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21752U - 一种压合治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压合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21752U
CN210121752U CN201920232310.4U CN201920232310U CN210121752U CN 210121752 U CN210121752 U CN 210121752U CN 201920232310 U CN201920232310 U CN 201920232310U CN 210121752 U CN210121752 U CN 2101217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press
fitting
press plate
block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3231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gtech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ngtech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gtech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ngtech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3231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217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217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217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合治具,涉及压合治具技术领域。该压合治具包括主体、驱动机构及压合组件,压合组件包括压块模组、上模及下模,压块模组相对设置有连接端及压合端,上模可拆卸设置于压合端上,下模可拆卸设置于主体上;驱动机构设置于主体上并与连接端通过浮动接头连接,用于驱动压块模组以带动上模靠近或远离下模运动。本适应新型提供的压合治具能够根据待压合件的放置情况自动矫正压合角度,使待压合件始终保持均匀受力,提高压合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压合治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合治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合治具。
背景技术
压合治具广泛应用于各种压合装配的生产工序中,将待压合件置于上模与下模之间,通过驱动装置驱动上模与下模压合,实现对待压合件的压合。
目前,市面上的压合治具在使用过程中,将待压合件放置在下模上时,通常不能保证待压合件放置水平。当待压合件放置为不水平状态时,压合治具无法自动矫正压合角度,会导致待压合件受力不均匀,压合结果不符合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合治具,其能够自动矫正压合角度,使待压合件压合表面受力均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压合治具,包括主体、驱动机构及压合组件,
所述压合组件包括压块模组、上模及下模,所述压块模组相对设置有连接端及压合端,所述上模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压合端上,所述下模可拆卸设置于所述主体上;
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主体上并与所述连接端通过浮动接头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压块模组以带动所述上模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压块模组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球头柱塞,所述驱动机构的一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块,各所述第一限位块分别延伸至所述压块模组上所述球头柱塞所在的一侧,其上设置有配合面,各所述球头柱塞的球头分别始终与对应的所述配合面抵持,用于防止所述压块模组绕所述浮动接头的中轴自转。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装置及连接件,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主体上,所述连接件的一侧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浮动接头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连接,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块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件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垂直于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下模平行,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其输出端带动所述连接件沿垂直于所述下模的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上于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下模之间设置有导轨和滑块,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滑块与所述导轨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压合端的端壁上设置有配合滑槽,所述配合滑槽的槽口开设于所述压合端的侧壁上,所述上模通过所述配合滑槽的槽口与所述配合滑槽配合或脱离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压合端上开设所述配合滑槽的槽口的侧壁上转动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用于通过转动选择性遮挡所述配合滑槽的槽口。
