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44967U - 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 - Google Patents

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44967U
CN206144967U CN201620957537.1U CN201620957537U CN206144967U CN 206144967 U CN206144967 U CN 206144967U CN 201620957537 U CN201620957537 U CN 201620957537U CN 206144967 U CN206144967 U CN 206144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vot
elastic arm
face
guide part
resilien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9575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宜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Dom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First Dome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44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44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包括至少一枢轴及一扭力模块,扭力模块由至少一弹性导引件组成,弹性导引件至少一端设有一包轴部,包轴部的内周侧至少局部设有一凸出弧边,凸出弧边两端以一外延伸边及一内延伸边与该内周侧相衔接,该衔接的部位形成一斜切凸出边或一加大曲度弧凸边,该枢轴设有一枢接部伸入该包轴部内,枢接部周侧设有一削除面,以该削除面对凸出弧边、外延伸边及内延伸边形成微干涉至完全不干涉作用,并配合该枢接部对凸出弧边、外延伸边及内延伸边所产生的不同干涉,并凭借内、外延伸边、斜切凸出边或加大曲度弧凸边的衔接,使扭力变化趋于缓和,减少扭力的波动伏度及枢轴与扭力结构间的磨损。

Description

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特别是针对可掀折的电子器物的枢轴扭力结构,尤其涉及该枢轴扭力结构的枢轴和弹性导引件,该弹性导引件具有能够包围在该枢轴外围的包轴部,该枢轴与包轴部之间在不同转动角度时,可经由该包轴部内缘的凸出弧边及枢轴的削除面来调整扭力,并凭借在该凸出弧边两端所衔接的内、外延伸边,使扭力变化缓和,同时达到在预设角度使电子器物产生自行收合的效果。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时尚电子器物中,利用掀折结构以达到收置体积的缩小,以及方便于在使用状态,产生撑架出操作角度等效果者,已被普遍而广泛地应用,诸如可携式电脑、电子秘书、携带式影音播放装置、行动电话或前述各种电子器物的支撑结构等,其大体上需具有两可相互折合及掀启的主体(例如:可携式电脑的主机或平板电脑)与副体(例如:可携式电脑的屏幕或平板电脑的支撑架),在该两可相互折合及掀启的主体与副体之间的一选择性边缘处,装设一枢轴结构,使得该主体与副体之间,可相对掀动而具有彼此开、闭的作用。
为能控制枢轴结构的扭力变化,实现上述在使用时能够撑架出操作角度的功能,较常见设置在枢轴中的扭力结构,包括有一种利用扭力模块对枢轴提供扭力的技术。该扭力模块通常是由多数片状的弹性导引件重迭组成,如图1及图2所示者,该弹性导引件3a两端分别具有一包轴部30a,以及将该包轴部30a对外连通的一侧开口301a,使该弹性导引件3a于包轴部30a外形成二弹性臂31a、32a,该弹性臂31a、32a内周侧310a、320a设有一凸出弧边311a、321a,且该凸出弧边311a、321a两端凸出于该弹性臂31a、32a内周侧310a、320a,而分别形成一凸出的转折角316a、326a。该弹性导引件3a两端的包轴部30a内分别枢置一枢轴的枢接部12a、22a,且枢接部12a、22a上设有削除面13a、23a。该枢轴的枢接部12a、22a与包轴部30a之间在不同转动角度时,可凭借该枢轴的枢接部12a、22a和削除面13a、23a,与凸出弧边311a、321a之间对应关系的变化,令该枢接部12a、22a摩擦、推抵该凸出弧边311a、321a,配合该削除面13a、23a不摩擦、推抵该凸出弧边311a、321a,而使所述的这些弹性臂31a、32a对该枢接部12a、22a产生不同的夹持弹力,如此令该枢轴产生不同的扭力。如此,所述的这些枢轴可分别组接上述电子器物的主体6a及副体5a,令该副体5a在相对主体6a进行开启和闭合的操作时,在不同转动角度能够设定具有相同或不相同的相对启、闭扭力值,而产生稳定的定位或支撑扭力,而不致松动或倾倒。
然而,上述凸出弧边311a、321a两端凸出的转折角316a、326a,是由该弹性臂31a、32a内周侧310a、320a往包轴部30a中央方向直接凸起,使该弹性臂31a、32a内周侧310a、320a与转折角316a、326a之间形成明显的高度落差,在该枢轴的枢接部12a、22a由该弹性臂31a、32a内周侧310a、320a移往该凸出弧边311a、321a,以及该枢接部12a、22a由该凸出弧边311a、321a移往该弹性臂31a、32a内周侧310a、320a的过程中,前述转折角316a、326a所形成的高度落差,会对该枢接部12a、22a产生相对较大的干涉阻力,造成该枢轴的扭力瞬间突升或突降的情形,扭力波动起伏相对较大,因此不适合设置较大的干涉扭力,导致该枢轴枢转时的支撑和定位能力下降。而且,该转折角316a、326a与枢轴的枢接部12a、22a容易相互磨损,造成该枢轴逐渐丧失保持支撑角度的定位扭力,缩短使用寿命,将导致该主体6a与副体5a之间逐渐难以定位在使用者所祈望的支撑角度,甚至该主体6a与副体5a之间还未达到预定的折收闭合角度,该主体6a与副体5a即在失去扭力的状态下自行闭合。