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53595U - 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53595U
CN209853595U CN201920647074.2U CN201920647074U CN209853595U CN 209853595 U CN209853595 U CN 209853595U CN 201920647074 U CN201920647074 U CN 201920647074U CN 209853595 U CN209853595 U CN 2098535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olley
lower trolley
pulley block
lifting
changing pull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4707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强
郭树旺
赵迎九
郑雪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dian Lank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4707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535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535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5359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rriers, Traveling Bodies, And Overhead Traveling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高效集装箱装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包括下小车、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且下小车、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均设于岸桥上,下小车起升系统带动下小车的吊具起降,下小车行走系统牵引下小车沿着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方向行走;下小车倒挂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轨道上,且上小车起吊集装箱能够通过下小车。本实用新型在传统岸桥一部作业小车基础上,在原岸桥大梁的外侧增加一部下小车、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并对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实现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高效集装箱装卸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为传统单小车岸桥,采用单小车装卸集装箱的方式,单机装卸效率达到极限,仍不能满足码头对装卸效率的要求。在面对大型集装箱船时,多采用增加岸桥作业数量的方式提高船时装卸效率,受制于岸桥作业间距,简单增加岸桥作业数量已不能满足船运客户对船时效率的需求。若是直接将传统单小车岸桥废弃,新建更换更先进的岸桥系统,则面临着巨额投资成本以及现有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为了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传统岸桥装卸效率,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对传统岸桥进行升级改造,将其改造成上下小车结构,此时亟需设计一种与岸桥相匹配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在传统岸桥一部作业小车基础上,在原岸桥大梁的外侧增加一部下小车、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并对岸桥大梁进行改造,实现岸桥两部小车在空间位置上交叉穿越,时间上重叠,装卸效率翻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内侧轨道上行走有上小车。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包括下小车、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且下小车、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均设于岸桥上,下小车起升系统带动下小车的吊具起降,下小车行走系统牵引下小车沿着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方向行走;下小车倒挂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轨道上,且上小车起吊集装箱能够通过下小车。本实用新型用于传统岸桥的升级改造中,在两个原有箱型梁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增加承轨梁并铺设外侧轨道,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具体的,设计了新型的下小车系统,使得下小车的吊具能够实现起降,使得下小车能够行走。通过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
