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88039U - 一种可调节车座及折叠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调节车座及折叠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88039U
CN209988039U CN201920607169.1U CN201920607169U CN209988039U CN 209988039 U CN209988039 U CN 209988039U CN 201920607169 U CN201920607169 U CN 201920607169U CN 209988039 U CN209988039 U CN 2099880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addle
folding
adjust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0716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昌云
谭伟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angdash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angdash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angdash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angdash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0716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880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880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8803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车座及折叠车,涉及代步交通工具领域。其中该可调节车座包括车座、第一调节件、第二调节件和弹性件;第一调节件用于和车架连接并与车座枢接,第一调节件上设有卡槽;第二调节件与车座滑动配合;弹性件能够驱动第二调节件伸入卡槽,使第二调节件与卡槽卡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第二调节件能够带动车座相对第一调节件转动,从而实现车座角度的调节;通过设置弹性件,驱动第二调节件伸入卡槽并与卡槽卡接,从而实现调节后车座的角度固定。

Description

一种可调节车座及折叠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交通工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节车座及折叠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或电动车的车座一般都是通过车座架支撑在车架上,为了适应不同身高用户的需求,车座架的高度一般都可以调节,但是目前自行车或电动车的车座是无法调节角度的,容易影响人们使用时的舒适性。
此外,随着折叠车的发展,为进一步减小折叠后车辆的尺寸,需要一种可以调节角度的车座,从而适应车辆折叠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车座及折叠车,能实现车座角度的调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节车座,该可调节车座包括车座、第一调节件、第二调节件和弹性件;所述第一调节件用于和车架连接并与所述车座枢接,所述第一调节件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二调节件与所述车座滑动配合;所述弹性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二调节件伸入所述卡槽,使所述第二调节件与所述卡槽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调节件设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能够伸入所述卡槽,并与所述卡槽卡接,所述第二端上设有把手。
进一步地,所述车座上设有相固连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第一调节件枢接,所述上壳体上开设有移动导向槽,所述第二调节件滑动位于所述移动导向槽中,所述第一调节件位于所述移动导向槽的一端,所述下壳体将所述移动导向槽的另一端封堵。