此外,前述高度落差对该枢轴枢接部12a、22a所造成的阻力,容易于两个弹性臂31a、32a的连接位置产生应力过于集中的情形,造成结构的破坏,大幅影响该弹性导引件3a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能够使该枢轴的扭力变化缓和,同时达到在预设角度使电子器物产生自行折收闭合的效果,提升使用上的便利性,以克服现有弹性导引件的转折角所形成的高度落差,容易造成该枢轴的扭力瞬间突升或突降、不适合设置较大的干涉扭力、该转折角与枢轴枢接部相互磨损而逐渐丧失保持支撑角度的定位扭力,以及在两个弹性臂的连接位置产生应力过于集中而造成结构破坏等诸多缺失。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包括至少一枢轴及一扭力模块的组合,该扭力模块由至少一片状的弹性导引件组成,该弹性导引件的至少一端设有一镂空的包轴部,该包轴部具有一内周侧及一外周侧,该包轴部内周侧的至少一局部设有一朝该镂空区凸出的凸出弧边,该凸出弧边的两端以一外延伸边及一内延伸边来与内周侧的非凸出弧边的部位相衔接,且该衔接的部位,以朝镂空区的一斜切凸出边及一加大曲度弧凸边的其中之一与该内周侧的非凸出弧边相衔接,该斜切凸出边与内周侧的切线间的夹角小于30度,该加大曲度弧凸边的曲度相对大于内周侧的弧曲度;该枢轴设有一枢接部,伸入该弹性导引件的包轴部内,该枢接部周侧设有至少一削除面,随该枢轴相对于该包轴部的枢转角度不同,让该削除面以及该非削除面部份,分别对该凸出弧边、外延伸边及内延伸边产生各不相同干涉,而在该包轴部、枢接部之间产生扭力变化。
凭借上述,该枢轴可连结电子器物的主体或副体。由于该内、外延伸边是分别由该包轴部内周侧,平缓的向该凸出弧边两端延伸而成;因此,当展开该主体与副体时,能驱动该枢轴的枢接部自该包轴部内周侧沿着该内延伸边平缓滑移至该凸出弧边,同时该枢接部也可推抵该包轴部内周侧,迫使该包轴部逐渐产生弹性变化,令该包轴部弹性夹持该枢接部的弹力逐渐增加,使得该枢轴的扭力逐渐提升,形成第一段扭力;当该枢接部抵达该包轴部的凸出弧边时,能够推抵该凸出弧边,且该枢接部持续推抵该包轴部内周侧,令该枢轴产生第二段扭力,该第二段扭力大于第一段扭力,该第二段扭力能够支撑该主体与副体保持在展开的角度。当折收该主体与副体时,能驱动该枢轴的枢接部沿着该包轴部的外延伸边和凸出弧边,平缓滑移至该包轴部的内延伸边和内周侧,令该枢轴的扭力逐渐下降。
据此,该内、外延伸边与凸出弧边的构造,使得该枢轴的扭力变化缓和,不会造成现有的枢轴扭力瞬间突升或突降的情形,扭力波动的起伏相对较小,该内、外延伸边对于该枢轴的枢接部产生的阻力也相对较小,因此适合较大干涉扭力的运用,可有效提升该枢轴在枢转时对该主体或副体的支撑定位能力;而且,该内、外延伸边并非凸出的转折角构造,与枢轴的枢接部相互磨损的情况,可得到明显的改善,以提升其耐久使用寿命;此外,该枢接部推抵该内、外延伸边所形成的应力,能够平均分布在该包轴部内周侧,也可有效提升其使用寿命。
依上述结构,该加大曲度弧凸边与内周侧的非凸出弧边之间形成相切衔接,或该加大曲度弧凸边与凸出弧边之间形成相切衔接。该斜切凸出边与内周侧的切线间的夹角为5度至30度之间。
依上述结构,该包轴部以一侧开口对外连通,使该弹性导引件于该包轴部外围形成相对的一第一弹性臂及一第二弹性臂,该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分别具有该内周侧,该第一弹性臂的内周侧设有该凸出弧边、外延伸边及内延伸边。
依上述结构,该外延伸边位于该侧开口与凸出弧边之间,该外延伸边与第一弹性臂内周侧相衔接部位形成该斜切凸出边,该斜切凸出边与第一弹性臂内周侧之间形成一凹折部,该内延伸边与第一弹性臂内周侧相衔接部位形成该加大曲度弧凸边,该枢接部和削除面的衔接部位滑移至该内延伸边时,能够凭借该第一、第二弹性臂往该枢轴削除面方向产生弹性抵压,而产生令该枢轴削除面朝向该第一弹性臂凸出弧边方向旋转对应的驱动力。
依上述结构,该枢轴可为复数,包含相互平行的一第一枢轴及一第二枢轴,该弹性导引件两端分别设有该包轴部,该第一、第二枢轴的枢接部分别伸入该弹性导引件两端的包轴部内。
依上述结构,该第一、第二枢轴两端分别具有该枢接部及一固定部,该第一枢轴的固定部配合一第一固定架,组合上述电子器物的副体,该副体具有副板面,该第二枢轴的固定部配合一第二固定架,组合上述电子器物的主体,该主体具有主板面。该弹性导引件上界定出一通过各包轴部中心的纵轴线,以及一垂直该纵轴线中点的横轴线。
依上述结构,该副板面平行该横轴线且该第一枢轴的削除面对应该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和凸出弧边时,该第一枢轴的枢接部紧密接触该第二弹性臂内周侧;该副板面平行该横轴线且该第一枢轴的削除面对应该第二弹性臂内周侧时,该第一枢轴的枢接部推抵该第一弹性臂的内周侧、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和凸出弧边;该副板面平行该纵轴线时,该第一枢轴的枢接部推抵该第一弹性臂的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凸出弧边及第二弹性臂内周侧,该第一枢轴的削除面对应该侧开口;该副板面与横轴线之间形成有夹角且该第一枢轴的削除面未对应该第一弹性臂内周侧时,该第一枢轴的枢接部推抵该第一弹性臂的内周侧、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和凸出弧边;该副板面与横轴线之间形成一计划夹角且该第一枢轴的削除面未对应该第二弹性臂内周侧时,该第一枢轴的枢接部和削除面的衔接部位滑移至该内延伸边,令该第一、第二弹性臂的弹力驱使该第一枢轴削除面转向该第一弹性臂凸出弧边,而使该副板面平行该横轴线。
该主板面平行该横轴线且该第二枢轴的削除面对应该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和凸出弧边时,该第二枢轴的枢接部紧密接触该第二弹性臂内周侧;该主板面平行该横轴线且该第二枢轴的削除面对应该第二弹性臂内周侧时,该第二枢轴的枢接部推抵该第一弹性臂的内周侧、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和凸出弧边;该主板面平行该纵轴线时,该第二枢轴的枢接部推抵该第一弹性臂的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凸出弧边及第二弹性臂内周侧,该第二枢轴的削除面对应该侧开口;该主板面与横轴线之间形成有夹角且该第二枢轴的削除面未对应该第一弹性臂内周侧时,该第二枢轴的枢接部推抵该第一弹性臂的内周侧、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和凸出弧边;该主板面与横轴线之间形成一计划夹角且该第二枢轴的削除面未对应该第二弹性臂内周侧时,该第二枢轴的枢接部和削除面的衔接部位滑移至该内延伸边,令该第一、第二弹性臂的弹力驱使该第二枢轴削除面转向该第一弹性臂凸出弧边,而使该主板面平行该横轴线。该计划夹角可为15度夹角。
