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33081U - 折叠板 - Google Patents

折叠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33081U
CN209833081U CN201822183626.7U CN201822183626U CN209833081U CN 209833081 U CN209833081 U CN 209833081U CN 201822183626 U CN201822183626 U CN 201822183626U CN 209833081 U CN209833081 U CN 2098330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late
board
leaning
f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8362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雯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218362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330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330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330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awing Aids And Blackboards (AREA)

Abstract

一种折叠板,包含第一板单元、第二板单元及枢接单元,所述第一板单元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板部及至少一个第一靠部,所述第一板部具有平整的第一内表面,及相反所述第一内表面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二板单元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二板部及至少一个第二靠部,所述第二板部具有平整的第二内表面,及相反所述第二内表面的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靠部相邻所述第一靠部,所述枢接单元用于枢接所述第一板单元与所述第二板单元,使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能够相对翻转而于打开位置及折叠位置间变化,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靠部抵于所述第一靠部,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相夹一个介于175至185度的角度,以提供平整表面而便于书写使用。

Description

折叠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架,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板。
背景技术
一种现有的折叠板,包括能够相互对折的一个第一板单元及一个第二板单元,及两个夹持件,所述第一板单元具有一个第一板体,及一个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体一侧的第一铰炼件,所述第二板单元具有一个第二板体,及一个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一侧并与所述第一铰炼件相互铰接的第二铰炼件,所述夹持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
使用时,所述夹持件分别用来夹持多个薄片(例如纸张),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能够于一个相互叠合的折叠位置及一个翻开的打开位置间移动,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现有的折叠板就适于携带,而于所述打开位置时,就便于翻阅所述薄片。
然而,当要使用面积较大的其中一个薄片时,用于使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相互翻动的所述第一铰炼件及所述第二铰炼件会相对凸出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的中间处,而使所述薄片无法平整的跨越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第二板体,导致使用上非常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达到克服背景技术所述缺点的折叠板。
本实用新型折叠板,包含第一板单元,及第二板单元,所述折叠板还包含枢接单元,所述第一板单元包括沿第一直线相邻设置的第一板部及至少一个第一靠部,所述第一板部具有平整的第一内表面,及相反所述第一内表面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二板单元包括沿第二直线相邻设置的第二板部及至少一个第二靠部,所述第二板部具有平整的第二内表面,及相反所述第二内表面的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靠部相邻所述第一靠部,所述枢接单元用于枢接所述第一板单元与所述第二板单元,使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能够相对翻转而于打开位置及折叠位置间变化,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板部远离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靠部抵于所述第一靠部,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相夹一个介于175至185度的角度,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第二靠部脱离所述第一靠部,所述第二板部相邻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彼此相对。
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板,所述第一靠部具有自所述第一板部沿所述第一直线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相夹一个小于5度夹角的第一凸肋,所述第二靠部具有自所述第二板部沿所述第二直线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相夹一个小于5度夹角的第二凸肋,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凸肋相反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凸肋相反所述第一内表面的一侧相互靠抵。
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板,所述第一靠部具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相邻所述第一内表面的一侧相对所述第一斜面相邻所述第一外表面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二靠部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相邻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一侧相对所述第二斜面相邻所述第二内表面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相互靠抵。
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板,所述第一靠部具有至少一个相反所述第一板部的第一转折面,所述第一转折面的中央处相对所述第一转折面分别相邻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一外表面的两侧凸出,所述第二靠部具有至少一个相反所述第二板部的第二转折面,所述第二转折面的中央处相对所述第二转折面分别相邻所述第二内表面及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两侧凹陷,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转折面与所述第一转折面相互靠抵。
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板,所述第一靠部具有第一曲面,所述第二靠部具有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曲面与所述第一曲面相互靠抵。
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板,所述第一曲面为沿垂直所述第一直线的方向弯曲延伸的连续曲面,所述第二曲面为沿垂直所述第二直线的方向弯曲延伸的连续曲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板,所述折叠板还包含至少一个夹持单元,所述夹持单元是设置于所述第一板部及所述第二板部的其中一个,并且用于夹持或吸附一个物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板,所述夹持单元能够为弹力夹、磁夹或夹单器的其中一种。
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板,所述枢接单元设于邻近所述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的侧边,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板单元的第一枢耳、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板单元的第二枢耳,及至少一个枢设于所述第一枢耳及所述第二枢耳以使所述第二板单元能相对所述第一板单元转动的枢轴。
本实用新型所述折叠板,所述折叠板还包含一个弹性绑带,所述弹性绑带的两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表面或所述第二外表面的其中一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通过所述第一靠部及所述第二靠部的设置,使所述第一板单元及所述第二板单元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近乎呈一个平面,以提供平整表面而便于书写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折叠板的一个第一实施例的一个立体组合图,说明一个第一板单元与一个第二板单元位于一个打开位置;
图2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分解图;
图3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一个俯视图;
图4是沿图3中直线IV-IV所取得的剖视图,说明所述第一板单元与所述第二板单元位于所述打开位置;
图5是一个类似于图4的视图,说明所述第一板单元与所述第二板单元位于一个折叠位置;
图6是本实用新型折叠板的一个第二实施例的一个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折叠板的一个第三实施例的一个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折叠板的一个第四实施例的一个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折叠板的一个第五实施例的一个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折叠板的一个第六实施例的一个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折叠板的一个第七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折叠板的一个第八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参阅图1、2、3,本实用新型折叠板的一个第一实施例,包含一个第一板单元2、一个第二板单元3、一个枢接单元5,及一个夹持单元4。
