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73893U - 从动辊组件及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从动辊组件及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73893U
CN209973893U CN201920427979.9U CN201920427979U CN209973893U CN 209973893 U CN209973893 U CN 209973893U CN 201920427979 U CN201920427979 U CN 201920427979U CN 209973893 U CN209973893 U CN 2099738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ry shaft
cam
hole
shaft
driven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2797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青木浩树
古林广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92042797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738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738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738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一种从动辊组件及印刷装置,能提高旋转轴的耐久性并提高从动辊组件的耐久性。从动辊组件具备:辊;保持架,所述保持架的前端安装有所述辊;保持架支承部件,借助支承轴支承所述保持架;凸轮,在比所述支承轴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处与所述保持架接触;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在比所述支承轴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处安装于所述保持架;旋转轴,穿过形成于所述凸轮的孔,并与所述凸轮一体旋转;以及旋转轴支承部件,形成有供所述旋转轴穿过的孔,并用于支承所述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外周具有圆周面和相对于所述凸轮进行卡定的卡定部,形成于所述旋转轴支承部件的孔是圆形。

Description

从动辊组件及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从动辊组件及具备该从动辊组件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提出有以辊对辊方式输送介质并对介质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
该印刷装置具有:送出部,将卷绕成辊状的介质送出;输送部,将从送出部送出的介质输送到印刷部;印刷部;以及卷绕部,将印刷结束后的介质卷绕成辊状。输送部具有驱动辊组件和从动辊组件,所述驱动辊组件施加用于输送介质的力。从动辊组件具有:从动辊;凸轮,使从动辊位置改变;旋转轴,使凸轮旋转;以及旋转轴支承部件,支承旋转轴。旋转轴与凸轮一体旋转,并被旋转轴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
从动辊组件通过使凸轮与旋转轴一体旋转来使从动辊的位置改变,从而变为能够输送介质的状态或者未输送介质的状态。详细地说,若使凸轮与旋转轴一体旋转且从动辊配置于能够与驱动辊接触的位置,则介质被夹持在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从而成为能够输送介质的状态。若使凸轮与旋转轴一体旋转且从动辊配置于远离驱动辊的位置,则介质未被夹持在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从而成为未输送介质的状态。
以往,使用截面为六边形的六边形轴作为旋转轴。但是,若使用六边形轴作为旋转轴,则存在与旋转轴支承部件接触的六边形轴的顶部容易磨损、旋转轴的劣化容易加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从动辊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辊;保持架,所述保持架的前端安装有所述辊;保持架支承部件,借助支承轴支承所述保持架;凸轮,在比所述支承轴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处与所述保持架接触;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在比所述支承轴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处安装于所述保持架;旋转轴,穿过形成于所述凸轮的孔,并与所述凸轮一体旋转;以及旋转轴支承部件,形成有供所述旋转轴穿过的孔,并用于支承所述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外周具有圆周面和相对于所述凸轮进行卡定的卡定部,形成于所述旋转轴支承部件的孔是圆形。
在上述的从动辊组件中,优选的是,所述卡定部是平坦面。
在上述的从动辊组件中,优选的是,所述卡定部是凸部。
在上述的从动辊组件中,优选的是,所述卡定部是凹部。
本申请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从动辊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输送辊对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动辊组件的概略图。
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动辊组件的概略图。