如此,当该主体及/或副体转动趋近平行该横轴线,使该主体的主板面与副体的副板面相互接近而达到预定的折收角度时,该第一枢轴及/或第二枢轴的枢接部能够移至该内延伸边,驱使该第一、第二弹性臂往该削除面产生弹性抵压,令该主体的主板面及/或副体的副板面相对产生自行下落或上翘等折收闭合的效果。
依上述结构,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一弹性臂交叉对称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臂,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二弹性臂交叉对称于应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一弹性臂。或者,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一弹性臂对映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一弹性臂,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二弹性臂对映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臂。
依上述结构,该枢接部的非削除面与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间以一弧面衔接,以降低扭力波动的起伏幅度。
依上述结构,该包轴部朝向该弹性导引件中段设有一内端槽,该内端槽与弹性导引件中段之间设有一弹性吸收腔,以提升该包轴部于受力扩张时产生的展缩弹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征可获致更具体的了解,兹依下列附图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枢轴扭力结构的弹性导引件的前视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前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的组合立体图。
图5为图3的弹性导引件的局部放大前视图。
图6为图4的弹性导引件与枢轴的配置示意图。
图7为图6的次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7的次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9为图8的次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次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次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次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次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枢轴;11、21固定部;12、22、12a、22a枢接部;13、23、13a、23a削除面;14、24弧面;2第二枢轴;3、3a弹性导引件;30、30a包轴部;300外周侧;301、301a侧开口;302内端槽;303弹性吸收腔;31a、32a弹性臂;31第一弹性臂;32第二弹性臂;310、320、310a、320a内周侧;311、311a、321a凸出弧边;312外延伸边;313内延伸边;314凹折部;316a、326a转折角;41第一固定架;42第二固定架;5、5a副体;51副板面;6、6a主体;61主板面;7、70间隔定位件;71轴孔;A扭力模块;x横轴线;y纵轴线;θ计划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至图5,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包括至少一枢轴及一扭力模块A的组合,所述枢轴包含相互平行的一第一枢轴1及一第二枢轴2,该扭力模块A由至少一片状的弹性导引件3组成。该弹性导引件3于两端分别设有一镂空的包轴部30,该包轴部30具有外周侧300,以及朝向该镂空区的内周侧310、320,各包轴部30分别以一侧开口301对外连通,使该弹性导引件3于各包轴部30外围形成相对的一第一弹性臂31及一第二弹性臂32,该第一弹性臂31和第二弹性臂32分别具有该内周侧310、320。该第一弹性臂31内周侧310的至少局部中段区域设有一朝该镂空区凸出的凸出弧边311,该凸出弧边311的两端以一外延伸边312及一内延伸边313来与内周侧310的非凸出弧边的部位相衔接,且该衔接的部位,以朝该包轴部30镂空区的一斜切凸出边或一加大曲度弧凸边,与该内周侧310的非凸出弧边相衔接。该斜切凸出边与内周侧310的一切线间的夹角小于30度,或者该斜切凸出边与内周侧310的切线间的夹角也可为5度至30度之间;该加大曲度弧凸边的曲度相对大于内周侧310的弧曲度,该加大曲度弧凸边与内周侧310的非凸出弧边及凸出弧边311的至少其一,系形成相切衔接。该第一弹性臂31的外延伸边312位于该侧开口301与凸出弧边311之间。
