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91400U - 灯具单元 - Google Patents
灯具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91400U CN209991400U CN201920874580.5U CN201920874580U CN209991400U CN 209991400 U CN209991400 U CN 209991400U CN 201920874580 U CN201920874580 U CN 201920874580U CN 209991400 U CN209991400 U CN 2099914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spatial light
- unit
- light modulator
- hol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2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21S41/25—Projection lens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3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reflectors
- F21S41/39—Attachment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2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3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reflectors
- F21S43/31—Optical layout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40—Cooling of lighting devices
- F21S45/42—Forced coo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07/0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n or in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 F21W2107/1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n or in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for lan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具备反射型的空间光调制器的灯具单元,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配光图案中产生非预期的阴影或眩光。在比空间光调制器(30)更靠单元前方侧,在支承该空间光调制器的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形成有包围空间光调制器的透光板(30C)的开口部(40Aa),并且在该铅垂面部支承有从单元前方侧覆盖该开口部的透光罩(36)。由此,预先防止异物附着于空间光调制器的透光板。另一方面,即使异物附着于透光罩,透光罩也处于比透光板从反射控制部(30A)向单元前方侧离开的位置,因此,由投影透镜(72)投影的异物的图像成为大幅模糊的图像,因此,有效地抑制在配光图案中产生非预期的阴影或眩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反射型的空间光调制器的灯具单元。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车载用的灯具单元,已知有以如下方式构成的灯具单元,将被空间光调制器反射的来自光源的光经由投影透镜等光学部件向单元前方照射。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这种灯具单元的空间光调制器,记载有如下空间光调制器,其具备:使来自光源的光反射的多个反射元件(微镜31)排列而成的反射控制部(显示部32)、配置于比该反射控制部更靠单元前方侧的透光板(透明部件33)。
此时,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间光调制器以如下方式构成,利用收纳反射控制部的框体部(支承部34)密封反射控制部与透光板之间的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5-138763号公报
在这种灯具单元中,为了通过该照射光高精度地形成配光图案,优选的是,将作为光学部件的投影透镜的后侧焦点设定于反射控制部的位置,但如果存在灰尘等异物附着于该反射控制部的情况,则导致在配光图案中会产生非预期的阴影或眩光。
在这一点上,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间光调制器那样,如果设为配置于比反射控制部更靠单元前方侧的透光板与反射控制部之间的空间被密封的结构,则能够预先防止异物附着于反射控制部。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间光调制器中,即使异物附着于透光板,该透光板的位置也从投影透镜的后侧焦点向单元前方侧位移,因此,由光学部件投影的异物的图像成为模糊的图像,其阴影或眩光不那样显著。
但是,为了有效地抑制在通过来自灯具单元的照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中产生非预期的阴影或眩光,而期望进一步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具备反射型的空间光调制器灯具单元中提供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配光图案中产生非预期的阴影或眩光的灯具单元。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为具备规定的透光罩的结构,以实现上述目的的达成。
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灯具单元,
其具备:光源、使来自该光源的光反射的空间光调制器、使被该空间光调制器反射的光朝向单元前方照射的光学部件,
该灯具单元的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部件由投影透镜构成,
上述空间光调制器具备: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反射的多个反射元件排列而成的反射控制部、收纳该反射控制部的框体部、以配置于比上述反射控制部更靠单元前方侧的状态支承于上述框体部的透光板,
在比上述空间光调制器更靠单元前方侧的位置配置有支承该空间光调制器的支架,
上述支架具有以包围上述透光板的方式形成的开口部,
在上述支架支承有从单元前方侧覆盖上述开口部的透光罩。
上述“空间光调制器”如果能够在反射来自光源的光时控制该反射光的空间性分布,则对其具体的结构不作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使用了数字微镜的结构及使用了反射型液晶的结构等。
上述“支架”如果以配置于比空间光调制器更靠单元前方侧的状态支承空间光调制器,且具有以包围透光板的方式形成的开口部,则对其具体的配置及结构不作特别限定。
上述“透光罩”如果是以从单元前方侧覆盖支架的开口部的方式构成的透光部件,则对其具体的配置及结构不作特别限定。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单元以将被空间光调制器反射的来自光源的光经由光学部件向单元前方照射的方式构成,因此,通过在该空间光调制器中控制反射光的空间性分布,能够高精度地形成各种配光图案。
