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29281U - 一种过滤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过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29281U
CN210229281U CN201920706742.4U CN201920706742U CN210229281U CN 210229281 U CN210229281 U CN 210229281U CN 201920706742 U CN201920706742 U CN 201920706742U CN 210229281 U CN210229281 U CN 2102292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base
filter
sealing connection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0674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andong Jia
贾建东
Jiangming Guo
郭江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Cobetter Filt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0674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292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292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292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滤器,其包括:筒体、滤芯、缓冲连接件和底座,所述的滤芯包括接口,所述的底座包括一个内筒,所述的筒体位于底座的上部并包裹住滤芯,所述的筒体和底座形成不透液的密封连接。所述的缓冲连接件通过位于其第一端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与底座的内筒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通过位于其第二端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与滤芯的接口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过滤过程中,当打开和关闭管路上的入口阀时,流体的冲击力同时作用于滤芯的接口与缓冲连接件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及缓冲连接件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与底座的内筒,流体的冲击力被分散,减小了滤芯的接口实际受到的冲击作用,减小对滤芯的接口的损伤作用力,延长滤芯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过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过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滤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有缓冲连接件的过滤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一类过滤器如附图1所示,该过滤器的主要部件包括筒体、滤芯1、底座2和卡圈(卡圈和筒体未在附图1中示出),滤芯1插入底座2,滤芯1的接口10与底座2的内筒20匹配连接,筒体套在底座2的上方,包裹住滤芯1,再利用卡圈将筒体和底座2密封连接,其中筒体、底座2和卡圈是重复使用的,而滤芯1使用一次达到最大使用寿命后即丢弃,然后将更换新的滤芯1。这种类型的过滤器通常用于流体流速较大的工况,在打开入口阀后,流速很大的流体会对滤芯1产生较大的直接冲击作用,滤芯1受到正向压力,滤芯1可能会出现上下震动或水平晃动,从而在接口10与底座2的连接部位间产生摩擦作用力;关闭入口阀后,滤芯1受到的正向压差突然消失,则容易出现滤芯1向上反冲的现象,滤芯1向上反冲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底座2的连接部位间摩擦。当多次打开和关闭入口阀后,滤芯1的接口10和底座2的连接部位间,由于多次的强烈的流体冲击带来的直接摩擦和冲击作用,在很短的时间内滤芯1的接口10形成严重的摩擦损伤,导致接口10与内筒20间的密封连接失效,而滤膜尚未达到最大使用寿命,这就造成了对滤膜的浪费。
根据制造成本高低、工艺复杂程度、安装操作的便捷性及应用环境的密封性要求等,该过滤器的滤芯1通常利用226卡入式、DH126卡入式、222凸台插入式及标准222插入式等形式的接口10与底座2的内筒20形成可拆卸式的密封连接,相应地,底座2的内筒20为了与滤芯1的接口10适配,在其连接部位设置对应的匹配结构,即对应一种接口10结构和尺寸的滤芯1,就必须提供与之唯一适配的底座2,这就提高了过滤器的制造成本,底座2的兼容性差。当需要更换的滤芯1的接口10与固定在管路中的底座2的内筒20的连接结构不能适配时,就要一起拆掉固定在管路中的底座2,更换与新的滤芯1的接口10匹配的底座2,这使得滤芯1的更换操作更加繁琐。
此外,通常滤芯1的材质为PP,底座2根据过滤料液的种类和重复使用寿命要求不同,材质有PP和PVDF的,由于滤芯1的接口10和底座2材质硬度较大、且硬度值也比较接近,二者的连接部位间不易形成紧密的接触及挤压,因而未实现最佳的密封连接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现有的过滤器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问题:多次打开或关闭过滤器管路上的入口阀时,带来的强烈的流体冲击或正向压差的突然消失,在滤芯的接口和底座的连接部位间产生多次的直接摩擦和冲击作用,在很短的时间内滤芯的接口形成严重的摩擦损伤,进而导致接口与内筒间的密封连接失效的问题;及过滤器的底座兼容性差及滤芯的接口和底座间未能形成最佳密封连接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过滤器。
该过滤器包括:
筒体、滤芯和底座,所述的滤芯包括接口,所述的接口中心为供流体进出的流体通道,所述的底座包括一个内筒,所述的滤芯通过接口与底座的内筒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所述的筒体位于底座的上部并包裹住滤芯,所述的筒体和底座形成不透液的密封连接。
在所述的滤芯和底座之间还设有一个缓冲连接件,所述的缓冲连接件包括:第一端、第二端、第一密封连接结构和第二密封连接结构及位于中心的流体通道,所述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设于第一端,所述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设于第二端,所述的缓冲连接件通过第一密封连接结构与底座的内筒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通过第二密封连接结构与滤芯的接口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
