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9712U - 压力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力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19712U
CN210119712U CN201921314981.1U CN201921314981U CN210119712U CN 210119712 U CN210119712 U CN 210119712U CN 201921314981 U CN201921314981 U CN 201921314981U CN 210119712 U CN210119712 U CN 2101197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unit
control device
pressure control
groov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1498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野武
八巻义典
安田智宏
陈伟明
仓持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197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1971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9/00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 B01D29/01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with flat filtering elements
    • B01D29/05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with flat filtering elements support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7/00Special means in or on valves or other cut-off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operation thereof, or for enabling an alarm to be given
    • F16K37/0025Electrical or magnetic means
    • F16K37/0041Electrical or magnetic means for measuring valve parame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5/00Filtering devices having feature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or for applications not specifically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33/00; Auxiliary devices for filtration; Filter housing constructions
    • B01D35/30Filter housing constru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6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01/00Details relating to filtering apparatus
    • B01D2201/20Pressure-related systems for fil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01/00Details relating to filtering apparatus
    • B01D2201/30Filter housing constru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01/00Details relating to filtering apparatus
    • B01D2201/40Special measure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filter
    • B01D2201/4046Means for avoiding false mounting of different parts
    • B01D2201/4053Means for avoiding false mounting of different parts using ke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9/00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 B01D29/01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with flat filtering elements
    • B01D29/03Filters with filtering elements stationary during filtration, e.g. pressure or suction filter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1D24/00 - B01D27/00; Filtering elements therefor with flat filtering elements self-suppor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7/00Special means in or on valves or other cut-off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operation thereof, or for enabling an alarm to be given
