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5933U - 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 - Google Patents

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5933U
TWM535933U TW105212746U TW105212746U TWM535933U TW M535933 U TWM535933 U TW M535933U TW 105212746 U TW105212746 U TW 105212746U TW 105212746 U TW105212746 U TW 105212746U TW M535933 U TWM535933 U TW M535933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guiding member
pivot
shaft
elastic ar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127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i-Hong Jiang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to TW1052127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5933U/zh
Priority to CN201620957537.1U priority patent/CN206144967U/zh
Publication of TWM5359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5933U/zh

Link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Description

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特別是針對可掀摺之電子器物的樞軸扭力結構,尤其涉及該樞軸扭力結構之樞軸和彈性導引件,該彈性導引件具有能夠包圍在該樞軸外圍之包軸部,該樞軸與包軸部之間在不同轉動角度時,可經由該包軸部內緣之凸出弧邊及樞軸的削除面來調整扭力,並藉由在該凸出弧邊兩端所銜接之內、外延伸邊,使扭力變化緩和,同時達到在預設角度使電子器物產生自行收合的效果。
在目前的時尚電子器物中,利用掀摺結構以達到收置體積之縮小,以及方便於在使用狀態,產生撐架出操作角度等效果者,已被普遍而廣泛地應用,諸如可攜式電腦、電子秘書、攜帶式影音播放裝置、行動電話或前述各種電子器物的支撐結構等,其大體上需具有兩可相互摺合及掀啟之主體(例如:可攜式電腦的主機或平板電腦)與副體(例如:可攜式電腦之螢幕或平板電腦之支撐架),在該兩可相互摺合及掀啟的主體與副體之間的一選擇性邊緣處,裝設一樞軸結構,使得該主體與副體之間,可相對掀動而具有彼此開、閉的作用。
為能控制樞軸結構的扭力變化,實現上述在使用時能夠撐架出操作角度的功能,較常見設置在樞軸中的扭力結構,包括有一種利用扭力模組對樞軸提供扭力的技術。該扭力模組通常是由多數片狀之彈性導引件重疊組成,如第1及2圖所示者,該彈性導引件3a兩端分別具有一包軸部30a,以及將該包軸部30a對外連通的一側開口301a,使該彈性導引件3a於包軸部30a外形成二彈性臂31a、32a,該彈性臂31a、32a內周側310a、320a設有一凸出弧邊311a、321a,且該凸出弧邊311a、321a兩端凸出於該彈性臂31a、32a內周側310a、320a,而分別形成一凸出之轉折角316a、326a。該彈性導引件3a兩端之包軸部30a內分別樞置一樞軸之樞接部12a、22a,且樞接部12a、22a上設有削除面13a、23a。該樞軸的樞接部12a、22a與包軸部30a之間在不同轉動角度時,可藉由該樞軸之樞接部12a、22a和削除面13a、23a,與凸出弧邊311a、321a之間對應關係的變化,令該樞接部12a、22a摩擦、推抵該凸出弧邊311a、321a,配合該削除面13a、23a不摩擦、推抵該凸出弧邊311a、321a,而使該等彈性臂31a、32a對該樞接部12a、22a產生不同之夾持彈力,藉此令該樞軸產生不同的扭力。如此,該等樞軸可分別組接上述電子器物之主體6a及副體5a,令該副體5a在相對主體6a進行開啟和閉合之操作時,在不同轉動角度能夠設定具有相同或不相同的相對啟、閉扭力值,而產生穩定的定位或支撐扭力,而不致鬆動或傾倒。
然而,上述凸出弧邊311a、321a兩端凸出之轉折角316a、326a,是由該彈性臂31a、32a內周側310a、320a往包軸部30a中央方向直接凸起,使該彈性臂31a、32a內周側310a、320a與轉折角316a、326a之間形成明顯的高度落差,在該樞軸之樞接部12a、22a由該彈性臂31a、32a內周側310a、320a移往該凸出弧邊311a、321a,以及該樞接部12a、22a由該凸出弧邊311a、321a移往該彈性臂31a、32a內周側310a、320a的過程中,前述轉折角316a、326a所形成之高度落差,會對該樞接部12a、22a產生相對較大的干涉阻力,造成該樞軸之扭力瞬間突昇或突降的情形,扭力波動起伏相對較大,因此不適合設置較大的干涉扭力,導致該樞軸樞轉時的支撐和定位能力下降。而且,該轉折角316a、326a與樞軸的樞接部12a、22a容易相互磨損,造成該樞軸逐漸喪失保持支撐角度之定位扭力,縮短使用壽命,將導致該主體6a與副體5a之間逐漸難以定位在使用者所祈望的支撐角度,甚至該主體6a與副體5a之間還未達到預定之摺收閉合角度,該主體6a與副體5a即在失去扭力的狀態下自行閉合。 此外,前述高度落差對該樞軸樞接部12a、22a所造成的阻力,容易在兩個彈性臂31a、32a之連接位置產生應力過於集中的情形,造成結構的破壞,大幅影響該彈性導引件3a的使用壽命。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能夠使該樞軸的扭力變化緩和,同時達到在預設角度使電子器物產生自行摺收閉合的效果,提升使用上之便利性,以克服習知彈性導引件之轉折角所形成的高度落差,容易造成該樞軸之扭力瞬間突昇或突降、不適合設置較大的干涉扭力、該轉折角與樞軸樞接部相互磨損而逐漸喪失保持支撐角度之定位扭力,以及在兩個彈性臂之連接位置產生應力過於集中而造成結構破壞等諸多缺失。
