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72073U - 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72073U
CN210072073U CN201920791763.0U CN201920791763U CN210072073U CN 210072073 U CN210072073 U CN 210072073U CN 201920791763 U CN201920791763 U CN 201920791763U CN 210072073 U CN210072073 U CN 2100720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late
emission plate
transmitting
radi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9176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山泉
齐照山
林东峰
陶良军
何育林
李小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eibiao Auto Parts Manufacturing Co Ltd
Cub Elecpar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ub Elecpar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ub Elecparts Inc filed Critical Cub Elecparts Inc
Priority to CN20192079176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720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720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720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交叉雷达系统包括:雷达支架以及两个发射板;第一发射板和第二发射板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于雷达支架;第一发射板和第二发射板成角度设置,且第一发射板和第二发射板与车辆的高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一辐射角度为60‑110°;第二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二辐射角度为60‑110°;第一发射板的第一辐射区域和第二发射板的第二辐射区域部分重叠。本实用新型使司机可获知车辆拐弯时视觉盲区18的路况,并可根据路况提前做好应急措施,大大降低了长车厢的车辆因视觉盲区18存在而存在的交通事故率,为司机安全且顺利拐弯提供了保障。

Description

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雷达技术领域,尤指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一般使用的都是长车厢的车辆进行运输,这样提高了单次运输量,节约了运输成本。但车辆在拐弯时,车头的倒后镜往往因为长车厢的视野遮挡只能看到很小的范围,出现了视觉盲区,司机无法得知视觉盲区的情况而无法在交通事故之前及时做出反应,常常酿成人间惨剧(长车厢摆尾时撞击到在其旁侧行走的行人或小车)。且由于车厢的遮挡,导致司机无法判断长车厢与当前路面情况是否兼容,导致长车厢被路障或路边维护结构相卡设或碰撞,导致车辆进退不得,影响交通秩序(长车厢横在路面上,影响其他车辆的行走),还破坏公物,给司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困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使司机可获知车辆拐弯时视觉盲区的路况,并可根据路况提前做好应急措施,大大降低了长车厢的车辆因视觉盲区存在而存在的交通事故率,避免车辆出现前后两难和破坏公物的情况,为司机安全且顺利拐弯提供了保障,减轻了司机的压力和困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包括:
雷达支架以及两个发射板,即第一发射板和第二发射板;
所述第一发射板和所述第二发射板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于所述雷达支架;所述第一发射板和所述第二发射板成角度设置,且所述第一发射板和所述第二发射板与车辆的高度方向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一辐射角度为60-110°;
所述第二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二辐射角度为60-110°;
所述第一发射板的第一辐射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射板的第二辐射区域部分重叠。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交叉并沿车辆高度方向设置的两个发射板实现车辆在拐弯时车头和长车厢之间的视觉盲区的覆盖,从而使得司机可获知车辆拐弯时视觉盲区的路况(如是否有人在、是否有车辆在、长车厢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拐弯而不与路面维护等设施产生干涉),并可根据路况提前做好应急措施(如停车让行、后退后在继续拐弯等),大大降低了长车厢的车辆因视觉盲区存在而存在的交通事故率,避免车辆出现前后两难和破坏公物的情况,为司机安全且顺利拐弯提供了保障,减轻了司机的压力和困扰。同时,在车辆行走在直线的路面时,两个发射板的辐射区域可实现车辆两侧的路况的监控,便于司机了解车辆两侧的路况(如是否有人超车、旁侧是否有车等等),减轻司机的开车压力,为司机开车带来便利。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一辐射角度为80-100°;所述第二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二辐射角度为80-100°。