    • F16K37/0025Electrical or magnetic means
    • F16K37/0033Electrical or magnetic means using a permanent magnet, e.g. in combination with a reed re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Valves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力控制装置,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越过过滤单元而流向下游侧。压力控制装置(10)包括:主体(3),具有流路(33),此流路(33)包含槽(31)及扩宽部(32),所述槽(31)自上表面(301)至底部(311)的深度成为第一深度,所述扩宽部(32)与槽(31)相连且自上表面(301)到达底部(311),并且宽度相较于槽(31)的宽度而扩大;以及筒状的过滤单元(9),沿着扩宽部(32)的深度方向而收容,捕捉混入经过流路(33)的流体(Q)的异物。扩宽部(32)中,上表面(301)至底面(342)的深度成为比第一深度大的第二深度,且具有过滤单元(9)的一部分进入的承接部(34)。

Description

压力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对油压进行控制的油压控制装置,例如搭载于汽车以用于离合器(clutch)的油压控制装置已为人所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油压控制装置具备:主体(body),具有液压油经过的流路;以及圆筒状的过滤器,设于流路的中途,捕捉混入液压油的粉体等异物。
另外,通常对于油压控制装置而言,在将过滤器插入主体的流路而将这些构件彼此装配来制造油压控制装置时,其装配作业例如大多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23482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油压控制装置处于下述倾向,即:若流路越变细,也就是流路的宽度越变小,则越难进行过滤器向所述流路的插入作业。因此,有时过滤器成为未准确地插入流路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存在异物未通过过滤器被充分地捕捉,直接越过过滤器而流向下游侧这一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力控制装置,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越过过滤单元而流向下游侧。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包括:主体,具有流路,所述流路包含槽及扩宽部,所述槽自表面至第一底部的深度成为第一深度,所述扩宽部与所述槽相连且自所述表面到达所述第一底部,并且宽度相较于所述槽的宽度而扩大;以及筒状的过滤单元,沿着所述扩宽部的深度方向而收容,捕捉混入经过所述流路的流体的异物,所述扩宽部中,自所述表面至第二底部的深度成为比所述第一深度大的第二深度,且具有所述过滤单元的一部分进入的承接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越过过滤单元而流向下游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控制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压力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中的III-III截面图。
图4是从前侧观看图1所示的压力控制装置的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压力控制装置的一部分的纵截面立体图。
图6是图5中的VI-VI截面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压力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7中的VIII-VIII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控制装置(第二实施方式)所具备的过滤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中的X-X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图9所示的过滤单元的使用状态的纵截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控制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控制装置(第四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符号的说明
10:压力控制装置
10a:油路
20:油路体
21:下部体
21a:下部体本体
21b:隔板
22:上部体
22a:贯穿孔
22b:贯穿孔
22c:贯穿孔
23:阀芯孔
23a:阀芯孔本体
23b:导入孔部
24:槽部
24a:内侧面
30:滑阀
31a:支撑部
31b:大径部
31c:小径部
40:传感器模块
41:磁传感器
42:筐体
50:磁体
70:弹性构件
71:固定构件
71a:延伸部
71b:折曲部
80:磁体保持器
80a:第二凹部
80b:被支撑凹部
81:保持器本体部
81a:滑动部
81b:被支撑部
81c:第一凹部
82:相向部
3:主体
301:上表面(表面)
31:槽
311:底部(第一底部)
312:侧壁部
313:侧壁部
314:边界部
315:边界部
32:扩宽部
321:弯曲部
33:流路
331:阶差
34:承接部
341:底面(第二底部)
9:过滤单元
92:框体
921:贯穿孔部
