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11958U - 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211958U CN210211958U CN201921344636.2U CN201921344636U CN210211958U CN 210211958 U CN210211958 U CN 210211958U CN 201921344636 U CN201921344636 U CN 201921344636U CN 210211958 U CN210211958 U CN 2102119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inlet
- circulation air
- air door
- door
- bearing bu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包括进风箱本体,进风箱本体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外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进风口,两者之间设置有风门装置,风门装置包括内循环风门、外循环风门、转轴和轴瓦;转轴位于外循环进风口与内循环进风口之间,并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转动连接;外循环风门一侧与转轴固定连接,并能随转轴同步转动;轴瓦套设在转轴背离外循环风门的一侧,内循环风门一侧与轴瓦的外侧固定连接,并能随轴瓦同步转动;在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导向板,导向板呈圆弧形,且轴瓦的内侧与外侧分别与转轴和导向板贴合。本实用新型通过同轴且独立控制的风门形成内外循环混合模式,为车内补充新鲜空气,降低疲劳驾驶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随着汽车行业的竞争加剧,以及对汽车性价比的追求,购车者对车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车辆都配备有车载空调,为用户提供舒适的驾车及乘车环境,例如可以在寒冷的冬天,用户通过车辆内部的空调控制操作,可开启车载空调为车辆内部制热,提高车辆内部的温度;还可以在炎热的夏天,开启车载空调为车辆内部制冷,降低车辆内部的温度,从而使用户的驾车或乘车体验更加舒适。
现有技术中,进风箱的进风主要由进风风门控制,但是在控制过程中,只能控制外循环进风或内循环进风,功能非常单一,在使用外循环时,制冷或制热的过程非常缓慢,影响用户驾车或乘车的舒适性,同时能耗也较高;在使用内循环时,制冷或制热的过程比较快,但车内空气不能及时换新,长时间使用会使车内CO2含量升高,造成车内空气浑浊,更容易促使驾驶员产生疲劳感,从而提高了驾驶员安全行驶的风险。即便是手动进行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切换,但在寒冷的北方或者炎热的夏季,这样的切换也会对车内的温度造成冲击,影响乘车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车载空调的进风箱只能选择单一循环模式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能够使车载空调具有内外循环同时进行的混合模式,并且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内/外循环的比例,提高驾驶员驾驶舒适度的同时降低其安全行驶的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包括进风箱本体,所述进风箱本体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外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进风口;在内循环进风口与外循环进风口之间设置有风门装置,所述风门装置包括内循环风门、外循环风门、转轴和轴瓦;
所述转轴位于外循环进风口与内循环进风口之间,并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转动连接;所述外循环风门的一侧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并能随转轴同步转动,且外循环风门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外循环进风口的开启和关闭;
所述轴瓦套设在转轴背离外循环风门的一侧,其轴心线与转轴的轴心线重合,所述内循环风门的一侧与轴瓦的外侧固定连接,并能随轴瓦同步转动,且内循环风门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循环进风口的开启和关闭;
在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位于转轴背离外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进风口的一侧,并呈圆弧形,其轴心线与轴瓦的轴心线重合,该导向板与转轴之间形成圆弧形导向通道;所述轴瓦所在圆弧对应的中心角的角度小于等于180°,其一侧伸入该导向通道内,且轴瓦的内侧和外侧分别与转轴和导向板贴合,该轴瓦转动过程中,其伸入导向通道内的一侧始终位于该导向通道内。
在现有车载空调技术中,外循环与内循环只能择一而用,当使用外循环时,制冷或制热的过程中车内温度的改变均非常缓慢,影响用户的舒适度,从而使得用户更喜欢使用内循环模式,而当汽车使用内循环时,制冷或制热效果比较快,但车内空气无法及时换新,长时间使用会导致车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空气非常浑浊,这种情况下会很容易导致驾驶员出现疲劳感,从而造成驾驶风险。本实用新型针对内外循环无法共用这一情况,在外循环进风口与内循环进风口之间设置转轴和轴瓦,转轴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转动连接,而轴瓦套设在转轴背离外循环风门的一侧,且转轴与轴瓦的轴心线重合,通过这样的设置,使转轴与轴瓦能够独立转动而互不影响,而且外循环风门与内循环风门分别与转轴和轴瓦固定连接,在转动调整外循环风门的同时,也能调整内循环风门的转动情况,从而对内循环进风口与外循环进风口开启的大小进行精准调控,这样不仅可以让用户使用内循环和外循环,还能使用内外循环混合模式,通过对内循环风门与外循环风门开启角度的调整,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内外循环混合模式中内循环与外循环各自的比例,进而提升车内升温或降温的速度,同时还保证了车内空气能及时换新,提升用户驾车或乘车的舒适度,避免了因空气流动不畅而致使驾驶员出现疲劳驾驶的情况。
