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65129U - 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结构 - Google Patents

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65129U
CN209765129U CN201920399036.XU CN201920399036U CN209765129U CN 209765129 U CN209765129 U CN 209765129U CN 201920399036 U CN201920399036 U CN 201920399036U CN 209765129 U CN209765129 U CN 2097651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barrel
object side
blocking sheet
side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9903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德忠
吴俊甫
邹海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Precision Optical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9903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651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651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65129U/zh
Priority to US17/440,786 priority patent/US20220163750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72135 priority patent/WO202019225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结构。该镜头结构,包括:镜筒,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镜筒包括物侧端面及像侧端面;镜片组,包括设于镜筒内的多片镜片,多片镜片自像侧端面至物侧端面依次排列,位于镜片组的端部且靠近物侧端面的一镜片为第一镜片,第一镜片包括相连的第一光学部与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位于第一光学部的外周;挡光片,分离于镜筒,挡光片设于物侧端面上,并延伸至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上,第一光学部的物侧面自挡光片的物侧面露出。上述镜头结构相对于传统的镜头结构具有小头部宽度的特点。将上述镜头结构应用于移动终端,有利于提高移动终端占屏比。

Description

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朝向全面屏发展,移动终端的屏幕的侧边边框已经消失,上下边框会变得越来越小甚至消失,这对配置于移动终端上的摄像模组的小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摄像模组的镜头结构通常包括镜筒及设于镜筒内的镜片,利用镜筒前端,遮挡掉设计以外的入射光线,避免设计以外的光线进入镜头结构。在不改变光学性能的前提下(镜片的尺寸、数目等不变的前提下),上述结构的镜头结构的尺寸很难进一步缩小,无法满足移动终端不断提高的高占屏比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镜头结构无法满足移动终端不断提高的高占屏比的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结构。
一种镜头结构,包括:
镜筒,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镜筒包括物侧端面及像侧端面;
镜片组,包括设于所述镜筒内的多片镜片,所述多片镜片自所述像侧端面至所述物侧端面依次排列,位于所述镜片组的端部且靠近所述物侧端面的一所述镜片为第一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相连的第一光学部与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光学部的外周;以及
挡光片,分离于所述镜筒,所述挡光片设于所述物侧端面上,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上,所述第一光学部的物侧面自所述挡光片的物侧面露出。
在上述镜头结构中,镜筒与挡光片分别形成,挡光片的厚度(在光轴方向的尺寸)不受镜筒一体成型的工艺限制以及镜片结构的限制,可以采用厚度较小的挡光片来实现遮光,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光学部的物侧面自挡光片的物侧面露出,进而可以使得上述镜头结构的头部尺寸由露出的镜片的宽度(在水平面上的尺寸)决定。上述镜头结构的头部尺寸相对于传统的镜头结构的头部尺寸,至少减少了镜筒的肉厚,因此上述镜头结构相对于传统的镜头结构具有小头部宽度的特点。将上述镜头结构应用于移动终端,有利于提高移动终端占屏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光片层叠于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上。如此,不需要对平面结构的物侧端面进行开槽等工艺,即可在物侧端面设置挡光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挡光片设于所述安装槽内。如此,利于挡光片定位安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光片的厚度为0.01-0.2mm。利于获得小头部宽度的镜头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光片为环状结构,所述挡光片的内直径为1-3mm。上述镜头结构具有小头部宽度的特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的外直径为1.2-5mm。