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23254U -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23254U
CN210123254U CN201920986215.3U CN201920986215U CN210123254U CN 210123254 U CN210123254 U CN 210123254U CN 201920986215 U CN201920986215 U CN 201920986215U CN 210123254 U CN210123254 U CN 2101232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ole
fluid
flow channel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8621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一中
单聪聪
陈飞飞
陈丹
谢建
刘浩
丁天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INLUN HEAT EXCHANGE SYSTEM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8621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232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232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232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所述板片,包括板片本体和设置在板片本体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板片本体在环绕所述第一通孔处形成管道段;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管道段外周设置。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在通道中插入潜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片在连接形成第一流道过程中,无需在焊接过程中使管道段时刻保持较高的垂直度或者装配精度,只需保障相邻两个管道段相互连接即可,从而对装配精度要求低,方便焊接,使焊接易操作,易控制,两个管道段之间的焊接质量易得到保障,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器的合格率。

Description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将叠片式热交换器的第一流体的总进口和总出口设置在热交换器的同一侧(如上侧),且同时实现多流程段,相关技术中采用一种热交换器,包括潜管和多个堆叠薄片,多个堆叠薄片相互叠置,堆叠薄片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堆叠薄片上设有第一通孔,多个第一通孔能够形成与第一流体总进口连通以引入第一流体的通道,潜管插设在该通道内,伸入该通道的底部,从而使第一流体由该通道的底部进入第一流体通道内,通过设置转向装置,使第一流体蜿蜒流过热交换器多个第一流体通道,最后由第一流体总出口排出。
存在的问题是,插入在通道内的潜管不仅要与堆叠薄片焊接,还要与转向装置焊接,在钎焊过程中焊料融化容易导致每层堆叠薄片沿堆叠方向发生滑动,影响潜管的装配位置,或者影响潜管的装配精度如垂直度,从而导致焊接质量难以保证(环形焊接),产品合格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片,包括板片本体和设置在板片本体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板片本体在环绕所述第一通孔处形成管道段;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管道段外周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管道段由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翻边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翻边为一次翻边结构,并且所述翻边垂直于所述板片本体的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翻边为二次翻边结构,并且末端的翻边平行于所述板片本体的平面。
进一步地,所述管道段向上凸起或者向下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管道段的外周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的流通面积与第二通孔的流通面积之比不大于1: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片组件,包括两个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片,两个所述板片层叠设置,并且两个所述板片中的所述管道段朝向彼此凸起,并实现面接触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多个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片组件:多个板片组件层叠设置;并且多个板片组件中的管道段依次连通形成第一流道;多个板片组件中的第二通孔连通形成第二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连接,或者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片,包括板片本体和设置在板片本体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板片本体在环绕第一通孔处形成管道段;第二通孔靠近管道段外周设置。