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57110U - 一种取暖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取暖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57110U
CN209857110U CN201920558630.9U CN201920558630U CN209857110U CN 209857110 U CN209857110 U CN 209857110U CN 201920558630 U CN201920558630 U CN 201920558630U CN 209857110 U CN209857110 U CN 209857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rnace body
heat
waste
heating
furn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5863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俊华
计根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Jiny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Jiny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Jiny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Jiny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5863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571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57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571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暖炉。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上炉体直径大于所述下炉体直径的结构,同时辅以湍流组件在炉体的燃烧区进行辅助,使得下炉体内形成高温高速燃烧,而上炉体直径大于下炉体,在上路体内形成低温低速燃烧,高温高速与低温低速湍流燃烧两种模式搭配,使炉子超低排放,炉体采用循环水降温,热水管内的热水可对室内进行采暖,其形成了多面的采热构造高效节能,本实用新型取暖炉可烧任何可燃介质,在不超过该炉负荷,可确保炉体内的可燃介质完全燃烧,可确保无烟无味,完全避免炉体以及烟囱内的烟灰堆积,炉体通过循环水降温,将热量完全应用在取暖设备中,热效率利用率可达到95‑100%。

Description

一种取暖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取暖炉。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取暖炉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取暖炉,即直筒散热式取暖炉,这种取暖炉因其构造简单,造价低被广泛使用,这种取暖炉仅限于单个房间的取暖,且浪费能源,热效率利用率仅达20~30%,还极不卫生,易引起煤气中毒。另一种是水暖式取暖炉,热效率利用率略高于传统取暖炉,这种取暖炉可同时在多个房间取暖且比较卫生,缺点是需要使用价格较高的蜂窝煤,且会对其他可燃介质燃烧不充分,极易在炉体以及烟囱内沉积烟灰,影响取暖效率,清理炉体,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高温高速与低温低速湍流燃烧两种模式搭配,完全避免炉体以及烟囱内的烟灰堆积的取暖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取暖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包括上炉体和下炉体,所述上炉体直径大于所述下炉体直径,所述上炉体设置在所述下炉体上,所述上炉体顶部设置有用于排出废气的排气管,所述下炉体底部设置有炉底;
还包括安装在炉体上的、至少一组环绕着炉体的热水管,所述热水管与水暖设备连接,所述热水管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炉体内壁上设置有湍流组件。
进一步,所述湍流组件包括多个进风管以及风机,多个进风管均匀设置在所述炉体的内壁上,所述风机通过管路与所述进风管连接。
进一步,每个所述进风管的管端均朝向所述炉体的中心线。
进一步,所述上炉体与所述下炉体的直径比为1.05-2.5。
进一步,还包括余热回收器,所述余热回收器设置在所述排气管上,所述余热回收器将排气管内的气体热量进行回收。
进一步,所述余热回收器包括多个传热单元以及与所述传热单元连接的余热输送单元,相邻传热单元相互错开分布,所述排气管与所述传热单元之间设置有出风口。
进一步,所述传热单元包括导热支架以及翅片,所述相邻导热支架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形成流体通道,所述翅片垂直设置在所述导热支架,使通过的排气管内的气流形成平行流。
进一步,所述余热输送单元包括余热气道和余热水管,所述余热气道包覆在所述排气管外壁上,所述余热气道上设置有鼓风机;所述余热水管上设有冷水进口管和热水出口管,热水出口管通过管道与一保温热水箱相连,在冷水进口管的管道上还设有一循环水泵。
进一步,所述炉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以阵列排布的形式设置在炉膛的外侧壁上,所述上炉体和下炉体侧壁和导热板均采用导热金属制成。