上述镜头结构具有小头部宽度的特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光片的物侧面和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中较高的一者与所述第一光学部的物侧面之间的最大间距为0.1-2mm。上述镜头结构具有小头部深度的特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光片与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抵接,以将所述第一镜片固定于所述镜筒。如此,挡光片不仅具有遮光效果,还具有固定第一镜片与镜筒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光片为环状结构,所述挡光片为直接覆盖于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和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的胶水层。如此,利于形成挡光片,且在形成挡光片的同时,实现了第一镜片与镜筒的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挡光片为环状结构,所述挡光片套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上,所述挡光片的像侧面包括由外向内依次排布且连接的第一环形连接部与第二环形连接部,所述第一环形连接部与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环形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抵接。如此,不需要胶水粘结,即可实现挡光片与第一镜片的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抵接,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点胶过程中,出现胶水污染镜片的光学部的情况出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上设有柱体,所述挡光片上设有与所述柱体配合的通孔,当所述挡光片套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上时,所述柱体穿设于所述通孔上,且所述柱体的一端伸出所述通孔,所述柱体伸出所述通孔的部分为热铆部,所述热铆部热铆固定于所述挡光片的物侧面上,并使得所述挡光片的像侧面的所述第二环形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抵接固定。如此,不需要胶水粘结,即可实现挡光片与镜筒的固定,同时实现挡光片与第一镜片的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抵接,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点胶过程中,出现胶水污染镜片的光学部的情况出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上设有第一定位件,所述挡光片上设有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件配合,限制所述挡光片与所述镜筒的相对位置。如此,在组装挡光片时,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可以提升挡光片与镜筒的组装的同心度,使得镜头结构具有更佳的光学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筒内设置有用于供所述镜片的物侧面承靠的基准台阶面,所述基准台阶面至所述物侧端面的方向为反向,所述基准台阶面至所述像侧端面的方向为正向,所述基准台阶面与所述像侧端面之间的镜筒部分为第一筒体部,所述基准台阶面与所述物侧端面之间的镜筒部分为第二筒体部,位于所述第一筒体部内的镜片构成第一镜片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筒体部内的镜片构成第二镜片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筒体部的内径在所述正向上逐渐增大或保持不变,所述第二筒体部的内径在所述反向上逐渐增大或保持不变。如此,第一镜片单元中的镜片可以从正向组装于第一筒体部内,第二镜片单元中的镜片可以从反向组装于第二筒体部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筒体部的内壁呈阶梯状,所述第一筒体部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基准台阶面与所述像侧端面之间的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用于供所述镜片承靠。如此,便于镜片的组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筒体部的内壁呈阶梯状,所述第二筒体部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基准台阶面与所述物侧端面之间的第二台阶面,最靠近所述物侧端面的所述第二台阶面与所述挡光片间隔形成空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侧面与所述镜筒的内壁抵接。如此,可以提高第一镜片的定位准确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像侧面设置有定位凸起,邻近所述第一镜片的物侧面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卡于所述定位凹槽内。如此,可以提高第一镜片的定位准确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的外侧边缘与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齐平。如此,便于组装挡光片。
一种镜头结构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镜筒,所述镜筒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镜筒包括物侧端面及像侧端面;
在所述镜筒内设置多片镜片,所述多片镜片自所述像侧端面至所述物侧端面依次排列,位于端部且靠近所述物侧端面的一所述镜片为第一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相连的第一光学部与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光学部外周;以及