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創作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包括至少一樞軸及一扭力模組的組合,該扭力模組由至少一片狀之彈性導引件組成,該彈性導引件的至少一端設有一鏤空之包軸部, 該包軸部具有一內周側及一外周側,該包軸部內周側的至少一局部設有一朝該鏤空區凸出的凸出弧邊,該凸出弧邊的兩端以一外延伸邊及一內延伸邊來與內周側的非凸出弧邊的部位相銜接,且該銜接的部位,係以朝鏤空區的一斜切凸出邊及一加大曲度弧凸邊的其中之一與該內周側的非凸出弧邊相銜接,該斜切凸出邊與內周側之切線間的夾角小於30度,該加大曲度弧凸邊的曲度相對大於內周側的弧曲度;該樞軸設有一樞接部,伸入該彈性導引件的包軸部內,該樞接部周側設有至少一削除面,隨該樞軸相對於該包軸部之樞轉角度不同,讓該削除面以及該非削除面部份,分別對該凸出弧邊、外延伸邊及內延伸邊產生各不相同干涉,而在該包軸部、樞接部之間產生扭力變化。
藉由上述,該樞軸可連結電子器物之主體或副體。由於該內、外延伸邊是分別由該包軸部內周側,平緩的向該凸出弧邊兩端延伸而成;因此,當展開該主體與副體時,能驅動該樞軸的樞接部自該包軸部內周側沿著該內延伸邊平緩滑移至該凸出弧邊,同時該樞接部亦可推抵該包軸部內周側,迫使該包軸部逐漸產生彈性變化,令該包軸部彈性夾持該樞接部的彈力逐漸增加,使得該樞軸之扭力逐漸提昇,形成第一段扭力;當該樞接部抵達該包軸部之凸出弧邊時,能夠推抵該凸出弧邊,且該樞接部持續推抵該包軸部內周側,令該樞軸產生第二段扭力,該第二段扭力大於第一段扭力,該第二段扭力能夠支撐該主體與副體保持在展開的角度。當摺收該主體與副體時,能驅動該樞軸的樞接部沿著該包軸部之外延伸邊和凸出弧邊,平緩滑移至該包軸部之內延伸邊和內周側,令該樞軸之扭力逐漸下降。
據此,該內、外延伸邊與凸出弧邊的構造,使得該樞軸的扭力變化緩和,不會造成習知的樞軸扭力瞬間突昇或突降的情形,扭力波動之起伏相對較小,該內、外延伸邊對於該樞軸之樞接部產生的阻力也相對較小,因此適合較大干涉扭力的運用,可有效提升該樞軸在樞轉時對該主體或副體的支撐定位能力;而且,該內、外延伸邊並非凸出之轉折角構造,與樞軸之樞接部相互磨損的情況,可得到明顯的改善,以提升其耐久使用壽命;此外,該樞接部推抵該內、外延伸邊所形成的應力,能夠平均分佈在該包軸部內周側,亦可有效提升其使用壽命。
依上述結構,該加大曲度弧凸邊與內周側的非凸出弧邊及凸出弧邊之至少其一,係形成相切銜接。該斜切凸出邊與內周側之切線間的夾角為5度至30度之間。
依上述結構,該包軸部係以一側開口對外連通,使該彈性導引件於該包軸部外圍形成相對之一第一彈性臂及一第二彈性臂,該第一彈性臂和第二彈性臂分別具有該內周側,該第一彈性臂的內周側設有該凸出弧邊、外延伸邊及內延伸邊。
依上述結構,該外延伸邊位於該側開口與凸出弧邊之間,該外延伸邊與第一彈性臂內周側相銜接部位形成該斜切凸出邊,該斜切凸出邊與第一彈性臂內周側之間形成一凹折部,該內延伸邊與第一彈性臂內周側相銜接部位形成該加大曲度弧凸邊,該樞接部和削除面的銜接部位滑移至該內延伸邊時,能夠藉由該第一、第二彈性臂往該樞軸削除面方向產生彈性抵壓,而產生令該樞軸削除面朝向該第一彈性臂凸出弧邊方向旋轉對應之驅動力。
依上述結構,該樞軸可為複數,包含相互平行之一第一樞軸及一第二樞軸,該彈性導引件兩端分別設有該包軸部,該第一、第二樞軸之樞接部,分別伸入該彈性導引件兩端的包軸部內。
依上述結構,該第一、第二樞軸兩端分別具有該樞接部及一固定部,該第一樞軸的固定部配合一第一固定架,組合上述電子器物的副體,該副體具有副板面,該第二樞軸的固定部配合一第二固定架,組合上述電子器物的主體,該主體具有主板面。該彈性導引件上界定出一通過各包軸部中心的縱軸線,以及一垂直該縱軸線中點的橫軸線。
依上述結構,該副板面平行該橫軸線且該第一樞軸的削除面對應該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和凸出弧邊時,該第一樞軸的樞接部緊密接觸該第二彈性臂內周側;該副板面平行該橫軸線且該第一樞軸的削除面對應該第二彈性臂內周側時,該第一樞軸的樞接部推抵該第一彈性臂之內周側、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和凸出弧邊;該副板面平行該縱軸線時,該第一樞軸的樞接部推抵該第一彈性臂之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凸出弧邊及第二彈性臂內周側,該第一樞軸的削除面對應該側開口;該副板面與橫軸線之間形成有夾角且該第一樞軸的削除面未對應該第一彈性臂內周側時,該第一樞軸的樞接部推抵該第一彈性臂之內周側、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和凸出弧邊;該副板面與橫軸線之間形成一計劃夾角且該第一樞軸的削除面未對應該第二彈性臂內周側時,該第一樞軸的樞接部和削除面的銜接部位滑移至該內延伸邊,令該第一、第二彈性臂之彈力驅使該第一樞軸削除面轉向該第一彈性臂凸出弧邊,而使該副板面平行該橫軸線。
該主板面平行該橫軸線且該第二樞軸的削除面對應該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和凸出弧邊時,該第二樞軸的樞接部緊密接觸該第二彈性臂內周側;該主板面平行該橫軸線且該第二樞軸的削除面對應該第二彈性臂內周側時,該第二樞軸的樞接部推抵該第一彈性臂之內周側、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和凸出弧邊;該主板面平行該縱軸線時,該第二樞軸的樞接部推抵該第一彈性臂之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凸出弧邊及第二彈性臂內周側,該第二樞軸的削除面對應該側開口;該主板面與橫軸線之間形成有夾角且該第二樞軸的削除面未對應該第一彈性臂內周側時,該第二樞軸的樞接部推抵該第一彈性臂之內周側、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和凸出弧邊;該主板面與橫軸線之間形成一計劃夾角且該第二樞軸的削除面未對應該第二彈性臂內周側時,該第二樞軸的樞接部和削除面的銜接部位滑移至該內延伸邊,令該第一、第二彈性臂之彈力驅使該第二樞軸削除面轉向該第一彈性臂凸出弧邊,而使該主板面平行該橫軸線。該計劃夾角可為15度夾角。