进一步,还包括排废组件,所述排废组件包括排废斗,所述排废斗设置在所述炉底下方,用以装载燃烧产生的废渣,所述排废斗底部设置有排废筒,所述排废筒内设置有用以推送燃烧废渣的排废部件,所述排废筒另一端与所述下炉体上的排废口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上炉体直径大于所述下炉体直径的结构,同时辅以湍流组件在炉体的燃烧区进行辅助,使得下炉体内形成高温高速燃烧,而上炉体直径大于下炉体,在上路体内形成低温低速燃烧,高温高速与低温低速湍流燃烧两种模式搭配,使炉子超低排放,炉体采用循环水降温,热水管内的热水可对室内进行采暖,其形成了多面的采热构造高效节能,本实用新型取暖炉可烧任何可燃介质,在不超过该炉负荷,可确保炉体内的可燃介质完全燃烧,可确保无烟无味,完全避免炉体以及烟囱内的烟灰堆积,炉体通过循环水降温,将热量完全应用在取暖设备中,热效率利用率可达到95-10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取暖炉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上炉体;2、下炉体;3、进风管;4、热水管;5、排气管;51、翅片;52、导热支架;53、余热水管;54、保温热水箱;55、余热气道;6、排废斗;61、排废驱动器;62、活塞;63、排废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所示,一种取暖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包括上炉体1和下炉体2,所述上炉体1直径大于所述下炉体2直径,所述上炉体1设置在所述下炉体2上,所述上炉体1顶部设置有用于排出废气的排气管5,所述下炉体2底部设置有炉底;
还包括安装在炉体上的、至少一组环绕着炉体的热水管4,所述热水管4与水暖设备连接,所述热水管4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炉体内壁上设置有湍流组件。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上炉体1直径大于所述下炉体2直径的结构,同时辅以湍流组件在炉体的燃烧区进行辅助,使得下炉体2内形成高温高速燃烧,而上炉体1直径大于下炉体2,在上路体内形成低温低速燃烧,高温高速与低温低速湍流燃烧两种模式搭配,使炉子超低排放,炉体采用循环水降温,热水管4内的热水可对室内进行采暖,其形成了多面的采热构造高效节能,本实用新型取暖炉可烧任何可燃介质,在不超过该炉负荷,可确保炉体内的可燃介质完全燃烧,可确保无烟无味,完全避免炉体以及烟囱内的烟灰堆积,炉体通过循环水降温,将热量完全应用在取暖设备中,热效率利用率可达到95-100%。
所述湍流组件包括多个进风管3以及风机,多个进风管3均匀设置在所述炉体的内壁上,所述风机通过管路与所述进风管3连接。
每个所述进风管3的管端均朝向所述炉体的中心线。
通过进风管3的进风和燃烧区的火焰可使得炉内达到湍流效应,有利于改善炉缸工作状态,提高炉体热能利用率,可使得炉体内进行高温、快速燃烧,减少产生渣量,可降低炉渣带走热量损失;同时相应增加热水管4内的热水产量,降低炉体的热损失。
所述上炉体1与所述下炉体2的直径比为1.05-2.5。
还包括余热回收器,所述余热回收器设置在所述排气管5上,所述余热回收器将排气管5内的气体热量进行回收。
所述余热回收器包括多个传热单元以及与所述传热单元连接的余热输送单元,相邻传热单元相互错开分布,所述排气管5与所述传热单元之间设置有出风口。
所述传热单元包括导热支架52以及翅片51,所述相邻导热支架52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形成流体通道,所述翅片51垂直设置在所述导热支架52,使通过的排气管5内的气流形成平行流。
所述余热输送单元包括余热气道55和余热水管534,所述余热气道55包覆在所述排气管5外壁上,所述余热气道55上设置有鼓风机;所述余热水管534上设有冷水进口管和热水出口管,热水出口管通过管道与一保温热水箱54相连,在冷水进口管的管道上还设有一循环水泵。
余热回收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能够充分利用排气管5中的余热,同时可保证排气管5内的流量及风速,采用翅片51的传热效率始终处于较理想状态、余热的回收率高、制造成本低,同时节约了能源,降低了取暖的成本,同时解决了对环境造成的热污染问题。
所述炉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以阵列排布的形式设置在炉膛的外侧壁上,所述上炉体1和下炉体2侧壁和导热板均采用导热金属制成。
导热板不仅增加了炉身强度,体改炉体的耐用,同时可将炉体内的热量传递给热水管4内,进一步提高炉内的热转换,保证取暖高效。
还包括排废组件,所述排废组件包括排废斗6,所述排废斗6设置在所述炉底下方,用以装载燃烧产生的废渣,所述排废斗6底部设置有排废筒63,所述排废筒63内设置有用以推送燃烧废渣的排废部件,所述排废筒63另一端与所述下炉体2上的排废口相通。
所述排废部件包括活塞62以及排废驱动器61,所述活塞62与外形与所述排废筒63内径相同,所述排废驱动器61与所述活塞62驱动连接,所述排废驱动器61带动所述活塞62在所述排废筒63内做往复运动。
本实用新型中的排废驱动器61均可以为液压装置、气动装置、伺服电机(驱动螺杆、凸轮等方式提供往复运动)等提供动力。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取暖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包括上炉体和下炉体,所述上炉体直径大于所述下炉体直径,所述上炉体设置在所述下炉体上,所述上炉体顶部设置有用于排出废气的排气管,所述下炉体底部设置有炉底;