此时,空间光调制器具备:使来自光源的光反射的多个反射元件排列而成的反射控制部、收纳该反射控制部的框体部、以配置于比反射控制部更靠单元前方侧的状态支承于框体部的透光板,因此,能够预先防止异物附着于反射控制部。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单元中,在比空间光调制器更靠单元前方侧配置有支承空间光调制器的支架,在该支架形成有包围空间光调制器的透光板的开口部,在该支架支承有从单元前方侧覆盖该开口部的透光罩,因此,能够预先防止异物附着于透光板。
另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单元中,即使异物附着于透光罩,该透光罩也处于比透光板进一步从反射控制部向单元前方侧离开的位置,因此,由作为光学部件的投影透镜投影的异物的图像成为大幅模糊的图像,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配光图案中产生非预期的阴影或眩光。
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具备反射型的空间光调制器的灯具单元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配光图案中产生非预期的阴影或眩光。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单元适于车载用的灯具单元,但也能够用于车载用以外的用途。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透光罩的结构,如果还设为以沿着以空间光调制器的反射控制部的位置为中心的凸曲面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结构,则能够在入射到空间光调制器的来自光源的光及被空间光调制器反射的来自光源的光透过透光罩时有效地抑制其光路偏离,由此,能够提高灯具单元的配光控制功能。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还设为在支架与空间光调制器的框体部之间夹装垫片的结构,则能够提高透光板的前表面露出的空间的密闭性,由此,能够将异物向透光板附着的可能性抑制得更低。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还设为在支架的前表面形成以包围其开口部的方式延伸的环状槽部的结构,而且设为透光罩在与该环状槽部卡合的状态下安装于支架的结构,则能够提高透光板的前表面露出的空间的密闭性,由此,能够将异物向透光板附着的可能性抑制得更低。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还设为透光罩与透光板的单元前后方向的间隔设定成比透光板与反射控制部的单元前后方向的间隔大的值的结构,则透光罩配置于比透光板从反射控制部向单元前方侧离开两倍以上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将由投影透镜投影的异物的图像设为大幅模糊的图像。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在配光图案中产生非预期的阴影或眩光。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透光罩的结构,如果还设为具有用于控制朝向空间光调制器的来自光源的光的透镜功能的结构,则能够实现提高向空间光调制器的入射光控制的精度及简化灯具单元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方向向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
图4是图2的IV方向向视图;
图5是图4的V方向向视图;
图6是图4的VI方向向视图;
图7是图4的VII方向向视图;
图8是将上述灯具单元以分解其一部分的构成要件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9是将上述灯具单元以摘下上述构成要件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
图10是将上述灯具单元以摘下上述构成要件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
图11是图3的XI部详细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剖面图;
图13是图11的主要部分详细图;
图14是表示具备上述灯具单元的车辆用灯具的侧剖面图;
图1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灯具单元的主要部分的、与图11一样的图;
图1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灯具单元的、与图3一样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210 灯具单元
20 空间光调制单元
22 支承基板
22a、32a、40Aa、40Ba 开口部
24 散热器
24a、34Aa 突起部
24b 散热片
24c 轴
26 插座
26a 端子销
30 空间光调制器
30A 反射控制部
30As 反射元件
30B 框体部
30Ba 端子销
30Bb 环状台阶部
30C 透光板
30D 密封部
32 板状部件
32b 插通孔
34 垫片
34A 薄壁部
34B 厚壁部
36、136、236 透光罩
36A 前表面上部区域
36B、236B 前表面下部区域
36C、136C 外周凸缘部
36Ca、40Bb 凸台部
36Cb、136Cb 环状肋
40 支架
40A 铅垂面部
40Ab 突起部
40Ac 环状槽部
40Ad 轴定位孔
40B 水平面部
42 阶梯螺栓
44 压缩螺旋弹簧
46 夹持部件
50、250 光源侧子组件
52、252 光源
52a 发光面
54 反射器
54a 反射面
56、256 基板
58 连接器
60、260 基底部件
60A 倾斜面部
60B、260C 水平面部
62、84、184、262 导热板
62a、84a、262a 支承凹部
70 透镜侧子组件
72 投影透镜(光学部件)
72A 第一透镜
72B 第二透镜
72C 第三透镜
74、258 透镜保持架
74A 支架主体
74B、90a 凸缘部
76A 第一配件
76B 第二配件
80、180 散热器
80a、180a 散热片
82 散热风扇
82A 风扇主体
82B 支承部
86、286 热管
90 遮光罩
92 上部罩
92a、94a 左右两侧部
92b、92c、94b 卡止片
94 下部罩
94c 倾斜面部
100 车辆用灯具
102 灯体
104 透光罩
136A 前表面区域
236Ba 聚光透镜部
Ax 光轴
F 后侧焦点
R1、R2 光路
S1、S2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方向向视图。另外,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图4是图2的IV方向向视图。另外,图5是图4的V方向向视图,图6是图4的VI方向向视图,图7是图4的VII方向向视图。
在这些图中,以X表示的方向为“单元前方”,以Y表示的方向为与“单元前方”正交的“左方”(在正面观察单元中为“右方”),以Z表示的方向为“上方”。在除此以外的图中也一样。
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以装入在图14中以侧剖面图表示的车辆用灯具100的状态使用。
具体而言,该车辆用灯具100是设于车辆前端部的前照灯,灯具单元10在收纳于由灯体102和透光罩104形成的灯室内的状态下,且在以使该灯具单元10的前后方向(即单元前后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进行光轴调整的状态下使用。
灯具单元10具备:空间光调制单元20、光源侧子组件50、透镜侧子组件70。而且,该灯具单元10在构成其空间光调制单元20的一部分的支架40经由未图示的安装结构支承于灯体102。
如图3所示,空间光调制单元20具备:空间光调制器30、配置于比该空间光调制器30更靠单元后方侧的支承基板22、配置于比该支承基板22更靠单元后方侧的散热器24、配置于比空间光调制器30更靠单元前方侧的支架40。