922:外周部
923:闭塞壁部
924:闭塞壁部
924a:端面(下表面)
93:过滤构件
931:小孔
94:防脱离部
941:弹性片
942:扁平突出部
95:规定部
951:突出部
952:非圆形部
953:非圆形部
D31:深度(第一深度)
D32:深度(第二深度)
D34:深度
H92:高度
J:中心轴
L951:突出长度
O92:中心轴
Q:流体
T924:厚度
W31:宽度(第一宽度)
W32:宽度(第二宽度)
W93:宽度
W951:宽度
X:左右方向
Y:轴向
Z: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合适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控制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各附图中,Z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Z。X轴方向设为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水平方向中的左右方向X。Y轴方向设为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水平方向中的、与左右方向X正交的轴向Y。将上下方向Z中的正侧称为“上侧”,将负侧称为“下侧”。将轴向Y中的正侧称为“前侧”,将负侧称为“后侧”。前侧相当于轴向其中一侧,后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此外,所谓上侧、下侧、前侧、后侧、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仅是用于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为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另外,所谓“俯视”,是指从上侧观看下侧时的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控制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及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压力控制装置10例如为搭载于车辆的控制阀(control valve)。压力控制装置10包括油路体20、滑阀(spool valve)30、磁体保持器80、磁体50、弹性构件70、固定构件71及传感器模块40。
如图3所示,油路体20在内部具有供油流动的油路10a。图3中指示的油路10a的部分为后述的阀芯孔23的一部分。各图中,例如表示将油路体20的一部分切出的状态。如图1所示,油路体20具有下部体21及上部体22。虽图示省略,但油路10a例如设于下部体21与上部体22两者。
下部体21具有下部体本体21a、及在下部体本体21a的上侧重叠配置的隔板21b。本实施方式中,下部体21的上表面相当于隔板21b的上表面,与上下方向Z正交。上部体22在下部体21的上侧重叠配置。上部体22的下表面与上下方向Z正交。上部体22的下表面与下部体21的上表面,也就是隔板21b的上表面接触。
如图3所示,上部体22具有在轴向Y上延伸的阀芯孔23。本实施方式中,阀芯孔23的与轴向Y正交的截面形状为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形状。中心轴J在轴向Y上延伸。此外,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阀芯孔23至少在前侧开口。本实施方式中,阀芯孔23的后端经闭塞。即,阀芯孔23为在前侧开口且具有底部的孔。此外,阀芯孔23例如也可在轴向Y的两侧开口。阀芯孔23的至少一部分构成油路体20内的油路10a的一部分。
阀芯孔23具有阀芯孔本体23a及导入孔部23b。虽图示省略,但在阀芯孔本体23a的内周面,油路体20中设于阀芯孔23以外的部分的油路10a开口。导入孔部23b的内径大于阀芯孔本体23a的内径。导入孔部23b与阀芯孔本体23a的前侧端部相连。导入孔部23b为阀芯孔23的前侧端部,在前侧开口。
如图1所示,阀芯孔23具有从阀芯孔23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凹陷且在轴向Y上延伸的槽部24。本实施方式中,槽部24隔着中心轴J而设有一对。一对槽部24从导入孔部23b的内周面朝向左右方向X的两侧凹陷。槽部24从导入孔部23b的内周面的前侧端部设置至导入孔部23b的内周面的后侧端部。如图4所示,从前侧观看,槽部24的内侧面24a为从导入孔部23b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凹进的半圆弧状。
如图3所示,上部体22在上部体22的前侧端部具有贯穿孔22a、贯穿孔22b、贯穿孔22c。贯穿孔22a将上部体22的从上部体22的上表面至导入孔部23b的内周面的部分在上下方向Z上贯穿。贯穿孔22b将上部体22的从上部体22的下表面至导入孔部23b的内周面的部分在上下方向Z上贯穿。如图1所示,从上侧观看,贯穿孔22a及贯穿孔22b为在左右方向X长的长方形状。从上侧观看,贯穿孔22a与贯穿孔22b彼此重合。
如图3所示,贯穿孔22c将上部体22的从上部体22的前表面至贯穿孔22b的部分在轴向Y上贯穿。贯穿孔22c设于上部体22的前表面的下端部。贯穿孔22c在下侧开口。如图4所示,从前侧观看,贯穿孔22c为在左右方向X长的长方形状。贯穿孔22a、贯穿孔22b、贯穿孔22c的左右方向X的中心例如与中心轴J的左右方向X的位置相同。
如图1所示,上部体22的设有阀芯孔23的部分比上部体22的其他部分而更向上侧突出。所述突出的部分中,前侧端部的上表面为向上侧凸出的半圆弧状的曲面。贯穿孔22a在所述半圆弧状的曲面的上端部开口。下部体本体21a、隔板21b及上部体22例如分别为单一的构件。下部体本体21a、隔板21b及上部体22为非磁性体制。
如图3所示,滑阀30沿着中心轴J而配置,所述中心轴J在与上下方向Z交叉的轴向Y上延伸。滑阀30为圆柱状。滑阀30安装于油路体20。滑阀30在轴向Y上可移动地配置于阀芯孔23内。
滑阀30在阀芯孔本体23a内在轴向Y上移动,将在阀芯孔本体23a的内周面开口的油路10a的开口部开闭。虽图示省略,但对于滑阀30的后侧端部,由油的油压或螺线管致动器(solenoid actuator)等驱动装置施加朝向前侧的力。滑阀30具有支撑部31a、多个大径部31b及多个小径部31c。滑阀30的各部为以中心轴J为中心在轴向Y上延伸的圆柱状。