藉此,當該主體及/或副體轉動趨近平行該橫軸線,使該主體之主板面與副體的副板面相互接近而達到預定之摺收角度時,該第一樞軸及/或第二樞軸的樞接部能夠移至該內延伸邊,驅使該第一、第二彈性臂往該削除面產生彈性抵壓,令該主體之主板面及/或副體的副板面相對產生自行下落或上翹等摺收閉合的效果。
依上述結構,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一彈性臂,交叉對稱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二彈性臂,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二彈性臂,交叉對稱應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一彈性臂。或者,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一彈性臂,對映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一彈性臂,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二彈性臂,對映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二彈性臂。
依上述結構,該樞接部的非削除面與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間,以一弧面銜接,以降低扭力波動的起伏幅度。
依上述結構,該包軸部朝向該彈性導引件中段設有一內端槽,該內端槽與彈性導引件中段之間,設有一彈性吸收腔,以提升該包軸部於受力擴張時產生之展縮彈性。
為使本創作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徵可獲致更具體的暸解,茲依下列附圖說明如下:
請參閱第3至5圖,可知本創作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包括至少一樞軸及一扭力模組A的組合,所述樞軸包含相互平行之一第一樞軸1及一第二樞軸2,該扭力模組A由至少一片狀之彈性導引件3組成。該彈性導引件3於兩端分別設有一鏤空之包軸部30,該包軸部30具有外周側300,以及朝向該鏤空區的內周側310、320,各包軸部30分別以一側開口301對外連通,使該彈性導引件3於各包軸部30外圍形成相對之一第一彈性臂31及一第二彈性臂32,該第一彈性臂31和第二彈性臂32分別具有該內周側310、320。該第一彈性臂31內周側310的至少局部中段區域設有一朝該鏤空區凸出的凸出弧邊311,該凸出弧邊311的兩端以一外延伸邊312及一內延伸邊313來與內周側310的非凸出弧邊的部位相銜接,且該銜接的部位,係以朝該包軸部30鏤空區的一斜切凸出邊或一加大曲度弧凸邊,與該內周側310的非凸出弧邊相銜接。該斜切凸出邊與內周側310之一切線間的夾角小於30度,或者該斜切凸出邊與內周側310之切線間的夾角亦可為5度至30度之間;該加大曲度弧凸邊的曲度相對大於內周側310的弧曲度,該加大曲度弧凸邊與內周側310的非凸出弧邊及凸出弧邊311之至少其一,係形成相切銜接。該第一彈性臂31之外延伸邊312位於該側開口301與凸出弧邊311之間。
配合第6圖所示,該第一樞軸1和第二樞軸2兩端分別具有一固定部11、21及一樞接部12、22,該第一樞軸1的固定部11配合一第一固定架41,組合一電子器物的副體5(例如:螢幕),該副體5可成板狀,其兩面分別具有副板面51;該第二樞軸2的固定部21配合一第二固定架42,組合該電子器物的一主體6(例如:主機),該主體6可成板狀,其兩面分別具有主板面61。該第一、第二樞軸1、2之樞接部12、22,分別伸入該彈性導引件3兩端的包軸部30內;該第一、第二樞軸1、2之樞接部12、22能夠緊密接觸該第一、第二彈性臂31、32內周側310、320,並能夠推抵該第一彈性臂31之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和凸出弧邊311(如第6及10圖所示),以驅使該第一、第二彈性臂31、32彎曲而產生彈力;該第一、第二樞軸1、2之樞接部12、22周側至少設有一削除面13、23,該削除面13、23未能接觸該第一、第二彈性臂31、32之內周側310、320、第一彈性臂31之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和凸出弧邊311,隨該第一、第二樞軸1、2相對於該包軸部30之樞轉角度不同,能夠讓該削除面13、23以及該非削除面部份,分別對該凸出弧邊311、外延伸邊312及內延伸邊313形成微干涉至完全不干涉作用,亦能夠讓該樞接部12、22之非削除面部份對該凸出弧邊311、外延伸邊312及內延伸邊313產生重干涉,而在該包軸部30、樞接部12、22之間產生扭力變化。於實際應用時,該扭力模組A可依需求而以複數彈性導引件3疊置而成,並可藉由設置彈性導引件3數量不同,以使第一、第二彈性臂31、32整體上具有不同的彈力。
如第3及4圖所示,該扭力模組A兩側分別設置一間隔定位件7、70,該間隔定位件7、70兩端分別設有一軸孔71,所述軸孔71分別對應該彈性導引件3兩端之包軸部30,該第一和第二樞軸1、2之樞接部12、22,分別樞置在該間隔定位件7、70兩端的軸孔71內,使得該扭力模組A穩固配置在各間隔定位件7、70之間。
在一可行的實施例中,該包軸部30朝向該彈性導引件3中段設有一內端槽302,該內端槽302與彈性導引件3中段之間,設有一彈性吸收腔303,且內端槽302、彈性吸收腔303對應該側開口301;依此,該內端槽302能夠提升該第一、第二彈性臂31、32和包軸部30於受力擴張時所產生的展縮彈性。