进一步,在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外侧分别设有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所述轴瓦靠近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的一端穿过进风箱本体后与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相连,其中,在进风箱本体的侧壁上,对应所述轴瓦设有一供轴瓦转动的圆弧形通孔;转轴靠近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的一端穿过进风箱本体后与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相连,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能够分别带动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转动。其中,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与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相连,并带动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转动。转轴与轴瓦分别与独立的驱动电机对应连接,通过驱动电机可以分别控制转轴和砖瓦的转动情况,从而进一步分别控制内循环风门与外循环风门的开启角度。
进一步,所述驱动电机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通过伺服电机对内循环风门或外循环风门开启角度进行调整,也可以使用步进电机,进一步提升内循环风门或外循环风门开启角度的精准度。
进一步,在外循环进风口远离内循环进风口一端的外侧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两端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贴合,当外循环风门向背离内循环进风口方向转动时,其自由侧能够与所述第一挡板接触,以将外循环进风道关闭。通过第一挡板与外循环风门自由侧相接处,能完全关闭外循环进风道,防止出现漏风现象。
进一步,在内循环进风口远离外循环进风口一端的外侧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两端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贴合,当内循环风门向背离外循环进风口方向转动时,其自由侧能够与所述第二挡板接触,以将内循环进风道关闭。通过第二挡板与内循环风门自由侧相接处,能完全关闭内循环进风道,防止出现漏风现象。
进一步,在外循环进风口与内循环进风口之间设有一限位板,当内循环风门与该限位板接触时,内循环风门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当外循环风门与该限位板接触时,外循环风门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与限位板接触,能防止内循环风门和外循环风门的自由侧与进风箱本体之间的间隙出现漏风现象,避免气流通过外循环风门或内循环风门与进风箱本体之间的缝隙窜入。
进一步,所述限位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并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的内侧与转轴间隙配合,其外侧延伸至与外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进风口之间的进风箱本体的侧壁贴合。限位板通过两端延伸至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固定,限位板的内侧向转轴方向延伸,并紧贴转轴,以便外循环风门或内循环风门能与限位板紧密接触,防止漏风现象。
进一步,所述限位板呈V型,当内循环风门转动至与限位板接触时,所述内循环风门能够与所述限位板的一侧贴合;当外循环风门转动至与限位板接触时,所述外循环风门能够与所述限位板的一侧贴合。限位板设置成V型,可以使内循环风门或外循环风门与限位板贴合更紧密,提升预防漏风效果。
进一步,所述风门装置背离外循环进风口和内循环进风口的一侧设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将外循环进风口、内循环进风口以及风门装置与进风箱本体的进风通道分隔为两部分。过滤板内有用于过滤空气的滤芯,气流通过过滤板过滤后进入进风箱内,提升车内空气质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内循环风门与外循环风门之间设置转轴和轴瓦,轴瓦套设在转轴背离外循环风门的一侧,且转轴与轴瓦的轴心线重合,通过这样的设置,使转轴与轴瓦能够独立转动而互不影响,进而使内循环风门的转动角度与外循环风门的转动角度都可以单独进行调整,从而在原有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即内外循环混合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内外循环混合模式中内循环与外循环各自的比例,进而提升车内升温或降温的速度,同时还保证了车内空气能及时换新,提升用户驾车或乘车的舒适度,避免了因空气流动不畅而致使驾驶员出现疲劳驾驶的情况。
