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62987U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62987U
CN210162987U CN201822014434.3U CN201822014434U CN210162987U CN 210162987 U CN210162987 U CN 210162987U CN 201822014434 U CN201822014434 U CN 201822014434U CN 210162987 U CN210162987 U CN 2101629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ergency stop
stop device
guide rail
guide
lower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1443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井丈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629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629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涉及有紧急停止装置的电梯,提供作业性优异的电梯,在将装有紧急停止装置的梁安装于导轨间时,即便在使紧急停止装置沿梁的长度方向暂时移动的情况下,也能轻松将紧急停止装置恢复成预先确定适当位置。电梯包含有跨越导轨之间的梁的升降体、及设于沿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下表面的一对紧急停止装置。紧急停止装置包含中间隔着导轨相对的一对楔,至少任一方的紧急停止装置以能沿梁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梁下表面支持。限制构件以能拆卸方式被梁的下表面支持。限制构件从紧急停止装置对应的导轨的相反侧抵着楔与导轨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已经过适当调整的紧急停止装置。定位构件固定于梁的下表面。定位构件与紧急停止装置协同运行夹入限制构件。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具有紧急停止装置的电梯。
本申请案基于日本专利申请案2018-018120(提出申请日:2018年2 月5日),从该申请案享受优先的利益。本申请案通过参照该申请案而包含该申请案的全部内容。
背景技术
电梯具备一种紧急停止装置,它在例如轿厢以超过额定速度的速度下降时会强制性地制止轿厢。紧急停止装置具有一对隔着导轨的刃部而相对的楔,并且以与导轨相邻的方式安装于轿厢框的下梁的下表面。
当轿厢的下降速度超过额定速度时,限速装置会工作,通过与该限速装置联动的安全连杆机构,紧急停止装置的楔会被上拉。这样,楔向着导轨的刃部挤进,并且安装于该楔的制动靴会被推向刃部。其结果,制动靴与导轨之间会产生基于摩擦的制动力而使轿厢紧急停止。
另外,在紧急停止装置中,为了获得足够的制动力,必须精度良好地管理相对于下梁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安装位置,以使楔与导轨刃部之间形成适当间隙。因此,以往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昭60-244787号公报》中所见,在工厂进行将紧急停止装置安装于下梁的作业,并将紧急停止装置与下梁一体化而成的构造物搬运至电梯安装现场。
在工厂将紧急停止装置安装于下梁时,用假想导轨对相对于下梁的紧急停止装置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假想导轨与楔之间形成适当间隙,之后用焊接等手段将紧急停止装置牢固地固定于下梁。
在电梯安装现场将固定有紧急停止装置的下梁安装在一对导轨之间时,如果例如导轨之间的间隔窄、紧急停止装置的高度尺寸大,则紧急停止装置可能会与导轨相互干涉。
在这种情况下,不将紧急停止装置焊接于下梁而以能沿下梁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下梁,从而使该紧急停止装置沿远离导轨的方向暂时移动。
远离导轨的紧急停止装置在将下梁安装于导轨之间的作业结束后会返回原来的位置,从而必须使楔与导轨刃部之间的间隙恢复到出厂调整成的状态。
对于该课题,以往是在工厂适当地调整楔与假想导轨的间隙后在紧急停止装置及下梁形成相互连通的通孔。在电梯安装现场,当使沿远离导轨方向移动的紧急停止装置回到原来的位置时,会调整相对于下梁的紧急停止装置的位置,并在该状态下以横跨通孔的方式打入弹簧销,以使紧急停止装置的通孔与下梁的通孔相互一致。
这样,紧急停止装置相对于下梁的位置会回到出厂时的状态,从而在楔与导轨刃部之间形成适当的间隙。与此同时,借助弹簧销的剪切强度来确保紧急停止装置相对于下梁的安装强度。
然而,紧急停止装置是大而重的构造物,因此借助人力进行的精细位置调整极为困难,在电梯安装现场使紧急停止装置的通孔与下梁的通孔一致时会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劳力。
而且,即便紧急停止装置的通孔与下梁的通孔有一点偏差,也无法打入弹簧销,从而不容易使紧急停止装置相对于下梁的固定位置回到出厂调整成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将装有紧急停止装置的梁安装于导轨之间时,即便使紧急停止装置沿梁的长度方向暂时移动,也能轻松地将该紧急停止装置恢复到预先确定的适当位置,从而获得作业性优异的电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将装有紧急停止装置的梁安装于导轨之间时,即便使紧急停止装置沿梁的长度方向暂时移动,也能轻松地将该紧急停止装置恢复到预先确定的适当位置,从而获得作业性优异的电梯。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梯包含具有互相存有间隔且平行地配置的一对导轨的井道、设于所述井道而沿所述导轨做升降运动并且具有横跨于所述导轨间的横梁的升降体、及设于所述梁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下表面而与所述导轨对应的一对紧急停止装置。