在所述物侧端面上设置挡光片,且所述挡光片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上,所述第一光学部的物侧面自所述挡光片的物侧面露出。
上述镜头结构的组装方获得的镜头结构具有小头部宽度及小头部深度的特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筒内设置有用于供所述镜片的物侧面承靠的基准台阶面,所述基准台阶面至所述物侧端面的方向为反向,所述基准台阶面至所述像侧端面的方向为正向,所述基准台阶面与所述像侧端面之间的镜筒部分为第一筒体部,所述基准台阶面与所述物侧端面之间的镜筒部分为第二筒体部,位于所述第一筒体部内的镜片构成第一镜片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筒体部内的镜片构成第二镜片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筒体部的内径在所述正向上逐渐增大或保持不变,所述第二筒体部的内径在所述反向上逐渐增大或保持不变;
所述将所述多片镜片组装于所述镜筒内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在所述反向上,将所述第一镜片单元的镜片组装于所述第一筒体部内;
将所述镜筒翻转180°;以及
在所述正向上,将所述第二镜片单元的镜片组装于所述第二筒体部内。
从正反两个方向分别组装第一镜片单元及第二镜片单元,利于获得上述镜头结构。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上述的镜头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的剖面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镜头结构的部分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的镜头结构处于第一状态下组装状态图;
图9为图7所示的镜头结构处于第二状态下组装状态图;
图10为传统的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的剖面图;
图11为传统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的剖面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图13为图12中的步骤S720的流程图;
图14为实施例1中的镜头结构处于第一状态下组装状态图;
图15为实施例1中的镜头结构处于第二状态下组装状态图;
图16为实施例1中的镜头结构处于第三状态下组装状态图;
图17为实施例1中的完成组装的镜头结构的剖面图;
图18为实施例2中的镜头结构处于第一状态下组装状态图;
图19为实施例2中的镜头结构处于第二状态下组装状态图;
图20为实施例2中的镜头结构处于第三状态下组装状态图;
图21为实施例2中的完成组装的镜头结构的剖面图;
图22为实施例3中的镜头结构处于第一状态下组装状态图;
图23为实施例3中的镜头结构处于第二状态下组装状态图;
图24为实施例3中的镜头结构处于第三状态下组装状态图;
图25为实施例3中的完成组装的镜头结构的剖面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20包括镜筒200、镜片组300以及挡光片400。
镜筒200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镜筒200包括相对的物侧端面202及像侧端面204。镜筒200位于物侧端面202上的开口为第一通光孔200a,镜筒200位于像侧端面204上的开口为第二通光孔200b,光线可以经第一通光孔200a进入镜筒200内,进入镜筒200的光线透过镜片组300后,经第二通光孔200b入射至感光芯片32(请参考附图26)上,从而实现成像。
如图2所示,镜片组300包括多片(大于等于两)镜片300a,多片镜片300a自物侧端面202至像侧端面204依次排列。每一镜片300a包括相连的光学部及安装部,安装部位于光学部的外周,通常安装部环绕光学部一周,也即安装部为闭合环形结构,从而便于镜片300a组装于镜筒200内。其中,位于镜片组300的端部且靠近物侧端面202的一镜片300a为第一镜片310,第一镜片310包括相连的第一光学部312与第一安装部314,第一安装部314位于第一光学部312的外周。
挡光片400分离于镜筒200,也即挡光片400与镜筒200分别形成。挡光片400设于物侧端面202上,并延伸至第一安装部314的物侧面3142上,第一光学部312的物侧面3122自挡光片400的物侧面402露出。
如图10所示,在传统的镜头结构10中,一体成型的镜筒12具有带有通光孔1222的前端板(物侧端板)122,镜筒12通常采用黑色塑料注塑形成,从而使得前端板122不透光,可以遮挡光线,避免设计以外的光线进入镜头结构10(通过通光孔1222进入镜头结构10的光线为设计内的光线)。基于镜筒12一体成型的工艺限制以及镜片组14中的镜片142的结构限制,前端板122的厚度A(在光轴10a方向的尺寸)很难做小。前端板122的物侧面1224与镜片142的物侧面1422齐平,也即镜片142完全收容于镜筒12内。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图10的基础上,经过各种优化后获得图11所示的镜头结构,其中,前端板122的肉厚(通光孔1222的内壁与外壁之间的厚度)缩小,镜头结构10的头部尺寸(头部宽度)由图10中的B缩小成图11中的B1。如若继续缩小前端板122的肉厚,图11所示虚线圈R处的位置将因厚度太小而无法成型。因此传统的镜头结构10的头部宽度B1通常无法进一步缩小。而镜头结构10的头部宽度无法进一步缩小,导致镜头结构10无法满足移动终端逐渐提高的高占屏比的需求。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上述镜头结构20中,镜筒200与挡光片400分别形成,挡光片400的厚度(在光轴20a方向的尺寸)不受镜筒200一体成型的工艺限制以及镜片300a结构的限制,可以采用厚度较小的挡光片400来实现遮光,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光学部312的物侧面3122自挡光片400的物侧面402露出,进而可以使得上述镜头结构20的头部宽度B2由露出的镜片300a的宽度(在水平面上的尺寸)决定。上述镜头结构20的头部宽度B2相对于传统的镜头结构10的头部宽度B1,至少减少了镜筒200的肉厚,因此上述镜头结构20相对于传统的镜头结构10具有小头部宽度的特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镜头结构20的头部宽度B2为1-3mm,也即当挡光片400为环状结构时(此时,挡光片400的中部为一通孔),挡光片400的通孔的直径(内直径)为1-3mm。