2、本实用新型还在内循环进风口与外循环进风口处设置限位板,当内循环风门或外循环风门转动到与限位板紧贴时,通过限位板能进一步提升密封性,避免气流在外循环风门与内循环风门之间乱窜,保证了在用户在使用内外循环混合模式时,每个气流循环各自的独立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循环进风口1、内循环进风口2、内循环风门3、外循环风门4、转轴5、轴瓦6、导向板7、第一挡板8、第二挡板9、限位板10、过滤板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1,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包括进风箱本体,所述进风箱本体的上侧具有间隔分布的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在内循环进风口2与外循环进风口1之间设置有风门装置,所述风门装置包括内循环风门3、外循环风门4、转轴5和轴瓦6。
所述转轴5位于外循环进风口1与内循环进风口2之间,并位于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的下方;且与进风箱本体相对的两侧壁转动连接。所述外循环风门4的一侧与所述转轴5固定连接,并能随转轴5同步转动,且外循环风门4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外循环进风口1的开启和关闭。所述外循环风门4的另一侧延伸至外循环进风口1所在的侧壁,并与该侧壁紧密贴合,以实现外循环进风口1的开启和关闭。
所述轴瓦6套设在转轴5的外侧,其轴心线与转轴5的轴心线重合,所述内循环风门3的一侧与轴瓦6的外侧固定连接,并能随轴瓦6同步转动,且内循环风门3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循环进风口2的开启和关闭。所述内循环风门3的另一侧延伸至内循环进风口2所在的侧壁,并与该侧壁紧密贴合,以实现内循环进风口2的开启和关闭。
在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导向板7,所述位于转轴5背离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的一侧即转轴5的下侧,并呈圆弧形,其轴心线与轴瓦6的轴心线重合,该导向板7与转轴5之间形成圆弧形导向通道;所述轴瓦6所在圆弧对应的中心角的角度小于等于180°,其一侧伸入该导向通道内,且轴瓦6的内侧和外侧分别与转轴5和导向板7贴合,该轴瓦6转动过程中,其伸入导向通道内的一侧始终位于该导向通道内。轴瓦6套设在转轴5背离外循环风门4的一侧,且两者的轴心线重合,使得转轴5与轴瓦6在分别进行一定角度转动时,互相不受影响,能够独立进行,从而能够分别独立带动内循环风门3与外循环风门4转动,进而调整内循环与外循环模式各自所占的比例。
具体实施时,在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外侧设有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所述轴瓦6靠近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的一端穿过进风箱本体后与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相连,其中,在进风箱本体的侧壁上,对应所述轴瓦6设有一供轴瓦转动的圆弧形通孔;转轴5靠近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的一端穿过进风箱本体后与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相连,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能够分别带动内循环风门3和外循环风门4转动。其中,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与内循环风门3和外循环风门4相连,并带动内循环风门3和外循环风门4转动。所述驱动电机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转轴5与轴瓦6分别与独立的驱动电机对应连接,通过驱动电机可以分别控制转轴5和轴瓦6的转动情况,从而进一步分别控制内循环风门3与外循环风门4的开启角度。驱动电机可采用也可以采用步进电机,进一步提升内循环风门3或外循环风门4开启角度的精准度。所述风门装置背离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的一侧设有过滤板11,所述过滤板11将外循环进风口1、内循环进风口2以及风门装置与进风箱本体的进风通道分隔为两部分。过滤板11内有用于过滤空气的滤芯,气流通过过滤板11过滤后进入进风箱内,提升车内空气质量。
实施例2:实施例2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外循环进风口1远离内循环进风口2一端的外侧,即外循环进风口1的下侧设有第一挡板8,所述第一挡板8的两端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贴合,当外循环风门4向背离内循环进风口2方向转动时,其自由侧能够与所述第一挡板8接触,并将外循环进风道关闭。通过外循环风门4转动到与第一挡板8接触,从而将外循环进风道完全关闭,避免出现漏风现象。
在内循环进风口2远离外循环进风口1一端的外侧,即内循环进风口2的下侧设有第二挡板9,所述第二挡板9的两端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贴合,当内循环风门3向背离外循环进风口1方向转动时,其自由侧能够与所述第二挡板9接触,并将内循环进风道关闭。通过外循环风门4转动到与第一挡板8接触,从而将外循环进风道完全关闭,避免出现漏风现象。
实施例3:实施例3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外循环进风口1与内循环进风口2之间设有一限位板10,当内循环风门3与该限位板10接触时,内循环风门3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具体实施时,所述内循环风门3与轴瓦6靠近限位板一侧的边缘固定连接。当外循环风门4与该限位板接触10时,外循环风门4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内循环风门3或外循环风门4与限位板10接触,能防止内循环风门3或外循环风门4的自由侧与进风箱本体之间的间隙出现漏风现象。