所述紧急停止装置包含隔着所述导轨相对并且在所述升降体的下降速度超过额定速度时会向所述导轨挤进的一对楔,至少任一方的所述紧急停止装置以能沿所述梁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所述梁的所述下表面支持。
限制构件以能拆卸的方式被所述梁的所述下表面支持。限制构件从该紧急停止装置所对应的所述导轨的相反侧碰到所述楔与所述导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经适当调整的所述紧急停止装置。而且,定位构件以不能移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梁的所述下表面。定位构件与所述紧急停止装置协同运行而将所述限制构件夹入。
根据这种构成,仅通过将从梁拆下的限制构件再次固定于梁的作业就能使沿梁的中央部的方向移动的紧急停止装置回到出厂时预先调成的适当位置。因此,无需以往麻烦费事的精细位置对准作业,这样在将装有一对紧急停止装置的梁安装于导轨间时的作业性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具有第一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的轿厢与限速装置的位置关系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前视图。
图2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中安装于轿厢框下梁的第一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与安全连杆机构的位置关系的前视图。
图3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中安装于轿厢框下梁的第一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与一对第一导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4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中下梁与第二紧急停止装置的上部端板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第一紧急停止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第一紧急停止装置的前视图。
图7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导轨与一对楔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第一紧急停止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紧急停止装置经由限制构件及定位构件固定于预先确定的位置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9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一对第一导轨间倾斜地吊起装有第一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的下梁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10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紧急停止装置以远离第一导轨的方式向沿着下梁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移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显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紧急停止装置以远离第一导轨的方式向沿着下梁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移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紧急停止装置经由第一导向构件、第二导向构件及千斤顶螺栓被固定于预先确定的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显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紧急停止装置以远离导轨的方式向沿着下梁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移动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11进行说明。
图1粗略地显示了曳引式电梯1。如图1所示,电梯1具有设于建筑物2的井道3。轿厢4及对重5配置于井道3。轿厢4及对重5分别为升降体的一个例子。轿厢4以能经由固定在井道3的壁面的一对第一导轨6而在井道3做升降运动的方式被支持。对重5以能经由固定在井道3的壁面的一对第二导轨7(仅图示一个)而在井道3做升降运动的方式被支持。
第一导轨6及第二导轨7分别沿井道3的高度方向呈一直线状延伸,并且在井道3内互相存有间隔地平行配置。
如图3所示,第一导轨6分别包含基部8及刃部9。基部8固定在井道3的壁面。刃部9以与基部8正交的方式从基部8的中央部向井道3内突出。
如图1所示,轿厢4包含轿厢框11及轿厢本体12。轿厢框11具有左右竖栏13a,13b、下梁14及上梁15。
轿厢本体12为四方箱形组件,被轿厢框11支持。轿厢本体12被轿厢框11的竖栏13a,13b、下梁14及上梁15包围。根据本实施方式,下梁14 在第一导轨6间通过轿厢本体12的下方而被水平地配置。上梁15在第一导轨6间通过轿厢本体12的上方而被水平地配置。
如图1所示,轿厢框11包含下部导向装置22a,22b及上部导向装置 23a,23b。下部导向装置22a,22b及上部导向装置23a,23b分别具有多个辊。辊通过相对于第一导轨6的刃部9从三方滚动接触来导引轿厢4,以使其能沿第一导轨6做升降运动。
