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79879U -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79879U
CN210179879U CN201920803835.9U CN201920803835U CN210179879U CN 210179879 U CN210179879 U CN 210179879U CN 201920803835 U CN201920803835 U CN 201920803835U CN 210179879 U CN210179879 U CN 2101798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rc
air guide
deflecto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0383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Wenbo Li
李文波
Qiang Song
宋强
Jingsheng Liu
刘景升
Jiangbin Liu
刘江彬
Qingliang Meng
孟庆良
Xueyan Tan
谭雪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0383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798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798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798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导风组件。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包括导风板、导风凸起和导风轨道,导风板包括第一弧形结构和第二弧形结构。第一弧形结构能够扩展导风板的背风侧的出风空间,导风凸起能够引导壳体内的部分气流流向第一弧形结构,增大了导风板的背风侧的气流量。导风轨道能够使气流在流经导风板的背风侧时沿该导风板的背风面流动。第二弧形结构能够在不改变空调器的导风角度的情形下增大导风板迎风侧的出风空间。上述设置能够使导风板的迎风侧和背风侧的气流的趋于平衡流动状态,优化了空调器的出风效果,避免导风板的迎风侧和背风侧存在较大温差,改善导风板凝露情况,提升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背景技术
空调器的出风口位置通常设置有导风板,用户能够通过控制导风板的打开角度的方式控制出风口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以便空调器的气流能够按照用户预期的方向流动,改善室内的温度环境。
在此情形下,由于空调器的气流大多流经导风板的迎风侧,因此流经导风板的背风侧的气流较少。一方面,上述情形可能会在空调器吹出的气流与室内温度相差较大时导致导风板的迎风侧与背风侧出现较大温差,进而导致导风板出现凝露现象。另一方面,上述情形会使导风板的背风侧的气压较小、导风板两侧出风失衡,进而影响气流方向的可控性。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空调器因导风板两侧出风失衡而导致导风板凝露、气流流动的可控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导风组件,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出风口,所述导风组件包括以转动方式连接至所述壳体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包括在打开情形下靠近所述壳体的第一侧和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侧,并且在所述导风板打开的情形下,所述导风板将所述出风口分隔为靠近所述导风板的迎风面的迎风口部分以及靠近所述导风板的背风面的背风口部分,所述导风板能够引导所述壳体内的气流通过所述迎风口部分流向外部,所述导风板靠近所述第一侧的部分为弧形结构并且所述弧形结构朝向所述导风板的迎风侧扩张延伸,以便增大所述背风口部分的气流量,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导风凸起,所述导风凸起设置为能够在所述导风板打开时引导所述壳体内的部分气流朝向所述弧形结构的迎风侧流动。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凸起为三棱柱结构,所述三棱柱结构的迎风面朝向所述背风口部分倾斜设置。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三棱柱结构的迎风面为向内凹进的弧形面。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弧形结构朝向所述导风板的背风侧凹进。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弧形结构的延伸高度为8mm。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导风轨道,所述导风轨道设置为能够引导朝所述背风口部分流动的气流沿所述导风板的背风面流动。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轨道为内凹的曲面轨道。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板靠近所述第二侧的部分为弧形结构并且所述弧形结构朝向所述导风板的迎风侧延伸设置,以便所述导风板能够通过靠近所述第二侧的弧形结构引导气流流动,从而在不改变所述空调器的导风角度的情形下增大所述迎风口部分的气流量。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导风板关闭的情形下,靠近所述第二侧的弧形结构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
