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37146U - 一种安全带连接器及安全带连接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安全带连接器及安全带连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37146U
CN210437146U CN201921113226.7U CN201921113226U CN210437146U CN 210437146 U CN210437146 U CN 210437146U CN 201921113226 U CN201921113226 U CN 201921113226U CN 210437146 U CN210437146 U CN 2104371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rtise lock
release button
clamping
position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1322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普华
刘玉全
王晓春
李艺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1322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371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371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371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带连接器及安全带连接系统,涉及车辆技术领域。该安全带连接器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支架上设置有可插入插锁的内部区域以及滑槽;锁止销插通在滑槽中;卡合解除按钮上设置有可容纳锁止销的插孔,卡合解除按钮从其开口侧插到支架上;按钮弹簧设置在卡合解除按钮与支架之间,当插锁插入支架时,按钮弹簧对卡合解除按钮朝卡合槽的槽内方向施力,使得锁止销与插锁的卡合槽卡合;防解离部卡合于第一端盖中,当插锁插入支架时,防解离部的边缘与卡合解除按钮开口侧的边缘相抵。该实施方式能够防止插锁从安全带连接器上误解离。

Description

一种安全带连接器及安全带连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带连接器及安全带连接系统。
背景技术
安全带装置是汽车被动安全防护中的重要部件,在安全带装置中,为了便于织带可以收回到卷收器中,进行座椅翻转等动作,一般在安全带装置下侧设置有连接器,以实现卷收器和车身下固定点之间的分离或结合。在安全带没有佩戴时,连接器与插锁处于分离状态;而当乘员正常佩戴和碰撞过程中,即当插锁插入连接器后,连接器与插锁不能被解离,以保证安全带对乘客的约束功能。
目前,在安全带连接器中插入插锁时,主要通过连接器中的锁止销与插锁上的卡槽相互卡合,实现将插锁与连接器的连接,而此时连接器中锁止销通过受到的第一方向的力实现定位,该第一方向的力是由连接器中的卡合解除按钮向锁止销施加的。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连接器中的卡合解除按钮及按钮弹簧可能由于车辆急刹车或车辆碰撞等原因,卡合解除按钮可能会有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运动趋势,导致锁止销定位失效,从而使得连接器与插锁解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安全带连接器及安全带连接系统,能够防止插锁从安全带连接器上误解离。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安全带连接器,包括:防解离部、第一端盖、卡合解除按钮、按钮弹簧、锁止销和支架;其中,
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可插入插锁的内部区域以及分别形成于对置面的滑槽,所述插锁在插入方向的侧面有卡合槽;
所述锁止销插通在所述滑槽中,且所述锁止销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支架的所述对置面;当所述插锁插入所述支架的内部区域且所述插锁上的卡合槽位于所述对置面的两个滑槽之间时,所述锁止销在所述滑槽中朝所述卡合槽的槽内方向滑动,以与所述卡合槽卡合;
所述卡合解除按钮的对置面上分别设置有可容纳所述锁止销的插孔,所述卡合解除按钮从其开口侧插到所述支架上,且位于对置面的所述插孔分别与伸出所述支架的对置面的锁止销相互卡合;
所述按钮弹簧设置在所述卡合解除按钮与所述支架之间,当所述插锁插入所述支架时,所述按钮弹簧对所述卡合解除按钮朝所述卡合槽的槽内方向施力,使得所述锁止销与所述插锁的卡合槽卡合;
所述防解离部卡合于所述第一端盖中,当未插入有所述插锁时,所述防解离部被所述卡合解除按钮压缩,且所述防解离部的边缘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的开口侧的边缘相互扣合;当所述插锁插入所述支架时,所述卡合解除按钮在所述按钮弹簧的施力下朝所述卡合槽的槽内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卡合解除按钮解除与所述防解离部的扣合,且使得所述防解离部的边缘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开口侧的边缘相抵。
可选地,
所述第一端盖内部设置有定位凸台;
所述防解离部包括:上臂部、下臂部和弯曲连接部;其中,