竖栏13a,13b以分别沿第一导轨6竖起的方式位于第一导轨6的正前面。下梁14介于竖栏13a,13b的下端部之间。上梁15介于竖栏13a,13b的上端部之间。换言之,下梁14及上梁15以跨越竖栏13a,13b之间的方式横着配置。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下梁14通过组合一对梁组件16a,16b 而成,且具有遍及全长而向下开口的形状。
具体来说,各梁组件16a,16具有竖起的侧板部17、从侧板部17的上缘朝着相对的梁组件16a,16b水平地伸出的上板部18、及从侧板部17的下缘沿与上板部18相反的方向水平地伸出的法兰部19。梁组件16a,16b的上板部18的前端缘遍及下梁14的全长且以微小间隔相对。
如图3所示,下梁14在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及另一端具有凹部 20a,20b。位于下梁14的一端的凹部20a为以避开一第一导轨6的基部8 及刃部9的方式切削而成的组件,且形成为跨越梁组件16a,16b的上板部 18之间。位于下梁14的另一端的凹部20b为以避开另一第一导轨6的刃部9的方式切削而成的组件,且形成为跨越梁组件16a,16b的上板部18之间。一凹部20a与另一凹部20b相比,所形成的沿下梁14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尺寸明显较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梁组件16a,16b的法兰部19分别形成有导向孔21。导向孔21位于下梁14的另一端之侧,并且沿下梁14的长度方向呈一直线状延伸。
如图1所示,卷扬机24设置于井道3的上端的机械室25。卷扬机24 经由主钢丝绳26使轿厢4及对重5悬挂于井道3。在电梯1中,卷起主钢丝绳26或在卷回方向上控制卷扬机24的运转,这样轿厢4及对重5沿井道3如吊桶般地被驱动。
如图1所示,电梯1配备有在轿厢4及对重5等升降体以超过预定额定速度的速度下降时会强制性地制止升降体的安全装置28。安全装置28 以限速装置29、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为主要组件。安全装置28能应用于轿厢4及对重5的任一者,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针对应用于轿厢4的情形进行说明。
限速装置29包含具有一对飞锤的限速滑轮31、棘轮32、钢丝绳夹33、张紧滑轮34、限速钢丝绳35及限速开关36。
限速滑轮31、棘轮32、钢丝绳夹33及限速开关36装在机械室25中。张紧滑轮34设置在井道3的底部。限速钢丝绳35无端状地卷挂在限速滑轮31与张紧滑轮34之间。因此,限速钢丝绳35以遍及轿厢4的整个升降范围的方式沿井道3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关于限速钢丝绳35,限速滑轮31与张紧滑轮34之间的中间部连结于安全连杆机构38。图2是显示安装于轿厢框11的下梁14的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与安全连杆机构38的位置关系的前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安全连杆机构38具有第一转动杆38a、第二转动杆38b、连接杆38c及中继杆38d。
如图3所示,第一转动杆38a、第二转动杆38b及连接杆38c收纳在下梁14的梁组件16a,16b之间。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转动杆38a经由枢轴39a以能转动的方式被沿着下梁1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支持。第二转动杆38b经由枢轴39b以能转动的方式被沿着下梁1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支持。连接杆38c跨越第一转动杆38a与第二转动杆38b之间。
中继杆38d在下梁14的另一端部的外侧连结于枢轴39b,并且形成为经由该枢轴39b与第二转动杆38b一起转动。如图1所示,中继杆38d的前端连结于限速钢丝绳35的中间部。
这样,轿厢4的运动将经由安全连杆机构38传给限速钢丝绳35,该限速钢丝绳35沿轿厢4升降的方向以等同于轿厢4的速度移行。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转动杆38a的前端部及第二转动杆38b 的前端部分别分叉为二叉状,并且在各分叉端连结有提升杆40。提升杆40 从沿着下梁1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向下突出。
如图1所示,钢丝绳夹33具有固定靴42及可动靴43。固定靴42在机械室25内与从限速滑轮31向下送出的限速钢丝绳35相对。可动靴43 相对于固定靴42位于中间隔着限速钢丝绳35的相反侧。而且,可动靴43 能在向固定靴42的上侧后退的第一位置与和固定靴42协同运行而夹入限速钢丝绳35的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在第一位置,可动靴43在从限速钢丝绳35离开的状态下挂于棘轮32。因此,可动靴43在轿厢4的下降速度不超过额定速度的情况下都保持在第一位置。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 以分别位于第一导轨6的正前面的方式安装于下梁14。第一紧急停止装置 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由于具有互相共通的构成,所以以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为代表进行说明。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的立体图。图6 是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的前视图。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的俯视图。
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以装置本体45、一对楔支承46a,46b、板弹簧47及一对楔48a,48b为主要组件。
装置本体45包含上部端板49、下部端板50及柱51。上部端板49为扁平的四方形板,且如图4所示,具有紧贴梁组件16a,16b的法兰部19的下表面的上表面49a。下部端板50与上部端板49相比为小一圈的四方形板,且位于上部端板49的下方。柱51介于上部端板49与下部端板50之间,将上部端板49与下部端板50之间连结为一体。