前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下小车起升系统包括下小车起升机构和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机构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带动下小车的吊具起降。下小车起升机构置于岸桥机房内,下小车起升机构包括下小车起升机构A、下小车起升机构B和浮动联轴节,下小车起升机构A与下小车起升机构B之间通过浮动联轴节相连,其中浮动联轴节水平设于上小车起升机构的后方,下小车起升机构A和下小车起升机构B分别设于上小车起升机构的左侧和右侧。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和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下小车起升机构A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带动下小车的吊具起降,同时下小车起升机构B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带动下小车的吊具起降。其中浮动联轴节的设置可以保证下小车起升机构A、下小车起升机构B运行同步,防止两个机构运行不同步导致带动的下小车吊具发生倾转问题,这是下小车起升机构的一大创新;另外,由于岸桥机房的空间有限,为了安置新增的下小车起升机构A、下小车起升机构B,还不需要新建机房、降低改造成本,浮动联轴节起到很好地连贯作用,将浮动联轴节小尺寸设置,左右分别连接下小车起升机构A与下小车起升机构B,充分利用原有岸桥机房的剩余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能保证新增下小车稳定运行。具体的,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A包括起升卷筒A、电机、减速器,其中电机的一侧同轴连接有减速器,电机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起升卷筒A;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B包括起升卷筒B、电机、减速器,其中电机的一侧同轴连接有减速器,电机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起升卷筒B。
前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所述下小车包括凹形车架、移动小车、车轮,其中车轮设于凹形车架的顶部两侧,且车轮滚动设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轨道上,所述凹形车架的底部设有移动小车,所述移动小车的下方连接有吊具。下小车设计了凹形车架,凹形车架在空间上形成凹形的半封闭空间,该空间足以使上小车吊集装箱通过而不干涉;相比新型岸桥下小车的U形车架,本结构无需改变双梯形四轨道大梁位置即可实现上小车在凹形下小车空间中的穿越,节省投资。其中的移动小车用于承载吊具,移动小车可以在凹形车架上移动。
前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凹形车架底部铺设有移动小车轨道,移动小车包括车本体和行走轮,行走轮安装于车本体的底部两侧,行走轮滚动设于移动小车轨道上。
前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所述凹形车架包括横向车架、第一竖向车架组、第二竖向车架组,其中横向车架的一端与第一竖向车架组的端部连接,横向车架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车架组的端部连接,第一竖向车架组、第二竖向车架组的结构以横向车架中部为轴呈对称布置。第一竖向车架组包括第一竖向杆和第二竖向杆;第二竖向车架组也包括第一竖向杆和第二竖向杆;车轮设于第一竖向杆的顶端,第一竖向杆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杆的端部连接,第二竖向杆远离第一竖向杆的一端与横向车架连接。该种布置方式不必对传统岸桥的大梁间距进行改动,在升级改造成本较低的前提下便能实现上小车与下小车之间的交叉穿越运行,还能避免干涉状况的发生。
前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还包括第一改向滑轮组、第二改向滑轮组、第三改向滑轮组、第四改向滑轮组、第五改向滑轮组、第六改向滑轮组、第七改向滑轮组、第八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安装在第一竖向车架组的第一竖向杆顶部,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安装在第一竖向车架组的第一竖向杆与第一竖向车架组的第二竖向杆相交处,所述横向车架上从左到右依次布置有第三改向滑轮组、第四改向滑轮组、第五改向滑轮组、第六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七改向滑轮组安装在第二竖向车架组的第一竖向杆与第二竖向车架组的第二竖向杆相交处,所述第八改向滑轮组安装在第二竖向车架组的第一竖向杆顶部。
前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包括安装在岸桥上的第一岸桥改向滑轮组,还包括第一改向滑轮组、第二改向滑轮组、第三改向滑轮组、第四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安装在下小车的吊具上的吊具滑轮A,还包括安装在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上的岸桥滑轮A。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包括起升钢丝绳,还包括安装在岸桥上的第二岸桥改向滑轮组,还包括第五改向滑轮组、第六改向滑轮组、第七改向滑轮组、第八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安装在下小车的吊具上的吊具滑轮B,还包括安装在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上的岸桥滑轮B。起升钢丝绳的一端缠绕在下小车起升机构B上,起升钢丝绳的另一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二岸桥改向滑轮组,然后绕过第八改向滑轮组、第七改向滑轮组、第六改向滑轮组、第五改向滑轮组、吊具滑轮B后绕到岸桥滑轮B上,然后绕过岸桥滑轮A,然后绕过第一改向滑轮组、第二改向滑轮组、第三改向滑轮组、第四改向滑轮组、吊具滑轮A后绕到第一岸桥改向滑轮组上,最后缠绕在下小车起升机构A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下小车起升机构和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特殊的结构设计,使得下小车起升机构、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与上小车起升机构、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有效错开,互不干扰。