配合图6所示,该第一枢轴1和第二枢轴2两端分别具有一固定部11、21及一枢接部12、22,该第一枢轴1的固定部11配合一第一固定架41,组合一电子器物的副体5(例如:屏幕),该副体5可成板状,其两面分别具有副板面51;该第二枢轴2的固定部21配合一第二固定架42,组合该电子器物的一主体6(例如:主机),该主体6可成板状,其两面分别具有主板面61。该第一、第二枢轴1、2的枢接部12、22,分别伸入该弹性导引件3两端的包轴部30内;该第一、第二枢轴1、2的枢接部12、22能够紧密接触该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内周侧310、320,并能够推抵该第一弹性臂31的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和凸出弧边311(如第6及10图所示),以驱使该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弯曲而产生弹力;该第一、第二枢轴1、2的枢接部12、22周侧至少设有一削除面13、23,该削除面13、23未能接触该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的内周侧310、320、第一弹性臂31的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和凸出弧边311,随该第一、第二枢轴1、2相对于该包轴部30的枢转角度不同,能够让该削除面13、23以及该非削除面部份,分别对该凸出弧边311、外延伸边312及内延伸边313形成微干涉至完全不干涉作用,也能够让该枢接部12、22的非削除面部份对该凸出弧边311、外延伸边312及内延伸边313产生重干涉,而在该包轴部30、枢接部12、22之间产生扭力变化。于实际应用时,该扭力模块A可依需求而以复数弹性导引件3迭置而成,并可凭借设置弹性导引件3数量不同,以使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整体上具有不同的弹力。
如图3及图4所示,该扭力模块A两侧分别设置一间隔定位件7、70,该间隔定位件7、70两端分别设有一轴孔71,所述轴孔71分别对应该弹性导引件3两端的包轴部30,该第一和第二枢轴1、2的枢接部12、22,分别枢置在该间隔定位件7、70两端的轴孔71内,使得该扭力模块A稳固配置在各间隔定位件7、70之间。
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该包轴部30朝向该弹性导引件3中段设有一内端槽302,该内端槽302与弹性导引件3中段之间,设有一弹性吸收腔303,且内端槽302、弹性吸收腔303对应该侧开口301;依此,该内端槽302能够提升该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和包轴部30于受力扩张时所产生的展缩弹性。
请参阅图6及图7,当展开该副体5而驱动该第一枢轴1的枢接部12时,使得该枢接部12(非削除面部份)自该第一弹性臂31内周侧310沿着该内延伸边313平缓的往该凸出弧边311滑移,同时该枢接部12推抵该第二弹性臂32内周侧320。可了解的是,由于该第一弹性臂31的内延伸边313、外延伸边312,是分别由该第一弹性臂31内周侧310,平缓的向该凸出弧边311两端延伸并逐渐凸出而成,因此该枢接部12在沿着该内延伸边313往该凸出弧边311滑移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增加对该第一弹性臂31内延伸边313和第二弹性臂32内周侧320的推力,而连动该包轴部30和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逐渐产生弹性变形,使得该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弹性夹持该枢接部12的弹力逐渐增加,促使该第一枢轴1的扭力逐渐提升,形成第一段扭力。
请参阅图8至图10,当该第一枢轴1枢接部12(非削除面部份)滑移抵达该第一弹性臂31的凸出弧边311时,由于该凸出弧边311往该包轴部30中央镂空区凸出的幅度,大于该内延伸边313、外延伸边312往该包轴部30中央镂空区凸出的幅度,因此该第一枢轴1枢接部12推抵该凸出弧边311的推力,大于该枢接部12推抵该内延伸边313、外延伸边312的推力,同时该第一枢轴1枢接部12持续推抵该第二弹性臂32内周侧320,迫使该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和包轴部30产生相对较大幅度的弹性变化,令该第一枢轴1产生第二段扭力,该第二段扭力大于第一段扭力。如第10至6图所示,当反向折收该副体5与主体6时,能驱动该第一枢轴1枢接部12沿着该第一弹性臂31的外延伸边312和凸出弧边311,平缓滑移至该第一弹性臂31的内延伸边313和内周侧310,令该第一枢轴1的扭力逐渐下降。同理,该第二枢轴2的枢接部22、削除面23与包轴部30凸出弧边311之间的运作方式,也等同于上述第一枢轴1的枢接部12、削除面13与包轴部30凸出弧边311之间的运作方式。依此,前述第一、第二枢轴1、2所产生的第二段扭力,能够支撑该主体6和副体5保持在展开的角度。
须加以说明的是,该凸出弧边311与内延伸边313、外延伸边312的衔接构造,使得该第一、第二枢轴1、2的扭力变化缓和,不会造成现有的枢轴扭力瞬间突升或突降的情形,扭力波动的起伏相对较小,该内延伸边313、外延伸边312对于该第一、第二枢轴1、2的枢接部12、22产生的阻力也相对较小,因此适合较大干涉扭力的运用,可有效提升该第一、第二枢轴1、2在枢转时对该主体6或副体5的支撑定位能力。而且,该内延伸边313、外延伸边312并非凸出转折角构造,因此该内延伸边313、外延伸边312与第一、第二枢轴1、2的枢接部12、22相互磨损的情况,可得到明显的改善,以提升其耐久使用寿命。此外,该第一、第二枢轴1、2的枢接部12、22推抵该内延伸边313、外延伸边312所形成的应力,能够平均分布在该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内周侧310、320,也可有效提升其使用寿命。
如图3及图6所示,在另一可行的实施例中,该第一枢轴1的枢接部12的非削除面与削除面13的交界部位之间,以一弧面14衔接,该第二枢轴2的枢接部22和削除面23的衔接部位设有一弧面24,所述弧面14、24可进一步降低扭力波动的起伏幅度。
再请参阅图5及图6,在又一可行的实施例中,该外延伸边312斜切凸出边与第一弹性臂31内周侧310之间形成一凹折部314。配合图7所示,当第一枢轴1的枢接部12和削除面13衔接部位的弧面14滑移至该内延伸边313时,能够凭借该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往该第一枢轴1的削除面13方向产生弹性抵压,而产生令该第一枢轴1的削除面13朝向该第一弹性臂31凸出弧边311方向旋转对应的驱动力。同理,该第二枢轴2弧面24与包轴部30内延伸边313之间的运作方式,也等同于上述第一枢轴1弧面14与包轴部30内延伸边313之间的运作方式。
