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09932U - 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09932U
CN209909932U CN201920770620.1U CN201920770620U CN209909932U CN 209909932 U CN209909932 U CN 209909932U CN 201920770620 U CN201920770620 U CN 201920770620U CN 209909932 U CN209909932 U CN 2099099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chamber
secondary combustion
chamber body
hazardous waste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7062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亚军
曹占强
戴小东
张建灿
夏杨
孟书建
吴鹄
刘明达
宗宇坤
杨槟赫
左根亮
张文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First Crea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First Crea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First Crea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First Creation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7062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099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099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099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cineration Of Wast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属于焚烧系统技术领域,包括二燃室本体和二次风口,所述二燃室本体包括相连通的连接部和燃烧部,所述二次风口设有多个,且多个二次风口沿着燃烧部的外围均布,所述二次风口处设有进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包括与风机连通的进风管和导管,所述导管的一端与进风管连通,其另一端作为输出端,且输出端与二燃室本体径向夹角为30°‑35°,通过优选导管的输出端与二燃室本体径向夹角,提高二燃室本体内气体湍流度,既提高了未燃尽烟气在二燃室内的焚烧时间,又促使使未燃尽烟气与氧气充分混合,保证高效焚烧和有害气体的彻底分解,焚烧效率高,污染小,同时,自动泄压组件有助于保证二燃室的安全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焚烧系统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这些废弃物多数属于危险废弃物,而焚烧技术是最有效、最彻底、热值回用效率最高的危险废弃物处理技术。目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通常采用两级燃烧方式,即“回转窑+二燃室”方式。回转窑为一燃室。一燃室燃烧固体,二燃室燃烧气。危险废物进入回转窑后在预定温度条件下经过干燥、热解、燃烧,固体燃尽灰渣从窑尾排出;热解所产生的气体进入二燃室充分燃烧,可有效地处理了有毒有害气体,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特别是二噁英的产生,并产生更多的热量随烟气排出二燃室。但是,在此过程中,很多的烟气在二燃室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燃烧,会产生有害物质,从而被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种种不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提出一种满足危险废弃物焚烧要求,焚烧过程安全、稳定、可靠,焚烧效率高的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包括二燃室本体和二次风口,所述二燃室本体包括相连通的连接部和燃烧部,所述连接部位于二燃室本体的底部,且连接部的横截面呈方形,所述燃烧部位于连接部上方,且燃烧部呈圆柱状,所述二次风口设有多个,且多个二次风口沿着燃烧部的外围均布,所述二次风口处设有进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包括与风机连通的进风管和导管,所述导管的一端沿着竖直方向设置并与进风管连通,其另一端作为输出端,所述输出端贯穿二燃室本体的侧壁并延伸至二燃室内部,且输出端与二燃室本体径向夹角为30°-35°。
进一步,所述输出端的末端设有坡口。
进一步,所述二燃室本体的底部设有检修口、观察口和出渣口,其顶部设有烟气口。
进一步,所述二燃室本体的顶部还设有防爆应急排放口。
进一步,所述防爆应急排放口处设有自动泄压组件,所述自动泄压组件包括翻板门、连接件、气弹簧和配重砝码,所述气弹簧沿着二燃室本体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翻板门的上方设有与其连接的盖板,所述连接件为折角结构,其一端与盖板固连,其另一端与气弹簧的活塞杆连接,且连接杆的折角处通过安装座与二燃室本体连接,所述配重砝码通过连接杆与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所述气弹簧的压力缸通过固定座与二燃室本体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杆与连接件远离翻板门的一端固连。