图5是示出旋转轴插入凸轮的孔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旋转轴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的孔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比较例涉及的旋转轴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的孔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其他比较例涉及的旋转轴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的孔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变形例1涉及的旋转轴插入凸轮的孔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示出变形例2涉及的旋转轴插入凸轮的孔的状态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印刷装置;12…支脚;13…壳体;20…送出部;25…卷绕部;30…支承部;40…印刷部;50…输送部;51、52…输送辊对;70…从动辊组件;71a…平坦面;71b…圆周面;72…旋转轴支承部件;73…孔;73b…圆周面;75…从动辊;80…辊位置调整机构;81…保持架;81a…前端;81b…后端;81c…突出部;82…支承轴;83…保持架支承部件;84…凸轮;85···孔;85a…平坦面;85b…圆周面;86…弹簧;87…弹簧支承部件;87a…前端;87b…后端;88…弹簧支承轴;89…弹簧支承轴支承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所述实施方式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并且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另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使各层和各部位的比例与实际比例不同,以使各层和各部位成为在附图上可识别的大小。
(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装置11的概略结构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输送辊对51的概要的立体图。图3及图4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动辊组件70的概略图。
在图3中,图示出从动辊组件70与介质M分离,介质M未被驱动辊组件60及从动辊组件70夹持的状态。在图4中,图示出从动辊组件70与介质M接触,介质M被驱动辊组件60及从动辊组件70夹持的状态。
另外,在图2中,用虚线示意性地图示辊位置调整机构80。进而,在图3及图4中,用实线图示从动辊组件70的构成部分,并用双点划线图示从动辊组件70以外的构成部分(驱动辊组件60、介质M)。
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装置11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装置11是以辊对辊方式输送介质M并在A0尺寸或B1尺寸这样的大尺寸的介质M上印刷图像的大幅面打印机。进而,印刷装置11也能在A4尺寸等的单张纸上形成图像。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印刷装置11的宽度方向设为X方向,将印刷装置11的进深方向设为Y方向,将印刷装置11的高度方向设为Z方向。另外,将表示方向的箭头的箭头侧设为+方向,将表示方向的箭头的基端侧设为-方向。另外,+X方向或-X方向是滑架42移动的方向,下面存在将其称为扫描方向X的情况。+Y方向是输送介质M的方向,下面存在将其称为输送方向Y的情况。
印刷装置11具备被底座12支承的壳体13。另外,印刷装置11具备:送出部20,将介质M从壳体13的外部朝向壳体13的内部送出;以及支承部30,支承被送出部20送出的介质M。进而,印刷装置11还具备:输送部50,沿支承部30输送介质M;印刷部40,对被支承部30支承的介质M进行印刷;以及卷绕部25,卷绕由印刷部40进行印刷并排出到壳体13的外部的介质M。
送出部20和卷绕部25设置于壳体13的外部,支承部30、输送部50及印刷部40设置于壳体13中。
送出部20设置于印刷装置11的背面侧(图1中的-Y方向侧),具有用于保持由介质M以圆筒状缠绕而成的辊体R的保持部21。保持部21安装于底座12,可旋转地保持辊体R。而且,送出部20通过使辊体R沿一个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将介质M从辊体R朝向壳体13中送出。
支承部30从下侧(图1中的-Z方向侧)支承介质M,并且具备第一支承部31、第二支承部32和第三支承部33。第一支承部31、第二支承部32和第三支承部33从印刷装置11的背面侧到与其相反的前面侧(图1中的+Y方向侧)排列设置,其中第一支承部31及第三支承部33设置成各自的一部分露出到壳体13的外部。而且,第一支承部31将从送出部20送出的介质M引导至第二支承部32,第二支承部32将由第一支承部31引导的介质M引导至第三支承部33,第三支承部33将由第二支承部32引导的介质M引导至卷绕部25。
即,通过第一支承部31、第二支承部32和第三支承部33,输送介质M的输送路径形成为从印刷装置11的背面侧向前面侧延伸。另外,第一支承部31及第二支承部32安装于设置于壳体13内的基座部件35。
印刷部40具备:引导轴41,在与输送方向Y交叉的扫描方向X上延伸;滑架42,被引导轴41支承;以及印刷头43,向介质M喷出墨水等印刷材料。滑架42设置成能够沿引导轴41在扫描方向X上往复移动。印刷头43被滑架42保持成与由第二支承部32支承的介质M对置。
印刷部40通过使滑架42沿引导轴41移动,并从印刷头43喷出墨水,从而在介质M上印刷字符和图像。
卷绕部25设置于印刷装置11的前面侧,具有保持辊体R的保持部26,辊体R由介质M以圆筒状卷绕而成。保持部26安装于底座12,可旋转地保持辊体R。而且,卷绕部25通过使辊体R在一个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从而对由印刷部40印刷了的介质M进行卷绕。
输送部50具备:输送辊对51,在由支承部30构成的输送路径中设置在第一支承部31与第二支承部32之间;以及输送辊对52,设置在第二支承部32与第三支承部33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有两个输送辊对51、52的印刷装置11,但也可以是印刷装置11具有单个输送辊对的结构,还可以是印刷装置11具有三个以上的输送辊对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2~图4,对输送辊对51、52的概要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输送辊对51和输送辊对52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对输送辊对51进行说明,并省略输送辊对52的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输送辊对51具有:驱动辊组件60,从下方侧(图1中的-Z方向侧)与介质M接触;以及从动辊组件70,从上方侧(图1中的+Z方向侧)与介质M接触。即,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印刷装置11具有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动辊组件70。