所述第一板单元2包括沿一个第一直线L1相邻设置的一个第一板部21及两个第一靠部22。所述第一板部21具有一个平整的第一内表面211,及一个相反所述第一内表面211的第一外表面212,所述第一靠部22沿垂直所述第一直线L1的方向依序设置。
所述第二板单元3包括沿一个第二直线L2相邻设置的一个第二板部31及两个第二靠部32。所述第二板部31具有一个平整的第二内表面311,及一个相反所述第二内表面311的第二外表面312,所述第二靠部32沿垂直所述第二直线L2的方向依序设置,所述第二靠部32分别相邻所述第一靠部22。
参阅图3、4、5,所述第二板单元3与所述第一板单元2能够相对翻转而于一个打开位置及一个折叠位置间变化。
所述第二板单元3与所述第一板单元2于所述打开位置时(见图4),所述第二板部31远离所述第一板部21,所述第二靠部32抵于所述第一靠部22,所述第二内表面311与所述第一内表面211朝向同方向且实质上为共平面,所述第二板单元3与所述第一板单元2于所述折叠位置时(见图5),所述第二靠部32脱离所述第一靠部22,所述第二板部31相邻所述第一板部21,所述第二内表面311与所述第一内表面211彼此相对。
其中一个第一靠部22具有一个自所述第一板部21沿所述第一直线L1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内表面211实质上共平面的第一凸肋221,相对应的其中一个第二靠部32具有一个自所述第二板部31沿所述第二直线L2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外表面312实质上共平面的第二凸肋321,所述第二板单元3与所述第一板单元2于所述打开位置时(见图4),所述第二凸肋321相反所述第二外表面312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凸肋221相反所述第一内表面211的一侧相互靠抵。
其中另一个第一靠部22与对应的其中另一个第二靠部32与前述的配置相似,本段落只以文字说明,而不另图说明,其中另一个第一靠部22具有一个自所述第一板部21沿所述第一直线L1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外表面212实质上共平面的第一凸肋221,其中一个第二靠部32具有一个自所述第二板部31沿所述第二直线L2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内表面311实质上共平面的第二凸肋321,所述第二板单元3与所述第一板单元2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凸肋321相反所述第二内表面31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凸肋221相反所述第一外表面212的一侧相互靠抵。
参阅图2、3,所述夹持单元4设置于所述第一板部21。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单元4为弹力夹,用于夹持一个如纸张或笔等物件(图未示),但是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所述夹持单元4也能够为磁夹,用于吸附能够供磁力吸附的所述物件,又或者为夹单器,通过珠状物或弹片夹持住所述物件。此外,所述夹持单元4也能够是设置于所述第二板部31,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所述折叠板也能够是包含多个夹持单元4,而能够视需求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板部21及/或所述第二板部31的任意位置。
参阅图2、3、4,所述枢接单元5用于枢接所述第一板单元2与所述第二板单元3,使所述第二板单元3与所述第一板单元2能够相对翻转而于所述打开位置及所述折叠位置间变化。
所述枢接单元5包括两个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靠部22并朝所述第一内表面211所面对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枢耳51、两个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靠部32并朝所述第二内表面311所面对的方向延伸且分别相邻所述第一枢耳51的第二枢耳52,及两个分别枢设于所述第一枢耳51及所述第二枢耳52以使所述第二板单元3能相对所述第一板单元2转动的枢轴53。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枢接单元5设于邻近所述第一板部21及第二板部31的侧边。
要说明的是,所述枢接单元5也能只包括一个第一枢耳51、一个第二枢耳52,及一个枢设于所述第一枢耳51及所述第二枢耳52的枢轴53。
参阅图4、5,携带时,由于所述第一板单元2及所述第二板单元3能够翻转至所述折叠位置(见图5),因此使整体面积较小而便于携带。
而当要使用薄件时,只要将所述第一板单元2及所述第二板单元3翻转至所述打开位置(见图4),由于所述第一靠部22与所述第二靠部32能够相互抵靠,使所述第二内表面311与所述第一内表面211朝向同方向且实质上为共平面,因此所述薄件能平坦的置放于所述第一板单元2及所述第二板单元3上,让使用者方便使用,相较于现有的折叠板于打开后呈现的不平整面而不方便作业,本实用新型折叠板明显大幅增加便利性。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实质上」为包含「近乎于」及「完全」。这是因为在制造过程中,难免有公差及组装误差,而造成像是所述第二内表面311与所述第一内表面211无法在所述打开位置呈180度。因此,本实用新型为界定所述第二内表面311与所述第一内表面211间在所述打开位置时会相夹一个介于175至185度的角度。另外,所述第一凸肋221与所述第一内表面211间为相夹一个小于5度的夹角;所述第二凸肋321与所述第二外表面312间为相夹一个小于5度的夹角。
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第二实施例是类似于所述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处在于:
所述第一板单元2及所述第二板单元3分别包括一个第一靠部22及一个第二靠部32。
所述第一靠部22具有一个相反所述第一板部21的第一斜面222,所述第一斜面222相邻所述第一内表面211的一侧相对所述第一斜面222相邻所述第一外表面212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二靠部32具有一个相反所述第二板部31的第二斜面322,所述第二斜面322相邻所述第二外表面312的一侧相对所述第二斜面322相邻所述第二内表面311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二板单元3与所述第一板单元2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斜面322与所述第一斜面222相互靠抵。
如此,所述第二实施例也能够达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目的与有益效果。
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第三实施例是类似于所述第二实施例,其差异处在于:
所述第一靠部22具有一个相反所述第一板部21的第一转折面223,所述第一转折面223的中央处相对所述第一转折面223分别相邻所述第一内表面211及所述第一外表面212的两侧凸出,所述第二靠部32具有一个相反所述第二板部31的第二转折面323,所述第二转折面323的中央处相对所述第二转折面323分别相邻所述第二内表面311及所述第二外表面312的两侧凹陷,所述第二板单元3与所述第一板单元2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转折面323与所述第一转折面223相互靠抵。所述第一转折面223及所述第二转折面323的数目不以一个为限,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需要设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此,所述第三实施例也能够达到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目的与有益效果。
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第四实施例是类似于所述第二实施例,其差异处在于:
所述第一靠部22具有一个相反所述第一板部21的第一曲面224,所述第二靠部32具有一个相反所述第二板部31的第二曲面324,所述第二板单元3与所述第一板单元2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曲面324与所述第一曲面224相互靠抵。
所述第一曲面224为对称的凸弧面,且所述第一曲面224的中央处相对所述第一曲面224分别相邻所述第一内表面211及所述第一外表面212的两侧凸出,所述第二曲面324为对称的凹弧面,且所述第二曲面324的中央处相对所述第二曲面324分别相邻所述第二内表面311及所述第二外表面312的两侧凹陷。
如此,所述第四实施例也能够达到与上述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目的与有益效果。
参阅图9,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第五实施例是类似于所述第四实施例,其差异处在于:
所述第一曲面224为非对称的凸弧面,且所述第一曲面224相邻所述第一外表面212的一侧相对于所述第一曲面224相邻所述第一内表面211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二曲面324为非对称的凹弧面,且所述第二曲面324相邻所述第二外表面312的一侧相对于所述第二曲面324相邻所述第二内表面311的一侧凹陷。
如此,所述第五实施例也能够达到与上述第四实施例相同的目的与有益效果。
参阅图10,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第六实施例是类似于所述第四实施例,其差异处在于:
所述第一曲面224为沿垂直所述第一直线L1的方向弯曲延伸的连续曲面,所述第二曲面324为沿垂直所述第二直线L2的方向弯曲延伸的连续曲面。
如此,所述第六实施例也能够达到与上述第四实施例相同的目的与有益效果。
参阅图1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第七实施例是类似于所述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处在于:
所述第七实施例的折叠板还包含一个弹性绑带6。并且,所述弹性绑带6的两端是设置于所述第二外表面312上,以提供使用者在所述第一板单元2及所述第二板单元3翻转至所述折叠位置时,将所述弹性绑带6翻绑于第一外表面212;但是不限于此,也能够将所述弹性绑带6的两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表面212上,而翻绑于所述第二外表面312上,使得所述第一板单元2与所述第二板单元3能维持在所述折叠位置。
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第八实施例是类似于所述第一实施例,其差异处在于:
所述第八实施例包含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单元2与所述第二板单元3的夹持单元4,并且只有一个枢接单元5’。所述枢接单元5’的态样不同于前述的枢接单元5,并且其第一枢耳51’与第二枢耳52’也非如前述为朝所述第一内表面211或所述第二内表面311所面对的方向延伸,而是分别由其所邻近的第一靠部22与第二靠部32向上弯曲以包覆所述枢轴53,同样能将所述第一板单元2与所述第二板单元3进行枢接。
综上所述,通过所述第一靠部22及所述第二靠部32的设置,使所述第一板单元2及所述第二板单元3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内表面311与所述第一内表面211能近乎呈一个平面,以提供平整表面而便于书写使用,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Claims (10)