进一步,所述二燃室本体上还设有燃烧器接口,且燃烧器接口非正对二燃室本体的中心设置。
进一步,所述燃烧器接口位于燃烧部,且燃烧器接口与燃烧部径向夹角为11°-15°。
进一步,所述燃烧器接口设有2个,且2个燃烧器接口非正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优选导管的输出端与二燃室本体径向夹角,提高二燃室本体内气体湍流度,既提高了未燃尽烟气在二燃室内的焚烧时间,又促使使未燃尽烟气与氧气充分混合,保证高效焚烧和有害气体的彻底分解,焚烧效率高,污染小,同时,当二燃室本体内部气体压力达到临界排放气压时,自动泄压组件使气体压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临界排放气压以下,保证二燃室的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剖视图;
图4是自动泄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二燃室本体、101-连接部、102-燃烧部、2-烟气口、3-防爆应急排放口、4-观察口、5-出渣口、6-烟气进口、7-进风组件、701-进风管、702-导管、703-坡口、8-自动泄压组件、9-燃烧器接口、10-翻板门、11-盖板、12-气弹簧、13-连接件、14-配重砝码、15-安装座、16-连接杆、17-固定座、18-温度传感器、19-检修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它类同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以下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词,例如“上”“下”“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词是用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创造。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包括二燃室本体1,所述二燃室本体1包括相连通的连接部101和燃烧部102,所述连接部101位于二燃室本体1的底部,且连接部101的横截面呈方形,以便与回转窑连接,回转窑产生的气体、烟气及未燃尽烟气经烟气进口6进入连接部101中,所述燃烧部102位于连接部101上方,且燃烧部呈圆柱状。同时,所述二燃室本体1的底部设有检修口19、观察口4和出渣口5,其顶部设有烟气口2。
燃烧部102的外围均布多个二次风口,如图2所示,所述二次风口处设有进风组件7,具体的,所述进风组件7包括与风机连通的进风管701和导管702,所述进风管701与二燃室本体1固连,所述导管702的一端沿着竖直方向设置并与进风管701连通,其另一端作为输出端,所述输出端贯穿二燃室本体1的侧壁并延伸至二燃室内部。也就是说,图2中箭头方向表示加热空气的出风方向,加热空气经进风组件7进入二燃室本体1内部,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同时,所述输出端的末端设有坡口703,且输出端与二燃室本体1径向夹角为30°-35°,促使二燃室本体1内部的气体形成较高的湍流度,提高了未燃尽烟气在二燃室本体1内部的焚烧时间,还使未燃尽烟气与氧气的混合更加充分,保证高效焚烧和有害气体的彻底分解。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二燃室本体1的顶部还设有防爆应急排放口3,同时,所述防爆应急排放口处设有自动泄压组件8。具体的,所述自动泄压组件8包括翻板门10、连接件13、气弹簧12和配重砝码14,所述气弹簧12沿着二燃室本体1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翻板门10的上方设有与其连接的盖板11,所述连接件13为折角结构,其一端与盖板11固连,其另一端与气弹簧12的活塞杆连接,且连接杆13的折角处通过安装座15与二燃室本体1连接,所述配重砝码14通过连接杆16与连接件13远离翻板门10的一端固连,也就是说,配重砝码14、气弹簧12位于连接杆13折角处的同侧。所述气弹簧12的压力缸通过固定座17与二燃室本体1连接,以提高气弹簧12的稳定性。初始状态下,气弹簧12的活塞杆处于伸长状态,在自身重力及气弹簧12的作用下,翻板门10盖住防爆应急排放口3,此时,防爆应急排放口3处于关闭状态,保证二燃室本体1内部的气体不外漏。当二燃室本体1内部气体压力达到临界排放气压时,气体对翻板门10产生向上的作用力,气弹簧12的活塞杆回缩,翻板门10远离防爆应急排放口3,此时,防爆应急排放口3处于打开状态,使二燃室本体1内部的气压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临界排放气压以下,气弹簧12的活塞杆回位,防爆应急排放口3自动关闭,保证二燃室的安全运行。此外,调节配重砝码14的配重量可调节临界排放气压。