前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第一竖向杆与外侧轨道纵向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一竖向杆与第二竖向杆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二竖向杆与横向车架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者直角。该种布置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凹形车架的承载能力,且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好。
前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所述凹形车架的顶部还安装有水平导向轮组,所述水平导向轮组设于车轮的外侧;所述水平导向轮组包括水平轮和转动轴,水平轮同轴套设于转动轴上,且能够绕转动轴转动。其中水平导向轮组能够防止下小车的车轮跑偏,还能降低外侧轨道的磨损。具体的,水平导向轮组会在下小车发生侧偏时,抵触在车轮的外侧,利用反向力来纠正车轮的侧偏。另外,当下小车偏离外侧轨道时,水平轮绕着转动轴在外侧轨道的侧面转动,能够减小摩擦,降低外侧轨道的磨损。
前述新型的下小车系统,所述水平轮呈倒喇叭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本实用新型用于传统岸桥的升级改造中,在两个原有箱型梁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外侧增加承轨梁并铺设外侧轨道,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双小车相互穿越、作业灵活,可单小车作业,也可双小车同时作业。
2、浮动联轴节的设置可以保证下小车起升机构A、下小车起升机构B运行同步,防止两个机构运行不同步导致带动的下小车吊具发生倾转问题,这是下小车起升机构的一大创新;另外,由于岸桥机房的空间有限,为了安置新增的下小车起升机构A、下小车起升机构B,还不需要新建机房、降低改造成本,浮动联轴节起到很好地连贯作用,将浮动联轴节小尺寸设置,左右分别连接下小车起升机构A与下小车起升机构B,充分利用原有岸桥机房的剩余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能保证新增下小车稳定运行。
3、两部小车上下布置,其中下小车设计了凹形车架,凹形车架在空间上形成凹形的半封闭空间,该空间足以使上小车吊集装箱通过而不干涉;相比新型岸桥下小车的U形车架,本结构不必对传统岸桥的大梁间距进行改动,在升级改造成本较低的前提下便能实现上小车与下小车之间的交叉穿越运行,还能避免干涉状况的发生。通过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可与下小车在空间上交叉穿越,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较传统单小车岸桥效率提升1.5倍以上。以较低的升级改造投入,就可完成相当于两台岸桥的装卸效率水平,降低港口投资。
4、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下小车起升机构和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特殊的结构设计,使得下小车起升机构、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与上小车起升机构、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有效错开,互不干扰。其中水平导向轮组能够防止下小车的车轮跑偏,还能降低外侧轨道的磨损。具体的,水平导向轮组会在下小车发生侧偏时,抵触在车轮的外侧,利用反向力来纠正车轮的侧偏。另外,当下小车偏离外侧轨道时,水平轮绕着转动轴在外侧轨道的侧面转动,能够减小摩擦,降低外侧轨道的磨损。
5、移动小车用于承载吊具,移动小车可以在凹形车架上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改造岸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小车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小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岸桥机房布置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水平导向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含义:1-双梯形四轨道大梁,2-上小车,3-下小车,4-横向车架,5-凹形车架,6-移动小车,7-水平导向轮组,8-第一竖向车架组,9-第二竖向车架组,10-车本体,12-集装箱,13-车轮,14-吊具,15-外侧轨道,16-内侧轨道,17-行走轮,18-水平轮,19-第一竖向杆,20-第二竖向杆,21-转动轴,24-岸桥机房,27-下小车起升机构,29-下小车起升机构A,30-下小车起升机构B,31-浮动联轴节,32-上小车起升机构,33-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34-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35-起升钢丝绳,36-第一岸桥改向滑轮组,37-第二岸桥改向滑轮组,38-岸桥滑轮A,39-岸桥滑轮B,40-吊具滑轮A,41-吊具滑轮B,101-第一改向滑轮组,102-第二改向滑轮组,103-第三改向滑轮组,104-第四改向滑轮组,105-第五改向滑轮组,106-第六改向滑轮组,107-第七改向滑轮组,108-第八改向滑轮组。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如图1-图7所示,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内侧轨道16上行走有上小车2。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包括下小车3、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且下小车3、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均设于岸桥上,下小车起升系统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14起降,下小车行走系统牵引下小车3沿着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方向行走;下小车3倒挂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轨道15上,且上小车2起吊集装箱12能够通过下小车3。本实用新型用于传统岸桥的升级改造中,在两个原有箱型梁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增加承轨梁并铺设外侧轨道15,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3。具体的,设计了新型的下小车系统,使得下小车3的吊具14能够实现起降,使得下小车3能够行走。通过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2可与下小车3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
