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36918U - 冷却装置及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及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36918U CN210136918U CN201921148953.7U CN201921148953U CN210136918U CN 210136918 U CN210136918 U CN 210136918U CN 201921148953 U CN201921148953 U CN 201921148953U CN 210136918 U CN210136918 U CN 21013691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face
- battery
- hollow
- cool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及电池模组,该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本体,具有冷却流道,用于冷却电池单元的极耳;一对耳部,沿冷却本体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向外突出设置,每个耳部沿冷却本体的第二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空心凸柱,另一端设置有与空心凸柱连通的定位孔,且空心凸柱能够插入定位孔内,空心凸柱和定位孔均与冷却流道连通;其中,第一方向为冷却本体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为冷却本体的厚度方向。该冷却装置通过在冷却流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空心凸柱和定位孔,且空心凸柱能够插入定位孔内,使得多个冷却装置可以拼接成具有多条冷却流道的冷却模块,可以冷却电池模组内多个电池单元的极耳,提高了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和总体过电流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软包电池没有金属外壳,散热效果较差,常用的冷却方案是将软包电池与金属板粘贴以进行接触面的散热,在大电流充放电过程中,由于极耳过大电流时发热严重,金属板的接触面散热无法有效降低极耳温度,造成极耳温升偏高,影响了电池模组的总体过电流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及电池模组,该冷却装置在不占用电池模组内部空间的前提下可以有效解决大电流充放电时极耳的温升偏高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包括:冷却本体,具有冷却流道,用于冷却电池单元的极耳;一对耳部,沿冷却本体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分别向外突出设置,每个耳部沿冷却本体的第二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空心凸柱,另一端设置有与空心凸柱连通的定位孔,且空心凸柱能够插入定位孔内,空心凸柱和定位孔均与冷却流道连通;其中,第一方向为冷却本体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为冷却本体的厚度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冷却本体沿第二方向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槽;冷却装置还包括盖板,盖板盖合于凹槽,以形成冷却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冷却本体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槽,盖板分别盖合于凹槽,以形成并排且间隔设置于冷却本体内的两条冷却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冷却本体内对应于每个空心凸柱设置有与两个冷却流道均连通的分叉流道,且分叉流道与空心凸柱和定位孔均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冷却本体包括沿第二方向分段且相互连接的第一冷却件和第二冷却件,耳部包括与第一冷却件连接的第一耳部和与第二冷却件连接的第二耳部,空心凸柱位于第一耳部上,定位孔位于第二耳部上,第一冷却件和第二冷却件分别设置有凹槽;第一冷却件内还设置有与凹槽连通的第一分叉槽,第二冷却件内还设置有与凹槽连通的第二分叉槽,第一分叉槽和第二分叉槽形成分叉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冷却件沿第二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以及连接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第三面,凹槽由第一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耳部远离空心凸柱的第一端面与第二面平齐设置,第一分叉槽由第一端面和第二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冷却件沿第二方向具有相对的第四面和第五面以及连接第四面和第五面的第六面,凹槽由第四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耳部远离定位孔的第二端面与第五面平齐设置,第二分叉槽由第二端面和第五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面和第五面相互贴合设置,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相互贴合设置。