在一些实施例中,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的外直径B3为1.2-5mm。在一些实施例中,挡光片400的厚度为0.01-0.2mm。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传统的镜头结构10中,镜头结构10的头部深度C或C1为头部与镜筒12外部的最靠近物侧的台阶面之间的间距,传统的镜头结构的头部深度C或C1大于等于前端板122的厚度A。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挡光片400层叠于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上。如此,不需要对平面结构的物侧端面202进行开槽等工艺,即可在物侧端面202设置挡光片400。在一些实施例中,挡光片400的外侧壁和与其邻近的镜筒200的外侧壁齐平。如此,可以使得镜头结构20的前端面为平面。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挡光片400的外侧壁也可以与物侧端面202配合形成台阶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开设有安装槽2022,挡光片400设于安装槽2022内。如此,利于挡光片400定位安装。在一些实施例中,挡光片400的物侧面402与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齐平。如此,可以使得镜头结构20的前端面为平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挡光片400的物侧面402位于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与第一光学部312的物侧面3122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挡光片400的物侧面402位于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与像侧端面204之间。
其中,在图1、图2、图4及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光学部312的物侧面3122与挡光片400的物侧面402之间的最大间距为上述镜头结构20的头部深度C2。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光学部312的物侧面3122与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之间的最大间距为上述镜头结构20的头部深度C2。也即挡光片400的物侧面402和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中较高的一者与第一光学部312的物侧面3122之间的最大间距为上述镜头结构20的头部深度C2。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镜头结构20的头部深度为0.1-2mm。因此上述镜头结构20相对于传统的镜头结构10具有小头部深度的特点。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镜筒200内设置有用于供镜片300a的物侧面承靠的基准台阶面206,基准台阶面206至物侧端面202的方向为反向,基准台阶面206至像侧端面204的方向为正向。基准台阶面206与像侧端面204之间的镜筒200部分为第一筒体部200a,基准台阶面206与物侧端面202之间的镜筒200部分为第二筒体部200b,位于第一筒体部200a内的镜片构成第一镜片单元302,位于第二筒体部200b内的镜片构成第二镜片单元304。其中,图2及图3中的虚线a即为第一筒体部200a与第二筒体部200b的分界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筒体部200a的内径在正向上逐渐增大,第二筒体部200b的内径在反向上逐渐增大。如此,第一镜片单元302中的镜片300a可以从正向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组装于第一筒体部200a内,第二镜片单元304中的镜片300a可以从反向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组装于第二筒体部200b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镜片单元302只有一片镜片300a时,或者第一镜片单元302中的镜片300a的尺寸均相同时,第一筒体部200a的内径在正向上也可以保持不变。同理,第二筒体部200b的内径在反向上也可以保持不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筒体部200a的内壁呈阶梯状,此时,第一筒体部200a的内径在正向上间断逐渐增大而非连续逐渐增大。其中,第一筒体部200a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位于基准台阶面206与像侧端面204之间的第一台阶面201。如图3所示,第一台阶面201的数目为三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筒体部200b的内壁呈阶梯状,此时,第二筒体部200b的内径在反向上间断逐渐增大而非连续逐渐增大。其中,第二筒体部200b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位于基准台阶面206与物侧端面202之间的第二台阶面203。如图3所示,第二台阶面203的数目为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镜片300a之间设置有垫片300b。在一些实施例中,镜头结构20还包括至少一个隔圈300c,每一隔圈300c设于相邻两个镜片300a之间,且隔圈300c与邻近的镜片300a之间设置有垫片300b。