进一步地,所述压块模组包括第一压板、第二压板及第三压板,所述连接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压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压板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压板的一侧通过压缩弹簧连接,所述第二压板与所述第三压板之间通过一螺杆连接,所述螺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压板,所述螺杆上于所述第二压板与所述第三压板之间设置有螺母,所述压合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压板远离所述第二压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二压板之间设置有定位杆,所述第一压板能够沿所述定位杆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显示装置,所述第三压板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显示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靠近所述压块模组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下模平行的限位面,所述限位面用于当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压块模组远离所述下模运动至预设位置时,与所述连接端的端壁贴合。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合治具,其驱动机构设置于主体上并与连接端通过浮动接头连接,用于驱动压块模组以带动上模靠近或远离下模运动。即,压块模组通过浮动接头活动连接在驱动机构上,由于浮动接头的自身属性,在实际工作中,压块模组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上模接触到待压合件时,能够根据待压合件的放置角度进行适应性调整,即通过浮动接头相对驱动装置倾斜对应角度,使得上模保持与待压合件各部位完美接触,并进行压合。因此,本适应新型提供的压合治具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根据待压合件的放置情况自动矫正压合角度,使待压合件始终保持均匀受力,提高压合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的驱动机构与压块模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压块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压合治具;110-主体;111-导轨;113-第二限位块;1131-限位面;130-驱动机构;131-第一限位块;1311-配合面;133-驱动装置;135-连接件;1351-滑块;150-压合组件;151-压块模组;1511-连接端;1512-配合滑槽;1513-压合端;1514-挡块;1515-球头柱塞;1516-第一压板;1517-第二压板;1518-第三压板;152-压缩弹簧;153-上模;154-螺杆;155-下模;156-螺母;158-定位杆;170-浮动接头;190-显示装置;191-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压合治具100,包括主体110、驱动机构130、压合组件150、浮动接头170及显示装置190,显示装置190用于显示压合过程中的压力数值大小。驱动机构130设置于主体110上,压合组件150包括压块模组151、上模153及下模155,压块模组151相对设置有连接端1511及压合端1513。连接端1511通过浮动接头170与驱动机构130连接,即浮动接头170设置于连接端1511与驱动机构130之间。上模153可拆卸的设置于压合端1513上,下模155可拆卸的设置于主体110上。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待压合件放置于下模155上,驱动机构130驱动压块模组151,以使压块模组151带动设置于压合端1513上的上模153靠近或远离下模155运动,实现上模153与下模155对待压合件的压合装配。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100,能够根据待压合件的放置情况自动矫正压合角度,使待压合件始终保持均匀受力,提高压合质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100,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驱动机构130驱动压块模组151,以使压块模组151带动上模153靠近待压合件的过程中,当上模153与待压合件接触时,待压合件上翘部分首先与上模153接触并抵持上模153,使得压块模组151在继续压合的过程中绕浮动接头170转动,直至上模153完全贴合待压合件。上模153能够与待压合件完全贴合,在后续驱动机构130的驱动下,上模153施加在待压合件上的压合力均匀分布,压合装配结果满足要求。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100能够根据待压合件的具体放置情况自动矫正压合角度,保证压合过程中待压合件均匀受力。
请参照图2所示,为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压块模组151绕浮动接头170的中轴自转,在压块模组15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球头柱塞1515,与其对应的,驱动机构13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块131,各个第一限位块131分别延伸至压块模组151上球头柱塞1515所在的一侧。
各个第一限位块131靠近球头柱塞1515的一侧设置有配合面1311,各球头柱塞1515的球头分别始终与对应的配合面1311抵持。多个球头柱塞1515的球头与多个配合面1311分别对应抵持,使得压块模组151绕浮动接头170的中轴的自转受到限制,即在工作过程中,压块模组151无法自转,使得上模153始终与待压合件能够准确定位,保证压合过程的准确性。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130包括驱动装置133及连接件135,驱动装置133设置于主体110上。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35为一与下模155平行的连接板,连接件135的一侧与驱动装置133的输出端连接,在驱动装置133驱动输出端带动连接件135运动过程中,连接件135始终保持与下模155平行。
浮动接头170的一端与连接件135远离驱动装置133的一侧连接,浮动接头170的另一连接端与压块模组151的连接端1511连接,即压块模组151通过浮动接头170与连接件135连接。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限位块131分别设置于连接件135的一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驱动装置133驱动其输出端带动连接件135运动时,压块模组151的一侧设置的多个球头柱塞1515的球头始终与第一限位块131上设置的配合面1311抵持,限制了压块模组151的自转,避免了上模153与待压合件的错位,对压合装配过程进行定位。
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33的输出端垂直于连接件135,连接件135与下模155平行,驱动装置133用于驱动其输出端带动连接件135沿垂直于下模155的方向靠近或远离下模155运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具体的压合要求对驱动装置133的输出端与连接件135之间的夹角做适应性设计。
请参照图3所示,主体110上于驱动装置133与下模155之间设置有导轨111,连接件135通过滑块1351与导轨111滑动配合。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10包括载台以及垂直设置于载台上的安装件,两个导轨111设置于安装件上,并且均垂直于载台,连接件135通过两个滑块1351与两个导轨111分别对应配合,即在驱动装置133的驱动下,连接件135的运动方向始终在导轨111的延伸方向上,即垂直靠近或垂直远离载台。下模155设置于载台上,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100在工作过程中,连接件135带动压块模组151垂直靠近或垂直远离下模155。导轨111的设置对压合方向做出限制,进一步保证压合过程的稳定性以及压合结果的准确性。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滑块1351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限位块131各自远离配合面1311的一侧,即,本实施例中,滑块1351通过第一限位块131与压块模组151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滑块1351还可以设置于压块模组151的其他位置。
