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8705U - 灯具单元 - Google Patents

灯具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18705U
CN210118705U CN201920967780.5U CN201920967780U CN210118705U CN 210118705 U CN210118705 U CN 210118705U CN 201920967780 U CN201920967780 U CN 201920967780U CN 210118705 U CN210118705 U CN 2101187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bracket
light source
unit
spatial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6778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隆芳
大桥阳介
伊藤高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187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187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2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21S41/25Projection len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3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reflectors
    • F21S41/32Optical layout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40Cooling of lighting devices
    • F21S45/42Forced cooling
    • F21S45/43Forced cooling using ga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40Cooling of lighting devices
    • F21S45/47Passive cooling, e.g. using fins, thermal conductive elements or openings
    • F21S45/48Passive cooling, e.g. using fins, thermal conductive elements or openings with means for conducting heat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of the lighting devices, e.g. with fins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lighting dev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40Cooling of lighting devices
    • F21S45/49Attachment of the cool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02/00Exterior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for illuminating purpo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07/0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n or in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 F21W2107/1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n or in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for land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在具有反射型的空间光调制器的灯具单元中,即便在光源支承部件配置在比空间光调制器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不增大上下方向的尺寸地确保散热功能。用于使由于光源的点亮而产生的热散热的散热器(80)配置在比经由基板(56)支承光源的基板部件(60)更靠近单元前方侧并且比投影透镜(72)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并且,固定于该散热器(80)的导热板(84)和固定于基板部件(60)的导热板(62)经由热管(86)连结。由此,能够不增大灯具单元(1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地确保散热功能。

Description

灯具单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反射型的空间光调制器的灯具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载用的灯具单元,公知的是将来自被空间光调制器反射的光源的光经由投影透镜等光学部件向单元前方照射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作为如上所述的灯具单元的结构,利用反射器使来自光源的出射光向空间光调制器反射。此时,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灯具单元中,支承光源的光源支承部件与反射器一起配置在比空间光调制器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91976号公报
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灯具单元那样,通过使光源支承部件配置在比空间光调制器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能够容易地将光学部件配置在靠近车体表面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车辆设计的自由度。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灯具单元中,用于使由于光源的点亮产生的热散热的散热部件配置在比光源支承部件靠近下方侧的位置,因此灯具单元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增大,不容易确保用于配置其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反射型的空间光调制器的灯具单元,即便在光源支承部件配置在比空间光调制器更靠近下方侧的情况下,能够不增大上下方向的尺寸地确保散热功能。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散热部件的配置等进行设计,谋求达成上述目的。
即,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单元具有光源、使来自该光源的光反射的空间光调制器、使在该空间光调制器反射的光朝向单元前方照射的光学部件,上述灯具单元具有支承上述光源的光源支承部件、使由于上述光源的点亮而产生的热散热的散热部件,