在一些实施例中,镜头结构20包括一个隔圈300c,该隔圈300c位于邻近像侧端面204的两个镜片300a之间。如此,在组装位于镜片组300端部且靠近像侧端面204的一镜片300a时,也即在组装第一镜片单元302的最后一片镜片300a时,隔圈300c可以用来承载该最后一片镜片300a和承受组装最后一片镜片300a时的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台阶面201用于供垫片300b的物侧面直接承靠,以供镜片300a及隔圈300c的物侧面间接承靠。在一些实施例中,最靠近物侧端面202的第二台阶面203闲置,不用于供镜片300a、垫片300b及隔圈300c直接或间接承靠,且最靠近物侧端面202的第二台阶面203与挡光片400间隔形成空隙500。空隙500可以用来点胶,以增加镜片300a与镜筒20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镜片单元302的镜片300a的数目大于等于1,第二镜片单元304的镜片300a的数目大于等于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镜片单元302的镜片300a的数目与第二镜片单元304的镜片300a的数目之和小于等于7。如此,利于组装,且利于获得小尺寸的镜头结构20。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传统的镜头结构10中,前端板122除了具有遮光的效果以外,还具有将镜片142定位、固定于镜筒12内的效果。
下面详解介绍上述镜头结构20的镜片300a如何实现定位、固定于镜筒12内的效果。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第一镜片310的第一安装部314的像侧面3144位于镜筒20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镜片310的第一安装部314的物侧面3142的外侧边缘与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齐平。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将除第一镜片310以外的其他镜片300a均组装于镜筒200后,再将第一镜片310放置于镜筒200内,第一镜片310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压与第一镜片310邻近的镜片320。第一镜片310的侧面3146与镜筒200的内壁抵接。也即第一镜片310可以通过邻近的镜片320来实现定位,并通过与镜筒200的内壁抵接配合来实现定位及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镜片310的第一安装部314的像侧面3144设置有定位凸起3148,邻近第一镜片310的镜片320的物侧面322设置有定位凹槽324,当第一镜片310组装于镜筒200内时,定位凸起3148卡于定位凹槽324内,从而提高第一镜片310的定位准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除第一镜片310以外的其他镜片300a均组装于镜筒200后,再将第一镜片310放置于镜筒200内,第一镜片310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压与第一镜片310邻近的镜片320。在第一镜片310的第一安装部314的物侧面3142以及镜筒200的内壁点胶,以固定第一镜片310。也即可以通过点胶的方式固定第一镜片310,第一镜片310的第一安装部314的物侧面3142与镜筒200的内壁通过粘结层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光片400除了具有遮光效果以外,还具有固定第一镜片310与镜筒200的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挡光片400与第一镜片310的第一安装部314的物侧面3142抵接,从而固定第一镜片310与镜筒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光片400为胶水层。具体地,可以在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及第一安装部314的物侧面3142上涂敷挡光胶水,挡光胶水固化形成挡光片400,从而实现第一镜片310与镜筒200牢固固定。其中,挡光胶水可以为黑色胶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光片400为环状结构,挡光片400套设于第一镜片310上。挡光片400的像侧面包括由外向内依次排布且连接的第一环形连接部与第二环形连接部,第一环形连接部与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固定连接,第二环形连接部与第一镜片310的第一安装部314的物侧面3142抵接。也即挡光片400的像侧面的内侧边缘与第一镜片310的第一安装部314的物侧面3142抵接,挡光片400的像侧面的外侧边缘与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光片400的像侧面的外侧边缘与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之间设置有胶水层。在一些实施例中,挡光片400的像侧面的内侧边缘与第一镜片310的第一安装部314的物侧面3142之间也设置有胶水层。也即,挡光片400通过胶粘的方式分别与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及第一安装部314的物侧面3142连接。
如图7、图8及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镜筒200的物侧端面202上设有第一定位件210,挡光片400上设有与第一定位件210配合的第二定位件410,第一定位件210与第二定位件410用于提升挡光片400与镜筒200的组装的同心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210为柱体,第二定位件410为通孔,柱体210穿设于通孔41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210与第二定位件410均为通孔,可以借助外置的柱体来实现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210为柱体,第二定位件410为通孔,柱体210穿设于通孔41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410延伸贯穿挡光片400的侧面402,如此,便于在挡光片400的内侧边缘至外侧边缘的方向上调节挡光片400与镜筒200的相对位置,更利于提升挡光片400与镜筒200的组装的同心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挡光片400的内侧边缘至外侧边缘的方向上,通孔410的侧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如此非常方便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柱体210与通孔410均为多个(大于等于2个)且一一对应。