請參閱第6及7圖,當展開該副體5而驅動該第一樞軸1的樞接部12時,使得該樞接部12(非削除面部份)自該第一彈性臂31內周側310沿著該內延伸邊313平緩的往該凸出弧邊311滑移,同時該樞接部12推抵該第二彈性臂32內周側320。可瞭解的是,由於該第一彈性臂31之內延伸邊313、外延伸邊312,是分別由該第一彈性臂31內周側310,平緩的向該凸出弧邊311兩端延伸並逐漸凸出而成,因此該樞接部12在沿著該內延伸邊313往該凸出弧邊311滑移的過程中,能夠逐漸增加對該第一彈性臂31內延伸邊313和第二彈性臂32內周側320的推力,而連動該包軸部30和第一、第二彈性臂31、32逐漸產生彈性變形,使得該第一、第二彈性臂31、32彈性夾持該樞接部12的彈力逐漸增加,促使該第一樞軸1之扭力逐漸提昇,形成第一段扭力。
請參閱第8至10圖,當該第一樞軸1樞接部12(非削除面部份)滑移抵達該第一彈性臂31的凸出弧邊311時,由於該凸出弧邊311往該包軸部30中央鏤空區凸出之幅度,大於該內延伸邊313、外延伸邊312往該包軸部30中央鏤空區凸出的幅度,因此該第一樞軸1樞接部12推抵該凸出弧邊311的推力,大於該樞接部12推抵該內延伸邊313、外延伸邊312的推力,同時該第一樞軸1樞接部12持續推抵該第二彈性臂32內周側320,迫使該第一、第二彈性臂31、32和包軸部30產生相對較大幅度的彈性變化,令該第一樞軸1產生第二段扭力,該第二段扭力大於第一段扭力。如第10至6圖所示,當反向摺收該副體5與主體6時,能驅動該第一樞軸1樞接部12沿著該第一彈性臂31之外延伸邊312和凸出弧邊311,平緩滑移至該第一彈性臂31之內延伸邊313和內周側310,令該第一樞軸1之扭力逐漸下降。同理,該第二樞軸2之樞接部22、削除面23與包軸部30凸出弧邊311之間的運作方式,亦等同於上述第一樞軸1之樞接部12、削除面13與包軸部30凸出弧邊311之間的運作方式。依此,前述第一、第二樞軸1、2所產生的第二段扭力, 能夠支撐該主體6和副體5保持在展開的角度。
須加以說明的是,該凸出弧邊311與內延伸邊313、外延伸邊312之銜接構造,使得該第一、第二樞軸1、2的扭力變化緩和,不會造成習知的樞軸扭力瞬間突昇或突降的情形,扭力波動之起伏相對較小,該內延伸邊313、外延伸邊312對於該第一、第二樞軸1、2之樞接部12、22產生的阻力也相對較小,因此適合較大干涉扭力的運用,可有效提升該第一、第二樞軸1、2在樞轉時對該主體6或副體5的支撐定位能力。而且,該內延伸邊313、外延伸邊312並非凸出轉折角構造,因此該內延伸邊313、外延伸邊312與第一、第二樞軸1、2之樞接部12、22相互磨損的情況,可得到明顯的改善,以提升其耐久使用壽命。此外,該第一、第二樞軸1、2之樞接部12、22推抵該內延伸邊313、外延伸邊312所形成的應力,能夠平均分佈在該第一、第二彈性臂31、32內周側310、320,亦可有效提升其使用壽命。
如第3及6圖所示,在另一可行的實施例中,該第一樞軸1之樞接部12的非削除面與削除面13的交界部位之間,以一弧面14銜接,該第二樞軸2之樞接部22和削除面23的銜接部位設有一弧面24,所述弧面14、24可進一步降低扭力波動的起伏幅度。
再請參閱第5及6圖,在又一可行的實施例中,該外延伸邊312斜切凸出邊與第一彈性臂31內周側310之間形成一凹折部314。配合第7圖所示,當第一樞軸1之樞接部12和削除面13銜接部位的弧面14滑移至該內延伸邊313時,能夠藉由該第一、第二彈性臂31、32往該第一樞軸1之削除面13方向產生彈性抵壓,而產生令該第一樞軸1之削除面13朝向該第一彈性臂31凸出弧邊311方向旋轉對應之驅動力。同理,該第二樞軸2弧面24與包軸部30內延伸邊313之間的運作方式,亦等同於上述第一樞軸1弧面14與包軸部30內延伸邊313之間的運作方式。
第6圖並描繪出,於實際應用時,可以在該彈性導引件3上界定出一通過各包軸部30中心的縱軸線y,以及一垂直該縱軸線y中點的橫軸線x。該彈性導引件3一端之第一彈性臂31,交叉對稱該彈性導引件3另一端之第二彈性臂32,且該彈性導引件3一端之第二彈性臂32,交叉對稱該彈性導引件3另一端之第一彈性臂31。
可瞭解的是,該彈性導引件3一端之第一彈性臂31,亦可對映該彈性導引件3另一端之第一彈性臂31,該彈性導引件3一端之第二彈性臂32,亦可對映該彈性導引件3另一端之第二彈性臂32。
如第6圖所示,在該副體5之副板面51平行該橫軸線x,且該第一樞軸1的削除面13對應該第一彈性臂31之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和凸出弧邊311時,界定該第一樞軸1的樞接部12緊密接觸該第二彈性臂32內周側320。如第7圖所示,在該副板面51與橫軸線x之間形成一計劃夾角θ,且該第一樞軸1的削除面13未對應該第二彈性臂32內周側320時,界定該第一樞軸1的弧面14滑移至該第一彈性臂31的內延伸邊313。如第8圖所示,在該副板面51平行該縱軸線y時,界定該第一樞軸1的樞接部12推抵該第一彈性臂31之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凸出弧邊311及第二彈性臂32內周側320,同時該第一樞軸1的削除面13對應該側開口301。如第9圖所示,該副板面51與橫軸線x之間形成有夾角,且該第一樞軸1的削除面13未對應該第一彈性臂31內周側310時,界定該第一樞軸1的樞接部12推抵該第一彈性臂31之內周側310、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和凸出弧邊311。如第10圖所示,在該副板面51平行該橫軸線x,且該第一樞軸1的削除面13對應該第二彈性臂32內周側320時,界定該第一樞軸1的樞接部12推抵該第一彈性臂31之內周側310、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和凸出弧邊311。
