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21436U - 用于前端模块的连接支架、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前端模块的连接支架、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21436U
CN209921436U CN201822081901.4U CN201822081901U CN209921436U CN 209921436 U CN209921436 U CN 209921436U CN 201822081901 U CN201822081901 U CN 201822081901U CN 209921436 U CN209921436 U CN 2099214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module
mounting portion
mounting
bracket
connect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8190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盛灏睿
王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O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O Nextev Ltd filed Critical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08190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214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214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214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前端模块的连接支架和车身结构。所述连接支架包括:本体;连接到所述本体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还附接到前端模块的设置有安装点的部分上;连接到所述本体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还附接到前上纵梁上;其中所述连接支架连接在前端模块的所述部分和前上纵梁之间以增加前端模块的所述部分的刚度。

Description

用于前端模块的连接支架、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车身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前端模块的连接支架和设置有该连接支架的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相较于传统汽车,现代汽车提供了前端模块以承担集成冷却风扇、水箱及大灯等重要功能。出于轻量化的考虑,前端模块采用轻质材料,如塑料。一旦引入轻质材料,前端模块相对于传统的同类件在刚度上会弱很多。已发现在汽车进行扭转测试时,前端模块刚度不足会导致相关零件连接处耐久失效、异响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前端模块的连接支架,以提高前端模块的刚度。
所述连接支架包括:本体;连接到所述本体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还附接到前端模块的设置有安装点的部分上;连接到所述本体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端还附接到前上纵梁上;其中所述连接支架连接在前端模块的所述部分和前上纵梁之间以增加前端模块的所述部分的刚度。
在上述连接支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与前端模块的所述部分的顶部横梁为刚性连接。
在上述连接支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与前端模块的所述部分的顶部横梁为刚性连接。
在上述连接支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形成为从所述本体延伸出的弯曲的翻边结构,以提高所述本体在其法向上的抗弯曲能力。
在上述连接支架中,所述第二安装部与前上纵梁为刚性连接。
在上述连接支架中,所述刚性连接为螺纹连接。
在上述连接支架中,所述连接支架还包括在所述本体上设置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自所述第一安装部向所述第二安装部延伸,以提高所述本体在其法向上的抗弯曲能力。
在上述连接支架中,所述连接支架还包括从所述本体延伸出的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的第二翻边。
在上述连接支架中,所述第二安装部在Z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上方。
本申请涉及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包括前端模块,所述前端模块包括设置有安装点的部分;连接到所述前端模块的主体框架上的前上纵梁;以及所述前端模块的所述部分和所述前上纵梁之间的上述的连接支架。由前端模块、前上纵梁和连接支架组成的车身结构为车辆整个车身的一部分。
所述设置有安装点的部分为安装大灯的部分。
在上述车身结构中,所述连接支架有两个,分别附接在所述前端模块沿Y方向两侧的所述安装大灯的部分上。
在上述车身结构中,所述前端模块为塑料件,所述连接支架为铝合金件。