所述上臂部和所述下臂部相对,所述上臂部和所述下臂部通过所述弯曲连接部相连,所述上臂部和所述下臂部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定位孔,且所述上臂部和所述下臂部上的所述第一定位孔的轴线相互重合;
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卡合于所述定位凸台中,所述防解离部卡合于所述第一端盖中。
可选地,
所述第一端盖内部进一步设置有第一定位凸筋;
所述第一定位孔卡合于所述定位凸台时,所述下臂部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定位凸筋相接触。
可选地,
所述第一端盖内部进一步设置有第二定位凸筋,所述下臂部上设置有定位槽;
当所述第一定位孔卡合于所述定位凸台时,所述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凸筋卡合。
可选地,
所述下臂部包括卡爪,所述卡爪形成于所述下臂部的定位孔的边缘,所述下臂部通过所述卡爪与所述定位凸台相互卡合。
可选地,
所述上臂部的边缘为内弧面,当未插入有所述插锁时,所述卡合解除按钮的边缘扣合于所述内弧面,以与所述防解离部相互扣合,当插入所述插锁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的边缘与所述内弧面的外壁相抵。
可选地,
在所述第一端盖的靠近所述定位凸台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孔,且在所述第一端盖的远离所述定位凸台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孔。
可选地,
所述安全带连接器进一步包括:保持架、滑块弹簧和滑动部;其中,
所述保持架的前端设置有卡爪,所述保持架通过所述卡爪与所述支架卡接;
所述滑动部上形成有被所述插锁推动的推动面、被所述滑块弹簧推压的推压面以及对所述锁止销进行支撑的支撑面;
所述滑块弹簧设置于所述保持架和所述滑动部之间,且所述滑块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滑动部的推压面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保持架上的定位部相接触;
当未插入所述插锁时,所述滑动部通过所述支撑面对所述锁止销进行支撑,以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相互配合,实现所述锁止销的定位;当所述插锁插入所述支架时,所述滑动部通过所述推动面受所述插锁的推动,沿所述支架朝所述插锁的插入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支撑面解除对所述锁止销的支撑,以使所述锁止销朝所述插锁的卡合槽的槽内方向滑动。
可选地,
所述按钮弹簧为片弹簧,所述卡合解除按钮内部设置有定位部,所述按钮弹簧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通过所述第二定位孔与所述定位部的卡合,所述按钮弹簧卡合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内部。
可选地,所述安全带连接器进一步包括:第二端盖;其中,
所述第二端盖可与所述第一端盖相互卡合,所述防解离部、所述卡合解除按钮、所述按钮弹簧、所述锁止销和所述支架容纳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卡合形成的内部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安全带连接系统,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安全带连接器和插锁;其中,
所述插锁在插入方向的侧面有卡合槽,且所述插锁上设置织带连接孔,所述插锁通过所述织带连接孔与安全带织带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再一方面,提供了另一种安全带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安全带连接器、插锁和腰部预紧器;其中,
所述腰部预紧器包括:腰部预紧器总成和套圈,所述腰部预紧器总成和所述套圈固定连接;
所述插锁在插入方向的侧面有卡合槽,所述插锁通过所述套圈与所述腰部预紧器总成连接。
可选地,
所述插锁与所述套圈一体成型;
可选地,该安全带连接系统进一步包括连接套筒;
所述连接套筒的一端与所述插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套圈连接,所述套筒与所述套圈一体成型,以使所述插锁通过所述连接套筒与所述套圈相连。
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在安全带连接器中设置防解离部,当插锁插入安全带连接器后,防解离部的边缘与卡合解除按钮开口侧的边缘相抵,则防解离部可向卡合解除按钮施加朝插锁卡合槽的槽内方向(第一方向)的力。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急刹车或碰撞等情况时,可通过防解离部与卡合解除按钮的配合,避免卡合解除按钮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从而避免锁止销与插锁解除卡合,由此避免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安全带连接器与插锁误解离的风险,提高了安全带连接器的安全性能。