图6并描绘出,于实际应用时,可以在该弹性导引件3上界定出一通过各包轴部30中心的纵轴线y,以及一垂直该纵轴线y中点的横轴线x。该弹性导引件3一端的第一弹性臂31,交叉对称该弹性导引件3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臂32,且该弹性导引件3一端的第二弹性臂32,交叉对称该弹性导引件3另一端的第一弹性臂31。
可了解的是,该弹性导引件3一端的第一弹性臂31,也可对映该弹性导引件3另一端的第一弹性臂31,该弹性导引件3一端的第二弹性臂32,也可对映该弹性导引件3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臂32。
如图6所示,在该副体5的副板面51平行该横轴线x,且该第一枢轴1的削除面13对应该第一弹性臂31的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和凸出弧边311时,界定该第一枢轴1的枢接部12紧密接触该第二弹性臂32内周侧320。如图7所示,在该副板面51与横轴线x之间形成一计划夹角θ,且该第一枢轴1的削除面13未对应该第二弹性臂32内周侧320时,界定该第一枢轴1的弧面14滑移至该第一弹性臂31的内延伸边313。如图8所示,在该副板面51平行该纵轴线y时,界定该第一枢轴1的枢接部12推抵该第一弹性臂31的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凸出弧边311及第二弹性臂32内周侧320,同时该第一枢轴1的削除面13对应该侧开口301。如图9所示,该副板面51与横轴线x之间形成有夹角,且该第一枢轴1的削除面13未对应该第一弹性臂31内周侧310时,界定该第一枢轴1的枢接部12推抵该第一弹性臂31的内周侧310、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和凸出弧边311。如图10所示,在该副板面51平行该横轴线x,且该第一枢轴1的削除面13对应该第二弹性臂32内周侧320时,界定该第一枢轴1的枢接部12推抵该第一弹性臂31的内周侧310、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和凸出弧边311。
再如图9所示,在该主体6的主板面61平行该横轴线x,且该第二枢轴2的削除面23对应该第二弹性臂32内周侧320时,界定该第二枢轴2的枢接部22推抵该第一弹性臂31的内周侧310、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和凸出弧边311。再如图10所示,该主板面61与横轴线x之间形成有夹角,且该第二枢轴2的削除面23未对应该第一弹性臂31内周侧310时,界定该第二枢轴2的枢接部22推抵该第一弹性臂31的内周侧310、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和凸出弧边311。如图11所示,在该主板面61平行该纵轴线y时,界定该第二枢轴2的枢接部22推抵该第一弹性臂31的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凸出弧边311及第二弹性臂32内周侧320,同时该第二枢轴2的削除面23对应该侧开口301。如图12所示,在该主板面61与横轴线x之间形成一计划夹角θ,且该第二枢轴2的削除面23未对应该第二弹性臂32内周侧320时,界定该第二枢轴2的弧面24滑移至该第一弹性臂31的内延伸边313。如图13所示,在该主板面61平行该横轴线x,且该第二枢轴2的削除面23对应该第一弹性臂31的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和凸出弧边311时,界定该第二枢轴2的枢接部22紧密接触该第二弹性臂32内周侧320。上述计划夹角θ可为15度夹角。
凭借上述结构在纵轴线y和横轴线x上的对应关系,可包括有下列多种操作状态:
状态1:当副体5的副板面51贴合该主体6的主板面61(如图6所示),且该副板面51和主板面61均平行于该横轴线x时,该第一枢轴1的削除面13对应该第一弹性臂31的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和凸出弧边311,令该第一枢轴1产生轻微扭力或无扭力,方便人员轻易地开启并展开该副体5。同时,该第二枢轴2的枢接部22推抵该第一弹性臂31的内周侧310、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和凸出弧边311,令该第二枢轴2产生上述第二段扭力,以稳固支撑该主体6的主板面61平行于该横轴线x。
状态2:当副体5的副板面51展开成图7的摆动角度时,该副板面51与横轴线x之间形成该计划夹角θ,使得该第一枢轴1的弧面14滑移至该第一弹性臂31的内延伸边313,令该第一枢轴1产生上述第一段扭力;此时,若释放展开该副体5的外力,该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即往该第一枢轴1的削除面13产生弹性抵压,以克服第一段扭力,驱动该第一枢轴1的削除面13转向该第一弹性臂31的凸出弧边311,促使该副板面51转动至平行该横轴线x,令该副体5的副板面51相对于该横轴线x产生自行下落的折收闭合效果。
状态3:当副体5的副板面51依照第8至10图的顺序变化摆动角度期间,该第一枢轴1的枢接部12推抵该第一弹性臂31的内周侧310、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凸出弧边311和第二弹性臂32内周侧320,令该第一枢轴1产生上述第二段扭力,以稳固支撑该副体5的副板面51平行于该横轴线x、纵轴线y或保持在展开的角度。
状态4:当主体6的主板面61依照第9至11图的顺序变化摆动角度期间,该第二枢轴2的枢接部22推抵该第一弹性臂31的内周侧310、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凸出弧边311及第二弹性臂32内周侧320,令该第二枢轴2产生上述第二段扭力,以稳固支撑该主体6的主板面61平行于该横轴线x、纵轴线y或保持在展开的角度。