上述光源支承部件配置在比上述空间光调制器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
上述散热部件配置在比上述光源支承部件更靠近单元前方侧并且比上述光学部件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
上述散热部件和上述光源支承部件经由导热部件连结。
上述“空间光调制器”只要是在反射来自光源的光时能够控制该反射光的空间分布,其具体结构不作特殊限定,例如能够采用使用了数字微反射镜的结构或者反射型液晶的结构等。
上述“光学部件”只要是使来自被空间光调制器反射的光源的光向单元前方照射,其具体结构不作特殊限定,例如能够采用投影透镜、反射器或者反射镜等。
上述“散热部件”只要配置在比光源支承部件更靠近单元前方侧并且比光学部件更靠近下方侧,其具体配置、结构不作特殊限定。
上述“导热部件”只要构成为连结散热部件与光源支承部件,其具体配置、结构不作特殊限定。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单元构成为使来自被空间光调制器反射的光源的光经由光学部件向单元前方照射,因此通过在该空间光调制器控制反射光的空间分布,而能够精度良好地形成各种配光图案。
此时,上述灯具单元中,支承光源的光源支承部件配置在比空间光调制器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光学部件配置在靠近车体表面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车辆设计的自由度。
在此基础上,在上述灯具单元中,用于使由于光源的点亮而产生的热散热的散热部件配置在比光源支承部件更靠近单元前方侧并且比光学部件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并且,由于该散热部件与光源支承部件经由导热部件连结,因此能够不增大灯具单元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地确保散热功能。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在具有反射型的空间光调制器的灯具单元中,即便在光源支承部件配置在比空间光调制器更靠近下方侧的情况下,能够不增大上下方向的尺寸地确保散热功能。并且由此,在提高车辆设计的自由度的基础上,能够容易地确保灯具单元的配置空间。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灯具单元适用于车载用的灯具单元,也能够适用于车载用以外的用途。
在上述结构中,另外,作为导热部件的结构,只要是与散热部件相比热阻低的热输送部件构成的结构,能够提高从光源支承部件向散热部件的导热效率。
在上述结构中,另外,在具有支承空间光调制器的托架与支承光学部件的支架的结构的基础上,作为其托架的结构,通过具有沿着支架与散热部件之间向单元前方延伸的水平面部的结构,由于从散热部件散热的热被托架承接,因此能够使该热不会直接传递到支架。并且由此,能够有效抑制光学部件的光学特性受热的影响而变化。
此时,作为散热部件的结构,通过以配置为在该散热部件与托架的水平面部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安装于托架的结构,从散热部件散出的热难以相对于托架传递,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向光学部件的热影响。
代替如上所述的结构/或者除了这种结构以外,作为支承光学部件的支架的结构,通过以配置在为该支架与托架的水平面部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安装于托架的结构,从托架散出的热难以传递到支架,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向光学部件的热影响。
在上述结构中,在散热部件的下方配置散热风扇的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使由该散热风扇产生的风导向光学部件的贯通孔形成在散热部件的结构,能够积极冷却光学部件,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向光学部件的热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方向向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IV方向向视图
图5是图4的V方向向视图
图6是图4的VI方向向视图
图7是图4的VII方向向视图
图8是表示将上述灯具单元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分解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上述灯具单元的上述构成要素拆卸下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上述灯具单元的上述构成要素拆卸下来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图3的XI部详细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剖视图
图13是图11的主要部分详细图
图14是表示具有上述灯具单元的车辆用灯具的侧剖视图
图15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灯具单元,是与图3同样的图
图16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灯具单元,是与图3同样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方向向视图。另外,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图4是图2的IV方向向视图。另外,图5是图4的V方向向视图,图6是图4的VI方向向视图,图7是图4的VII方向向视图。
在这些图中,X表示的方向为“单元前方”,Y表示的方向为与“单元前方”正交的“左方向”(单元主视时为“右方向”),Z表示的方向为“上方向”。在除此以外的图中也同样。
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以组入图14中用侧剖视图表示的车辆用灯具100的状态被使用。
具体而言,该车辆用灯具100为设于车辆的前端部的前大灯,灯具单元10在收纳在由灯主体102、透光罩104形成的灯室内的状态下,并且,在以使该灯具单元10的前后方向(即单元前后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进行光轴调整的状态下被使用。
灯具单元10具有空间光调制单元20、光源侧子组件50、透镜侧子组件70。并且,该灯具单元10在构成该空间光调制单元20的一部分的托架40中经由未图示的安装构造支承于灯主体102。
如图3所示,空间光调制单元20具有:空间光调制器30、配置在比该空间光调制器30更靠近单元后方侧的支承基板22、配置在比该支承基板22更靠近单元后方侧的散热器24、配置在比空间光调制器30更靠近单元前方侧的托架40。
托架40为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部件,具有:在沿着与单元前后方向正交的铅垂面延伸的铅垂面部40A、从该铅垂面部40A的下端缘向单元前方沿着大致水平面延伸的水平面部40B。
图8是表示将灯具单元10分解为其构成要素即遮光罩90和上部罩92以及下部罩94(对其将后述)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将它们拆卸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将其拆卸后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如图3以及10所示,光源侧子组件50具有:左右一对光源52、将来自这些光源52的出射光向空间光调制单元20反射的反射器54、对它们进行支承的基板部件60。