在输送辊对51中,通过驱动作为驱动辊组件60的动力源的电机(省略图示),驱动辊组件60的驱动辊62被旋转驱动,从而从动辊组件70的从动辊75相对于驱动辊62从动旋转,并在驱动辊62和从动辊75夹持介质M的状态下,沿输送方向Y输送介质M。
驱动辊组件60具有电机、驱动轴61及插入驱动轴61的驱动辊62。驱动轴61借助支承部件(省略图示)安装于壳体13,并通过轮系机构(省略图示)传递电机的旋转运动。驱动辊62具有在扫描方向X上延伸的圆筒形状,并固定于驱动轴61,并设置为能够与驱动轴61一体旋转。驱动辊62比介质M的假定最大宽度长,并且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中与介质M的背面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辊62也可以由多个辊体构成。即,驱动辊组件60也可以是包括驱动轴61和插入驱动轴61的多个辊体的结构。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从动辊组件70具有单个旋转轴71、多个旋转轴支承部件72、多个从动辊75、多个辊位置调整机构80以及驱动旋转轴71的电机(省略图示)。从动辊75和辊位置调整机构80按1:1的比例对应,并且分别沿扫描方向X配置有多个。
旋转轴支承部件72是支承旋转轴71的部件,并且具有供旋转轴71插入的孔73。换言之,旋转轴支承部件72形成有供旋转轴71插入的孔73,并用于支承旋转轴71。旋转轴支承部件72安装于壳体13并固定于壳体13,并且设置有多个。形成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为圆形。
旋转轴71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并且通过轮系机构(省略图示)来传递电机的旋转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从动辊75是本申请中的辊的一个例子。
在输送辊对51中,在扫描方向X上延伸的单个驱动辊62和沿扫描方向X配置的多个从动辊75夹着介质M而对置配置,并且随着从动辊75的位置改变,而变为驱动辊62和从动辊75夹持介质M的状态或者驱动辊62和从动辊75未夹持介质M的状态。而且,输送辊对51在驱动辊62和从动辊75夹持介质M的状态下输送介质M。因此,在输送辊对51未输送介质M的情况下,从动辊75远离介质M而配置。
如图3及图4所示,辊位置调整机构80具有:保持架81;支承轴82,支承保持架81;保持架支承部件83,借助支承轴82支承保持架81;凸轮84;弹簧86;弹簧支承部件87;弹簧支承轴88,支承弹簧支承部件87;以及弹簧支承轴支承部件89,借助弹簧支承轴88来支承弹簧支承部件87。
保持架81是在Y方向上较长的部件,并且随着从-Y方向侧的端部81b朝向+Y方向侧的端部81a而沿-Z方向倾斜。保持架81具有在+Y方向侧的端部81a与-Y方向侧的端部81b之间沿+Z方向突出的突出部81c。从动辊75可旋转地安装于保持架81的+Y方向侧的端部81a。弹簧86的一端安装于保持架81的-Y方向侧的端部81b。
需要说明的是,保持架81的+Y方向侧的端部81a是本申请中的前端的一个例子,并且下面称为保持架81的前端81a。另外,将保持架81的-Y方向侧的端部81b称为保持架81的后端81b。进而,-Y方向是本申请中的后方的一个例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支承轴82更靠向后方(-Y方向)的位置处弹簧86的一端安装于保持架81,从动辊75安装于保持架81的前端81a。
保持架81的突出部81c借助支承轴82安装于保持架支承部件83。即,保持架81借助支承轴82安装于保持架支承部件83。进而,保持架支承部件83安装于壳体13并固定于壳体13。
若保持架81借助支承轴82安装于保持架支承部件83,则保持架81能够以支承轴82为支点转动。于是,保持架81的前端81a和保持架81的后端81b能沿相反方向移动。例如,当保持架81的后端81b在+Z方向上移动时,保持架81的前端81a在-Z方向上移动。当保持架81的后端81b在-Z方向上移动时,保持架81的前端81a在+Z方向上移动。
弹簧支承部件87是在Y方向上较长的部件。弹簧支承部件87的+Y方向侧的端部87a(也称为前端87a)借助弹簧支承轴88安装于弹簧支承轴支承部件89。弹簧86的另一端安装于弹簧支承部件87的-Y方向侧的端部87b。另外,弹簧支承部件87及弹簧支承轴支承部件89安装于壳体13并固定于壳体13。
也可采用以下结构:若弹簧支承部件87的+Y方向侧的端部87a借助弹簧支承轴88安装于弹簧支承轴支承部件89,则弹簧支承部件87能够以弹簧支承轴88为支点转动,从而弹簧支承部件87的-Y方向侧的端部87b的位置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弹簧支承部件87的-Y方向侧的端部87b称为弹簧支承部件87的后端87b。
凸轮84配置在保持架81与弹簧支承部件87之间。凸轮84在比支承轴82更靠向后方(-Y方向)的位置处与保持架81接触。凸轮84具有可供旋转轴71插入的孔85。若旋转轴71插入凸轮84的孔85即旋转轴71穿过凸轮84的孔85,则凸轮84与旋转轴71一体旋转。这样,旋转轴71穿过形成于凸轮84的孔85,并与凸轮84一体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驱动用于驱动旋转轴71的电机,则该电机的驱动力借助旋转轴71传递到凸轮84,从而凸轮84旋转,并且变为图3所示的驱动辊62和从动辊75未夹持介质M的状态或者图4所示的驱动辊62和从动辊75夹持介质M的状态。即,若驱动用于驱动旋转轴71的电机,则凸轮84与旋转轴71一体旋转,并且输送辊对51变为图3所示的未输送介质M的状态或者图4所示的能够输送介质M的状态。
弹簧86在拉伸的状态下安装于保持架81和弹簧支承部件87。详细地说,弹簧86的一端在比支承轴82更靠后方的位置处安装于保持架81,弹簧86的另一端在比支承轴82更靠后方的位置处安装于弹簧支承部件87。
