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83184U - 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83184U
CN210483184U CN201921017275.0U CN201921017275U CN210483184U CN 210483184 U CN210483184 U CN 210483184U CN 201921017275 U CN201921017275 U CN 201921017275U CN 210483184 U CN210483184 U CN 2104831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arrying
plate
board
supporting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1727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俞斌
刘增禄
刘斌宏
祁冰
邵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houjia Steel Struc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houjia Steel Struc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houjia Steel Struc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houjia Steel Structu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1727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831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831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831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涉及立体停车库技术领域,通过第一载车板,所述第一载车板包括:第一支撑板;两个第一侧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焊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边处,且沿着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第一钢管,两个所述第一钢管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边缘处;两个第二钢管,两个所述第二钢管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靠近所述第一钢管的端部位置处;第二载车板,所述第二载车板与所述第一载车板之间具有一预定距离,从而达到了有效减小载车板自身的负载,大大降低了成本,结构简单,有效防止车辆在载车板上横移过程中的不稳定现象,不需要后期维护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立体停车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
背景技术
立体车库是用来最大量存取储放车辆的机械或机械设备系统,也是针对专业车场管理公司提高停车场容量、提高收益、增加停车费收入的有效工具,载车板是用于承载车辆并进行托起、移动和旋转的装置。
现有的立体车库中,载车板较重量较大,横移所需要的电机功率较大,并且现有的载车板对电机的负载较大,载车板结构较为复杂,后期维护不便,同时公交车前轮定位较为复杂,在横移过程中可能发生侧向滑动,影响车库作业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载车板结构较为复杂,后期维护不便,同时车辆前轮定位较为复杂,在横移过程中可能发生侧向滑动,影响车库作业的安全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减小载车板自身的负载,大大降低了成本,结构简单,有效防止车辆在载车板上横移过程中的不稳定现象,不需要后期维护的技术效果。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载车板,包括:第一载车板,所述第一载车板包括:第一支撑板;两个第一侧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焊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边处,且沿着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第一钢管,两个所述第一钢管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边缘处;两个第二钢管,两个所述第二钢管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靠近所述第一钢管的端部位置处;第二载车板,所述第二载车板与所述第一载车板之间具有一预定距离。
优选的,所述第二载车板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载车板的中轴线重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载车板包括:第二支撑板;两个第二侧板,两个所述第二侧板相对焊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边处,且沿着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第三钢管,两个所述第三钢管相对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个短边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载车板和所述第二载车板的两侧端部位置处均安装有U型钩。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为型钢。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高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侧板高于所述第二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为角钢。
优选的,所述第一钢管为圆管,所述第二钢管和所述第三钢管为方管,且所述第二钢管和所述第三钢管的四个角落处为圆角过渡。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部均安装有辊轮组。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体停车库,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分体式载车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包括第一载车板和第二载车板,第一载车板用来承托车辆的前轮,第二载车板用来承托车辆的后轮,第二载车板与第一载车板具有同一中心轴线,并且两者之间具有一预定距离。其中,第一载车板包括:第一支撑板、两个第一侧板、两个第一钢管和两个第二钢管,第一支撑板为第一载车板的承重钢板;两个第一侧板用于侧向滚轮接触,且分别沿着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一侧板与第一支撑板垂直设置;两个第一钢管为用于前轮定位的钢管,两个第一钢管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上,且沿着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布置,但距离第一钢管与第一支撑板的边缘处之间还具有一定的距离,通过第一钢管可有效的让司机感受到车辆是否到位,装置简单且高效;进一步的,第二钢管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上,第二钢管沿着第一钢的宽度方向设置,通过第二钢管可以达到有防止车辆在横移过程中侧滑的、可有效地防止载车板在启动和停止过程不平稳导致的车辆可能侧滑的现象的目的,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载车板结构较为复杂,后期维护不便,同时车辆前轮定位较为复杂,在横移过程中可能发生侧向滑动,影响车库作业的安全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减小载车板自身的负载,大大降低了成本,结构简单,有效防止车辆在载车板上横移过程中的不稳定现象,不需要后期维护的技术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分体式载车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载车板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第一载车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第一载车板1;第一支撑板101;第一钢管102;第二钢管103;第一侧板105;U型钩104;第二载车板2。