透镜侧子组件70包括:具有沿单元前后方向延伸的光轴Ax的投影透镜72、支承该投影透镜72的透镜支架74。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通过将来自被反射器54反射的各光源52的光经由空间光调制器30以及投影透镜72向单元前方照射,而能够精度良好地形成各种配光图案(例如,近光用配光图案、远光用配光图案或者根据车辆行驶状况变化的配光图案,以及在车辆前方路面描绘出文字、记号号等的配光图案等)。
为了实现上述效果,在灯具单元10的组装工序中,在使各光源52点亮而形成配光图案的状态下,对空间光调制器30与投影透镜72的位置关系进行微调整,来提高其位置关系精度。
接着,对空间光调制单元20,光源侧子组件50以及透镜侧子组件70的各自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在对空间光调制单元20的结构进行说明前,对光源侧子组件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左右一对光源52都是白色发光二极管,以关于包含光轴Ax的铅垂面左右对称的位置关系配置。各光源52以使其发光面52a朝向斜上前方的状态搭载于基板56的前表面。并且,该基板56以其后表面与基板部件60面接触的状态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该基板部件60。此外,如图3以及6所示,在基板56的前表面的下端部搭载有用于向左右1对光源52供电的连接器58。
如图3所示,基板部件60为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板状部件,具有从其下端位置向上端位置斜上后方延伸的倾斜面部60A、从该倾斜面部60A的上端位置向单元后方延伸的水平面部60B,在其水平面部60B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B。
如图10所示,反射器54配置为从单元前方侧覆盖左右1对光源52,在其周缘部通过螺钉紧固固定于基板部件60。该反射器54具有以关于包含光轴Ax的铅垂面左右对称的位置关系形成的左右一对反射面54a。各反射面54a以使来自各光源52的出射光会聚在投影透镜72的后侧焦点F(参照图3)的附近的方式设定其表面形状。此外,该反射器54的下端部以包围连接器58的方式形成。
如图3所示,托架40以其水平面部40B延伸到比反射器54更靠近单元前方侧的方式形成,并在该水平面部40B形成有用于插通反射器54的开口部40Ba。
在基板部件60的倾斜面部60A的后表面侧配置有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导热板62。该导热板62以与基板部件60的倾斜面部60A的后表面面接触的状态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该倾斜面部60A。
如图3所示,在比光源侧子组件50靠近单元前方侧并且比透镜侧子组件70靠近下方侧,作为用于使通过各光源52的点亮产生的热散发的散热部件,配置有散热器80。
该散热器80为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部件,配置为沿水平面延伸,在其下表面,多个散热翅片80a形成为条纹状(即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该散热器80通过螺钉紧固固定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B。该螺钉紧固在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B的多个位置(具体地说3个位置)相对于向下突出的突起部40Bb进行,由此,在散热器80的上表面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B之间形成有一定的空间。
在该散热器80的下方配置有用于促进该散热器80的散热的散热风扇82。
该散热风扇82具有:风扇主体82A和能够绕铅垂轴线旋转地支承风扇主体82A的支承部82B,使通过风扇主体82A的旋转产生的风吹响散热器80的散热翅片80a。该散热风扇82在其支承部82B通过螺钉紧固固定于散热器80(参照图6)。
如图3所示,在散热器80的上表面侧配置有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导热板84。该导热板84配置为沿水平面延伸,并在与散热器80的上表面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固定于该散热器80。
该导热板84经由左右一对热管86与光源侧子组件50的导热板62连结。即,各热管86为连结导热板62、84的导热部件,并构成为与以相同材料并且相同尺寸连结散热器80以及导热板62、84的情况相比热阻抗低的热输送部件。
各热管86在光源侧子组件50的左右两侧沿单元前后方向延伸,其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形成为朝向靠近光轴Ax的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各热管86的前端部以嵌入在导热板84的后部上表面形成的支承凹部84a的状态固定于该导热板84,另外,各热管86的后端部以嵌入在导热板62的上部后表面形成的支承凹部62a的状态固定于该导热板62。
托架40的形成于水平面部40B的各突起部40Bb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在该水平面部40B的下表面与导热板84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S1。此时,间隙S1的上下宽度设定为1mm以上(例如2~10mm左右)的值。
接着,对空间光调制单元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1是图3的XI部详细图,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剖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空间光调制器30为反射型的空间光调制器,具有:排列有多个反射元件30As的反射控制部30A,多个反射元件30As使来自反射器54的反射光反射;收纳该反射控制部30A的框体部30B;配置在比反射控制部30A更靠近单元前方侧的透光板30C;使该透光板30C在该透光板30C的周缘部密封于框体部30B的密封部30D。
具体而言,该空间光调制器30为数字微反射镜装置(DMD),该反射控制部30A构成为,作为多个反射元件30As使数十万个微小反射镜以矩阵状配置。此时,该反射控制部30A在从正面观察单元时,具有以光轴Ax为中心的横长矩形的外形形状,其尺寸例如设定为纵6×横12mm程度的尺寸。
并且,该空间光调制器30通过控制构成其反射控制部30A的多个反射元件30As的各自的反射面的角度,而能够选择性地切换来自到达各反射元件30As的左右一对光源52的光的反射方向。具体而言,在使来自左右一对光源52的光向朝向投影透镜72的光路R1的方向反射的第一模式与使来自左右一对光源52的光向朝向从投影透镜72远离的方向(即不对配光图案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的方向)的光路R2的方向反射的第二模式之间进行选择。
图13是图11的主要部分详细图。
如同图所示,各反射元件30As构成为能够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轴线转动,在第一模式下,对于相对于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向下转动规定角度(例如12°左右),使来自反射器54(参照图3)的反射光成为稍微向上的光(光路R1的光)而向单元前方反射,另一方面,在第二模式下,对于相对于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向上转动规定角度(例如12°左右),使来自反射器54的反射光成为大幅度向上的光(光路R2的光)而向单元前方反射。