如图5至图7所示,在上部端板49的上表面49a的四角部分别形成有螺纹孔49。而且,在上部端板49的前端中央部形成有供第一导轨6的刃部9进入的狭缝52。
一对楔支承46a,46b配置于上部端板49的前端部与下部端板50的前端部之间。楔支承46a,46b以中间隔着第一导轨6的刃部9而相对的方式排列,并且分别以能朝着靠近或远离刃部9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被装置本体45支持。
楔支承46a,46b分别具有导向面54。导向面54以与第一导轨6的刃部 9的侧面相对的方式沿第一导轨6竖起。而且,导向面54以随着从楔支承 46a,46b的下端向上端方向前进而靠近刃部9的侧面的方式倾斜。
如图7所示,板弹簧47为弯曲成大致U形的组件,且沿着使楔支承 46a,46b互相靠近的方向弹性地赋能。
楔48a,48b在楔支承46a,46b之间以中间隔着第一导轨6的刃部9而相对的方式予以配置。楔48a,48b分别具有与楔支承46a,46b的导向面54相对的受压面55。而且,在与楔48a,48b的第一导轨6的刃部9相对的面装有制动靴56。
如图5及图6所示,在楔支承46a,46b与楔48a,48b之间分别介置有辊单元58。辊单元58包含一对辊支持板59a,59b、及多个传送辊60。
辊支持板59a,59b以沿第一导轨6竖起的方式跨越楔支承46a,46b与楔 48a,48b之间,并且在刃部9的突出方向上互相存有间隔地相对。
传送辊60在辊支持板59a,59b之间旋转自如地被支持。传送辊60在第一导轨6的长度方向上排成一列,并且在板弹簧47的赋能力的作用下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推压于楔支承46a,46b的导向面54及楔48a,48b的受压面 55。
如图3所示,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以位于沿下梁1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方式、用四根螺栓62固定于梁组件16a,16b的法兰部19的下表面。螺栓62贯通法兰部19,并且拧入上部端板49的螺纹孔49b。
而且,关于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的上部端板49,与螺栓62邻接的四个地方利用焊接等手段牢牢地固定在法兰部19的侧缘。图3的符号W表示跨越上部端板49的上表面49a与法兰部19的侧缘之间的焊道。
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以位于沿下梁1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方式用四根螺栓63固定在梁组件16a,16b的法兰部19的下表面。螺栓63贯通法兰部19的导向孔21并且被拧入上部端板49的螺纹孔49b。
在将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固定于下梁14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第一导轨6的刃部9介于楔48a,48b的制动靴56之间。而且,如图8所示,在楔48a,48b的下端部连结有提升杆40的下端部,经由该提升杆40安全连杆机构38与楔48a,48b互相协作。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述下部导向装置22a,22b固定在第一紧急停止装置 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装置本体45的下表面。因此,例如由于地震而导致建筑物2摇晃时,第一导轨6的运动会从下部导向装置22a,22b 经由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传给下梁14。
当轿厢4沿着第一导轨6做升降运动时,经由限速钢丝绳35使限速滑轮31旋转,被该限速滑轮31支持的飞锤会由于离心力而移位。
当轿厢4的下降速度超过额定速度时,在已移位的飞锤的作用下限速开关36被操作。这样,卷扬机24的电源被切断并且卷扬机24的电磁制动将运行。
如果限速开关36被操作但轿厢4不停止而作用于飞锤的离心力增大,则飞锤会进一步移位而挂于棘轮32。
这样,棘轮32追随限速滑轮31旋转,钢丝绳夹33的可动靴43从棘轮32偏离。因此,可动靴4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与固定靴42协同运行以抓住限速钢丝绳35。
其结果,限速钢丝绳35的移行将停止,或限速钢丝绳35的移行速度下降。如果在轿厢4连续下降的状态下,限速钢丝绳35的移行停止、或限速钢丝绳35的移行速度下降,则提升杆40会经由安全连杆机构38而被上拉。
提升杆40的运动会传到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 30b的楔48a,48b,该楔48a,48b会沿着第一导轨6强制性地被上拉。如图6 所示,楔48a,48b的受压面55及楔支承46a,46b的导向面54以随着向上方前进而靠近第一导轨6的刃部9的方式倾斜。
因此,楔48a,48b一边被导向介于受压面55与导向面54之间的传送辊 60,一边朝第一导轨6的刃部9挤进。其结果,制动靴56被推向刃部9,在产生于该制动靴56与刃部9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楔48a,48b被推向上部端板49。
被上推的楔48a,48b进入第一导轨6与楔支承46a,46b之间,楔支承 46a,46b对抗板弹簧47的赋能力而朝着互相远离的方向被推开。
楔48a,48b在板弹簧47的反作用力下被强制性地推向第一导轨6的刃部9,刃部9被牢牢地夹入安装于楔48a,48b的制动靴56之间。因此,在制动靴56与刃部9之间会产生基于摩擦的制动力,轿厢4会紧急停止。
另外,在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中,为了使楔48a,48b与第一导轨6的刃部9的位置关系变得适当,必须精度良好地管理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相对于下梁14的固定位置。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关于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沿着下梁14长度方向上的水平X方向及与下梁14长度方向正交的水平Y方向的位置将个别地进行调整。