再如第9圖所示,在該主體6之主板面61平行該橫軸線x,且該第二樞軸2的削除面23對應該第二彈性臂32內周側320時,界定該第二樞軸2的樞接部22推抵該第一彈性臂31之內周側310、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和凸出弧邊311。再如第10圖所示,該主板面61與橫軸線x之間形成有夾角,且該第二樞軸2的削除面23未對應該第一彈性臂31內周側310時,界定該第二樞軸2的樞接部22推抵該第一彈性臂31之內周側310、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和凸出弧邊311。如第11圖所示,在該主板面61平行該縱軸線y時,界定該第二樞軸2的樞接部22推抵該第一彈性臂31之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凸出弧邊311及第二彈性臂32內周側320,同時該第二樞軸2的削除面23對應該側開口301。如第12圖所示,在該主板面61與橫軸線x之間形成一計劃夾角θ,且該第二樞軸2的削除面23未對應該第二彈性臂32內周側320時,界定該第二樞軸2的弧面24滑移至該第一彈性臂31的內延伸邊313。如第13圖所示,在該主板面61平行該橫軸線x,且該第二樞軸2的削除面23對應該第一彈性臂31之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和凸出弧邊311時,界定該第二樞軸2的樞接部22緊密接觸該第二彈性臂32內周側320。上述計劃夾角θ可為15度夾角。
藉由上述結構在縱軸線y和橫軸線x上的對應關係,可包括有下列多種操作狀態:
狀態1:當副體5之副板面51貼合該主體6的主板面61(如第6圖所示),且該副板面51和主板面61均平行於該橫軸線x時,該第一樞軸1的削除面13對應該第一彈性臂31之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和凸出弧邊311,令該第一樞軸1產生輕微扭力或無扭力,方便人員輕易地開啟並展開該副體5。同時,該第二樞軸2之樞接部22推抵該第一彈性臂31的內周側310、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和凸出弧邊311,令該第二樞軸2產生上述第二段扭力,以穩固支撐該主體6之主板面61平行於該橫軸線x。
狀態2:當副體5之副板面51展開成第7圖的擺動角度時,該副板面51與橫軸線x之間形成該計劃夾角θ,使得該第一樞軸1的弧面14滑移至該第一彈性臂31的內延伸邊313,令該第一樞軸1產生上述第一段扭力;此時,若釋放展開該副體5的外力,該第一、第二彈性臂31、32即往該第一樞軸1的削除面13產生彈性抵壓,以克服第一段扭力,驅動該第一樞軸1之削除面13轉向該第一彈性臂31的凸出弧邊311,促使該副板面51轉動至平行該橫軸線x,令該副體5的副板面51相對於該橫軸線x產生自行下落的摺收閉合效果。
狀態3:當副體5之副板面51依照第8至10圖的順序變化擺動角度期間,該第一樞軸1的樞接部12推抵該第一彈性臂31之內周側310、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凸出弧邊311和第二彈性臂32內周側320,令該第一樞軸1產生上述第二段扭力,以穩固支撐該副體5之副板面51平行於該橫軸線x、縱軸線y或保持在展開的角度。
狀態4:當主體6之主板面61依照第9至11圖的順序變化擺動角度期間, 該第二樞軸2的樞接部22推抵該第一彈性臂31之內周側310、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凸出弧邊311及第二彈性臂32內周側320,令該第二樞軸2產生上述第二段扭力,以穩固支撐該主體6之主板面61平行於該橫軸線x、縱軸線y或保持在展開的角度。
狀態5:當主體6之主板面61展開成第12圖的擺動角度時,該主板面61與橫軸線x之間形成該計劃夾角θ,使得該第二樞軸2的弧面24滑移至該第一彈性臂31的內延伸邊313,令該第二樞軸1產生上述第一段扭力;此時,若釋放展開該主體6的外力,該第一、第二彈性臂31、32即往該第二樞軸2的削除面23產生彈性抵壓,以克服第一段扭力,驅動該第二樞軸2之削除面23轉向該第一彈性臂31的凸出弧邊311,促使該主板面61轉動至平行該橫軸線x,令該主體6之主板面61相對於該橫軸線x產生自行上翹的摺收閉合效果。
狀態6:當主體6之主板面61貼合該副體5的副板面51(如第13圖所示),且該主板面61和副板面51均平行於該橫軸線x時,該第二樞軸2的削除面23對應該第一彈性臂31之外延伸邊312、內延伸邊313和凸出弧邊311,令該第二樞軸2產生輕微扭力或無扭力,方便人員輕易地開啟並展開該主體6。
綜上所陳,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凡其他未脫離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下而完成之等效修飾或置換,均應包含於後述申請專利範圍內。
1‧‧‧第一樞軸
11、21‧‧‧固定部
12、22、12a、22a‧‧‧樞接部
13、23、13a、23a‧‧‧削除面
14、24‧‧‧弧面
2‧‧‧第二樞軸
3、3a‧‧‧彈性導引件
30、30a‧‧‧包軸部
300‧‧‧外周側
301、301a‧‧‧側開口
302‧‧‧內端槽
303‧‧‧彈性吸收腔
31a、32a‧‧‧彈性臂
31‧‧‧第一彈性臂
32‧‧‧第二彈性臂
310、320、310a、320a‧‧‧內周側
311、311a、321a‧‧‧凸出弧邊
312‧‧‧外延伸邊
313‧‧‧內延伸邊
314‧‧‧凹折部
316a、326a‧‧‧轉折角
41‧‧‧第一固定架
42‧‧‧第二固定架
5、5a‧‧‧副體
51‧‧‧副板面
6、6a‧‧‧主體
61‧‧‧主板面
7、70‧‧‧間隔定位件
71‧‧‧軸孔
A‧‧‧扭力模組
x‧‧‧橫軸線
y‧‧‧縱軸線
θ‧‧‧計劃夾角
第1圖為習知樞軸扭力結構之彈性導引件的前視圖。
第2圖為第1圖的局部放大前視圖。
第3圖為本創作的立體分解圖。
第4圖為第3圖的組合立體圖。
第5圖為第3圖之彈性導引件的局部放大前視圖。
第6圖為第4圖之彈性導引件與樞軸的配置示意圖。
第7圖為第6圖的次一使用狀態示意圖。
第8圖為第7圖的次一使用狀態示意圖。
第9圖為第8圖的次一使用狀態示意圖。
第10圖為第9圖的次一使用狀態示意圖。
第11圖為第10圖的次一使用狀態示意圖。
第12圖為第11圖的次一使用狀態示意圖。
第13圖為第12圖的次一使用狀態示意圖。
1‧‧‧第一樞軸
11、21‧‧‧固定部
12、22‧‧‧樞接部
13、23‧‧‧削除面
14、24‧‧‧弧面
2‧‧‧第二樞軸
3‧‧‧彈性導引件
30‧‧‧包軸部
300‧‧‧外周側
301‧‧‧側開口
303‧‧‧彈性吸收腔
31‧‧‧第一彈性臂
32‧‧‧第二彈性臂
310、320‧‧‧內周側
311‧‧‧凸出弧邊
312‧‧‧外延伸邊