上述的非惯用的可选方式所具有的进一步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安全带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安全带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未插入插锁的安全带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未插入插锁的安全带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未插入插锁时卡合解除按钮与防解离部的状态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入插锁后卡合解除按钮与防解离部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解离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解离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成型的套筒与插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过连接套筒连接的套圈与插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全带连接器,该安全带连接器包括:防解离部9、第一端盖2、卡合解除按钮3、按钮弹簧4、锁止销8和支架10;其中,
所述支架10上设置有可插入插锁11的内部区域以及分别形成于对置面的两个滑槽13,所述插锁11在插入方向的侧面有卡合槽12;
所述锁止销8插通在所述滑槽13中,且所述锁止销8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支架10的所述对置面;当所述插锁11插入所述支架10的内部区域且所述插锁11上的卡合槽12位于所述对置面的两个滑槽13之间时,所述锁止销8在所述滑槽13中朝所述卡合槽12的槽内方向滑动,以与所述卡合槽12卡合;
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的对置面上分别设置有可容纳所述锁止销8的插孔14,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从其开口侧插到所述支架10上,且位于对置面的所述插孔14分别与伸出所述支架10的对置面的锁止销8相互卡合;
所述按钮弹簧4设置在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与所述支架10之间,当所述插锁11插入所述支架10的内部区域时,所述按钮弹簧4对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朝所述卡合槽12的槽内方向施力,使得所述锁止销8与所述插锁11的卡合槽12卡合;
所述防解离部9卡合于所述第一端盖2中,当未插入有所述插锁11时,所述防解离部9被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压缩,且所述防解离部9的边缘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的开口侧的边缘相互扣合;当所述插锁11插入所述支架10的内部区域时,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在所述按钮弹簧4的施力下朝所述卡合槽12的槽内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解除与所述防解离部9的扣合,且使得所述防解离部9的边缘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开口侧的边缘相抵。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安全带连接器还可以包括保持架7、滑块弹簧6和滑动部5;其中,所述保持架7的前端设置有卡爪,所述保持架7通过所述卡爪与所述支架10卡接;所述滑动部5上形成有被所述插锁11推动的推动面、被所述滑块弹簧6推压的推压面以及对所述锁止销8进行支撑的支撑面;所述滑块弹簧6设置于所述保持架7和所述滑动部5之间,且所述滑块弹簧6的一端与所述滑动部5的推压面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保持架7上的定位部相接触;当未插入所述插锁11时,所述滑动部5通过所述支撑面对所述锁止销8进行支撑,以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相互配合,实现所述锁止销8的定位;当所述插锁11插入所述支架10时,所述滑动部5通过所述推动面受所述插锁11的推动,沿所述支架10朝所述插锁11的插入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支撑面解除对所述锁止销8的支撑,以使所述锁止销8朝所述插锁11的卡合槽12的槽内方向滑动。
其中,所述按钮弹簧4为片弹簧,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内部设置有定位部,所述按钮弹簧4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图中未示出);通过所述第二定位孔与所述定位部的卡合,所述按钮弹簧4卡合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内部。
下面结合插锁11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带连接器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的动作,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带连接器的结构及运动机制进行详细说明。