支架40是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部件,具备:沿着与单元前后方向正交的铅垂面延伸的铅垂面部40A、从该铅垂面部40A的下端缘朝向单元前方沿着大致水平面延伸的水平面部40B。
图8是将灯具单元10以分解作为其构成要件的遮光罩90以及上部罩92及下部罩94(对它们进行后述)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图9是以摘下它们的状态表示的立体图,图10是以摘下它们的状态表示的俯视图。
如图3及10所示,光源侧子组件50具备:左右一对光源52、使来自这些光源52的射出光向空间光调制单元20反射的反射器54、支承它们的基底部件60。
透镜侧子组件70具备:具有沿着单元前后方向延伸的光轴Ax的投影透镜72、支承该投影透镜72的透镜保持架74。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成为如下结构,将由反射器54反射的来自各光源52的光经由空间光调制器30及投影透镜72向单元前方照射,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形成各种配光图案(例如,近光用配光图案及远光用配光图案或根据车辆行驶状况进行变化的配光图案以及在车辆前方路面上描绘文字或记号等的配光图案等)。
为了实现该结构,在灯具单元10的组装工序中,在使各光源52点亮而形成配光图案的状态下,对空间光调制器30与投影透镜72的位置关系进行微调整,以提高其位置关系精度。
接着,对空间光调制单元20、光源侧子组件50及透镜侧子组件70各自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在说明空间光调制单元20的结构之前,对光源侧子组件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左右一对光源52均为白色发光二极管,以相对于包含光轴Ax的铅垂面呈左右对称的位置关系配置。各光源52在将其发光面52a朝向斜上前方的状态下搭载于基板56的前表面。而且,该基板56以其后表面与基底部件60进行面接触的状态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该基底部件60。此外,如图3及6所示,在基板56的前表面的下端部搭载有用于向左右一对光源52供电的连接器58。
如图3所示,基底部件60为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板状部件,具备:从其下端位置朝向上端位置并沿着斜上后方延伸的倾斜面部60A、从该倾斜面部60A的上端位置朝向单元后方延伸的水平面部60B,在该水平面部60B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支架40的水平面部40B。
如图10所示,反射器54以从单元前方侧覆盖左右一对光源52的方式配置,在反射器54的周缘部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基底部件60。该反射器54具备以相对于包含光轴Ax的铅垂面呈左右对称的位置关系形成的左右一对反射面54a。就各反射面54a而言,以使来自各光源52的射出光会聚于投影透镜72的后侧焦点F(参照图3)的附近的方式设定各反射面54的表面形状。此外,该反射器54的下端部以包围连接器58的方式形成。
如图3所示,支架40以其水平面部40B延伸到比反射器54更靠单元前方侧的方式形成,在该水平面部40B形成有用于供反射器54插通的开口部40Ba。
在基底部件60的倾斜面部60A的后表面侧配置有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导热板62。该导热板62在与基底部件60的倾斜面部60A的后表面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该倾斜面部60A。
如图3所示,在比光源侧子组件50更靠单元前方侧且比透镜侧子组件70更靠下方侧的位置,配置有用于使因各光源52的点亮而产生的热扩散的作为散热部件的散热器80。
该散热器80是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部件,以沿着水平面延伸的方式配置,在该散热器80的下表面横条纹状地(即以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散热片80a。而且,该散热器80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支架40的水平面部40B。该螺钉紧固是相对于在支架40的水平面部40B的多个部位(具体而言为三个部位)向下突出的凸台部40Bb而进行的,由此,在散热器80的上表面与支架40的水平面部40B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
在该散热器80的下方配置有用于促进该散热器80的散热的散热风扇82。
该散热风扇82具备风扇主体82A和绕铅垂轴线可旋转地支承该风扇主体82A的支承部82B,且构成为使通过风扇主体82A的旋转而产生的风吹向散热器80的散热片80a。该散热风扇82在其支承部82B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散热器80(参照图6)。
如图3所示,在散热器80的上表面侧配置有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导热板84。该导热板84以沿着水平面延伸的方式配置,在与散热器80的上表面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该散热器80。
该导热板84经由左右一对热管86与光源侧子组件50的导热板62连结。即,各热管86是连结导热板62、84的导热部件,与将散热器80及导热板62、84以同一材料且以同一尺寸连结的情况相比,作为热阻较低的传热部件而构成。
各热管86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在光源侧子组件50的左右两侧沿着单元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各热管86的前端部及后端部朝向靠近光轴Ax的方向地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而且,各热管86的前端部在嵌入在导热板84的后部上表面形成的支承凹部84a内的状态下固定于该导热板84,另外,各热管86的后端部在嵌入在导热板62的上部后表面形成的支承凹部62a内的状态下固定于该导热板62。
在支架40的水平面部40B形成的各凸台部40Bb以在该水平面部40B的下表面与导热板84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S1的方式设定各凸台部40Bb的长度尺寸。此时,间隙S1的上下宽设定成1mm以上(例如2~10mm左右)的值。
接着,对空间光调制单元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1是图3的XI部详细图,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剖面图。
如这两个图所示,空间光调制器30是反射型的空间光调制器,具备:反射来自反射器54的反射光的多个反射元件30As排列而成的反射控制部30A、收纳该反射控制部30A的框体部30B、配置于比反射控制部30A更靠单元前方侧的透光板30C、在该透光板30C的周缘部将该透光板30C密封于框体部30B的密封部30D。
具体而言,该空间光调制器30是数字微镜器件(DMD),该空间光调制器30的反射控制部30A的多个反射元件30As设为数十万个的微小反射镜配置成矩阵状的结构。此时,该反射控制部30A具有在正面观察单元时以光轴Ax为中心的横向长的矩形状的外形形状,其尺寸设定成例如长6×宽12mm左右的尺寸。
而且,该空间光调制器30成为如下结构,通过控制构成其反射控制部30A的多个反射元件30As各自的反射面的角度,而能够选择性地切换到达各反射元件30As的来自左右一对光源52的光的反射方向。具体而言,选择使来自左右一对光源52的光沿着朝向投影透镜72的光路R1的方向反射的第一模式和沿着朝向远离投影透镜72的方向(即不会对配光图案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的方向)的光路R2的方向反射的第二模式。