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了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载车板结构较为复杂,后期维护不便,同时车辆前轮定位较为复杂,在横移过程中可能发生侧向滑动,影响车库作业的安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总体结构如下:通过第一载车板,所述第一载车板包括:第一支撑板;两个第一侧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焊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边处,且沿着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第一钢管,两个所述第一钢管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边缘处;两个第二钢管,两个所述第二钢管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靠近所述第一钢管的端部位置处;第二载车板,所述第二载车板与所述第一载车板之间具有一预定距离,从而达到了有效减小载车板自身的负载,大大降低了成本,结构简单,有效防止车辆在载车板上横移过程中的不稳定现象,不需要后期维护的技术效果。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载车板,请参考图1,具体如下:
所述分体式载车板包括第一载车板1,所述第一载车板1包括:第一支撑板101;两个第一侧板105,两个所述第一侧板105相对焊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01的长边处,且沿着所述第一支撑板101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第一钢管102,两个所述第一钢管102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01上靠近所述第一侧板105的一侧边缘处;两个第二钢管103,两个所述第二钢管103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01上靠近所述第一钢管102的端部位置处。
具体而言,分体式载车板包括第一载车板1和第二载车板2,其中,第一载车板1用于承托车辆的前轮,第一载车板1包括:第一支撑板101、两个第一侧板105、两个第一钢管102和两个第二钢管103,具体的,第一支撑板101为第一载车板的承重钢板,其形状为一立方体钢板结构,第一支撑板101的材质为型钢,在实际工作时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钢材,例如可选择16mm厚的型钢;两个第一侧板105用于侧向滚轮接触,且分别沿着第一支撑板10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一侧板105与第一支撑板101垂直设置,且第一侧板105高于第一支撑板101,第一侧板105的材质可选择为角钢,在第一支撑板101的下方密集布置了导向滚轮,用于减小横移过程中的阻力,并且在第一支撑板101作用下和第一支撑板101底部侧向滚轮的滚动摩擦下,进一步达到了有效的减小了存取车过程的阻力,有效的减小了横移电机的功率,降低成本的目的;两个第一钢管102为用于前轮定位的钢管,两个第一钢管102安装在第一支撑板101上,且沿着第一支撑板101的长度方向布置,但第一钢管102距离第一支撑板101的边缘处之间还具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第一钢管102靠近第一支撑板101的一侧边缘处设置,通过第一钢管102可有效的让司机感受到车辆是否到位,装置简单且高效;进一步的,第二钢管103安装在第一支撑板101上,第二钢管103沿着第一支撑板101的宽度方向设置,其中一个第二钢管103位于两个第一钢管102的一端部位置处的外侧,另一个第二钢管103位于两个第一钢管102的另一端部位置处的外侧,通过第二钢管103可以达到有防止车辆在横移过程中侧滑的、可有效地防止载车板在启动和停止过程不平稳导致的车辆可能侧滑的现象的目的。
第二载车板2,所述第二载车板2与所述第一载车板1之间具有一预定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载车板2包括:第二支撑板;两个第二侧板,两个所述第二侧板相对焊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边处,且沿着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第三钢管,两个所述第三钢管相对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个短边处。
具体而言,第二载车板2用于承托车辆的后轮,第二载车板2和第一载车板1关于中心线对称布置,通过同步轴完成前后分体式载车板的同步横移动作。第二载车板2包括:第二支撑板、两个第二侧板、两个第三钢管,具体的,第二支撑板为第二载车板的承重钢板,其形状为一立方体钢板结构,第二支撑板的材质为型钢,在实际工作时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钢材,例如可选择16mm厚的型钢;两个第二侧板分别沿着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二侧板与第二支撑板垂直设置,且第二侧板高于第二支撑板,第二侧板的材质可选择为角钢,在第二支撑板的下方密集布置了导向滚轮,用于减小横移过程中的阻力,并且在第二支撑板作用下和第二支撑板底部侧向滚轮的滚动摩擦下,进一步达到了有效的减小了存取车过程的阻力,有效的减小了横移电机的功率,降低成本的目的;两个第三钢管安装在第二支撑板上,第三钢管沿着第二支撑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第三钢管与第二支撑板的边缘处之间还具有一定的距离,通过第三钢管可以达到有防止车辆在横移过程中侧滑的、可有效地防止载车板在启动和停止过程不平稳导致的车辆可能侧滑的现象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载车板1和所述第二载车板2的两侧端部位置处均安装有U型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管102为圆管,所述第二钢管和所述第三钢管为方管,且所述第二钢管和所述第三钢管的四个角落处为圆角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板10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部均安装有辊轮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01的尺寸。
具体而言,第一载车板1和第二载车板2的四个角上都布置有U型钩,通过和链条上特定的销轴配合完成载车板在链条带动下的存取车动作,并且在U型钩的尾部安装有顶丝结构,可在安装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调节长度,保证在链条运动过程中载车板可随之一起横移,具体的:在横移过程中,通过链条带动在第一载车板1和第二载车板2上一侧的钩子进行存车,当车辆在取车过程中,链条反向运动带动另一侧的U型钩完成第一载车板1和第二载车板2的取车动作,通过分体式载车板大大减小载车板自重,使得存取车高效的完成。
进一步的,第一载车板1的尺寸小于第二载车板2的尺寸,也就是说,后载车板相较于前载车板在于载车板尺寸变宽,少了用于前轮定位的第一钢管102。在车辆通过载车板进入货位的过程中,轿厢和货位上的第一载车板1和第二载车板2底部都布置有导向辊轮,用于减小摩擦力,第一载车板1和第二载车板2底部的导向辊轮采用交替形布置,有利于保证横移过程中的减小导向阻力。作为前后载车板底部带有较少滑动摩擦力的辊轮组,滚轮为上下导向和侧面导向装置的组合,可保证载车板在横移过程中不会侧向滑动。第一载车板1和第二载车板2底部的辊轮组,采用了多排交错式设计,保证车板运动过程中每一部分可均匀摩擦力,保证运动的平稳性。
进一步的,作为对车轮在横移过程中起到防侧滑作用的第二钢管103和第三钢管,第二钢管103和第三钢管采用的是方管,而布置在第一载车板1上的用于前轮定位的第一钢管102采用的是圆管,第二钢管103和第三钢管的四个角设计为圆角,防止对车辆轮胎的损害。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立体停车库,包括前述的分体式载车板。