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的切换通过控制向配置在能够转动地支承各反射元件30As的部件(未图示)的附近的电极(未图示)的通电来进行。并且,在未进行该通电的中立状态下,各反射元件30As构成为其反射面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彼此共面地配置。
投影透镜72(参照图3)的后侧焦点F设定在利用处于中立状态的多个反射元件30As的反射面形成的铅垂面与光轴Ax的交点的位置。
此外,在图13中,表示位于光轴Ax上的反射元件30As以及位于其上方侧的反射元件30As处于第一模式的角度位置,在比光轴Ax更靠近下方侧的反射元件30As处于第二模式的角度位置的状态。
如图11以及12所示,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利用具有横长矩形状的外形形状的平板状的玻璃板构成,其板厚设定为1~1.5mm左右的值。
在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的前表面的内周缘部形成有环状台阶部30Bb。并且,空间光调制器30的密封部30D通过在透光板30C的外周面与框体部30B的环状台阶部30Bb之间填充包含有机物的密封材料而形成,由此,完全密封两者间的间隙。
空间光调制器30的前表面在密封部30D的位置向单元后方侧移位,由此,框体部30B的前表面相对于光板30C的前表面向单元后方侧下移。
空间光调制器30在其框体部30B的后表面经由插口26支承于支承基板22。
插口26构成为沿着框体部30B的后表面的周缘部的横长矩形状的框架部件。另一方面,支承基板22配置为在比插口26更靠近单元后方侧的位置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延伸。在该支承基板22形成有与插口26的内周面形状大致同一形状的开口部22a,在其前表面形成有导电图案(未图示)。并且,插口26以与形成于支承基板22的上述导电图案电连接的状态固定于该支承基板22。
在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的后表面的周缘部形成有朝向单元后方突出的多个端子销30Ba。另一方面,在插口26,在与多个端子销30B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从其后表面向单元后方突出的多个端子销26a。
插口26的各端子销26a的基端部(即埋设于该插口26的部分的前端部)形成为大致筒状,通过在该基端部嵌入空间光调制器30的各端子销30Ba的前端部,使空间光调制器30与插口26电连接。
插口26的各端子销26a在其前端部(即后端部)焊接于支承基板22的导电图案(未图示)。因此,插口26以其后表面从支承基板22的前表面稍微上浮的状态配置。
空间光调制单元20构成为其空间光调制器30利用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和散热器24从单元前后方向两侧支承。
在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形成有横长矩形状的开口部40Aa。该开口部40Aa形成为以从光轴Ax向正下移位的位置为中心包围光轴Ax。此时,该开口部40Aa的内周面形状设定为在其上端面以及左右两侧端面设定为比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的外周面形状大但比密封部30D的外周面形状小的值,在其下端面设定为比密封部30D的外周面形状大的值。另外,该开口部40Aa的内周面的前端缘遍及其全周进行倒角。
如图12所示,在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后表面,在其开口部40Aa的周围的三个位置形成有朝向单元后方突出的圆柱状的突起部40Ab。并且,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在这三个位置的突起部40Ab的前端面(即后端面)相对于框体部30B从单元前方侧抵接。此时,三个位置的突起部40Ab形成为与框体部30B的右端部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抵接并且与框体部30B的左端部的上部位置以及下部位置抵接。
在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与空间光调制器30之间配置有板状部件32、衬垫34。
板状部件32由具有比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大的外周面形状的铝板构成,并在其表面进行黑色氧化铝膜处理。
在该板状部件32,以光轴Ax为中心的横长矩形状的开口部32a包围空间光调制器30的反射控制部34而形成。此时,该开口部32a具有比透光板30C的外周面形状小的开口形状,由此,板状部件32从单元前方侧覆盖空间光调制器30的密封部30D。
该板状部件32具有比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薄的板厚(例如0.3~0.6mm左右的板厚),并以与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后表面面接触的状态配置。该板状部件32配置在从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向单元前方侧分离的位置,此时,两者间的间隙设定为比透光板30C的板厚小的值(例如0.5mm左右的值)。
在该板状部件32,在与形成于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后表面的三个突起部40A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使该突起部40Ab插通的插通孔32b。这三个插通孔32b中的两个插通孔32b具有比突起部40Ab的外径稍微大的圆形形状,由此,通过使板状部件32与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卡合而相对于与光轴Ax正交的方向定位。
另一方面,衬垫34由硅酮橡胶构成,并夹装在板状部件32与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之间。
该衬垫34的前表面形成为平面状,并与板状部件32面接触。
该衬垫34具有比板状部件32的外周面形状稍微小的外周面形状,另外,具有比空间光调制器30的密封部30D的外周面形状稍微小的内周面形状。
在该衬垫34中,相对于框体部30B位于单元前方侧的部分形成为薄壁部34A,包围框体部30B的部分形成为厚壁部34B。此时,薄壁部34A的壁厚设定为比托架40的突起部40Ab的长度与板状部件32的板厚的差稍微小的值。并且,在该薄壁部34A的后表面,在其周向的四个位置(具体地说上下两侧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左侧的上下方向中央位置以及右侧的下端位置)形成有朝向单元后方突出的圆顶状的突起部34Aa。各突起部34Aa的突出高度设定为比薄壁部34A与框体部30B的间隔大的值。
由此,在托架40的各突起部40Ab与框体部30B抵接时,衬垫34的各突起部34Aa的顶点部分与框体部30B抵接而弹性变形,由此,不会过度按压框体部30B。另外,在衬垫34的薄壁部34A,在与衬垫34的三个插通孔32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使托架40的突起部40Ab插通的插通孔34Ab。
如图11以及12所示,在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支承有透光罩36,透光罩36配置为从单元前方侧覆盖托架40的开口部40A。