本技术方案中,发射板的辐射角度成本较低且可实现盲区的全覆盖。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射板的第一辐射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射板的第二辐射区域共同形成的辐射区域于水平面的辐射总角度不小于180°。
本技术方案中,辐射总角度大于180°不仅实现了司机对车辆两侧的路况、车辆拐弯时的视觉盲区、甚至车辆的前方和/或后方均可实现监控,大大方便了司机对路况的把控,降低司机的行车压力。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两个发射板中的一个发射板与车辆的车身轴线平行设置。
本技术方案中,一个发射板与车身轴线平行设置,从而保证了该发射板的辐射范围可覆盖车辆的两侧路况。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两个发射板中的一个以上发射板安装于用于与车辆连接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有散热机构。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散热机构对发射板进行散热,保证了发射板的工作性能,使得发射板在低温环境下运行,延长了发射板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当然,当其中一个发射板直接安装于雷达支架而未与车辆连接时,则该发射板设不设置散热机构均可。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提示器,所述提示器与所述两个发射板连接。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提示器提示司机,能够很好的引起司机对异常路况的了解并及时做出反应。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长车厢的车辆,包括:
长车厢、车头以及交叉雷达系统;
两个所述交叉雷达系统分别设置于所述车头的两侧;
所述交叉雷达系统包括雷达支架以及两个发射板,即第一发射板和第二发射板;所述第一发射板和所述第二发射板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于所述雷达支架;所述第一发射板和所述第二发射板成角度设置,且所述第一发射板和所述第二发射板与车辆的高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一辐射角度为60-110°;所述第二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二辐射角度为60-110°;所述第一发射板的第一辐射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射板的第二辐射区域部分重叠;
所述交叉雷达系统安装于所述车头靠近所述长车厢一侧的端部,所述两个发射板中的其中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车辆的外侧设置;所述两个发射板中的另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所述长车厢一侧设置;
所述第一发射板的第一辐射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射板的第二辐射区域共同形成的辐射区域覆盖所述车头和所述长车厢的附近区域。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交叉并沿车辆高度方向设置的两个发射板实现车辆在拐弯时车头和长车厢之间的视觉盲区的覆盖,从而使得司机可获知车辆拐弯时视觉盲区的路况(如是否有人在、是否有车辆在、长车厢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拐弯而不与路面维护等设施产生干涉),并可根据路况提前做好应急措施(如停车让行、后退后在继续拐弯等),大大降低了长车厢的车辆因视觉盲区存在而存在的交通事故率,避免车辆出现前后两难和破坏公物的情况,为司机安全且顺利拐弯提供了保障,减轻了司机的压力和困扰。同时,在车辆行走在直线的路面时,两个发射板的辐射区域可实现车辆两侧的路况的监控,便于司机了解车辆两侧的路况(如是否有人超车、旁侧是否有车等等),减轻司机的开车压力,为司机开车带来便利。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一辐射角度为80-100°;所述第二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二辐射角度为80-100°。
本技术方案中,发射板的辐射角度成本较低且可实现盲区的全覆盖。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射板的第一辐射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射板的第二辐射区域共同形成的辐射区域于水平面的辐射总角度不小于180°。
本技术方案中,辐射总角度大于180°不仅实现了司机对车辆两侧的路况、车辆拐弯时的视觉盲区、甚至车辆的前方和/或后方均可实现监控,大大方便了司机对路况的把控,降低司机的行车压力。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两个发射板中的一个发射板与车辆的车身轴线平行设置;和/或,所述两个发射板中的一个以上发射板安装于用于与车辆连接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有散热机构;和/或,还包括提示器,所述提示器与所述两个发射板连接;所述提示器设置于所述车头的倒后镜处。