现有的过滤器,滤芯的接口和底座的内筒直接连接,当多次打开或关闭过滤器管路上的入口阀时,带来的强烈的流体冲击或正向压差的突然消失,在滤芯的接口和底座的连接部位间产生多次的直接摩擦和冲击作用,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滤芯的接口造成严重的摩擦损伤,导致接口与内筒间的密封连接失效的问题;另外,该过滤器还存在底座兼容性差及滤芯的接口和底座间未能形成最佳密封连接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通过在滤芯和底座之间加设一个缓冲连接件,该缓冲连接件插在滤芯和底座之间,其第一端与底座的内筒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第二端与滤芯的接口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打开和关闭管路上的入口阀时,流体的冲击力同时作用于滤芯的接口与缓冲连接件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及缓冲连接件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与底座的内筒,流体的冲击力被分散,实际作用于滤芯的接口上的冲击力变小了,也就减小了滤芯的接口实际受到的冲击作用,因而减小对滤芯的接口的损伤作用力,延长滤芯的使用寿命。
此外,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连接件,还能够解决滤芯的接口与底座的连接结构不匹配问题及由此带来的更换繁琐的问题。该缓冲连接件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与底座匹配连接,第二密封连接结构与滤芯的接口结构匹配连接。即使底座的内筒和滤芯的接口不匹配,更换操作时,也不需要拆除固定在管路上的底座,只需先在底座上安装缓冲连接件,然后在缓冲连接件上安装滤芯即可。该缓冲连接件使得同一底座能够适配不同接口结构或不同接口尺寸的滤芯,同时简化了过滤器的更换操作,改善底座的兼容性。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设于第一端的外壁上,所述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设于第二端的内壁上,所述的缓冲连接件通过其第一端的外壁上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与底座的内筒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通过第二端的内壁上的第二密封连接件结构与滤芯的接口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
安装时,将缓冲连接件的第一端插入底座的内筒,位于第一端的外壁上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与内筒的内壁上密封连接结构匹配、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滤芯的接口插入缓冲连接件的第二端、并与位于第二端的内壁上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使得滤芯、缓冲连接件和底座三者间形成最佳的密封连接形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连接位置间的泄漏风险。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包括设在第一端的外壁上的一个或两个密封圈,所述的第一端插入底座的内筒,所述的一个或两个密封圈与底座的内筒的内壁接触,并被挤压,使得所述的缓冲连接件的第一端与底座形成密封连接。
所述的缓冲连接件通过第一端外壁上的密封圈与底座的内筒内壁间的接触、挤压,实现密封连接,该第一密封连接结构比较简单,容易制造,成本低,且其密封连接操作简单方便,安装时只需将缓冲连接件插入底座的内筒即可,适用于流体流速不大且比较平稳的工况。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包括位于第一端的外壁上的一个或两个密封圈和凸出结构,所述的底座的内筒的内壁上设有凹槽,所述的一个或两个密封圈与底座的内筒的内壁接触,并被挤压,而所述的凸出结构卡在底座的内筒的内壁上的凹槽内,二者作用结合使得所述的缓冲连接件的第一端与底座形成密封连接。凸出结构和底座的内筒的内壁上凹槽的配合连接,大大提高了底座和缓冲连接件间的连接牢固性。
进一步的,所述的凸出结构包括肋状结构或柱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肋状结构为直的肋状结构或斜的肋状结构。
安装时,旋转所述的缓冲连接件一定的角度,将第一端的外壁上的凸出结构旋入底座的内筒的内壁的凹槽内,从而卡住缓冲连接件,且密封圈与底座的内筒的内壁接触,并被挤压,此两种密封作用相结合,能够提供更好的密封连接效果。因此,该第一密封连接结构适用于流体流动的波动较大、流速较大的工况,确保缓冲连接件与底座间的牢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包括第二端的内壁上的槽结构,所述的滤芯的接口包括设于外壁上的密封圈和突出结构,所述的突出结构卡入第二端的内壁上的槽结构,密封圈与第二端的内壁接触、挤压,使得所述的滤芯与缓冲连接件的第二端形成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槽结构为平槽结构或斜槽结构。
安装时,只需旋转滤芯一定的角度,将接口的突出结构旋入并卡在第二端内壁上的槽结构内,同时,密封圈与第二端的内壁接触、挤压,即可实现滤芯和缓冲连接件的第二端间的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包括第二端的内壁,所述的滤芯的接口包括设于外壁上的一个或两个密封圈,所述的滤芯的接口插入第二端的内部,所述的一个或两个密封圈与第二端的内壁接触、挤压,使得所述的滤芯与缓冲连接件的第二端间形成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缓冲连接件的第一端的外径等于或最好稍大于底座的内筒的内径,第二端的内径等于或最好稍小于滤芯接口的外径。安装完成后,缓冲连接件的第一端的外壁与底座的内筒内壁间、滤芯接口的外壁与第二端的内壁间形成一定的挤压作用,进一步改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的缓冲连接件的材质硬度小于滤芯和底座的材质硬度。
在过滤过程中,在滤芯和底座间安装缓冲连接件,由于缓冲连接件的材质硬度小于滤芯和底座的材质硬度,能够减小滤芯的接口与底座的连接部位间的磨擦作用力,缓冲磨损伤害,且每两个连接部位的材质的硬度不同,便于产生紧密接触和挤压作用,改善连接部位间的密封连接效果,提高过滤器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其包括:筒体、滤芯、底座和缓冲连接件,所述的缓冲连接件位于滤芯和底座之间,滤芯和底座通过该缓冲连接件连接。该缓冲连接件起到分散流体对滤芯的冲击力的作用,使得实际作用于滤芯或滤芯的接口上的冲击力变小,减小了滤芯的接口实际受到的冲击作用力,确保过滤器的密封连接的可靠性,延长滤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现有的过滤器的滤芯插入底座的内筒后的剖视图;
图2为现有的一种接口结构的滤芯的主视图;
图3为现有的另一种接口结构的滤芯的主视图;
图4为现有的第三种接口结构的滤芯的主视图;
图5为现有的一种底座的剖视图;