该透光罩36由透明树脂制(例如丙烯树脂制)的部件构成。并且,该透光罩36具有: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以平面状延伸的前表面上部区域36A、从该前表面上部区域36A的下端缘向斜下后方以平面状延伸的前表面下部区域36B、将前表面上部区域36A和前表面下部区域36B包围的外周凸缘部36C。
前表面上部区域36A与前表面下部区域36B的边界位置位于比光轴Ax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并且,该透光罩36在其前表面下部区域36B使来自反射器54的反射光透过,并且在其前表面上部区域36A使来自处于第一模式的反射元件30As的反射光透过。此外,该透光罩36在其外周凸缘部36C的上部区域,使来自处于第二模式的反射元件30As的反射光透过。
并且,该透光罩36在形成于其外周凸缘部36C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一对突起部36Ca,通过螺钉紧固固定于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
在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前表面形成有包围其开口部40Aa并延伸的环状槽部40Ac。另一方面,在透光罩36形成有从其外周凸缘部36C的后端面向单元后方突出的环状肋36Cb。并且,透光罩36相对于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固定以其环状肋36Cb卡合于铅垂面部40A的环状槽部40Ac的状态进行。
透光罩36的前表面上部区域36A以及前表面下部区域36B与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的单元前后方向的间隔设定为比透光板30C与反射控制部30A的单元前后方向的间隔大的值(例如5倍以上的值)。
并且,透光罩36与空间光调制器30之间的空间利用利用夹设在两者间的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板状部件32、衬垫34密封,由此,灰尘等异物不会附着在空间光调制器30的透光板30C的表面。
散热器24为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部件,配置为沿着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延伸,并在其后表面,多个散热翅片24b形成为纵条纹状。
在该散热器24的前表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向单元前方突出的角柱状的突起部24a。该突起部24a具有以光轴Ax为中心的横长矩形状的截面形状,其大小设定为比插口26的内周面形状小的值。并且,该突起部24a以插通支承基板22的开口部22a的状态下,并在其前端面相对于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从单元后方侧抵接。
该散热器24在其突起部24a的前端面与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抵接的状态下,利用左右两队阶梯形螺栓42固定于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参照图9、10)。该固定在使散热器24的突起部24a抵接的空间光调制器30利用安装于各阶梯形螺栓42的大径部的压缩螺旋弹簧44向单元前方弹性按压的状态下进行。
如图9所示,在散热器24的前表面形成有朝向单元前方突出的左右一对轴24c。各轴24c配置为位于上下一对阶梯形螺栓42的中央,并形成为圆柱状。
另一方面,在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形成有左右一对轴定位孔40Ad,左右一对轴定位孔40Ad用于使散热器24在使左右一对轴24c的前端部插入的状态下相对于托架40关于与光轴Ax正交的方向定位。
并且,由于铅垂面部40A的各轴定位孔40Ad能够与各轴24遍及一定长度滑动地卡合,因此预先防止散热器24的突起部24a的前端面相对于与光轴Ax正交的铅垂面倾斜。
此外,在支承基板22形成有用于使左右一对轴24c插通的左右一对轴插通孔(未图示)。
如图9以及10所示,在支承基板22的左右两端面的上下两个位置安装有从单元前后方向两侧夹持支承基板22的夹持部件46。在各夹持部件46中,俯视时形成为L形的两块金属板通过以在单元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状态彼此焊接而构成。并且,各夹持部件46在两个金属板重合的部分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于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
此时,在各夹持部件46形成有沿着单元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未图示),在该长孔通过进行螺钉紧固,而能够微调整支承基板22相对于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单元前后方向的位置。
由此,如图11以及12所示,形成于空间光调制器30的框体部30B的后表面的多个端子销30Ba维持适当地嵌入形成于插口26的多个嵌合孔(即端子销26a的形成为大致筒状的基端部)的状态(即可靠进行空间光调制器30与插口26的电连接的状态)。
接着,对透镜侧子组件7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投影透镜72由在光轴Ax上,沿单元前后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树脂制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透镜72A、72B、72C构成。
位于最靠近单元前方侧的第一透镜72A构成为朝向单元前方鼓出的平凸透镜,位于中央的第二透镜72B构成为双凹透镜,位于最靠近单元后方侧的第三透镜72C构成为双凸透镜。此时,这些第一~第三透镜72A~72C构成为使其上端部沿着水平面稍微切除并且使其下部沿着水平面切除比较大。
并且,这些第一~第三透镜72A~72C在其外周缘部支承于共通的透镜支架74。
如图2所示,透镜支架74为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部件,具有形成为以筒状包围投影透镜72的支架主体74A、形成为从该支架主体74A的外周面的下端部向左右两侧鼓出的左右一对凸缘部74B。
在支架主体74A,从单元前方侧安装有第一金属件76A,并且从单元后方侧安装有第二金属件76B。并且,第一~第三透镜72A~72C利用这些第一以及第二金属件76A、76B以及未图示的支承构造,而相对于支架主体74A以规定的位置关系支承。
左右一对凸缘部74B形成为,从支架主体74A的外周面的下端部朝向左右两侧稍微向下鼓出,其前端部沿着水平面延伸。
并且,如图1所示,透镜支架74在各凸缘部74B的前端部的前后两个位置相对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B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
此时,在各凸缘部74B形成有沿着单元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未图示),在该长孔通过进行螺钉紧固,而能够对透镜支架74相对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B的单元前后方向的位置进行微调整。由此,在来自各反射元件30As的反射光透过透光板30C及透光罩36时产生的折射引起的光路的偏移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投影透镜72的后侧焦点F的位置设定。