若在拉伸的状态下弹簧86被安装到保持架81和弹簧支承部件87,则弹簧86试图恢复到其原始形状(收缩的形状),因此保持架81的后端81b和弹簧支承部件87的后端87b接近的方向上的力从弹簧86施加到保持架81和弹簧支承部件87。即,弹簧86对保持架81的后端81b施加+Z方向上的力,并对弹簧支承部件87的后端87b施加-Z方向上的力。
其结果,保持架81和弹簧支承部件87成为通过弹簧86压抵于凸轮84的状态,并且若凸轮84旋转,则保持架81与弹簧支承部件87之间的间隔改变。
如图3所示,若与图4的状态相比,保持架81的后端81b与弹簧支承部件87之间的间隔变长,则保持架81的前端81a在+Z方向上移动。即,保持架81的前端81a在远离驱动辊62的方向上移动。于是,安装于保持架81的前端81a的从动辊75与驱动辊62分离,并且从动辊75配置在与驱动辊62之间未夹持介质M的位置。
如图4所示,若与图3的状态相比,保持架81的后端81b与弹簧支承部件87之间的间隔变短,则保持架81的前端81a在-Z方向上移动。即,保持架81的前端81a在接近驱动辊62的方向上移动。于是,安装于保持架81的前端81a的从动辊75接近驱动辊62,并且从动辊75配置在与驱动辊62之间夹持介质M的位置。
弹簧86对保持架81的后端81b施加+Z方向上的力,因此根据以支承轴82为支点的杠杆原理,对保持架81的前端81a施加-Z方向上的力。于是,如图4所示,在从动辊75配置在与驱动辊62之间夹持介质M的位置的情况下,对安装于保持架81的前端81a的从动辊75施加-Z方向上的力即按压介质M的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以支承轴82为支点的杠杆原理,设定支承轴82的位置(保持架81的突出部81c的位置),以使施加到从动辊75的-Z方向上的力(按压介质M的力)变得比施加到保持架81的后端81b的+Z方向上的力更强。详细地说,支承轴82(保持架81的突出部81c)配置成相比保持架81的后端81b更靠向保持架81的前端81a,根据以支承轴82为支点的杠杆原理,施加到从动辊75的-Z方向上的力(按压介质M的力)变得比施加到保持架81的后端81b的+Z方向上的力更强。
其结果,从动辊75按压介质M的力变强,从而输送辊对51能稳定地输送介质M。
这样,辊位置调整机构80具有:从动辊75;保持架81,在+Y方向侧的前端81a上安装有从动辊75;保持架支承部件83,借助支承轴82支承保持架81;凸轮84,在比支承轴82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处与保持架81接触;以及弹簧86,弹簧86的一端在比支承轴82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处安装于保持架81。
进而,辊位置调整机构80通过使凸轮84与旋转轴71一体旋转,使安装于保持架81的前端81a的从动辊75的位置,在与驱动辊62之间夹持介质M的位置和与驱动辊62之间未夹持介质M的位置之间进行变化。进而,在从动辊75配置在与驱动辊62之间夹持介质M的位置的情况下,根据以支承轴82为支点的杠杆原理,从动辊75按压介质M的力变强,从而输送辊对51能稳定地输送介质M。
图5是从X方向观察旋转轴71而得到的截面图,并且是示出旋转轴71插入凸轮84的孔85的状态的截面图。图6是从X方向观察旋转轴71而得到的截面图,并且是示出旋转轴71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的状态的截面图。图7是与图6对应的图,并且是示出比较例涉及的旋转轴91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的状态的截面图。图8是与图6对应的图,并且是示出其他比较例涉及的旋转轴91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的状态的截面图。
此外,在图5中,形成于凸轮84的孔85用虚线图示,凸轮84及旋转轴71用实线图示。在图6~图8中,形成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用虚线图示,旋转轴71、91用实线图示。另外,在图5~图8中,旋转轴71、91的旋转中心由黑点表示,并在下面称为中心C。进而,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称为俯视。
在本实施方式和比较例中,旋转轴的截面形状不同。本实施方式的旋转轴71具有俯视下为D形状的截面。比较例的旋转轴91具有俯视下为六边形的截面。这一点是本实施方式和比较例的主要不同点。
在比较例和其他比较例中,旋转轴91的截面形状相同。在其他比较例中,在旋转轴91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的状态下,在旋转轴91与旋转轴支承部件72之间配置有滑动部件92,而在比较例中,在旋转轴91与旋转轴支承部件72之间未配置滑动部件92。这一点是比较例和其他比较例的主要不同点。
接着,参照图5~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优异特点。
如图5所示,图中实线所示的旋转轴71具有俯视下为D形状的截面。即,俯视下的旋转轴71的外周具有俯视下为直线的部分71a和俯视下为圆弧的部分71b。俯视下为直线的部分71a形成旋转轴71的外周的平坦面,下面将其称为平坦面71a。俯视下为圆弧的部分71b形成旋转轴71的外周的圆周面71b,下面将其称为圆周面71b。这样,旋转轴71的外周具有平坦面71a和圆周面71b。
这样,俯视下的旋转轴71的外周具有一个俯视下为直线的部分71a(平坦面71a)和一个俯视下为圆弧的部分71b(圆周面71b)。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旋转轴71的外周的平坦面71a称为旋转轴71的平坦面71a,并将旋转轴71的外周的圆周面71b称为旋转轴71的圆周面71b。
图中虚线所示的凸轮84的孔85具有与旋转轴71大致相同的形状。
详细地说,俯视下凸轮84的孔85的内周具有俯视下为直线的部分85a和俯视下为圆弧的部分85b。俯视下为直线的部分85a形成孔85的内周的平坦面,下面将其称为平坦面85a。俯视下为圆弧的部分85b形成孔85的内周的圆周面85b,下面将其称为圆周面85b。这样,孔85的内周与旋转轴71的外周同样地具有平坦面85a和圆周面85b。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孔85的内周的平坦面85a称为孔85的平坦面85a,并将孔85的内周的圆周面85b称为孔85的圆周面85b。
凸轮84的孔85具有与旋转轴71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若旋转轴71插入凸轮84的孔85,则孔85的内周与旋转轴71的外周接触,旋转轴71和凸轮84的孔85成为嵌合的状态。