图6为现有的另一种底座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缓冲连接件的轴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缓冲连接件的轴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种缓冲连接件的轴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种缓冲连接件的轴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种缓冲连接件的轴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六种缓冲连接件的轴侧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连接件与滤芯及底座安装后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14中:1-滤芯,10-接口,101-直的突出结构,102-第一密封圈,103-倾斜的突出结构,104-小圆柱,2-底座,20-内筒,21-凹槽,3-缓冲连接件,31-第一端, 32-第二端,33-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0-第二密封圈,331-直的肋状结构,332-斜的肋状结构,333-柱状结构,34-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0-平槽结构,341-斜槽结构,35-流体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图2-4示出现有的三种滤芯1。
如图2所示,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壁上设有直的突出结构101和第一密封圈102。
如图3所示,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壁上设有倾斜的突出结构103和第一密封圈102。
如图4所示,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壁上设有小圆柱104和第一密封圈102。
图5-6示出现有的两种底座2。
如图5所示,底座2的内筒20的内壁上的凹槽21为直的槽结构。
如图6所示,底座2的内筒20的内壁上的凹槽21为斜的槽结构。
图7-12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六种结构的缓冲连接件3。
如图7所示,缓冲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和流体通道35,其中,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包括位于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二密封圈330和直的肋状结构331,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为位于第二端32的内壁的平槽结构340。
如图8所示,缓冲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和流体通道35,其中,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包括位于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二密封圈330和直的肋状结构331,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为位于第二端32的内壁的斜槽结构341。
如图9所示,缓冲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和流体通道35,其中,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包括位于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二密封圈330和斜的肋状结构332,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为位于第二端32的内壁的平槽结构340。
如图10所示,缓冲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和流体通道35,其中,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包括位于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二密封圈330和斜的肋状结构332,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为位于第二端32的内壁的斜槽结构341。
如图11所示,缓冲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和流体通道35,其中,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包括位于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二密封圈330和柱状结构3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为位于第二端32的内壁的平槽结构340。
如图12所示,缓冲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和流体通道35,其中,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包括位于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二密封圈330和柱状结构3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为位于第二端32的内壁的斜槽结构341。
如图13所示,滤芯1、底座2和缓冲连接件3配合安装完成,缓冲连接件3通过位于其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与底座2的内筒20的内壁上的凹槽21配合连接,通过位于第二端32的内壁上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与滤芯1的接口10配合连接。
该缓冲连接件3插在滤芯1和底座2之间,其第一端31与底座2的内筒20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第二端32与滤芯1的接口10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打开和关闭管路上的入口阀时,流体的冲击力同时作用于滤芯1的接口10与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及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与底座2的内筒2,即流体的冲击力被分散,实际作用于滤芯1的接口10上的冲击力变小了,减小了滤芯1的接口10实际受到的冲击作用,减小对滤芯1的接口10的损伤作用力,延长滤芯1的使用寿命。
此外,现有的过滤器的底座2兼容性差,同一底座2只能适配一种接口结构或尺寸的滤芯1。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连接件3,还能够解决滤芯1的接口10与底座2的连接结构不匹配问题。该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与底座2匹配连接,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与滤芯1的接口10结构匹配连接。即使滤芯1的接口10与底座2的内筒不匹配,更换操作时,也不需要拆除固定在管路上的底座2,只需先在底座2上安装缓冲连接件3,然后在缓冲连接件3上安装滤芯1即可。该缓冲连接件3使得同一底座2能够适配不同接口结构或不同接口尺寸的滤芯1,同时简化了过滤器的更换操作,改善底座2的兼容性。