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片生产制造热交换器过程中,将多个板片依次堆叠连接起来,在将多个板片焊接的过程中,将相邻设置的两个管道段连接起来如焊接,多个管道段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的第一流道,并且与第二通孔相互连通形成的第二流道在垂直于板片堆叠方向上相互隔断。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在通道中插入潜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片在连接形成第一流道过程中,无需在焊接过程中使管道段时刻保持较高的垂直度或者装配精度,只需保障相邻两个管道段相互连接即可,从而对装配精度要求低,方便焊接,使焊接易操作,易控制,两个管道段之间的焊接质量易得到保障,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器的合格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板片中一种管道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板片中另一种管道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在第一流体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热交换器中底部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的热交换器中设有盖板的板片组件中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的热交换器中设有转向件的板片组件中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一流体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的一种流动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在第二流体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与热膨胀阀组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01-板片本体;02-第一通孔;03-第二通孔;04-管道段; 05-第三通孔;06-第四通孔;07-第五通孔;08-第六通孔;1-板片; 2-底部板片;3-第一流道;4-第二流道;5-第三流道;6-第四流道; 7-第五流道;8-盖板;9-转向板;10-第一通道段;11-第二通道段; 12-第三通道段;111-第一流体进口;112-第一流体出口;113-第二流体进口;114-第二流体出口;115-连接块;116-热膨胀阀。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片1包括板片本体01和设置在板片本体01上的第一通孔02和第二通孔03,板片本体01在环绕所述第一通孔02处形成管道段04;所述第二通孔03靠近所述管道段04外周设置。
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板片1生产制造热交换器过程中,将多个板片1依次堆叠连接起来,在将多个板片1焊接的过程中,将相邻设置的两个管道段04连接起来如焊接,多个管道段04相连形成一个整体的第一流道3,并且与第二通孔03相互连通形成的第一流道3在垂直于板片1堆叠方向上相互隔断。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在通道中插入潜管,本实施例提供的板片1在连接形成第一流道过程中,无需在焊接过程中使管道段时刻保持较高的垂直度或者装配精度,只需保障相邻两个管道段04相互连接即可,从而对装配精度要求低,方便焊接,使焊接易操作,易控制,两个管道段04之间的焊接质量易得到保障,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器的合格率。
其中,第一通孔02和管道段04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圆形或者异形等。
第二通孔03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呈三角形、圆形、矩形或者腰形。
可选地,第二通孔03呈扇形设置,且扇形以第一通孔02的中心为圆心设置,能够使板片1的结构紧凑。
第二通孔0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可选地第二通孔03的数量为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多个,多个第二通孔03围设在第一通孔02周围,设置多个第二通孔03可使第一流体在多个位置流动,使第一流体的流动均匀,避免拥堵在一个位置,有利于第一流体的流通。
可选地,多个第二通孔03均匀分布在第一通孔02的周围,可使第一流体的流量均匀。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02的流通面积与第二通孔03的流通面积之比不大于1:1,如:第一通孔02 的流通面积与第二通孔03的流通面积之比为1:1、1:2、1:3或者1:4 等等。当然也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对于第一流体为液体和气体混合流体而言,在第一流体的流动过程中,当液体转变成气体时,第一流体的流速增大,则第二通孔03的流通总面积过小会影响第一流体的转向以及换热。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管道段04与板片本体01 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通过焊接或者胶接等等方式将管道段 04在热交换器加工制造前与板片1进行连接。