状态5:当主体6的主板面61展开成图12的摆动角度时,该主板面61与横轴线x之间形成该计划夹角θ,使得该第二枢轴2的弧面24滑移至该第一弹性臂31的内延伸边313,令该第二枢轴1产生上述第一段扭力;此时,若释放展开该主体6的外力,该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即往该第二枢轴2的削除面23产生弹性抵压,以克服第一段扭力,驱动该第二枢轴2的削除面23转向该第一弹性臂31的凸出弧边311,促使该主板面61转动至平行该横轴线x,令该主体6的主板面61相对于该横轴线x产生自行上翘的折收闭合效果。
状态6:当主体6的主板面61贴合该副体5的副板面51(如图13所示),且该主板面61和副板面51均平行于该横轴线x时,该第二枢轴2的削除面23对应该第一弹性臂31的外延伸边312、内延伸边313和凸出弧边311,令该第二枢轴2产生轻微扭力或无扭力,方便人员轻易地开启并展开该主体6。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3)

1.一种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枢轴及一扭力模块,该扭力模块由至少一片状的弹性导引件组成,该弹性导引件的至少一端设有一镂空的包轴部,该包轴部具有一内周侧及一外周侧,该包轴部内周侧的至少一局部设有一朝该镂空区凸出的凸出弧边,该凸出弧边的两端以一外延伸边及一内延伸边来与内周侧的非凸出弧边的部位相衔接,且该衔接的部位以朝镂空区的一斜切凸出边或一加大曲度弧凸边与该内周侧的非凸出弧边相衔接,该斜切凸出边与内周侧的切线间的夹角小于30度,该加大曲度弧凸边的曲度大于内周侧的弧曲度;该枢轴设有一枢接部,该枢接部伸入该弹性导引件的包轴部内,该枢接部周侧设有至少一削除面,随该枢轴相对于该包轴部的枢转角度不同,该削除面以及该非削除面部份分别对该凸出弧边、外延伸边及内延伸边产生各不相同的干涉,而在该包轴部、枢接部之间产生扭力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加大曲度弧凸边与内周侧的非凸出弧边之间形成相切衔接,或该加大曲度弧凸边与凸出弧边之间形成相切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斜切凸出边与内周侧的切线间的夹角为5度至30度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包轴部以一侧开口对外连通,使该弹性导引件在该包轴部外围形成相对的一第一弹性臂及一第二弹性臂,该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分别具有该内周侧,该第一弹性臂的内周侧设有该凸出弧边、外延伸边及内延伸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外延伸边位于该侧开口与凸出弧边之间,该外延伸边与第一弹性臂内周侧相衔接部位形成该斜切凸出边,该斜切凸出边与第一弹性臂内周侧之间形成一凹折部,该内延伸边与第一弹性臂内周侧相衔接部位形成该加大曲度弧凸边,该枢接部和削除面的衔接部位滑移至该内延伸边时,能够凭借该第一、第二弹性臂往该削除面方向产生弹性抵压,而产生令该削除面朝向该凸出弧边方向旋转对应的驱动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轴为复数,包含相互平行的一第一枢轴及一第二枢轴,该弹性导引件两端分别设有该包轴部,该第一、第二枢轴的枢接部,分别伸入该弹性导引件两端的包轴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第二枢轴分别具有该枢接部及一固定部,该第一枢轴的固定部配合一第一固定架,组合电子器物的一副体,该副体具有副板面,该第二枢轴的固定部配合一第二固定架,组合电子器物的一主体,该主体具有主板面,该弹性导引件上界定出一通过各包轴部中心的纵轴线,以及一垂直该纵轴线中点的横轴线;该副板面平行该横轴线且该第一枢轴的削除面对应该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和凸出弧边时,该第一枢轴的枢接部紧密接触该第二弹性臂内周侧,该副板面平行该横轴线且该第一枢轴的削除面对应该第二弹性臂内周侧时,该第一枢轴的枢接部推抵该第一弹性臂的内周侧、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和凸出弧边,该副板面平行该纵轴线时,该第一枢轴的枢接部推抵该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凸出弧边及第二弹性臂内周侧,该第一枢轴的削除面对应该侧开口,该副板面与横轴线之间形成有夹角且该第一枢轴的削除面未对应该第一弹性臂内周侧时,该第一枢轴的枢接部推抵该第一弹性臂的内周侧、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和凸出弧边,该副板面与横轴线之间形成一计划夹角且该第一枢轴的削除面未对应该第二弹性臂内周侧时,该第一枢轴的枢接部和削除面的衔接部位滑移至该内延伸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枢轴、第二枢轴分别具有该枢接部及一固定部,该第一枢轴的固定部配合一第一固定架,组合电子器物的一副体,该副体具有副板面,该第二枢轴的固定部配合一第二固定架,组合电子器物的一主体,该主体具有主板面,该弹性导引件上界定出一通过各包轴部中心的纵轴线,以及一垂直该纵轴线中点的横轴线;该主板面平行该横轴线且该第二枢轴的削除面对应该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和凸出弧边时,该第二枢轴的枢接部紧密接触该第二弹性臂内周侧,该主板面平行该横轴线且该第二枢轴的削除面对应该第二弹性臂内周侧时,该第二枢轴的枢接部推抵该第一弹性臂的内周侧、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和凸出弧边,该主板面平行该纵轴线时,该第二枢轴的枢接部推抵该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凸出弧边及第二弹性臂内周侧,该第二枢轴的削除面对应该侧开口,该主板面与横轴线之间形成有夹角且该第二枢轴的削除面未对应该第一弹性臂内周侧时,该第二枢轴的枢接部推抵该第一弹性臂的内周侧、外延伸边、内延伸边和凸出弧边,该主板面与横轴线之间形成一计划夹角且该第二枢轴的削除面未对应该第二弹性臂内周侧时,该第二枢轴的枢接部和削除面的衔接部位滑移至该内延伸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计划夹角为15度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计划夹角为15度夹角。