图13是图11的主要部分详细图。
如同一图所示,各反射元件30As成为绕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轴线可转动的结构,在第一模式中,对于相对于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向下转动规定角度(例如12°左右)而言,使来自反射器54(参照图3)的反射光作为稍微向上的光(光路R1的光)向单元前方反射,另一方面,在第二模式中,对于相对于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向上转动规定角度(例如12°左右)而言,使来自反射器54的反射光作为大幅向上的光(光路R2的光)向单元前方反射。
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通过控制向在可转动地支承各反射元件30As的部件(未图示)的附近配置的电极(未图示)的通电而进行。而且,在不进行该通电的中立状态下,各反射元件30As以其反射面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相互以齐平面配置的方式构成。
投影透镜72(参照图3)的后侧焦点F设定于由处于中立状态的多个反射元件30As的反射面形成的铅垂面与光轴Ax的交点的位置。
此外,在图13中,表示的是位于光轴Ax上的反射元件30As及位于其上方侧的反射元件30As处于第一模式的角度位置,且位于比光轴Ax更靠下方侧的反射元件30As处于第二模式的角度位置的状态。
如图11及12所示,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由具有横向长的矩形状的外形形状的平板状的玻璃板构成,其板厚设定成1~1.5mm左右的值。
在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的前表面的内周缘部形成有环状台阶部30Bb。而且,空间光调制器30的密封部30D通过在透光板30C的外周面与框体部30B的环状台阶部30Bb之间填充包含有机物的密封材料而形成,由此,完全密封两者间的间隙。
空间光调制器30的前表面在密封部30D的位置向单元后方侧位移,由此,框体部30B的前表面相对于光板30C的前表面向单元后方侧后移。
空间光调制器30在其框体部30B的后表面经由插座26而支承于支承基板22。
插座26作为沿着框体部30B的后表面的周缘部的横向长矩形状的框架部件构成。另一方面,支承基板22以在比插座26更靠单元后方侧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延伸的方式配置。在该支承基板22上形成有与插座26的内周面形状大致相同形状的开口部22a,在该支承基板22的前表面形成有导电图案(未图示)。而且,插座26以与在支承基板22上形成的上述导电图案电连接的状态固定于该支承基板22。
在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的后表面的周缘部形成有向单元后方突出的多个端子销30Ba。另一方面,在插座26上,在与多个端子销30B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从插座26的后表面向单元后方突出的多个端子销26a。
插座26的各端子销26a的基端部(即埋设于该插座26的部分的前端部)形成为大致筒状,在该基端部嵌入空间光调制器30的各端子销30Ba的顶端部,由此,空间光调制器30与插座26电连接。
插座26的各端子销26a在其顶端部(即后端部)焊接于支承基板22的导电图案(未图示)上。因此,插座26在其后表面从支承基板22的前表面稍微浮起的状态下配置。
空间光调制单元20成为其空间光调制器30被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和散热器24从单元前后方向两侧支承的结构。
在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形成有横向长的矩形状的开口部40Aa。该开口部40Aa以将从光轴Ax向正下方位移后的位置设为中心包围光轴Ax的方式形成。此时,该开口部40Aa的内周面形状在该开口部40Aa的上端面及左右两侧端面设定成比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的外周面形状大,但比密封部30D的外周面形状小的值,在该开口部40Aa的下端面设定成比密封部30D的外周面形状大的值。另外,该开口部40Aa的内周面的前端缘遍及其整周地实施倒角。
如图12所示,在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后表面,在开口部40Aa的周围的三个部位形成有向单元后方突出的圆柱状的突起部40Ab。而且,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在这三个部位的突起部40Ab的顶端面(即后端面)从单元前方侧与框体部30B抵接。此时,三个部位的突起部40Ab以如下方式形成,与框体部30B的右端部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抵接,并且与框体部30B的左端部的上部位置及下部位置抵接。
在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与空间光调制器30之间配置有板状部件32和垫片34。
板状部件32由具有比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大的外周面形状的铝板构成,对其表面实施黑色氧化铝膜处理。
在该板状部件32上,以包围空间光调制器30的反射控制部34的方式形成有以光轴Ax为中心的横向长的矩形状的开口部32a。此时,该开口部32a具有比透光板30C的外周面形状小的开口形状,由此,板状部件32从单元前方侧覆盖空间光调制器30的密封部30D。
该板状部件32具有比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薄的板厚(例如0.3~0.6mm左右的板厚),在与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后表面进行面接触的状态下配置。该板状部件32在从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向单元前方侧离开的位置配置,此时,两者间的间隙设定成比透光板30C的板厚小的值(例如0.5mm左右的值)。
在该板状部件32上、在与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后表面的三个突起部40A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供该突起部40Ab插通的插通孔32b。这三个插通孔32b中的两个插通孔32b具有比突起部40Ab的外径略大的圆形形状,由此,通过与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卡合,而在与光轴Ax正交的方向上定位板状部件32。
另一方面,垫片34由硅橡胶构成,并夹装于板状部件32与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之间。
该垫片34的前表面形成为平面状,并与板状部件32进行面接触。
该垫片34具有比板状部件32的外周面形状略小的外周面形状,另外,具有比空间光调制器30的密封部30D的外周面形状略小的内周面形状。
该垫片34的相对于框体部30B位于单元前方侧的部分作为薄壁部34A形成,包围框体部30B的部分作为厚壁部34B形成。此时,薄壁部34A的壁厚设定成比支架40的突起部40Ab的长度与板状部件32的板厚的差略小的值。而且,在该薄壁部34A的后表面的周方向的四个部位(具体而言,上下两侧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左侧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及右侧的下端位置)形成有向单元后方突出的圆顶状的突起部34Aa。各突起部34Aa的突出高度设定成比薄壁部34A与框体部30B的间隔大的值。
