能够起到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与FPC16一起被按压部62夹入的构成部件不限于背光单元22,也可以是显示面板20等与基板装置11对应而在基板装置主体15的底面侧突出量最大的部件。
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不意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其应变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主旨,并且包含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实用新型和其等同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具备:
载放台,载放安装有挠性布线基板的基板装置;
固定部,固定所述基板装置的与所述挠性布线基板侧的第一端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
可动部,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进退,在所述基板装置的所述第一端部将所述挠性布线基板向所述固定部侧按压;以及
压接部,将所述挠性布线基板按压在所述基板装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其中,
具有设定所述可动部和所述固定部对所述基板装置的夹入压力的施力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其中,
具有使所述可动部移动的移动部,
所述施力机构为螺旋弹簧,位于所述可动部和移动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其中,
所述基板装置具有显示面板和背光单元,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安装所述挠性布线基板的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对置的第二表面,所述背光单元固定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端部是所述背光单元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端部是所述背光单元的第二端部,
所述固定部固定所述背光单元的所述第二端部,
所述可动部将所述挠性布线基板向所述固定部按压,以便与所述背光单元的所述第一端部夹入所述挠性布线基板,
所述压接部将所述挠性布线基板按压于所述背光单元。
5.一种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对基板装置的挠性布线基板进行加工,所述基板装置具备:基板装置主体;所述挠性布线基板,一端侧固定于所述基板装置主体的一面侧,另一端侧从所述基板装置主体的端部延伸并向另一面侧折回;以及固定部件,将所述挠性布线基板的另一端侧固定于所述基板装置主体的另一面侧,该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的特装在于,具备:
按压部,具有固定部和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进退的可动部,通过所述可动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进出,由此将所述挠性布线基板夹入并保持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可动部中的一方与所述基板装置主体的端部之间;以及
压接部,将由所述按压部保持的所述挠性布线基板按压于所述基板装置主体,并通过所述固定部件固定到所述基板装置主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部具有设定所述可动部和所述固定部对所述基板装置主体的夹入压力的施力机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其中,
所述施力机构为螺旋弹簧,
所述按压部具有调整所述施力机构的长度的调整部件。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部具有在进退方向上引导所述可动部的引导部。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其中,
所述压接部通过朝向所述基板装置主体的移动而将所述挠性布线基板按压于所述基板装置主体。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其中,
所述压接部通过沿着所述基板装置主体的滑动而将所述挠性布线基板按压于所述基板装置主体。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其中,
具有覆盖所述基板装置主体的侧部的覆盖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其中,
所述覆盖部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基板装置主体的侧部进退。
CN201921377198.XU 2018-09-18 2019-08-23 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 Active CN21057949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4265 2018-09-18
JP2018174265A JP7130509B2 (ja) 2018-09-18 2018-09-18 基板装置の加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79499U true CN210579499U (zh) 2020-05-19

Family

ID=69901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77198.XU Active CN210579499U (zh) 2018-09-18 2019-08-23 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30509B2 (zh)
CN (1) CN210579499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9066A (ja) * 1993-10-13 1995-04-25 Sony Corp 基板折り曲げ装置
CN101939775B (zh) 2009-04-15 2012-11-28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的组装装置
KR101870231B1 (ko) 2016-05-23 2018-06-26 주식회사 아바코 유연기판 벤딩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47738A (ja) 2020-03-26
JP7130509B2 (ja) 2022-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03841B1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KR10082104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휴대용 표시기기
CN110045530B (zh) 显示装置
US7161650B2 (en) Electro-optic device with folded interface substrate having folded projections with electronic parts
JP5386941B2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US789861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with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insulation sheet and reflection sheet
US2007029096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379163B2 (en) Display device
EP1903377A1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portable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9671632B2 (en) Display device
US8923003B2 (en) Flexible circuit connectors with reduced profiles
US838484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CN110874987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柔性布线基板以及电子设备
KR102468443B1 (ko) 표시장치
US967495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7064264B2 (ja) 表示装置
US20080216952A1 (en) Adhesive Method Of Optical Components
CN210579499U (zh) 基板装置的加工装置
US9897836B2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bottom chassis having a hemming unit overlapping a support bent from a bottom member
US9971177B2 (en) Display device
JP5045006B2 (ja) 両面表示装置
JP2007298699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JP2007256467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6171601A (ja) 実装構造体、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4868035B2 (ja) 基板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