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12436U - 物料运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物料运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12436U
CN210312436U CN201920610201.1U CN201920610201U CN210312436U CN 210312436 U CN210312436 U CN 210312436U CN 201920610201 U CN201920610201 U CN 201920610201U CN 210312436 U CN210312436 U CN 2103124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clamping arm
force application
arm
clamping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1020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金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njianc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njianc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njianc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njianc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1020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124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124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1243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物料运输装置,包括运输车和安装在所述运输车上的机械夹臂,所述运输车用于驱动所述机械夹臂沿预设路径行进;所述机械夹臂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具有第一夹持端,所述第二夹臂具有第二夹持端,所述第一夹臂可相对所述第二夹臂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夹持端。本实用新型的物料运输装置能够实现物料的机械化、自动化转运。

Description

物料运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板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料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电路板进行加工时,需要预先将电路板转运至加工工位。传统方式是手工转运,导致加工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物料运输装置,能够实现物料的机械化、自动化转运。
一种物料运输装置,包括运输车和安装在所述运输车上的机械夹臂,所述运输车用于驱动所述机械夹臂沿预设路径行进;所述机械夹臂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具有第一夹持端,所述第二夹臂具有第二夹持端,所述第一夹臂可相对所述第二夹臂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夹持端。
本实用新型的物料运输装置,通过设计可沿预设路径行进的运输车,在运输车上安装可夹取和释放物料的机械夹臂,使机械夹臂随运输车行进以将物料运输至加工工位,实现了物料的机械化、自动化转运。由此,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不仅提升了物料转运效率,并且由于机械化转运具有更高精度,因而也保证了物料的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物料运输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物料运输装置的机械夹臂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机械夹臂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的机械夹臂的座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机械夹臂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物料运输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物料运输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物料运输装置的载料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物料运输装置的载料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机械夹臂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物料运输装置,用于将物料运输至加工位置,该物料包括但不限于电路板,对物料的加工也不限于打孔。以下以该物料是为电路板为例,应理解这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定。