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上设有握把,所述握把与所述把手邻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件的周面上均布有多个所述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车座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调节件之间,所述第二调节件能够同时与两个所述第一调节件卡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折叠车,该折叠车包括车架,还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车座,其中,所述第一调节件设置于所述车架,所述车座能够相对所述车架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车架上枢接有车座架,所述第一调节件与所述车座架固连,所述车座架能够带动所述车座相对所述车架合拢或分离;所述车架上设有第一锁紧件,所述车座上设有第二锁紧件,当所述车座架相对所述车架合拢时,所述第一锁紧件与所述第二锁紧件挂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架包括相互枢接的前车架和后车架,所述前车架能够相对所述后车架合拢或分离,所述前车架上设有所述第一锁紧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锁紧件和所述第二锁紧件中的一个为挂钩,另一个为卡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第二调节件能够带动车座相对第一调节件转动,从而实现车座角度的调节;通过设置弹性件,驱动第二调节件伸入卡槽并与卡槽卡接,从而实现调节后车座的角度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车的结构示意图(滑块位于分离位置);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车的剖视图(滑块位于分离位置);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车的滑槽、滑块、第一折叠件和第二折叠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车的剖视图(滑块位于合拢位置);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可调节车座和车座架的配合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可调节车座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可调节车座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可调节车座的上壳体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脚踏板的示意图(连接件位于第一位置);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脚踏板的曲轴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脚踏板的示意图(连接件位于第二位置);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脚踏板的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中:
1-前车架;11-前轮;12-车把;13-第一锁紧件;14-滑动槽;
2-后车架;21-后轮;22-滑槽;23-卡合槽;24-滑块;
3-车座架;
4-第一折叠件;
5-第二折叠件;
6-可调节车座;61-车座;611-上壳体;612-移动导向槽;613-下壳体;614-握把;615-第二锁紧件;62-第一调节件;621-卡槽;63-第二调节件;64-弹性件;
7-折叠脚踏板;71-曲轴;711-主轴颈;712-连杆轴颈;72-连接杆;73-连接件;731-导向部;732-滑动块;74-踏板;741-导向槽;
8-拉杆;
9-拖行轮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折叠车为折叠状态时,即为前车架1和车座架3相对后车架2合拢时;折叠车为展开状态时,即为前车架1和车座架3相对后车架2分离时。
如1-4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车,该折叠车可以是自行车或者电动车等代步车辆,该折叠车包括车架、车把12、前轮11、车座61和后轮21,其中,车架包括相互枢接的前车架1和后车架2,车把12安装在前车架1的顶端,前轮11枢接在前车架1底端,车座61设置在后车架2上,后轮21枢接在后车架2底端,此外,该折叠车还包括第一折叠件4,第一折叠件4的第一端与前车架1枢接,第一折叠件4的第二端与后车架2滑动配合,第一折叠件4能够带动前车架1相对后车架2合拢或分离,当前车架1相对后车架2合拢时,能够减小该折叠车的尺寸,方便携带。
此外,为能够实现车座61的折叠,进一步减小该折叠车折叠后的尺寸,本实施例中该折叠车还设有第二折叠件5。具体地,车座61上设有车座架3,车座架3与后车架2枢接,车座架3和车座61中的一个上枢接有第二折叠件5,第二折叠件5与后车架2滑动配合,第二折叠件5能够带动车座架3相对后车架2合拢或分离。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第二折叠件5的第一端枢接于车座架3上。