关于X方向,对相对于下梁14的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刃部9的前端部位于楔48a,48b的制动靴 56之间。关于Y方向,对相对于下梁14的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楔48a,48b的制动靴56与刃部9 之间的间隙变得适当。
对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位置进行调整的作业并非在电梯1的安装现场,而是在工厂用假想导轨来进行。对位于下梁14的一端的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调整相对于下梁14的X方向及Y 方向的位置,然后并用螺栓62的拧紧与焊接,以牢牢地固定于下梁14且不能移动。
另一方面,对位于下梁14的另一端的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调整相对于下梁14的X方向及Y方向的位置,然后用螺栓63暂时固定于下梁14。之后,关于X方向,用限制构件65及定位构件66以不能移动的方式固定于下梁14。而且,关于Y方向,用第一导向构件67、第二导向构件68及调整构件69以不能移动的方式固定于下梁14。
如果详细说明,则如图2及图3所示,规定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 X方向上的位置的限制构件65为例如在与下梁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组件,利用两根紧固螺栓71及螺母72以能拆卸的方式固定于梁组件16a,16b的法兰部19的下表面。紧固螺栓71贯通法兰部19的导向孔21及限制构件65,并且向该限制构件65的下方突出。螺母72拧入紧固螺栓71的突出端。
通过该拧入,限制构件65以跨越梁组件16a,16b的法兰部19的下表面之间的方式被固定。在将限制构件65固定于下梁14的状态下,该限制构件65的一侧面无间隙地抵着X方向及Y方向的位置经过适当调整的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上部端板49的背面。
规定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X方向上的位置的定位构件66为例如在与下梁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组件,且通过例如焊接等手段以不能移动的方式牢牢地固定于梁组件16a,16b的法兰部19的下表面。因此,定位构件66以跨越梁组件16a,16b的法兰部19之间的方式与该梁组件16a,16b一体化。
在将定位构件66固定于下梁14的状态下,该定位构件66的一侧面无间隙地抵着限制构件65的另一侧面。换言之,定位构件66与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上部端板49协同运行以从下梁14的长度方向夹入限制构件 65。这样,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a的X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
如图3所示,规定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Y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一导向构件67及第二导向构件68为例如在下梁14的长度方向上笔直地延伸的棱柱状组件。第一导向构件67及第二导向构件68通过例如焊接等手段以不能移动的方式牢牢地固定于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上部端板49的上表面49a,从所述楔48a,48b的排列方向中间隔着下梁14而相对。
第一导向构件67具有在下梁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笔直的第一抵接面74。第一抵接面74在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X方向及Y方向上的位置经过适当调整的状态下,从沿楔48a,48b的排列方向的一侧无间隙地抵着一梁组件16a的法兰部19的侧缘。
如图3所示,第二导向构件68具有在下梁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笔直的推压面75。推压面75以随着自下梁14的另一端向沿着下梁1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方向前进而向另一梁组件16b的法兰部19的侧缘靠近的方式倾斜。
而且,推压面75在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X方向及Y方向上的位置经过适当调整的状态下,相对于另一梁组件16b的法兰部19的侧缘存有间隔地相对。
规定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Y方向上的位置的调整构件69形成为嵌入第二导向构件68的推压面75与另一梁组件16b的法兰部19的侧缘之间的间隙的楔形。调整构件69具有在下梁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笔直的第二抵接面76。
调整构件69在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X方向及Y方向上的位置经过适当调整的状态下,从沿着下梁1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之侧以能拆卸的方式嵌合于第二导向构件68的推压面75与另一梁组件16b的法兰部19的侧缘之间的间隙。通过该嵌合,第二抵接面76无间隙地抵着另一梁组件 16b的法兰部19的侧缘。
而且,调整构件69经由紧固螺栓77以能拆卸的方式固定于上部端板 49的上表面49a。紧固螺栓77贯通调整构件69并且拧入上部端板49的上表面的螺纹孔78。