此外,为了提高二燃室本体1内部的温度,所述二燃室本体1上还设有燃烧器接口9,如图3所示,燃烧器接口9非正对二燃室本体1的中心设置。作为优选,所述燃烧器接口9位于燃烧部102,且燃烧器接口9与燃烧部102径向夹角为11°-15°。本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器接口9设有2个,且2个燃烧器接口9非正对设置,也就是说,2个燃烧器接口9错位设置,以避免损坏燃烧器。同时,烟气口2处设有温度传感器18,以检测烟气口2处的烟气温度,为烟气的后续处理提供参考。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包括二燃室本体和二次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燃室本体包括相连通的连接部和燃烧部,所述连接部位于二燃室本体的底部,且连接部的横截面呈方形,所述燃烧部位于连接部上方,且燃烧部呈圆柱状,所述二次风口设有多个,且多个二次风口沿着燃烧部的外围均布,所述二次风口处设有进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包括与风机连通的进风管和导管,所述导管的一端沿着竖直方向设置并与进风管连通,其另一端作为输出端,所述输出端贯穿二燃室本体的侧壁并延伸至二燃室内部,且输出端与二燃室本体径向夹角为30°-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的末端设有坡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燃室本体的底部设有检修口、观察口和出渣口,其顶部设有烟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燃室本体的顶部还设有防爆应急排放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应急排放口处设有自动泄压组件,所述自动泄压组件包括翻板门、连接件、气弹簧和配重砝码,所述气弹簧沿着二燃室本体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翻板门的上方设有与其连接的盖板,所述连接件为折角结构,其一端与盖板固连,其另一端与气弹簧的活塞杆连接,且连接杆的折角处通过安装座与二燃室本体连接,所述配重砝码通过连接杆与连接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弹簧的压力缸通过固定座与二燃室本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与连接件远离翻板门的一端固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燃室本体上还设有燃烧器接口,且燃烧器接口非正对二燃室本体的中心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接口位于燃烧部,且燃烧器接口与燃烧部径向夹角为11°-1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接口设有2个,且2个燃烧器接口非正对设置。
CN201920770620.1U 2019-05-27 2019-05-27 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 Active CN2099099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70620.1U CN209909932U (zh) 2019-05-27 2019-05-27 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70620.1U CN209909932U (zh) 2019-05-27 2019-05-27 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09932U true CN209909932U (zh) 2020-01-07

Family

ID=69050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70620.1U Active CN209909932U (zh) 2019-05-27 2019-05-27 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099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1444A (zh) * 2019-05-27 2019-08-02 北京首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1444A (zh) * 2019-05-27 2019-08-02 北京首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09932U (zh) 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
CN106247341B (zh) 半气化垃圾焚烧炉
CN108895464B (zh) 一种二次进风型垃圾焚烧炉
CN200972109Y (zh) 一种烟尘二次燃烧锅炉
CN202057030U (zh) 一种常压立式锅炉
CN201434393Y (zh) 一种防爆管
CN212361995U (zh) 一种新型返料风机
CN205746861U (zh) 垃圾气化焚烧炉
CN210291812U (zh) 一种锅炉
CN110081444A (zh) 一种危险废物焚烧系统的二燃室
CN220436531U (zh) 一种废气燃烧炉
CN212456813U (zh) 一种燃生物质半气化室燃蒸汽锅炉
CN215675220U (zh) 一种自蓄热环保焚烧炉
CN216869219U (zh) 一种节能环保的梭式窑
CN213395382U (zh) 一种高效抗结渣低排放生物质锅炉
CN214949035U (zh) 一种医疗废弃物燃烧炉喷燃装置
CN110017504A (zh) 两用节能环保回风炉
CN214619471U (zh) 一种新型燃油蒸汽锅炉
CN219318444U (zh) 用于焚烧炉二燃室的扰流结构
CN201706517U (zh) 蓄热式废气焚烧炉
CN211739110U (zh) 一种热能回收装置
CN219368362U (zh) 具有高效燃烧及低氮烟气排放的加热炉
CN216281425U (zh) 一种垃圾焚烧炉
CN220601503U (zh) 一种圆柱体燃烧室
CN220436475U (zh) 一种燃生物质锅壳蒸汽锅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