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22928U - 一种接触件、插套结构及复合孔套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触件、插套结构及复合孔套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22928U
CN209822928U CN201920032331.1U CN201920032331U CN209822928U CN 209822928 U CN209822928 U CN 209822928U CN 201920032331 U CN201920032331 U CN 201920032331U CN 209822928 U CN209822928 U CN 2098229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nnular groove
bent
metal cylinder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3233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etso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03233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229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229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229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接触件、插套结构及复合孔套结构,包括金属筒,所述金属筒的轴向上设有一条缝隙,所述金属筒两端分别设有多片相互分离的折弯弹片,所述折弯弹片的弯折方向由金属筒中心向金属筒外壁方向弯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短小且导电效果优良的接触件。

Description

一种接触件、插套结构及复合孔套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触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触件、插套结构及复合孔套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相关的零配件也随之快速的发展起来,尤其是电连接器接触件。
现有电连接器的接触件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采用弹片结构。结合影响接触件自身的接触电阻R(Ω)的主要因素有:a.导体有效的导电距离L(m)、b.导体的电阻率ρ(Ω·mm2/m)、c.导体有效的导电截面积A(mm2)。
其原理表达式为:
当接触件的材料相同(即电阻率ρ相同)以及接触件长度L相同的情况下,影响接触件接触电阻R的因素为导电截面积A,由于弹片的接触面积A相对较小,因此,弹片类接触件的导电效果不佳。
第二类,采用如中国专利CN201010614586.2公开了一种紧凑型插孔接触件,包括一体成型的金属筒状体,该筒壁是由若干条连接于两端的栅条构成,且栅条是均匀分布的,金属筒状体整体呈螺旋状,该筒壁的轴向截面的投影呈双曲线的收腰结构。
该种接触件通过收腰部与插接件接触。在接触件的材料相同(即电阻率ρ相同)的情况下,虽然该种接触件可以保证其导电面积A得到提升,但是由收腰部分别至两端部之间的导电距离L延长,势必会提升接触件的接触电阻R。并且为了保证收腰部具有良好的弹性,必须将第二类接触件做的相对较长,因此,很难适配短小的插件插入,同时还会消耗较多的材料。
因此,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短小且导电效果优良的接触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短小且导电效果优良的接触件。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接触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接触件,包括金属筒,所述金属筒的轴向上设有一条缝隙,所述金属筒两端分别设有多片相互分离的折弯弹片,所述折弯弹片的弯折方向由金属筒中心向金属筒外壁方向弯折。
作为优选方案,两个相邻所述折弯弹片之间的间距相同。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金属筒两端的多片折弯弹片呈对称排布。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折弯弹片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所述第一端部与金属筒端部连接,所述第二端部远离金属筒外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端部向金属筒方向弯折形成第二折弯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金属筒与折弯弹片一体成型。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插套结构,包括插套,所述插套一端设有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的槽壁上至少开设有一个第一环形槽;还包括如前述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卡入第一环形槽,所述折弯弹片远离金属筒外壁一端与第一环形槽槽底接触,所述折弯弹片的弯折角翘出第一环形槽槽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金属筒至第二折弯部的距离大于第一环形槽的深度,所述接触件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环形槽的宽度,所述第二折弯部与第一环形槽槽底接触,所述第二端部与第一环形槽槽口顶触,所述第一折弯部起翘,且延伸出第一环形槽槽口,所述第一端部与金属筒内壁形成一夹角。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复合孔套结构,包括孔套,所述孔套内设有转簧,所述孔套两端设有中空压盖,所述中空压盖固定压合转簧端部和孔套端部,所述孔套内壁中部开设有第二环形槽;还包括如前述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套设于转簧中部,所述接触件卡入第二环形槽,所述折弯弹片远离金属筒外壁一端与第二环形槽槽底接触,所述折弯弹片的弯折角翘出第二环形槽槽口,且与转簧外壁接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金属筒至第二折弯部的距离大于第二环形槽的深度,所述接触件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环形槽的宽度,所述第二折弯部与第二环形槽槽底接触,所述第二端部与第二环形槽槽口顶触,所述第一折弯部延伸出第二环形槽槽口,所述第一折弯部和转簧外壁接触。