支撑部31a为滑阀30的前侧端部。支撑部31a的前侧端部支撑磁体保持器80的后侧端部。支撑部31a的后侧端部与大径部31b的前侧端部相连。
多个大径部31b与多个小径部31c从与支撑部31a的后侧端部相连的大径部31b起,朝向后侧交替连续地配置。大径部31b的外径大于小径部31c的外径。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31a的外径与小径部31c的外径例如相同。大径部31b的外径与阀芯孔本体23a的内径大致相同,略小于阀芯孔本体23a的内径。大径部31b可一边相对于阀芯孔本体23a的内周面滑动一边在轴向Y上移动。大径部31b作为如下阀部发挥功能,即:将在阀芯孔本体23a的内周面开口的油路10a的开口部开闭。本实施方式中,滑阀30例如为金属制的单一构件。
磁体保持器80配置于滑阀30的前侧。磁体保持器80在轴向Y上可移动地配置于导入孔部23b的内部。对于滑阀30与磁体保持器80,允许彼此绕中心轴相对旋转。如图2所示,磁体保持器80具有保持器本体部81及相向部82。
保持器本体部81为以中心轴J为中心且在轴向Y上延伸的带阶的圆柱状。如图3所示,保持器本体部81配置于阀芯孔23内。更详细而言,保持器本体部81配置于导入孔部23b内。保持器本体部81具有滑动部81a及被支撑部81b。即,磁体保持器80具有滑动部81a及被支撑部81b。
滑动部81a的外径大于大径部31b的外径。滑动部81a的外径与导入孔部23b的内径大致相同,略小于导入孔部23b的内径。滑动部81a可一边相对于阀芯孔23的内周面,也就是本实施方式中导入孔部23b的内周面而滑动,一边在轴向Y上移动。滑动部81a的后侧的面中径向外缘部可与在阀芯孔本体23a与导入孔部23b之间产生的阶差的朝向前侧的阶差面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磁体保持器80从磁体保持器80与阶差面接触的位置向后侧移动,从而能够决定磁体保持器80的最后端位置。如后述那样,滑阀30经由磁体保持器80而从弹性构件70受到朝向后侧的力,因而通过决定磁体保持器80的最后端位置,而能够决定滑阀30的最后端位置。
被支撑部81b与滑动部81a的后侧端部相连。被支撑部81b的外径小于滑动部81a的外径及大径部31b的外径,大于支撑部31a的外径及小径部31c的外径。被支撑部81b可在阀芯孔本体23a内移动。被支撑部81b伴随滑阀30的轴向Y的移动,而在导入孔部23b与阀芯孔本体23a之间在轴向Y上移动。
被支撑部81b具有从被支撑部81b的后侧端部向前侧凹陷的被支撑凹部80b。在被支撑凹部80b插入支撑部31a。支撑部31a的前侧端部与被支撑凹部80b的底面接触。由此,磁体保持器80由滑阀30从后侧支撑。被支撑部81b的轴向Y的尺寸例如小于滑动部81a的轴向Y的尺寸。
如图2所示,相向部82从保持器本体部81向径向外侧突出。更详细而言,相向部82从滑动部81a向径向外侧突出。本实施方式中,相向部82隔着中心轴J而设有一对。一对相向部82从滑动部81a的外周面朝向左右方向X的两侧突出。相向部82从滑动部81a的前侧端部在轴向Y上延伸至滑动部81a的后侧端部。如图4所示,从前侧观看,相向部82为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半圆弧状。
一对相向部82嵌合于一对槽部24。相向部82在周向与槽部24的内侧面24a相向,且可与内侧面24a接触。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某两个部分在周向相向”,包括某两个部分两者位于沿着周向的一个假想圆上,且彼此相向。
如图3所示,磁体保持器80具有从滑动部81a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第一凹部81c。图3中,第一凹部81c从滑动部81a的上端部向下侧凹陷。第一凹部81c的内侧面包含在轴向Y相向的一对面。
磁体保持器80具有从磁体保持器80的前侧端部向后侧凹陷的第二凹部80a。第二凹部80a从滑动部81a延伸至被支撑部81b。如图2所示,从前侧观看,第二凹部80a为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形状。如图3所示,第二凹部80a的内径大于被支撑凹部80b的内径。
磁体保持器80例如既可为树脂制,也可为金属制。当磁体保持器80为树脂制时,能够使磁体保持器80的制造容易。另外,能够降低磁体保持器80的制造成本。当磁体保持器80为金属制时,能够提高磁体保持器80的尺寸精度。
如图2所示,磁体50为大致长方体状。磁体50的上表面例如为沿周向弯曲成圆弧状的面。如图3所示,磁体50收容于第一凹部81c内,固定于保持器本体部81。由此,磁体50固定于磁体保持器80。磁体50例如利用粘接剂而固定。磁体50的径向外侧面例如位于比滑动部81a的外周面更靠径向内侧。磁体50的径向外侧面与导入孔部23b的内周面在径向隔开间隙而相向。
如上文所述,设有第一凹部81c的滑动部81a一边相对于阀芯孔23的内周面而滑动一边移动。因此,滑动部81a的外周面与阀芯孔23的内周面接触,或隔开稍许的间隙而相向。由此,油所含的金属片等异物不易进入第一凹部81c内。因此,能够抑制油所含的金属片等异物附着于收容在第一凹部81c的磁体50。当磁体保持器80为金属制时,能够提高滑动部81a的尺寸精度,因而油所含的金属片等异物更不易进入第一凹部81c内。
如图2所示,固定构件71为板面与左右方向X平行的板状。固定构件71具有延伸部71a及折曲部71b。延伸部71a在上下方向Z上延伸。从前侧观看,延伸部71a为在上下方向Z长的长方形状。如图1及图3所示,延伸部71a经由贯穿孔22b而插入导入孔部23b的内部。延伸部71a的上端部插入贯穿孔22a。延伸部71a将导入孔部23b的前侧的开口的一部分堵塞。折曲部71b从延伸部71a的下侧端部向前侧折曲。折曲部71b插入贯穿孔22c。固定构件71配置于弹性构件70的前侧。
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构件71在将上部体22与下部体21重合前,从在上部体22的下表面开口的贯穿孔22b的开口部,经由贯穿孔22b及导入孔部23b而插入贯穿孔22a。而且,如图1所示,通过将上部体22与下部体21在上下方向Z层叠组合,插入贯穿孔22c的折曲部71b由下部体21的上表面从下侧支撑。由此,能够对油路体20安装固定构件71。
