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01979U - 一种改进型无人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改进型无人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01979U
CN210101979U CN201920860011.5U CN201920860011U CN210101979U CN 210101979 U CN210101979 U CN 210101979U CN 201920860011 U CN201920860011 U CN 201920860011U CN 210101979 U CN210101979 U CN 210101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ial vehicle
unmanned aerial
connecting plate
vehicle body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6001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垂场
陈济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jinchuangl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Fujian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Jinchuangl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Jinchuangl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Jinchuangl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6001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019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01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019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型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和设置在无人机本体一面的飞行组件,还包括缓冲降落结构,所述缓冲降落结构设置在所述无人机本体的另一面,且与所述无人机本体连接;通过着陆板接触地面时,无人机带动第一连接板下压并导致第一弹簧压缩,进行一次缓冲减震,随后由于第一连接板的下压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对第二弹簧进行拉扯,进行二次减震,从而使无人机在降落时得到有效的缓冲,防止无人机由于降落的速度过快而损坏,并且避免过快降落时造成的振动导致无人机内部零件磨损与松动,使无人机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改进型无人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改进型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现有的无机在降落时,经常会由于降落的速度过快而导致无人机损坏,或由于过快降落时造成的振动导致无人机内部零件磨损与松动,导致无人机的使用寿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型无人机,能够在无人机降落时进行缓冲减震,从而使无人机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改进型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和设置在无人机本体一面的飞行组件,还包括缓冲降落结构,所述缓冲降落结构设置在所述无人机本体的另一面,且与所述无人机本体连接;
所述缓冲降落结构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缓冲组件、第一连接板、第一弹簧和着陆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无人机本体的一面与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着陆板远离地面的一面相连接;
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二弹簧和第一连接杆;
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无人机本体的一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着陆板远离地面的一面相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弹簧;
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无人机本体的一面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面相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连接杆;
所述第一连接板另一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无人机本体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与着陆板远离地面的一面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组件至少设置有1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簧至少设置有2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着陆板接触地面时,无人机带动第一连接板下压并导致第一弹簧压缩,进行一次缓冲减震,随后由于第一连接板的下压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对第二弹簧进行拉扯,进行二次减震,从而使无人机在降落时得到有效的缓冲,防止无人机由于降落的速度过快而损坏,并且避免过快降落时造成的振动导致无人机内部零件磨损与松动,使无人机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标号说明:1、无人机本体;2、扇叶;3、小型电机;4、第一连接板;5、第二连接板;6、支持部;7、摄像头;8、第二弹簧;9、第一弹簧;10、第一连接杆;11、着陆板;12、第二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在无人机着陆时,先通过第一弹簧进行一次减震,再通过第二弹簧进行二次减震,从而使无人机降落时进行缓冲减震,使无人机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型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1和设置在无人机本体1一面的飞行组件,还包括缓冲降落结构,所述缓冲降落结构设置在所述无人机本体1的另一面,且与所述无人机本体1连接;
所述缓冲降落结构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缓冲组件、第一连接板4、第一弹簧9和着陆板11;
所述第一连接板4远离所述无人机本体1的一面与所述第一弹簧9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弹簧9的另一端与所述着陆板11远离地面的一面相连接;
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板5、第二弹簧8和第一连接杆10;
所述第二连接板5远离无人机本体1的一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另一端与所述着陆板11远离地面的一面相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弹簧8;
所述第二弹簧8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5远离无人机本体1的一面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4的另一面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无人机降落时,着陆板11与地面相接触,同时无人机降落带来的冲击力通过第二连接杆12传递至第一连接板4上,随后第一连接板4将第一弹簧9压下,第一弹簧9压缩并将一部分的冲击力吸收,同时随着第一连接板4下压,第二连接板5通过第一连接杆10的支撑与第一连接板4拉扯第二弹簧8,第二弹簧8被拉长并将剩余冲击力吸收,当无人机完成降落后第一弹簧9与第二弹簧8复原。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着陆板接触地面时,无人机带动第一连接板下压并导致第一弹簧压缩,进行一次缓冲减震,随后由于第一连接板的下压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对第二弹簧进行拉扯,进行二次减震,从而使无人机在降落时得到有效的缓冲,防止无人机由于降落的速度过快而损坏,并且避免过快降落时造成的振动导致无人机内部零件磨损与松动,使无人机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连接杆;
所述第一连接板另一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无人机本体可拆卸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缓冲降落结构通过第二连接杆的可拆卸连接,使缓冲降落结构在损坏时实现可替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板4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与着陆板11远离地面的一面相连接。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第一连接板4上设置通孔并将第一连接杆10穿过通孔内部,使无人机在降落时第一连接板4不会与第一连接杆10偏移,并且通过第一连接杆10的矫正防止第一弹簧9的收缩角度不会偏移,使无人机在落地时更加平稳。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直径。
从上述描述可知,由于通孔的直径大于第一连接杆10的直径,使第一连接杆10在通孔内上下移动时不会受到通孔的限制。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组件至少设置有1组。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至少1组的缓冲组件,使无人机在降落时缓冲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簧9至少设置有2个。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了至少2个的第一弹簧9,使无人机在着陆时减震效果更好,防止无人机受到冲击损坏。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和图2,一种改进型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和设置在无人机本体一面的飞行组件,,所述飞行组件包括支持部6、小型电机3、扇叶2,所述支持部6一端与所述无人机本体1的一面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小型电机3靠近无人机本体1的一面相连接,所述小型电机3的另一面与扇叶2靠近地面的一面相连接,所述无人机本体1还包括摄像头7,所述无人机本体1上设置有摄像头7,还包括缓冲降落结构,所述缓冲降落结构设置在所述无人机本体1的另一面,且与所述无人机本体1连接;
所述缓冲降落结构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缓冲组件、第一连接板4、第一弹簧9和着陆板11,所述第一连接板4与着陆板11采用PVC材质,硬度高且质量轻;
所述第一连接板4远离所述无人机本体1的一面与所述第一弹簧9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弹簧9的另一端与所述着陆板11远离地面的一面相连接;
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板5、第二弹簧8和第一连接杆10;
所述第二连接板5远离无人机本体1的一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另一端与所述着陆板11远离地面的一面相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弹簧8;
所述第二弹簧8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5远离无人机本体1的一面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4的另一面相连接;
所述第一弹簧9与第二弹簧8均采用记忆合金弹簧;
还包括第二连接杆12;
所述第一连接板4另一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杆1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2的另一端与所述无人机本体1可拆卸连接,所述可拆卸连接为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板4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与着陆板11远离地面的一面相连接;
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0的直径;
所述缓冲组件共设置有2组;
所述第一弹簧9共设置有3个。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改进型无人机,通过着陆板11接触地面时,无人机带动第一连接板4下压并导致第一弹簧9压缩,进行一次缓冲减震,随后由于第一连接板4的下压使第一连接板4与第二连接板5对第二弹簧8进行拉扯,进行二次减震,从而使无人机在降落时得到有效的缓冲,防止无人机由于降落的速度过快而损坏,并且避免过快降落时造成的振动导致无人机内部零件磨损与松动,使无人机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缓冲降落结构通过第二连接杆12的可拆卸连接,使缓冲降落结构在损坏时实现可替换,通过在第一连接板4上设置通孔并将第一连接杆10穿过通孔内部,使无人机在降落时第一连接板4不会与第一连接杆10偏移,并且通过第一连接杆10的矫正防止第一弹簧9的收缩角度不会偏移,使无人机在落地时更加平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改进型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本体和设置在无人机本体一面的飞行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降落结构,所述缓冲降落结构设置在所述无人机本体的另一面,且与所述无人机本体连接;
所述缓冲降落结构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缓冲组件、第一连接板、第一弹簧和着陆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远离所述无人机本体的一面与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着陆板远离地面的一面相连接;
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二弹簧和第一连接杆;
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无人机本体的一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着陆板远离地面的一面相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弹簧;
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远离无人机本体的一面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面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无人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杆;
所述第一连接板另一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无人机本体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与着陆板远离地面的一面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至少设置有1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进型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至少设置有2个。
CN201920860011.5U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改进型无人机 Active CN2101019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60011.5U CN210101979U (zh)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改进型无人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60011.5U CN210101979U (zh)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改进型无人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01979U true CN210101979U (zh) 2020-02-21