如此,更利于提升挡光片400与镜筒200的组装的同心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柱体210为三个,三个柱体210等间距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定位件210为柱体,第二定位件410为通孔,柱体210穿设于通孔410上,且柱体210的一端伸出通孔410,柱体210伸出通孔410的部分为热铆部212。热铆部212热铆固定于挡光片400的物侧面402上,从而使得挡光片400的像侧面的内侧边缘与第一镜片310的第一安装部314的物侧面3142抵接固定。此时,不需要胶水粘结,即可实现挡光片400与镜筒200的固定,同时实现挡光片400与第一镜片310的第一安装部314的物侧面3142抵接,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点胶过程中,出现胶水污染镜片300a的光学部的情况出现。具体地,如图16及图17所示,热铆部212经热铆工艺后,高度变小,外径增加,从而覆盖通孔410,进而实现挡光片400与镜筒200的固定。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镜头结构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710,提供镜筒,镜筒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镜筒包括物侧端面及像侧端面。
步骤S720,在镜筒内设置多片镜片,多片镜片自像侧端面至物侧端面依次排列,位于端部且靠近物侧端面的一镜片为第一镜片,第一镜片包括相连的第一光学部与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位于第一光学部外周。
步骤S730,在物侧端面上设置挡光片,且挡光片延伸至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上,第一光学部的物侧面自挡光片的物侧面露出。
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720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722,在反向上,将第一镜片单元的镜片组装于第一筒体部内。
在步骤S722中,将第一镜片单元的镜片依次放置于第一筒体部内后,在第一镜片单元靠近像侧端面的安装部与第一筒体部的内壁点胶,以使得第一镜片单元的镜片均固定于第一筒体部内。
步骤S724,将镜筒翻转180°。
步骤S726,在正向上,将第二镜片单元的镜片组装于第二筒体部内。
在步骤S726中,将第二镜片单元的镜片依次放置于第二筒体部内,其中,最后在放置第一镜片时,第一镜片的定位凸起卡于第二镜片的定位凹槽内,且第一镜片的第一安装部的侧面与镜筒的内壁抵接,实现第一镜片的定位及预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730中,物侧端面上的柱体的一端伸出挡光片的通孔,柱体伸出通孔的部分为热铆部,热铆部热铆固定于挡光片的物侧面上,以使得挡光片与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抵接固定,从而使得第二镜片单元的镜片固定于第二镜筒部内。
下面结合三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镜头结构的组装方法,其中,三个实施例中的镜头结构均包括四片镜片以及一个隔圈。
图14-图17示意了实施例1,在图14中,在反向上,在第一筒体部200a内放入第一镜片单元302的镜片300a,以及垫片300b及隔圈300c,其中,第一镜片单元302的镜片300a数目为三片,垫片300b的数目为三片,隔圈300c的数目为一片。在图15中,在最上方的一片镜片300b的安装部与第一筒体部200a的内壁之间点胶600,以使得第一镜片单元302的镜片300a,以及垫片300b及隔圈300c固定于第一筒体部200a内。将图15所示的结构翻转180°后,得到图16所示的结构。在图17中,在正向上,在第二筒体部200b内放入第二镜片单元304的镜片300a,并在镜筒的物侧端面上固定挡光片400,以使得第二镜片单元304的镜片300a固定于第二筒体部200b上,其中,第二镜片单元304的镜片300a的数目为一片。
图18-图21示意了实施例2,在图18中,在反向上,在第一筒体部200a内放入第一镜片300a单元的镜片300a,以及垫片300b及隔圈300c,其中,第一镜片300a单元的镜片300a的数目为两片,垫片300b的数目为一片,隔圈300c的数目为一片。在图19中,在最上方的一片镜片300a的组装部与第一筒体部200a的内壁之间点胶,以使得第一镜片300a单元的镜片300a,以及垫片300b及隔圈300c固定于第一筒体部200a内。将图19所示的结构翻转180°后,得到图20所示的结构。在图21中,在正向上,在第二筒体部200b内放入第二镜片300a单元的镜片300a,并在镜筒的物侧端面上固定挡光片,以使得第二镜片300a单元的镜片300a固定于第二筒体部200b上,其中,第二镜片300a单元的镜片300a的数目为两片。
图22-图25示意了实施例3,在图22中,在反向上,在第一筒体部200a内放入第一镜片300a单元的镜片300a,以及垫片300b,其中,第一镜片300a单元的镜片300a的数目为一片,垫片300b的数目为一片。在图23中,在最上方的一片镜片300a的组装部与第一筒体部200a的内壁之间点胶,以使得第一镜片300a单元的镜片300a,以及垫片300b固定于第一筒体部200a内。将图20所示的结构翻转180°后,得到图24所示的结构。在图25中,在正向上,在第二筒体部200b内放入第二镜片300a单元的镜片300a,以及隔圈300c,并在镜筒的物侧端面上固定挡光片,以使得第二镜片300a单元的镜片300a,以及隔圈300c固定于第二筒体部200b上,其中,第二镜片300a单元的镜片300a的数目为三片,隔圈300c的数目为一片。
如图2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30,该摄像模组30可以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中。
摄像模组30包括通常包括感光组件30a及镜头组件30b,感光组件30a包括电路板31、感光芯片32、支架33以及滤光片34,感光芯片32设于电路板31上,支架33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支架33设于电路板31上,感光芯片32收容于支架33内,滤光片34设于支架33的阶梯部上,镜头组件30b设于支架33远离电路板31的一端上。