滤芯1、缓冲连接件3和底座2的具体的配合方式如下。
当底座2的内筒20的内壁上凹槽21为如图5所示的直的槽结构时,缓冲连接件3可为如图7所示的结构,即缓冲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和流体通道35,其中,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包括位于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二密封圈330和直的肋状结构331,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为位于第二端32的内壁的平槽结构340。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直的肋状结构331旋入和卡在内筒20的直的槽结构的凹槽21内,第二密封圈330被挤压在第一端31的外壁和内筒20的内壁间,以此将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和底座2的内筒21密封连接。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可与如图2或4所示的滤芯1配合连接。图2所示的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壁上设有直的突出结构101和第一密封圈102,直的突出结构101旋入并卡在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的平槽结构340内,第一密封圈102被接口10的外壁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挤压,从而实现了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与滤芯1的接口10间的配合连接。图4所示的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壁上设有小圆柱104和第一密封圈102,小圆柱104旋入并卡在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的平槽340内,第一密封圈102被接口10的外壁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挤压,从而实现了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与滤芯1的接口10间的配合连接。此外,缓冲连接件3的流体通道35与接口10的中心、滤芯1的内部及内筒20的内部形成流体连通。
当底座2的内筒20的内壁上凹槽21为如图5所示的直的槽结构时,缓冲连接件3为如图8所示的结构,即缓冲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和流体通道35,其中,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包括位于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二密封圈330和直的肋状结构331,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为位于第二端32的内壁的斜槽结构341,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直的肋状结构331旋入和卡在内筒20的直的槽结构的凹槽21内,第二密封圈330被挤压在第一端31的外壁和内筒20的内壁间,以此将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和底座2的内筒21密封连接。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则与如图3所示的滤芯1配合连接。图3所示的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壁上设有接口10外壁上的倾斜的突出结构103和第一密封圈102,倾斜的突出结构103旋入并卡在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的斜槽结构341内,第一密封圈102被接口10的外壁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挤压,从而实现了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与滤芯1的接口10间的配合连接。此外,缓冲连接件3的流体通道35与接口10的中心、滤芯1的内部及内筒20的内部形成流体连通。
当底座2的内筒20的内壁上凹槽21为如图5所示的直的槽结构时,缓冲连接件3可为如图11所示的结构,即缓冲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和流体通道35,其中,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包括位于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二密封圈330和柱状结构3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为位于第二端32的内壁的平槽结构340。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柱状结构333旋入和卡在内筒20的直的槽结构的凹槽21内,第二密封圈330被挤压在第一端31的外壁和内筒20的内壁间,以此将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和底座2的内筒21密封连接。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可与如图2或4所示的滤芯1配合连接。图2所示的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壁上设有直的突出结构101和第一密封圈102,直的突出结构101旋入并卡在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的平槽结构340内,第一密封圈102被接口10的外壁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挤压,从而实现了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与滤芯1的接口10间的配合连接。图4所示的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壁上设有小圆柱104和第一密封圈102,小圆柱104旋入并卡在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的平槽340内,第一密封圈102被接口10的外壁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挤压,从而实现了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与滤芯1的接口10间的配合连接。此外,缓冲连接件3的流体通道35与接口10的中心、滤芯1的内部及内筒20的内部形成流体连通。