如图3所示,弹性构件70为在轴向Y上延伸的线圈弹簧。弹性构件70配置于磁体保持器80的前侧。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第二凹部80a内。因此,能够使弹性构件70的至少一部分与磁体保持器80在径向重叠,从而容易使压力控制装置10的轴向Y的尺寸小型化。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70的后侧部分配置于第二凹部80a内。
弹性构件70的后侧端部与第二凹部80a的底面接触。弹性构件70的前侧端部与固定构件71接触。由此,弹性构件70的前侧端部由固定构件71支撑。固定构件71从弹性构件70受到朝向前侧的弹性力,延伸部71a被按压于贯穿孔22a、贯穿孔22b的前侧的内侧面。
通过弹性构件70的前侧端部支撑于固定构件71,从而弹性构件70经由磁体保持器80对滑阀30施加朝向后侧的弹性力。因此,例如能够将滑阀30的轴向Y的位置维持于对滑阀30的后侧端部施加的由油的油压或螺线管致动器等驱动装置施加的力、与弹性构件70的弹性力均衡的位置。由此,通过使对滑阀30的后侧端部施加的力变化,从而能够使滑阀30的轴向Y的位置变化,而能够切换油路体20的内部的油路10a的开闭。
另外,能够利用对滑阀30的后侧端部施加的由油的油压或螺线管致动器等驱动装置施加的力、及弹性构件70的弹性力,将磁体保持器80与滑阀30在轴向Y上相按压。因此,对于磁体保持器80而言,相对于滑阀30的绕中心轴的相对旋转得到允许,并且伴随滑阀30的轴向Y的移动而在轴向Y上移动。
传感器模块40具有筐体42及磁传感器41。筐体42收容磁传感器41。如图1所示,筐体42例如为在上下方向Z扁平的长方体箱状。筐体42固定于上部体22的上表面中的、位于设有贯穿孔22a的半圆弧状的曲面的后侧的平坦面。
如图3所示,磁传感器41在筐体42的内部固定于筐体42的底面。由此,磁传感器41经由筐体42而安装于油路体20。磁传感器41检测磁体50的磁场。磁传感器41例如为霍尔元件。此外,磁传感器41也可为磁阻元件。
当伴随滑阀30的轴向Y的移动而磁体50的轴向Y的位置变化时,通过磁传感器41的磁体50的磁场变化。因此,通过利用磁传感器41来检测磁体50的磁场的变化,从而能够检测磁体50的轴向Y的位置,也就是磁体保持器80的轴向Y的位置。如上文所述,磁体保持器80伴随滑阀30的轴向Y的移动而在轴向Y上移动。因此,通过检测磁体保持器80的轴向Y的位置,而能够检测滑阀30的轴向Y的位置。
磁传感器41与磁体50在上下方向Z重叠。即,磁体50的至少一部分与磁传感器41在径向中的与上下方向Z平行的方向重叠。因此,容易利用磁传感器41来检测磁体50的磁场。因此,能够利用传感器模块40以更良好的精度检测磁体保持器80的轴向Y的位移,也就是滑阀30的轴向Y的位移。
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磁体的至少一部分与磁传感器在径向重叠”,是指只要在直接固定有磁体的滑阀在轴向上移动的范围内的至少一部分位置,磁体的至少一部分与磁传感器在径向重叠即可。即,例如当滑阀30及磁体保持器80从图3的位置在轴向Y上发生位移时,磁体50也可不与磁传感器41在上下方向Z重叠。本实施方式中,磁体50若在滑阀30在轴向Y上移动的范围内,则在任一位置均是一部分与磁传感器41在上下方向Z重叠。
压力控制装置10还包括止转部。止转部为可与磁体保持器80接触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止转部为槽部24的内侧面24a。即,相向部82与作为止转部的内侧面24a在周向相向,且可与内侧面24a接触。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当相向部82欲绕中心轴J旋转时,相向部82与作为止转部的内侧面24a接触。由此,利用内侧面24a抑制相向部82的旋转,抑制磁体保持器80绕中心轴J旋转。因此,能够抑制固定于磁体保持器80的磁体50的位置在周向偏移。因此,当滑阀30的轴向Y的位置未变化时,即便滑阀30绕中心轴J旋转时,也能够抑制由磁传感器41所检测的磁体50的轴向Y的位置信息变化。由此,能够抑制滑阀30的位置信息变化,而能够提高掌握滑阀30的轴向Y的位置的精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止转部为槽部24的内侧面24a。因此,无需准备其他构件作为止转部,能够削减压力控制装置10的零件数。由此能够减少装配压力控制装置10所需的功夫及压力控制装置10的制造成本。
如上文所述,在压力控制装置10内经过的油有时包含例如金属片等异物。此种异物优选在油经过压力控制装置10的过程中被捕捉,防止进一步向下游侧流下。因此,压力控制装置10成为可捕捉异物的结构。以下,一方面参照图5~图8一方面对所述结构及作用进行说明。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压力控制装置10适用于对油的压力进行控制的油压控制装置,但不限定于此。可适用压力控制装置10的装置除了油压控制装置以外,例如可举出对水的压力进行控制的水压控制装置、对空气的压力进行控制的空压控制装置等。此时,在压力控制装置10内经过的有油、水、空气等流体,将这些统称为“流体Q”而进行以下的说明。
压力控制装置10如图5所示,除了上文所述的滑阀30、磁体保持器80、磁体50、弹性构件70、固定构件71、传感器模块40等以外,还包括安装于主体3的过滤单元9。
主体3可为构成油路体20的下部体21及上部体22中的至少一者。如图5、图6所示,主体3具有在上表面(表面)301凹陷地设置且供流体Q经过的流路33。流路33包含槽31、及与槽31相连的扩宽部32,构成油路10a的一部分。
槽31具有底部(第一底部)311、位于底部311的左侧的侧壁部312、及位于底部311的右侧的侧壁部313。此外,底部311与侧壁部312的边界部314、及底部311与侧壁部313的边界部315优选如图5所示那样带有弧度。由此,流体Q能够顺利地经过边界部314、边界部315附近。
俯视主体3时,槽31呈沿着轴向Y的直线状,但不限定于此,也可具有至少一部分弯曲的部分。侧壁部312与侧壁部313的间隔即槽31的宽度(第一宽度)W31(参照图7)沿着轴向Y而大致成为一定。另外,从表面301到底部311的深度即槽31的深度(第一深度)D31也沿着轴向Y而大致成为一定。