透镜支架74通过使左右一对凸缘部74B朝向左右两侧稍微向下鼓出,而在该支架主体74A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B之间形成间隙S2。此时,间隙S2的上下宽度设定为1mm以上(例如1~5mm左右)的值。
如图1、3以及8所示,在空间光调制单元20与透镜侧子组件70之间配置有遮光罩90,遮光罩90对分别来自处于第二角度位置时的多个反射元件30As的反射光进行遮光。
该遮光罩90由进行了用于抑制光反射的表面处理的板状部件构成,并形成为从上方侧覆盖透镜支架74与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之间的空间。并且,该遮光罩90在形成于其左右两侧的前后一对凸缘部90a,相对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B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
该遮光罩90构成为经由托架40相对于车体侧的导电性部件(未图示)电接地的导电性部件。
具体而言,该遮光罩90由进行了黑色氧化铝膜处理的铝板(具体地说形成为大致半圆筒状的铝压铸产品)构成。并且,该遮光罩90在相对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B螺钉紧固时,通过切削进行了该黑色氧化铝膜处理的部分谋求与托架40的导通。
此外,在将该遮光罩90固定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B时,通过预先剥离施加于与水平面部40B面接触的部分(即左右两对的凸缘部90a的下表面)的黑色氧化铝膜处理,而能够更可靠地进行与托架40的导通。
该遮光罩90的形状设定为,在固定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B的状态下,其前端部覆盖透镜支架74的后端部,并且其后端缘位于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单元前方附近。
另一方面,如图1、3以及8所示,在基板22的周围配置有上部罩92以及下部罩94。
这些上部罩92以及下部罩94通过对金属板(例如铝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并且,上部罩92包围基板22的上部区域而配置,下部罩94包围基板22的下部区域而配置。
此时,上部罩92配置为从上方侧以及左右两侧覆盖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与散热器24之间的空间,下部罩94配置为在比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以及散热器24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从前后左右覆盖基板22。
这些上部罩92以及下部罩94配置为相对于托架40以及散热器24从上下两侧抵接,使其左右两侧部92a、94a以彼此局部地重复的状态通过螺钉紧固而一体化。
在上部罩92形成有:在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左右两端部与该铅垂面部40A卡止的左右一对卡止片92b、在左右方向的多个位置与散热器24卡止的多个卡止片92c。
另一方面,在下部罩94形成有在托架40的铅垂面部40A的左右两端部与该铅垂面部40A卡止的左右一对卡止片94b。另外,在该下部罩94形成有从其前表面部上端缘向斜下前方延伸的倾斜面部94c,在该倾斜面部94c相对于基板部件60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
这样,上部罩92以及下部罩94与遮光罩90同样,构成为电接地的第二导电性部件。
由此,这些遮光罩90、上盖92和下盖94用作电磁屏蔽,以保护空间光调制器30免受由光源52重复点亮和熄灭所产生的噪声的影响,而有效地抑制对空间光调制器30的控制带来不良影响。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作为车载用的灯具单元,构成为使来自在空间光调制器30反射的光源52的光经由投影透镜72(光学部件)向单元前方照射,因此,通过在该空间光调制器30控制其反射光的空间分布,而能够精度良好地形成各种配光图案。
此时,灯具单元10由于经由基板56支承光源52的基板部件60(光源支承部件)配置在比空间光调制器30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投影透镜72配置在靠近车体表面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车辆设计的自由度。
在此基础上,在灯具单元10中,用于使由于光源52的点亮而产生的热散热的散热器80(散热部件)配置在比基板部件60更靠近单元前方侧并且比投影透镜72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并且,固定于该散热器80的导热板84与固定于基板部件60的导热板62经由热管86(导热部件)连结,因此能够不增大灯具单元1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地确保散热功能。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在具有反射型的空间光调制器30的灯具单元10中,即便在基板部件60配置在比空间光调制器30更靠近下方侧的情况下,能够不增大上下方向的尺寸地确保散热功能。由此,能够提高车辆设计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灯具单元10的配置空间。
此时,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导热部件使用的热管86构成为比散热器80的热阻低的热输送部件(具体而言,在散热器80为铝压铸制的情况的热传导率为100W/mK左右,与此相比,热管86的热传导率为数千~数万W/mK左右),因此能够提高从基板部件60向散热器80的导热效率。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与基板部件60面接触的导热板62和与散热器80面接触的导热板84利用左右一对热管86连结,因此能够有效地将由于光源52的点亮而产生的热传递到散热器8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灯具单元10具有支承空间光调制器30的托架40和支承投影透镜72的透镜支架74(支架),该托架40据偶沿着透镜支架74与散热器80之间向单元前方延伸的水平面部40A,因此从散热器80散出的热由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A承接,从而能够使该热不直接传递到透镜支架74。由此,能够有效抑制投影透镜72的光学的特性由于热的影响而变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80以配置为在该散热器80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A之间形成有间隙S1的状态安装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A,因此能够使从散热器80散出的热难以相对于托架40传递,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向投影透镜72的热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支架74以配置为在该透镜支架74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A之间形成有间隙S2的状态安装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A,因此能够使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A散出的热难以向透镜支架74传递,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向投影透镜72的热影响。