如图1所示,物料运输装置10可以包括运输车11和安装在运输车11上的机械夹臂12。
其中,运输车11用于驱动机械夹臂12沿预设路径行进。运输车11可以包括驱动装置111和车轮112,驱动装置111驱动车轮112滚动以使运输车11行进。驱动装置111包括但不限于电机和齿轮传动机构等,任意可以提供动力的装置均可作为驱动装置111。车轮112可以为四个,四个车轮112两两为一组,每组车轮112通过轮轴相连以实现同步转动。当然,车轮112的数目不限于此。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11可以将预设路径赋予车轮112,即预设路径由驱动装置111确定;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11仅用于驱动车轮112,该预设路径可通过其他导向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导轨、导向槽)实现;和/或,运输车11也可以不通过车轮112行进,而是直接在台面上滑行。
机械夹臂12用于夹取物料。机械夹臂12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夹臂121和第二夹臂122。第一夹臂121具有第一夹持端121a,第一夹持端121a为第一夹臂121的端部;第二夹臂122具有第二夹持端122a,第二夹持端122a为第二夹臂122的端部。第一夹臂121与第二夹臂122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以能夹取物料为准;第一夹臂121与第二夹臂122的分布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第一夹臂121在上、第二夹臂122在下。第一夹臂121可相对第二夹臂122转动,以使第一夹持端121a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端122a。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臂121与第二夹臂122均可转动,或者仅有其中一个转动,另一个保持固定。当第一夹持端121a靠近第二夹持端122a时,机械夹臂12进入闭合状态,此时物料可被夹持在第一夹持端121a与第二夹持端122a之间;当第一夹持端121a远离第二夹持端122a时,机械夹臂12进入张开状态,此时物料可被释放。本实施例中,运输车11的行进路径上有夹取位置和释放位置,当运输车11到达夹取位置时,第一夹持端121a靠近第二夹持端122a使机械夹臂12闭合,以将物料夹取。然后,运输车11携带物料向加工工位行进。在运输车11到达释放位置时,第一夹持端121a远离第二夹持端122a使机械夹臂12张开,以将物料释放,以便物料进入加工工位。
本实施例中,运输车11及机械夹臂12的动作可通过相应的逻辑设计进行控制。具体的,物料运输装置10可包括控制器和信号发射器,在运输车11和/或机械夹臂12上设置信号接收器,控制器通过信号发射器向信号接收器发送信号,以控制运输车11行进、机械夹臂12夹取和释放物料。
本实施例的物料运输装置10,通过设计可沿预设路径行进的运输车11,在运输车11上安装可夹取和释放物料的机械夹臂12,使机械夹臂12随运输车11行进以将物料运输至加工工位,实现了物料的机械化、自动化转运。由此,本实施例的方案不仅提升了物料转运效率;并且由于机械化转运具有更高精度,因而也保证了物料的加工精度。
如图2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机械夹臂12还可以包括座体123,座体123的具体构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不限于为图中所示。第一夹臂121与第二夹臂122均安装在座体123上,第一夹持端121a与第二夹持端122a均露在座体123外,第一夹臂121上除第一夹持端121a之外的部分,和/或第二夹臂122上除第二夹持端122a之外的部分则可以部分或全部位于座体123的内部。第一夹臂121与座体123转动相连。例如,座体123上可以设置转轴125(见图3所示),第一夹臂121可以穿设在转轴125上并绕转轴125转动。第二夹臂122与座体123固定相连。通过设计座体123,能很好地承载第一夹臂121与第二夹臂122,可以保证第一夹臂121与第二夹臂122可靠地夹取物料;而仅使第一夹臂121转动,则有利于简化机械夹臂12的机构运动控制,减小机械夹臂12的机构运动误差,最终有利于保证物料的可靠夹持。在其他实施例中,座体123并非是必需的,第一夹臂121与第二夹臂122可通过其他方式支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机械夹臂12还可以包括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第一施力部与第二施力部均安装在座体123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夹臂121的转动中心的相对两侧(例如位于转轴125的相对两侧)。第一施力部与第二施力部用于向第一夹臂121施加力矩,使第一夹臂121相对座体123转动。第一夹臂121的转动方向取决于第一施力部与第二施力部施加的力矩之和,第一施力部施加的力矩与第二施力部施加的力矩可以均使第一夹臂121沿同一方向转动,也可以分别使第一夹臂121具有沿不同方向转动的趋势。第一施力部施加的力矩与第二施力部施加的力矩的方向均可以固定,或者均可以变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并非是必需的,第一夹臂121与第二夹臂122可通过其他方式驱动。