在安全带连接器安装后的初始状态,即安全带连接器中未插入有插锁11时,此时安全带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可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按钮弹簧4的施力,卡合解除按钮3向锁止销8施加第一方向(图1中的A1方向)的力,该第一方向为朝插锁11的卡合槽12的槽内方向滑动的方向。同时,滑动部5的支撑面对锁止销8施加向第二方向(图2中的A2方向)的力,该状态下的锁止销8的位置即为锁止销8的初始位置。同时,卡合解除按钮3压缩防解离部9,且防解离部9的边缘与卡合解除按钮3相互扣合,此状态为防解离部9和卡合解除按钮3的初始状态,防解离部9与卡合解除按钮3的初始状态可如图5所示。另外,滑块弹簧6的初始状态为压缩状态,此时滑块弹簧6通过滑动部5的推压面向滑动部5施加第三方向(图1中的B2方向)的力,该第三方向为插锁11从支架10拔出的方向,而与滑块弹簧6连接的保持架7通过卡爪与支架10卡接,从而保持了保持架7、滑块弹簧和滑动部5的稳定,该状态下的位置即为保持架7、滑块弹簧和滑动部5的初始位置。
当插锁11插入安全带连接器时,即插锁插入支架10的内部区域时,此时插锁11向第四方向(图1中的B1方向)运动时,该第四方向即为插锁11的插入方向,插锁11的前端推动滑动部5的推动面,随着插锁11朝第四方向继续运动,滑动部5的支撑面解除与锁止销8的解除,使得滑动部5解除对锁止销8的支撑,此时锁止销8在卡合解除按钮3及按钮弹簧4的作用下,在滑槽13中朝第一方向滑动,当锁止销8滑动至插锁11上的卡合槽12的槽底时,锁止销8滑动受阻,从而使得锁止销8和卡合解除按钮3停止滑动,并实现了锁止销8与插锁11上的卡合槽12的卡合。在此过程中,卡合解除按钮3朝第一方向运动,使得卡合解除按钮3解除与防解离部9的扣合,当卡合解除按钮3停止滑动时,卡合解除按钮3的开口侧的边缘与防解离部9的边缘相抵,该状态下卡合解除按钮3与防解离部9的位置可如图6所示,从而使得卡合解除按钮在第二方向上的运动受到防解离部9的限制,也就是说,即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急刹车或碰撞等情况,使得卡合解除按钮3有向第二方向运动的加速度,但由于防解离部9的限制,卡合解除按钮4也无法向第二方向运动,从而避免了由于卡合解除按钮3向第二方向运动时,锁止销8与插锁11解除卡合,由此避免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安全带连接器与插锁11误解离的风险,提高了安全带连接器的安全性能。
另外,要实现插锁11从安全带连接器中拔出,需先使用专用治具压缩防解离部9,然后使用另一专用治具朝第二方向按压卡合解除按钮3,以使卡合解除按钮3由其开口侧边缘与防解离部9边缘相抵的状态运动至卡合解除按钮3开口侧边缘位于防解离部9上部的状态,使得在此过程中卡合解除按钮3带动锁止销8向第二方向运动,以解除锁止销8与插锁11的卡合,最后再将插锁11沿第三方向拔出。
下面对防解离部9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端盖2内部设置有定位凸台15。如图8所示,所述防解离部9包括:上臂部16、下臂部17和弯曲连接部18;其中,所述上臂部16和所述下臂部17相对,所述上臂部16和所述下臂部17通过所述弯曲连接部18相连,所述上臂部16和所述下臂部17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定位孔19,且所述上臂部16和所述下臂部17上的所述第一定位孔19的轴线相互重合;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孔19卡合于所述定位凸台15中,所述防解离部9卡合于所述第一端盖2中。
为了增强防解离部9在第一端盖2中卡合的稳固性,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端盖2内部进一步设置有第一定位凸筋20;所述第一定位孔19卡合于所述定位凸台15时,所述下臂部17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定位凸筋20相接触。由此,通过第一定位凸筋对防解离部9的下臂部17的限制,使得防解离部9可稳定地卡合于第一端盖2的定位凸台15上。
参考图7和图9,为了进一步增强防解离部9在第一端盖2中卡合的稳固性,所述第一端盖2内部进一步设置有第二定位凸筋21,所述下臂部17上设置有定位槽22;当所述第一定位孔19卡合于所述定位凸台15时,所述定位槽22与所述第二定位凸筋21卡合。由此,通过第二定位凸筋21与定位槽22的配合,使得防解离部9可更稳固的卡合于定位凸台15上。
继续参考图9,所述下臂部17还包括卡爪23,所述卡爪23形成于所述下臂部17的定位孔19的边缘,所述下臂部17通过所述卡爪23与所述定位凸台15相互卡合。通过卡爪23与定位凸台15卡合,可增强下臂部17与定位凸台15之间的抓持力,从而提高防解离部9在第一端盖2中的卡合稳固性,进而增强防解离部9对卡合解除按钮3的限制作用,避免卡合解除按钮3具有向第二方向的运动加速度时,防解离部9由于卡合力不够而在卡合解除按钮3的作用下脱离第一端盖2,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安全带连接器与插锁11误解离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增强防解离部9对卡合解离按钮3的限制作用,如图8所示,所述上臂部16的边缘为内弧面,当未插入有所述插锁11时,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的边缘扣合于所述内弧面,以与所述防解离部9相互扣合,当插入所述插锁11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的边缘与所述内弧面的外壁相抵。当安全带连接器中插入有插锁11后,卡合解除按钮3的边缘与上臂部16的内弧面边缘相抵,从而增大卡合解除按钮3与上臂部16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当卡合解除按钮3具有向第二方向的运动加速度时,由于卡合解除按钮3与防解离部9的接触面积较小而使得防解离部9与卡合解除按钮3错位,从而导致防解离部9失去对卡合解除按钮3的限制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即增强了防解离部9对卡合解离按钮3的限制作用。