假设在旋转轴71的外周仅具有圆周面71b,凸轮84的孔85的内周仅具有圆周面85b,并且旋转轴71插入凸轮84的孔85,孔85的内周与旋转轴71的外周接触的情况下,圆筒形状的旋转轴71成为插入圆形的孔85中的状态,因此旋转轴71能够相对于凸轮84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旋转轴71相对于凸轮84滑动,因此即使驱动用于驱动旋转轴71的电机,旋转轴71也不与凸轮84一体旋转,输送辊对51难以变为未输送介质M的状态或者能够输送介质M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轴71的外周除了圆周面71b以外还具有平坦面71a,凸轮84的孔85的内周除了圆周面85b以外还具有平坦面85a,因此若旋转轴71插入凸轮84的孔85,则旋转轴71的平坦面71a和孔85的平坦面85a成为卡定的状态,抑制了旋转轴71相对于凸轮84的滑动,而若驱动用于驱动旋转轴71的电机,则旋转轴71与凸轮84以中心C为旋转中心一体旋转。其结果,使得输送辊对51变为未输送介质M的状态或者能够输送介质M的状态。这样,旋转轴71的平坦面71a与孔85的平坦面85a卡定,凸轮84能够与旋转轴71一体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旋转轴71的平坦面71a是本申请中的相对于凸轮的卡定部的一个例子。旋转轴71的外周具有作为卡定部的平坦面71a和圆周面71b。另外,本实施方式具有相对于凸轮进行卡定的卡定部为平坦面的结构。
如图6所示,图中实线所示的旋转轴71具有俯视下为D形状的截面,并且旋转轴71的外周具有平坦面71a和圆周面71b。
图中虚线所示的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具有俯视下为圆形的截面。换言之,形成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为圆形。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的内周具有圆周面73b。
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形成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的内周的圆周面73b称为孔73的圆周面73b。
图中虚线所示的孔73的圆周面73b和旋转轴71的圆周面71b具有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并且若将旋转轴71插入形成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则孔73的圆周面73b和旋转轴71的圆周面71b成为面接触的状态。
在旋转轴71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的状态下,旋转轴71的平坦面71a(卡定部)配置在孔73的圆周面73b的内侧,并且未与孔73的圆周面73b接触,不妨碍旋转轴71的旋转轴的旋转(滑动)。即,即使将旋转轴71的平坦面71a与孔85的平坦面85a卡定以使凸轮84能够与旋转轴71一体旋转,旋转轴71的平坦面71a(卡定部)也不妨碍旋转轴71的旋转。
因此,在旋转轴71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的状态下,旋转轴71的圆周面71b与孔73的圆周面73b面接触,并且旋转轴71能够相对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滑动。
在比较例中,如图7所示,旋转轴91具有俯视下为六边形的截面,并具有六个顶部91a。另外,具有六边形截面的比较例的旋转轴91作为通用产品容易获得,相比具有D形截面的本实施方式的旋转轴71,部件的采购成本降低。
然而,在旋转轴91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的状态下,旋转轴91的六个位置处的顶部91a与孔73的圆周面73b线接触。于是,与旋转轴71与旋转轴支承部件72面接触的本实施方式相比,在旋转轴91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线接触的比较例中,旋转轴91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接触面积变窄,旋转轴91的顶部91a容易过早磨损。因此,比较例的旋转轴91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旋转轴71,耐久性变差。
因此,若长期使用具备比较例的旋转轴91的印刷装置,则容易发生旋转轴91过早磨损、输送辊对51不能适当地输送介质M这样的不良情况。进而,将磨损的旋转轴91更换为新的旋转轴91的维护周期缩短,具备比较例的旋转轴91的印刷装置的维护费用变高。
在其他比较例中,如图8所示,在旋转轴91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之间配置由树脂构成的滑动部件92,并通过滑动部件92来抑制旋转轴91的磨损。然而,滑动部件92因磨损而劣化,需要进行将磨损的滑动部件92更换为新的滑动部件92的维护。另外,若在旋转轴91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之间设置新的部件,则从动辊组件70的组装作业和更换为新的滑动部件92的维护作业变得烦杂,这些作业的效率变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轴71与旋转轴支承部件72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轴71相对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滑动,与比较例相比,旋转轴71与旋转轴支承部件72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旋转轴71不易磨损,并且旋转轴71的耐久性提高。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从动辊组件70的耐久性提高。此外,与比较例相比,印刷装置11的维护费用降低。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从动辊组件70的耐久性提高,因此具有本实施方式的从动辊组件70的印刷装置11的耐久性提高。