通过该拧入,第一导向构件67的第一抵接面74及调整构件69的第二抵接面76分别无间隙地抵着梁组件16a,16b的法兰部19的侧缘,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a的Y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下梁14、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在工厂做成一体构造物并进行组装,之后搬运到电梯1的安装现场。
图9显示了将固定有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 的下梁14安装于在电梯1的安装现场已经配置好的一对第一导轨6之间的过程。如图9所示,下梁14以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相较于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处在下方的方式在第一导轨6之间倾斜地被吊起。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第一导轨6之间的间隔S窄、第一紧急停止装置 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高度尺寸H大时,在使倾斜吊起的下梁14 以跨越第一导轨6之间的方式恢复水平姿势时,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可能会与第一导轨6相互干渉。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梯1的安装现场将下梁14安装于第一导轨6之间时,通过解除紧固螺栓71及螺母72对限制构件65的拧紧而从下梁14暂时拆下该限制构件65。与此同时,通过解除紧固螺栓77对调整构件69的拧紧而从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上部端板49暂时拆下该调整构件69。
通过从下梁14拆下限制构件65而在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上部端板49与定位构件66之间产生相当于限制构件65的宽度尺寸的空间。而且,通过从上部端板49拆下调整构件69而解除位于第一导向构件67与调整构件69之间的下梁14的夹入。
因此,如图10及图11所示,通过拆下提升杆40后拧松螺栓63能在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上部端板49抵接定位构件66之前使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向沿着下梁1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移动。第二紧急停止装置 30b的可移动距离与限制构件65的宽度尺寸一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螺栓63的螺杆部与沿着导向孔21的长度方向的侧缘之间确保有间隙。因此,在使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在下梁14 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时,能避免在螺栓63的螺杆部与导向孔21的侧缘之间产生大的滑动抵抗。因此,能以少的力轻松地进行使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 在下梁14的长度方向上移动的作业。
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在将下梁14安装于第一导轨6之间的作业完成之后会再次向远离定位构件66的方向移动。在该状态下,先用紧固螺栓 11及螺母72将拆下的限制构件65固定在梁组件16a,16b的法兰部19的下表面。
而且,使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上部端板49的背面抵着限制构件 65的一侧面,从而使限制构件65沿着下梁14的长度方向无间隙地夹入上部端板49与定位构件66之间。
接着,将调整构件69嵌入第二导向构件68的推压面75与另一梁组件 16b的法兰部19的侧缘之间的间隙,用紧固螺栓77将该调整构件69固定在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上部端板49。在限制构件65及调整构件69的固定完成之后,先将松动的螺栓63拧入上部端板49的螺纹孔49b,从而将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以相对于下梁14不动的方式牢牢地进行固定。
这样,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沿着下梁14的长度方向上的X方向及与下梁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Y方向的位置会恢复成预先在工厂调成的位置,从而使楔48a,48b与第一导轨6的刃部9保持适当的相对位置关系。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将从下梁14拆下的限制构件65再次固定于下梁 14,并且将从上部端板49拆下的调整构件69再次固定于上部端板49,仅通过该作业就能使在下梁14的中央部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 恢复成工厂预先调成的适当位置。
因此,无需以往麻烦且费事的精细位置对准作业,从而在将装有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下梁14安装于第一导轨6之间时的作业性得到提高。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调整构件69形成为楔状,所以通过将该调整构件69嵌入第二导向构件68的推压面75与梁组件16b的法兰部19的侧缘之间而使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以制动靴56与第一导轨6的刃部9之间形成适当间隙的方式沿着Y方向自动地移动。因此,能轻松地使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Y方向上的位置恢复成工厂调成的适当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导向装置22b安装于第二紧急停止装置 30b的装置本体45,所以当例如发生地震建筑物2摇晃时,第一导轨6的运动会从下部导向装置22b经由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传到下梁14。
