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3820U - 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23820U
CN210423820U CN201921166159.5U CN201921166159U CN210423820U CN 210423820 U CN210423820 U CN 210423820U CN 201921166159 U CN201921166159 U CN 201921166159U CN 210423820 U CN210423820 U CN 2104238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valve core
electromagnetic mechanism
stopping
fluid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6615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昌明
杨裕宁
刘中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Mold Best Hot Runn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Mold Best Hot Runn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Mold Best Hot Runn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Mold Best Hot Runn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6615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238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238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238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包括基体、第一电磁机构、第二电磁机构、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基体内设置有中间道、进气道、进液道以及输出道,进气道位于进液道和输出道之间,进液道经进气道与输出道连通;第一阀芯活动设置于进气道和输出道之间,第二阀芯活动设置于进液道和中间道之间,第一电磁机构驱动第一阀芯滑动用于控制进气道与输出道或者与中间道导通,第二电磁机构驱动第二阀芯滑动用于控制进液道与中间道的通断。本实用新型通过把进液道经由进气道以后再与输出道连通,即在冷却完毕以后,能够通过进气道把残留的水分直接利用气体进行吹出,保证了待冷却部件内没有水分残留。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
背景技术
在热流道技术中,由于采用的是把流道进行加热的方式来使得塑料在输送过程中始终保持熔融状态,因此在热流道停止工作以后,分流板等部件内必然会残留有固化的塑料。而自然降温的过程是很缓慢的,某些塑料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就会因保持高温滞留的状态过久而发生变质,从而腐蚀流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热流道领域中出现了采用水冷的方式来对热流道的各部件(如分流板)进行降温,让部件急剧降温而避免塑料发生变质。
但是,目前的这类降温方式大多都存在以下问题:在降温以后,水流道内会残留有冷却水,这会使得一旦热流道系统重新开始工作的话,冷却水吸收部分热量而导致热流道系统的局部温度不均匀,从而影响了系统的加热效果;同时冷却水残留过久还会腐蚀水流道的内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能够在通入冷却水冷却完毕以后,及时把冷却水排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包括基体、第一电磁机构、第二电磁机构、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所述基体内设置有中间道、用于外接气源的进气道、用于外接液源的进液道以及用于输出流体的输出道,所述进气道位于所述进液道和所述输出道之间,所述进液道经所述进气道与所述输出道连通;所述第一阀芯活动设置于所述进气道和所述输出道之间,所述第二阀芯活动设置于所述进液道和所述中间道之间,所述第一电磁机构通过驱动所述第一阀芯滑动来用于控制所述进气道与所述输出道或者与所述中间道导通,所述第二电磁机构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阀芯滑动来用于控制所述进液道与所述中间道的通断。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道、所述中间道和所述输出道不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基体还设置有第一连通道,所述进气道、所述中间道和所述输出道通过所述第一连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阀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通道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芯包括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第一导通部以及第一磁性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通部的两端,所述第一磁性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止挡部的靠近所述第一电磁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通道的内侧壁滑动抵触,所述第一导通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连通道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用于与所述第一连通道的内侧壁滑动抵触。
进一步的,所述基体还设置有第二连通道,所述进液道和所述中间道之间通过第二连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阀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通道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阀芯包括第三止挡部、第四止挡部、第二导通部以及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三止挡部和所述第四止挡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导通部的两端,所述第二磁性部设置于所述第三止挡部的靠近所述第二电磁机构的一端;所第三止挡部和所述第四止挡部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道的内侧壁滑动抵触,所述第二导通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连通道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第三止挡部和所述第四止挡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用于与所述第二连通道的内侧壁滑动抵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磁机构和所述第二电磁机构分别经所述基体连接有消音器。
进一步的,所述基体内还设置有回流道,所述回流道的一端用于经外界部件与所述输出道连通,所述回流道的另一端用于外接液源。