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冷却模块,包括多个如前所述的任一种冷却装置,每个冷却装置的空心凸柱插入相邻的冷却装置的定位孔内并相互连通,且位于首端的冷却装置的空心凸柱形成冷却模块的进液口,位于末端的冷却装置的定位孔形成冷却模块的出液口;并排布置的多个电池单元,电池单元上设置有极耳;每个电池单元的极耳伸入相邻的两个冷却装置之间并连接至汇流排;箱体,具有容纳腔,多个电池单元和冷却模块容纳于容纳腔内,且箱体上设置有对应于进液口的第一开口和对应于出液口的第二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每个冷却装置的空心凸柱与相邻的冷却装置的定位孔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并排布置的多个电池单元中,每隔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电池单元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包括固定部及沿固定部的一端弯折延伸的弯折部,电池单元附接至固定部,弯折部覆盖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电池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每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之间还设置有缓冲垫。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装置,通过在冷却流道的两端设置分别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空心凸柱和定位孔,且空心凸柱能够插入定位孔内,使得多个冷却装置可以拼接成具有多条冷却流道的冷却模块,且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可以冷却电池模组内多个电池单元的极耳,提高了冷却装置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模组,采用由多个如前所述的冷却装置相互连接而成的冷却模块,在不占用电池模组内部空间的前提下可以直接与多个电池单元的极耳接触并冷却,有效解决大电流充放电时冷却电池单元却无法同时冷却极耳造成的极耳温升偏高问题,提高了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和总体过电流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装置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冷却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冷却装置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冷却装置沿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池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冷却装置与电池单元的极耳的组装效果示意图;
图9是图6所示的电池模组的冷却模块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向示意图;
图10是沿图9中的D-D方向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区域E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冷却装置;1M-冷却模块;1A-进液口;1B-出液口;
11-冷却本体;111-第一冷却件;111a-第一面;111b-第二面;111c-第三面;112-第二冷却件;112a-第四面;112b-第五面;112c-第六面;a1-空心凸柱;b1-定位孔;c-凹槽;d-分叉流道;d1-第一分叉槽;d2-第二分叉槽;c1-安装槽;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12-耳部;121-第一耳部;122-第二耳部;12a-第一端面;12b-第二端面;13-盖板;
2-电池单元;21-极耳;22-汇流排;
3-箱体;3a-第一开口;3b-第二开口;31-上壳体;32-下壳体;33-盖体;4-固定板;4a-固定部;4b-弯折部;5-密封件;6-缓冲垫。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11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却装置及电池模组进行详细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装置1,其包括冷却本体11和一对耳部12。
冷却本体11具有冷却流道,用于冷却电池单元的极耳。
一对耳部12沿冷却本体11的第一方向X的两端分别向外突出设置,每个耳部12沿冷却本体11的第二方向Y的一端设置有空心凸柱a1,另一端设置有与空心凸柱a1连通的定位孔b1,且空心凸柱a1能够插入定位孔b1内,空心凸柱a1和定位孔b1均与冷却流道连通。其中,第一方向X为冷却本体11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Y为冷却本体11的厚度方向。
