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78182U - 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78182U
CN210378182U CN201922028714.4U CN201922028714U CN210378182U CN 210378182 U CN210378182 U CN 210378182U CN 201922028714 U CN201922028714 U CN 201922028714U CN 210378182 U CN210378182 U CN 2103781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ding
area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fram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2871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兵
王向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2871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781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781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781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在上述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中,由于缓冲部件与显示面板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其中,缓冲部件与承载面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第一粘结区域的粘结力大于第二粘结区域的粘结力;或者,缓冲部件和承载面之间无粘结,缓冲部件各部分主要与显示面板保持同步,而第二粘结区域主要是起到缓冲部件与承载面之间定位的作用,也就是缓冲部件能够紧贴在显示面板的底面,当中框的支撑部发生倾斜或者承载面发生翘曲变形时,缓冲部件与显示面板紧贴设置,缓冲部件各处均匀地给显示面板施加作用力,因此,显示面板不易因局部受力不均匀导致的显示质量下降。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载等振动较大的环境中,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和中框的承载面之间通常需要设置缓冲材,以减轻中框承载面对显示面板底面的冲击及显示效果的影响。
但是,现有技术中,请参考图1,其中的箭头表示作用力,通常是将缓冲材30'的底面与中框的承载面完全固定,而显示面板40'直接放置在缓冲材30'的顶面,缓冲材30'的顶面与显示面板40'的底面一般处于可分离状态。这样,导致当中框的支撑部11'的承载面发生翘曲或者倾斜等变形时,缓冲材30'随着承载面同步变形。显示面板40'受到来自缓冲材30'的不均匀受力,导致显示画面质量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用于提升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包括:
中框,具有框架部和形成于所述框架部内侧壁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具有承载面;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支撑部的承载面一侧;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缓冲部件,形成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承载面之间;
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其中,
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粘结力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的粘结力;或者,所述缓冲部件和所述承载面之间无粘结。
可选地,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单位面积的粘结力等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单位面积的粘结力;
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的面积。
可选地,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粘结区域沿所述承载面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交替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面积至少占所述缓冲部件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的面积的60%;
而第二粘结区域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缓冲部件朝向所述承载面的表面的面积的20%。
可选地,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粘结的侧面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重叠。
可选地,沿所述缓冲部件的延伸方向垂直方向上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承载面粘结,以形成所述第二粘结区域。
可选地,所述缓冲部件沿矩形轨迹延伸,所述缓冲部件的边缘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承载面粘结。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具有承载面的一侧形成有限位凹槽,所述缓冲部件设置于所述限位凹槽中,且所述缓冲部件厚度大于所述限位凹槽的深度。
可选地,所述限位凹槽的深度为0.2mm至0.4mm。
可选地,所述限位凹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缓冲部件厚度的60%。
可选地,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的面积的2倍至4倍。
在上述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中,由于缓冲部件与显示面板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其中,缓冲部件与承载面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第一粘结区域的粘结力大于第二粘结区域的粘结力;或者,缓冲部件和承载面之间无粘结,无论哪一种情况,缓冲部件各部分主要与显示面板保持同步,而第二粘结区域主要是起到缓冲部件与承载面之间定位的作用,也就是缓冲部件能够紧贴在显示面板的底面,当中框的支撑部发生倾斜或者承载面发生翘曲变形时,因上述变形,承载面凸起的地方给缓冲部件施加分散的作用力,而缓冲部件与显示面板紧贴设置,缓冲部件各处均匀地给显示面板施加作用力,因此,显示面板不易因局部受力不均匀导致的显示质量下降。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显示装置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受力分析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的受力分析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与缓冲材配合的一种受力分析图;
图6为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与缓冲材配合的另一种受力分析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与缓冲部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粘结区域和第二粘结区域的分布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2至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包括:
中框10,具有框架部12和形成于框架部12内侧壁的支撑部11,支撑部11具有承载面S,其中,该框架部12可以是封闭的框架也可是非封闭的框架;