本技术方案中,一个发射板与车身轴线平行设置,从而保证了该发射板的辐射范围可覆盖车辆的两侧路况。更优的,通过散热机构对发射板进行散热,保证了发射板的工作性能,使得发射板在低温环境下运行,延长了发射板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当然,当其中一个发射板直接安装于雷达支架而未与车辆连接时,则该发射板设不设置散热机构均可。
更优的,通过提示器提示司机,能够很好的引起司机对异常路况的了解并及时做出反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交叉并沿车辆高度方向设置的两个发射板实现车辆在拐弯时车头和长车厢之间的视觉盲区的覆盖,从而使得司机可获知车辆拐弯时视觉盲区的路况(如是否有人在、是否有车辆在、长车厢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拐弯而不与路面维护等设施产生干涉),并可根据路况提前做好应急措施(如停车让行、后退后在继续拐弯等),大大降低了长车厢的车辆因视觉盲区存在而存在的交通事故率,避免车辆出现前后两难和破坏公物的情况,为司机安全且顺利拐弯提供了保障,减轻了司机的压力和困扰。同时,在车辆行走在直线的路面时,两个发射板的辐射区域可实现车辆两侧的路况的监控,便于司机了解车辆两侧的路况(如是否有人超车、旁侧是否有车等等),减轻司机的开车压力,为司机开车带来便利。
2、本实用新型中,发射板的辐射角度成本较低且可实现盲区的全覆盖。一个发射板与车身轴线平行设置,从而保证了该发射板的辐射范围可覆盖车辆的两侧路况。更优的,通过散热机构对发射板进行散热,保证了发射板的工作性能,使得发射板在低温环境下运行,延长了发射板的使用寿命和性能。更优的,通过提示器提示司机,能够很好的引起司机对异常路况的了解并及时做出反应。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交叉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交叉雷达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交叉雷达系统的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交叉雷达系统的辐射区域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长车厢的车辆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长车厢的车辆的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塑料防护盖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长车厢的车辆于路面行车时交叉雷达系统工作时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安装座,2-蜂窝孔,3-交叉雷达系统,4-第一发射板,5-雷达支架,6-第二发射板,7-散热孔,8-第一安装面,9-第一辐射区域,10-第二辐射区域,11-左侧交叉雷达系统,12-右侧交叉雷达系统,13-左侧倒后镜,14-右侧倒后镜,15-车头,16-长车厢,17-塑料防护盖,18-视觉盲区,19-第一机动车道,20-第二机动车道,21-非机动车道,22-第一侧板,23-第二侧板,24-凹槽,25-第二安装面,26-重叠区域,α-第一辐射角度,β-第二辐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7所示,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包括:雷达支架5以及两个发射板,即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于雷达支架5;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成角度设置,且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与车辆的高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发射板4于水平面的第一辐射角度α为60-110°;第二发射板6于水平面的第二辐射角度β为60-110°;第一发射板4的第一辐射区域9和第二发射板6的第二辐射区域10部分重叠。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的辐射角度可相同或不同。当本交叉雷达系统3安装到车辆的车头15时,两个发射板中的其中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车辆的外侧(左侧或右侧)设置;两个发射板中的另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长车厢16一侧(可正向朝向长车厢16或者朝向长车厢16和左侧或右侧之间的位置)设置;这样,由于发射板的辐射角度为60-110°,从而使得其中一个发射板的辐射区域覆盖车辆的左侧位置或右侧位置,而另一个发射板的辐射区域的辐射区域覆盖车辆的左后侧位置或右侧位置,从而在车辆在直行时,本交叉雷达系统3可对车辆的两侧路况进行扫描从而便于司机对路况的把控;当车辆转弯时,车头15在拐弯而长车厢16由于过程拐弯所耗时间较长,当车头15已经完成拐弯时,长车厢16可能还没有发生转动或转动角度很小,则此时,由于本交叉雷达系统3的的辐射区域覆盖了拐弯时所产生的视觉盲区18,从而保证了长车厢16的车辆的行车安全以及转弯的顺畅性。