其中,一个耳部12的空心凸柱a1可以作为冷却流道的进液口,另一个耳部12的定位孔b1可以作为冷却流道的出液口,以便于与外界的冷却系统连通。另外,每个冷却装置1的空心凸柱a1能够插入相邻的冷却装置1的定位孔b1内,以相互拼接成具有多条冷却流道的冷却模块。由于冷却装置1的拼接数量不限,故该冷却装置1的数量可以根据待冷却目标物体的数量灵活多变,例如,该冷却模块可以同时冷却电池模组内多个电池单元的极耳,提高了冷却装置1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可选地,在使用中冷却装置1的放置方式使得冷却流道沿竖直方向延伸,从而冷却流道内的冷却介质可以依靠自身重力由进液口流动到出液口,减小了流动阻力,降低了进液口处的动力需求。冷却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水或者油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装置1,通过在冷却流道的两端分别设置相互连通的空心凸柱a1和定位孔b1,且空心凸柱a1能够插入定位孔b1内,使得多个冷却装置1可以拼接成具有多条冷却流道的冷却模块,且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可以冷却电池模组内多个电池单元的极耳,提高了冷却装置1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再次参阅图2,为了便于加工冷却流道,冷却本体11沿第二方向Y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槽c,冷却装置1还包括盖板13,盖板13盖合于凹槽c,以形成冷却流道。盖板13与可以与待冷却的目标物体直接接触,以使目标物体通过盖板13与冷却流道内的冷却介质进行换热。
为了批量化生产,同时也为了减轻重量,冷却装置1一般为注塑成型的塑胶件。但由于塑胶件的散热性较差,为了提高目标物体的冷却效果,冷却本体11可以采用注塑成型,而与目标物体直接接触的盖板13为金属板,例如铝合金板。为了保证冷却装置1的密封性,盖板13可以通过胶接或者热熔等方式与冷却本体11固定。另外,由于冷却本体11为塑胶件,不需要在冷却装置1与极耳21之间布置绝缘层,减小了冷却装置1与极耳21之间的热阻。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本体11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槽c,盖板13分别盖合于凹槽c,以形成并排且间隔设置于冷却本体11内的两条冷却流道,每条冷却流道可以冷却一个目标物体,从而提高冷却效率。
进一步地,冷却本体11对应于每个空心凸柱a1设置有与两个冷却流道均连通的分叉流道d,且分叉流道d与空心凸柱a1和定位孔b1均连通,以使冷却介质可以同时进入并排的两条冷却流道中。
由此,每个冷却流道内的冷却介质通过盖板13与相邻的目标物体进行换热,且冷却路径一致,提高了冷却的均匀性。
如图4所示,该冷却装置1的冷却本体11由于成型工艺的限制,导致注塑时无法直接成型分叉流道d,因此通常将冷却本体11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注塑成型后再合成为一体,然后将盖板13固定至冷却本体11。
具体来说,为了便于成型分叉流道d,冷却本体11包括沿第二方向Y分段且相互连接的第一冷却件111和第二冷却件112,耳部12包括与第一冷却件111连接的第一耳部121和与第二冷却件112连接的第二耳部122,空心凸柱a1位于第一耳部121上,定位孔b1位于第二耳部122上,第一冷却件111和第二冷却件112分别设置有凹槽c,盖板13盖合于凹槽c,以形成两条冷却流道;第一冷却件111内还设置有与凹槽c连通的第一分叉槽d1,第二冷却件112内还设置有与凹槽c连通的第二分叉槽d2,第一分叉槽d1和第二分叉槽d2形成分叉流道d。
进一步具体地,第一冷却件111沿第二方向Y具有相对的第一面111a和第二面111b以及连接第一面111a和第二面111b的第三面111c,凹槽c由第一面111a向内凹陷形成,第一耳部121远离空心凸柱a1的第一端面12a与第二面111b平齐设置,第一分叉槽d1由第一端面12a和第二面111b向内凹陷形成。
第二冷却件112沿第二方向Y具有相对的第四面112a和第五面112b以及连接第四面112a和第五面112b的第六面112c,凹槽c由第四面112a向内凹陷形成,第二耳部122远离定位孔b1的第二端面12b与第五面112b平齐设置,第二分叉槽d2由第二端面12b和第五面112b向内凹陷形成。
第二面111b和第五面112b相互贴合设置,第一端面12a与第二端面12b相互贴合设置,以使第一分叉槽d1和第二分叉槽d2形成分叉流道d。
为了保证冷却装置1的密封性,第一冷却件111和第二冷却件112注塑成型后可以通过胶接或者热熔等方式组合为一体,再通过胶接或者热熔等方式将盖板13固定于第一冷却件111和第二冷却件112上。
为了减小冷却装置1沿第二方向Y的厚度,可以在第一冷却件111的第一面111a和第二冷却件112的第四面112a上分别设置向内凹陷的安装槽c1,安装槽c1的深度大于或者等于盖板13的厚度,以容纳盖板13。
由此,冷却装置1的工作原理如图5和图6所示,冷却介质沿箭头M1从上方的空心凸柱a1流入,其中一个分支沿箭头M2进入分叉流道d,然后分别沿箭头M4、M5分别流向两个冷却流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两个冷却流道分别向下流动;同时,冷却介质从上方的空心凸柱a1流入后的另一个分支沿箭头M3流动到定位孔b1处,由于相邻的冷却装置1的空心凸柱a1可以插入到该定位孔b1内形成串联,故冷却介质还可以流动到相邻的冷却装置1的冷却流道中,最后各个冷却流道内的冷却介质汇集到下方的分叉流道d后从定位孔b1流出,冷却介质在沿冷却流道向下流动时带走极耳21处产生的热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冷却本体11也可以通过其它加工方式来加工,例如通过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打印,而不必将冷却本体11分为第一冷却件111和第二冷却件112来加工,以节省设计费用,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冷却模块1M、多个电池单元2和箱体3。
