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09586U - 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09586U
CN210509586U CN201890000557.7U CN201890000557U CN210509586U CN 210509586 U CN210509586 U CN 210509586U CN 201890000557 U CN201890000557 U CN 201890000557U CN 210509586 U CN210509586 U CN 2105095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oil
section
roto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9000055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喜幸
本间和博
樋口孔二
伊东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095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095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0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 F04C2/08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 F04C2/1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internal-axis type with the outer member having more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e.g. rollers, than the inner member
    • F04C2/102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internal-axis type with the outer member having more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e.g. rollers, than the inner member the two members rotating simultaneously around their respective a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2/00 - F04C14/00
    • F04C15/06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1/0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machines or pumps, each being of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type; Pumping installations
    • F04C11/008Enclosed motor pump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2/00 - F04C14/00
    • F04C15/0096Heating;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0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 F04C2/08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 F04C2/1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of intermeshing-engagement type, i.e. with engag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similar to that of toothed gearing of internal-axis type with the outer member having more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e.g. rollers, than the inner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4Heating; Cooling; Heat insulation
    • F04C29/045Heating; Cooling; Heat insulation of the electric motor in hermetic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203/00Motor parameters
    • F04B2203/02Motor parameters of rotating electric motors
    • F04B2203/0209Rotational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10/00Fluid
    • F04C2210/20Fluid liquid, i.e. incompressible
    • F04C2210/206Oi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40/00Components
    • F04C2240/80Other components
    • F04C2240/808Electronic circuits (e.g. inverters) installed inside the mach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泵装置(10)具有:使轴(41)旋转的马达部(20);以及通过轴(41)驱动,吸入油并送出到马达部(20)内的泵部(30)。泵装置(10)具有:第1流路,所述第1流路通过泵部(30)的负压而将油从设置于泵罩(32)的吸入口(32c)吸入到泵部(30)内;第2流路,所述第2流路通过泵部(30)的加压而将油从设置于泵体(31)的泵出口(31c)送出到马达部(20)内;第3流路,所述第3流路设置于定子(50)与转子(40)之间;第4流路(4),所述第4流路设置于定子(50)与机壳(12)之间;以及第5流路,所述第5流路从设置于机壳(12)的排出口(12b)排出马达部(20)内的油。

Description

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于变速器等的电动油泵要求响应性。为了实现电动油泵的响应性,需要将电动油泵用的马达设为高输出。
在将电动油泵用的马达设为高输出的情况下,大电流流过马达所具有的线圈,马达成为高温,例如马达所具有的永久磁铁退磁。因此,为了抑制马达的温度上升,需要在马达设置冷却结构。
专利文献1公开有具有供油机构的电动马达,所述供油机构利用与转子的转速相应的油的液压来改变定子与转子的轴向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利用油冷却转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523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动马达无法利用油同时冷却定子和转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不降低泵效率而同时冷却定子和转子且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的泵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1实用新型的泵装置具有:马达部,所述马达部具有轴,所述轴被支承为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以及泵部,所述泵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通过从所述马达部延伸的所述轴而驱动所述泵部,所述泵部吸入油并向所述马达部送出,所述马达部具有:转子,所述转子在所述轴的周围旋转;定子,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相对配置;机壳,所述机壳容纳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以及排出口,所述排出口设置于所述机壳,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油,所述泵部具有:泵转子,所述泵转子安装于所述轴;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容纳所述泵转子;吸入口,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泵壳体,所述吸入口吸入所述油;以及泵出口,所述泵出口设置于所述泵壳体,所述泵出口将所述油向马达部送出,从轴向观察时,所述吸入口、所述泵出口以及所述排出口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处,所述泵装置具有:第1流路,所述第1流路通过所述泵部的负压而将所述油从所述泵部的吸入口吸入到所述泵部内;第2流路,所述第2流路将所述油通过所述泵部的加压而从所述泵部的泵出口向所述马达部内送出;第3流路,所述第3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第4流路,所述第4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机壳之间;以及第5流路,所述第5流路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马达部内的油。