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接触件的有益效果是:金属筒的轴向上设有一条缝隙,金属筒两端分别设有多片相互分离的折弯弹片,折弯弹片的弯折方向由金属筒中心向金属筒外壁方向弯折;当外部插针插入时,插针分别与金属筒内壁和折弯弹片的一端顶触,在接触件材料相同(即电阻率ρ相同)的情况下,其有效导电长度L为折弯弹片远离金属筒的一端的长度,即缩短了导电长度L,同时通过金属筒两端的多片折弯弹片共同进行传导电流,即增加了导电截面积A,结合上述结构和接触电阻公式可知接触件的接触电阻R会大幅度降低;并且该结构中的金属筒的轴向长度相对于现有接触件的长度较短,因此,该接触件应用于短小的插接件连接器上的导电效果较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一种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一种接触件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一种接触件A区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一种插套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一种插套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一种插套结构B区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一种插套结构与插针配合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一种插套结构与插针配合的截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一种插套结构C区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一种复合孔套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一种复合孔套结构的截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一种复合孔套结构D区的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一种复合孔套结构与插针配合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一种复合孔套结构与插针配合的截面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一种复合孔套结构E区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实施例一:请参考图1和图2,一种接触件10,包括金属筒11和多片折弯弹片12。
金属筒11的轴向上设有一条缝隙111。挤压金属筒11外壁,缝隙111宽度随之变化,进而对金属筒11的直径起到微调的效果。因此可以可以使金属筒11进入略窄的空间内,然后再通过其自身的恢复能力,将缝隙111撑开,此时金属筒11可以卡住略窄空间的限位端。
金属筒11两端分别设有多片相互分离的折弯弹片12,折弯弹片12的弯折方向由金属筒11中心向金属筒11外壁方向弯折。
当外部插针插入时,插针分别与金属筒11内壁和折弯弹片12的一端顶触,在接触件10材料相同(即电阻率ρ相同)的情况下,其有效导电长度L为折弯弹片12远离金属筒11的一端的长度,即缩短了导电长度L;同时通过金属筒11两端的多片折弯弹片12共同进行传导电流,即增加了导电截面积A。结合上述结构和接触电阻公式可知接触件10的接触电阻R会大幅度降低。并且该结构中的金属筒11的轴向长度相对于现有接触件10的长度较短,因此,该接触件10应用于短小的插接件连接器上的导电效果较佳。
两个相邻折弯弹片12之间的间距相同,金属筒11两端的多片折弯弹片12呈对称排布。因此使每一折弯弹片12的受力更加均匀,增多其形变次数,进一步延长了使用寿命。
请参考图3,折弯弹片12包括第一端部121、第二端部122和第一折弯部123,第一折弯部123位于第一端部121和第二端部122之间,第一端部121与金属筒11端部连接,第二端部122远离金属筒11外壁。第一端部121的截面和第二端部122的截面均呈弧线形,且第一端部121弧线的曲率与金属筒11内壁弧线的曲率相同,换句话说第一端部121在金属筒11内壁轴向的延长线上。第一折弯部123的弯折角度范围为10°至60°。
第二端部122向金属筒11方向弯折形成第二折弯部124。具体的第二折弯部124通过其圆滑的弧面与其他连接器表面配合接触,当折弯弹片12挤压变形时,第二折弯部124在连接器表面上发生相对运动时更加顺畅。第二折弯部124的弯折角度范围为0°至60°。
本实施例采用金属筒11与折弯弹片12一体冲压成型,增强了接触件10的韧性及弹性。
实施例二:请参考图4-图6,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插套结构,包括插套20和实施例一中所公开的接触件10。
插套20一端设有收容槽21,收容槽21的槽壁上至少开设有一个第一环形槽22。通过上述压缩缝隙111的方法,再将接触件10略微倾斜挤入第一环形槽22内。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金属筒11至第二折弯部124的距离大于第一环形槽22的深度,接触件10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环形槽22的宽度。因此,当第二折弯部124与第一环形槽22槽底接触时,第二端部122顶触第一环形槽22槽口,此时第一折弯部123起翘,且延伸出第一环形槽22槽口。与此同时,第一端部121与金属筒11内壁形成一夹角。夹角的角度范围为0°至15°。
请参考图7-图9,当外部插针30插入时,金属筒11一端的多片折弯弹片12的第一折弯部123首先与插针30接触。随着插针30的深入,第一折弯部123发生弯折,两片相邻的折弯弹片12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小;由于第一环形槽22槽口的限位作用,第二端部122将会压紧第一环形槽22槽口,第二折弯部124会受压会向金属筒11外壁弯折,并且第一端部121随着第一折弯部123弯折而向插针30方向转动。当插针30深入至金属筒11处时,首先与插针30接触的多片折弯弹片12的第一端部121完全贴附于插针30外壁上,此时第一端部121再次恢复在金属筒11内壁轴向的延长线上。当插针30完全插入时,金属筒11两端折弯弹片12的第一端部121均完全贴附于插针30外壁上,此时金属筒11两端的第一端部121均在金属筒11内壁轴向的延长线上,即接触件10内壁与插针30贴合,