冷却模块1M包括如前所述的多个冷却装置1,每个冷却装置1的空心凸柱a1插入相邻的冷却装置1的定位孔b1内并相互连通,且位于首端的冷却装置1的空心凸柱a1形成冷却模块1M的进液口1A,位于末端的冷却装置1的定位孔b1形成冷却模块1M的出液口1B。
多个电池单元2并排布置,电池单元2上设置有极耳21,极耳21伸入相邻的两个冷却装置1之间并连接至汇流排22。极耳21可以布置于电池单元2沿自身长度方向的同一端,也可以相对地布置于电池单元2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两端。
汇流排22与多个极耳21焊接连接。由于每个极耳21被冷却装置1冷却降温,且冷却模块1M紧贴汇流排22设置,故汇流排22的温度也随之降低。另外,冷却模块1M设置于极耳21与汇流排22之间,不占用现有的电池模组的内部空间,不会影响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箱体3具有容纳腔,多个电池单元2和冷却模块1M容纳于容纳腔内,且箱体3上设置有对应于进液口1A的第一开口3a及对应于出液口1B的第二开口3b。外界冷却系统的进液管和出液管(图中未示出)可以分别插入箱体3的第一开口3a和第二开口3b中,并与冷却模块1M连通,冷却介质在冷却模块1M的相互连通的多条冷却流道中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对升温的极耳21进行冷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采用由多个如前所述的冷却装置1相互连接而成的冷却模块1M,在不占用电池模组内部空间的前提下可以直接与多个电池单元2的极耳21接触并冷却,有效解决大电流充放电时冷却电池单元却无法同时冷却极耳造成的极耳温升偏高问题,有效提高了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和总体过电流能力。
再次参阅图7和图8,箱体3包括形成容纳腔的上壳体31、下壳体32和盖体33,上壳体31呈U型结构,其包括顶壁和位于顶壁两侧的侧壁,盖体33对应于电池单元2的极耳21方向设置。上壳体31与盖体33、下壳体32三者焊接为一体,形成封闭的容纳腔。第一开口3a和第二开口3b设置于上壳体31上,且第一开口3a和第二开口3b分别设置于相对的两个侧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元2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极耳21,则电池模组对应于电池单元2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两端各设置有冷却模块1M。每个极耳21与相邻的两个冷却装置1直接接触并被冷却。为了保证电池模组的冷却均匀性和一致性,可选地,两个冷却模块1M的放置方向相反,从而冷却介质进入各个冷却流道的流向相反,使得每个电池单元2一端的极耳21先被冷却,另一端的极耳21后被冷却,最终多个电池单元2的极耳21同时达到基本一致的冷却温度。
具体来说,如图9中的箭头方向所示,冷却介质从冷却模块1M左侧上方的进液口1A处流入冷却模块1M内,一方面在多个冷却装置1相互串联的多个空心凸柱a1内流动,以分别到达各个冷却流道的端部;另一方面,从各个冷却装置1的冷却流道的一端流向下方的另一端并汇集,最终沿右侧下方的出液口1B流出,完成电池模组其中一端极耳21的冷却循环。电池模组另一端极耳21的冷却循环与此类似,只是冷却介质到达每个电池单元2对应的冷却流道的顺序相反。故各个电池单元2的两个极耳21的冷却效率大体一致,保证了电池模组的冷却均匀性和一致性。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极耳布置于电池单元2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一端,则电池模组对应于电池单元2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一个冷却模块1M即可。
另外,并排布置的多个电池单元2中,每隔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电池单元2设置有固定板4,固定板4包括固定部4a及沿固定部4a的一端弯折延伸的弯折部4b,电池单元2附接至固定部4a,弯折部4b覆盖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电池单元2。可选地,固定板4为金属板,例如铝合金板,弯折部4b与上壳体31的顶表面接触,以将电池单元2本身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外界环境中。
由此,电池单元2本身产生的热量及随之温度升高的极耳21分别通过固定板4和冷却装置1进行冷却,提高了电池模组的冷却效率。
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11,为了保证多个冷却装置1的密封性,每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2的冷却装置1的空心凸柱a1与定位孔b1之间设置有密封件5。密封件5可以为O型密封圈,以提高各冷却装置1串联后的密封效果。
另外,多个电池单元2沿自身厚度方向并排布置,在该厚度方向上,箱体3与多个电池单元2之间可能由于加工误差或者电池单元2本身循环膨胀变形存在间隙,该间隙可能会导致相互串联的多个冷却装置1之间产生位移而引起密封失效。
为了解决此问题,并排布置的多个电池单元2中,每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1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缓冲垫6。缓冲垫6可以采用泡棉材料制作,以填充上述间隙,使得箱体3在并排布置的多个电池单元2的厚度方向上施加较大的压力,尤其对多个冷却装置1之间的密封件5产生较大的压紧力,提高了电池模组的总体刚度和振动强度,同时减小膨胀变形,避免电池模组膨胀变形后导致冷却流道的密封失效。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冷却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本体(11),具有冷却流道,用于冷却电池单元的极耳;