请结合图3及图4所示,压合端1513的端壁上设置有配合滑槽1512,配合滑槽1512的槽口开设于压合端1513的侧壁上,上模153通过配合滑槽1512的槽口与配合滑槽1512配合或脱离配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待压合件进行压合之前,需要将对应压合要求的上模153安装在压合端1513上。在本实施例中,配合滑槽1512的槽口开设于压合端1513的侧壁上,只需将上模153的一侧与配合滑槽1512的槽口配合,配合完成后,将上模153推入配合滑槽1512即可。即可快速的完成上模153的安装,同样,在拆卸更换上模153时,只需将上模153由配合滑槽1512的槽口抽出即可。本实施例中,配合滑槽1512的设计,实现上模153的可拆卸连接,同样的,下模155可拆卸的设置于主体110上,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100能够通过更换不同类型的上模153与下模155来满足不同的压合要求,大大节约生产成本,安装拆卸方便快捷,节约人力,提高生产加工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压合端1513上开设配合滑槽1512的槽口的侧壁上转动设置有挡块1514,挡块1514用于通过转动选择性遮挡配合滑槽1512的槽口。本实施例中,挡块1514为偏心设计,在转动过程中,其大径部分能够遮挡槽口,其小径部分无法遮挡槽口。在压合之前,将上模153由槽口滑入配合滑槽1512后,通过旋转挡块1514,使其大径部分转动至槽口位置将槽口遮挡,实现将上模153锁在配合滑槽1512中,防止了在压合过程中上模153相对配合滑槽1512滑动,避免了错位压合。在需要拆卸更换上模153时,旋转挡块1514,使长径部分转出槽口范围,即能够将上模153由槽口顺利抽出,方便快捷。
本实施例中,压块模组151包括第一压板1516、第二压板1517及第三压板1518,连接端1511设置于第一压板1516的一侧,第一压板1516远离连接端1511的一侧与第二压板1517的一侧通过压缩弹簧152连接,第二压板1517与第三压板1518之间通过一螺杆154连接,螺杆154的一端穿过第二压板1517,螺杆154上于第二压板1517与第三压板1518之间设置有螺母156,压合端1513设置于第三压板1518远离第二压板1517的一侧,第一压板1516与第二压板1517之间设置有定位杆158,第一压板1516能够沿定位杆158滑动。转动螺母156时,可以调节第二压板1517至第一压板1516之间的距离,即改变压缩弹簧152的压缩程度,从而实现对传递至第三压板1518的压力的调节,从而实现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100的压力的调控,本实施例中,压缩弹簧152内还套设有垂直指向第一压板1516与第二压板1517的导向杆,防止压缩弹簧152偏向伸缩,保证压力调控过程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第三压板1518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91,螺杆154的一端与压力传感器191连接,压力传感器191与显示装置190电连接。在压合过程中,压力传感器191将传递至第三压板1518的压力转化为电信号传递至显示装置190,显示装置190根据电信号对应显示压力的数值大小,实现对压合过程中的压力的监控。
由于浮动接头170以及压缩弹簧152的设置,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100在压合完成并复位后,压块模组151极有可能保持倾斜状态无法复位。因此,本实施例中,主体110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块113,第二限位块113靠近压块模组151的一侧设置有与下模155平行的限位面1131,限位面1131用于当驱动装置133带动压块模组151远离下模155运动至预设位置时,与连接端1511的端壁贴合。即,在完成压合后,驱动装置133带动压块模组151远离下模155运动至与限位面1131贴合时,压块模组151完成复位,即带动上模153完成复位,为下一次的压合加工做好准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100,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驱动机构130驱动压块模组151,以使压块模组151带动上模153靠近待压合件的过程中,当上模153与待压合件接触时,待压合件上翘部分首先与上模153接触并抵持上模153,使得压块模组151在继续压合的过程中绕浮动接头170转动,直至上模153完全贴合待压合件。上模153能够与待压合件完全贴合,在后续驱动机构130的驱动下,上模153施加在待压合件上的压合力均匀分布,压合结果满足压合要求。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100能够根据待压合件的具体放置情况自动矫正压合角度,保证压合过程中待压合件均匀受力。同时,本实施例提供的压合治具100还能够对压合的压力进行调节,上模153与下模155可根据压合要求进行更换,并且更换操作简单快捷,另外还能对压合完成后的上模153进行复位调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合治具100,能够根据待压合件的放置情况自动矫正压合角度,使待压合件始终保持均匀受力,提高压合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驱动机构及压合组件,
所述压合组件包括压块模组、上模及下模,所述压块模组相对设置有连接端及压合端,所述上模可拆卸设置于所述压合端上,所述下模可拆卸设置于所述主体上;
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主体上并与所述连接端通过浮动接头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压块模组以带动所述上模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模组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球头柱塞,所述驱动机构的一侧分别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限位块,各所述第一限位块分别延伸至所述压块模组上所述球头柱塞所在的一侧,其上设置有配合面,各所述球头柱塞的球头分别始终与对应的所述配合面抵持,用于防止所述压块模组绕所述浮动接头的中轴自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装置及连接件,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主体上,所述连接件的一侧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浮动接头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驱动装置的一侧连接,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块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件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垂直于