实施例2:如图1-图7所示,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内侧轨道16上行走有上小车2。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包括下小车3、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且下小车3、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均设于岸桥上,下小车起升系统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14起降,下小车行走系统牵引下小车3沿着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方向行走;下小车3倒挂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轨道15上,且上小车2起吊集装箱12能够通过下小车3。本实用新型用于传统岸桥的升级改造中,在两个原有箱型梁外侧各增加两块板,形成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增加承轨梁并铺设外侧轨道15,用于承载新增倒挂的下小车3。具体的,设计了新型的下小车系统,使得下小车3的吊具14能够实现起降,使得下小车3能够行走。通过巧妙设置下小车空间结构,改造后的岸桥上小车2可与下小车3在空间上交叉穿越,互不干扰,岸桥由一部小车作业变为两部小车作业,极大提高岸桥的作业效率。
进一步的,下小车起升系统包括下小车起升机构27和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机构27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14起降。下小车起升机构27置于岸桥机房24内,下小车起升机构27包括下小车起升机构A29、下小车起升机构B30和浮动联轴节31,下小车起升机构A29与下小车起升机构B30之间通过浮动联轴节31相连,其中浮动联轴节31水平设于上小车起升机构32的后方,下小车起升机构A29和下小车起升机构B30分别设于上小车起升机构32的左侧和右侧。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33和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34,下小车起升机构A29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33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14起降,同时下小车起升机构B30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34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14起降。其中浮动联轴节31的设置可以保证下小车起升机构A29、下小车起升机构B30运行同步,防止两个机构运行不同步导致带动的下小车吊具14发生倾转问题,这是下小车起升机构27的一大创新;另外,由于岸桥机房24的空间有限,为了安置新增的下小车起升机构A29、下小车起升机构B30,还不需要新建机房、降低改造成本,浮动联轴节31起到很好地连贯作用,将浮动联轴节31小尺寸设置,左右分别连接下小车起升机构A29与下小车起升机构B30,充分利用原有岸桥机房24的剩余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还能保证新增下小车稳定运行。具体的,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A29包括起升卷筒A、电机、减速器,其中电机的一侧同轴连接有减速器,电机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起升卷筒A;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B30包括起升卷筒B、电机、减速器,其中电机的一侧同轴连接有减速器,电机的另一侧轴连接有起升卷筒B。
进一步的,所述下小车3包括凹形车架5、移动小车6、车轮13,其中车轮13设于凹形车架5的顶部两侧,且车轮13滚动设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轨道15上,所述凹形车架5的底部设有移动小车6,所述移动小车6的下方连接有吊具14。下小车设计了凹形车架5,凹形车架5在空间上形成凹形的半封闭空间,该空间足以使上小车2吊集装箱12通过而不干涉;相比新型岸桥下小车的U形车架,本结构无需改变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位置即可实现上小车2在凹形下小车3空间中的穿越,节省投资。其中的移动小车6用于承载吊具14,移动小车6可以在凹形车架5上移动。凹形车架5底部铺设有移动小车轨道,移动小车6包括车本体10和行走轮17,行走轮17安装于车本体10的底部两侧,行走轮17滚动设于移动小车轨道上。
