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63244U - 集成面板及取暖器 - Google Patents

集成面板及取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63244U
CN209763244U CN201920021558.6U CN201920021558U CN209763244U CN 209763244 U CN209763244 U CN 209763244U CN 201920021558 U CN201920021558 U CN 201920021558U CN 209763244 U CN209763244 U CN 2097632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air
air outlet
bracket
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2155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春斌
康勇
朱晓俊
谢超
沈业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elkat Intelligent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Melkat Intelligent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Melkat Intelligent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Melkat Intelligent Kitchen And Bathroo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2155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632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632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632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面板及取暖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面板,包括:面板支架、出风面板以及进风面板,其中,面板支架上设置有出风口以及进风口,出风面板转动连接在面板支架上,出风面板转动时遮蔽或者露出出风口,进风面板滑动连接在面板支架上,进风面板滑动时使得进风口与外部连通或者隔离。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成面板,实现对进出风口进行保护,实现在取暖器工作时,打开进风面板或者同时打开进出风面板,而在取暖器停止工作时,关闭进出风面板。

Description

集成面板及取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成吊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面板及取暖器。
背景技术
目前,取暖器是指用于取暖的设备,具体来说,最常见的是以电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的取暖器,也可叫做电采暖器。取暖器主要通过风扇将电热丝、石英管、陶瓷、卤素管、导热油或碳素纤维等发热体所产生的热量吹出去,从而起到取暖作用。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取暖器的面板通常采用的是直接开设进出风口的方式,以便取暖器在工作时进行进风和出风。
但是,露出式的进出风口设置方式,不利于取暖器内部器件的保护,以及不够整洁美观,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降低了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面板及取暖器,以对进出风口进行保护,实现在取暖器工作时,打开进出风口,而在取暖器停止工作时,关闭进出风口。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面板,包括:面板支架、出风面板以及进风面板;
所述面板支架上设置有出风口以及进风口;
所述出风面板转动连接在所述面板支架上,所述出风面板转动时遮蔽或者露出所述出风口;
所述进风面板滑动连接在所述面板支架上,所述进风面板滑动时使得所述进风口与外部连通或者隔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集成面板,还包括:第一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面板支架连接,且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面板支架之间设置第一转动销,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以及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转动销转动连接在所述面板支架上;
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分别通过第二转动销转动连接在所述出风面板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用于为所述第二连杆摆动输入动力,以使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所构成的连杆机构进行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面板支架两侧分别与一组由所述第一连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杆所构成的连杆机构转动连接,且两根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通过连接杆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为所述连接杆输入转动动力,以驱动两根所述第二连杆协同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集成面板还包括:第二支架;
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面板支架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为腔体结构,在所述腔体结构内部设置第一齿轮,所述腔体结构内壁上还设置有导轨,第一齿条沿长度方向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
所述第一齿轮与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架上的第二驱动电机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所构成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以使所述第一齿条一端伸出或者缩入所述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齿条伸出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用于与所述进风面板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进风面板一侧与由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所构成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连接,另一侧与由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所构成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通过转轴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为所述转轴输入转动动力,以驱动所述第一齿条以及所述第二齿条协同运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集成面板,还包括:过滤网;