结合图2与图3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座体123可以具有气腔123a,气腔123a在座体123的表面形成开口,气腔123a的腔壁上开设有通孔123b,该通孔123b的位置不限于在座体123背离第一夹持端121a与第二夹持端122a的一端。物料运输装置10还可以包括与通孔123b连通的气源,气源可通过通孔123b向气腔123a内充气或从气腔123a中抽气以改变气腔123a中的气量(即气体体积)。相应的,第一施力部124装在气腔123a中,并可在气压作用下沿气腔123a的腔壁滑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施力部124可以是活塞)。第一夹臂121上远离第一夹持端121a的一端从开口伸入气腔123a并与第一施力部124连接,以随第一施力部124的滑动而转动。具体的,当气源向气腔123a内充气时,气腔123a内气量增多,气压将推动第一施力部124沿气腔123a的腔壁滑动(如图中所示,第一施力部124将上滑),此时第一施力部124向第一夹臂121施加力矩。在第一施力部124的力矩与第二施力部126的力矩共同作用下,第一夹臂121转动以使机械夹臂12闭合。反之,当气源从气腔123a中抽气时,气腔123a内气量减少,第一施力部124所受的气压减小,第一施力部124所施加的力矩也减小。在第一施力部124的力矩与第二施力部126的力矩共同作用下,第一夹臂121转动以使机械夹臂12张开。气压驱动的方式设计简单,容易实现,驱动可靠,成本低廉。在其他实施例中,此种气压驱动结构并非是必需的,可以采用其他方式驱动第一施力部124。
结合图3与图4所示,在以上各实施方式中,座体123的表面可以开设有避空槽123c,避空槽123c与气腔123a的开口连通。第一夹臂121部分位于避空槽123c内(除第一夹持端121a以外),且通过该开口伸入气腔123a以与第一施力部124连接。第二施力部126则安装在避空槽123c的槽壁上,例如第二施力部126可以隐藏于避空槽123c的槽壁与第一夹臂121之间。通过设计避空槽123c,能使座体123对可转动的第一夹臂121进行避让,保证第一夹臂121能转动到位;而将第二施力部126设于避空槽123c中,能够对第二施力部126进行防护,避免其失效影响第一夹臂121的转动,也可以使产品外观简洁。在其他实施例中,避空槽123c相关的设计并非是必需的。
在以上各实施方式中,第二施力部126可具有弹性伸缩性能,例如第二施力部126包括但不限于为弹簧。第二施力部126施加的作用力与第一施力部124施加的作用力同向,即第二施力部126施加的力矩与第一施力部124施加的力矩,总是令第一夹臂121具有相反的转动趋势。例如,当第一施力部124为活塞时,其总是令第一夹持端121a具有靠近第二夹持端122a转动的趋势,而第二施力部126依靠其在压缩状态时提供的反弹力,可以令第一夹持端121a具有远离第二夹持端122a转动的趋势。因此,在机械夹臂12闭合的过程中,第二施力部126被逐渐压缩,第二施力部126充当阻尼;在机械夹臂12逐渐张开的过程中,第二施力部126逐渐伸长,第二施力部126作为助力。通过第二施力部126的此种弹性伸缩设计,能够对第一夹臂121的转动进行缓冲,避免转动过快导致失稳,进而保证不夹伤物料。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施力部126可以无需具有弹性伸缩性能。
如图2所示,在以上各实施方式中,机械夹臂12还可以包括活动件127,活动件127与第一夹持端121a转动连接,且部分伸到第一夹持端121a之外,第一夹持端121a的另一部分可以伸入第一夹持端121a内部形成转动连接。活动件127的转动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包括但不限于180°、90°、45°等。当物料相对倾斜放置或者物料表面非水平面时,第一夹持端121a接触物料表面时活动件127将发生转动以与物料表面紧密贴合,以达到稳固夹持物料的目的。当然,第二夹持端122a也可以设置此种活动部。通过设计活动件127,能够根据物料的放置姿态或表面特征自适应地调整夹持角度,增强了机械夹臂12的广泛适用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活动部不是必需的。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活动件127伸到第一夹持端121a之外的部分上可以设有缓冲块128。缓冲块128可由软质和具有适当弹性的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为橡胶、优力胶等。缓冲块128用于直接接触物料,可防止第一夹臂121将物料夹伤。当然,第二夹持端122a也可以设置缓冲块129。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块不是必需的。
如图5所示,在以上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臂121可以包括弯折相连的连接部1211和夹持部1212,第一夹持端121a为夹持部1212远离连接部1211的端部。当物料运输装置10包括座体123时,连接部1211与座体123相连,而夹持部1212则露在座体123之外。连接部1211与夹持部1212的弯折角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以能使第一夹臂121与第二夹臂122闭合时,第一夹持端121a可靠地夹持在物料表面为准。例如,该弯折角可以是90°。第一夹臂121的此种弯折结构设计,在夹持力一定的前提下,由于第一夹持端121a接触物料的面积较小,第一夹持端121a施加的压强较大,因此能将物料稳固地夹持,保证其可靠地转运。同样,第二夹臂122也可以具有此种弯折结构,例如第二夹臂122中的弯折角可以是钝角,使第二夹持端122a用于夹持物料的端面基本接近水平。在其他实施例中,此种弯折结构不是必需的。