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1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具有不降低泵效率而同时冷却定子和转子且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的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从轴向前侧观察泵体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排出口的变形例的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流路以及第5流路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流路以及第5流路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更。并且,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地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结构与各结构中的比例尺以及数量等不同。
并且,在附图中,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适当地示出了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设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一方向平行的方向。设X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汇流条组件6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图1的左右方向。设Y轴方向为与汇流条组件60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即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这两者垂直的方向。
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称作“前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称作“后侧”。另外,后侧以及前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以及方向。并且,除特别注明外,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轴的方向(θ方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轴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轴向(Z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轴向以小于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径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径向即与轴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径向以小于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具有轴41、马达部20、机壳12、罩13以及泵部30。轴41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旋转。马达部20和泵部30沿轴向并排设置。
如图1所示,马达部20具有罩13、转子40、定子50、轴承42、控制装置70、汇流条组件60以及多个O形圈。多个O形圈至少包含后侧O形圈82。
转子40固定于轴41的外周面。定子50位于转子40的径向外侧。即,马达部20是内转子型马达。轴承42将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42被汇流条组件60保持。汇流条组件60与外部电源连接,并向定子50供给电流。
机壳12对马达部20和泵部30进行保持。机壳12向后侧(-Z侧)开口,在机壳12的开口部插入有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罩13固定于机壳12的后侧。罩13覆盖马达部20的后侧。即,覆盖汇流条组件60的后侧(-Z侧)中的至少一部分,并固定于机壳12。另外,以下有时包含罩13在内称作机壳12。
控制装置70配置于轴承42与罩13之间。后侧O形圈82设置于汇流条组件60与罩13之间。以下,对各元件进行详细说明。
<机壳>
如图1所示,机壳12呈筒状。更详细地说,机壳12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且两端开口的多级圆筒形状。机壳12的材质例如是金属。机壳12对马达部20和泵部30进行保持。机壳12具有筒部14和机壳侧凸缘部15。
机壳侧凸缘部15从筒部14的后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筒部14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筒部14沿着轴向(Z轴方向)从后侧(-Z侧)向前侧(+Z侧)依次具有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以及泵体保持部21c。
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Z侧)的端部。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定子保持部21b以及泵体保持部21c分别是同心的圆筒形状,直径依次变小。
即,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的端部位于机壳12的内侧。在定子保持部21b的内侧面嵌合有定子50的外侧面即后述的铁芯背部51的外侧面。由此,在机壳12内保持有定子50。在泵体保持部21c的内周面固定有泵体31的外周面。
机壳12具有排出口12b。排出口12b将从泵部30送出到马达部20内的油排出到泵装置10的外部。在图1所示的例中,排出口12b设置于机壳12的侧面。详细地说,排出口12b位于机壳12的筒部14且在轴向上与泵部相反的一侧的定子50的一端跟机壳12的底部之间。机壳12的底部是机壳12的后侧端部且控制装置70以及汇流条组件60的前侧端部。
即,排出口12b位于机壳12的侧面且在轴向上比控制装置70以及汇流条组件60靠前侧的位置处。另外,排出口12b的位置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位置。排出口12b可以设置于机壳12的任意位置处,例如也可以设置于机壳12的底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以及汇流条组件配置于机壳12的底部,但是控制装置以及汇流条组件的配置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安装于马达部20的侧面等。在该情况下,将罩13的盖部22b作为机壳的底部,罩13的筒状部22a包含于机壳的侧面。
排出口12b的位置能够按照泵装置10在安装有该泵装置10的外部装置内的位置而选择最佳的位置。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将泵装置10按照以下配置方式安装于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无级变速器)的情况。在将泵装置10的轴向水平地配置并且以相对于轴41而X轴方向的负侧(-X侧)成为上侧、X轴方向的正侧(+X侧)成为下侧的方式配置泵装置10的情况下,排出口12b也可以在重力方向上设置于比轴41靠上侧的位置处。
即,在配置了重力方向在图1中为+X方向并且相对于轴41而-X侧成为上侧、+X侧成为下侧的泵装置10的情况下,排出口也可以设置在关于轴41与图1所示的排出口12b对称的位置处。这样,将排出口12b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的理由如下。在马达部20内,通过吸收转子40和定子50的热量而升温的油容易偏于重力方向的上侧,冷的油容易偏于重力方向的下侧。因此,通过将排出口12b设置在重力方向上侧,能够将热的油优先从马达部20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泵部30的吸入口32c吸入到泵装置10内的油从泵出口31c送出到马达部20内,并从马达部20的排出口12b排出到作为外部装置的CVT。另外,在将泵装置10安装于CVT时,泵装置10例如内置于变速器壳体(未图示)等。变速器壳体具有排出口(未图示),从泵装置10的排出口12b排出的油经由变速器壳体的排出口而排出到CVT。
设置排出口12b的个数并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设置有多个排出口12b的情况下,各个排出口12b也可以如上述那样设置于机壳12的侧面或底部的任意位置处。并且,多个排出口12b也可以设置于机壳12的侧面以及底部这两者。通过设置多个排出口12b,能够使马达部20内部的油更高效地排出。
<转子>