具体的,所述凹形车架5包括横向车架4、第一竖向车架组8、第二竖向车架组9,其中横向车架4的一端与第一竖向车架组8的端部连接,横向车架4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车架组9的端部连接,第一竖向车架组8、第二竖向车架组9的结构以横向车架4中部为轴呈对称布置。第一竖向车架组8包括第一竖向杆19和第二竖向杆20;第二竖向车架组9也包括第一竖向杆19和第二竖向杆20;车轮13设于第一竖向杆19的顶端,第一竖向杆19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杆20的端部连接,第二竖向杆20远离第一竖向杆19的一端与横向车架4连接。第一竖向杆19与外侧轨道15纵向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一竖向杆19与第二竖向杆20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二竖向杆20与横向车架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者直角。该种布置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凹形车架5的承载能力,且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好。该种布置方式不必对传统岸桥的大梁间距进行改动,在升级改造成本较低的前提下便能实现上小车2与下小车3之间的交叉穿越运行,还能避免干涉状况的发生。
进一步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还包括第一改向滑轮组101、第二改向滑轮组102、第三改向滑轮组103、第四改向滑轮组104、第五改向滑轮组105、第六改向滑轮组106、第七改向滑轮组107、第八改向滑轮组108,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101安装在第一竖向车架组8的第一竖向杆19顶部,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102安装在第一竖向车架组8的第一竖向杆19与第一竖向车架组8的第二竖向杆20相交处,所述横向车架4上从左到右依次布置有第三改向滑轮组103、第四改向滑轮组104、第五改向滑轮组105、第六改向滑轮组106,所述第七改向滑轮组107安装在第二竖向车架组9的第一竖向杆19与第二竖向车架组9的第二竖向杆20相交处,所述第八改向滑轮组108安装在第二竖向车架组9的第一竖向杆19顶部。
具体的,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33包括安装在岸桥上的第一岸桥改向滑轮组36,还包括第一改向滑轮组101、第二改向滑轮组102、第三改向滑轮组103、第四改向滑轮组104,还包括安装在下小车3的吊具14上的吊具滑轮A40,还包括安装在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上的岸桥滑轮A38。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34包括起升钢丝绳35,还包括安装在岸桥上的第二岸桥改向滑轮组37,还包括第五改向滑轮组105、第六改向滑轮组106、第七改向滑轮组107、第八改向滑轮组108,还包括安装在下小车3的吊具14上的吊具滑轮B41,还包括安装在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上的岸桥滑轮B39。起升钢丝绳35的一端缠绕在下小车起升机构B30上,起升钢丝绳35的另一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二岸桥改向滑轮组37,然后绕过第八改向滑轮组108、第七改向滑轮组107、第六改向滑轮组106、第五改向滑轮组105、吊具滑轮B41后绕到岸桥滑轮B39上,然后绕过岸桥滑轮A38,然后绕过第一改向滑轮组101、第二改向滑轮组102、第三改向滑轮组103、第四改向滑轮组104、吊具滑轮A40后绕到第一岸桥改向滑轮组36上,最后缠绕在下小车起升机构A29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下小车起升机构27和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特殊的结构设计,使得下小车起升机构27、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与上小车起升机构32、上小车起升缠绕系统有效错开,互不干扰。
进一步的,所述凹形车架5的顶部还安装有水平导向轮组7,所述水平导向轮组7设于车轮13的外侧;所述水平导向轮组7包括水平轮18和转动轴21,水平轮18同轴套设于转动轴21上,且能够绕转动轴21转动。所述水平轮18呈倒喇叭型。其中水平导向轮组7能够防止下小车3的车轮13跑偏,还能降低外侧轨道15的磨损。具体的,水平导向轮组7会在下小车3发生侧偏时,抵触在车轮13的外侧,利用反向力来纠正车轮13的侧偏。另外,当下小车3偏离外侧轨道15时,水平轮18绕着转动轴21在外侧轨道15的侧面转动,能够减小摩擦,降低外侧轨道15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可用于传统单小车的升级改造,以提高现有岸桥的装卸效率,无需新建岸桥。具体为:在改造后的新型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的外侧轨道上倒挂一个凹形下小车3,与布置在传统岸桥大梁内侧的上小车2有效错开,上小车2可以从下小车3中交叉穿越,互不干涉。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包括下小车3、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且下小车3、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均设于岸桥上,下小车起升系统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14起降,下小车行走系统牵引下小车3沿着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方向行走。下小车起升系统包括下小车起升机构27和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机构27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14起降。下小车起升机构27包括下小车起升机构A29、下小车起升机构B30和浮动联轴节31,下小车起升机构A29与下小车起升机构B30之间通过浮动联轴节31相连,保证下小车起升机构A29与下小车起升机构B30同步运行。该下小车3由凹形车架5、移动小车6等组成。其中凹形车架5在空间上形成凹形的半封闭空间,该空间足以使上小车2吊集装箱12通过而不干涉在传统岸桥改造中,相比U形车架,无需改变大梁位置,即可实现上小车2在凹形的下小车3空间中的穿越,节省投资。移动小车6位于凹形车架5底部,用于吊具14的横向微调。下小车3可以沿着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轨道15运动,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内侧轨道16上运动的上小车2空间上互相穿越,而不干涉,提高吊集装箱12效率。