此时,在不考虑接触件10材料的情况下(即电阻率ρ1相同),其有效导电长度L1为第一折弯部123至第二折弯部124与第一环形槽22槽底的顶触线处,与现有技术中的导电长度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导电长度L1被大大缩短;同时结合实施例一中所公开的第二端部122呈弧线形,使其完全贴合于第一环形槽22槽口,其有效的导电截面积A1可以近似为一环形线,相对于现有的多点式接触,实为增大了导电截面积A1;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接触电阻R1被大大的降低。
实施例三:请参考图10-图12,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复合孔套结构,包括孔套40、转簧50、多个中空压盖60以及实施例一中所公开的接触件10。
本实施例中的转簧50两端直径较大,中部直径较小的收腰结构,孔套40内壁中部开设有第二环形槽41。
接触件10套设于转簧50中部,且二者均设于孔套40内。接触件10对应卡入第二环形槽41内。中空压盖60将转簧50端部和孔套40端部压合。
该复合孔套40的安装方法如下:
首先将接触件10的缝隙111扩大,以增大金属筒11的直径,随即将接触件10套设于转簧50中部;然后再将二者由孔套40一端挤入孔套40内部,并使接触件10对应卡入第二环形槽41内;最后将转簧50端部和孔套40端部通过中空压盖60压合。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金属筒11至第二折弯部124的距离大于第二环形槽41的深度,接触件10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环形槽41的宽度。因此,第二折弯部124与第二环形槽41槽底接触,第二端部122与第二环形槽41槽口顶触,第一折弯部123延伸出第二环形槽41槽口,第一折弯部123的转角处和转簧50外壁接触。
请参考图13-图15,当外部插针70插入时,转簧50中部与向四周挤压,直至与接触件10完全贴合。
此时,在不考虑接触件10材料的情况下(即电阻率ρ相同)。其部分有效导电长度L2为第一折弯部123至第二折弯部124与第二环形槽41槽底的顶触线处,以及其另一部分有效导电长度L3转簧50中部至转簧50两端之间的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缩短了部分导电长度。同时结合实施例一中所公开的第二端部122呈弧线形,使其完全贴合于第二环形槽41槽口,其导电截面积A2可以近似为一环形线;再加上原有的导电截面积A3;将导电截面积A2与导电截面积A3叠加得到总有效导电截面积A4,使其总的有效导电截面积A4增大。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接触电阻R2被大大的降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触件,金属筒的轴向上设有一条缝隙,金属筒两端分别设有多片相互分离的折弯弹片,折弯弹片的弯折方向由金属筒中心向金属筒外壁方向弯折;当外部插针插入时,插针分别与金属筒内壁和折弯弹片的一端顶触,在接触件材料相同(即电阻率ρ相同)的情况下,其有效导电长度L为折弯弹片远离金属筒的一端的长度,即缩短了导电长度L,同时通过金属筒两端的多片折弯弹片共同进行传导电流,即增加了导电截面积A,结合上述结构和接触电阻公式可知接触件的接触电阻R会大幅度降低;并且该结构中的金属筒的轴向长度相对于现有接触件的长度较短,因此,该接触件应用于短小的插接件连接器上的导电效果较佳。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接触件,包括金属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筒的轴向上设有一条缝隙,所述金属筒两端分别设有多片相互分离的折弯弹片,所述折弯弹片的弯折方向由金属筒中心向金属筒外壁方向弯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件,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所述折弯弹片之间的间距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筒两端的多片折弯弹片呈对称排布。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弹片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所述第一端部与金属筒端部连接,所述第二端部远离金属筒外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向金属筒方向弯折形成第二折弯部。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接触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筒与折弯弹片一体成型。
7.一种插套结构,包括插套,所述插套一端设有收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槽的槽壁上至少开设有一个第一环形槽;
还包括如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卡入第一环形槽,所述折弯弹片远离金属筒外壁一端与第一环形槽槽底接触,所述折弯弹片的弯折角翘出第一环形槽槽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插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筒至第二折弯部的距离大于第一环形槽的深度,所述接触件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环形槽的宽度,所述第二折弯部与第一环形槽槽底接触,所述第二端部与第一环形槽槽口顶触,所述第一折弯部起翘,且延伸出第一环形槽槽口,所述第一端部与金属筒内壁形成一夹角。
9.一种复合孔套结构,包括孔套,所述孔套内设有转簧,所述孔套两端设有中空压盖,所述中空压盖固定压合转簧端部和孔套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套内壁中部开设有第二环形槽;