对应于防解离部9的结构及其在第一端盖2中的卡合位置,如图10所示,在第一端盖2中靠近定位凸台15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孔24,在第一端盖2远离定位凸台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孔25。当需实现将插锁11从安全带连接器中拔出时,可使用专用治具从第一孔24伸入第一端盖2中,以压缩防解离部9,再利用另一专用治具从第二孔25伸入,以按压卡合解除按钮3,使得卡合解除按钮3向第二方向运动,以解除锁止销8与插锁11的卡合,最后再将插锁11沿第三方向拔出。
继续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安全带连接器进一步包括:第二端盖1;其中,所述第二端盖1可与所述第一端盖2相互卡合,所述防解离部9、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所述按钮弹簧4、所述锁止销8和所述支架10容纳于所述第一端盖2和所述第二端盖1卡合形成的内部区域。由此使得安全带连接器的各个部件被第一端盖2和第一端盖1包覆,不仅提高安全带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还增加了安全带连接器的美观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1分别为安全带连接器的上端盖和下端盖,第一端盖2和第一端盖1内部可以分别设置对应于所述防解离部9、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所述按钮弹簧4、所述锁止销8和所述支架10的仿形体,以便于所述防解离部9、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所述按钮弹簧4、所述锁止销8和所述支架10在端盖内部的安装。并且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1的上下位置关系不受限制,也就是说,第一端盖2可以为上端盖,同时第二端盖1为下端盖,或者,第一端盖2为上端盖,同时第二端盖1为下端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安全带连接系统,该安全带连接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安全带连接器和插锁11;其中,插锁的示意图可如图11所示,所述插锁11在插入方向的侧面有卡合槽12,且所述插锁上设置有织带连接孔26,所述插锁11通过所述织带连接孔26与安全带织带连接。为了便于插锁11的使用,织带连接孔26一般设置在插锁11的上端。安全带织带可以是从车辆中任意一个部件延伸出来的,以通过与安全带织带的配合,实现插锁11与安全带连接器的配合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安全带连接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安全带连接器、插锁11和腰部预紧器27;其中,所述腰部预紧器27包括:腰部预紧器总成28和套圈29,所述腰部预紧器总成28和所述套圈29固定连接;所述插锁11在插入方向的侧面有卡合槽12,所述插锁11通过所述套圈29与所述腰部预紧器总成28连接。
具体地,插锁11可通过以下两种实施方式与腰部预紧器总成28连接,第一种为所述插锁11与所述套圈29一体成型,此种连接方式可如图12所示。第二种为插锁11通过所述连接套筒30与所述套圈29相连,如图13所示,也就是说,在此种实施方式中,该安全带连接系统进一步包括连接套筒30,其中,所述连接套筒30的一端与所述插锁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套圈29连接,所述套筒30与所述套圈29一体成型,以实现所述插锁11通过所述连接套筒30与所述套圈29相连。由此,通过以上两种实施方式均可以实现插锁11与腰部预紧器27的连接,当插锁11插入安全带连接器后,插锁11与腰部预紧器27的连接可实现腰部预紧器27与安全带连接器的配合,有利于提高安全带连接器的安全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安全带连接器中设置防解离部,当插锁插入安全带连接器后,防解离部的边缘与卡合解除按钮开口侧的边缘相抵,则防解离部可向卡合解除按钮施加朝插锁卡合槽的槽内方向(第一方向)的力。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急刹车或碰撞等情况时,可通过防解离部与卡合解除按钮的配合,避免卡合解除按钮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运动,从而避免锁止销与插锁解除卡合,由此避免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安全带连接器与插锁误解离的风险,提高了安全带连接器的安全性能。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安全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防解离部(9)、第一端盖(2)、卡合解除按钮(3)、按钮弹簧(4)、锁止销(8)和支架(10);其中,
所述支架(10)上设置有可插入插锁(11)的内部区域以及分别形成于对置面的两个滑槽(13),所述插锁(11)在插入方向的侧面有卡合槽(12);
所述锁止销(8)插通在所述滑槽(13)中,且所述锁止销(8)的两端分别伸出所述支架(10)的所述对置面;当所述插锁(11)插入所述支架(10)的内部区域且所述插锁(11)上的卡合槽(12)位于所述对置面的两个滑槽(13)之间时,所述锁止销(8)在所述滑槽(13)中朝所述卡合槽(12)的槽内方向滑动,以与所述卡合槽(12)卡合;