在槽31的长度方向,也就是轴向Y的中途,设有扩宽部32。扩宽部32从表面301到达底部311,宽度相较于槽31的宽度W31而扩大,作为收容筒状的过滤单元9的收容部发挥功能。所述扩宽部32的宽度W32(参照图7)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也就是从前侧向后侧逐渐增大,从中途向下游侧转而逐渐减小。尤其本实施方式中,扩宽部32具有俯视时弯曲成圆弧状的弯曲部321。
此种形状的扩宽部32例如能够使用立铣刀(end mill)来加工。
如图6所示,扩宽部32在沿着上下方向Z将宽度W32维持于一定的状态下,从表面301到底面(第二底部)341的深度(第二深度)D32大于槽31的深度D31。扩宽部32在其底部具有供过滤单元9的下侧的一部分进入的承接部34。当然,承接部34的深度D34等于深度D32与深度D31的差值。
如图5及图6所示,过滤单元9沿着扩宽部32的深度D32的方向(也就是上下方向Z)而收容。过滤单元9能够在流体Q经过流路33时,捕捉混入所述流体Q的异物。由此,例如能够防止或抑制异物所导致的压力控制装置10的动作的不良状况。所述不良状况例如可举出滑阀30在阀芯孔23内移动时的、其移动的受阻等。
过滤单元9具有圆筒状的框体92、及配置于框体92的内侧的平板状的过滤构件93。
过滤构件93沿着框体92的中心轴O92配置,厚度方向与轴向Y平行。由此,过滤构件93能够面向经过流路33的流体Q。
过滤构件93具有在其厚度方向贯穿的多数个小孔931。这些小孔931沿着左右方向X及上下方向Z两者空开间隔而配置。另外,各小孔931的大小成为阻止异物经过,并且不妨碍流体Q流动的程度的大小。各小孔931的具体大小优选直径为0.1mm~0.5mm,更优选0.3mm~0.4mm。另外,小孔931的总面积优选10mm2~20mm2,更优选12mm2~13mm2。利用这种小孔931,由过滤单元9所得的异物捕捉性提升。
另外,过滤构件93成为支撑于框体92的内侧的状态。由此,当流体Q流经过滤构件93时,能够防止过滤构件93因流体Q的流动而变形,因而能够利用过滤构件93可靠地捕捉异物。其结果为,由过滤单元9所得的异物捕捉性进一步提升。
如图7所示,过滤构件93的宽度W93与位于比扩宽部32更靠上游侧的槽31的宽度W31相同。由此,能够在流体Q流经过滤构件93时,确保过滤构件93捕捉异物的捕捉面积尽可能广,因而由过滤单元9所得的异物捕捉性进一步提升。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宽度W93与宽度W31相同,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大于宽度W31
如图6所示,框体92呈圆筒状,具备贯穿孔部921,此贯穿孔部921与和所述框体92的中心轴O92正交的轴向Y平行地贯穿。此外,本实施方式中,框体92的外形形状为圆筒状,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为方筒状。
而且,过滤构件93遮挡贯穿孔部921而沿着框体92的中心轴O92配置。由此,将过滤构件93与框体92制成单元,构成为一个零件,也就是过滤单元9。
当装配主体3与过滤单元9时,能够利用将过滤单元9插入扩宽部32等简单作业来进行其装配。另外,如上文所述,扩宽部32相较于槽31而扩宽。因此,能够与槽31的宽度W31的大小无关,而容易地进行过滤单元9向扩宽部32的插入,因而装配主体3与过滤单元9时的作业性提升。
如图7所示,框体92如上文所述那样呈圆筒状,因而框体92的外周部922以圆弧状而带有弧度。另一方面,收容过滤单元9的扩宽部32中,弯曲部321的弯曲形状沿着框体92的外周部922的圆弧状的弧度而弯曲。由此,当装配主体3与过滤单元9时,能够容易地将过滤单元9插入扩宽部32。
如图5及图6所示,框体92(过滤单元9)具有在收容于扩宽部32的状态下不从流路33向上侧突出的程度的高度H92。此外,高度H92与深度D32大小相同。由此,当对处于装配状态的主体3与过滤单元9进一步将其他构件载置于上侧而装配时,因框体92未从流路33突出,从而所述其他构件的装配变得容易。
另外,圆筒状的框体92具有将中心轴O92方向的上侧闭塞的闭塞壁部923、及将下侧闭塞的闭塞壁部924。在过滤单元9收容于扩宽部32的状态下,过滤单元9的下侧的部分(一部分),也就是闭塞壁部923及闭塞壁部924中的闭塞壁部924能够进入承接部34。
当针对此种结构而例如从扩宽部32省略承接部34时,扩宽部32的底部、与槽31的底部311成为相同高度,而成为连续的状态。而且,当在所述扩宽部32收容过滤单元9时,有可能在扩宽部32的底部、与闭塞壁部924的端面924a之间产生稍许的间隙。流体Q有时产生经过所述间隙的流动,此时异物未被过滤单元9捕捉,而是越过过滤单元9流向下游侧。
如上文所述,压力控制装置10构成为过滤单元9的闭塞壁部924进入扩宽部32的承接部34。换言之,压力控制装置10中,在槽31的底部311、与承接部34的底面341之间(边界)产生阶差331,以消除所述阶差331的方式配置有闭塞壁部924。由此,实质上难以产生流体Q在闭塞壁部924与承接部34之间迂回的流动,因而能够防止异物越过过滤单元9流向下游侧。另外,即便在闭塞壁部924与承接部34之间产生间隙,其大小也能够抑制为0.4mm以下。
闭塞壁部924的厚度T924与承接部34的深度D34相同。例如,当厚度T924与深度D34不同时,在槽31的底部311、与闭塞壁部924之间产生阶差,视所述阶差的大小不同,有可能妨碍流体Q顺利地流经过滤单元9。压力控制装置10中,厚度T924与深度D34相同,由此能够消除所述阶差,因而流体Q能够顺利地流经过滤单元9。另外,由于流体Q能够顺利地经过,因而更难以产生所述流体Q在闭塞壁部924与承接部34之间迂回的流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异物越过过滤单元9流向下游侧。
如图8所示,承接部34具有平坦的底面341。而且,如图6所示,在将过滤单元9收容于扩宽部32的状态下,过滤单元9的闭塞壁部924的整个端面924a能够与底面341接触。由此,在流体Q经过流路33的状态下,扩宽部32内的过滤单元9的姿势也稳定,因而能够稳定地捕捉异物。
如图5及图6所示,过滤单元9具有规定部95,此规定部95在过滤单元9收容于扩宽部32的状态下,规定相对于槽31的配置方向,阻止过滤单元9的绕中心轴O92的转动。规定部95包含在框体92的闭塞壁部923以块状或板状突出地设置的一对突出部951。这些突出部951中的一个突出部951朝向位于比扩宽部32更靠上游侧的槽31突出,也就是向轴向Y的前侧突出,另一个突出部951朝向位于比扩宽部32更靠下游侧的槽31突出,也就是向轴向Y的后侧突出。