在实施例二中,如图1-7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第一发射板4于水平面的第一辐射角度α为80-100°;第二发射板6于水平面的第二辐射角度β为80-100°。优选地,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的辐射角度(即第一辐射角度α和第二辐射角度β)均为100°。优选地,第一发射板4的第一辐射区域9和第二发射板6的第二辐射区域10共同形成的辐射区域于水平面的辐射总角度不小于180°。优选地,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的辐射距离为10-40m,从而保证车辆拐弯时的视觉盲区18的全覆盖。优选地,两个发射板中的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与车辆的车身轴线(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且过左轮系和右轮系中点的线)平行设置。优选地,两个发射板中的另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车辆的左后方或有后方设置。优选地,两个发射板中的一个以上发射板安装于用于与车辆连接的安装座1;安装座1设有散热机构。散热机构可为设置于安装座1上的蜂窝孔2或散热孔7构成,也可为风扇或者水冷机构等均可。优选地,还包括提示器,提示器与两个发射板连接。提示器用于提示当本交叉雷达系统3的覆盖区域出现异物(如行人、车辆、防护围栏或路障等结构)时提醒司机,提示器可通过闪烁、亮灯或语音等方式实现提醒。
在实施例三中,如图1-7所示,在实施例一或二的基础上,第一发射板4的第一辐射区域9和第二发射板6的第二辐射区域10部分重叠形成的重叠区域16于水平面上的角度大于零即可,以小于30°为佳。雷达支架5包括用于安装第一发射板4的第一安装架,用于安装第二发射板6的第二安装支架,其中第二安装支架构成本交叉雷达系统3安装于车头15的安装座1,第二安装支架为框架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相对设置;第二发射板6安装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围设形成一侧的槽口处,而第二安装支架远离第二发射板6一侧的端部形成了本交叉雷达系统3与用于与车辆连接的第一安装面8。第一侧壁上设有蜂窝孔2,第二侧壁上设有散热孔7,蜂窝孔2和散热孔7形成对流而实现对第二发射板6的冷却。值得说明的是,蜂窝孔2和散热孔7的形状、数量、位置等可相同或不同。且蜂窝孔2和散热孔7可分别设置于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上。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可都设置蜂窝孔2或散热孔7。优选地,还包括围设于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的外侧的塑料防护盖17,塑料防护盖17为槽状结构,包括两个第一侧板22、一个第二侧板23,两个第三侧板,两个第一侧板22相对设置,两个第三侧板相对设置,第二侧板23与塑料防护盖17的开口相对设置,且两个第一侧板22和两个第三侧板分设于第二侧板23的外周壁并同侧设置,使得塑料防护盖17远离第二侧板23一侧的端部形成用于与雷达支架5或车辆连接的第二安装面25。优选地,第二安装面25设有凹槽24,从而实现塑料防护盖17的插设或卡扣连接。优选地,雷达支架5优选为塑料雷达支架。
在实施例四中,如图1-7所示,一种具有长车厢的车辆,包括:长车厢16、车头15以及交叉雷达系统3;两个交叉雷达系统3分别设置于车头15的两侧;交叉雷达系统3包括雷达支架5以及两个发射板,即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于雷达支架5;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成角度设置,且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与车辆的高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发射板4于水平面的第一辐射角度α为60-110°;第二发射板6于水平面的第二辐射角度β为60-110°;第一发射板4的第一辐射区域9和第二发射板6的第二辐射区域10部分重叠;交叉雷达系统3安装于车头15靠近长车厢16一侧的端部,两个发射板中的其中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车辆的外侧设置;两个发射板中的另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长车厢16一侧设置;第一发射板4的第一辐射区域9和第二发射板6的第二辐射区域10共同形成的辐射区域覆盖车头15和长车厢16的附近区域。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的辐射角度可相同或不同。车头15的两侧均设有本交叉雷达系统3,即左侧交叉雷达系统11和右侧交叉雷达系统12,其中左侧交叉雷达系统11的其中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车辆的左侧设置,另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车辆的左后方设置;同样的,右侧交叉雷达系统12的其中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车辆的右侧设置,另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车辆的右后方设置。