转子40具有转子铁芯43和转子磁铁44。转子铁芯43在绕轴的方向(θ方向)上包围轴41,并固定于轴41。转子磁铁44固定于转子铁芯43的沿绕轴的方向的外侧面。转子铁芯43以及转子磁铁44与轴41成为一体而旋转。
<定子>
定子50在绕轴的方向(θ方向)上包围转子40,使转子40绕中心轴线J旋转。定子50具有铁芯背部51、齿部52、线圈53以及绝缘件(绕线架)54。铁芯背部51的形状是与轴41同心的圆筒状。
齿部52从铁芯背部51的内侧面朝向轴41延伸。齿部52设置有多个,在铁芯背部51的内侧面的周向上以均等的间隔配置了各齿部52(图4)。线圈53通过卷绕导电线53a而构成。线圈53设置于绝缘件(绕线架)54。绝缘件(绕线架)54安装于各齿部52。
<轴承>
轴承42配置于定子50的后侧(-Z侧)。轴承42被后述的汇流条保持架61所具有的轴承保持部65保持。轴承42对轴41进行支承。轴承42的结构并无特别限定,也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轴承。
<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70对马达部20的驱动进行控制。控制装置70具有电路板(未图示)、旋转传感器(未图示)、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未图示)以及传感器磁铁73。即,马达部20具有电路板、旋转传感器、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以及传感器磁铁73。
电路板输出马达驱动信号。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通过中央的孔与轴41的后侧(-Z侧)的端部的小径部分嵌合而被定位。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能够与轴41一同旋转。传感器磁铁73呈圆环状,在周向上交替配置有N极和S极。传感器磁铁73与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的外周面嵌合。
由此,传感器磁铁73被传感器磁铁保持部件保持,在轴承42的后侧(-Z侧)配置成能够与轴41一同在轴41的绕轴的方向(+θ方向)上旋转。
旋转传感器安装于电路板的前侧(+Z侧)的电路板前表面。旋转传感器设置于在轴向(Z轴方向)上与传感器磁铁73相对的位置处。旋转传感器检测传感器磁铁73的磁通的变化。旋转传感器例如是霍尔IC或MR传感器。具体地说,在使用霍尔IC的情况下,设置有三个。
<罩>
罩13安装于机壳12的后侧(-Z侧)。罩13的材质例如是金属。罩13具有筒状部22a、盖部22b以及罩侧凸缘部24。筒状部22a向前侧(+Z侧)开口。
筒状部22a从中心轴线J的径向外侧包围汇流条组件60、更详细地说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侧(-Z侧)的端部。筒状部22a借助机壳侧凸缘部15以及罩侧凸缘部24而连接于机壳12中的汇流条组件插入部21a的后侧的端部。
盖部22b与筒状部22a的后侧的端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22b呈平板状。盖部22b封闭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侧的开口部。盖部22b的前侧的面与后侧O形圈82的全周接触。由此,罩13在汇流条保持架61的开口部的周围的一周借助后侧O形圈82间接地与汇流条保持架61的后侧的主体部后表面接触。
罩侧凸缘部24从筒状部22a的前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机壳12与罩13通过机壳侧凸缘部15与罩侧凸缘部24重叠而接合。
在马达部20借助连接器部63而连接有外部电源。被连接的外部电源与从连接器部63所具有的电源用开口部63a的底面突出的汇流条91以及配线部件92电连接。由此,经由汇流条91以及配线部件92而向定子50的线圈53以及旋转传感器供给驱动电流。被供给到线圈53的驱动电流例如根据通过旋转传感器测量的转子40的旋转位置而被控制。若驱动电流供给到线圈53,则产生磁场,转子40通过该磁场旋转。这样一来,马达部20获得旋转驱动力。
<泵部>
泵部30位于马达部20的轴向一侧、详细地说前侧(+Z轴侧)。泵部30通过从马达部20延伸的轴41驱动。泵部30具有泵壳体和泵转子35。泵壳体具有泵体31和泵罩32。以下,将泵罩32以及泵体31称作泵壳体。
泵体31在马达部20的前侧固定于机壳12内。O形圈71安装于泵体31。在径向上,O形圈71设置于泵体31的外周面与机壳12的内周面之间。由此,在径向上对泵体31的外周面与机壳12的内周面之间进行密封。泵体31具有从作为轴向一侧的前侧(+Z侧)的面朝向作为轴向另一侧的后侧(-Z侧)凹陷并容纳泵转子35的泵室33。泵室33的从轴向观察的形状是圆形状。
泵体31具有贯通孔31a,该贯通孔31a在轴向两端开口,轴41穿过该贯通孔31a,该贯通孔31a的前侧的开口向泵室33开口。贯通孔31a的后侧的开口向马达部20侧开口。贯通孔31a作为将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件发挥功能。
泵体31具有位于比机壳12靠前侧的位置处并露出于机壳12的外部的露出部36。露出部36是泵体31的前侧的端部的部分。露出部36呈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露出部36在径向上与泵室33重合。泵部30是通过密闭的空间(油室)的容积被扩大以及缩小而压送油的容积型泵,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余摆线泵。以下,利用图2对余摆线泵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从轴向前侧观察泵体31的图。
泵转子35安装于轴41。更详细地说,泵转子35安装于轴41的前侧的端部。
泵转子35具有安装于轴41的内转子37和包围内转子37的径向外侧的外转子38。内转子37呈圆环状。内转子37是在径向外侧面具有齿的齿轮。内转子37固定于轴41。更详细地说,轴41的前侧的端部被压入到内转子37的内侧。内转子37与轴41一同在绕轴的方向(θ方向)上旋转。
外转子38呈包围内转子37的径向外侧的圆环状。外转子38是在径向内侧面具有齿的齿轮。外转子38在泵室33内被容纳成自由旋转。在外转子38形成有容纳内转子37的内容纳室39,内容纳室39形成为星形状。内转子37在内容纳室39内被容纳成自由旋转。
外转子38的内齿数被设定成比内转子37的外齿数多。当内转子37与外转子38相互啮合并且内转子37通过轴41而旋转时,外转子38随着内转子37的旋转而旋转。即,泵转子35随着轴41的旋转而旋转。换句话说,马达部20和泵部30具有同一旋转轴。由此,能够抑制泵装置10在轴向上大型化。
通过内转子37和外转子38旋转,形成于内转子37与外转子38之间的空间的容积根据其旋转位置而发生变化。泵转子35通过利用容积变化,从吸入端口74吸入油,并且对所吸入的油进行加压,从排出端口75排出。在泵装置10运转时,容积变小的区域的压力比容积变大的区域即吸入油的区域的压力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内转子37与外转子38之间的空间中,将容积变大的区域定义为负压区域,将容积变小的区域定义为加压区域。在容积变大的区域吸入油,在容积变小的区域排出油。泵转子35能够通过利用容积变化,从吸入口32c吸入油,并且对所吸入的油进行加压,从泵出口31c排出。
在泵转子35的负压区域的轴向一侧配置有吸入口32c。并且,在泵转子35的加压区域的轴向另一侧配置有泵出口31c。在此,从吸入口32c吸入到泵室33内的油被容纳在内转子37与外转子38之间的容积部分,且被输送到泵出口31c侧。之后,油从泵出口31c送出到马达部20内。
另外,泵部30并不仅限于余摆线泵,只要是通过密闭的空间(油室)的容积被扩大以及缩小而压送油的容积型泵,则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泵。例如,泵部30也可以是叶片泵。在泵部30是叶片泵的情况下,在泵室33内容纳固定于轴41的圆筒形的转子(未图示)。转子(未图示)具有多个槽以及在槽中安装成能够滑动的叶片。通过相对于泵室33的内周偏心地配置转子的外周,在泵室33与转子之间产生月牙形的空间。
在泵室33与转子之间产生的月牙形的空间通过安装于转子的槽而划分成多个区域。通过转子旋转并且安装于槽的叶片进退,各区域的容积根据旋转位置而发生变化。与余摆线泵的情况同样地,能够通过利用容积变化,从吸入端口(未图示)吸入油,并且对所吸入的油进行加压,从排出端口(未图示)排出。在形成于转子与泵室33之间的各区域中,容积变大的区域是负压区域,容积变小的区域是加压区域。
返回到泵部(图1)的说明。泵罩32安装于泵体31的前侧。泵罩32具有泵罩主体32a。泵罩主体32a呈在径向上扩展的圆板状。泵罩主体32a封闭泵室33的前侧的开口。
泵部30具有吸入口32c以及泵出口31c。吸入口32c设置于泵罩32。详细地说,吸入口32c呈在泵罩32的轴向两端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吸入口32c的后侧的开口部与泵室33的负压区域连接。由于油通过泵部30的负压从吸入口32c吸入,因此通过吸入口32c与负压区域连接,能够高效地吸入油。
另外,吸入口32c的位置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位置。吸入口32c可以设置于泵罩32的任意位置处,并且也可以设置于泵体31。吸入口32c的位置能够按照泵装置10在安装有泵装置10的外部装置内的位置而选择最佳的位置。例如,在作为油的供给源的油底壳(未图示)位于泵罩32侧的情况下,通过在图1所示的位置处设置吸入口32c,无需设置无用的流路,油能够以最短距离到达吸入口32c。
并且,例如在油的供给源位于泵装置10的侧面的情况下,通过将吸入口32c设置于泵体31的侧面,无需设置无用的流路,油能够以最短距离到达吸入口32c。详细地说,通过将吸入口32c设置于泵体31且构成泵室的壁部的部分,能够使吸入口32c容易地与泵室33的负压区域连接。另外,泵室的壁部是指泵体31中的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部分。