而且,由此,在支架40的各突起部40Ab与框体部30B抵接时,垫片34的各突起部34Aa的顶点部分与框体部30B抵接并弹性变形,由此,成为不会过度挤压框体部30B的结构。另外,在垫片34的薄壁部34A中、与垫片34的三个插通孔32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供支架40的突起部40Ab插通的插通孔34Ab。
如图11及12所示,在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支承有以从单元前方侧覆盖开口部40A的方式配置的透光罩36。
该透光罩36由透明树脂制(例如丙烯酸树脂制)的部件构成。而且,该透光罩36具备: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平面状地延伸的前表面上部区域36A、从该前表面上部区域36A的下端缘向斜下后方平面状地延伸的前表面下部区域36B、以包围这两个区域的方式形成的外周凸缘部36C。
前表面上部区域36A与前表面下部区域36B的分界位置位于比光轴Ax更靠下侧的位置。而且,该透光罩36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在透光罩36的前表面下部区域36B透过来自反射器54的反射光,并且在透光罩36的前表面上部区域36A透过来自处于第一模式的反射元件30As的反射光。此外,该透光罩36以在其外周凸缘部36C的上部区域,透过来自处于第二模式的反射元件30As的反射光的方式构成。
而且,该透光罩36在形成于其外周凸缘部36C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一对凸台部36Ca,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
在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前表面形成有以包围开口部40Aa的方式延伸的环状槽部40Ac。另一方面,在透光罩36形成有从其外周凸缘部36C的后端面向单元后方突出的环状肋36Cb。而且,透光罩36相对于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固定是在使透光罩36的环状肋36Cb卡合于铅垂面部40A的环状槽部40Ac的状态下进行的。
透光罩36的前表面上部区域36A及前表面下部区域36B与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的单元前后方向的间隔设定成比透光板30C与反射控制部30A的单元前后方向的间隔大的值(例如5倍以上的值)。
而且,透光罩36与空间光调制器30之间的空间利用介于两者间的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板状部件32、垫片34密封,由此,成为灰尘等异物不会附着于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的表面的结构。
散热器24是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部件,以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延伸的方式配置,在散热器24的后表面呈纵条纹状地形成有多个散热片24b。
在该散热器24的前表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向单元前方突出的棱柱状的突起部24a。该突起部24a具有以光轴Ax为中心的横向长的矩形状的截面形状,该突起部24a的大小设定成比插座26的内周面形状小的值。而且,该突起部24a在插通支承基板22的开口部22a的状态下,在该突起部24a的前端面相对于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从单元后方侧抵接。
该散热器24在其突起部24a的前端面与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抵接的状态下,利用左右两对阶梯螺栓42而固定于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参照图9、10)。该固定是在利用在各阶梯螺栓42的大径部安装的压缩螺旋弹簧44将抵接于散热器24的突起部24a的空间光调制器30向单元前方弹性地挤压的状态下进行的。
如图9所示,在散热器24的前表面形成有向单元前方突出的左右一对轴24c。各轴24c以位于上下一对阶梯螺栓42的中央的方式配置,且形成为圆柱状。
另一方面,在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形成有左右一对轴定位孔40Ad,该左右一对轴定位孔40Ad用于在插入左右一对轴24c的顶端部的状态下相对于支架40在与光轴Ax正交的方向上定位散热器24。
而且,铅垂面部40A的各轴定位孔40Ad能够在一定的长度上与各轴24c滑动地卡合,由此,预先防止散热器24的突起部24a的前端面相对于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倾斜。
此外,在支承基板22上形成有用于供左右一对轴24c插通的左右一对轴插通孔(未图示)。
如图9及10所示,在支承基板22的左右两端面的上下两个部位安装有从单元前后方向两侧夹持支承基板22的夹持部件46。各夹持部件46通过如下构成,即,以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L字形的两张金属板在沿着单元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进行配置的状态相互焊接。而且,各夹持部件46在两张金属板重合的部分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
此时,在各夹持部件46上形成有沿着单元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未图示),在该长孔进行螺钉紧固,由此,能够微调整支承基板22相对于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单元前后方向的位置。
而且,由此,如图11及12所示,维持在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的后表面形成的多个端子销30Ba适当地嵌入在插座26形成的多个嵌合孔(即端子销26a的形成为大致筒状的基端部)的状态(即可靠地进行了空间光调制器30与插座26的电连接的状态)。
接着,对透镜侧子组件7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投影透镜72由在光轴Ax上沿着单元前后方向隔开所要间隔配置的树脂制的第一、第二及第三透镜72A、72B、72C构成。
位于最靠单元前方侧的第一透镜72A作为向单元前方鼓起的平凸透镜而构成,位于中央的第二透镜72B作为双凹透镜而构成,位于最靠单元后方侧的第三透镜72C作为双凸透镜而构成。此时,这些第一~第三透镜72A~72C成为如下结构,其上端部沿着水平面稍微切除,并且其下部沿着水平面较大地切除。
而且,这些第一~第三透镜72A~72C在其外周缘部支承于共用的透镜保持架74。
如图2所示,透镜保持架74是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部件,具备以将投影透镜72筒状地包围的方式形成的保持件主体74A、以从该保持件主体74A的外周面的下端部向左右两侧伸出的方式形成的左右一对凸缘部74B。
在保持件主体74A,从单元前方侧起安装有第一配件76A,并且从单元后方侧起安装有第二配件76B。而且,第一~第三透镜72A~72C通过这些第一及第二配件76A、76B及未图示的支承结构,相对于保持件主体74A以规定的位置关系被支承。
左右一对凸缘部74B以从保持件主体74A的外周面的下端部向左右两侧稍微向下伸出的方式形成,凸缘部74B的顶端部以沿着水平面延伸的方式形成。
而且,如图1所示,透镜保持架74在各凸缘部74B的顶端部的前后两个部位通过螺钉紧固而相对于支架40的水平面部40B固定。