如图1所示,在以上各实施方式中,运输车11还可以包括底板113,车轮112与驱动装置111可以设在底板113上。结合图1、图2和图5所示,机械夹臂12还可以包括固定件130,固定件130固定在底板113上。相应的,座体123可以安装在固定件130上,即机械夹臂12可通过座体123及固定件130安装在运输车11的底板113上。并且,座体123在固定件130上的安装位置可调,使得在底板113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夹持端121a、第二夹持端122a到底板113固定固定件130的表面的距离可调。例如,固定件130上可开设跑道形的连接孔130a,连接件131可固定在该连接孔130a中的任意位置。当需要调整座体123相对底板113的位置时(例如在图中所示的竖直方向上),可将连接件131松开并进行座体123的位置调整,此时连接孔130a相对连接件131的位置发生变化。调整确定之后,再将连接件131拧紧。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座体123的位置可调。当座体123的位置调整后,第一夹持端121a、第二夹持端122a到底板113连接固定件130的表面的距离也会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可调结构设计,能灵活地调整机械夹臂12的工作位置,使其适用于各种物料位置或各种尺寸的工作空间。在其他实施例中,此种可调结构设计不是必需的。
结合图6和图7所示,在以上各实施方式中,物料运输装置10还可以包括载料框14、载料板17和支撑架13。其中,支撑架13可以是由若干根梁或杆搭建而成的框体,用于支撑载料框14和运输车11,载料框14与运输车11可以并排相邻。支撑架13可以具有相拼接的第一支撑架131与第二支撑架132。第一支撑架131上支撑有运输车11(和机械夹臂12),运输车11可以放置在第一支撑架131的顶部。为保证运输车11平稳行进,第一支撑架131上可以铺设第一垫板15,在预设路径的起始位置(同夹取位置或靠近夹取位置。对于后一种情况,夹取位置是起始位置的下一位置)时,运输车11放置在第一垫板15之上,并可在第一垫板15上行进。第二支撑架132中支撑有载料框14,载料框14可以“镶嵌”在第二支撑架132的框格内。载料框14也可以是由若干根梁或杆搭建而成的框体,用于承载载料板17,载料板17可以安装在载料框14的框格内,载料框14内可以间隔层叠安装有若干层载料板17。预设路径上的夹取位置可以是第一支撑架131上的位置(当存在第一垫板15时,可以是第一垫板15上的位置),或者可以是载料板17上的位置。载料板17上可承载物料。本实施方式中,载料板17用于承载物料的表面,与运输车11的底板113固定固定件130的表面可以具有设定间距(该设定间距可大于或等于0)。
本实施方式中,当运输车11在夹取位置时,第一夹持端121a靠近第二夹持端122a并将物料夹持在第一夹持端121a与第二夹持端122a之间。完成物料夹取之后,运输车11可携带物料在载料板17上行进至释放位置,在释放位置第一夹持端121a远离第二夹持端122a以将物料释放。该释放位置可以是载料板17上的位置,即运输车11是在载料板17上释放物料(应理解,物料已被机械夹臂12夹起,运输车11不会碰撞到该物料)。或者,该释放位置可以是第二支撑架132上的位置,即运输车11超过载料板17之后到达第二支撑架132上的释放位置再释放物料。例如,为了保证运输车11平稳行进,第二支撑架132上也可以铺设第二垫板16,第二垫板16与第一垫板15分别对接在载料板17的相对两侧。运输车11行进到第二垫板16上之后再释放物料。物料释放之后进入加工工位,等待进行下一步加工。本实施方式中,物料的尺寸可以较大和/或机械夹臂12可以较长。当释放位置是在载料板17上时,运输车11仅行进到载料板17的一端而不用超过载料就释放物料,此时物料可以到达或基本到达加工工位;或者,当释放位置是在第二支撑架132上时,运输车11会超过载料板17并行进到第二支撑架132上(例如行进到第二垫板16上),此时物料可以到达或基本到达加工工位。当运输车11释放物料之后,运输车11可以原路返回至起始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载料框14可以是任意个,例如为两个。若干载料框14可连为一体或相独立。相应的,运输车11及机械夹臂12的数目可与载料框14的数目匹配,一个载料框14对应一个运输车11及机械夹臂12,一个机械夹臂12只夹取一个载料框14中的物料。
本实施方式中,机械夹臂12可以仅将物料的一端从载料板17上夹起,使物料部分仍接触载料板17。在行进时,物料被夹起的部分悬空,未被夹起的部分在载料板17上滑行。当然,机械夹臂12也可以将物料完全夹起,物料在运输时完全悬空。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计支撑架13、载料框14和载料板17,能够实现物料的集中存放;通过令运输车11可在夹取位置从载料板17上夹起物料、携带物料在载料板17上行进、在到达释放位置后将物料释放,能够实现物料拿取和转运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不仅提升了物料转运效率,而且保证了物料的加工精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架13、载料框14和载料板17的相关设计并非是必需的。
如图8所示,在以上实施方式中,载料板17用于承载物料的表面可以形成导向槽17a。导向槽17a可与载料板17的其余部分一体形成,即通过制槽工艺在载料板17形成导向槽17a;或者,如图9所示,载料板17’可以包括第一子板171’、槽型件172’和第二子板173’,槽型件172’连接在第一子板171’与第二子板173’之间,槽型件172’具有导向槽17a,槽型件172’的横截面呈凹槽状。结合图1、图2、图8和图9所示,在夹取位置时,第二夹持端122a伸入导向槽17a中。在运输车11携带物料在载料板17上行进的过程中,第二夹持端122a在导向槽17a内移动,以对运输车11进行导向,即运输车11的预设路径由导向槽17a限定和形成。通过机械夹臂12与导向槽17a的配合实现运输车11的运动导向,能够利用简单的导向结构简化运输车11的驱动控制,减小设计、制造及调试成本。进一步的,当存在第一垫板15与第二垫板16时,第一垫板15和/或第二垫板16上也可以设计导向槽,垫板上的导向槽与载料板17上的导向槽17a对接,使第二夹持端122a在起始位置与释放位置也均伸到导向槽中,由此在整个预设路径上都通过导向槽对运输车11进行导向。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向槽的设计不是必需的。