还包括安装在炉体上的、至少一组环绕着炉体的热水管,所述热水管与水暖设备连接,所述热水管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炉体内壁上设置有湍流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湍流组件包括多个进风管以及风机,多个进风管均匀设置在所述炉体的内壁上,所述风机通过管路与所述进风管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炉,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进风管的管端均朝向所述炉体的中心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炉体与所述下炉体的直径比为1.05-2.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余热回收器,所述余热回收器设置在所述排气管上,所述余热回收器将排气管内的气体热量进行回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器包括多个传热单元以及与所述传热单元连接的余热输送单元,相邻传热单元相互错开分布,所述排气管与所述传热单元之间设置有出风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单元包括导热支架以及翅片,所述相邻导热支架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形成流体通道,所述翅片垂直设置在所述导热支架,使通过的排气管内的气流形成平行流。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输送单元包括余热气道和余热水管,所述余热气道包覆在所述排气管外壁上,所述余热气道上设置有鼓风机;所述余热水管上设有冷水进口管和热水出口管,热水出口管通过管道与一保温热水箱相连,在冷水进口管的管道上还设有一循环水泵。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以阵列排布的形式设置在炉膛的外侧壁上,所述上炉体和下炉体侧壁和导热板均采用导热金属制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废组件,所述排废组件包括排废斗,所述排废斗设置在所述炉底下方,用以装载燃烧产生的废渣,所述排废斗底部设置有排废筒,所述排废筒内设置有用以推送燃烧废渣的排废部件,所述排废筒另一端与所述下炉体上的排废口相通。
CN201920558630.9U 2019-04-23 2019-04-23 一种取暖炉 Active CN2098571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58630.9U CN209857110U (zh) 2019-04-23 2019-04-23 一种取暖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58630.9U CN209857110U (zh) 2019-04-23 2019-04-23 一种取暖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57110U true CN209857110U (zh) 2019-12-27

Family

ID=68938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58630.9U Active CN209857110U (zh) 2019-04-23 2019-04-23 一种取暖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571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5848A (zh) * 2020-04-09 2020-07-17 苏州金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温燃烧炉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5848A (zh) * 2020-04-09 2020-07-17 苏州金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温燃烧炉
CN111425848B (zh) * 2020-04-09 2021-11-30 苏州金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温燃烧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76829A (zh) 一种废热回收集成小炒灶
CN209857110U (zh) 一种取暖炉
CN201028951Y (zh) 物料干燥机组
CN101865619B (zh) 一种喷涂/喷漆生产线专用独立热管节能加热/换热系统
CN107763680A (zh) 一种废热转化集成大锅灶
CN200975836Y (zh) 新型干燥设备供热装置
CN107062599A (zh) 一种可用再生燃油与生物质燃料的环保热风炉
CN203024409U (zh) 环保型导热油循环加热器
CN204388690U (zh) 不锈钢热交换器管板单元
CN211147307U (zh) 一种立体蓄热式燃气加热炉
CN203533872U (zh) 生物质双烟道反烧水暖供热装置
CN110220214A (zh) 一种取暖炉
CN209196896U (zh) 燃烧换热器
CN201331180Y (zh) 小型引风式间接加热热风炉
CN202350080U (zh) 热管式空气预热器
CN2919159Y (zh) 导热油加温炉
CN219828798U (zh) 一种水冷燃烧锅壳式蒸汽锅炉
CN216013264U (zh) 一种耐火试验炉液体介质节能换热装置
CN210568551U (zh) 节能锅炉低温空气预热器
CN2199440Y (zh) 高温热管气-气换热器
CN201448980U (zh) 燃烧直接换热装置
CN216384217U (zh) 一种热转换器
CN103206787A (zh) 环保型导热油循环加热器
CN211822343U (zh) 一种高效节能生物质锅炉
CN201093852Y (zh) 节能型紫菜干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