前端模块通过将前端模块的设置有安装点的部分经由连接支架连接到前上纵梁上,来提升该部分的刚度。对于前端模块的两侧扩展出的大灯安装的部分,该部分经由连接支架连接到前上纵梁上,以提升该部分的刚度。所述连接支架的与前端模块连接的第一安装部形成为翻边结构、所述连接支架上设置连接第一安装部和连接前上纵梁的第二安装部的第二翻边和所述连接支架上设置的凸起部都能作为连接支架的法向抗弯曲特征来增强连接支架的强度。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其他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申请的范围的限定,这是因为其应当参考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附图仅仅意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参阅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申请,附图中同样的参考附图标记始终指代视图中同样的元件。其中:
图1为本申请涉及的车身结构的一种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为图1示出的车身结构经组装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涉及的连接支架的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为沿图3中A-A线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确切地理解本申请要求保护的主题,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申请涉及的车身结构的分解图,图2为经组装的总成图。该车身结构为车辆的整车车身的一部分。车身结构包括连接支架1、前端模块2和前上纵梁3,连接支架1连接于前端模块2和前上纵梁3之间。前端模块2为车架件,用于集成进气格栅、冷却风扇、水箱、散热器板、前保险杠、大灯、喇叭、电子电器元件和前舱盖等零部件。大灯等上述零部件分别与前端模块2连接。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前端模块既作为众多零部件的承载体,同时由于集成了这些零部件,方便了它们的组装,可以将它们先安装到前端模块2上的相应的安装区域后,再一起安装到车身上。
在本文中,X 方向为车辆的行驶的前后方向,Y方向为车辆横向和宽度上的左右方向,Z方向为车辆高度上的上下方向。应该理解,本文中关于方向的描述只是便于清楚说明而非限制性的。
如图所示,前端模块2包括由两根横梁63和两根纵梁65构成的主体框架61,并且主体框架61在Y方向的两侧上各向外设置有安装大灯的支架部分81,虽然图示出为一个前上纵梁3,但可以知道,有两个前上纵梁对应主体框架61的两侧。前上纵梁3的前端固定连接到主体框架61上,如主体框架61的纵梁65的偏上方的位置上,如图2所示。前上纵梁3和前端模块2的连接通过该前上纵梁3的前端实现,如螺纹连接。在前端模块2的安装大灯的部分81和前上纵梁3之间还设置连接支架1以增加所述部分81的刚度。
参见图3,连接支架1包括本体21、第一安装部22和第二安装部23。结合图2,第一安装部22用于将连接支架1安装到前端模块2的安装大灯的部分81上,第二安装部23用于将连接支架1安装到前上纵梁3上。本体21、第一安装部22和第二安装部23为一体形成的铝合金件。第一安装部22形成为本体21延伸出的弯曲的翻边结构,即见图4中的第一翻边41,以增强连接支架1在Z方向上的强度。第一安装部22与所述安装大灯的部分81为螺纹式的刚性连接。同样地,第二安装部23与前上纵梁3也是螺纹式的刚性连接。本体21上还设置有在第一安装部22和第二安装部23之间的连接两者的第二翻边42,以进一步加强连接支架1的强度。出于车内布局和组装的考虑,第二翻边42位于本体21的外侧。当然不难理解,第二翻边42也可以设置于本体21的内侧或内、外两侧。本体21上还设置有凸起部43,该凸起部43自第一安装部22向第二安装部23延伸。该凸起部43可以是本体21自身向上隆起的突起,也可以是增设在本体21上的一条筋或多条筋,以进一步增强连接支架1的强度,特别是Z方向上的强度。
回到图2,前端模块2的主体结构为塑料件。前端模块2的安装大灯的部分81包括顶部横梁83和连接于该顶部横梁83的外端以及主体框架61的纵梁65的倾斜梁85。大灯安装在由顶部横梁83和倾斜梁85围成的区域内。连接支架1的第一安装部22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到顶部横梁83,第二安装部23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到前上纵梁3的底部上。从图可以看到,由于前上纵梁3与前端模块2的安装大灯的部分81之间的高度差,因此连接支架1的组装方向定向为第二安装部23在Z方向上高于第一安装部22。连接支架1可以是薄板冲压零件,其形状尤其是本体21并非平直的平面设计,其基于前端模块2的安装大灯的部分81和前上纵梁3的位置产生部分扭曲以能够连接到这两者上。再结合图3-4,第一翻边41相对于本体21在Z方向上是弯曲的,第一安装部22和第二安装部23通过第二翻边42连接以及本体21上的凸起部43在Z方向上延伸一段距离,都能提高本体21在法向上的抗弯曲能力。当前端模块2为塑料件或者安装在前端模块2上的大灯太重时,都会对前端模块2,特别是安装大灯的部分81带来强度上的隐患。前上纵梁3是车身结构中重要的承载件,同时也是正面碰撞时吸能的关键部件,因此前上纵梁3具有较高的强度。本申请通过连接支架1将前端模块2的安装大灯的部分81连接到前上纵梁3上,可以借助于前上纵梁3提升安装大灯的部分81的刚度进而提升前端模块2的刚度。另外,连接支架1上的多个如上所述的抗弯曲特征设计,可以进一步加强连接支架1的强度。而且不难理解,连接支架1分别使用上述抗弯曲特征,或者组合使用上述弯曲特征,都可以起到抗弯曲以加强其强度的作用。由此,在汽车扭转测试中,很好地防止前端模块2与安装大灯的部分81变形。
除了安装大灯的部分81,可以想到前端模块上的安装其他零部件的部分或区域、或者自身刚度不足的部分、或者经加载零部件后刚度不足的部分都可以通过如上述介绍的连接支架1连接到前上纵梁3上,以提升该部分或区域的刚度。本申请涉及的车身结构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如电动汽车。
虽然已详细地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以说明本申请的原理,但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可以其它方式实施而不脱离这样的原理。