而且,与其他比较例相比,本实施方式不需要新的部件(滑动部件92),因此从动辊组件70的组装作业和从动辊组件70的维护作业变得容易,并且这些作业的效率得到改善。此外,不需要新的部件(滑动部件92),因此与其他比较例相比,部件的采购成本降低。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违背从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整体理解的实用新型的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能够适当进行变更,并且除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可以考虑各种变形例。以下,举出变形例进行说明。
(变形例1)
图9是与图5对应的图,并且是示出变形例1涉及的旋转轴711插入凸轮84的孔851的状态的截面图。
在本变形例和实施方式中,旋转轴以及形成于凸轮84的孔的形状不同。
以下,参照图9以与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对本变形例的概要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说明。
如图9所示,图中实线所示的本变形例的旋转轴711为,在俯视下具有圆形截面的一部分凹陷的形状。即,在俯视下旋转轴711的外周具有俯视下向中心C侧凹陷的部分711a(凹部711a)和俯视下为圆弧的部分711b(圆周面711b)。
图中虚线所示的凸轮84的孔851具有与旋转轴711大致相同的形状。详细地说,凸轮84的孔851的内周具有向中心C侧突出的部分851a(凸部851a)和圆周面851b。凸轮84的孔851和旋转轴711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若旋转轴711插入凸轮84的孔851,则旋转轴711的圆周面711b和孔851的圆周面851b为面接触,并且孔851的凸部851a嵌入旋转轴711的凹部711a的内侧,旋转轴711的凹部711a成为卡定于孔851的凸部851a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旋转轴711的凹部711a是本申请中的相对于凸轮的卡定部的一个例子。进而,本变形例具有相对于凸轮进行卡定的卡定部为凹部的结构。
在本变形例中,旋转轴711的凹部711a成为卡定于孔851的凸部851a的状态,因此抑制旋转轴711相对于凸轮84的滑动,并且若驱动用于驱动旋转轴711的电机,则旋转轴711与凸轮84能以中心C为旋转中心一体旋转。其结果,输送辊对51变为未输送介质M的状态或者能够输送介质M的状态。
图中点划线所示的孔73的圆周面73b与旋转轴711的圆周面711b为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若将旋转轴711插入形成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则孔73的圆周面73b和旋转轴711的圆周面711b成为面接触的状态。
在旋转轴711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的状态下,旋转轴711的凹部711a(卡定部)配置在孔73的圆周面73b的内侧,并且未与孔73的圆周面73b接触,不妨碍旋转轴711相对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滑动。即,即使将旋转轴711的凹部711a卡定于孔851的凸部851a以使凸轮84能够与旋转轴711一体旋转,旋转轴711的凹部711a(卡定部)也不妨碍旋转轴711相对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滑动。
因此,在旋转轴711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的状态下,旋转轴711的圆周面711b与孔73的圆周面73b进行面接触,旋转轴711能够相对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滑动。
在本变形例中,在旋转轴711与旋转轴支承部件72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轴711相对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滑动,因此与比较例相比,能得到旋转轴711不易磨损、旋转轴711的耐久性提高这样的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进而,本变形例与其他比较例相比,不需要新的部件(滑动部件92),因此能得到从动辊组件70的组装作业和从动辊组件70的维护作业的效率提高、部件的采购成本降低这样的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2)
图10是与图5对应的图,并且是示出变形例2涉及的旋转轴712插入凸轮84的孔852的状态的截面图。
在本变形例和实施方式中,旋转轴以及形成于凸轮84的孔的形状不同。
以下,参照图10以与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本变形例的概要。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说明。
如图10所示,图中实线所示的本变形例的旋转轴712为,在俯视下为D形状的截面的平坦面712a上设有凸部712c。即,俯视下旋转轴712的外周具有平坦面712a、圆周面712b以及从平坦面712a向与中心C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凸部712c。
图中虚线所示的凸轮84的孔852具有与旋转轴712大致相同的形状,并且在俯视下为D形状的截面的平坦面852a上设有凹部852c。即,俯视下凸轮84的孔852的内周具有平坦面852a、圆周面852b以及从平坦面852a向中心C侧的相反侧凹陷的凹部852c。
凸轮84的孔852和旋转轴712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若旋转轴712插入凸轮84的孔852,则旋转轴712的圆周面712b和孔852的圆周面852b为面接触,并且旋转轴712的凸部712c嵌入孔852的凹部852c的内侧,旋转轴712的凸部712c成为卡定于孔852的凹部852c的状态。此外,若旋转轴712插入凸轮84的孔852,则旋转轴712的平坦面712a和孔852的平坦面852a接触,并且旋转轴712的平坦面712a成为卡定于孔852的平坦面852a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旋转轴712的凸部712c及旋转轴712的平坦面712a是本申请中的相对于凸轮的卡定部的一个例子。进而,本变形例具有相对于凸轮进行卡定的卡定部为凸部及平坦面的结构。