此时,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上部端板49用牢固焊接于下梁14的定位构件66挡住,所以在地震发生时能用定位构件66承受施加于下梁14 与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连结处的负荷的一部分。因此,在使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恢复成工厂调成的位置的状态下,也能充分确保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相对于下梁14的固定强度,从而使耐震性变得良好。
[第二实施方式]
图12及图13公布了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除了在用于规定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Y方向上的位置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外,其他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部分附以同一参考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2所示,规定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Y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二导向构件68具有在下梁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笔直的导向面81。导向面81 在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X方向及Y方向上的位置于工厂经过调整的状态下,相对于另一梁组件16b的法兰部19的侧缘存有间隔地相对。
一对千斤顶螺栓82拧入第二导向构件68。第二导向构件68为螺杆构件的一个例子,在下梁14的长度方向上存有间隔地排列,并且沿着Y方向水平地加以配置。
千斤顶螺栓82的螺杆部83的前端在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X方向及Y方向上的位置已经过调整的状态下,从沿着楔48a,48b的排列方向的另一侧无间隙地抵着梁组件16b的法兰部19的侧缘。
其结果,梁组件16a的法兰部19的侧缘被推压于第一导向构件67的第一抵接面74,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a的Y方向上的位置得以固定。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将固定有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 的下梁14安装于第一导轨6之间时,以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从下梁 14拆下限制构件65,并且拧松千斤顶螺栓82。这样,千斤顶螺栓82的螺杆部83的前端从梁组件16b的法兰部19的侧缘脱离,从而在螺杆部83的前端与法兰部19的侧缘之间产生沿Y方向的间隙。
如果在该状态下拧松螺栓63,则如图13所示,能在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上部端板49抵着定位构件66之前使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向沿着下梁1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移动。
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在将下梁14安装于第一导轨6之间的作业完成之后会沿远离定位构件66的方向再次移动。在该状态下,用紧固螺栓71 及螺母72先将拆下的限制构件65固定于梁组件16a,16b的法兰部19的下表面。
而且,使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上部端板49的背面抵着限制构件 65的一侧面,从而将限制构件65沿着下梁14的长度方向无间隙地夹入上部端板49与定位构件66之间。
接着,通过拧紧之前拧松的千斤顶螺栓82而使螺杆部83的前端抵着另一梁组件16b的法兰部19的侧缘。这样,下梁14向第一导向构件67推出,从而一梁组件16a的法兰部19的侧缘紧贴于第一导向构件67的第一抵接面74。
最后将螺栓63拧入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上部端板49,以相对于下梁14不动的方式牢牢地固定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其结果,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沿着下梁14的长度方向上的X方向及与下梁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Y方向的位置将回到工厂预先调成的位置,从而适当地确保楔 48a,48b与第一导轨6的相对位置关系。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使沿下梁14的中央部的方向移动的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恢复成在工厂调成的位置时,将无需以往麻烦费事的精细位置对准作业。因此,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将装有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 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的下梁14安装于第一导轨6之间时的作业性得到提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以不能移动的方式固定于下梁14,但也可使该第一紧急停止装置30a与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b 一样地能沿下梁14的长度方向移动。