Claims (12)

1.一种用于前端模块的连接支架,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支架包括:
本体(21);
连接到所述本体(21)的第一安装部(22),所述第一安装部(22)还附接到前端模块(2)的设置有安装点的部分上;
连接到所述本体(21)的第二安装部(23),所述第二安装部(23)还附接到前上纵梁上;
其中所述连接支架(1)连接在前端模块的所述部分和前上纵梁之间以增加前端模块的所述部分的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安装部(22)刚性连接到前端模块的所述部分的顶部横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安装部(22)形成为从所述本体(21)延伸出的弯曲的翻边结构,以提高所述本体(21)在其法向上的抗弯曲能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安装部(23)刚性连接到前上纵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是:所述刚性连接为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支架还包括在所述本体(21)上设置的凸起部(43),所述凸起部(43)自所述第一安装部(22)向所述第二安装部(23)延伸,以提高所述本体(21)在其法向上的抗弯曲能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支架还包括从所述本体(21)延伸出的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22)和所述第二安装部(23)之间的第二翻边(4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安装部(23)在Z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部(22)在所述第一安装部(22)的上方。
9.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包括:
前端模块(2),所述前端模块(2)包括至少一个设置有安装点的部分;
连接到所述前端模块(2)的主体框架(61)上的前上纵梁(3);以及
所述前端模块(2)的所述部分(81)和所述前上纵梁(3)之间的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支架(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设置有安装点的部分为安装大灯的部分(81)。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支架(1)有两个,分别附接在所述前端模块(2)沿Y方向两侧的所述部分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端模块(2)为塑料件,所述连接支架(1)为铝合金件。
CN201822081901.4U 2018-12-12 2018-12-12 用于前端模块的连接支架、车身结构 Active CN2099214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81901.4U CN209921436U (zh) 2018-12-12 2018-12-12 用于前端模块的连接支架、车身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081901.4U CN209921436U (zh) 2018-12-12 2018-12-12 用于前端模块的连接支架、车身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21436U true CN209921436U (zh) 2020-01-10

Family

ID=69064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81901.4U Active CN209921436U (zh) 2018-12-12 2018-12-12 用于前端模块的连接支架、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214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76460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100434310C (zh) 汽车前部车体结构
US10717469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part structure
CN101104395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1559790A (zh)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
JP5236916B2 (ja) 車両用バンパ装置
CN216833939U (zh) 车身前端结构及汽车车身
US6979053B2 (en)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front end module carrier
US6209914B1 (en) Body shell for a passenger car with reduced overall deformation
CN212738286U (zh) 车辆前舱总成和车辆
CN209921436U (zh) 用于前端模块的连接支架、车身结构
JP2019043419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1148681B (zh) 吸收装置以及包括该吸收装置的车辆
CN214451356U (zh) 加强支架及车体
KR20150017213A (ko) 백빔 어셈블리
CN216034679U (zh) 用于车辆的前机舱的加强支架及车辆
CN218228812U (zh) 汽车前大灯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4396684U (zh) 雨刮电机安装支架及车身前围上部结构
CN217672467U (zh) 通风饰板总成及车辆
CN219948129U (zh) 一种前保险杠连接支架
CN219565251U (zh) 车辆前舱加强梁及车辆
CN111055927A (zh) 用于车辆的挡泥板
CN217396653U (zh) 车辆的减震器座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220077U (zh) 一种车辆机罩锁的加强支架及车辆
CN215042618U (zh) 一种前下防护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2

Address after: Susong Road West and Shenzhen Road North,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lai (Anhui) Hold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30 Floor of Yihe Building, No. 1 Kangle Plaza, Central, Hong 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NIO NEXTEV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