一对耳部(12),沿所述冷却本体(11)的第一方向(X)的两端分别向外突出设置,每个所述耳部(12)沿所述冷却本体(11)的第二方向(Y)的一端设置有空心凸柱(a1),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空心凸柱(a1)连通的定位孔(b1),所述空心凸柱(a1)能够插入所述定位孔(b1),所述空心凸柱(a1)和所述定位孔(b1)均与所述冷却流道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X)为所述冷却本体(11)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Y)为所述冷却本体(11)的厚度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本体(11)沿所述第二方向(Y)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凹槽(c);
所述冷却装置(1)还包括盖板(13),所述盖板(13)盖合于所述凹槽(c),以形成所述冷却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本体(11)沿所述第二方向(Y)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内凹陷的所述凹槽(c),所述盖板(13)分别盖合于所述凹槽(c),以形成并排且间隔设置于所述冷却本体(11)内的两条所述冷却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本体(11)内对应于每个所述空心凸柱(a1)设置有与两个所述冷却流道均连通的分叉流道(d),且所述分叉流道(d)与所述空心凸柱(a1)和所述定位孔(b1)均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本体(11)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Y)分段且相互连接的第一冷却件(111)和第二冷却件(112),所述耳部(12)包括与所述第一冷却件(111)连接的第一耳部(121)和与所述第二冷却件(112)连接的第二耳部(122),所述空心凸柱(a1)位于所述第一耳部(121)上,所述定位孔(b1)位于所述第二耳部(122)上;
所述第一冷却件(111)和所述第二冷却件(112)内分别设置有所述凹槽(c),所述第一冷却件(111)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凹槽(c)连通的第一分叉槽(d1),所述第二冷却件(112)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凹槽(c)连通的第二分叉槽(d2),所述第一分叉槽(d1)和所述第二分叉槽(d2)形成所述分叉流道(d)。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件(111)沿所述第二方向(Y)具有相对的第一面(111a)和第二面(111b)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面(111a)和所述第二面(111b)的第三面(111c),所述凹槽(c)由所述第一面(111a)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一耳部(121)远离所述空心凸柱(a1)的第一端面(12a)与所述第二面(111b)平齐设置,所述第一分叉槽(d1)由所述第一端面(12a)和所述第二面(111b)向内凹陷形成;
所述第二冷却件(112)沿所述第二方向(Y)具有相对的第四面(112a)和第五面(112b)以及连接所述第四面(112a)和所述第五面(112b)的第六面(112c),所述凹槽(c)由所述第四面(112a)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二耳部(122)远离所述定位孔(b1)的第二端面(12b)与所述第五面(112b)平齐设置,所述第二分叉槽(d2)由所述第二端面(12b)和所述第五面(112b)向内凹陷形成;
第二面(111b)和所述第五面(112b)相互贴合设置,所述第一端面(12a)与所述第二端面(12b)相互贴合设置。
7.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模块(1M),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1),每个所述冷却装置(1)的所述空心凸柱(a1)插入相邻的所述冷却装置(1)的所述定位孔(b1)并相互连通,且位于首端的所述冷却装置(1)的所述空心凸柱(a1)形成所述冷却模块(1M)的进液口(1A),位于末端的所述冷却装置(1)的所述定位孔(b1)形成所述冷却模块(1M)的出液口(1B);
并排布置的多个电池单元(2),所述电池单元(2)上设置有极耳(21),所述极耳(21)伸入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装置(1)并连接至汇流排(22);