泵出口31c设置于泵体31。详细地说,泵出口31c呈在泵体31的轴向两端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泵出口31c的前侧开口部设置于泵体31的与泵罩32相对的面,泵出口31c的前侧开口部与泵室33的加压区域连接。由于从吸入口32c吸入到泵室33内的油通过泵部30的加压而送出到马达部20内,因此通过泵出口31c与加压区域连接,能够高效地送出油。
另外,泵出口31c的位置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位置。只要是能够与泵室33的加压区域连接的位置,则泵出口31c也可以设置于泵体31的任意位置处。例如,在将泵装置10的轴向水平地配置的情况下,泵出口31c也可以在重力方向上设置于比轴41靠下侧的位置处。
即,在配置了重力方向在图1中为-X方向并且相对于轴41而+X侧成为上侧、-X侧成为下侧的泵装置10的情况下,泵出口也可以设置在关于轴41与图1所示的泵出口31c对称的位置处。这样,在将泵出口31c设置于重力方向下侧的理由如下。在马达部20内,通过吸收转子40和定子50的热量而升温的油容易偏于重力方向的上侧,冷的油容易偏于重力方向的下侧。因此,通过将泵出口31c设置于重力方向下侧,能够将冷的油优先送出到马达部20的下侧。
另外,吸入口32c以及泵出口31c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配置于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这是因为,在容积型泵中,加压区域和负压区域存在于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通过将吸入口32c以及泵出口31c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配置于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能够将吸入口32c配置于负压区域侧,将泵出口31c配置于加压区域侧。因而,能够如上述那样将油高效地吸入到泵部30内并送出到马达部20内。
并且,在图3中,从泵装置10的轴向观察时,吸入口32c、泵出口31c以及排出口12b配置于不同位置处。而且,泵出口31c的截面积比排出口12b的截面积小。泵出口31c的截面积是指泵出口31c所具有的沿轴向延伸的开口的最窄部位的开口面积。同样地,排出口12b的截面积也是排出口12b所具有的沿轴向延伸的开口的最窄部位的开口面积。
以往的泵装置通过对从泵部吸入的油进行加压而从泵部排出。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中,从泵部30吸入的油被加压之后,经由马达部20内而排出。在此,对从马达部20排出的油要求与以往的泵装置等同的排出压力。由此,从泵部30送出到马达部20内时的油的排出压力必须成为主导。
在泵出口31c的截面积比排出口12b的截面积小的情况下,虽然排出损耗变大,但是能够利用从马达内部至马达外部的排出压力维持目前为止在泵部中形成的排出压力。即,能够提供不降低从马达部20内至马达部20外的排出压力的结构。
另外,泵出口31c的截面积也可以比排出口12b的截面积大。在该情况下,能够与从泵部30至马达部20内的排出压力相比提高从马达部20内至马达部20外的排出压力。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10所具有的冷却结构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从泵部30的吸入口32c供给到泵室33内的油通过泵转子35从泵出口31c送出到马达部20内。油通过在马达部20内循环而同时冷却定子50以及转子40,并经由马达部20的排出口12b而排出到外部装置。
图3是为了容易理解图1所示的泵装置10中的油的流路而示意性地示出泵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图。
如图3所示,泵装置10具有:通过泵部30的负压而将油从泵部30的吸入口32c吸入到泵部30内的第1流路1;通过泵部30的加压而将油从泵部30的泵出口31c向马达部20内送出的第2流路2;设置于定子50与转子40之间的第3流路3;设置于定子50与机壳12之间的第4流路4;以及从马达部20的排出口12b排出马达部20内的油的第5流路5。以下,对各流路进行详细说明。
<第1流路>
图3中的第1流路1设置于泵罩32,并从吸入口32c连接至泵部30内。详细地说,吸入口32c在泵罩32的前侧端部具有第1开口部32d,在泵室33的负压区域的附近具有第2开口部32e。第1流路1经由吸入口32c的第1开口部32d以及第2开口部32e而连接至泵部30内。
另外,第1流路1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3所示的位置,按照吸入口32c的位置而决定。吸入口32c的位置能够如上述那样设置于泵壳体的任意位置处。例如,在吸入口32c从泵体31的露出部36的外周面贯通至泵室33的负压区域的附近的情况下,第1流路1设置于泵体31。
<第2流路>
图3中的第2流路2设置于泵体31,并从泵出口31c连接至马达部20内。详细地说,泵出口31c在泵体31的前侧端部且泵室33的加压区域的附近具有第1开口部31d,在泵体31的后侧端部具有第2开口部31e。
第2流路经由泵出口31c的第1开口部31d以及第2开口部31e而连接至马达部20内。从第1流路吸入到泵部30中的负压区域内的油通过泵转子35而被加压,并从泵部30内的加压区域流动到第2流路的前侧的一端即泵出口31c的第1开口部31d。
<第3流路>
图3中的第3流路3设置于定子50与转子40之间。在图3所示的例中,第3流路3位于定子50的内周面与转子40的外周面之间。从第2流路2流入到马达部20内的油从第3流路3的前侧的一端流动到后侧的一端。
另外,第3流路3并不限于定子50的内周面与转子40的外周面之间。例如,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定子50的铁芯背部51设置贯通孔51b,并将该贯通孔51b用作第3流路3。并且,也可以将铁芯背部51所具有的相互分离配置的多个齿部52之间(相邻的齿之间)用作第3流路3。
通过将铁芯背部51的贯通孔51b或相邻的齿部52之间用作油的流路,能够更高效地冷却定子50的线圈53,并且能够冷却转子40。
与定子50同样地,也可以在转子铁芯43设置贯通孔(未图示)或缺口部(未图示),并将该贯通孔或缺口部用作第3流路3。通过将转子铁芯43的贯通孔或缺口部用作流路,能够更高效地冷却转子40,并且能够抑制转子磁铁44的退磁。即,只要是定子50与转子40之间,则第3流路3也可以设置于任意位置处。
<第4流路>
图3中的第4流路4设置于定子50与机壳12之间。详细地说,第4流路4设置于定子50的外周面与机壳12的内周面之间。通过泵装置10具有第4流路4,能够使油更高效地在泵部30与马达部20之间循环,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马达部20。
第4流路4在后侧与第3流路3汇合,并连接于排出口12b。经由第2流路2而流入到马达部20内的油分流成流入到第3流路3内的油和流入到第4流路4内的油。流入到第4流路4内的油从第4流路4的前侧的一端流动到后侧的一端。然后,流动到后侧的油与来自第3流路3的油合流,并经由排出口12b而排出到泵装置10的外部。
通过设置第4流路4,能够增大定子50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对马达部20内进行冷却。通常,在马达中线圈的发热量最多。由线圈发热的热量被传递到铁芯背部51以及齿部52。即,在马达部20中定子50的发热量较多。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定子50意味着能够高效地冷却马达部20。
如图4所示,第4流路4也可以在铁芯背部51的外周面具有缺口部51a。并且,第4流路4也可以在机壳12的内周面具有缺口部12a。第4流路4可以具有缺口部51a以及缺口部12a这两者,也可以具有其中任一方。
在定子50具有缺口部51a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增大定子50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对马达部20内进行冷却。并且,在定子50具有缺口部51a或者机壳12具有缺口部12a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增大被流入到第4流路4内的油的流量,因此能够使油更高效地循环。
<第5流路>
图3中的第5流路5设置于机壳12的筒部14,并从排出口12b连接至泵装置10的外部。另外,第5流路5根据排出口12b的位置而不同。排出口12b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1以及图3所示的位置,如上述,能够设置于机壳12的侧面以及机壳的底部(罩13)的任意位置处。
在后面利用图5对将排出口12b设置于其他位置处的例进行叙述。被流入到第3流路3以及第4流路4内的油分别从前侧流动到后侧,并从第5流路5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5流路5排出到泵装置10的外部的油通过内置泵装置10的变速器壳体等内,从变速器壳体所具有的排出口排出到CVT。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50由树脂模制而成。即,定子50是利用树脂50a形成的一体成型品。在定子50是利用树脂形成的一体成型品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在第3流路3以及后述的第4流路4中定子50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对马达部20内进行冷却。