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散热器80的下方配置有散热风扇82,因此利用在该散热风扇82产生的风能够促进散热器80的散热作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单元前后方向(即光轴Ax延伸的方向)与空间光调制器30的反射控制部30A以平面状延伸的方向正交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也可以相对于与单元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使反射控制部30A沿着倾斜的方向延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在反射器54反射的来自光源52的出射光被空间光调制器30反射,也可以采用使来自利用透镜等进行偏向控制的光源52的出射光在空间光调制器30反射的结构或者使来自光源52的出射光直接在空间光调制器30反射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灯具单元10为车载用的灯具单元进行了说明,也能够用于车载用以外的用途。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5表示本变形例的灯具单元110,是与图3同样的图。
如同图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散热器180以及导热板184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部分不同。
即,在本变形例的灯具单元110中,与基板部件60面接触的导热板62和与散热器180面接触的导热板184利用热管86连结,另外,在散热器180的下方配置有散热风扇82,但在散热器180以及导热板184形成有使在散热风扇82产生的风导向投影透镜72的贯通孔180b、184b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
散热器180的贯通孔180b形成为在位于投影透镜72的第一透镜72的下方的多个散热翅片180a之间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另外,导热板184的贯通孔184b形成在位于散热器180的贯通孔180b的正上方的部位。
通过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能够积极冷却投影透镜72,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向投影透镜72的热影响。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6表示本变形例的灯具单元210,是与图3同样的图。
如同图所示,本变形例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但光源侧子组件25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部分不同。
即,本变形例的光源侧子组件250构成为来自光源252的出射光经由集光透镜254向空间光调制单元20入射。
光源252为白色发光二极管,在光轴Ax的正下方的位置,其发光面以朝向投影透镜72的后侧焦点F的状态(即朝向斜上后方的状态)搭载于基板256的后表面。并且,该基板256以其前表面与基板部件260面接触的状态通过螺钉紧固固定于该基板部件260。
基板部件260为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板状部件,具有支承基板256的第一倾斜面部260A、从该第一倾斜面部260A的下端位置向斜上后方延伸的第二倾斜面部260B、从该第二倾斜面部260B的上端位置向单元后方延伸的水平面部260C,在其水平面部260C,通过螺钉紧固固定于托架40的水平面部40B。
集光透镜254支承于透镜支架258,该透镜支架258以定位于基板部件260的第二倾斜面部260B的状态支承。
在基板部件260的第一倾斜面部260A的前表面侧配置有金属制(例如铝压铸制)的导热板262。该导热板262以与基板部件260的第一倾斜面部260A的前表面面接触的状态通过螺钉紧固固定于该第一倾斜面部260A。
该导热板262与经由左右一对热管286支承于散热器80的导热板82连结。各热管286在光源侧子组件250的左右两侧向单元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其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形成为朝向靠近光轴Ax的方向以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各热管286的前端部以嵌入导热板84的支承凹部84a的状态固定于该导热板84,另外,各热管286的后端部以嵌入形成于导热板262的上部前表面的支承凹部262a的状态固定于该导热板262。
在采用本变形例的结构的情况下,与基板部件260面接触的导热板262和与散热器80面接触的导热板84通过热管286连结,因此能够有效地使通过光源252的点亮而产生的热传递到散热器80。由此,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作为规格表示的数值仅为一例,当然能够将其设定为不同的值。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记载的结构,能够采用除此以外的进行了各种变更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210 灯具单元
20 空间光调制单元
22 支承基板
22a、32a、40Aa、40Ba 开口部
24 散热器
24a、34Aa 突起部
24b 散热翅片
24c 轴
26 插口
26a 端子销
30 空间光调制器
30A 反射控制部
30As 反射元件
30B 框体部
30Ba 端子销
30Bb 环状台阶部
30C 透光板
30D 密封部
32 板状部件
32b、34Ab 插通孔
34 衬垫
34A 薄壁部
34B 厚壁部
36 透光罩
36A 前表面上部区域
36B 前表面下部区域
36C 外周凸缘部
36Ca、40Bb 突起部
36Cb 环状肋
40 托架
40A 铅垂面部
40Ab 突起部
40Ac 环状槽部
40Ad 轴定位孔
40B 水平面部
42 阶梯形螺栓
44 压缩螺旋弹簧
46 夹持部件
50、250 光源侧子组件
52、252 光源
52a 发光面
54 反射器
54a 反射面
56、256 基板
58 连接器
60、260 基板部件(光源支承部件)
60A 倾斜面部
60B、260C 水平面部
62、84、184、262 导热板
62a、84a、262a 支承凹部
70 透镜侧子组件
72 投影透镜(光学部件)
72A 第一透镜
72B 第二透镜
72C 第三透镜
74、258 透镜支架(支架)
74A 支架主体
74B、90a 凸缘部
76A 第一金属件
76B 第二金属件
80、180 散热器(散热部件)
80a、180a 散热翅片
82 散热风扇
82A 风扇主体
82B 支承部
86、286 热管(导热部件)(热输送部件)
90 遮光罩
92 上部罩
92a、94a 左右两侧部
92b、92c、94b 卡止片
94 下部罩
94c 倾斜面部
100 车辆用灯具
102 灯主体
104 透光罩
180b、184b 贯通孔
254 集光透镜
260A 第一倾斜面部
260B 第二倾斜面部
Ax 光轴
F 后侧焦点
R1,R2 光路