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的对置面上分别设置有可容纳所述锁止销(8)的插孔(14),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从开口侧插到所述支架(10)上,且位于对置面的所述插孔(14)分别与伸出所述支架(10)的对置面的锁止销(8)相互卡合;
所述按钮弹簧(4)设置在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与所述支架(10)之间,当所述插锁(11)插入所述支架(10)时,所述按钮弹簧(4)对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朝所述卡合槽(12)的槽内方向施力,使得所述锁止销(8)与所述插锁(11)的卡合槽(12)卡合;
所述防解离部(9)卡合于所述第一端盖(2)中,当未插入有所述插锁(11)时,所述防解离部(9)被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压缩,且所述防解离部(9)的边缘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的开口侧的边缘相互扣合;当所述插锁(11)插入所述支架(10)的内部区域时,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在所述按钮弹簧(4)的施力下朝所述卡合槽(12)的槽内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解除与所述防解离部(9)的扣合,且使得所述防解离部(9)的边缘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开口侧的边缘相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盖(2)内部设置有定位凸台(15);
所述防解离部(9)包括:上臂部(16)、下臂部(17)和弯曲连接部(18);其中,
所述上臂部(16)和所述下臂部(17)相对,所述上臂部(16)和所述下臂部(17)通过所述弯曲连接部(18)相连,所述上臂部(16)和所述下臂部(17)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定位孔(19),且所述上臂部(16)和所述下臂部(17)上的所述第一定位孔(19)的轴线相互重合;
通过所述第一定位孔(19)卡合于所述定位凸台(15)中,所述防解离部(9)卡合于所述第一端盖(2)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盖(2)内部进一步设置有第一定位凸筋(20);
所述第一定位孔(19)卡合于所述定位凸台(15)时,所述下臂部(17)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定位凸筋(20)相接触;
和/或,
所述第一端盖(2)内部进一步设置有第二定位凸筋(21),所述下臂部(17)上设置有定位槽(22);
当所述第一定位孔(19)卡合于所述定位凸台(15)时,所述定位槽(22)与所述第二定位凸筋(21)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臂部(17)包括卡爪(23),所述卡爪(23)形成于所述下臂部(17)的定位孔(19)的边缘,所述下臂部(17)通过所述卡爪(23)与所述定位凸台(15)相互卡合;
和/或,
所述上臂部(16)的边缘为内弧面,当未插入有所述插锁(11)时,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的边缘扣合于所述内弧面,以与所述防解离部(9)相互扣合,当插入所述插锁(11)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的边缘与所述内弧面的外壁相抵。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端盖(2)的靠近所述定位凸台(15)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孔(24),且在所述第一端盖(2)的远离所述定位凸台(1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孔(2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保持架(7)、滑块弹簧(6)和滑动部(5);其中,
所述保持架(7)的前端设置有卡爪,所述保持架(7)通过所述卡爪与所述支架(10)卡接;
所述滑动部(5)上形成有被所述插锁(11)推动的推动面、被所述滑块弹簧(6)推压的推压面以及对所述锁止销(8)进行支撑的支撑面;
所述滑块弹簧(6)设置于所述保持架(7)和所述滑动部(5)之间,且所述滑块弹簧(6)的一端与所述滑动部(5)的推压面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保持架(7)上的定位部相接触;
当未插入所述插锁(11)时,所述滑动部(5)通过所述支撑面对所述锁止销(8)进行支撑,以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相互配合,实现所述锁止销(8)的定位;当所述插锁(11)插入所述支架(10)时,所述滑动部(5)的所述推动面受所述插锁(11)的推动,沿所述支架(10)朝所述插锁(11)的插入方向运动,使得所述支撑面解除对所述锁止销(8)的支撑,以使所述锁止销(8)朝所述插锁(11)的卡合槽(12)的槽内方向滑动;
和/或,
所述按钮弹簧(4)为片弹簧;
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内部设置有定位部,所述按钮弹簧(4)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