在上述导风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板为弧形板。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包括导风板和设置于壳体内的导风凸起,其中,导风板在打开时靠近壳体的一侧设置为弧形结构并且该弧形结构朝向导风板的迎风侧扩张延伸。通过上述弧形结构的设置,增大了导风板的背风侧的最低点与空调器壳体内的风道内壁之间的距离,使得背风口部分的进气位置的空间变大,从而增大了背风口部分的气流量。通过上述导风凸起的设置,能够在导风板打开时使壳体内的部分气流在导风凸起的引导作用下流向上述背风口部分,以便改变壳体内部的部分气流的流动方向,使该部分气流能够流经上述背风口部分到达室内。在弧形结构和导风凸起对气流的组合引导作用下,极大幅度地提升了背风口部分的气流量,促进了分别流经导风板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气流趋于平衡流动状态,避免导风板的迎风侧和背风侧出现较大气压差,从而使出风口的整体气流流动状态更加稳定,空调器的出风效果得到极大提升。此外,背风口部分的气流量增多后还能够减小导风板两侧的温差,有效地改善了导风板凝露、空调器运行时易滴水的问题,用户体验好。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导风轨道。通过设置导风轨道,能够促进流向上述背风口部分的气流靠近导风板的背风面流动,避免导风板背风面的气流偏离预期的气流流向,使得进风口吹出的气流整体均能够沿用户设定的导风方向流动,空调器的出风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在打开时远离壳体的一侧也设置为弧形结构,以便导风板能够通过该侧的弧形结构引导气流流动。与未设置第一倾斜构件的导风板相比,在导风板打开至相同导风角度的情形下,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的迎风侧的出风空间更大,在不改变导风角度的前提下增大了导风板迎风侧的出风量,进一步优化了空调器的出风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为: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的工作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在非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是空调器的导风组件的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空调器在设定风流角度下的气流(冷风)流动效果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在设定风流角度下的气流(冷风)流动效果图。
附图中:1、壳体;11、出风口;111、迎风口部分;112、背风口部分;2、导风板;21、主体;22、第一弧形结构;23、第二弧形结构;3、导风凸起;4、导风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虽然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中示出的空调器为嵌入式空调器,但是这并不是限定的,实际上,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可以应用于任意一种具有相同导风需求的空调器上,如壁挂式空调器、顶挂式空调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阅图1、图2和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的工作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在非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图3是空调器的导风组件的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上的出风口11。壳体1内容纳有空调器的换热装置和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对应壳体1内的风道设置,以便将热量或者冷量传递给壳体1内的空气后再将变冷或者变热的气流通过壳体1内部的风道吹出至室内。上述空调器还包括能够控制冷气流或者热气流的流向的导风组件。具体地,该导风组件包括以转动方式连接至壳体的导风板2。导风板2能够以转动方式打开或者封闭出风口11。在导风板2打开、处于倾斜位置的情形下,按照图1方位,导风板2右侧的、朝上的表面为迎风面(即朝向壳体1内部的风道的表面),导风板2左侧的、朝下的表面为背风面(即背离壳体1内部的风道的表面)。导风板2将出风口11分隔为迎风口部分111和背风口部分112。迎风口部分111为靠近导风板2的迎风面的部分,背风口部分112为靠近导风板2的背风面的部分。在此情形下,将导风板2靠近壳体1的一侧(即图1中的导风板2的上侧)定义为第一侧,远离壳体1的一侧(即图1中的导风板2的下侧)定义为第二侧。导风板2靠近第一侧的部分(即图3中的导风板的左半部分)为弧形结构并且该弧形结构朝向导风板2的迎风侧扩张延伸,以便扩张背风口部分112的进气位置的空间,从而增大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量。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内的导风凸起3。导风凸起3设置为能够在导风板2打开时引导壳体的风道内的部分气流朝向上述弧形结构(为了便于描述,下文将靠近第一侧的弧形结构命名为第一弧形结构22)的迎风侧流动,以便使气流沿该弧形结构的迎风侧流入背风口部分112,进一步增大了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量。