当底座2的内筒20的内壁上凹槽21为如图5所示的直的槽结构时,缓冲连接件3为如图12所示的结构,即缓冲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和流体通道35,其中,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包括位于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二密封圈330和柱状结构3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为位于第二端32的内壁的斜槽结构341。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柱状结构333旋入和卡在内筒20的直的槽结构的凹槽21内,第二密封圈330被挤压在第一端31的外壁和内筒20的内壁间,以此将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和底座2的内筒21密封连接。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则与如图3所示的滤芯1配合连接。图3所示的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壁上设有接口10外壁上的倾斜的突出结构103和第一密封圈102,倾斜的突出结构103旋入并卡在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的斜槽结构341内,第一密封圈102被接口10的外壁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挤压,从而实现了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与滤芯1的接口10间的配合连接。此外,缓冲连接件3的流体通道35与接口10的中心、滤芯1的内部及内筒20的内部形成流体连通。
当底座2的内筒20的内壁上凹槽21为如图6所示的斜的槽结构时,缓冲连接件3可为如图9所示的结构,即缓冲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和流体通道35,其中,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包括位于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二密封圈330和斜的肋状结构332,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为位于第二端32的内壁的平槽结构340。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斜的肋状结构332旋入和卡在内筒20的斜的槽结构的凹槽21内,第二密封圈330被挤压在第一端31的外壁和内筒20的内壁间,以此将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和底座2的内筒21密封连接。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可与如图2或4所示的滤芯1配合连接。图2所示的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壁上设有直的突出结构101和第一密封圈102,直的突出结构101旋入并卡在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的平槽结构340内,第一密封圈102被接口10的外壁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挤压,从而实现了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与滤芯1的接口10间的配合连接。图4所示的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壁上设有小圆柱104和第一密封圈102,小圆柱104旋入并卡在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的平槽340内,第一密封圈102被接口10的外壁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挤压,从而实现了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与滤芯1的接口10间的配合连接。此外,缓冲连接件3的流体通道35与接口10的中心、滤芯1的内部及内筒20的内部形成流体连通。
当底座2的内筒20的内壁上凹槽21为如图6所示的斜的槽结构时,缓冲连接件3可为如图10所示的结构,即缓冲连接件3包括第一端31、第二端32、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和流体通道35,其中,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包括位于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二密封圈330和斜的肋状结构332,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为位于第二端32的内壁的斜槽结构341。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斜的肋状结构332旋入和卡在内筒20的斜的槽结构的凹槽21内,第二密封圈330被挤压在第一端31的外壁和内筒20的内壁间,以此将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和底座2的内筒21密封连接。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可与如图3所示的滤芯1配合连接。图3所示的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壁上设有接口10外壁上的倾斜的突出结构103和第一密封圈102,倾斜的突出结构103旋入并卡在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的斜槽结构341内,第一密封圈102被接口10的外壁和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壁挤压,从而实现了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与滤芯1的接口10间的配合连接。此外,缓冲连接件3的流体通道35与接口10的中心、滤芯1的内部及内筒20的内部形成流体连通。
此外,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33还可以仅包括设在第一端31的外壁上的一个或两个密封圈,相应地,底座2的内筒20的内壁上也不设置凹槽结构。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插入底座2的内筒20,该一个或两个密封圈与底座2的内筒20的内壁接触,并被挤压,以使得缓冲连接件3的第一端31与底座2形成密封连接。
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34仅包括第二端32的内壁,即第二端32的内壁不设置槽结构,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壁上仅设置一个或两个密封圈,也不设置突出结构,滤芯1的接口10插入第二端32内部,第二端32的内壁接触、挤压该一个或两个密封圈,使得滤芯1与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形成密封连接。
为进一步提高缓冲连接件3与滤芯1及底座2间的连接牢固性,缓冲连接件3的第二端32的内径等于或稍小于滤芯1的接口10的外径,第一端31的外径等于或稍大于底座2的内筒20的内径。
为增强缓冲连接件3对滤芯1的接口10所受的冲击作用的缓解效果,缓冲连接件3的材质的硬度小于滤芯1和底座2的材质的硬度。