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一弹性臂交叉对称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臂,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二弹性臂交叉对称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一弹性臂。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一弹性臂交叉对称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臂,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二弹性臂交叉对称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一弹性臂。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一弹性臂交叉对称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臂,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二弹性臂交叉对称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一弹性臂。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一弹性臂交叉对称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臂,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二弹性臂交叉对称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一弹性臂。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一弹性臂对映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一弹性臂,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二弹性臂对映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臂。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一弹性臂对映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一弹性臂,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二弹性臂对映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臂。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一弹性臂对映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一弹性臂,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二弹性臂对映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臂。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一弹性臂对映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一弹性臂,该弹性导引件一端的第二弹性臂对映于该弹性导引件另一端的第二弹性臂。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接部的非削除面与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间以一弧面衔接。
2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接部的非削除面与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间以一弧面衔接。
2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接部的非削除面与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间以一弧面衔接。
2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接部的非削除面与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间以一弧面衔接。
2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接部的非削除面与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间以一弧面衔接。
2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接部的非削除面与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间以一弧面衔接。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接部的非削除面与削除面的交界部位之间以一弧面衔接。
2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包轴部朝向该弹性导引件中段设有一内端槽,该内端槽与弹性导引件中段之间设有一弹性吸收腔。
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包轴部朝向该弹性导引件中段设有一内端槽,该内端槽与弹性导引件中段之间设有一弹性吸收腔。