Claims (10)

1.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改造传统岸桥大梁为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在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内侧轨道(16)上行走有上小车(2),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小车(3)、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且下小车(3)、下小车起升系统、下小车行走系统均设于岸桥上,下小车起升系统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14)起降,下小车行走系统牵引下小车(3)沿着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方向行走;下小车(3)倒挂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轨道(15)上,且上小车(2)起吊集装箱(12)能够通过下小车(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下小车起升系统包括下小车起升机构(27)和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下小车起升机构(27)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14)起降;
下小车起升机构(27)置于岸桥机房(24)内,下小车起升机构(27)包括下小车起升机构A(29)、下小车起升机构B(30)和浮动联轴节(31),下小车起升机构A(29)与下小车起升机构B(30)之间通过浮动联轴节(31)相连,其中浮动联轴节(31)水平设于上小车起升机构(32)的后方,下小车起升机构A(29)和下小车起升机构B(30)分别设于上小车起升机构(32)的左侧和右侧;
下小车起升缠绕系统包括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33)和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34),下小车起升机构A(29)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33)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14)起降,同时下小车起升机构B(30)通过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34)带动下小车(3)的吊具(14)起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3)包括凹形车架(5)、移动小车(6)、车轮(13),其中车轮(13)设于凹形车架(5)的顶部两侧,且车轮(13)滚动设于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外侧轨道(15)上,所述凹形车架(5)的底部设有移动小车(6),所述移动小车(6)的下方连接有吊具(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凹形车架(5)底部铺设有移动小车轨道,移动小车(6)包括车本体(10)和行走轮(17),行走轮(17)安装于车本体(10)的底部两侧,行走轮(17)滚动设于移动小车轨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车架(5)包括横向车架(4)、第一竖向车架组(8)、第二竖向车架组(9),其中横向车架(4)的一端与第一竖向车架组(8)的端部连接,横向车架(4)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车架组(9)的端部连接,第一竖向车架组(8)、第二竖向车架组(9)的结构以横向车架(4)中部为轴呈对称布置;第一竖向车架组(8)包括第一竖向杆(19)和第二竖向杆(20);第二竖向车架组(9)也包括第一竖向杆(19)和第二竖向杆(20);车轮(13)设于第一竖向杆(19)的顶端,第一竖向杆(19)的另一端与第二竖向杆(20)的端部连接,第二竖向杆(20)远离第一竖向杆(19)的一端与横向车架(4)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改向滑轮组(101)、第二改向滑轮组(102)、第三改向滑轮组(103)、第四改向滑轮组(104)、第五改向滑轮组(105)、第六改向滑轮组(106)、第七改向滑轮组(107)、第八改向滑轮组(108),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101)安装在第一竖向车架组(8)的第一竖向杆(19)顶部,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102)安装在第一竖向车架组(8)的第一竖向杆(19)与第一竖向车架组(8)的第二竖向杆(20)相交处,所述横向车架(4)上从左到右依次布置有第三改向滑轮组(103)、第四改向滑轮组(104)、第五改向滑轮组(105)、第六改向滑轮组(106),所述第七改向滑轮组(107)安装在第二竖向车架组(9)的第一竖向杆(19)与第二竖向车架组(9)的第二竖向杆(20)相交处,所述第八改向滑轮组(108)安装在第二竖向车架组(9)的第一竖向杆(19)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组A(33)包括安装在岸桥上的第一岸桥改向滑轮组(36),还包括第一改向滑轮组(101)、第二改向滑轮组(102)、第三改向滑轮组(103)、第四改向滑轮组(104),还包括安装在下小车(3)的吊具(14)上的吊具滑轮A(40),还包括安装在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上的岸桥滑轮A(38);
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组B(34)包括起升钢丝绳(35),还包括安装在岸桥上的第二岸桥改向滑轮组(37),还包括第五改向滑轮组(105)、第六改向滑轮组(106)、第七改向滑轮组(107)、第八改向滑轮组(108),还包括安装在下小车(3)的吊具(14)上的吊具滑轮B(41),还包括安装在岸桥的双梯形四轨道大梁(1)上的岸桥滑轮B(39);