可选地,管道段04与板片本体01一体成型,例如通过铸造,避免二次加工,连接可靠。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02的边缘翻边形成,本实施例中,通过冲压或者拉伸即可形成翻边,生产工艺简单,加工方便。
其中,管道段04通过第一通孔02的边缘翻折形成的结构可以为多种。作为一种可选方案,如图2所示,翻边为一次翻边结构,并且翻边垂直于板片本体01的平面。本实施例中,翻边垂直于板片本体 01的平面,则在将两个管道段04焊接时,可使两个翻边的侧壁相互抵接,在两个翻边之间形成焊接,焊接面积大,方便焊接,且这种结构的管道段04形成的第一流道3的侧壁大体平整,避免侧壁出现凸出部而阻挡第一流体流动。
作为另一种可选方案,如图3所示,翻边为二次翻边结构,并且末端的翻边平行于板片本体01的平面。本实施例中,在将两个管道段04连接时,两个末端的翻边抵接,将两个末端的翻边进行焊接即可,更加方便焊接更加方便操作。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提供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板片本体 01呈U形设置,开口端为上,管道段04可以既向上凸起,又下凸起,也就是说管道段04凸出板片1的顶板和底板。
还可以,管道段04向下凸起或者管道段04向上凸起。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片组件,包括两个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片1,两个板片1层叠设置,并且两个板片1中的管道段 04朝向彼此凸起,并实现面接触连接。
本实施例中,两个板片1成对设置,两个板片1中的管道段04 朝向彼此凸起,即一个板片1的管道段04向上凸起,那么另一个板片1的管道段04向下凸起。两个管道段04实现面接触连接。这样可以避免一个板片1在的拉伸量过大导致过薄损坏,有利于板片1的加工制造。
其中,管道段04的结构不同则两者形成的面接触连接的形式不同,如,管道段04通过第一通孔02的边缘翻折形成的结构可以为多种。如图2所示,翻边为一次翻边结构,并且翻边垂直于板片本体 01的平面。本实施例中,翻边垂直于板片本体01的平面,则在将两个管道段04焊接时,可使两个翻边的侧壁相互抵接,也就是说接触且形成连接的面与板片1的堆叠方向相同,在两个翻边之间形成焊接,焊接面积大,方便焊接,且这种结构的管道段04形成的第一流道3 的侧壁大体平整,避免侧壁出现凸出部而阻挡第一流体流动。
如图3所示,翻边为二次翻边结构,并且末端的翻边平行于板片本体01的平面。本实施例中,在将两个管道段04连接时,两个末端的翻边抵接,将两个末端的翻边进行焊接即可,即形成接触并连接的面平垂直于板片1的堆叠方向,更加方便焊接更加方便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板片1至少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板片1 上的管道段04沿着板片本体01的顶部方向凸起;另一种板片1上的管道段04沿着板片本体01的底部方向凸起。
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板片组件生产制造热交换器过程中,将成对的管道段04相互焊接即可实现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的隔断,两个管道段04的连接是面与面的接触连接,相当于板与板之间的焊接,在两个板片1焊接的基础上就可实现两个隔断部的焊接,无需时刻保障管道段04的垂直度等装配精度,且相较于潜管的环形圈焊接,两个隔断部之间的可焊接区较大,对装配要求低从而对装配的要求低,面上焊接,易操作,易控制,因此,接触部与接触之间的焊接质量易得到保障,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器的成品率。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包括多个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片组件:多个板片组件层叠设置;并且多个板片组件中的管道段04依次连通形成第一流道3;多个板片组件中的第二通孔03 连通形成第二流道4。
本实施例中,将多个成对的板片(板片组件)堆叠焊接成一整体的过程中,将成对的板片中的两个管道段04焊接,多个管道段04 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第一流道3,多个第二通孔03相互流通形成第二流道4,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在垂直于板片1的堆叠方向隔断,则流体在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的流通各不干扰。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生产制造过程中,将成对的管道段 04相互焊接即可实现第一流道3和第二流道4的隔断,管道段04是面与面的接触,相当于板与板之间的焊接,在两个板片1焊接的基础上就可实现两个管道段04的焊接,无需时刻保障管道段的垂直度等装配精度,且相较于潜管的环形圈焊接,两个隔断部之间的可焊接区较大,对装配要求低从而对装配的要求低,平面上焊接,易操作,易控制,因此,接触部与接触之间的焊接质量易得到保障,从而能够提高热交换器的成品率。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热交换器还包括多个堆叠设置在多个板片组件下方的底部板片2,多个板片组件和多个底部板片2形成多个用于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流体通道。