313‧‧‧內延伸邊
314‧‧‧凹折部
41‧‧‧第一固定架
42‧‧‧第二固定架
7、70‧‧‧間隔定位件
71‧‧‧軸孔
A‧‧‧扭力模組

Claims (33)

  1. 一種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包括至少一樞軸及一扭力模組之組合,該扭力模組由至少一片狀之彈性導引件組成,該彈性導引件的至少一端設有一鏤空之包軸部, 該包軸部具有一內周側及一外周側,該包軸部內周側的至少一局部設有一朝該鏤空區凸出的凸出弧邊,該凸出弧邊的兩端以一外延伸邊及一內延伸邊來與內周側的非凸出弧邊的部位相銜接,且該銜接的部位,係以朝鏤空區的一斜切凸出邊及一加大曲度弧凸邊的其中之一與該內周側的非凸出弧邊相銜接,該斜切凸出邊與內周側之切線間的夾角小於30度,該加大曲度弧凸邊的曲度相對大於內周側的弧曲度;該樞軸設有一樞接部,伸入該彈性導引件的包軸部內,該樞接部周側設有至少一削除面,隨該樞軸相對於該包軸部之樞轉角度不同,讓該削除面以及該非削除面部份,分別對該凸出弧邊、外延伸邊及內延伸邊產生各不相同干涉,而在該包軸部、樞接部之間產生扭力變化。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加大曲度弧凸邊與內周側的非凸出弧邊及凸出弧邊之至少其一,係形成相切銜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斜切凸出邊與內周側之切線間的夾角為5度至30度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包軸部係以一側開口對外連通,使該彈性導引件於該包軸部外圍形成相對之一第一彈性臂及一第二彈性臂,該第一彈性臂和第二彈性臂分別具有該內周側,該第一彈性臂的內周側設有該凸出弧邊、外延伸邊及內延伸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外延伸邊位於該側開口與凸出弧邊之間,該外延伸邊與第一彈性臂內周側相銜接部位形成該斜切凸出邊,該斜切凸出邊與第一彈性臂內周側之間形成一凹折部,該內延伸邊與第一彈性臂內周側相銜接部位形成該加大曲度弧凸邊,該樞接部和削除面的銜接部位滑移至該內延伸邊時,能夠藉由該第一、第二彈性臂往該削除面方向產生彈性抵壓,而產生令該削除面朝向該凸出弧邊方向旋轉對應之驅動力。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樞軸為複數,包含相互平行之一第一樞軸及一第二樞軸,該彈性導引件兩端分別設有該包軸部,該第一、第二樞軸之樞接部,分別伸入該彈性導引件兩端的包軸部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第一、第二樞軸分別具有該樞接部及一固定部,該第一樞軸的固定部配合一第一固定架,組合電子器物的一副體,該副體具有副板面,該第二樞軸的固定部配合一第二固定架,組合電子器物的一主體,該主體具有主板面,該彈性導引件上界定出一通過各包軸部中心的縱軸線,以及一垂直該縱軸線中點的橫軸線;該副板面平行該橫軸線且該第一樞軸的削除面對應該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和凸出弧邊時,該第一樞軸的樞接部緊密接觸該第二彈性臂內周側,該副板面平行該橫軸線且該第一樞軸的削除面對應該第二彈性臂內周側時,該第一樞軸的樞接部推抵該第一彈性臂之內周側、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和凸出弧邊,該副板面平行該縱軸線時,該第一樞軸的樞接部推抵該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凸出弧邊及第二彈性臂內周側,該第一樞軸的削除面對應該側開口,該副板面與橫軸線之間形成有夾角且該第一樞軸的削除面未對應該第一彈性臂內周側時,該第一樞軸的樞接部推抵該第一彈性臂之內周側、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和凸出弧邊,該副板面與橫軸線之間形成一計劃夾角且該第一樞軸的削除面未對應該第二彈性臂內周側時,該第一樞軸的樞接部和削除面的銜接部位滑移至該內延伸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第一、第二樞軸分別具有該樞接部及一固定部,該第一樞軸的固定部配合一第一固定架,組合電子器物的一副體,該副體具有副板面,該第二樞軸的固定部配合一第二固定架,組合電子器物的一主體,該主體具有主板面,該彈性導引件上界定出一通過各包軸部中心的縱軸線,以及一垂直該縱軸線中點的橫軸線;該主板面平行該橫軸線且該第二樞軸的削除面對應該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和凸出弧邊時,該第二樞軸的樞接部緊密接觸該第二彈性臂內周側,該主板面平行該橫軸線且該第二樞軸的削除面對應該第二彈性臂內周側時,該第二樞軸的樞接部推抵該第一彈性臂之內周側、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和凸出弧邊,該主板面平行該縱軸線時,該第二樞軸的樞接部推抵該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凸出弧邊及第二彈性臂內周側,該第二樞軸的削除面對應該側開口,該主板面與橫軸線之間形成有夾角且該第二樞軸的削除面未對應該第一彈性臂內周側時,該第二樞軸的樞接部推抵該第一彈性臂之內周側、外延伸邊、內延伸邊和凸出弧邊,該主板面與橫軸線之間形成一計劃夾角且該第二樞軸的削除面未對應該第二彈性臂內周側時,該第二樞軸的樞接部和削除面的銜接部位滑移至該內延伸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計劃夾角為15度夾角。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計劃夾角為15度夾角。