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面板支架的所述进风口处,以使进入的气流经所述过滤网进行过滤。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取暖器,包括:主机以及如第一方面中中的任意一种可能的集成面板;
所述主机包括:主机壳体、出风风机、换气风机以及加热出风模块;
所述主机壳体为一侧开口的腔体,所述主机壳体的开口与所述面板支架可拆卸连接;
所述出风风机、所述换气风机以及所述加热出风模块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内部;
所述出风风机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连接,所述出风风机的出风端与加热出风模块进风口连接,以使所述出风风机吹出的气流经所述加热出风模块加热之后,由加热出风模块出风口吹出;
所述换气风机的出风端用于与外界环境连接,所述换气风机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出风风机与所述加热出风模块进风口通过风道连接;
所述风道的内壁为光滑曲面,所述风道的内壁靠近所述出风风机的一侧的与所述出风风机的出风方向相切,所述风道的内壁靠近所述加热出风模块的一侧与所述加热出风模块的出风方向相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加热出风模块内部设置PTC发热体,所述加热出风模块出风口设置页片,所述页片转动连接在所述加热出风模块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集成面板及取暖器,通过设置面板支架、出风面板以及进风面板,并在面板支架上设置有出风口以及进风口,以及将出风面板转动连接在面板支架上,出风面板转动时遮蔽或者露出出风口,此外,进风面板滑动连接在面板支架上,进风面板滑动时遮蔽或者露出进风口,从而实现对进出风口进行保护,实现在取暖器工作时,打开进风面板或者同时打开进出风面板,而在取暖器停止工作时,关闭进出风面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集成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出风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出风口面板驱动机构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出风口面板驱动机构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出风口面板驱动机构的再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进风口面板驱动机构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进风口面板驱动机构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进风口面板驱动机构的再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进风口面板驱动齿轮齿条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取暖器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取暖器在非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主机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出风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出风加热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出风加热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附图说明:
1:集成面板;
111:出风面板;
112:第一支架;
113:第一驱动电机;
114:第一连杆;
115:第二连杆;
116:连接杆;
121:进风面板;
122:第二支架;
1221:导轨;
123:第二驱动电机;
124:第一齿条;
125:转轴;
1251:第一齿轮;
1252:第二齿轮;
126:第二齿条;
13:面板支架:
131:出风口;
132:进风口;
133:过滤网;
2:主机;
21:主机壳体;
22:出风风机;
221:风道;
23:加热出风模块;
231:PTC发热体;
232:加热出风模块进风口;
24:页片;
25:换气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集成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出风口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成面板,包括:面板支架13、出风面板111以及进风面板121。
具体地,面板支架13上设置有出风口131以及进风口132,而出风面板111转动连接在面板支架13上,出风面板111转动时遮蔽或者露出出风口131,而进风面板121则是滑动连接在面板支架上,进风面板121滑动时使得进风口132与外部连通或者隔离。
其中,值得理解地,对于出风面板111转动时遮蔽或者露出出风口131为出风面板11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出风面板111完全遮蔽出风口131,并且出风面板111嵌入面板支架13中,以达到在不工作的状态下时集成面板表面平整的目的;而出风面板111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完全露出出风口131,其中,还可以在出风面板111转动至第二位置的相应位置上设置微动开关,该微动开关用于确定出风面板111转动至第二位置,并将出风口131完全露出的信号传递至控制器,以使控制器控制相应的电器进行工作吹风,从而避免了出风口131未完全露出就开始吹热风所导致的面板变形以及其他安全隐患。
此外,还需要理解地,对于进风面板121滑动时使得进风口132与外部连通或者隔离为进风面板121滑动至第三位置时,进风面板121完全遮蔽进风口132,使得进风口132与外部隔离,并且进风面板121嵌入面板支架13中,以达到在不工作的状态下时集成面板表面平整的目的;而进风面板121滑动至第四位置时,进风面板121与面板支架13形成缝隙,以使得气体进该缝隙进入进风口132,从而使得进风口132与外部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面板支架、出风面板以及进风面板,并在面板支架上设置有出风口以及进风口,以及将出风面板转动连接在面板支架上,出风面板转动时遮蔽或者露出出风口,此外,进风面板滑动连接在面板支架上,进风面板滑动时遮蔽或者露出进风口,从而实现对进出风口进行保护,实现在取暖器工作时,打开进风面板或者同时打开进出风面板,而在取暖器停止工作时,关闭进出风面板。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于出风面板111与面板支架13的转动连接实现,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出风口面板驱动机构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出风口面板驱动机构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出风口面板驱动机构的再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出风口面板驱动机构,可以为设置第一支架112,其中,第一支架112与面板支架13连接,且在第一支架112与面板支架13之间设置第一转动销,第一连杆114的第一端以及第二连杆115的第一端分别通过第一转动销转动连接在面板支架13上。而第一连杆114的第二端以及第二连杆115的第二端分别通过第二转动销转动连接在出风面板111上。
此外,第二连杆115的第一端还可以与第一驱动电机113连接,第一驱动电机113用于为第二连杆115摆动输入动力,以使第一连杆114与第二连杆115所构成的连杆机构进行转动。值得理解地,该第一驱动电机113可以为步进电机,第一驱动电机113可以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正转或者反转,以实现第一连杆114与第二连杆115所构成的连杆机构的双向转动,从而实现出风面板111转动时遮蔽或者露出出风口131。