更进一步的,所述回流道的两端、所述进气道、所述进液道以及所述输出道分别设置有快速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把进液道经由进气道以后再与输出道连通,即在冷却完毕以后,能够通过进气道把残留的水分直接利用气体进行吹出,保证了待冷却部件内没有水分残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隐去快速接头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隐去快速接头后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阀芯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阀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基体,2—第一电磁机构,3—第二电磁机构,4—第一阀芯,5—第二阀芯,6—消音器,7—快速接头,11—进气道,12—进液道,13—输出道,14—回流道,15—中间道,16—第一连通道,17—第二连通道,41—第一止挡部,42—第二止挡部,43—第一导通部,44—第一磁性部,45—第一密封圈,46—抵触件,51—第三止挡部,52—第四止挡部,53—第二导通部,54—第二磁性部,55—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包括基体1、第一电磁机构2、第二电磁机构3、第一阀芯4和第二阀芯5,所述基体1内设置有中间道15、用于外接气源的进气道11、用于外接液源的进液道12以及用于输出流体的输出道13,所述进气道11位于所述进液道12和所述输出道13之间,所述进液道12经所述进气道11与所述输出道13连通;所述第一阀芯4活动设置于所述进气道11和所述输出道13之间,所述第二阀芯5活动设置于所述进液道12和所述中间道15之间,所述第一电磁机构2通过驱动所述第一阀芯4滑动来用于控制所述进气道11与所述输出道13或者与所述中间道15导通,所述第二电磁机构3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阀芯5滑动来用于控制所述进液道12与所述中间道15的通断。
以冷却汇流板为例,汇流板内设置有冷却水道,该冷却水道的一端与本实用新型的输出道13连通,另一端连通液源也实现回收冷却水。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基体1内部的气路较为复杂,因此采用图4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控制方式,具体如下:在普通状态下,第一阀芯4挡住而防止外界气源往本实用新型内通入气体的,且第二阀芯5是住防止外界液源往本实用新型内通入液体(即冷却水)的;当需要通入冷却水时,由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磁机构3控制第二阀芯5动作,使得外界液源与能够顺利往进液道12内通入冷却水,此时还需要第一电磁机构2控制第一阀芯4动作,使得第一阀芯4挡在进气道11和输出道13的连接处并且把进液道12和进气道11导通,从而让冷却水能够顺利经中间道15后流入输出道13,并经输出道13流入汇流板内带走热量;而当冷却完毕以后需要排走汇流板内部所残留的冷却水时,只需通过第一电磁机构2控制第一阀芯4挡住中间道15和输出道13之间,并使得进气道11与输出道13导通而让气体能够经输出道13吹入至汇流板内,从而让气体把汇流板内的残留的冷却水排出至回收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道11、所述中间道15和所述输出道13不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基体1还设置有第一连通道16,所述进气道11、所述中间道15和所述输出道13通过所述第一连通道16连通,所述第一阀芯4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通道16内;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阀芯4包括第一止挡部41、第二止挡部42、第一导通部43以及第一磁性部44,所述第一止挡部41和所述第二止挡部4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通部43的两端,所述第一磁性部44设置于所述第一止挡部41的靠近所述第一电磁机构2的一端;所述第一止挡部41和所述第二止挡部42分别与所述第一连通道16的内侧壁滑动抵触,所述第一导通部43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连通道16的宽度。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是通过第一电磁机构2通电后利用磁场吸取第一磁性部44的方式来把第一阀芯4上提,从而实现拉动第一阀芯4挡住进气道11而导通中间道15的效果;同理,当需要导通进气道11且挡住中间道15时,只需第一电磁机构2断电,第一阀芯4会在重力作用下下降而实现导通进气道11且挡住中间道15的效果。具体的,第一电磁机构2的具体结构可参照电磁阀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而该第二止挡部42的底部优选设置有抵触件46,用于起到定位作用,保证当抵触件46与基体1的底部抵触时第二止挡部42刚好能够挡住中间道15。
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止挡部41和所述第二止挡部42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5,第一密封圈45用于与所述第一连通道16的内侧壁滑动抵触。通过该第一密封圈45保证了本实用新型不会出现漏气或者漏水的现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还设置有第二连通道17,所述进液道12和所述中间道15之间通过第二连通道17连通,所述第二阀芯5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通道17内;具体的,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阀芯5包括第三止挡部51、第四止挡部52、第二导通部52以及第二磁性部54,所述第三止挡部51和所述第四止挡部52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导通部52的两端,所述第二磁性部54设置于所述第三挡止部51的靠近所述第二电磁机构3的一端;所述第三挡止部51和所述第四挡止部52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道17的内侧壁滑动抵触,所述第二导通部5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连通道17的宽度。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是通过第二电磁机构3吸取第二磁性部54的方式来上提第二阀芯5的,该原理跟第一电磁机构2和第一磁性部44配合的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第三止挡部51和所述第四止挡部52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55,第二密封圈55用于与所述第二连通道17的内侧壁滑动抵触,用于防止冷却水从第二连通道17与第三止挡部51或者第四止挡部52之间的间隙流出。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磁机构2和所述第二电磁机构3分别经所述基体1连接有消音器6。以第一电磁机构2为例,当第一电磁机构2上提第一阀芯4时,第一电磁机构2与第一阀芯4之间的气体会从基体1内的管路流出,该动作一般伴随着较大的噪音,而此时由于消音器6的设置,起到了降噪的作用,从而使得噪音大大减小。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体1内还设置有回流道14,所述回流道14的一端用于经外界部件与所述输出道13连通,所述回流道14的另一端用于外接液源。即该回流道14与汇流板进行连通,从而让冷却水能够经回流道14进行回收,有利于减少管路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更优。