其中,感光芯片32通过金线35与电路板31电连接。镜头组件30b包括音圈马达36及设于音圈马达36内的镜头结构20,音圈马达36可以驱动镜头结构20在光轴方向上往返移动,以实现调焦,此时,摄像模组30为自动对焦摄像模组。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摄像模组30为定焦摄像模组时,可以采用镜座替代音圈马达36,此时,镜头结构20与镜座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镜座与支架33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即镜座既能用于安装镜头结构20,又能用于安装滤光片34及封装感光芯片3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筒,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镜筒包括物侧端面及像侧端面;
镜片组,包括设于所述镜筒内的多片镜片,所述多片镜片自所述像侧端面至所述物侧端面依次排列,位于所述镜片组的端部且靠近所述物侧端面的一所述镜片为第一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相连的第一光学部与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一光学部的外周;以及
挡光片,分离于所述镜筒,所述挡光片设于所述物侧端面上,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上,所述第一光学部的物侧面自所述挡光片的物侧面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光片层叠于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上;
或者,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挡光片设于所述安装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光片的厚度为0.01-0.2mm;及/或
所述挡光片为环状结构,所述挡光片的内直径为1-3mm;及/或
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的外直径为1.2-5mm;及/或
所述挡光片的物侧面和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中较高的一者与所述第一光学部的物侧面之间的最大间距为0.1-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光片与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抵接,以将所述第一镜片固定于所述镜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光片为环状结构;
所述挡光片为直接覆盖于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和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的胶水层;
或者,所述挡光片套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上,所述挡光片的像侧面包括由外向内依次排布且连接的第一环形连接部与第二环形连接部,所述第一环形连接部与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环形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上设有柱体,所述挡光片上设有与所述柱体配合的通孔,当所述挡光片套设于所述第一镜片上时,所述柱体穿设于所述通孔上,且所述柱体的一端伸出所述通孔,所述柱体伸出所述通孔的部分为热铆部,所述热铆部热铆固定于所述挡光片的物侧面上,并使得所述挡光片的像侧面的所述第二环形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抵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上设有第一定位件,所述挡光片上设有第二定位件,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件配合,限制所述挡光片与所述镜筒的相对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内设置有用于供所述镜片的物侧面承靠的基准台阶面,所述基准台阶面至所述物侧端面的方向为反向,所述基准台阶面至所述像侧端面的方向为正向,所述基准台阶面与所述像侧端面之间的镜筒部分为第一筒体部,所述基准台阶面与所述物侧端面之间的镜筒部分为第二筒体部,位于所述第一筒体部内的镜片构成第一镜片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筒体部内的镜片构成第二镜片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筒体部的内径在所述正向上逐渐增大或保持不变,所述第二筒体部的内径在所述反向上逐渐增大或保持不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部的内壁呈阶梯状,所述第一筒体部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基准台阶面与所述像侧端面之间的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用于供所述镜片承靠;及/或
所述第二筒体部的内壁呈阶梯状,所述第二筒体部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基准台阶面与所述物侧端面之间的第二台阶面,最靠近所述物侧端面的所述第二台阶面与所述挡光片间隔形成空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镜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侧面与所述镜筒的内壁抵接;及/或
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像侧面设置有定位凸起,邻近所述第一镜片的物侧面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卡于所述定位凹槽内;及/或
所述第一镜片的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物侧面的外侧边缘与所述镜筒的所述物侧端面齐平。
1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镜头结构。