显示面板40,位于支撑部11的承载面S一侧;
背光模组20,位于支撑部11背离显示面板40的一侧;示例性地,在图2中,背光模组20包括背板21、反射片22、导光板23和光学膜材24,其中,沿Z轴正方向,反射片22、导光板23和光学膜材24依次层叠设置于背板21内;
缓冲部件30(如缓冲膜材),形成于显示面板40和承载面S之间,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a;其中,
缓冲部件30与承载面S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b,第一粘结区域a的面积大于第二粘结区域b的面积;
或者,缓冲部件30和承载面S之间无粘结(也可以理解为粘结面积为零)。其中,第一粘结区域a单位面积的粘结力等于第二粘结区域b单位面积的粘结力。
在上述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中,由于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a,而缓冲部件30与承载面S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b,并且第一粘结区域a的面积大于第二粘结区域b的面积,如在图3中,缓冲部件30的延伸方向,第一粘结区域a是连续的,而第二粘结区域b是间断的;或者,缓冲部件30和承载面S之间无粘结,无论哪一种情况: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之间的粘结力都大于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的粘结力,也就是缓冲部件30各部分主要与显示面板40保持同步,而第二粘结区域b主要是起到缓冲部件30与承载面S之间定位的作用,也就是缓冲部件30能够紧贴在显示面板40的底面,如图4所示,当中框10的支撑部11发生倾斜或者承载面S发生翘曲变形时,因上述变形,支撑部11的承载面S凸起的地方给缓冲部件30施加分散的作用力,而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紧贴设置,缓冲部件30各处均匀地给显示面板40施加作用力,因此,显示面板40不易因局部受力不均匀导致的显示质量下降。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粘结区域a的面积为第二粘结区域b的面积的2倍至4倍,例如2倍、2.5倍、3倍或者4倍,如果该倍数小于2倍,则不能保证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有效贴合。
下面再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与现有技术做一下对比:在现有技术中,缓冲材30’的底面与支撑部11’的承载面完全粘贴时:一方面,如果如图5所示,缓冲材30’的顶面与显示面板40’无粘结,当支撑部11’发生翘曲变形时,其凸起的地方会导致缓冲材30’也在相应位置凸起,在缓冲材30’凸起的地方,显示面板40’受到来自缓冲材30’不均匀的作用力;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缓冲材30’的顶面与显示面板40’也有粘结,则支撑部11’发生凸起的地方,显示面板40’受到缓冲材30’向上不均匀的挤压力,支撑部11’凹陷的地方,显示面板40’受到缓冲材30’向下的不均匀的牵扯力,也会对显示面板40’的显示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而在图7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中框的缓冲部件30与支撑部11仅少部分定位粘结或者不粘结,而缓冲部件30的顶面与显示面板40的底面大部分粘结或者完全粘结,则当支撑部11的承载面发生翘曲变形时,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的底面保持良好贴附,显示面板40各处均匀受来自缓冲部件30的作用力。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粘结区域a在承载面S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粘结区域b在承载面S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以防止当承载面S发生翘曲变形时,第一粘结区域a和第二粘结区域b相互向相反的方向牵扯缓冲部件30,导致缓冲部件30不能良好贴附显示面板40,甚至导致缓冲部件30会撕扯变形。
具体地,请参考图8,第一粘结区域a沿承载面S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一粘结区域a在承载面S上的正投影与第二粘结区域b在承载面S上的正投影交替设置,确保缓冲部件30各处受到显示面板40通过第一粘结区域a的牵扯力分布均匀且受到承载面S通过第二粘结区域b的牵扯力均匀。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为确保显示面板40和缓冲部件30之间的良好贴合,第一粘结区域a的面积至少占缓冲部件30朝向显示面板40的表面的面积的60%,例如可以是60%、70%、80%、85%、90%、95%或者100%,当是100%时,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粘结的侧面在承载面S上的正投影与第一粘结区域a在承载面S上的正投影重叠。而为了让第二粘结区域b仅仅是对缓冲部件起定位作用,而不过度牵扯缓冲部件30,第二粘结区域b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缓冲部件30朝向承载面S的表面的面积的20%,例如是1%、3%、4%、5%、10%、15%或者20%。
第二粘结区域b的设置形式可以有多种,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9,沿缓冲部件30的延伸方向垂直方向上的两侧边分别与承载面S粘结,以形成第二粘结区域b,这样能够确保缓冲部件3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边都不至于与承载面S分离,又不至于与承载面S粘结面积太大。
又如,在一个具体方式中,当中框10呈矩形时,支撑部11呈矩形框架,缓冲部件30沿矩形轨迹延伸,缓冲部件30的边缘部的至少部分(如四个角)与承载面S粘结。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2至图4,支撑部11具有承载面S的一侧形成有限位凹槽u,缓冲部件30设置于限位凹槽u中,限位凹槽u能够对缓冲部件30进行定位,防止其滑动,且由于外界灰尘要通过缓冲部件30处,其必须绕至限位凹槽u中,经过一个曲折的路径才能进入显示面板40与背光模组20之间的封闭空间内,再加上显示面板40对缓冲部件30的挤压力,使缓冲部件30紧贴限位凹槽u,综合以上两个原因,灰尘不容易进入上述密闭空间,具体地,限位凹槽u的深度为0.2mm至0.4mm,例如是0.2mm、0.3mm、0.32mm、0.37mm或者0.4mm,且缓冲部件30厚度大于限位凹槽u的深度,以确保显示面板40压缩缓冲部件30时,缓冲部件30仍然能够有缓冲作用;为了使显示面板与承载面S发生冲撞,限位凹槽u的深度小于或等于缓冲部件30的厚度的60%,例如为20%、30%、50%或6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粘结区域a单位面积的粘结力不等于第二粘结区域b单位面积的粘结力的情况下,并不一定是第一粘结区域a的面积大于第二粘结区域b的面积,例如,当第一粘结区域a单位面积的粘结力大于第二粘结区域b单位面积的粘结力的情况下,第一粘结区域a的面积可以小于第二粘结区域b的面积,只要保证第一粘结区域a的总粘结力大于第二粘结区域b的总粘结力即可达到上述有益效果。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由于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a,而缓冲部件30与承载面S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b,并且第一粘结区域a的总粘结力大于第二粘结区域b的总粘结力,如在图3中,缓冲部件30的延伸方向,第一粘结区域a是连续的,而第二粘结区域b是间断的;或者,缓冲部件30和承载面S之间无粘结,无论哪一种情况: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之间的粘结力都大于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的粘结力,也就是缓冲部件30各部分主要与显示面板40保持同步,而第二粘结区域b主要是起到缓冲部件30与承载面S之间定位的作用,也就是缓冲部件30能够紧贴在显示面板40的底面,如图4所示,当中框10的支撑部11发生倾斜或者承载面S发生翘曲变形时,因上述变形,支撑部11的承载面S凸起的地方给缓冲部件30施加分散的作用力,而缓冲部件30与显示面板40紧贴设置,缓冲部件30各处均匀地给显示面板40施加作用力,因此,显示面板40不易因局部受力不均匀导致的显示质量下降。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3)