1.一种折叠板,包含第一板单元,及第二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板还包含枢接单元,所述第一板单元包括沿第一直线相邻设置的第一板部及至少一个第一靠部,所述第一板部具有平整的第一内表面,及相反所述第一内表面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二板单元包括沿第二直线相邻设置的第二板部及至少一个第二靠部,所述第二板部具有平整的第二内表面,及相反所述第二内表面的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靠部相邻所述第一靠部,所述枢接单元用于枢接所述第一板单元与所述第二板单元,使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能够相对翻转而于打开位置及折叠位置间变化,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板部远离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靠部抵于所述第一靠部,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相夹一个介于175至185度的角度,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第二靠部脱离所述第一靠部,所述第二板部相邻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内表面彼此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靠部具有自所述第一板部沿所述第一直线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内表面相夹一个小于5度夹角的第一凸肋,所述第二靠部具有自所述第二板部沿所述第二直线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外表面相夹一个小于5度夹角的第二凸肋,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凸肋相反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凸肋相反所述第一内表面的一侧相互靠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靠部具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相邻所述第一内表面的一侧相对所述第一斜面相邻所述第一外表面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二靠部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相邻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一侧相对所述第二斜面相邻所述第二内表面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相互靠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靠部具有至少一个相反所述第一板部的第一转折面,所述第一转折面的中央处相对所述第一转折面分别相邻所述第一内表面及所述第一外表面的两侧凸出,所述第二靠部具有至少一个相反所述第二板部的第二转折面,所述第二转折面的中央处相对所述第二转折面分别相邻所述第二内表面及所述第二外表面的两侧凹陷,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转折面与所述第一转折面相互靠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靠部具有第一曲面,所述第二靠部具有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板单元与所述第一板单元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曲面与所述第一曲面相互靠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为沿垂直所述第一直线的方向弯曲延伸的连续曲面,所述第二曲面为沿垂直所述第二直线的方向弯曲延伸的连续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板还包含至少一个夹持单元,所述夹持单元是设置于所述第一板部及所述第二板部的其中一个,并且用于夹持或吸附一个物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单元能够为弹力夹、磁夹或夹单器的其中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单元设于邻近所述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的侧边,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板单元的第一枢耳、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板单元的第二枢耳,及至少一个枢设于所述第一枢耳及所述第二枢耳以使所述第二板单元能相对所述第一板单元转动的枢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板还包含一个弹性绑带,所述弹性绑带的两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外表面或所述第二外表面的其中一个。
CN201822183626.7U 2018-12-25 2018-12-25 折叠板 Active CN2098330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83626.7U CN209833081U (zh) 2018-12-25 2018-12-25 折叠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83626.7U CN209833081U (zh) 2018-12-25 2018-12-25 折叠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33081U true CN209833081U (zh) 2019-12-24