每两个底部板片2成对设置,底部板片2的一端设有第三通孔 05,多个第三通孔05连通形成第三流道5,第三流道5与第二流道4 在堆叠方向上隔断,且与第一流道3连通。板片1的远离第二通孔 03的一端和底部板片2的远离第三通孔05的一端均设有第四通孔06,多个第四通孔06形成流道。这种结构能够实现第一流体的多流程段,从而能够提高换热效率。
其中,如图7所示,多个板片1中的与底部板片2相邻的一者上设有盖板8,盖板8将第二通孔03密封,以将第二流道4和第三流道5在堆叠方向上隔断。本实施例中,通过盖板8将第二通孔03密封,且盖板8设置在板片1上,无需两个部件之间插接配合,封堵效果易得到保障。
其中,盖板8可与板片1卡接或者焊接,可选地,盖板8与板片 1一体设置,方便加工,避免后期再装配安装。
热交换器还包括顶板,顶板上设置有第一流体进口111和第一流体出口112。
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道3可以与第一流体进口111直接连通,即第一流道3作为导入第一流体的通道。具体地,第一流体可以通过第一流道3的引导进入第三流道5,再由第三流道5分配到连通在第三流道5和多个通孔形成的流道之间的多个第一流体通道内,然后进入所述流道,再由连通在所述流道和第二流道4之间的多个第一流体通道进入第二流道4内,最后由第二流道4排出。整个过程,第一流体经过两个流程段,第一流程段为连通在第三流道5和所述流道之间的多个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流程段为连通在所述流道和第二流道4之间的多个第一流体通道。
还可以,第一流道3与第一流体出口112直接连通,作为第一流体在换热器内流动的最后阶段,第一流道3用于将完成换热的第一流体导出至第一流体出口112,再由第一流体出口112排出热交换器。具体地,第二流道4与第一流体进口111直接连通,第一流体由第一流体进口111进入第二流道4,再由第二流道4分配到连通在第二流道4与所述流道之间的第一流体通道内,然后进入所述流道,再由所述流道进入连通在所述流道与第三流道5之间的第一流体通道进入第三流道5,然后由第三流道5进入第一流道3内,然后由第一流道 3进入第一流体出口112,最终排出热交换器。
如图5和图9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流道内设置转向件以将该流道在板片1的堆叠方向上分割成第五流道7 和第六流道。每个成对的板片1和每个成对的底部板片2均形成一个第一流体通道,多个第一流体通道由下而上分为第一通道段10、第二通道段11和第三通道段12;第三流道5通过第一通道段10与第四流道6的一部分连通,第四流道6的另一部分通过第二通道段11 与第二流道4的一部分连通,第二流道4的另一部分通过第三通道段 12与第五流道7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道3可与第一流体进口111直接连通,即第一流体由第一流体进口111首先进入第一流道3,第五流道与第一流体出口直接连通。第一流体进入第一流道后,再由第一流道3进入到第三流道5,经第三流道5分配至第一通道段10中的多个第一流体通道,通过第一通道段10再汇入第四流道6,经第四流道6分配至第二通道段11中的多个第一流体通道,再汇入第二流道4,经第二流道4分配至第三通道段12中的多个第一流体通道,再汇入第五流道7,然后经第五流道7进入第一流体出口112,最后由第一流体出口112导出。第一流体在热交换器内蜿蜒如“S”型流动,提高了流体的流动速度,增强了换热能力。更重要的是一次性通过通道段的板片1数量变少,使得第一流体更容易在板片1之间的通道均匀分配流量,从而提升了换热能力。
还可以,第一流道3与第一流体出口112直接连通,第五流道7 与第一流体进口111直接连通,第一流体由第一流体进口111首先进入第五流道7,再由第五流道7分配至第三通道段12中的多个第一流体通道,然后汇入第二流道4,再分配至第二通道段11中的多个第一流体通道,然后汇入第四流道6,再分配至第一通道段10中的多个第一流体通道,然后汇入第三流道5,然后进入第一流道3,由第一流道3进入第一流体出口112,最后排出。第一流体在热交换器内蜿蜒如“S”型流动,提高了流体的流动速度,增强了换热能力。更重要的是一次性通过通道段的板片1数量变少,使得第一流体更容易在板片1之间的通道均匀分配流量,从而提升了换热能力。
其中,第一通道段10的第一流体通道的数量、第二通道段11 的第一流体通道的数量以及第三通道段12的第一流体通道的数量三者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
可选地,第一通道段10的第一流体通道的数量、第二通道段11 的第一流体通道的数量以及第三通道段12的第一流体通道的数量依次增加。
当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器应用于蒸发换热时,第一流体在进口处为液体和气体的混合流体,经过换热通道后液体慢慢蒸发为气体,则第一流体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三者的数量则能够保障第一流体即使在快流速情况下也能充分换热。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转向件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多种,例如:转向件为转向盘,转向盘与流道的内壁抵接固定,即转向盘与第四通孔06的侧壁抵接固定,从而将流道在堆叠方向上分割成两个腔室。
可选地,如图8所示,所述转向件为转向板9,所述转向板9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板片1中的一者上以将所述一者上的所述第四通孔06密封。本实施例中,转向板9与第一板片1固定连接,则在将多个板片1堆叠连接过程中,即可完成转向板9的安装,避免再单独安装转向件,进一步方便热交换器的加工制造。
其中,转向板9可以与第一板片1卡接或者焊接,可选地,转向板9与第一板片1一体设置,进一步方便加工制造。
如图5和图10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顶板上设置有第二流体进口113和第二流体出口114,第一流体进口111 与第一流道3连通。如图5所示,第一流体进口111和第二流体进口 113设置在顶板的一端,第一流体出口112和第二流体出口114设置在顶板的另一端。