此外,规定部95也可不具有一对突出部951,例如也可省略其中一个突出部951。
另外,各突出部951的宽度W951优选略小于槽31的宽度W31
而且,在将过滤单元9收容于扩宽部32的状态下,各突出部951配置于槽31内。另外,此时各突出部951有时也抵接于槽31的侧壁部312及侧壁部313中的至少一者。利用此种突出部951,过滤单元9在收容于扩宽部32的状态下,相对于槽31的配置方向经准确地规定,因而,绕中心轴O92的旋转得以防止。由此,与流体Q的流动的大小无关,过滤构件93能够与流体Q的流动方向相向,因而能够稳定地捕捉异物。
另外,能够利用形状简单的突出部951来构成规定部95,因而有助于制造过滤单元9时的高效率化。
另外,通过将规定部95设于框体92的闭塞壁部923,从而能够尽可能将规定部95配置于流路33的角落,因而能够防止或抑制规定部95妨碍流体Q的流动。
如图5所示,过滤单元9具有在插入扩宽部32后防止从扩宽部32的脱离的防脱离部94。防脱离部94包含在框体92的闭塞壁部923突出地设置且呈扁平形状的一对扁平突出部942。如图7所示,这些扁平突出部942中的一个扁平突出部942向左右方向X的左侧突出,另一个扁平突出部942向左右方向X的右侧突出。而且,在将过滤单元9收容于扩宽部32的状态下,各扁平突出部942朝向所述扁平突出部942的突出方向而被按压于扩宽部32。由此,可防止过滤单元9从扩宽部32脱离。以下,有时将由防脱离部94所得的效果称为“防脱离效果”。利用防脱离效果,例如即便使处于装配状态的主体3与过滤单元9上下反转,或另在搬送中赋予振动,也能够防止过滤单元9从扩宽部32脱离而主体3与过滤单元9不经意地分解。
以上那样的结构的过滤单元9例如优选框体92为树脂制,过滤构件93为金属制。由此,能够将过滤单元9设为框体92与过滤构件93的嵌入成形品。由此,能够实现制造过滤单元9时的高效率化。特别是框体92呈圆筒状,由此过滤单元9容易成形。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9~图11对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控制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以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相同事项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除了防脱离部的结构不同以外,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9及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中,防脱离部94具有设于框体92的外周部922且弹性变形的一对弹性片941。如图11所示,各弹性片941能够在将过滤单元9收容于扩宽部32的状态下,被按压于扩宽部32而发生弹性变形。由此,防止过滤单元9从扩宽部32脱离,因而能够阻止主体3与过滤单元9不经意地分解。
各弹性片941与上下方向Z平行地配置,且受到两端支撑。另外,各弹性片941在未赋予外力的自然状态,也就是尚未将过滤单元9收容于扩宽部32的状态下呈弓状。由此,各弹性片941若赋予有外力则容易变形。另外,各弹性片941在变形后能够密接于扩宽部32,防止过滤单元9从流路33脱离。
另外,各弹性片941在框体92的外周部922与上下方向Z平行地配置,且呈弓状,由此能够在进行将过滤单元9向上下方向Z的下侧插入扩宽部32的操作时,防止所述弹性片941妨碍所述操作。
如图10所示,一对弹性片941隔着框体92的中心轴O92而相向地配置,其中一个弹性片941位于左右方向X的左侧,另一个弹性片941位于左右方向X的右侧。由此,稳定地发挥由防脱离部94所得的防脱离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控制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以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相同事项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除了规定部的结构不同以外,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规定部95包含非圆形部952,此非圆形部952俯视时呈框体92的闭塞壁部923为长方形状的非圆形。所述非圆形部952的长边方向与左右方向X平行,短边方向与轴向Y平行。此外,优选框体92的闭塞壁部924也呈与闭塞壁部923相同的形状。
利用此种非圆形部952,过滤单元9在收容于扩宽部32的状态下,绕中心轴O92的旋转得以防止,因而能够利用过滤构件93稳定且可靠地捕捉异物。
另外,能够利用形状简单的非圆形部952来构成规定部95,因而有助于制造过滤单元9时的高效率化。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控制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以与上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相同事项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除了规定部的形状不同以外,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规定部95包含非圆形部953,此非圆形部953俯视时呈框体92的闭塞壁部923为椭圆形状的非圆形。所述非圆形部953的长径方向与左右方向X平行,短径方向与轴向Y平行。此外,优选框体92的闭塞壁部924也呈与闭塞壁部923相同的形状。
利用此种非圆形部953,过滤单元9在收容于扩宽部32的状态下,绕中心轴O92的旋转得以防止,因而能够利用过滤构件93可靠且稳定地捕捉异物。
另外,能够利用形状简单的非圆形部953来构成规定部95,因而有助于制造过滤单元9时的高效率化。