CN201920399036.XU 2019-03-27 2019-03-27 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结构 Active CN2097651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99036.XU CN209765129U (zh) 2019-03-27 2019-03-27 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结构
US17/440,786 US20220163750A1 (en) 2019-03-27 2020-01-15 Lens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ame, and camera module
PCT/CN2020/072135 WO2020192253A1 (zh) 2019-03-27 2020-01-15 镜头结构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99036.XU CN209765129U (zh) 2019-03-27 2019-03-27 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65129U true CN209765129U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56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99036.XU Active CN209765129U (zh) 2019-03-27 2019-03-27 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6512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92253A1 (zh) * 2019-03-27 2020-10-01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镜头结构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
US11953756B2 (en) 2019-08-15 2024-04-09 Jiangxi Ofilm Optical Co., Ltd.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92253A1 (zh) * 2019-03-27 2020-10-01 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镜头结构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
US11953756B2 (en) 2019-08-15 2024-04-09 Jiangxi Ofilm Optical Co., Ltd. Optical system,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47274A1 (en) Split lens and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2292096B1 (ko) 광학 렌즈 헤드, 촬상 모듈 및 이들의 조립 방법
US10261225B2 (en) Filter assembly and camera module having the same
KR102187468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동 단말기
WO2020192253A1 (zh) 镜头结构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
JP2012098429A (ja) 光学系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接着方法
CN209765129U (zh) 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结构
CN113485054A (zh) 减少杂散光的摄像模组及其感光组件
CN113325558A (zh) 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136052B (zh) 分体式变焦镜头、摄像模组及相应的组装方法
CN211603670U (zh) 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EP3594730B1 (en) Lens unit, processing method for lens uni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751951A (zh) 镜头结构及其组装方法以及摄像模组
CN212302033U (zh) 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
CN116953875A (zh) 可变焦距透镜装置和摄像模组
WO2021027431A1 (zh)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及其制作方法
CN112444936B (zh)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及其制作方法
CN115412653A (zh) 光学镜头及摄像模组
EP3605178A1 (en) Separated lens and camera module
CN111432097A (zh) 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18897259U (zh) 摄像头模组、拍摄组件及终端
CN216252998U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2367359U (zh) 一种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8003826U (zh) 一种从非镜片档口组装棱镜的潜望镜头
CN210051952U (zh) 镜筒、镜头结构以及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200 East of College Sixth Road an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