通过设置第一弧形结构22,能够使打开状态下的导风板2的背风侧具有良好的引风效果。一方面,朝向导风板2的迎风侧扩张延伸的第一弧形结构22能够拦截风道内的部分气流,使得该部分气流沿第一弧形结构22的迎风面(需要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弧形结构22的外扩设置,第一弧形结构22的迎风面实际上是由导风板2的一部分背风面演变而成的,因此第一弧形结构22的迎/背风面与导风板2的迎/背风面应该独立区分)流至背风口部分112。另一方面,在设置导风凸起3的情形下,导风凸起3引导的部分气流通过第一弧形结构22更易流至背风口部分112,改善了导风凸起3引导的气流在流动过程中部分气流分散至风道内的其余位置的情况,提升了导风凸起3的有效导风量。在第一弧形结构22和导风凸起3的组合作用下,极大程度地提升了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量,使得导风板2的背风侧的气流量能够增长至与导风板2的迎风侧的气流量相差不多,从而使导风板2的迎风侧和背风侧的气流能够达到平衡状态,提升了空调器的出风口11的出风稳定性,气流不会偏离预设的导风方向,空调器的工作效果更显著,用户体验好。再者,在导风板2的迎风侧和背风侧的气流量差距较小时,导风板的迎风面和背风面接触到的空气基本不存在温差,基本杜绝了导风板2凝露的现象。此外,与平直的扩张延伸结构相比,第一弧形结构的弧度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该弧度的设置能够有效改善气流撞击该部分(即第一弧形结构22部分)的迎风面后产生尖锐噪音、气流易被反弹至风道内的其他位置进而增大风道内的气流扰动性并影响空调器的出风效果等情况。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导风凸起3为三棱柱结构。该三棱柱结构沿出风口11的长度方向设置。具体地,图1为沿侧向剖切空调器后得到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的方位朝向下,三棱柱结构的截面为三角形。该三棱柱朝上的面为朝向壳体1内的送风装置设置的迎风面。该迎风面朝向背风口部分112倾斜设置,以便拦截壳体1内朝向迎风口部分111流动的部分气流,并且使该部分气流沿三棱柱的迎风面流动,将拦截的该部分气流引导至第一弧形结构22位置,从而增加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量。作为示例,上述三棱柱结构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沿长度方向延伸形成的棱柱面即为上述迎风面。通过将导风凸起3设置为三棱柱结构,能够保证导风凸起3与壳体1的连接可靠性,使得导风凸起3的损坏率较低,并且在导风期间导风凸起3的状态较为稳固,不会在被气流冲击时出现振颤噪音。
进一步地,上述三棱柱结构的迎风面为向内凹进的弧形面(弧形面的侧向弧度形状类似于图1中示出的虚线弧度形状),该弧形面朝向第一弧形结构22延伸。在上述迎风面为向三棱柱结构的内部凹进的弧形曲面时,与平直的迎风面相比,一方面,弧形曲面的流动路径较长,更易使气流的流动状态在沿该弧形曲面流动的过程中趋于稳定,改善了气流直接与平直面碰撞后部分气流被迎风面撞击反弹至其他位置的情况,降低了壳体1的风道内的气流的扰动性,不会对正常流经迎风口部分111的气流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弧形曲面更易设置成能够与第一弧形结构22良好对接的形状,使得拦截的气流中的大部分都能够被引导至第一弧形结构22附近,气流的引导效果更佳。
优选地,第一弧形结构22朝向导风板2的背风侧凹进。也就是说,第一弧形结构22的迎风面为外凸的弧形面。该弧形凸面的设置更利于气流在被拦截后沿该迎风面顺畅流动。与内凹的弧形迎风面相比,外凸的弧度设置更利于减弱第一弧形结构22在拦截气流时受到的破坏性载荷,导风板2的使用寿命更长。
继续参阅图3,作为示例,与平直板状的常规导风板相比,第一弧形结构22相对于水平面的延伸高度为8mm。其中,“延伸高度”具体是指第一弧形结构22在沿远离导风板2中部的方向逐渐朝向导风板2的迎风侧内凹延伸的情形下其延伸末端的竖向高度尺寸h。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提升空调器的送风效果,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内的导风轨道4。导风轨道4设置为能够引导朝背风口部分112流动的气流沿导风板2的背风面流动。如图1所示,由于流经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位于导风板2的背风面的下方,因此,流经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中距离导风板2的背风面较远的部分难以沿导风板2的引导方向流动。通过上述导风轨道4的设置,使得气流中的绝大部分在流经背风口部分112的过程中都能够被引导至导风板2的背风面附近,以便促进气流沿导风板2的背风面流动,进而保证了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的稳定流动状态。在迎风口部分111和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均沿导风板2流动的情形下,导风板2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气流量差距达到最小,导风板2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气流状态的平衡程度更高,从而使出风口11的整体气流状态更加稳定,出风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导风轨道4为内凹(即向壳体1的内部凹进)的曲面轨道。该曲面轨道的弧度对应导风板2的背风面设置。在上述曲面轨道和导风板2的背风面的共同引导下,使得流经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能够稳定地沿导风板2的导风方向流动。当然,在满足引导需求的情形下,导风轨道4还可以设置为除曲面轨道以外的结构,例如斜面结构。
优选地,导风板2靠近第二侧的部分也设置为弧形结构并且该弧形结构朝向导风板2的迎风侧延伸设置,以便导风板2能够通过该弧形结构(为了便于描述,下文将该弧形结构命名为第二弧形结构23)引导气流流动,从而在不改变空调器的导风角度的情形下增大迎风口部分111的气流量。具体而言,第二弧形结构23的设置能够逐渐增大导风板2的迎风面末端的高度。在导风板2通过第二弧形结构23引导气流的情形下,第二弧形结构23决定了气流的流动角度。因此,与平直的常规导风板相比,第二弧形结构23的设置能够在导风板2打开至相同的导风角度时使迎风口部分111的出风空间更大,从而增大了迎风口部分111的气流量。不仅能够消除第一弧形结构22对迎风口部分111的进风造成的微弱的不良影响,还能够在不改变导风角度的情形下增大迎风口部分111的气流量,进而进一步提升了空调器的出风效果。