此时,在各凸缘部74B形成有沿着单元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未图示),在该长孔进行螺钉紧固,由此,能够微调整透镜保持架74相对于支架40的水平面部40B的单元前后方向的位置。而且,由此,在考虑了在由来自各反射元件30As的反射光透过透光板30C及透光罩36时产生的折射引起的光路的偏离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投影透镜72的后侧焦点F的位置设定。
透镜保持架74通过左右一对凸缘部74B向左右两侧稍微向下伸出,在透镜保持架74的保持件主体74A与支架40的水平面部40B之间形成间隙S2。此时,间隙S2的上下宽设定成1mm以上(例如1~5mm左右)的值。
如图1、3及8所示,在空间光调制单元20与透镜侧子组件70之间,配置有将来自处于第二角度位置时的多个反射元件30As各自的反射光遮挡的遮光罩90。
该遮光罩90由实施了用于对光的反射进行抑制的表面处理的板状部件构成,以从上侧覆盖透镜保持架74与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之间的空间的方式形成。而且,该遮光罩90在形成于其左右两侧的前后一对凸缘部90a,相对于支架40的水平面部40B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
该遮光罩90作为经由支架40而相对于车身侧的导电性部件(未图示)电接地的导电性部件构成。
具体而言,该遮光罩90利用实施了黑色氧化铝膜处理的铝板(具体而言形成为大致半圆筒状的铝压铸制品)构成。而且,该遮光罩90相对于支架40的水平面部40B进行螺钉紧固时,实施了该黑色氧化铝膜处理的部分被削掉,由此,实现与支架40的导通。
此外,也能够设为如下结构,即,在将该遮光罩90固定于支架40的水平面部40B时,预先剥离对与水平面部40B进行面接触的部分(即左右两对凸缘部90a的下表面)实施的黑色氧化铝膜处理,由此,更可靠地进行与支架40的导通。
该遮光罩90以如下方式设定其形状,即,在固定于支架40的水平面部40B的状态下该遮光罩90的前端部覆盖透镜保持架74的后端部,并且该遮光罩90的后端缘位于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单元前方附近。
另一方面,如图1、3及8所示,在基板22的周围配置有上部罩92及下部罩94。
这些上部罩92及下部罩94通过对金属板(例如铝板)实施弯曲加工而形成。而且,上部罩92以包围基板22的上部区域的方式配置,下部罩94以包围基板22的下部区域的方式配置。
此时,上部罩92以从上侧及左右两侧覆盖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与散热器24之间的空间的方式配置,下部罩94在比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及散热器24更靠下方侧的位置以从前后左右覆盖基板22的方式形成。
这些上部罩92及下部罩94以相对于支架40及散热器24从上下两侧抵接的方式配置,在使其左右两侧部92a、94a相互局部重复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而一体化。
在上部罩92上形成有:在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左右两端部卡止于该铅垂面部40A的左右一对卡止片92b、在左右方向的多个部位卡止于散热器24的多个卡止片92c。
另一方面,在下部罩94上形成有在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左右两端部卡止于该铅垂面部40A的左右一对卡止片94b。另外,在该下部罩94上形成有从其前表面部上端缘向斜下前方延伸的倾斜面部94c,在该倾斜面部94c通过螺钉紧固而相对于基底部件60固定。
这样,上部罩92及下部罩94也与遮光罩90一样,作为电接地的第二导电性部件而构成。
而且,由此,使这些遮光罩90以及上部罩92及下部罩94作为用于保护空间光调制器30免受由于光源52的点亮熄灭的重复而产生的干扰影响的电磁屏蔽发挥功能,有效地抑制对空间光调制器30的控制造成不良影响。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作为车载用的灯具单元以如下方式构成,将被空间光调制器30反射的来自光源52的光经由投影透镜72(光学部件)向单元前方照射,因此,该在空间光调制器30中通过控制该反射光的空间性的分布,而能够高精度地形成各种配光图案。
此时,空间光调制器30具备:反射来自光源52的光的多个反射元件30As排列而成的反射控制部30A、收纳该反射控制部30A的框体部30B、在配置于比反射控制部30A更靠单元前方侧的状态下支承于框体部30B的透光板30C,因此,能够预先防止异物附着于反射控制部30A。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中,在比空间光调制器30更靠单元前方侧的位置配置有支承空间光调制器30的支架40,且在该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形成有包围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的开口部40Aa,在该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支承有从单元前方侧覆盖其开口部40Aa的透光罩36,因此,能够预先防止异物附着于透光板30C。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中,即使异物附着于透光罩36,该透光罩36处于比透光板30C进一步从反射控制部30A向单元前方侧离开的位置,因此,由投影透镜72投影的异物的图像也大幅模糊,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配光图案中产生非预期的阴影或眩光。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具备反射型的空间光调制器30的灯具单元10中,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配光图案中产生非预期的阴影或眩光。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垫片34与板状部件32一起夹装于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与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之间,因此,能够提高透光板30C的前表面露出的空间的密闭性,由此,能够将异物向透光板30C的附着的可能性抑制得更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前表面形成有以包围其开口部40Aa的方式延伸的环状槽部40Ac,透光罩36在与该环状槽部40Ac卡合的状态下安装于支架40,因此,能够提高透光板30C的前表面露出的空间的密闭性,由此,能够将异物向透光板30C的附着的可能性抑制得更低。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透光罩36与透光板30C的单元前后方向的间隔设定成比透光板30C与反射控制部30A的单元前后方向的间隔大的值,因此,透光罩36配置于比透光板30C从反射控制部30A向单元前方侧离开两倍以上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将由投影透镜72投影的异物的图像设为大幅模糊的图像。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在配光图案中产生非预期的阴影或眩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设为单元前后方向(即光轴Ax延伸的方向)与空间光调制器30的反射控制部30A平面状地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设为如下结构,反射控制部30A相对于与单元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沿着倾斜的方向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成为使被反射器54反射的来自光源52的射出光被空间光调制器30反射的结构,但也能够采用使由透镜等进行偏向控制的来自光源52的射出光被空间光调制器30反射的结构及使来自光源52的射出光直接被空间光调制器30反射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设为灯具单元10为车载用的灯具单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用于车载用以外的用途。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灯具单元的主要部分的、与图11一样的图。