箱体(3),具有容纳腔,多个所述电池单元(2)和所述冷却模块(1M)容纳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箱体(3)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进液口(1A)的第一开口(3a)和对应于所述出液口(1B)的第二开口(3b)。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元(2)的所述冷却装置(1)的所述空心凸柱(a1)与所述定位孔(b1)之间设置有密封件(5)。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并排布置的多个所述电池单元(2)中,每隔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所述电池单元(2)设置有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包括固定部(4a)及沿所述固定部(4a)的一端弯折延伸的弯折部(4b),所述电池单元(2)附接至所述固定部(4a),所述弯折部(4b)覆盖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所述电池单元(2)。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电池单元(2)之间还设置有缓冲垫(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48953.7U CN210136918U (zh) | 2019-07-22 | 2019-07-22 | 冷却装置及电池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48953.7U CN210136918U (zh) | 2019-07-22 | 2019-07-22 | 冷却装置及电池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36918U true CN210136918U (zh) | 2020-03-10 |
Family
ID=69708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148953.7U Active CN210136918U (zh) | 2019-07-22 | 2019-07-22 | 冷却装置及电池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3691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94244A (zh) * | 2021-11-22 | 2022-02-25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
CN117650323A (zh) * | 2024-01-30 | 2024-03-05 |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 |
-
2019
- 2019-07-22 CN CN201921148953.7U patent/CN21013691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94244A (zh) * | 2021-11-22 | 2022-02-25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
CN117650323A (zh) * | 2024-01-30 | 2024-03-05 |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 |
CN117650323B (zh) * | 2024-01-30 | 2024-05-07 |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136918U (zh) | 冷却装置及电池模组 | |
US20220278393A1 (en) | Battery cooling module and device, and corresponding battery | |
CN112510300A (zh) | 去模组化液冷式电池系统 | |
CN116544547A (zh) | 一种三面液冷的大圆柱电池系统 | |
CN210040347U (zh) | 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 | |
CN215184259U (zh) | 一种电池模组端板液冷集成系统 | |
CN110915061B (zh) | 电池冷却用换热器 | |
CN208127371U (zh) |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219739123U (zh) | 电池包及动力设备 | |
CN218241977U (zh)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其电池包、车辆 | |
CN217788597U (zh) | 电池包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7114551U (zh) | 电池组 | |
CN215731906U (zh) | 一种电池模组底板液冷集成系统及电池模组 | |
CN113193281B (zh) | 动力电池模组及其液冷结构 | |
CN114709526A (zh) | 电池组 | |
CN213366661U (zh) | 电池模组结构和电池包 | |
CN215933727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 | |
CN218827430U (zh) | 一种电池包框架及电池包 | |
CN219873742U (zh) |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CN220138562U (zh) | 电池模组 | |
CN218039395U (zh) | 电池装置 | |
CN218975587U (zh) | 热管理部件、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CN221551995U (zh) | 电池模组的液冷装置及储能系统 | |
CN219534669U (zh) | 一种电池包及电动车 | |
CN220106760U (zh) | 模组框架、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