而且,不限于第一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30a,30b固定于下梁14的下表面,也可固定于上梁15的下表面或下梁14及上梁15双方的下表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紧急停止装置固定于轿厢的下梁,但将紧急停止装置安装于支承对重的锤组件的框体的下梁或上梁的情况同样也是能实施的。
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仅作为例子列出,并不意欲限定实用新型。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实用新型与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

1.一种电梯,其具备:
具有相互存有间隔地平行配置的一对导轨的井道、
设于所述井道而沿着所述导轨升降并且具有跨越所述导轨之间的横放的梁的升降体、及
设于沿所述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下表面且对应所述导轨的一对紧急停止装置,
且所述紧急停止装置包含中间隔着所述导轨而相对并且在所述升降体的下降速度超过额定速度时会向所述导轨挤进的一对楔,
且以至少任一方的所述紧急停止装置能沿着所述梁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所述梁的所述下表面支持的电梯,
其包含:
以能拆卸的方式被所述梁的所述下表面支持、且从该紧急停止装置所对应的所述导轨的相反侧抵着所述楔与所述导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已经过适当调整的所述紧急停止装置的限制构件及、
以不能移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梁的所述下表面、且与所述紧急停止装置协同运行而夹入所述限制构件的定位构件。
CN201822014434.3U 2018-02-05 2018-12-03 电梯 Active CN21016298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8120 2018-02-05
JP2018018120A JP6598891B2 (ja) 2018-02-05 2018-02-05 エレベ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62987U true CN210162987U (zh) 2020-03-20

Family

ID=67623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14434.3U Active CN210162987U (zh) 2018-02-05 2018-12-03 电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98891B2 (zh)
CN (1) CN21016298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3405A1 (ja) * 2022-05-17 2023-11-2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98891B2 (ja) 2019-10-30
JP2019135183A (ja) 2019-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98264B2 (en) Elevator safety device and elevator safety device mounting method
WO2013035175A1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の取付方法
CN210162987U (zh) 电梯
EP1813566B1 (en) Safety device for elevator
US20140013562A1 (en) Elevator refurbishment method
EP3328772B1 (en) Safety block for elevator
WO2017037787A1 (ja) エレベータの脱レール検出装置
US11261056B2 (en) Elevator safety actuator systems
JP5548524B2 (ja) 非常止め装置を備えた昇降装置
KR101834891B1 (ko) 건설용 리프트의 케이지 추락 방지장치
CN108698792B (zh) 电梯装置
JP6476142B2 (ja) タイダウン装置、タイダウン装置を備えるエレベーター、タイダウン装置の復帰方法
US7419033B2 (en) Emergency brake device for elevator
CN113581980A (zh) 一种轿架的安装方法
JPH0829903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
KR20220008104A (ko) 업다운 도어의 급락 방지장치
CN110171760B (zh) 调速器张紧机构、调速器装置及电梯
CN218344910U (zh) 一种反绳轮的监测装置
CN109720959B (zh) 调速器和电梯
KR200356445Y1 (ko) 간이 권동식 화물 리프터
JP5619293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の取付方法
CN114364627B (zh) 施工用升降机
KR200389642Y1 (ko) 엘리베이터용 조속기의 설치구조
WO2006033144A1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
CN212669123U (zh) 一种料箱堆垛机载货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