前述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分体式载车板的各种变化方式和具体实例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的一种立体停车库,通过前述对一种分体式载车板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的知道本实施例中一种立体停车库的实施方法,所以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不再详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包括第一载车板和第二载车板,第一载车板用来承托车辆的前轮,第二载车板用来承托车辆的后轮,第二载车板与第一载车板具有同一中心轴线,并且两者之间具有一预定距离。其中,第一载车板包括:第一支撑板、两个第一侧板、两个第一钢管和两个第二钢管,第一支撑板为第一载车板的承重钢板;两个第一侧板用于侧向滚轮接触,且分别沿着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一侧板与第一支撑板垂直设置;两个第一钢管为用于前轮定位的钢管,两个第一钢管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上,且沿着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布置,但距离第一钢管与第一支撑板的边缘处之间还具有一定的距离,通过第一钢管可有效的让司机感受到车辆是否到位,装置简单且高效;进一步的,第二钢管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上,第二钢管沿着第一钢的宽度方向设置,通过第二钢管可以达到有防止车辆在横移过程中侧滑的、可有效地防止载车板在启动和停止过程不平稳导致的车辆可能侧滑的现象的目的,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载车板结构较为复杂,后期维护不便,同时车辆前轮定位较为复杂,在横移过程中可能发生侧向滑动,影响车库作业的安全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有效减小载车板自身的负载,大大降低了成本,结构简单,有效防止车辆在载车板上横移过程中的不稳定现象,不需要后期维护的技术效果。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分体式载车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载车板,所述第一载车板包括:
第一支撑板;
两个第一侧板,两个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焊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边处,且沿着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两个第一钢管,两个所述第一钢管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边缘处;
两个第二钢管,两个所述第二钢管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靠近所述第一钢管的端部位置处;
第二载车板,所述第二载车板与所述第一载车板之间具有一预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载车板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载车板的中轴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载车板包括:
第二支撑板;
两个第二侧板,两个所述第二侧板相对焊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边处,且沿着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两个第三钢管,两个所述第三钢管相对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个短边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载车板和所述第二载车板的两侧端部位置处均安装有U型钩。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为型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高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侧板高于所述第二支撑板。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为角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管为圆管,所述第二钢管和所述第三钢管为方管,且所述第二钢管和所述第三钢管的四个角落处为圆角过渡。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载车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部均安装有辊轮组。
10.一种立体停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分体式载车板。
CN201921017275.0U 2019-07-02 2019-07-02 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 Active CN2104831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17275.0U CN210483184U (zh) 2019-07-02 2019-07-02 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17275.0U CN210483184U (zh) 2019-07-02 2019-07-02 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83184U true CN210483184U (zh) 2020-05-08

Family

ID=70529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17275.0U Active CN210483184U (zh) 2019-07-02 2019-07-02 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831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369798A1 (en) Semi-automatic station for exchanging a traction battery of an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
CN105545047B (zh) 左右平行推升式汽车横向智能搬运器
CN203938425U (zh) 一种汽车维修多功能升降平台
CN105584776A (zh) 一种板坯托盘运输系统及工艺
CN203626331U (zh) 停车设备横移输送台
CN210483184U (zh) 一种立体停车库及其分体式载车板
CN105239811B (zh) 一种具有微升微降装置的搬运器小车
CN204435969U (zh) 一种用于智能立体停车系统的智能停车设备
CN203223021U (zh) 塔式立体车库
CN207700797U (zh) 一种立体停车库齿轮齿条提升式升降平台
CN216247242U (zh) 一种汽车摆正装置
CN103641034B (zh) 移动式铁路货车车门拆装机
CN202296259U (zh) 重载箱型车体智能小车
CN112009966A (zh) 一种横移装置及托盘车钢卷运输系统
CN103121576A (zh) 重载箱型车体智能小车
CN211223420U (zh) 一种螺旋水冷壁安装移运装置
CN211286866U (zh) 一种立体车库
CN220465589U (zh) 一种施工现场涂料桶搬运装置
CN219113988U (zh) 一种汽车支架总成
CN219689269U (zh) 带支撑组件的高稳定性叉车支架
CN217574929U (zh) 到位防滑缓冲装置、载车平台及换电站
CN211949811U (zh) 一种机器人搬运式垂直移动车库
CN216659895U (zh) 一种用于穿梭车防打滑的浮动车轮装置
CN207314947U (zh) 一种垂直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载车板
CN215485011U (zh) 一种立体停车场用防溜车停车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