1.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框,具有框架部和形成于所述框架部内侧壁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具有承载面;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支撑部的承载面一侧;
背光模组,位于所述支撑部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缓冲部件,形成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承载面之间;
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粘结形成第一粘结区域;其中,
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粘结形成第二粘结区域,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粘结力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的粘结力;或者,所述缓冲部件和所述承载面之间无粘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单位面积的粘结力等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单位面积的粘结力;
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错开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区域沿所述承载面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交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面积至少占所述缓冲部件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的面积的60%;
而第二粘结区域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缓冲部件朝向所述承载面的表面的面积的2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粘结的侧面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粘结区域在所述承载面上的正投影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缓冲部件的延伸方向垂直方向上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承载面粘结,以形成所述第二粘结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沿矩形轨迹延伸,所述缓冲部件的边缘部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承载面粘结。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具有承载面的一侧形成有限位凹槽,所述缓冲部件设置于所述限位凹槽中,且所述缓冲部件厚度大于所述限位凹槽的深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凹槽的深度为0.2mm至0.4m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凹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缓冲部件厚度的6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区域的面积为所述第二粘结区域的面积的2倍至4倍。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
CN201922028714.4U 2019-11-20 2019-11-20 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3781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28714.4U CN210378182U (zh) 2019-11-20 2019-11-20 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28714.4U CN210378182U (zh) 2019-11-20 2019-11-20 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78182U true CN210378182U (zh) 2020-04-21

Family

ID=70257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28714.4U Active CN210378182U (zh) 2019-11-20 2019-11-20 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781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2247A (zh) * 2021-01-05 2021-04-1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2247A (zh) * 2021-01-05 2021-04-1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2652247B (zh) * 2021-01-05 2022-07-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89184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9765722B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10371887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U-shaped coupling member
JP3771077B2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WO2018201311A1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JP201218991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22083303A1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车载显示模组
CN210378182U (zh) 一种显示装置的框架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12305798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0109507U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JP555826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5225301A (ja) 表示装置
CN102998818B (zh) 显示装置
JP6053306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CN206929629U (zh) 显示设备
CN112086019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JP2016139126A (ja) 表示装置
CN108761900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0295069U (zh) 一种窄边电容式触摸屏结构
CN109143686B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737926U (zh) 一种显示装置用框架及显示装置
CN112882289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
CN113934034A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220252342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20367699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