进一步地,第一折叠件4的第二端和第二折叠件5的第二端同时枢接在滑块24上,第一折叠件4和第二折叠件5相对滑块24设置,相应地,后车架2上设有滑槽22,滑块24与滑槽22能够滑动配合,滑块24能够驱动第一折叠件4的第二端和第二折叠件5的第二端同时相对后车架2滑动,此外,由于第一折叠件4的第一端与前车架1枢接,第二折叠件5的第一端与车座架3枢接,因此,当滑块24沿滑槽22滑动时,滑块24同时能够带动第一折叠件4绕第一折叠件4的第一端与前车架1的枢接点转动以及第二折叠件5绕第二折叠件5的第一端与车座架3的枢接点转动,以分别带动前车架1和车座架3同时相对后车架2合拢或同时相对后车架2分离。滑块24具有分离位置和合拢位置,滑块24能够在分离位置和合拢位置之间移动,当滑块24位于分离位置时,前车架1和车座架3均相对后车架2分离,当滑块24位于合拢位置时,前车架1和车座架3均相对后车架2合拢,仅通过移动滑块24,即可同时实现前车架1和车座架3的折叠或展开,方便操作的同时,提高了该折叠车的折叠效率。
优选地,滑槽22的第一端设有卡合槽23,卡合槽23与滑槽22相连通,滑块24能够沿滑槽22移动至卡合槽23内。进一步地,卡合槽23的槽底相对槽口靠近滑槽22的第二端,当滑块24位于卡合槽23内时,卡合槽23的延伸方向和第一折叠件4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二折叠件5的延伸方向均大致垂直,使位于卡合槽23内的滑块24不易脱出,防止在该折叠车骑行过程中,因振动导致滑块24脱离卡合槽23,致使前车架1和车座架3的位置发生偏移,造成安全隐患。
优选地,当滑块24位于卡合槽23内时,滑槽22的延伸方向和第一折叠件4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此时,第一折叠件4处于死点位置,使得第一折叠件4无法带动前车架1继续相对后车架2分离,从而确保车辆行驶过程中前车架1和后车架2的相对位置不变,保证其稳定性。
优选地,当滑块24位于卡合槽23内时,第一折叠件4相对第二折叠件5平行,可以理解的是,此时,滑槽22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折叠件5的延伸方向也大致垂直,第二折叠件5也位于死点位置,使得第二折叠件5无法带动车座架3继续相对后车架2分离,从而确保车辆行驶过程中车座架3和后车架2的相对位置不变,进一步提高该折叠车的安全性。
可选地,前车架1或后车架2上设有拉杆8。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拉杆8设置于前车架1与后车架2的枢接处,对折叠后的车辆可以通过拉杆8进行提起或拖拉,便于折叠后车辆的移动。
进一步地,该折叠车还设有拖行轮装置9。具体地,拖行轮装置9包括轮架和间隔枢接在轮架底端的多个拖行轮,轮架固定在后车架2上。当该折叠车展开时,拖行轮位于后轮21轴线的上方,从而避免因拖行轮影响该折叠车的正常行驶,当然,当该折叠车展开时,拖行轮也可以与地面浮动接触,作为辅助轮以保证该折叠车的平衡,当然,本实施例中并不限定拖行轮的具体设置;当该折叠车折叠时,后轮21和拖行轮能够同时与地面接触,从而能够稳定支撑该折叠车,实现立放,同时能够便于该折叠车的移动,使其拖行更加省力。
为提高人乘坐的舒适性,同时进一步减小折叠后车辆的尺寸,如图5-8所示,该折叠车还包括一种可调节车座,该可调节车座6包括车座61、第一调节件62、第二调节件63和弹性件64,其中,第一调节件62用于和车架连接并与车座61枢接,第一调节件62上设有卡槽621,第二调节件63与车座61滑动配合,弹性件64能够驱动第二调节件63伸入卡槽621,使第二调节件63与卡槽621卡接。第二调节件63能够带动车座61相对第一调节件62转动,从而实现车座61角度的调整,此外,通过弹性件64驱动第二调节件63与第一调节件62上卡槽621的卡接,实现车座61角度的固定。
具体地,第一调节件62的周面上均布有多个卡槽621,从而实现车座61多个角度的调整,以适应不同乘车人的需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62的端面为圆形,卡槽621的深度方向沿圆形的第一调节件62的径向延伸,多个相同深度的卡槽621均布于第一调节件62上,便于加工,同时确保第二调节件63每次伸入卡槽621的长度相同,从而保证每次车座61角度固定的稳定性。卡槽621的数量可以根据车座61角度调整的幅度进行设置,每次车座61调整的角度为相邻两个卡槽621间夹角的倍数,例如,卡槽621的数量为6个,相邻两个卡槽621之间的夹角为60°,每次车座61调整的角度为n*60°(n≤6,且n为正整数),或者卡槽621的数量为8个,相邻两个卡槽621之间的夹角为45°,每次车座61调整的角度为m*45°(m≤8,且m为正整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一调节件62上卡槽621的数量,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第二调节件63设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具体地,第一端的截面与卡槽621适配设置,使得第一端能够伸入卡槽621,并与卡槽621卡接。第二端上设有把手,从而能够带动第二调节件63移动,便于施力。
进一步地,车座61上设有相固连的上壳体611和下壳体613,上壳体611与车座61固连并与第一调节件62枢接。具体地,上壳体611和下壳体613的截面均为C字形,上壳体611和下壳体613相扣包围形成封闭空间,上壳体611上开设有移动导向槽612,第二调节件63滑动位于移动导向槽612中,第一调节件62位于移动导向槽612的一端,使得第一调节件62能够沿移动导向槽612移动至第一调节件62的卡槽621内,移动导向槽612能够起到导向作用,便于实现第二调节件63的移动和卡接。进一步地,下壳体613将移动导向槽612的另一端封堵,即第二调节件63只能在移动导向槽612内移动,从而避免第二调节件63脱离移动导向槽612。