在实施例五中,如图1-7所示,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第一发射板4于水平面的第一辐射角度α为80-100°;第二发射板6于水平面的第二辐射角度β为80-100°。优选地,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的辐射角度(即第一辐射角度α和第二辐射角度β)均为100°。优选地,第一发射板4的第一辐射区域9和第二发射板6的第二辐射区域10共同形成的辐射区域于水平面的辐射总角度不小于180°。优选地,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的辐射距离为10-40m,从而保证车辆拐弯时的视觉盲区18的全覆盖。优选地,两个发射板中的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与车辆的车身轴线平行设置。优选地,两个发射板中的另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车辆的左后方或有后方设置。优选地,两个发射板中的一个以上发射板安装于用于与车辆连接的安装座1;安装座1设有散热机构。散热机构可为设置于安装座1上的蜂窝孔2或散热孔7构成,也可为风扇或者水冷机构等均可。优选地,还包括提示器,提示器与两个发射板连接。提示器用于提示当本交叉雷达系统3的覆盖区域出现异物(如行人、车辆、防护围栏或路障等结构)时提醒司机,提示器可通过闪烁、亮灯或语音等方式实现提醒。提示器优选安装于两个倒后镜处,即左侧交叉雷达系统11的提示器安装于左侧倒后镜13,右侧交叉雷达系统12的提示器安装于右侧倒后镜14。便于司机拐弯时在观察倒后镜的同时了解到视觉盲区18的路况。当然,提示器也可安装于驾驶室内。
在实施例六中,如图1-7所示,在实施例四或五的基础上,第一发射板4的第一辐射区域9和第二发射板6的第二辐射区域10部分重叠形成的重叠区域16于水平面上的角度大于零即可,以小于30°为佳。雷达支架5包括用于安装第一发射板4的第一安装架,用于安装第二发射板6的第二安装支架,其中第二安装支架构成本交叉雷达系统3安装于车头15的安装座1,第二安装支架为框架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相对设置;第二发射板6安装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围设形成一侧的槽口处,而第二安装支架远离第二发射板6一侧的端部形成了本交叉雷达系统3与用于与车辆连接的第一安装面8。第一侧壁上设有蜂窝孔2,第二侧壁上设有散热孔7,蜂窝孔2和散热孔7形成对流而实现对第二发射板6的冷却。值得说明的是,蜂窝孔2和散热孔7的形状、数量、位置等可相同或不同。且蜂窝孔2和散热孔7可分别设置于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上。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可都设置蜂窝孔2或散热孔7。优选地,还包括围设于第一发射板4和第二发射板6的外侧的塑料防护盖17,塑料防护盖17为槽状结构,包括两个第一侧板22、一个第二侧板23,两个第三侧板,两个第一侧板22相对设置,两个第三侧板相对设置,第二侧板23与塑料防护盖17的开口相对设置,且两个第一侧板22和两个第三侧板分设于第二侧板23的外周壁并同侧设置,使得塑料防护盖17远离第二侧板23一侧的端部形成用于与雷达支架5或车辆连接的第二安装面25。优选地,第二安装面25设有凹槽24,从而实现塑料防护盖17的插设或卡扣连接。优选地,雷达支架5优选为塑料雷达支架。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本具有长车厢的车辆在由沿左右方向一次设置的第一机动车道19、第二机动车道20和非机动车道21构成且具有直线路段和右拐路段的道路上行驶,当车辆行驶在第二机动车道20的直线路段时,由于交叉雷达系统3的存在,司机可监控第一机动车道19和非机动车道21的路况,甚至车前方的部分区域也能够被覆盖;当车辆在右拐弯路段执行右拐时,车头15和长车厢16左右两侧形成的视觉盲区18分别位于左交叉雷达系统11和右交叉雷达系统12的覆盖区域,使得司机可通过右侧交叉雷达系统12对视觉盲区18的路况以及非机动车道21的路况的监控,同时,左侧交叉雷达系统11还是可以监控第一机动车道19的路况。值得说明的是,车头15可安装一个以上的交叉雷达系统3,呈水平设置或高度方向设置均可。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雷达支架以及两个发射板,即第一发射板和第二发射板;
所述第一发射板和所述第二发射板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于所述雷达支架;所述第一发射板和所述第二发射板成角度设置,且所述第一发射板和所述第二发射板与车辆的高度方向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一辐射角度为60-110°;
所述第二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二辐射角度为60-110°;
所述第一发射板的第一辐射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射板的第二辐射区域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一辐射角度为80-100°;
所述第二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二辐射角度为80-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射板的第一辐射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射板的第二辐射区域共同形成的辐射区域于水平面的辐射总角度不小于1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发射板中的一个发射板与车辆的车身轴线平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发射板中的一个以上发射板安装于用于与车辆连接的安装座;
所述安装座设有散热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交叉雷达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提示器,所述提示器与所述两个发射板连接。
7.一种具有长车厢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长车厢、车头以及两个交叉雷达系统;
两个所述交叉雷达系统分别设置于所述车头的两侧;