板片1和底部板片2上均设置有第五通孔07和第六通孔08,多个第五通孔07相互连通并与第一板片1和底部板片2形成用于引入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引入流道,多个第六通孔08相互连通并与第一板片1和底部板片2形成导出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导出流道。第二流体引入流道与第二流体进口113连通,第二流体导出流道与第二流体出口114连通。
所有的第二流体通道连通在第二流体引入流道和第二流体导出流道,即第二流体的流程只有一段,第二流体进入第二流体引入流道后就分配至各个第二流体通道,再汇入第二流体导出流道,最后由第二流体出口114导出。
具体地,成对的板片1中的两个板片1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同样,成对底部板片2中的底部板片2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相邻两个成对板片1之间形成第二流体通道,相邻两个成对底部板片2 之间也形成第二流体通道。成对板片1和成对底部板片2均为多个,则能够形成多个第一流体通道和多个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交替设置。
具体地,板片1呈矩形设置,成对板片1中,一个为板片A,另一个为板片B。板片A的第一角设有第一凹坑,同侧的第二角设有第二凹坑,第一凹坑和第二凹坑均凸出板片A外,第五通孔07设置在第一凹坑内,第六通孔08设置在第二凹坑内,第一通孔02和第二通孔03设置在第三角,第四通孔06设置在第四角。
板片B上的第一角设有第五通孔07,第二角设有第六通孔08,第三角设有第三凹坑,第四角设有第四凹坑,第三凹坑和第四凹坑均凸出板片B外,第一通孔02和第二通孔03设置在第三凹坑内,第四通孔06设置在第四凹坑内,第五通孔07设在第一角,第六通孔08设在第二角。
焊接时,板片A位于板片B上方,板片A上的第一凹坑与板片B 抵接,板片A上的第二凹坑与板片B抵接,也就是两个第五通孔07 的边缘抵接,两个第六通孔08的边缘抵接;板片A的第一通孔02 和板片B的第一通孔02之间存在第三凹坑深度的间隔,同样,板片 A的第四通孔06与板片B的第四通孔06之间存在第四凹坑深度的间隔。焊接后,两个板片1之间形成流体通道,此流体通道与第一通孔 02和第四通孔06直接连通,从而实现第一流体流动,该流体通道为第一流体通道。
相邻设置的两个成对板片1,位于上方的成对板片1中的板片B,与位于下方的成对板片1中的板片A连接,两中之间形成流体通道可同理推出,此时,第五通孔07和第六通孔08与该流体通道连通,该流体通道为第二流体通道。
成对底部板片2中,一个底部板片2中的第一角和第二角均设有凹坑,第五通孔07和第六通孔08均设在凹坑内,另一个底部板片2 的第三角和第四角均设有凹坑,第三通孔05和第四通孔06均设在凹坑内,凹坑凸出底部板片2。多个成对底部板片2形成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的原理与多个成对板片1的原理相同。
可选地,底部板片2上的第三通孔05、第四通孔06、第五通孔 07和第六通孔08完全对称设置,这样以不用对底部板片2进行区分,只要两个角设有凹坑,两个通孔分别设在凹坑内,在安装过程中,将底部板片2旋转180度即可形成成对底部板片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可应用在多个领域,尤其适用于蒸发换热,合适用于蒸发器,此时,第一流体为制冷剂,第二流体为水或具有防冻液的水。通常第一流体吸收第二流体的热量从而降低第二流体的温度,冷却后的第二流体可以作为冷却剂用来进一步冷却其他部件,如冷却混合动力或纯电动车的电池。
如图11所示,热交换器还可与热膨胀阀结合使用,具体包括热膨胀阀116、连接块115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器,连接块115 包括相互隔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的一端与热膨胀阀 116的入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流体进口111连通,第二通道的一端与热膨胀阀116的出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流体出口112连通,避免了从热交换器另一侧(与顶板相对的一侧)借助导管或其他引导装置将第一流体从第一流体出口112导入至热膨胀阀116出口,结构紧凑,节省了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上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另外,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申请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10)

1.一种板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板片本体和设置在板片本体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板片本体在环绕所述第一通孔处形成管道段;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管道段外周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段由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翻边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为一次翻边结构,并且所述翻边垂直于所述板片本体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为二次翻边结构,并且末端的翻边平行于所述板片本体的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段向上凸起或者向下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管道段的外周依次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流通面积与第二通孔的流通面积之比不大于1:1。