优选地,下壳体613上设有握把614,握把614能够带动车座61转动,便于操作。进一步地,握把614与把手邻近设置,从而使乘车人能够单手对车座61的角度进行调整,乘车人可以单手同时握住握把614和把手,对把手施力,带动第二调节件63从第一调节件62的卡槽621内脱出,随后,驱动握把614以带动车座61转动至一定角度时,松开握把614和把手,使第二调节件63与第一调节件62的卡槽621卡接,从而实现车座61角度的调整和固定,操作简单。
弹性件64可以采用拉簧或压簧等。若弹性件64为压簧,压簧的一端与第二调节件63的第一端抵紧,压簧的另一端与下壳体613靠近第二调节件63第二端的一侧抵紧,当第二调节件63位于卡槽621内时,压簧处于压缩或自然伸展状态,当第二调节件63脱出卡槽621时,压簧受到挤压产生回弹力,从而驱动第二调节件63朝向第一调节件62运动,使第二调节件63与卡槽621卡接;若弹性件64为拉簧,拉簧的一端与第二调节件63的第一端抵紧,拉簧的另一端与下壳体613远离第二调节件63第二端的一侧抵紧,当第二调节件63位于卡槽621内时,拉簧处于拉伸或自然伸展状态,当第二调节件63脱出卡槽621时,拉簧受到拉伸产生回弹力,从而拉动第二调节件63朝向第一调节件62运动,并与卡槽621卡接。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弹性件64为压簧。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并不对弹性件64做具体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弹性件64及其设置位置进行选择。
优选地,第一调节件62的数量为两个,车座61设于两个第一调节件62之间,第二调节件63能够同时与两个第一调节件62卡接,使得第二调节件63不容易因振动脱出卡槽621,从而使车座61角度的固定更加可靠、牢固。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调节件62相对车座61对称设置,同时两个第一调节件62上的卡槽621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调节件63为矩形框架结构,第二调节件63的一条边能够同时卡接在两个第一调节件62上的对应卡槽621中。
为实现该可调节车座6的折叠,该可调节车座6的第一调节件62固接于车架上,车座61能够相对车架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62与车座架3固连,车座架3能够带动车座61相对车架合拢或分离。当车座架3带动车座61相对后车架2合拢时,通过第二调节件63带动车座61旋转,使车座61不会对车座架3相对后车架2的合拢造成干涉,本实施例中,当车座架3相对后车架2合拢时,车座61的延伸方向与后车架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从而进一步减小折叠后车辆的整体尺寸。
优选地,车架上设有第一锁紧件13,车座61上设有第二锁紧件615。具体地,第一锁紧件13设在前车架1上,当前车架1和车座架3相对后车架2合拢时,第二锁紧件615与第一锁紧件13挂接,从而实现折叠后前车架1、后车架2与车座架3的相对位置固定,确保折叠效果,避免携带过程中,前车架1和车座架3相对后车架2分离。
可选地,第一锁紧件13和第二锁紧件615中的一个为挂钩,另一个为卡环,结构简单,成本低。
当对该折叠车进行折叠时,移动滑块24至合拢位置,此时,第一折叠件4带动前车架1相对后车架2合拢,第二折叠件5带动车座架3相对后车架2合拢,移动第二调节件63至脱离第一调节件62的卡槽621,并旋转车座61,使车座61的延伸方向与后车架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并将第一锁紧件13与第二锁紧件615挂接,从而完成该折叠车的折叠与固定;当对该折叠车进行展开时,移动滑块24至分离位置,此时,第一折叠件4带动前车架1相对后车架2分离,第二折叠件5带动车座架3相对后车架2分离,移动第二调节件63至脱离第一调节件62的卡槽621,并使第一锁紧件13与第二锁紧件615脱离,旋转车座61,使车座61的角度满足乘车人的需求,从而完成该折叠车的展开。
当该折叠车为电动车时,如图9-12所示,该折叠车还包括一种折叠脚踏板,该折叠脚踏板7包括踏板74、驱动件和连接件73,驱动件能够驱动连接件73沿直线方向往复运动,踏板74的一端用于和车架枢接,连接件73能够带动踏板74相对车架转动,实现踏板74的折叠和展开,从而可以在踏板74不使用的时候,减小踏板74的占用空间。本实施例中,踏板74数量为两个,两个踏板74相对设于车架上,用于满足乘车人两脚的放置需求。
具体地,驱动件包括驱动杆、曲轴71和连接杆72。曲轴71固接在驱动杆上,曲轴71上设有主轴颈711和连杆轴颈712,其中,主轴颈711枢接于车架上,连杆轴颈712与连接杆72枢接,连接杆72和连接件73枢接,从而可以将驱动件沿圆周方向运动转化为连接件73沿直线方向的运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连接件73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驱动件用于驱动连接件7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连接件73位于第一位置时,驱动杆通过曲轴71能够带动连接件73运动,从而使踏板74相对地面方向平行或近似平行;当连接件73位于第二位置时,踏板74相对地面方向垂直或近似垂直。