与定子50同样地,也可以使转子40由树脂模制而成。即,转子40也可以是利用树脂形成的一体成型品。通过模制转子40,能够增大在第3流路3中转子40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抑制转子磁铁44的退磁,并且能够更高效地冷却马达。
根据本实施方式,泵装置10具有:马达部20,该马达部20具有被支承为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旋转的轴41;以及泵部30,该泵部30位于马达部20的轴向一侧,通过从马达部20延伸的轴41驱动该泵部30,该泵部30吸入油并送出到马达部20内。马达部20具有:在轴41的周围旋转的转子40;与转子40相对配置的定子50;容纳转子40以及定子50的机壳12;以及设置于机壳12并排出油的排出口12b。泵部30具有:安装于轴41的泵转子35;容纳泵转子35的泵壳体;设置于泵壳体并吸入油的吸入口32c;以及设置于泵壳体并将油送出到马达部20内的泵出口31c。在泵装置10中,从轴向观察时,吸入口32c、泵出口31c以及排出口12b配置于不同位置处。泵装置10具有:通过泵部30的负压而将油从泵部30的吸入口32c吸入到泵部30内的第1流路1;通过泵部30的加压而将油从泵部30的泵出口31c送出到马达部20内的第2流路2;设置于定子50与转子40之间的第3流路3;设置于定子50与机壳12之间的第4流路4;以及从排出口12b排出马达部20内的油的第5流路5。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泵部30的负压而从吸入口32c吸入到泵部30内并通过泵部30的加压而从泵出口31c送出到马达部20内的油在马达部20内流动,同时冷却定子50以及转子40。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吸入到泵部30内的油不会分流成排出到外部装置的油和冷却马达部20的油,被吸入到泵部30内的油送出到马达部20内。因此,不降低泵效率而能够同时实现定子50以及转子40的冷却。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泵装置10中,通过具有第3流路3以及第4流路4,能够从机壳12侧以及转子40侧这两者冷却定子50。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定子50。即,能够提供用于抑制马达部20的温度上升的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
<排出口的变形例>
在图3所示的例中,排出口12b位于机壳12的筒部14即机壳的侧面且定子50的后侧端部与机壳12的后侧端部(底部)之间。但是,排出口12b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设置于机壳12的任意位置处,并且也可以设置于罩13。作为排出口12b的变形例,以下对将排出口12b设置于机壳12的底部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将排出口12b设置于机壳12的底部的情况的图。
与图1所示的例不同,在图5中,控制装置70安装于马达部20的底部以外的部位,例如侧面。并且,在图5中,将罩13的盖部22b作为机壳的底部,使罩13的筒状部22a包含于机壳的侧面。
图5中的第5流路5是从位于机壳12的底部的排出口12b连接至泵装置10的外部的流路。第1流路1~第4流路4与图3所示的例相同。在本变形例中,被流入到第3流路3以及第4流路4内的油分别从前侧流动到后侧,并从图5所示的第5流路5排出。这样,排出口12b能够设置于机壳12的底部,第5流路5按照排出口12b的位置而决定。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从泵装置10的轴向观察时,吸入口32c、泵出口31c以及排出口12b也配置于不同位置处。
泵装置10也可以还具有例如设置于轴41的外周面与转子40的内周面之间的流路而作为其他流路。并且,例如也可以在转子40设置贯通孔(未图示),并将贯通孔用作流路。通过除了第1流路1~第5流路5之外还具有其他流路,能够使油更高效地在马达部20内流动,从而高效地冷却马达部20。
<第2流路的变形例>
在图3所示的例中,第2流路2是经由泵出口31c的第1开口部31d以及第2开口部31e而连接至马达部20内的流路。但是,还能够采用不存在如图3所示的泵出口31c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将轴41与泵体31之间的轴向间隙用作泵出口。
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泵体31具有贯通孔31a,贯通孔31a在轴向两端开口,轴41穿过该贯通孔31a,该贯通孔31a的前侧的开口向泵室33开口。贯通孔31a作为将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部件发挥功能。在此,将设置于泵体31的贯通孔31a且轴41与泵体31之间的轴向间隙用作泵出口。在该情况下,被吸入到泵部30内的油通过轴41与泵体31之间。即,第2流路2位于轴41与泵体31之间。
在将轴41与泵体31之间作为第2流路2的情况下,无需另外设置泵出口31c,容易加工。并且,能够将从泵部30流入的油用作润滑油,能够将油高效地送出到马达部20内。另外,也可以在轴41的外周面或泵体31的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缺口部。由此,在第2流路2通过轴41与泵体31之间的情况下,流路阻力变小,能够将油更高效地从泵部30送出到马达部20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泵体31具有滑动轴承结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泵体31例如也可以将任何轴承用作轴承部件。以下,利用图6对泵体31具有轴承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6所示的例中,轴41被第1轴承34和第2轴承80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的轴的方向旋转。与上述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将轴41与泵体31之间的轴向间隙用作泵出口,将被吸入到泵部30内的油送出到马达部20内。被吸入到泵部30内的油通过轴41与泵体31之间。在该情况下,第2流路位于泵体31与轴41之间,且通过第2流路2a~第2流路2c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
第2流路2a位于轴41与第1轴承34之间。第2流路2b是通过第1轴承34的内部的流路。例如,在第1轴承34是具有多个滚珠的滚珠轴承的情况下,第2流路2b位于相邻的滚珠之间。第2流路2c位于第1轴承34与泵体31之间。
另外,与滑动轴承的情况同样地,在第2流路2a~2c中,也可以在第1轴承34或泵体31、轴41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缺口部或贯通孔。由此,第2流路2a~2c的流路阻力变小,能够将油更高效地从泵部30送出到马达部20内。
并且,第1轴承34的位置并不限于图6所示的位置。第1轴承34能够配置于泵体31的前侧端面与后侧端面之间的任意位置处。例如,在图7所示的例中,在第1轴承34中,在轴向上,第1轴承34的前侧端面(泵侧一端)位于比泵体31的前侧端面(泵侧一端)靠后侧即马达部侧的位置处。
在图6所示的例中,第1轴承34的前侧端面位于在轴向上与泵体31的前侧端面相同的位置处。因此,从泵部30送出到马达部20内的油从第2流路2a、第2流路2b以及第2流路2c流入,通过轴41与泵体31之间的轴向间隙。与此相对,在图7所示的例中,在第2流路中从泵部30送出到马达部20内的油在到达第1轴承34之前,通过轴41与泵体31之间的轴向间隙。
在此,由于泵体31具有直接保持轴41的保持部,因此轴41与泵体31之间的轴向间隙比图6所示的轴41与泵体31之间的轴向间隙小。因此,能够抑制油从泵部30送出到马达部20内,从而能够抑制泵效率下降。
<第5流路的变形例>
在图3或图5所示的例中,第5流路5是从排出口12b连接至泵装置10的外部的流路。但是,还能够采用不存在如图3或图5所示的排出口12b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将轴41与机壳12之间的轴向间隙用作排出口。
详细地说,如图6所示,轴41被第1轴承34和第2轴承80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的轴的方向旋转。第2轴承80被机壳12的底部保持。轴41的后侧端部贯通机壳12的底部,并向机壳12的外部突出。在此,将贯通孔且轴41与机壳12之间的轴向间隙用作排出口,该贯通孔设置于机壳12,轴贯通该贯通孔。
在该情况下,马达部20内的油通过轴41与机壳12之间。即,第5流路通过轴41与机壳12之间且第5流路5a~第5流路5c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另外,为了加大轴41与机壳12之间的轴向间隙从而容易排出马达部20内的油,如图7所示,例如也可以加大贯通孔12c的直径,该贯通孔12c设置于机壳12,轴41贯通该贯通孔12c。
第5流路5a位于轴41与第2轴承80之间。第5流路5b是通过第2轴承80的内部的流路。例如,在第2轴承80是具有多个滚珠的滚珠轴承的情况下,第5流路5b位于相邻的滚珠之间。第5流路5c位于第2轴承80与机壳12之间。