Family

ID=68900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83626.7U Active CN209833081U (zh) 2018-12-25 2018-12-25 折叠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330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31554B2 (en) Eyeglasses clamping device
CN209833081U (zh) 折叠板
JP3009056U (ja) 転写装置
TWM576537U (zh) Folding board
CN212815053U (zh) 一种可翻转隐藏的阅读装置
US6612532B1 (en) Suspended note clip
JP3046649U (ja) ペンキャップのクリップ
US6881065B1 (en) Penmanship aid
TWM535933U (zh) 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
TWM575790U (zh) Mobile phone screen protector auxiliary bonding device
US3861000A (en) Foldable edge clamp for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CN218084830U (zh) 一种折叠书夹灯
JP2724113B2 (ja) クリップ
CN215148272U (zh) 一种调节夹子张开角度的构造
CN210670156U (zh) 电子产品的手持式辅助器
CN220314569U (zh) 一种文件夹板
WO2004058004A3 (en) Table with leaves
JPS6331985Y2 (zh)
JP3168657U (ja) ホルダ
JPWO2003026901A1 (ja) クリップおよびクリップボード
JPH075776U (ja) タックインデックス
JP3201521U (ja) スタンド兼用クリップ
TWM593335U (zh) 薄片夾持裝置
JPH1023906A (ja) 物品ホルダ
JPS5913205Y2 (ja) 着付用衿補助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