如图10所示,在以上各实施方式中,第二夹持端122a还可以设计转动件132,转动件132与第二夹臂122转动连接,转动件132包括但不限于轴承、滚珠、滚柱等。在夹取位置时,第二夹持端122a与转动件132均伸入导向槽中。在运输车11携带物料在载料板17上行进时,转动件132沿导向槽的槽壁滚动,此时第二夹持端122a可不接触导向槽的槽壁。通过设计转动件132,能够减小机械夹臂12与导向槽的摩擦,减少运输车11的能量消耗,也提升运输车11的运动顺畅性和平稳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转动件132的设计不是必需的。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以上各实施方式中,运输车11和机械夹臂12的高度可以固定。载料框14中可以安装有至少两个载料板17,至少两个载料板17间隔层叠。载料框14可在支撑架13上滑动,以带动任一个载料板17移至对应机械夹臂12的位置,使机械夹臂12夹取与之对应的载料板17上的物料。当前载料板17上的物料被转运出去后,载料框14可滑动设定距离,使下一载料板17移至与机械夹臂12对应,机械夹臂12则继续夹取该载料板17上的物料,如此重复直到全部载料板17上的物料都被转运。优选的,支撑件上可以设置丝杠机构,载料框14可与丝杠机构中的螺母相连,以跟随螺母沿丝杆滑动。为保证载料框14平稳滑动,支撑架13上还可设置若干导杆,载料框14上可设置导杆滑块,导杆滑块穿设在导杆上并可沿导杆滑动。在螺母的驱动下,导杆滑块可带动载料框14实现滑动。通过设计可承载多层物料的载料框14并使载料框14可滑动,能够令固定的机械夹臂12夹取到不同层的物料,实现大批量的物料转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此种设计并非是必需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的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运输车和安装在所述运输车上的机械夹臂,所述运输车用于驱动所述机械夹臂沿预设路径行进;所述机械夹臂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具有第一夹持端,所述第二夹臂具有第二夹持端,所述第一夹臂可相对所述第二夹臂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端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夹持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械夹臂包括座体,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均安装在所述座体上,所述第一夹持端与所述第二夹持端均露在所述座体外;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座体转动相连,所述第二夹臂与所述座体固定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械夹臂包括第一施力部和第二施力部,所述第一施力部与所述第二施力部均安装在所述座体上,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夹臂的转动中心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施力部与所述第二施力部用于向所述第一夹臂施加力矩,使所述第一夹臂相对所述座体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体具有气腔,所述气腔在所述座体的表面形成开口,所述气腔的腔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物料运输装置包括与所述通孔连通的气源,所述气源可通过所述通孔向所述气腔内充气或从所述气腔中抽气以改变气腔中的气量;所述第一施力部装在所述气腔中,并可在气压作用下沿所述腔壁滑动;所述第一夹臂上远离所述第一夹持端的一端从所述开口伸入所述气腔并与所述第一施力部连接,以随所述第一施力部的滑动而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体的表面开设有避空槽,所述避空槽与所述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夹臂部分位于所述避空槽内,所述第二施力部安装在所述避空槽的槽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施力部可弹性伸缩,所述第二施力部施加的作用力与所述第一施力部施加的作用力同向。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械夹臂包括活动件,所述活动件与所述第一夹持端转动连接,且部分伸到所述第一夹持端之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动件伸到所述第一夹持端之外的部分上设有缓冲块。