另外,与作为第2流路的变形例的第2流路2a~2c的情况同样地,在第5流路5a~5c中,也可以在第2轴承80或保持第2轴承80的机壳12的一部分、轴41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缺口部或贯通孔。由此,第5流路5a~5c的流路阻力变小,能够更高效地排出马达部20内的油。并且,马达部20也可以代替第2轴承80而具有滑动轴承结构。在该情况下,第5流路位于轴承部件(未图示)与轴41之间。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马达部具有定子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内转子型马达的结构。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部具有定子在轴向上与转子相对配置的轴向间隙型马达的结构。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省略说明。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1的剖视图。
如图8所示,泵装置101具有轴41、马达部201、机壳141以及泵部300。马达部201具有被支承为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旋转的轴41。马达部201和泵部300沿轴向并排设置。
马达部201具有转子402、定子501、上侧轴承部件421、下侧轴承部件422、控制装置(未图示)、汇流条组件(未图示)以及连接器(未图示)。转子402呈沿径向延伸的圆盘状。转子402具有在与定子501相对的面(+Z侧面)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磁铁442和对磁铁442进行保持的转子轭432。即,磁铁442与定子501的轴向的后侧端部相对配置。转子轭432固定于轴41的外周面。
上侧轴承部件421以及下侧轴承部件422将轴41支承为能够旋转。上侧轴承部件421以及下侧轴承部件422固定于轴承壳630。定子501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俯视观察时呈扇形的多个铁芯;设置于各个铁芯的线圈;以及从各个铁芯的线圈引出的线圈引出线。并且,定子501具有将多个铁芯一体地粘着的模制树脂;以及设置于定子501的外周端的多个引出线支承部。
机壳141构成马达部201的壳体。另外,也可以在定子501的后侧(-Z侧)容纳控制装置(未图示)以及汇流条组件(未图示)。在定子501的后侧(-Z侧)容纳转子402。机壳141具有后侧开口的有盖圆筒状的第1机壳121和与第1机壳121的后侧(-Z侧)连接的有底圆筒状的第2机壳(罩)131。机壳141的材质例如是金属或树脂。
第1机壳121具有圆盘状的顶壁121a,轴41穿过顶壁121a的中央部。轴承壳630嵌合于泵部300的后侧开口部内。轴承壳630对上侧轴承部件421以及下侧轴承部件422进行保持。
第2机壳131具有圆盘状的底壁131a和从底壁131a的周缘部向前侧(+Z侧)延伸的罩圆筒部131b。另外,上侧轴承部件421以及下侧轴承部件422的位置并不限于图8所示的位置,能够进行改变。例如,也可以不使马达部201具有上侧轴承部件421,而是使泵部300具有上侧轴承部件421。
罩圆筒部131b固定于第1机壳121的后侧(-Z侧)开口部。更详细地说,使用第2机壳131的凸缘部111以及112和第1机壳121的凸缘部113以及114,并通过螺栓紧固等方法固定第1机壳121与第2机壳131。
在第2机壳131内容纳控制装置(未图示)以及汇流条组件(未图示)的情况下,在第2机壳131的底壁131a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未图示),在贯通孔中安装有连接器(未图示)。在连接器中配置有从汇流条组件贯通底壁131a而向后侧(-Z侧)延伸的外部连接端子(未图示)。
机壳141具有排出口131c。排出口131c将后述的泵部300从吸入口321c吸入并从泵出口311c送出到马达部201内的油排出到泵装置101的外部。在图8所示的例中,排出口131c设置于机壳141的底部。详细地说,排出口131c设置于第2机壳131的底壁131a。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察时,排出口131c位于定子501的径向外侧。这是因为,在具有轴向间隙型马达的结构的泵装置101中,在定子501固定于轴的情况下,通过排出口131c位于上述的位置处,能够实现以下情况。即,在马达部201中,被流入到第3流路3内的油不通过无用的流路而以最短距离排出,因此能够高效地排出马达部201内的油。
另外,排出口131c的位置并不限于图8所示的位置。排出口131c可以设置于机壳141的任意位置处,例如也可以设置于机壳141的侧面。例如,排出口131c也可以设置于第1机壳121的筒部121b或第2机壳131的罩圆筒部131b的在轴向上与泵部300相反的一侧的定子501的一端跟第2机壳131的底壁131a之间。
并且,排出口131c的位置能够按照泵装置101在安装有该泵装置101的外部装置内的位置而选择最佳的位置。例如,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在将泵装置101的轴向水平地配置并且以相对于轴41而X轴方向的负侧(-X侧)成为上侧、X轴方向的正侧(+X侧)成为下侧的方式配置泵装置101的情况下,排出口131c也可以在重力方向上设置于比轴41靠上侧的位置处。
即,在配置了重力方向在图8中为+X方向并且相对于轴41而-X侧成为上侧、+X侧成为下侧的泵装置101的情况下,排出口131c设置在关于轴41与图8所示的排出口131c对称的位置处。这是因为,通过将排出口131c设置于重力方向上侧,能够将热的油优先从马达部201排出。
并且,设置排出口131c的个数并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设置多个排出口131c的情况下,各个排出口131c可以如上述那样设置于机壳141的侧面或底部的任意位置处,并且各个排出口131c也可以设置于机壳侧面以及底部这两者。通过设置多个排出口131c,能够使马达部201内部的油更高效地排出。
泵部300位于马达部201的轴向一侧、详细地说前侧(+Z轴侧)。泵部300通过马达部201并借助轴41驱动。泵部300具有泵体311、泵转子351以及泵罩321。泵转子351具有内转子371以及外转子381。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泵部300是容积型泵,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余摆线泵。另外,泵部300并不限于余摆线泵,只要是容积型泵,则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泵。由于关于泵部300所具有的各部件的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由于关于泵部300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泵部300具有吸入口321c以及泵出口311c。以下,对吸入口321c以及泵出口311c进行详细说明。吸入口321c设置于泵罩321。详细地说,吸入口321c呈在泵罩321的轴向两端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吸入口321c的后侧的开口部与泵室331的负压区域连接。由于油通过泵部300的负压从吸入口321c被吸入,因此通过吸入口321c与负压区域连接,能够高效地吸入油。
另外,吸入口321c的位置并不限于图8所示的位置。吸入口321c可以设置于泵罩321的任意位置处,并且也可以设置于泵体31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吸入口321c的位置能够按照泵装置101在安装有该泵装置101的外部装置内的位置而选择最佳的位置。
例如,也可以按照作为油的供给源的油底壳(未图示)的位置而设置于泵罩321的侧面部321a。在将吸入口321c设置于泵罩321的侧面部321a的情况下,吸入口321c在泵罩321开口,并且在泵体311的侧面开口。详细地说,通过吸入口321c设置于泵体311的壁部以及与该壁部外接的泵罩321的侧面部321a,能够使吸入口321c容易地与泵室331的负压区域连接。
泵出口311c设置于泵体311。详细地说,泵出口311c呈在泵体311的轴向两端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泵出口311c的前侧开口部设置于泵体311的与泵罩321的顶壁321b相对的面,并与泵室331的加压区域连接。由于从吸入口321c被吸入到泵室331内的油通过泵部300的加压而送出到马达部201内,因此通过泵出口311c与加压区域连接,能够高效地送出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马达部201的第1机壳121具有顶壁121a,因此在第1机壳121的顶壁121a中的与泵出口311c的后侧的开口部连接的部分也设置有开口部。
另外,泵出口311c的位置并不限于图8所示的位置。只要是能够与泵室331的加压区域连接的位置,则泵出口311c也可以设置于泵体311的任意位置处。例如,在将泵装置101的轴向水平地配置的情况下,泵出口311c也可以在重力方向上设置于比轴41靠下侧的位置处。
即,在配置了重力方向在图8中为-X方向并且相对于轴41而+X侧成为上侧、-X侧成为下侧的泵装置101的情况下,泵出口311c设置在关于轴41与图8所示的泵出口311c对称的位置处。这是因为,通过将泵出口311c设置于重力方向下侧,能够将冷的油优先送出到马达部201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口321c以及泵出口311c也以中心轴线J为基准配置于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由此,能够将吸入口321c配置于负压区域侧,将泵出口311c配置于加压区域侧,从而能够如上述那样高效地将油吸入到泵部300内,并送出到马达部201内。
并且,在图8中,从泵装置101的轴向观察时,吸入口321c、泵出口311c以及排出口131c配置于不同位置处。而且,泵出口311c的截面积比排出口131c的截面积小。泵出口311c的截面积是指泵出口311c所具有的沿轴向延伸的开口的最窄部位的开口面积。同样地,排出口131c的截面积也是排出口131c所具有的沿轴向延伸的开口的最窄部位的开口面积。