起升钢丝绳(35)的一端缠绕在下小车起升机构B(30)上,起升钢丝绳(35)的另一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二岸桥改向滑轮组(37),然后绕过第八改向滑轮组(108)、第七改向滑轮组(107)、第六改向滑轮组(106)、第五改向滑轮组(105)、吊具滑轮B(41)后绕到岸桥滑轮B(39)上,然后绕过岸桥滑轮A(38),然后绕过第一改向滑轮组(101)、第二改向滑轮组(102)、第三改向滑轮组(103)、第四改向滑轮组(104)、吊具滑轮A(40)后绕到第一岸桥改向滑轮组(36)上,最后缠绕在下小车起升机构A(29)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竖向杆(19)与外侧轨道(15)纵向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一竖向杆(19)与第二竖向杆(20)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二竖向杆(20)与横向车架(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或者直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车架(5)的顶部还安装有水平导向轮组(7),所述水平导向轮组(7)设于车轮(13)的外侧;所述水平导向轮组(7)包括水平轮(18)和转动轴(21),水平轮(18)同轴套设于转动轴(21)上,且能够绕转动轴(21)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的下小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轮(18)呈倒喇叭型。
CN201920647074.2U 2019-05-04 2019-05-04 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8535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47074.2U CN209853595U (zh) 2019-05-04 2019-05-04 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47074.2U CN209853595U (zh) 2019-05-04 2019-05-04 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53595U true CN209853595U (zh) 2019-12-27

Family

ID=68940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47074.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853595U (zh) 2019-05-04 2019-05-04 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535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2347A (zh) * 2019-05-04 2019-07-12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2347A (zh) * 2019-05-04 2019-07-12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CN110002347B (zh) * 2019-05-04 2024-05-14 华电蓝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712462U (zh) 一种钢轨起重装置
CN109653105A (zh) 箱梁桥悬臂施工挂篮主桁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JP2018533537A (ja) Stsマルチトロリーポータルガントリーコンテナクレーン
CN212559179U (zh) 一种商超专用货架上货提升装置
CN110002347B (zh) 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CN209853595U (zh) 一种新型的下小车系统
CN105645057A (zh) 一种预制件生产运输系统
CN207877135U (zh) 一种轮轨式提梁机
CN210068193U (zh) 一种隧道水沟电缆槽的门吊式双模板交替台车
CN211368408U (zh) 一种道路桥梁施工用的架桥设备
CN209652772U (zh) 箱梁桥悬臂施工挂篮主桁系统
CN110065783B (zh) 一种轨道跨越式运输车
CN202429920U (zh) 一种多小车双主梁龙门起重机
CN216038231U (zh) 一种通用门式起重机
CN110439292A (zh) 用于大型封闭式工业堆场屋架的制作安装系统及施工工艺
CN113697680B (zh) 起重机及换梁机
CN206188229U (zh) 一种机舱行车行走装置
CN205418901U (zh) 一种预制件运输装置
CN210363811U (zh) 一种跨座式轨道梁搬运机
CN209853593U (zh) 用于新型岸桥的下小车
JP7290799B2 (ja) アップグレードして改良された岸壁クレーンシステム及び運用プロセス
CN210340128U (zh) 一种升级改造后的岸桥系统
CN105621262A (zh) 轨道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
CN205526358U (zh) 一种预制件生产运输系统
CN219708916U (zh) 一种托绳结构和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29

Address after: 100160 8th floor, building 1, yard 6, East Road, Automobile Museum,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Huadian Lank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71 11 / F, block B, building 1, yard 6, Automobile Museum East Road,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1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1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