优选地,踏板74上开设有导向槽741。当连接件73位于第一位置时,导向槽741相对地面方向平行或近似平行;当连接件73位于第二位置时,导向槽741相对地面方向垂直或近似垂直。相应地,如图8所示,连接件73上设有导向部731,导向部731滑动位于导向槽741内,并且能够相对踏板74转动,由于踏板74的一端与车架枢接,因此当导向部731沿导向槽741滑动时,会带动踏板74绕踏板74与前车架1的枢接点转动,结构简单。本实施例中,连接件73上设有两个导向部731,两个踏板74上分别设有导向槽741,两个导向部731与两个踏板74一一对应配合,两个导向部731能够分别驱动两个踏板74转动,实现两个踏板74的相对合拢或分离。示例性的,两个导向部731呈Y字形设置,两个踏板74间隔设置在车架上,且两个踏板74相邻的一端均与车架枢接,当导向部731沿导向槽741滑动时,便会带动两个踏板74相向运动,实现两个踏板74的相对合拢或分离,由于两个踏板74与车架枢接的部位距离较近,因此可以减小车架的尺寸,降低成本。
为减少驱动件的占用空间,可以将部分结构放置于车架中,优选地,连接件73与车架滑动配合,连接件73相对车架能够沿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方向滑动。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车架上固设有滑动槽14,滑动槽14的延伸方向为沿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方向,相应地,连接件73上固设有滑动块732,滑动块732与滑动槽14滑动配合,对连接件73起到导向作用的同时,能够支撑连接件73,使连接件73仅能沿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连线方向运动,避免因连接件73旋转造成两个踏板74无法正常的相对合拢或分离。
本实施例中,该折叠脚踏板7安装于前车架1上,为减少该折叠车的零件数量,提高折叠效率,为使该折叠车和该折叠脚踏板7能够同时折叠或展开,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折叠件4代替驱动杆,从而实现当前车架1相对后车架2合拢或分离的时候,第一折叠件4能同时带动踏板74折叠或展开。具体地,当滑块24位于合拢位置时,即前车架1相对后车架2合拢时,第一折叠件4驱动连接件73位于第二位置,此时,踏板74相对地面方向垂直或近似垂直,即实现两个踏板74的相对折叠;当滑块24位于分离位置时,即前车架1相对后车架2分离时,第一折叠件4驱动连接件73位于第一位置,此时,踏板74相对地面方向平行或近似平行,即实现两个踏板74的相对展开。
当对该折叠车进行折叠时,移动滑块24至合拢位置,此时,第一折叠件4带动前车架1相对后车架2合拢,同时第一折叠件4驱动连接件73移动至第二位置,从而带动踏板74转动至相对地面方向垂直或近似垂直,第二折叠件5带动车座架3相对后车架2合拢,移动第二调节件63至脱离第一调节件62的卡槽621,并旋转车座61,使车座61的延伸方向与后车架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并将第一锁紧件13与第二锁紧件615挂接,从而完成该折叠车的折叠与固定;当对该折叠车进行展开时,移动滑块24至分离位置,此时,第一折叠件4带动前车架1相对后车架2分离,同时第一折叠件4驱动连接件73移动至第一位置,从而带动踏板74转动至相对地面方向平行或近似平行,第二折叠件5带动车座架3相对后车架2分离,移动第二调节件63至脱离第一调节件62的卡槽621,并使第一锁紧件13与第二锁紧件615脱离,旋转车座61,使车座61的角度满足乘车人的需求,从而完成该折叠车的展开。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可调节车座,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座(61)、第一调节件(62)、第二调节件(63)和弹性件(64);
所述第一调节件(62)用于和车架连接并与所述车座(61)枢接,所述第一调节件(62)上设有卡槽(621);
所述第二调节件(63)与所述车座(61)滑动配合;
所述弹性件(64)能够驱动所述第二调节件(63)伸入所述卡槽(621),使所述第二调节件(63)与所述卡槽(621)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件(63)设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能够伸入所述卡槽(621),并与所述卡槽(621)卡接,所述第二端上设有把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调节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61)上设有相固连的上壳体(611)和下壳体(613),所述上壳体(611)与所述第一调节件(62)枢接,所述上壳体(611)上开设有移动导向槽(612),所述第二调节件(63)滑动位于所述移动导向槽(612)中,所述第一调节件(62)位于所述移动导向槽(612)的一端,所述下壳体(613)将所述移动导向槽(612)的另一端封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调节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613)上设有握把(614),所述握把(614)与所述把手邻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62)的周面上均布有多个所述卡槽(62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车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62)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车座(61)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调节件(62)之间,所述第二调节件(63)能够同时与两个所述第一调节件(62)卡接。