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回流道14的两端、所述进气道11、所述进液道12以及所述输出道13分别设置有快速接头7,便于工作人员把本实用新型更加高效而快速地与外界气源、外界液源、汇流板等部件进行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第一电磁机构、第二电磁机构、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所述基体内设置有中间道、用于外接气源的进气道、用于外接液源的进液道以及用于输出流体的输出道,所述进气道位于所述进液道和所述输出道之间,所述进液道经所述进气道与所述输出道连通;所述第一阀芯活动设置于所述进气道和所述输出道之间,所述第二阀芯活动设置于所述进液道和所述中间道之间,所述第一电磁机构通过驱动所述第一阀芯滑动来用于控制所述进气道与所述输出道或者与所述中间道导通,所述第二电磁机构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阀芯滑动来用于控制所述进液道与所述中间道的通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所述中间道和所述输出道不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基体还设置有第一连通道,所述进气道、所述中间道和所述输出道通过所述第一连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阀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通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芯包括第一止挡部、第二止挡部、第一导通部以及第一磁性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导通部的两端,所述第一磁性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止挡部的靠近所述第一电磁机构的一端;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通道的内侧壁滑动抵触,所述第一导通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连通道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用于与所述第一连通道的内侧壁滑动抵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还设置有第二连通道,所述进液道和所述中间道之间通过第二连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阀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通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芯包括第三止挡部、第四止挡部、第二导通部以及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三止挡部和所述第四止挡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导通部的两端,所述第二磁性部设置于所述第三止挡部的靠近所述第二电磁机构的一端;所第三止挡部和所述第四止挡部分别与所述第二连通道的内侧壁滑动抵触,所述第二导通部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连通道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止挡部和所述第四止挡部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用于与所述第二连通道的内侧壁滑动抵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机构和所述第二电磁机构分别经所述基体连接有消音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内还设置有回流道,所述回流道的一端用于经外界部件与所述输出道连通,所述回流道的另一端用于外接液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道的两端、所述进气道、所述进液道以及所述输出道分别设置有快速接头。
CN201921166159.5U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 Active CN2104238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66159.5U CN210423820U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66159.5U CN210423820U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23820U true CN210423820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82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66159.5U Active CN210423820U (zh) 2019-07-23 2019-07-23 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238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32277U (zh) 一种中重型柴油机深度冷热冲击试验系统
WO2018121412A1 (zh) 膨胀开关阀
CN114261255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挖掘机
CN210423820U (zh) 一种用于流体控制的组合式电磁阀
CN113732813A (zh) 一种直驱摆头气冷却系统
CN112026795A (zh) 一种高速列车适用的低真空管道
CN111114264B (zh) 车辆换热循环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5788826A (zh) 一种干式变压器夹件热空气导流装置
CN106852086B (zh) 双级串联式液气双通道自然冷却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WO2021175140A1 (zh) 一种低真空管道高速列车散热系统
CN217058446U (zh) 一种独立回路的化学换热器
CN106912185B (zh) 内循环并联式双级液气双通道自然冷却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CN111114263B (zh) 车辆换热循环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6247623A (zh) 热水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3511270U (zh) 混合动力系统
CN106852088B (zh) 单级串联式液气双通道自然冷却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CN112384040A (zh) 一种蒙皮换热旁路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692630A (zh) 一种智能电热芯片加热电锅炉
CN205690556U (zh) 适用于空调器液冷模块的自动换向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673341U (zh) 一种带电取油阀
CN213565505U (zh) 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组合式冷却系统及包括其的燃料电池汽车
CN220892612U (zh) 一种双拼冷凝器
CN105386832A (zh) 冷却水分配阀及发动机总成
CN217956966U (zh) 一种液冷式储能变流器
CN219660215U (zh) 一种水冷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