在此情形下,虽然导风板2的导风末端(即第二弧形结构23)距离背风口部分112较远,但是导风轨道4的设置使得流经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仍能沿第二弧形结构23流动。在第一弧形结构22、第二弧形结构23、导风凸起3和导风轨道4的组合引导作用下,迎风口部分111和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量均明显增大且能够沿设定的导风角度稳定流动,极大幅度地提升了空调器的出风效果。
作为示例,在导风板2关闭的情形下,第二弧形结构23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a为-10°。
进一步地,导风板2整体为弧形板结构。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导风板2包括位于中部的主体21、位于主体21左侧的第一弧形结构22和位于主体21右侧的第二弧形结构23。主体21也设置有弧度,使得主体21、第一弧形结构22和第二弧形结构23连成一个整体的弧形板,便于导风板2的生产制作,并且更便于气体沿导风板2顺畅流动。当然,主体21的结构还可以根据实际的导风需求、壳体1的整体设计需求等进行改动。例如,将主体21设置为无弧度的平直板结构。
接下来参阅图4和图5,图4是现有空调器在设定风流角度下的气流(冷风)流动效果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在同一设定风流角度下的气流(冷风)流动效果图。如图4所示,在风流角度设定为50°的情形下,现有空调器吹出的气流会在流出出风口后偏离50°的方向流动。从图4中能够看出,在空调器制冷时,冷气流相对于50°方向向下偏离,或者,在空调器制热时,暖气流相对于50°方向向上偏离(图中未示出),从而导致冷风直吹、暖风上移现象,空调器出风不稳,用户体验较差。从图5中可以看出,配置有导风组件的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出风时吹出的气流显然绝大部分均能沿设定的50°方向稳定流动,流动状态稳定且对应的吹风位置符合用户预期,出风效果得到极大提升。
此外,再参阅表1,表1为现有空调器与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出风量对比表:
风流角度 直导风板风量(角度) 新型导风板风量(角度) 增长率
10° 1710(30°) 1864(50°) 9.0%
30° 1728(35°) 1860(55°) 7.7%
45° 1748(40°) 1819(60°) 4.1%
50° 1760(45°) 1799(65°) 2.3%
55° 1760(50°) 1766(70°) 0.3%
从表1中能够看出,在相同风流角度(即导风角度)下,与现有空调器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出风量具有明显提升。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能够在不改变空调器的导风角度的情形下,通过提升出风量的方式提升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效果,用户体验更佳。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壳体1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口11和多个上述导风组件,每个出风口11均配置一个导风组件。其中,每个出风口设置的导风组件的导风板2均可以独立调控,以便使空调器能够以多方位多角度的方式送风。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组件是结合导风板2、导风凸起3和导风轨道4来描述的,但是,这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构成任何限制。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该实施方式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导风组件还可以仅包括导风凸起3和导风轨道4中的任意一个。同理,在迎风口部分111或者背风口部分112的导风需求改变的情形下,导风板2的主体21的左右两侧中的任意一侧还可以不设置为弧形结构。上述调整并未超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保护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包括与壳体1转动连接的导风板2、设置于壳体1内的导风凸起3和导风轨道4,其中,导风板2包括设置于主体21两侧的第一弧形结构22和第二弧形结构23。在导风板打开的情形下,导风板2通过第二弧形结构23引导气流沿设定的导风角度流动,以便增大迎风口部分111的出风空间,从而增大迎风口部分111的气流量。导风凸起3能够将壳体1内的部分气流引导至第一弧形结构22附近,使得第一弧形结构22能够在拦截部分气流、使其流入背风口部分112的同时使经导风凸起3引导的气流更易流入背风口部分112,极大地增大了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量。导风轨道4能够引导背风口部分112的气流沿导风板2的背风面(尤其是第二弧形结构23部分的背风面)流动,从而在增大导风板2的背风侧的气流量的同时促使该侧的气流沿第二弧形结构23流动,保证了出风口11吹出的气流的整体流动稳定性。既提升了空调器的整体出风效果,又避免了导风板2因迎风面和背风面存在温差而凝露,用户体验极佳。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出风口,所述导风组件包括以转动方式连接至所述壳体的导风板,
所述导风板包括在打开情形下靠近所述壳体的第一侧和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侧,并且在所述导风板打开的情形下,所述导风板将所述出风口分隔为靠近所述导风板的迎风面的迎风口部分以及靠近所述导风板的背风面的背风口部分,所述导风板能够引导所述壳体内的气流通过所述迎风口部分流向外部,
所述导风板靠近所述第一侧的部分为弧形结构并且所述弧形结构朝向所述导风板的迎风侧扩张延伸,以便增大所述背风口部分的气流量,