以上已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过滤器,包括,筒体、滤芯和底座,所述的滤芯包括接口,所述的接口中心为供流体进出的流体通道,所述的底座包括一个内筒,所述的滤芯通过接口与底座的内筒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所述的筒体位于底座的上部并包裹住滤芯,所述的筒体和底座形成不透液的密封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滤芯和底座之间还设有一个缓冲连接件,所述的缓冲连接件包括:第一端、第二端、第一密封连接结构和第二密封连接结构及位于中心的流体通道,所述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设于第一端,所述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设于第二端,所述的缓冲连接件通过第一密封连接结构与底座的内筒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通过第二密封连接结构与滤芯的接口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设于第一端的外壁上,所述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设于第二端的内壁上,所述的缓冲连接件通过其第一端的外壁上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与底座的内筒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通过第二端的内壁上的第二密封连接件结构与滤芯接口形成可拆卸的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包括设在第一端的外壁上的一个或两个密封圈,所述的第一端插入底座的内筒,所述的一个或两个密封圈与底座的内筒的内壁接触,并被挤压,使得所述的缓冲连接件的第一端与底座形成密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密封连接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一端的外壁上的凸出结构,所述的底座的内筒的内壁上设有凹槽,所述的凸出结构卡在底座的内筒的内壁上的凹槽内,使得所述的缓冲连接件的第一端与底座形成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出结构为肋状结构或柱状结构,所述的肋状结构为直的肋状结构或斜的肋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包括第二端内壁上的槽结构,所述的滤芯的接口包括设于外壁上的密封圈和突出结构,所述的突出结构卡入第二端内壁上的槽结构,所述的第二端的内壁接触、挤压密封圈,使得所述的滤芯与缓冲连接件的第二端形成密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端内壁上的槽结构为平槽结构或斜槽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密封连接结构包括第二端的内壁,所述的滤芯的接口包括设于外壁上的一个或两个密封圈,所述的滤芯的接口插入第二端内部,所述的第二端的内壁接触、挤压该一个或两个密封圈,使得所述的滤芯与缓冲连接件的第二端形成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端的内径等于或稍小于滤芯的接口的外径,所述的第一端的外径等于或稍大于底座的内筒的内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连接件的材质的硬度小于滤芯和底座的材质的硬度。
CN201920706742.4U 2019-05-17 2019-05-17 一种过滤器 Active CN2102292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06742.4U CN210229281U (zh) 2019-05-17 2019-05-17 一种过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06742.4U CN210229281U (zh) 2019-05-17 2019-05-17 一种过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29281U true CN210229281U (zh) 2020-04-03

Family

ID=69970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06742.4U Active CN210229281U (zh) 2019-05-17 2019-05-17 一种过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292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6767A (zh) * 2020-10-30 2021-03-02 南京嘉源润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针对印染废水的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6767A (zh) * 2020-10-30 2021-03-02 南京嘉源润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针对印染废水的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49413B2 (en) Upper end cap for filter
CN210229281U (zh) 一种过滤器
CN202188178U (zh) 一种过滤型止回阀
CN209770311U (zh) 内窥镜吸引阀及内窥镜
CN217736340U (zh) 一种截止阀
WO2019227855A1 (zh) 滤芯组件及净水器
CN210631791U (zh) 滤芯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CN216742843U (zh) 截止阀
CN103542148A (zh) 一种具有过滤、防倒流功能的减压阀
CN107489789A (zh) 硬密封小流量换向阀
CN209922928U (zh) 一种同端两接口件、同端两接口组件、快接滤芯和净水机
CN201277173Y (zh) 一种隔膜泵用快速接头
CN102966770A (zh) 一种用于多粉尘环境下的弹性胶管式单向阀
CN110529315B (zh) 一种进油阀、高压油泵及发动机
CN208859127U (zh) 密封管接头
CN207796167U (zh) 两位三通换向阀
US10173154B2 (en) Filter device for fluids
CN211315205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隔膜阀开关机构及隔膜阀
CN105715836A (zh) 一种具有泄气阀的通用气嘴
CN201041786Y (zh) 压差开关
CN110081038A (zh) 一种传感器接头
CN212690933U (zh) 一种单向阀
TWM578613U (zh) Filter connector improvement
CN209385320U (zh) 双头隔膜泵组件和净水器
CN219139833U (zh) 平衡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