所述交叉雷达系统包括雷达支架以及两个发射板,即第一发射板和第二发射板;所述第一发射板和所述第二发射板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依次布置于所述雷达支架;所述第一发射板和所述第二发射板成角度设置,且所述第一发射板和所述第二发射板与车辆的高度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一辐射角度为60-110°;所述第二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二辐射角度为60-110°;所述第一发射板的第一辐射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射板的第二辐射区域部分重叠;
所述交叉雷达系统安装于所述车头靠近所述长车厢一侧的端部,所述两个发射板中的其中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车辆的外侧设置;所述两个发射板中的另一个发射板的发射面朝向所述长车厢一侧的车尾方向设置;
所述第一发射板的第一辐射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射板的第二辐射区域共同形成的辐射区域覆盖所述车头和所述长车厢的附近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长车厢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一辐射角度为80-100°;
所述第二发射板于水平面的第二辐射角度为80-10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长车厢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射板的第一辐射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射板的第二辐射区域共同形成的辐射区域于水平面的辐射总角度不小于180°。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长车厢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发射板中的一个发射板与车辆的车身轴线平行设置;和/或,
所述两个发射板中的一个以上发射板安装于用于与车辆连接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有散热机构;和/或,
还包括提示器,所述提示器与所述两个发射板连接;所述提示器设置于所述车头的倒后镜处。
CN201920791763.0U 2019-05-29 2019-05-29 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 Active CN2100720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91763.0U CN210072073U (zh) 2019-05-29 2019-05-29 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91763.0U CN210072073U (zh) 2019-05-29 2019-05-29 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72073U true CN210072073U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55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91763.0U Active CN210072073U (zh) 2019-05-29 2019-05-29 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720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28734U (zh) 智能汽车主动安全预警系统
CN203666504U (zh) 一种汽车盲区雷达警示装置
CN210136308U (zh) 一种双向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
CN205468782U (zh) 车辆行驶安全报警装置及车辆
CN104299452A (zh) 一种车辆碰撞预警系统及其预警方法
CN210072073U (zh) 一种交叉雷达系统及具有长车厢的车辆
CN110803104A (zh) 车门盲区监测系统、监测方法及车辆
CN108621932A (zh) 一种车辆预警提示方法及装置
CN205022459U (zh) 一种汽车的侧部警示装置
CN205202844U (zh) 一种汽车后视智能监控系统
CN104648390A (zh) 智能大型车辆转向盲区安全警示装置
CN110103830A (zh) 一种汽车盲区监测预警系统及方法
KR20200062619A (ko) 안전삼각대 설치 로봇
CN212401059U (zh) 一种货车盲区监测系统
CN212243156U (zh) 一种大型车辆动态监控预警系统
CN210970851U (zh) 一种车辆盲区监测警报系统
CN204055657U (zh) 一种汽车保险杠及汽车防追尾系统及汽车
WO2004060717A1 (fr) Dispositif d'alarme vocale pour vehicule contre la collision avec un obstacle
CN216805280U (zh) 一种基于超声波雷达传感的转弯提醒设备
CN202345530U (zh) 一种汽车防追尾预警装置
CN210234820U (zh) 测距后视镜
CN109116376A (zh) 汽车停车用防撞测距装置及其测距方法
CN104442527A (zh) 抢修车
CN211139163U (zh) 基于电子影像的汽车警示装置及汽车
CN105291969A (zh) 基于行车盲点检测的安全预警系统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