另外,非圆形部953俯视时为带有弧度的形状,因而例如与呈方形的非圆形部952相比,当进行将过滤单元9插入扩宽部32的作业时,有助于容易且迅速地进行所述作业。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控制装置,对图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构成压力控制装置的各部能够替换为可发挥同样功能的任意结构。另外,也可附加任意的结构物。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控制装置也可将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两个以上的结构(特征)组合。
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过滤构件沿着框体的中心轴而配置,但不限定于此。例如,过滤构件也可弯曲地配置成弓状,也可折曲地配置成“く”字状。另外,平板状的过滤构件也可相对于框体的中心轴而倾斜地配置。

Claims (9)

1.一种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具有流路,所述流路包含槽及扩宽部,所述槽自表面至第一底部的深度成为第一深度,所述扩宽部与所述槽相连且自所述表面到达所述第一底部,并且宽度相较于所述槽的宽度而扩大;以及
筒状的过滤单元,沿着所述扩宽部的深度方向而收容,捕捉混入经过所述流路的流体的异物,
所述扩宽部中,自所述表面至第二底部的深度成为比所述第一深度大的第二深度,且具有所述过滤单元的一部分进入的承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承接部与所述槽的边界具有阶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部在将所述过滤单元收容于所述扩宽部的状态下,具有所述过滤单元的一侧的端面接触的平坦的底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单元具有:筒状的框体,包括在与所述框体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部;及平板状的过滤构件,遮挡所述贯穿孔部而沿着所述框体的中心轴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具有分别闭塞其中心轴方向的两侧的闭塞壁部,
在将所述过滤单元收容于所述扩宽部的状态下,所述闭塞壁部中的一者的闭塞壁部进入所述承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者的闭塞壁部的厚度与所述承接部的深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单元具有规定相对于所述槽的配置方向的规定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部具有:突出部,朝向位于比所述扩宽部更靠上游侧或下游侧的所述槽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部包含非圆形的部分。
CN201921314981.1U 2018-08-28 2019-08-14 压力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1971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8897A JP2020034032A (ja) 2018-08-28 2018-08-28 圧力制御装置
JP2018-158897 2018-08-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19712U true CN210119712U (zh) 2020-02-28

Family

ID=69617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14981.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19712U (zh) 2018-08-28 2019-08-14 压力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65564B2 (zh)
JP (1) JP2020034032A (zh)
CN (1) CN210119712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98613A (en) * 1953-05-26 1957-07-09 Cash A W Co Strainer
JP6162487B2 (ja) 2013-05-30 2017-07-12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油圧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34032A (ja) 2020-03-05
US11065564B2 (en) 2021-07-20
US20200070068A1 (en) 2020-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055960U (zh) 压力控制装置
CN210038563U (zh) 压力控制装置
CN212107025U (zh) 压力控制装置
CN212615675U (zh) 压力控制装置
CN210119712U (zh) 压力控制装置
CN210072423U (zh) 压力控制装置
CN212563933U (zh) 压力控制装置
CN212322124U (zh) 压力控制装置
CN212536473U (zh) 压力控制装置
CN208442314U (zh) 阀装置
JP4826607B2 (ja) シフトポジションセンサ
CN212429568U (zh) 压力控制装置
JP2007014096A (ja) 小型ソレノイド
CN209908587U (zh) 控制阀装置
JP2019002490A (ja) バルブ装置
CN209839306U (zh) 传感器单元
JP4826606B2 (ja) シフトポジションセンサ
JP6984357B2 (ja) バルブ装置
JP6186421B2 (ja) 光ファイバホルダ用アダプタ
JP6283263B2 (ja) 車両用流体フィルタ
JP2019100401A (ja) バルブ装置
JP2019158570A (ja) センサ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