此外,也可以是以下结构:在旋转轴712插入凸轮84的孔852时,旋转轴712的平坦面712a与孔852的平坦面852a分离,并且旋转轴712的平坦面712a未卡定于孔852的平坦面852a,而旋转轴712的凸部712c卡定于孔852的凹部852c。即,本变形例也可以是相对于凸轮进行卡定的卡定部为凸部的结构。
在本变形例中,旋转轴712的凸部712c成为卡定于孔852的凹部852c的状态,旋转轴712的平坦面712a成为卡定于孔852的平坦面852a的状态,因此抑制旋转轴712相对于凸轮84的滑动,并且若驱动用于驱动旋转轴712的电机,则旋转轴712与凸轮84以中心C为旋转中心一体旋转。其结果,输送辊对51变为未输送介质M的状态或者能够输送介质M的状态。
图中点划线所示的孔73的圆周面73b与旋转轴712的圆周面712b为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若将旋转轴712插入形成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则孔73的圆周面73b与旋转轴712的圆周面712b成为面接触的状态。
在旋转轴712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孔73的状态下,旋转轴712的凸部712c(卡定部)配置在孔73的圆周面73b的内侧,并且旋转轴712的平坦面712a(卡定部)配置在孔73的圆周面73b的内侧。因此,旋转轴712的凸部712c及旋转轴712的平坦面712a未与孔73的圆周面73b接触,从而不妨碍旋转轴711相对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的滑动。因此,即使将旋转轴712的凸部712c卡定于孔852的凹部852c并将旋转轴712的平坦面712a卡定于孔852的平坦面852a,以使凸轮84能够与旋转轴712一体旋转,旋转轴711也能够相对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滑动。
在本变形例中,在旋转轴712与旋转轴支承部件72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轴712相对于旋转轴支承部件72滑动,因此与比较例相比,本变形例能得到旋转轴712不易磨损、旋转轴712的耐久性提高这样的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进而,本变形例与其他比较例相比,不需要新的部件(滑动部件92),因此能得到从动辊组件70的组装作业和从动辊组件70的维护作业的效率提高、部件的采购成本降低这样的与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通过在旋转轴的外周形成卡定部来使旋转轴与凸轮84一体旋转,并且通过在旋转轴的外周形成圆周面,在被旋转轴支承部件72支承的旋转轴旋转时,不易磨损旋转轴。
在实施方式中,形成于旋转轴71的外周面的卡定部为平坦面71a,在变形例1中,形成于旋转轴711的外周面的卡定部为凹部711a,在变形例2中,形成于旋转轴712的外周面的卡定部为平坦面712a及凸部712c。
形成于旋转轴的外周的卡定部只要是平坦面、凹部和凸部中的至少一个即可。例如,作为旋转轴的外周上的卡定部,可以是平坦面、凹部和凸部中的一个,作为旋转轴的外周上的卡定部,也可以是平坦面、凹部和凸部中的两个,作为旋转轴的外周上的卡定部,还可以是平坦面、凹部和凸部中的全部。
进而,形成于旋转轴的外周的卡定部卡定于在凸轮上形成的孔,并且只要旋转轴能够与凸轮一体旋转,则形成于旋转轴的外周的卡定部的形状是任意的。例如,可以在作为卡定部的平坦面上设置凹凸,也可以在形成作为卡定部的凸部的面上部分地设置凹陷的凹部。即,只要在旋转轴的外周形成有能够与凸轮上形成的孔卡定的构成部分,则相当于本申请的技术应用范围。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形成于旋转轴的外周的圆周面的数量是一个,但也可以是多个。同样地,形成于旋转轴的外周的卡定部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是以下结构:俯视下的旋转轴71的外周具有一个俯视下为直线的部分71a(卡定部)和一个俯视下为圆弧的部分71b(圆周面)。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俯视下的旋转轴71的外周具有多个俯视下为直线的部分(卡定部)的结构。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俯视下的旋转轴71的外周具有多个俯视下为圆弧的部分(圆周面)的结构。
以下,描述从实施方式导出的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从动辊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辊;保持架,所述保持架的前端安装有所述辊;保持架支承部件,借助支承轴支承所述保持架;凸轮,在比所述支承轴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处与所述保持架接触;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在比所述支承轴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处安装于所述保持架;旋转轴,穿过形成于所述凸轮的孔,并与所述凸轮一体旋转;以及旋转轴支承部件,形成有供所述旋转轴穿过的孔,并用于支承所述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外周具有圆周面和相对于所述凸轮进行卡定的卡定部,形成于所述旋转轴支承部件的孔是圆形。
假设在旋转轴是具有六边形截面的六边形轴,并且旋转轴支承部件的孔为圆形的情况下,在旋转轴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的孔的状态下,六边形轴的顶部与旋转轴支承部件的孔的内周为线接触,旋转轴(六边形轴)与旋转轴支承部件的接触面积变窄。于是,与旋转轴支承部件接触的六边形轴的顶部容易发生磨损,并且旋转轴的劣化容易加重。
在本申请中,在旋转轴的外周形成有圆周面,并且旋转轴支承部件的孔为圆形,因此在旋转轴插入旋转轴支承部件的孔的状态下,旋转轴的圆周面成为与旋转轴支承部件的孔的内周为面接触的状态。于是,与旋转轴为六边形轴的情况相比,旋转轴与旋转轴支承部件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旋转轴不易发生磨损,旋转轴的劣化不易加重,旋转轴的耐久性提高,此外,具有该旋转轴的从动辊组件的耐久性提高。
进而,若在旋转轴的外周形成相对于凸轮进行卡定的卡定部,则旋转轴通过卡定部卡定于凸轮,因此旋转轴与凸轮一体旋转,并且从动辊组件能适当地工作。