7.一种折叠车,包括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调节车座,其中,所述第一调节件(62)设置于所述车架,所述车座(61)能够相对所述车架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上枢接有车座架(3),所述第一调节件(62)与所述车座架(3)固连,所述车座架(3)能够带动所述车座(61)相对所述车架合拢或分离;所述车架上设有第一锁紧件(13),所述车座(61)上设有第二锁紧件(615),当所述车座架(3)相对所述车架合拢时,所述第一锁紧件(13)与所述第二锁紧件(615)挂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相互枢接的前车架(1)和后车架(2),所述前车架(1)能够相对所述后车架(2)合拢或分离,所述前车架(1)上设有所述第一锁紧件(1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紧件(13)和所述第二锁紧件(615)中的一个为挂钩,另一个为卡环。
CN201920607169.1U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可调节车座及折叠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880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07169.1U CN209988039U (zh)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可调节车座及折叠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07169.1U CN209988039U (zh)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可调节车座及折叠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88039U true CN209988039U (zh) 2020-01-24

Family

ID=69293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07169.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88039U (zh) 2019-04-29 2019-04-29 一种可调节车座及折叠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880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1828A (zh) * 2019-04-29 2019-07-12 深圳市昌达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车座及折叠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1828A (zh) * 2019-04-29 2019-07-12 深圳市昌达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车座及折叠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88039U (zh) 一种可调节车座及折叠车
CN207809644U (zh) 一种踏板可伸缩的滑板车
CN209988053U (zh) 一种折叠脚踏板及折叠电动车
WO2017029641A1 (en) Collapsible tricycle
CN209988052U (zh) 一种折叠电动车
CN106926948A (zh) 一种双轮平衡车
CN108068960B (zh) 一种踏板可伸缩的滑板车
CN205971675U (zh) 一种折叠电动车
CN105584564B (zh) 一种多功能车架、自行车及其工作方法
CN201769853U (zh) 靠背可调的儿童推车
KR20110042956A (ko) 캐리어 겸용 유모차
CN206344925U (zh) 一种避震滑板车
CN211543777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折叠电动车
CN2905012Y (zh) 携带型轮椅
CN207206231U (zh) 一种异型汽车配件定位装置
US20170267307A1 (en) Folding Fender
CN208007179U (zh) 多功能脚踏摇摆车
CN1559828A (zh) 可转换成手推童车的汽车用儿童安全座椅
CN207190946U (zh) 一种拆换两用的车载导航支架
CN206826794U (zh) 一种带折叠座椅的电动折叠滑板车
CN106043537A (zh) 一种山地式、休闲式两用自行车
CN206734525U (zh) 折叠电动车
CN206781984U (zh) 滑行折叠车架及滑行折叠车
CN218420358U (zh) 助行器
CN107628173B (zh) 一种折叠三轮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