另外,泵出口311c的截面积也可以比排出口131c的截面积大。在该情况下,能够与从泵部300至马达部201内的排出压力相比提高从马达部201内至马达部201外的排出压力。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101所具有的冷却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泵部300的吸入口321c供给到泵室331内的油通过泵转子351从泵出口311c送出到马达部201内。油通过在马达部201内循环而同时冷却定子501以及转子402,并经由马达部201的排出口131c而排出到外部装置。以下,关于泵装置101中的油的流路,以与第1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泵装置101具有:通过泵部300的负压而将油从泵部300的吸入口321c吸入到泵部300内的第1流路1;通过泵部300的加压而将油从泵部300的泵出口311c送出到马达部201内的第2流路2;设置于定子501与转子402之间的第3流路3;设置于定子501与机壳141之间的第4流路4;以及从马达部201的排出口131c排出马达部201内的油的第5流路5。以下,对各流路进行详细说明。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流路1、第2流路2以及第4流路4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第3流路3位于定子501的轴向的后侧端面与转子402的轴向的前侧端面之间。详细地说,经由第2流路2而流入到马达部201内的油分流成流入到第3流路3内的油和流入到第4流路4内的油。被流入到第3流路内的油首先通过定子501的各线圈之间之后,在定子501的轴向的后侧端面与转子402的轴向的前侧端面之间流动。
被流入到第4流路4内的油从第4流路4的前侧的一端流动到后侧的一端。通过设置第4流路4,能够增大定子501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对马达部201内进行冷却。
图8中的第5流路设置于机壳141的底部,并从排出口131c连接至泵装置101的外部。另外,第5流路5根据排出口131c的位置而不同。排出口131c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8所示的位置,如上述,能够设置于机壳141的侧面以及机壳141的底部中的任意位置处。
被流入到第4流路4内的油与来自第3流路3的油合流,流入到第5流路5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5流路5向泵装置101的外部排出的油也从内置泵装置101的变速器壳体的排出口排出到CVT。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第4流路4也可以在定子501的外周面或机壳141的内周面6具有缺口部(未图示)。在定子501具有缺口部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增大定子501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对马达部201内进行冷却。并且,在定子501具有缺口部或者机壳141具有缺口部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增大流入到第4流路4内的油的流量,因此能够使油更高效地循环。
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定子501以及转子402也可以是利用树脂形成的一体成型品。在定子501或转子402是利用树脂形成的一体成型品的情况下,增大定子或转子与油接触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对马达部201内进行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泵装置101具有:马达部201,该马达部201具有被支承为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旋转的轴41;以及泵部300,该泵部300位于马达部201的轴向一侧,通过从马达部201延伸的轴41驱动该泵部300,该泵部300吸入油并向马达部201送出。马达部201具有:在轴41的周围旋转的转子402;与转子402相对配置的定子501;容纳转子402以及定子501的机壳141;以及设置于机壳141并排出油的排出口131c。泵部300具有:安装于轴41的泵转子351;容纳泵转子351的泵壳体;设置于泵壳体并吸入油的吸入口321c;以及设置于泵壳体并将油向马达部201送出的泵出口311c。在泵装置101中,从轴向观察时,吸入口321c、泵出口311c以及排出口131c配置于不同位置处。泵装置101具有:通过泵部300的负压而将油从泵部300的吸入口321c吸入到泵部300内的第1流路1;通过泵部300的加压而将油从泵部300的泵出口311c送出到马达部201内的第2流路2;设置于定子501与转子402之间的第3流路3;设置于定子501与机壳141之间的第4流路4;以及从排出口312c排出马达部201内的油的第5流路5。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泵部300的负压而从吸入口321c吸入到泵部300内并通过泵部300的加压而从泵出口311c送出到马达部201内的油在马达部201内流动。由此,油同时冷却定子501以及转子402。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吸入到泵部300内的油不会分流成排出到外部装置的油和冷却马达部201的油,被吸入到泵部300内的油送出到马达部201内。因此,不降低泵效率而能够同时实现定子501和转子402的冷却。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泵装置101中,通过具有第3流路3以及第4流路4,能够从机壳141侧以及转子402侧这两者冷却定子501。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定子501。即,能够提供用于抑制马达部201的温度上升的冷却效果较高的结构。
另外,对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01的定子501固定于轴承壳63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即使在泵装置101的定子501固定于机壳141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本实用新型。
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能够采用不存在泵出口311c的结构,第2流路2位于轴41与泵体311之间。此时,在第2流路2中,油通过轴41与上侧轴承部件421之间、上侧轴承部件421中或上侧轴承部件421与泵体311之间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
并且,在轴41贯通第2机壳131的底壁131a而向后侧突出的情况下,能够采用不存在排出口131c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5流路5位于轴41与第2机壳131的底壁131a之间,在第5流路5中,油通过轴41与下侧轴承部件422之间、下侧轴承部件422中或下侧轴承部件422与设置于底壁131a的下侧轴承保持部652之间中的至少任意一部分。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泵装置101的马达部201只具有转子40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马达部201也可以具有两个转子,例如也可以将两个转子在轴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安装于轴41,并将定子501配置于两个转子之间。在具有上述的两个转子的结构中,也能够适用本实用新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以及变更。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3月3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第2017-040849号的优先权,并引用该日本申请所记载的所有记载内容。
符号说明
10 泵装置
12 机壳
20 马达部
30 泵部
31 泵体
32 泵罩
33 泵室
41 轴

Claims (23)

1.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部,所述马达部具有轴,所述轴被支承为能够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旋转;以及
泵部,所述泵部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通过从所述马达部延伸的所述轴驱动所述泵部,所述泵部吸入油并向所述马达部送出所述油,
所述马达部具有:
转子,所述转子在所述轴的周围旋转;
定子,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相对配置;
机壳,所述机壳容纳所述转子以及所述定子;以及
排出口,所述排出口设置于所述机壳,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油,
所述泵部具有:
泵转子,所述泵转子安装于所述轴;
泵壳体,所述泵壳体容纳所述泵转子;
吸入口,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泵壳体,所述吸入口吸入所述油;以及