S1,S2 间隙

Claims (6)

1.一种灯具单元,具有光源、使来自该光源的光反射的空间光调制器、使在该空间光调制器反射的光朝向单元前方照射的光学部件,上述灯具单元的特征在于,
具有支承上述光源的光源支承部件、使由于上述光源的点亮而产生的热散热的散热部件,
上述光源支承部件配置在比上述空间光调制器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
上述散热部件配置在比上述光源支承部件更靠近单元前方侧并且比上述光学部件更靠近下方侧的位置,
上述散热部件和上述光源支承部件经由导热部件连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热部件由比上述散热部件的热阻低的热输送部件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支承上述空间光调制器的托架、支承上述光学部件的支架,
上述托架具有沿着上述支架与上述散热部件之间朝向单元前方延伸的水平面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散热部件以配置为在该散热部件与上述托架的水平面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安装于上述托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架以配置为在该支架与上述托架的水平面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安装于上述托架。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具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散热部件的下方配置有散热风扇,
在上述散热部件形成有使在上述散热风扇产生的风导向上述光学部件的贯通孔。
CN201920967780.5U 2018-12-27 2019-06-25 灯具单元 Active CN21011870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5149 2018-12-27
JP2018245149A JP7169189B2 (ja) 2018-12-27 2018-12-27 灯具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18705U true CN210118705U (zh) 2020-02-28

Family

ID=696161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53666.2A Active CN111380030B (zh) 2018-12-27 2019-06-25 灯具单元
CN201920967780.5U Active CN210118705U (zh) 2018-12-27 2019-06-25 灯具单元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53666.2A Active CN111380030B (zh) 2018-12-27 2019-06-25 灯具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69189B2 (zh)
CN (2) CN11138003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0030A (zh) * 2018-12-27 2020-07-0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灯具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6053B2 (ja) * 2011-09-01 2015-11-10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前照灯
FR3022974B1 (fr) * 2014-06-30 2018-11-09 Valeo Vision Module d'eclairage pour projecteur automobile avec positionnement entre reflecteur et lentille
JP6472983B2 (ja) * 2014-11-11 2019-02-20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
JP6639163B2 (ja) * 2015-09-07 2020-02-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EP3358245B1 (en) * 2015-09-29 2023-03-0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ion device
JP6741467B2 (ja) * 2016-05-12 2020-08-19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
FR3061541B1 (fr) * 2017-01-04 2020-11-13 Valeo Vision Module d'emission lumineuse amelior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7169189B2 (ja) * 2018-12-27 2022-11-10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灯具ユニッ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0030A (zh) * 2018-12-27 2020-07-0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灯具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0030A (zh) 2020-07-07
CN111380030B (zh) 2023-03-28
JP7169189B2 (ja) 2022-11-10
JP2020107492A (ja) 2020-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19440U (zh) 灯具单元
US11543095B2 (en) Vehicle lamp with particular attachment of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to heat sink
JP4500273B2 (ja) 車両用前照灯
US8950917B2 (en) Vehicular lamp
KR100544075B1 (ko) 차량용 등기구 및 광원 모듈
JP2005011761A (ja) 車両用灯具及び光源モジュール
CN209991400U (zh) 灯具单元
CN211821815U (zh) 灯具单元
CN210118705U (zh) 灯具单元
CN210128318U (zh) 灯具单元
CN212644476U (zh) 车辆用灯具
WO2021044980A1 (ja) 灯具ユニット
JP2021125410A (ja) 灯具ユニット
CN112443809B (zh) 灯具单元
US11441767B2 (en) Lamp unit and power supply attachment
CN212841331U (zh) 灯具单元
US20230097767A1 (en) Lamp unit
JP7280104B2 (ja) 灯具ユニット
JP2022021627A (ja) 灯具ユニット
JP2008098186A (ja) 車両用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