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夹持端上设有缓冲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臂包括弯折相连的连接部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端为所述夹持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输车包括底板;所述机械夹臂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座体安装在所述固定件上且所述座体在所述固定件上的安装位置可调,使得在所述底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夹持端、所述第二夹持端到所述底板固定所述固定件的表面的距离可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料运输装置包括载料框、载料板和支撑架,所述载料框和所述运输车均支撑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载料框与所述运输车并排相邻,所述载料板安装在所述载料框中,所述载料板用于承载物料;所述运输车具有位于所述预设路径上的夹取位置和释放位置,在所述夹取位置时所述第一夹持端靠近所述第二夹持端并将物料夹持在所述第一夹持端与所述第二夹持端之间;完成物料夹取之后,所述运输车可携带物料在所述载料板上行进至释放位置;在所述释放位置,所述第一夹持端远离所述第二夹持端以将物料释放。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料板用于承载物料的表面形成导向槽;在所述夹取位置时,所述第二夹持端伸入所述导向槽中;在所述运输车携带物料在所述载料板上行进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夹持端在所述导向槽内移动,以对所述运输车进行导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夹持端设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第二夹臂转动连接;在所述夹取位置时,所述第二夹持端与所述转动件均伸入所述导向槽中;在所述运输车携带物料在所述载料板上行进时,所述转动件沿所述导向槽的槽壁滚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物料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料框中安装有至少两个所述载料板,至少两个所述载料板间隔层叠,所述载料框可在所述支撑架上滑动,以带动任一个所述载料板移至对应所述机械夹臂的位置,使所述机械夹臂夹取对应的所述载料板上的物料。
CN201920610201.1U 2019-04-29 2019-04-29 物料运输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3124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10201.1U CN210312436U (zh) 2019-04-29 2019-04-29 物料运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10201.1U CN210312436U (zh) 2019-04-29 2019-04-29 物料运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12436U true CN210312436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37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10201.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312436U (zh) 2019-04-29 2019-04-29 物料运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124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0933A (zh) * 2020-08-13 2020-11-10 陈祥德 一种建筑施工用辅助安装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0933A (zh) * 2020-08-13 2020-11-10 陈祥德 一种建筑施工用辅助安装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47503A (zh) 一种家电制造用转运装置
CN110615241B (zh) 物品输送体
CN210312436U (zh) 物料运输装置
CN111634681A (zh) 一种吸附装卸装置
CN108583112A (zh) 基于玻璃精雕机的自动化生产线
KR20090077534A (ko) 패널이송용 흡착장치
CN117735197A (zh) 一种光伏组件的安装装置
CN204624685U (zh) 一种快速传送装置
CN111185932B (zh) 一种机器人抓取机构
CN213386073U (zh) 具有高稳定性的穿梭车
CN215248132U (zh) 一种玻璃输送系统
CN214446361U (zh) 适用于光伏组件的搬运装置
CN114873227A (zh) 一种电池固定装置、运输线以及电池运输系统
CN210336001U (zh) 吸附机械手
CN212608001U (zh) 一种适配多种规格电路板的上料设备
CN112960324A (zh) 具有辅助夹紧功能的搬运设备
CN210285936U (zh) 一种叠合镜板用真空搬运装置
CN215286559U (zh) 具有高稳定性的行走装置及穿梭车
CN112744588A (zh) 具有衬纸的玻璃搬运抓手装置
CN112978375A (zh) 工作站
CN219362450U (zh) 一种紧凑型夹具
CN113859943B (zh) 测试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2388755A (zh) 一种用于地板条的拼装整合设备
CN216335306U (zh) 配合agv小车使用的周转箱拆码垛机械手
CN217751425U (zh) 一种多自由度搬移机械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4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