Family

ID=69563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60011.5U Active CN210101979U (zh)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改进型无人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019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01979U (zh) 一种改进型无人机
CN209833985U (zh) 一种农业无人机防撞保护装置
CN108216590A (zh) 一种无人机起落架
CN109808873A (zh) 一种直线自锁式尾部收放缓冲装置
CN108275261A (zh) 一种折叠式无人机起落架
CN211766288U (zh) 一种无人机垂直迫降保护装置
CN204750554U (zh) 一种具有减震系统的无人机
CN213057501U (zh) 一种防护性能强的无人机
CN211996125U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无人机
CN213800161U (zh)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无人机底座
CN205295971U (zh) 一种新型桥梁检测爬行装置
CN212890908U (zh) 一种安全可靠的无人机
CN206968968U (zh) 一种采用平推和垂直双减震结构的起落架升降器
CN206664923U (zh) 一种无人机用起落架减震结构
CN219468059U (zh) 一种高稳定性测绘复合翼无人机
CN208611788U (zh) 一种具有飞行降落缓冲功能的航模飞机
CN214566135U (zh) 机架及飞行设备
CN216546677U (zh) 一种具有缓冲机构的无人机起落架结构
CN213036089U (zh) 一种无人飞行器的微型雷达装置
CN203572346U (zh) 一种具有缓冲结构的防热螺栓捕获器
CN217146380U (zh) 一种高空监视作业的无人机
CN213384750U (zh) 一种底座防碰撞的植保勘察用无人机
CN220315342U (zh)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测绘无人机
CN215622663U (zh) 一种降落减震效果好的无人机
CN220616207U (zh) 一种城市规划用的无人机采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04

Address after: 366000, No. 2199, Ma Xi Road, Yongan, Fujian, Sanming City

Patentee after: FUJIAN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Patentee after: Fujian jinchuangl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350001 business room, floor 01, floor 02, Yongsheng building, No. 18, Gutian branch, Shuibu street, Gulou District,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ujian jinchuangl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