泵出口,所述泵出口设置于所述泵壳体,所述泵出口将所述油向马达部送出,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吸入口、所述泵出口以及所述排出口配置在不同位置处,
所述泵装置具有:
第1流路,所述第1流路通过所述泵部的负压而将所述油从所述泵部的吸入口吸入到所述泵部内;
第2流路,所述第2流路通过所述泵部的加压而将所述油从所述泵部的泵出口向所述马达部内送出;
第3流路,所述第3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
第4流路,所述第4流路设置于所述定子与所述机壳之间;以及
第5流路,所述第5流路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马达部内的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壳体具有泵罩以及泵体,
所述泵体在轴向两端开口,所述轴穿过所述泵体,
所述泵罩封闭所述泵体的轴向一侧的开口,
所述泵转子通过所述轴的旋转而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泵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泵体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设置于所述泵体的在轴向上向泵侧延伸的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与所述泵部内的负压区域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出口设置于所述泵体的与所述泵罩相对的面。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流路通过所述泵体与所述轴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部在所述泵体与所述轴之间具有轴承,
在所述轴承中,在轴向上,所述轴承的泵侧的一端位于比所述泵体的泵侧的一端靠马达部侧的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泵装置的轴向水平地配置的情况下,所述泵出口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靠下侧的位置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出口与所述泵部内的加压区域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以及所述泵出口以中心轴线为基准而配置于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泵装置的轴向水平地配置的情况下,所述排出口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轴靠上侧的位置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底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部具有轴承部件,所述轴承部件被所述机壳的底部保持,所述轴承部件将所述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所述第5流路中,所述油通过所述轴与所述轴承部件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设置于所述机壳的侧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位于在轴向上与所述泵部相反的一侧的所述定子的一端与所述机壳的底部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在所述机壳设置有多个。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底部以及侧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出口的截面积比所述排出口的截面积小。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出口的截面积比所述排出口的截面积大。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部是容积型泵。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部是余摆线型泵。
CN201890000557.7U 2017-03-03 2018-02-23 泵装置 Active CN21050958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0849 2017-03-03
JP2017-040849 2017-03-03
PCT/JP2018/006625 WO2018159474A1 (ja) 2017-03-03 2018-02-23 ポン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09586U true CN210509586U (zh) 2020-05-12

Family

ID=63371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90000557.7U Active CN210509586U (zh) 2017-03-03 2018-02-23 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18309A1 (zh)
JP (1) JPWO2018159474A1 (zh)
CN (1) CN210509586U (zh)
WO (1) WO20181594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900014916A1 (it) * 2019-08-22 2021-02-22 Vhit Spa Pompa
US11990819B2 (en) 2020-11-24 2024-05-21 Bosch Rexroth Corporation Electric and hydraulic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32246Y2 (zh) * 1974-01-10 1978-08-10
JPS5937868U (ja) * 1982-09-03 1984-03-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機の冷却機構
US5181837A (en) * 1991-04-18 1993-01-26 Vickers, Incorporated Electric motor driven inline hydraulic apparatus
US7834492B2 (en) * 2006-07-31 2010-11-16 Caterpillar Inc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 liquid-cooled rotor
JP2009180151A (ja) * 2008-01-30 2009-08-13 Shimadzu Corp 高速回転機器
JP2012122451A (ja) * 2010-12-10 2012-06-28 Yamada Seisakusho Co Ltd 電動ポンプ
JP6287394B2 (ja) * 2014-03-14 2018-03-0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159474A1 (ja) 2020-01-09
WO2018159474A1 (ja) 2018-09-07
US20200018309A1 (en) 2020-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18295U (zh) 泵装置
CN210141194U (zh) 泵装置
CN209925201U (zh) 泵装置
CN209838679U (zh) 泵装置
JP6855845B2 (ja) モータ及び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EP3098382B1 (en) Pump device comprising a motor portion and a pump portion with a housing
JP5880842B2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JPH11166500A (ja) ポンプ
CN211082246U (zh) 电动油泵
CN210509586U (zh) 泵装置
KR20160021619A (ko) 냉각수 유동 통로를 갖는 전동식 워터 펌프
CN108730210B (zh) 送风装置
JP7029437B2 (ja) 内部能動冷却機能付き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モータ内蔵ポンプアセンブリ
CN210565057U (zh) 泵装置
US20200036264A1 (en) Integrated apparatus of water-cooled motor and driver
US6296458B1 (en) Electric fuel pump
CN210461053U (zh) 泵装置
CN210660570U (zh) 泵装置
CN107592946B (zh) 电池冷却装置
JP2018159335A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装置及び電動オイルポンプ用ベースプレート
CN211777990U (zh) 油泵装置
CN114761688A (zh)
CN116169805A (zh) 马达用转子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