这样,在本申请中,通过在旋转轴的外周形成圆周面,被旋转轴支承部件支承的旋转轴旋转的情况下,旋转轴不易磨损,并且通过在旋转轴的外周形成卡定部,旋转轴与凸轮一体旋转。
在本申请的从动辊组件中,优选的是,所述卡定部是平坦面。
若在旋转轴的外周设置平坦面,并将该平坦面作为卡定部,则旋转轴借助平坦面卡定于凸轮,因此旋转轴与凸轮一体旋转,并且从动辊组件能适当地工作。
在本申请的从动辊组件中,优选的是,所述卡定部是凸部。
若在旋转轴的外周设置凸部,并将该凸部作为卡定部,则旋转轴借助凸部卡定于凸轮,因此旋转轴与凸轮一体旋转,并且从动辊组件能适当地工作。
在本申请的从动辊组件中,优选的是,所述卡定部是凹部。
若在旋转轴的外周设置凹部,并将该凹部作为卡定部,则旋转轴借助凹部卡定于凸轮,因此旋转轴与凸轮一体旋转,并且从动辊组件能适当地工作。
本申请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从动辊组件。
上述从动辊组件的耐久性提高,因此具有上述从动辊组件的印刷装置的耐久性也提高。

Claims (5)

1.一种从动辊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辊;
保持架,所述保持架的前端安装有所述辊;
保持架支承部件,借助支承轴支承所述保持架;
凸轮,在比所述支承轴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处与所述保持架接触;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在比所述支承轴更靠向后方的位置处安装于所述保持架;
旋转轴,穿过形成于所述凸轮的孔,并与所述凸轮一体旋转;以及
旋转轴支承部件,形成有供所述旋转轴穿过的孔,并用于支承所述旋转轴,
所述旋转轴的外周具有圆周面和相对于所述凸轮进行卡定的卡定部,
形成于所述旋转轴支承部件的孔是圆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动辊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是平坦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动辊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是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动辊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是凹部。
5.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从动辊组件。
CN201920427979.9U 2019-03-29 2019-03-29 从动辊组件及印刷装置 Active CN2099738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27979.9U CN209973893U (zh) 2019-03-29 2019-03-29 从动辊组件及印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27979.9U CN209973893U (zh) 2019-03-29 2019-03-29 从动辊组件及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73893U true CN209973893U (zh) 2020-01-21

Family

ID=69256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27979.9U Active CN209973893U (zh) 2019-03-29 2019-03-29 从动辊组件及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738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66596B2 (en) Recording-paper-roll supporting device and printer
US9290021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4590288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CN101254713B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01519001B (zh)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US20070086826A1 (en) Bearing
JP5434314B2 (ja) 印刷装置、及び搬送ユニット
CN209973893U (zh) 从动辊组件及印刷装置
KR101275720B1 (ko) 프린터 장치 및 롤러 어셈블리
US20190233231A1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JP2007091361A (ja) 被搬送体の給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CN100537254C (zh) 记录设备
US7819396B2 (en) Sheet separ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separating sheets
US9511963B2 (en) Conveyor device
US6443446B1 (en) Media transport mechanism for information transfer devices
US7905480B2 (en) Job separator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951700A (zh) 打印机
US20210387368A1 (en) Perforation device for a document processing machine
JP2001063842A (ja) プリンタの給紙装置
JP2004331351A (ja) 用紙送り装置
JP2015063352A (ja) 記録装置
JP2000094770A (ja) プリンタ装置
JPH08174944A (ja) プリンタの紙送り装置
JP2023136701A (ja) 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740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