具体实施时,所述限位板1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并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10的内侧与转轴5间隙配合,其外侧延伸至与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之间的进风箱本体的侧壁贴合。限位板10通过两端延伸至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固定,限位板10的内侧向转轴5方向延伸,并紧贴转轴5,以便外循环风门或内循环风门能与限位板紧密接触,防止漏风现象。
所述限位板10呈V型,当内循环风门3转动至与限位板10接触时,所述内循环风门3能够与所述限位板10的一侧贴合;当外循环风门4转动至与限位板10接触时,所述外循环风门4能够与所述限位板的一侧贴合。限位板10设置成V型,可以使内循环风门3或外循环风门4与限位板10贴合更紧密,提升预防漏风效果。
工作过程:使用时,通过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调整转轴5的转动角度,带动外循环风门4进行转动,当外循环风门4转动到限位板10接触时,外循环风门4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外循环风道开启;当外循环风门4转到其自由侧与第一挡板8接触时,外循环风门4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外循环风道关闭。
通过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调整轴瓦6的转动角度,带动内循环风门3进行转动,当内循环风门3转动到限位板10接触时,内循环风门3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内循环风道开启;当内循环风门3转到其自由侧与第二挡板9接触时,内循环风门3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内循环风道关闭。
夏天时,需要进行制冷,用户可开启内外循环混合模式,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转轴5或轴瓦6的转动角度,从而调整内/外循环的比例,在进行制冷的同时通过外循环进风口1对车内补充新鲜空气,避免长时间开启内循环所导致的车内空气浑浊情况;冬天时,需要进行制热,用户可开启内外循环混合模式,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整转轴5或轴瓦6的转动角度,从而调整内/外循环的比例,在进行制热的同时通过外循环进风口1对车内补充新鲜空气,避免长时间开启内循环所导致的车内空气浑浊情况。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包括进风箱本体,所述进风箱本体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其特征在于,在内循环进风口(2)与外循环进风口(1)之间设置有风门装置,所述风门装置包括内循环风门(3)、外循环风门(4)、转轴(5)和轴瓦(6);
所述转轴(5)位于外循环进风口(1)与内循环进风口(2)之间,并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转动连接;所述外循环风门(4)的一侧与所述转轴(5)固定连接,并能随转轴(5)同步转动,且外循环风门(4)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外循环进风口(1)的开启和关闭;
所述轴瓦(6)套设在转轴(5)背离外循环风门(4)的一侧,其轴心线与转轴(5)的轴心线重合,所述内循环风门(3)的一侧与轴瓦(6)的外侧固定连接,并能随轴瓦(6)同步转动,且内循环风门(3)转动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循环进风口(2)的开启和关闭;
在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上,分别设有一导向板(7),所述导向板(7)位于转轴(5)背离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的一侧,并呈圆弧形,其轴心线与轴瓦(6)的轴心线重合,该导向板(7)与转轴(5)之间形成圆弧形导向通道;所述轴瓦(6)所在圆弧对应的中心角的角度小于等于180°,其一侧伸入该导向通道内,且轴瓦(6)的内侧和外侧分别与转轴(5)和导向板(7)贴合,该轴瓦(6)转动过程中,其伸入导向通道内的一侧始终位于该导向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外侧分别设有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所述轴瓦(6)靠近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的一端穿过进风箱本体后与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相连,其中,在进风箱本体的侧壁上,对应所述轴瓦(6)设有一供轴瓦转动的圆弧形通孔;转轴(5)靠近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的一端穿过进风箱本体后与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相连,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能够分别带动内循环风门(3)和外循环风门转动(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为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外循环进风口(1)远离内循环进风口(2)一端的外侧设有第一挡板(8),所述第一挡板(8)的两端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贴合,当外循环风门(4)向背离内循环进风口(2)方向转动时,其自由侧能够与所述第一挡板(8)接触,以将外循环进风道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内循环进风口(2)远离外循环进风口(1)一端的外侧设有第二挡板(9),所述第二挡板(9)的两端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贴合,当内循环风门(3)向背离外循环进风口(1)方向转动时,其自由侧能够与所述第二挡板(9)接触,以将内循环进风道