还包括如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套设于转簧中部,所述接触件卡入第二环形槽,所述折弯弹片远离金属筒外壁一端与第二环形槽槽底接触,所述折弯弹片的弯折角翘出第二环形槽槽口,且与转簧外壁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复合孔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筒至第二折弯部的距离大于第二环形槽的深度,所述接触件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环形槽的宽度,所述第二折弯部与第二环形槽槽底接触,所述第二端部与第二环形槽槽口顶触,所述第一折弯部延伸出第二环形槽槽口,所述第一折弯部和转簧外壁接触。
CN201920032331.1U 2019-01-09 2019-01-09 一种接触件、插套结构及复合孔套结构 Active CN2098229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32331.1U CN209822928U (zh) 2019-01-09 2019-01-09 一种接触件、插套结构及复合孔套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32331.1U CN209822928U (zh) 2019-01-09 2019-01-09 一种接触件、插套结构及复合孔套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22928U true CN209822928U (zh) 2019-12-20

Family

ID=68870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32331.1U Active CN209822928U (zh) 2019-01-09 2019-01-09 一种接触件、插套结构及复合孔套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2292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6404A (zh) * 2019-01-09 2019-03-29 倪泉 一种接触件、插套结构及复合孔套结构
WO2021203135A1 (en) * 2020-03-31 2021-10-07 Baker Hughes Oilfield Operations Llc Power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submersible pump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6404A (zh) * 2019-01-09 2019-03-29 倪泉 一种接触件、插套结构及复合孔套结构
WO2021203135A1 (en) * 2020-03-31 2021-10-07 Baker Hughes Oilfield Operations Llc Power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submersible pump
US11462849B2 (en) 2020-03-31 2022-10-04 Baker Hughes Oilfield Operations, Llc Power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submersible pump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119479A1 (en) Connecting plug and socket with lamella basket
US7229329B2 (e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JP6379403B2 (ja) 芯線の保持、固定機能を有した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CN209822928U (zh) 一种接触件、插套结构及复合孔套结构
US783303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ducting terminal used therein
CN105655743B (zh) 提高压接强度和阻抗性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EP1852941A1 (en) Connector for terminal block
JP5142813B2 (ja) 端子接続構造
CN104319508A (zh) “8”字型弹性接触件及使用该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CN209747767U (zh) 鳞片式夹簧及插套
CN107819225A (zh) 一种多触点式冠簧端子
KR101951520B1 (ko) 절연 성능을 높인 동축 케이블 커넥터
CN216671970U (zh) 电连接器
CN217182468U (zh) 由异金属材料组成的冠簧连接器
CN209804958U (zh) 多触点式接触件、夹簧、夹簧插套、冠簧及冠簧插套
CN211829270U (zh) 一种v型弹片及插套结构
TWI748699B (zh) 一種連接器
CN105990730A (zh) 铜排连接器及端子组件
CN107369939B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的安装装置
CN112217016B (zh) 电连接器
CN111370904B (zh) 电连接装置的插座端连接结构
CN108987974B (zh) 金属簧片结构、端子结构以及电连接器
CN210668759U (zh) 一种用于低频连接器的猫爪式插孔接触件
CN206471537U (zh) 电连接器
CN204809466U (zh) 导电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28

Address after: West side of 3 / F, building C, Yingt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18, Baihuayuan Road, Guangming Street,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NETSOK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1202, building 9, meijiayuan North District, No. 2, Longhua Jianshe Road,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i 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