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包轴部朝向该弹性导引件中段设有一内端槽,该内端槽与弹性导引件中段之间设有一弹性吸收腔。
2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包轴部朝向该弹性导引件中段设有一内端槽,该内端槽与弹性导引件中段之间设有一弹性吸收腔。
3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包轴部朝向该弹性导引件中段设有一内端槽,该内端槽与弹性导引件中段之间设有一弹性吸收腔。
3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包轴部朝向该弹性导引件中段设有一内端槽,该内端槽与弹性导引件中段之间设有一弹性吸收腔。
3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包轴部朝向该弹性导引件中段设有一内端槽,该内端槽与弹性导引件中段之间设有一弹性吸收腔。
3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包轴部朝向该弹性导引件中段设有一内端槽,该内端槽与弹性导引件中段之间设有一弹性吸收腔。
CN201620957537.1U 2016-08-22 2016-08-26 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 Active CN20614496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2746 2016-08-22
TW105212746U TWM535933U (zh) 2016-08-22 2016-08-22 具自行下落能力之樞軸的無突變扭力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44967U true CN206144967U (zh) 2017-05-03

Family

ID=58399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957537.1U Active CN206144967U (zh) 2016-08-22 2016-08-26 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44967U (zh)
TW (1) TWM53593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59297A (zh) * 2017-08-23 2018-01-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8019418A (zh) * 2018-01-03 2018-05-11 昆山玮硕恒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段式变扭力结构及应用其的双轴芯转轴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59297A (zh) * 2017-08-23 2018-01-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8019418A (zh) * 2018-01-03 2018-05-11 昆山玮硕恒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段式变扭力结构及应用其的双轴芯转轴
CN108019418B (zh) * 2018-01-03 2024-05-28 昆山玮硕恒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三段式变扭力结构及应用其的双轴芯转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5933U (zh) 2017-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38208B (zh) 一种折叠显示机构及折叠显示装置
CN206144967U (zh) 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枢轴的无突变扭力结构
CN110253606B (zh) 一种仿折纸结构的软体抓手
CN208967363U (zh) 一种自动折叠柔性显示屏的装置
CN206654167U (zh) 一种人力驱动的娱乐装置
CN206144966U (zh) 具有自行下落能力的转轴扭力结构
CN206472534U (zh) 一种嫁接定位装置
CN114593135A (zh) 铰链结构和折叠设备
CN208040905U (zh) 连动定位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CN204041721U (zh) 双轴连动式枢轴总成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CN218229399U (zh) 一种仿鸟腿辅助无人机全地形降落装置
CN205255977U (zh) 便携车篷及其动力结构
CN211995263U (zh) 一种副驾调角手柄闷盖
CN106275364B (zh) 一种通用型浮空器值机用充放气一体机
CN211296753U (zh) 具有抗反折棘轮机构的支撑结构和可折叠设备
CN209409934U (zh) 一种电子产品车载支架
CN208647133U (zh) 便携式无人机
CN210282335U (zh) 机器人手指运动系统
CN205835322U (zh) 机器人上肢以及机器人
CN106166745A (zh) 机器人上肢以及机器人
CN206493905U (zh) 一种带有微吸棉的车载手机充电支架
CN201278849Y (zh) 折叠式遮阳帽
CN209765030U (zh) 无线定位反制单兵装置固定装置
CN211306336U (zh) 一种仿生机械手
CN209993264U (zh) 一种卷绕式柔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