如同一图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但透光罩136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在本变形例的灯具单元中,在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支承有以将其开口部40A从单元前方侧覆盖的方式配置的透光罩136,但该透光罩136以沿着将空间光调制器30的反射控制部30A的位置设为中心的凸曲面延伸的方式形成。
具体而言,该透光罩136具备:沿着以投影透镜72的后侧焦点F的位置为中心的球面以一定的壁厚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前表面区域136A、以包围该前表面区域136A的方式形成的外周凸缘部136C。
而且,该透光罩136以如下方式构成,在其前表面区域136A投射来自反射器54的反射光,并且投射来自处于第一模式的反射元件30As的反射光及来自处于第二模式的反射元件30As的反射光。
在本变形例的透光罩136中也形成有从其外周凸缘部136C的后端面向单元后方突出的环状肋136Cb,并且该环状肋136Cb与在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形成的环状槽部40Ac卡合。
另外,本变形例的透光罩136也设定成其前表面区域136A与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的单元前后方向的间隔比透光板30C与反射控制部30A的单元前后方向的间隔大的值(例如5倍以上的值)。
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入射到空间光调制器30的来自光源52的光及被空间光调制器30反射的来自光源52的光几乎不会折射而是透过透光罩136的前表面区域136A,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透过透光罩136时的光路偏离。而且,由此,能够提高灯具单元的配光控制功能。
在上述第一变形例中,对设为透光罩136的前表面区域136A以沿着将投影透镜72的后侧焦点F的位置设为中心的球面延伸的方式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设为沿着除此以外的凸曲面(例如横向长的椭圆球面或自由曲面等)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结构。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灯具单元210的、与图3一样的图。
如同一图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但光源侧子组件25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局部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光源侧子组件250以使来自光源252的射出光经由在透光罩236形成的聚光透镜部236Ba入射于空间光调制单元20的方式构成。
光源252是白色发光二极管,在光轴Ax的正下方的位置,以将其发光面朝向投影透镜72的后侧焦点F的状态(即朝向斜上后方的状态)搭载于基板256的后表面。而且,该基板256以使其前表面与基底部件260进行面接触的状态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该基底部件260。
基底部件260是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板状部件,具备:支承基板256的第一倾斜面部、从该第一倾斜面部的下端位置向斜上后方延伸的第二倾斜面部、从该第二倾斜面部的上端位置向单元后方延伸的水平面部,在该水平面部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支架40的水平面部40B。
透光罩236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透光罩36一样的结构,但在聚光透镜部236Ba形成于透光罩236的前表面下部区域236B的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透光罩36不同。聚光透镜部236Ba通过将前表面下部区域236B的前表面形成为凸曲面状而构成。
在基底部件260的第一倾斜面部的前表面侧配置有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导热板262。该导热板262以与基底部件260的第一倾斜面部的前表面进行面接触的状态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该第一倾斜面部。
该导热板262经由左右一对热管286与支承于散热器80的导热板82连结。各热管286以如下方式形成,即,在光源侧子组件250的左右两侧沿着单元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其前端部及后端部向靠光轴Ax的方向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而且,各热管286的前端部以嵌入导热板84的支承凹部84a的状态固定于该导热板84,另外,各热管286的后端部以嵌入在导热板262的下部前表面形成的支承凹部262a的状态固定于该导热板262。
在本变形例中,在支架40的铅垂面部40A支承有从单元前方侧覆盖该开口部40Aa的透光罩236,因此,能够预先防止异物附着于透光板30C。
而且,在本变形例中,透光罩236具有作为控制来自光源252的射出光的聚光透镜部236Ba的功能,因此,能够以较少的零件数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在上述第二变形例中,对设为聚光透镜部236Ba形成为平凸透镜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设为形成为双凸透镜状或凸面弯月形透镜状的结构,另外,也能够在设为光源252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光源52那样分别配置于光轴Ax的左右两侧的结构的基础上,设为在与这些左右一对光源252各自对应的位置形成聚光透镜部236Ba的结构。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及该变形例中各种规格表示的数值只不过为一个例子,当然也可以将它们设定成适当不同的值。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记载的结构,能够采用除此以外的施加了各种变更的结构。
Claims (6)
1.一种灯具单元,其具备光源、使来自该光源的光反射的空间光调制器、使被该空间光调制器反射的光朝向单元前方照射的光学部件,该灯具单元的特征在于,
上述光学部件由投影透镜构成,
上述空间光调制器具备:使来自上述光源的光反射的多个反射元件排列而成的反射控制部、收纳该反射控制部的框体部、以配置于比上述反射控制部更靠单元前方侧的状态支承于上述框体部的透光板,
在比上述空间光调制器更靠单元前方侧的位置配置有支承该空间光调制器的支架,
上述支架具有以包围上述透光板的方式形成的开口部,