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一彈性臂,交叉對稱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二彈性臂,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二彈性臂,交叉對稱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一彈性臂。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一彈性臂,交叉對稱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二彈性臂,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二彈性臂,交叉對稱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一彈性臂。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一彈性臂,交叉對稱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二彈性臂,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二彈性臂,交叉對稱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一彈性臂。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一彈性臂,交叉對稱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二彈性臂,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二彈性臂,交叉對稱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一彈性臂。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一彈性臂,對映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一彈性臂,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二彈性臂,對映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二彈性臂。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一彈性臂,對映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一彈性臂,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二彈性臂,對映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二彈性臂。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一彈性臂,對映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一彈性臂,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二彈性臂,對映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二彈性臂。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一彈性臂,對映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一彈性臂,該彈性導引件一端之第二彈性臂,對映該彈性導引件另一端之第二彈性臂。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或3或4或5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樞接部的非削除面與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間,以一弧面銜接。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樞接部的非削除面與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間,以一弧面銜接。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樞接部的非削除面與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間,以一弧面銜接。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樞接部的非削除面與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間,以一弧面銜接。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樞接部的非削除面與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間,以一弧面銜接。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樞接部的非削除面與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間,以一弧面銜接。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樞接部的非削除面與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間,以一弧面銜接。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或3或4或5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包軸部朝向該彈性導引件中段設有一內端槽,該內端槽與彈性導引件中段之間,設有一彈性吸收腔。