8.一种板片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板片,两个所述板片层叠设置,并且两个所述板片中的所述管道段朝向彼此凸起,并实现面接触连接。
9.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片组件:多个板片组件层叠设置;并且多个板片组件中的管道段依次连通形成第一流道;多个板片组件中的第二通孔连通形成第二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一流体出口;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连接,或者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连接。
CN201920986215.3U 2019-06-27 2019-06-27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Active CN2101232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86215.3U CN210123254U (zh) 2019-06-27 2019-06-27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86215.3U CN210123254U (zh) 2019-06-27 2019-06-27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23254U true CN210123254U (zh) 2020-03-03

Family

ID=69634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86215.3U Active CN210123254U (zh) 2019-06-27 2019-06-27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232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6300A (zh) * 2019-06-27 2019-08-30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6300A (zh) * 2019-06-27 2019-08-30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WO2020258886A1 (zh) * 2019-06-27 2020-12-30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16115B2 (ja) 熱交換器
JP2605035Y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6671170B2 (ja) 熱交換器
CN210123254U (zh)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KR101458523B1 (ko) 기액 분리형 판형 열교환기
CN108225064A (zh) 一种钎焊结构的翅片板式换热器
JP2006010130A (ja) 多流体熱交換器
WO2020258886A1 (zh) 板片、板片组件及热交换器
CN111256389B (zh) 一种换热器
CN214065815U (zh) 一种堆叠式换热器
JP2016148491A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212673911U (zh) 一种换热器
CN103512400A (zh) 一种板管式换热器
CN207963579U (zh) 一种钎焊结构的翅片板式换热器
KR101149983B1 (ko) 용접식 판형 열교환기
CN211084908U (zh) 换热层、芯子及换热器
WO2024024466A1 (ja) プレート積層型熱交換器
JP2003014392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6699588B2 (ja) 熱交換器
KR102347839B1 (ko) 차량용 열 교환기
WO2021197282A1 (zh) 一种换热器
CN107196015A (zh) 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的水冷散热装置
JP6753994B2 (ja) 熱交換器
CN203550694U (zh) 一种板管式换热器
JPH0721367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9

Address after: No. 111, Qingwei Road,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14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YINLUN HEAT EXCHANGE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8 Shifeng East Road, Fuxi street, Tiantai County,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YINLUN MACHINER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