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导风凸起,所述导风凸起设置为能够在所述导风板打开时引导所述壳体内的部分气流朝向所述弧形结构的迎风侧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凸起为三棱柱结构,所述三棱柱结构的迎风面朝向所述背风口部分倾斜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棱柱结构的迎风面为向内凹进的弧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结构朝向所述导风板的背风侧凹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结构的延伸高度为8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导风轨道,所述导风轨道设置为能够引导朝所述背风口部分流动的气流沿所述导风板的背风面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轨道为内凹的曲面轨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靠近所述第二侧的部分为弧形结构并且所述弧形结构朝向所述导风板的迎风侧延伸设置,以便所述导风板能够通过靠近所述第二侧的弧形结构引导气流流动,从而在不改变所述空调器的导风角度的情形下增大所述迎风口部分的气流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风板关闭的情形下,靠近所述第二侧的弧形结构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为弧形板。
CN201920803835.9U 2019-05-30 2019-05-30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Active CN2101798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3835.9U CN210179879U (zh) 2019-05-30 2019-05-30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3835.9U CN210179879U (zh) 2019-05-30 2019-05-30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79879U true CN210179879U (zh) 2020-03-24

Family

ID=69835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03835.9U Active CN210179879U (zh) 2019-05-30 2019-05-30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7987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3528A (zh) * 2019-05-30 2020-12-0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CN115236290A (zh) * 2022-09-19 2022-10-25 郯城众一科环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化工领域的有毒气体阀门井监测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3528A (zh) * 2019-05-30 2020-12-0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CN115236290A (zh) * 2022-09-19 2022-10-25 郯城众一科环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化工领域的有毒气体阀门井监测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82230A (zh) 一种混流空调
JP4947227B1 (ja) 空気調和機
JP5120482B1 (ja) 空調室内機
CN110762614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JP6137254B2 (ja) 空調室内機
CN210179879U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CN105091083A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CN112066453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011912U (zh) 天花机及空调器
JPWO2017042926A1 (ja) 空気調和機
CN208059069U (zh) 空调器
CN112013528A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JP2017125678A5 (zh)
WO2017043479A1 (ja) 空調室内機
JP2017125678A (ja) 空調室内機
CN106152442A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JP2013137160A (ja) 空調室内機
CN210165537U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WO2016063596A1 (ja) 空気調和機
CN113623737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14382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238189A (zh) 一种出风结构、壁挂机以及空调器
CN21165047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772701U (zh) 空调器及其导风组件
CN112013527A (zh) 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