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包軸部朝向該彈性導引件中段設有一內端槽,該內端槽與彈性導引件中段之間,設有一彈性吸收腔。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包軸部朝向該彈性導引件中段設有一內端槽,該內端槽與彈性導引件中段之間,設有一彈性吸收腔。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包軸部朝向該彈性導引件中段設有一內端槽,該內端槽與彈性導引件中段之間,設有一彈性吸收腔。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包軸部朝向該彈性導引件中段設有一內端槽,該內端槽與彈性導引件中段之間,設有一彈性吸收腔。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包軸部朝向該彈性導引件中段設有一內端槽,該內端槽與彈性導引件中段之間,設有一彈性吸收腔。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包軸部朝向該彈性導引件中段設有一內端槽,該內端槽與彈性導引件中段之間,設有一彈性吸收腔。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其中該包軸部朝向該彈性導引件中段設有一內端槽,該內端槽與彈性導引件中段之間,設有一彈性吸收腔。
TW105212746U 2016-08-22 2016-08-22 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 TWM5359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2746U TWM535933U (zh) 2016-08-22 2016-08-22 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
CN201620957537.1U CN206144967U (zh) 2016-08-22 2016-08-26 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2746U TWM535933U (zh) 2016-08-22 2016-08-22 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5933U true TWM535933U (zh) 2017-01-21

Family

ID=58399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12746U TWM535933U (zh) 2016-08-22 2016-08-22 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44967U (zh)
TW (1) TWM53593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59297B (zh) * 2017-08-23 2020-03-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8019418B (zh) * 2018-01-03 2024-05-28 昆山玮硕恒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段式变扭力结构及应用其的双轴芯转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44967U (zh) 2017-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9843B (zh) 軟性顯示屏幕之折收轉軸結構
US9512655B2 (en) Hinge structure
TW201829931A (zh) 電子裝置及其鉸鏈組件
TWI532929B (zh) 鉸鏈及具有該鉸鏈的電子裝置
US9388617B2 (en) Hinge device
CN211375464U (zh) 电子装置
KR20150120742A (ko) 가이드시트가 연동되는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 단말기
TWM493631U (zh) 夾持裝置
TWM535933U (zh) 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
TWI728806B (zh) 電子裝置鉸鏈
TW201830445A (zh) 電子裝置及其鉸鏈組件
TWM589420U (zh) 軟性顯示屏幕之折收轉軸結構
TWM538307U (zh) 具自行下落能力之轉軸扭力結構
US10172467B1 (en) Pivotable top board device for a chair
CN104235173A (zh) 枢接结构及使用该枢接结构的掀盖式设备
US20100050387A1 (en) Interference assembly, hinge utilizing the same, and collapsible device utilizing the hinge
TWM555972U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WO2019173950A1 (zh) 铰链装置及柔性显示装置
JP2002310129A (ja) ヒンジ装置
TWM577966U (zh) Pivot device
TWM491101U (zh) 以複數活動支節組成的鉸鏈
WO2012105296A1 (ja) ヒンジ装置
US10767406B2 (en) Hinge mechanism
TWM505156U (zh) 螺旋式雙軸同步開合結構
TWM576537U (zh) Folding 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