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下模平行,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其输出端带动所述连接件沿垂直于所述下模的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下模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于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下模之间设置有导轨和滑块,所述连接件通过所述滑块与所述导轨滑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靠近所述压块模组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下模平行的限位面,所述限位面用于当所述驱动装置带动所述压块模组远离所述下模运动至预设位置时,与所述连接端的端壁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端的端壁上设置有配合滑槽,所述配合滑槽的槽口开设于所述压合端的侧壁上,所述上模通过所述配合滑槽的槽口与所述配合滑槽配合或脱离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合端上开设所述配合滑槽的槽口的侧壁上转动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用于通过转动选择性遮挡所述配合滑槽的槽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模组包括第一压板、第二压板及第三压板,所述连接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压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压板远离所述连接端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压板的一侧通过压缩弹簧连接,所述第二压板与所述第三压板之间通过一螺杆连接,所述螺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压板,所述螺杆上于所述第二压板与所述第三压板之间设置有螺母,所述压合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压板远离所述第二压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二压板之间设置有定位杆,所述第一压板能够沿所述定位杆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还设置有显示装置,所述第三压板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显示装置电连接。
CN201920232310.4U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压合治具 Active CN2101217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32310.4U CN210121752U (zh)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压合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32310.4U CN210121752U (zh)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压合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21752U true CN210121752U (zh) 2020-03-03

Family

ID=69631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32310.4U Active CN210121752U (zh) 2019-02-21 2019-02-21 一种压合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2175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1168A (zh) * 2020-12-30 2021-04-09 大连四达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自适应末端智能加压工装
CN113427231A (zh) * 2021-07-28 2021-09-24 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tp压合设备
CN113747678A (zh) * 2021-08-31 2021-12-0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绑定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21168A (zh) * 2020-12-30 2021-04-09 大连四达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自适应末端智能加压工装
CN113427231A (zh) * 2021-07-28 2021-09-24 广东以诺通讯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tp压合设备
CN113747678A (zh) * 2021-08-31 2021-12-0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绑定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21752U (zh) 一种压合治具
CN102198483B (zh) 铆接设备
CN204906967U (zh) 一种全自动端子插件机的插件头机构
CN209349432U (zh) 一种用于输送线材的送线箱
CN215965931U (zh) 适用于方桩端头板制备的活动式夹具
CN109719168A (zh) 一种压刀自动拨刀装置
CN105290397A (zh) 上冲头装配夹具及其装配方法
CN109955052A (zh) 一种发动机油封的装配工装
CN107234033A (zh) 一种微凹刮刀夹板调整机构
CN208955848U (zh) 用于强磁环境下电机转子精确装配的压装机构
CN207642072U (zh) 一种用于弯式射频同轴连接器内导体折弯的工装
CN215040598U (zh) 一种数显式手动压机的固定结构
CN111356300A (zh) 一种印刷集成电路板成型制作工艺
CN109921261A (zh) 一种等速驱动轴移动节装配机
CN216926404U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压力测试设备
CN220760887U (zh) 一种弹簧机刀具精密调节装置
CN212705319U (zh) 一种转向器总成齿轮轴调整螺塞通用型压装支架
CN210098843U (zh) 一种可调式搓丝装置
CN109217584A (zh) 用于强磁环境下电机转子精确装配的压装机构
CN220259252U (zh) 一种连续冲压成型的冲压模具
CN219520369U (zh) 高速精密模锻机的滑块高度电动调整机构
CN219898840U (zh) 一种点胶机胶筒针头的固定装置
CN219520844U (zh) 一种小型电路板的打标夹具
CN109895003A (zh) 一种发动机油封的装配工装
CN207308672U (zh) 一种维修方便的汽车零件冲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