通过所述第二定位孔与所述定位部的卡合,所述按钮弹簧(4)卡合于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安全带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端盖(1);其中,
所述第二端盖(1)可与所述第一端盖(2)相互卡合,所述防解离部(9)、所述卡合解除按钮(3)、所述按钮弹簧(4)、所述锁止销(8)和所述支架(10)容纳于所述第一端盖(2)和第二端盖(1)卡合形成的内部区域。
8.一种安全带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安全带连接器和插锁(11);其中,
所述插锁(11)在插入方向的侧面有卡合槽(12),且所述插锁(11)上设置有织带连接孔(26),所述插锁(11)通过所述织带连接孔(26)与安全带织带连接。
9.一种安全带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安全带连接器、插锁(11)和腰部预紧器(27);其中,
所述腰部预紧器(27)包括:腰部预紧器总成(28)和套圈(29),所述腰部预紧器总成(28)和所述套圈(29)相连接;
所述插锁(11)在插入方向的侧面有卡合槽(12),所述插锁(11)通过所述套圈(29)与所述腰部预紧器总成(28)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带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锁(11)与所述套圈(29)一体成型;
或,
进一步包括连接套筒(30);
所述连接套筒(30)的一端与所述插锁(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套圈(29)连接,所述套筒(30)与所述套圈(29)一体成型,以使所述插锁(11)通过所述连接套筒(30)与所述套圈(29)相连。
CN201921113226.7U 2019-07-16 2019-07-16 一种安全带连接器及安全带连接系统 Active CN2104371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13226.7U CN210437146U (zh) 2019-07-16 2019-07-16 一种安全带连接器及安全带连接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13226.7U CN210437146U (zh) 2019-07-16 2019-07-16 一种安全带连接器及安全带连接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37146U true CN210437146U (zh) 2020-05-01

Family

ID=70405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13226.7U Active CN210437146U (zh) 2019-07-16 2019-07-16 一种安全带连接器及安全带连接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371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01484B1 (en) Quick connector
US7229305B2 (en) Electrical pin-and-socket connector for vehicle retention systems
EP0762554B1 (en) Locking device for connectors and use thereof for charging connectors and/or high-voltage connectors
US4993967A (en)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a double locking mechanism
EP3166185B1 (en) Spring-lock connector
EP4017760B1 (en) Backrest locking mechanism and child safety seat therewith
JP2001210428A (ja) 接触子担持体
US7267569B2 (en) Connector with a shorting terminal
WO2016125565A1 (ja) コネクタ
KR20020024324A (ko) 버클 장치
WO2019045039A1 (ja) 部材の係止構造
US9822914B2 (en) Pipe connecting connector
CN211354108U (zh) 扣具
WO2021024750A1 (ja) コネクタ
JP466146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ケーブルジョイント機構
CN210437146U (zh) 一种安全带连接器及安全带连接系统
WO2021024756A1 (ja) コネクタ
US6918781B2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WO2019045038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6281543B2 (ja) コネクタ
CN112038818B (zh) 连接器
CN113682260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乘员约束安全带的安全带引导设备
CN110323636B (zh) 连接器组件和连接器
US4744134A (en) Safety belt buckle, particularly for automobiles
CN209788674U (zh) 一种锁扣装置以及座椅安全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