在上述支架支承有从单元前方侧覆盖上述开口部的透光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光罩以沿着以上述空间光调制器的反射控制部的位置为中心的凸曲面延伸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架与上述框体部之间夹装有垫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架的前表面形成有以包围上述开口部的方式延伸的环状槽部,上述透光罩以与上述环状槽部卡合的状态安装于上述支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光罩与上述透光板的单元前后方向的间隔设定为比上述透光板与上述反射控制部的单元前后方向的间隔大的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光罩具有用于控制朝向上述空间光调制器的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透镜功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45152A JP7136687B2 (ja) | 2018-12-27 | 2018-12-27 | 灯具ユニット |
JP2018-245152 | 2018-12-2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91400U true CN209991400U (zh) | 2020-01-24 |
Family
ID=692965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74580.5U Active CN209991400U (zh) | 2018-12-27 | 2019-06-11 | 灯具单元 |
CN201910500205.9A Pending CN111380029A (zh) | 2018-12-27 | 2019-06-11 | 灯具单元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00205.9A Pending CN111380029A (zh) | 2018-12-27 | 2019-06-11 | 灯具单元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36687B2 (zh) |
CN (2) | CN20999140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80029A (zh) * | 2018-12-27 | 2020-07-07 |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 灯具单元 |
CN115280064A (zh) * | 2020-03-10 | 2022-11-01 |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 灯具单元及车辆用灯具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68059A1 (ja) * | 2021-10-20 | 2023-04-27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灯具 |
JP2024012882A (ja) * | 2022-07-19 | 2024-01-31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灯具ユニッ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59672B2 (ja) * | 2014-01-24 | 2018-01-10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灯具 |
JP6472983B2 (ja) * | 2014-11-11 | 2019-02-20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灯具 |
JP6639163B2 (ja) * | 2015-09-07 | 2020-02-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灯具 |
JP2017122859A (ja) * | 2016-01-08 | 2017-07-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変調装置、投写型表示装置、および、光変調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17191745A (ja) | 2016-04-15 | 2017-10-19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照明システム |
JP7136687B2 (ja) * | 2018-12-27 | 2022-09-13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灯具ユニット |
-
2018
- 2018-12-27 JP JP2018245152A patent/JP7136687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6-11 CN CN201920874580.5U patent/CN209991400U/zh active Active
- 2019-06-11 CN CN201910500205.9A patent/CN11138002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80029A (zh) * | 2018-12-27 | 2020-07-07 |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 灯具单元 |
CN115280064A (zh) * | 2020-03-10 | 2022-11-01 |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 灯具单元及车辆用灯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136687B2 (ja) | 2022-09-13 |
JP2020107495A (ja) | 2020-07-09 |
CN111380029A (zh) | 2020-07-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991400U (zh) | 灯具单元 | |
CN209819440U (zh) | 灯具单元 | |
US11543095B2 (en) | Vehicle lamp with particular attachment of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to heat sink | |
KR100557719B1 (ko) | 차량용 등기구 | |
JP4500273B2 (ja) | 車両用前照灯 | |
KR100544075B1 (ko) | 차량용 등기구 및 광원 모듈 | |
KR100544074B1 (ko) | 차량용 등기구 및 광원 모듈 | |
CN211821815U (zh) | 灯具单元 | |
JP2005011761A (ja) | 車両用灯具及び光源モジュール | |
CN210118705U (zh) | 灯具单元 | |
CN210128318U (zh) | 灯具单元 | |
CN115066581B (zh) | 灯具单元 | |
WO2021044980A1 (ja) | 灯具ユニット | |
JP7354003B2 (ja) | 灯具ユニット | |
CN112443809B (zh) | 灯具单元 | |
JP7407668B2 (ja) | 灯具ユニット | |
JP2021039866A (ja) | 灯具ユニット | |
JP2021166137A (ja) | 灯具ユニ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