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外循环进风口(1)与内循环进风口(2)之间设有一限位板(10),当内循环风门(3)与该限位板(10)接触时,内循环风门(3)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当外循环风门(4)与该限位板(10)接触时,外循环风门(4)处于完全打开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1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并与进风箱本体的两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10)的内侧与转轴(5)间隙配合,其外侧延伸至与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之间的进风箱本体的侧壁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10)呈V型,当内循环风门(3)转动至与限位板(10)接触时,所述内循环风门(3)能够与所述限位板(10)的一侧贴合;当外循环风门(4)转动至与限位板(10)接触时,所述外循环风门(4)能够与所述限位板的一侧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门装置背离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的一侧设有过滤板(11),所述过滤板(11)将外循环进风口(1)、内循环进风口(2)以及风门装置与进风箱本体的进风通道分隔为两部分。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44636.2U CN210211958U (zh) | 2019-08-19 | 2019-08-19 | 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44636.2U CN210211958U (zh) | 2019-08-19 | 2019-08-19 | 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211958U true CN210211958U (zh) | 2020-03-31 |
Family
ID=69918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344636.2U Active CN210211958U (zh) | 2019-08-19 | 2019-08-19 | 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21195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95088A (zh) * | 2019-08-19 | 2019-11-01 | 重庆松芝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hvac进风箱的进风结构 |
-
2019
- 2019-08-19 CN CN201921344636.2U patent/CN21021195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95088A (zh) * | 2019-08-19 | 2019-11-01 | 重庆松芝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hvac进风箱的进风结构 |
CN110395088B (zh) * | 2019-08-19 | 2024-03-19 | 重庆松芝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hvac进风箱的进风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337500U (zh) | 汽车空调进风箱的风门结构 | |
CN108749509B (zh) | 提升汽车空调采暖性能的方法 | |
CN210211958U (zh) | 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 | |
CN215398072U (zh) | 空调进风箱、车辆空调系统和车辆 | |
CN104501382A (zh) | 一种汽车空调风门结构 | |
CN111284295A (zh) | 车辆用空调系统的操作方法 | |
CN104764091B (zh) | 空气调节箱、汽车空调装置及汽车 | |
CN204358924U (zh) | 一种汽车空调风门结构 | |
CN107323211A (zh) | 一种汽车空调总成 | |
CN212046778U (zh) | 车辆用空调进风系统和车辆 | |
CN109398022A (zh) | 用于车辆空调系统的双门hvac进气设计策略 | |
CN103818213B (zh) | 用于调节车载空调动力电池的温度的方法 | |
CN110395088B (zh) | 一种hvac进风箱的进风结构 | |
CN105882352B (zh) | 一种汽车空调进风系统 | |
CN110329040A (zh) | 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风门结构 | |
CN210760156U (zh) | 汽车仪表降温装置及汽车 | |
CN211641760U (zh) | 汽车空调 | |
CN210851952U (zh) | 一种新型暖通空调箱 | |
CN209616833U (zh) | 一种新型汽车空调循环风补偿风门 | |
CN206086290U (zh) | 一种节能电动汽车 | |
JPH0569731A (ja) | 回転式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213472723U (zh) | 同轴阻尼循环风门结构 | |
CN220720764U (zh) | 一种分体式、双层流汽车空调主机结构及汽车 | |
CN211075462U (zh) | 一种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出风口 | |
CN108001163B (zh) |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