为了提高传动可靠性,还可以在面板支架13的两侧分别与一组由第一连杆114以及第二连杆115所构成的连杆机构转动连接,且两根第二连杆115的第一端通过连接杆116连接,以使第一驱动电机113为连接杆116输入转动动力,以驱动两根第二连杆115协同转动。
上述实施例中,对于进风面板121与面板支架13的滑动连接实现,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进风口面板驱动机构的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进风口面板驱动机构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进风口面板驱动机构的再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进风口面板驱动齿轮齿条结构示意图。如图6-图9,对于本实施例中的进风口面板驱动机构,可以是设置第二支架122,其中,第二支架122与面板支架13连接。第二支架122为腔体结构,在腔体结构内部设置第一齿轮1251,腔体结构内壁上还设置有导轨1221,第一齿条124沿长度方向与导轨1221滑动连接,第一齿轮1251与第一齿条124啮合,第一齿轮1251与连接在第二支架122上的第二驱动电机123连接,第二驱动电机123用于驱动第一齿轮1251与第一齿条124所构成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以使第一齿条124一端伸出或者缩入第二支架122,而第一齿条124伸出第二支架122的一端用于与进风面板121连接。
为了提高传动的平稳性,还可以是进风面板121一侧与由第一齿轮1251与第一齿条124所构成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连接,另一侧与由第二齿轮1252与第二齿条126所构成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连接,其中,第一齿轮1251与第二齿轮1252通过转轴125连接,以使第二驱动电机123为转轴125输入转动动力,以驱动第一齿条124以及第二齿条126协同运动。
此外,继续参照图2,还可以在面板支架13的进风口132设置过滤网133,以使进入的气流经过滤网133进行过滤。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取暖器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取暖器在非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主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主机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0-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包括:主机2以及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任意一种的集成面板1。
其中,主机2包括:主机壳体21、出风风机22、换气风机25以及加热出风模块23。
具体地,主机壳体21为一侧开口的腔体,主机壳体21的开口与面板支架13可拆卸连接,其中,可以是通过卡扣连接,螺钉连接,或者是卡簧连接等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不对其具体地连接方式进行限定,只需保证二者可以实现可拆卸式连接即可。
而出风风机22、换气风机25以及加热出风模块23均设置在主机壳体21的内部。对于具体地局部方式,可以是出风风机22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32连接,出风风机22的出风端与加热出风模块23进风口连接,以使出风风机22吹出的气流经加热出风模块23加热之后,由加热出风模块23出风口吹出。而换气风机25的出风端则用于与外界环境连接,换气风机25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32连接,从而实现室内的换气。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出风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出风加热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所示出风加热部分结构的剖面图。如图14-图16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加热出风模块23,可以为出风风机22与加热出风模块进风口232通过风道221连接。其中,风道221的内壁为光滑曲面,风道221的内壁靠近出风风机22的一侧的与出风风机22的出风方向相切,风道221的内壁靠近加热出风模块23的一侧与加热出风模块23的出风方向相切。
此外,加热出风模块23内部可以是设置PTC发热体231,并且在加热出风模块23的出风口处设置页片24,页片24可以是转动连接在加热出风模块23的出风口上。
值得理解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其中,当取暖器进行取暖或者干燥时,进风面板121与出风面板111同时打开,而停止工作时,则进风面板121与出风面板111同时关闭。但是,在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进行换气操作时,只需打开进风面板121,而出风面板111始终保持闭合状态,此时,室内的气流经进风口132进入换气风机25,并排出到室外,以实现室内的换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使用的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顶端”、“底端”、“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者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集成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支架、出风面板以及进风面板;
所述面板支架上设置有出风口以及进风口;
所述出风面板转动连接在所述面板支架上,所述出风面板转动时遮蔽或者露出所述出风口;
所述进风面板滑动连接在所述面板支架上,所述进风面板滑动时使得所述进风口与外部连通或者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面板支架连接,且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面板支架之间设置第一转动销,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以及第二连杆的第一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转动销转动连接在所述面板支架上;
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分别通过第二转动销转动连接在所述出风面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用于为所述第二连杆摆动输入动力,以使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所构成的连杆机构进行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支架两侧分别与一组由所述第一连杆以及所述第二连杆所构成的连杆机构转动连接,且两根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通过连接杆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为所述连接杆输入转动动力,以驱动两根所述第二连杆协同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架;
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面板支架连接;
所述第二支架为腔体结构,在所述腔体结构内部设置第一齿轮,所述腔体结构内壁上还设置有导轨,第一齿条沿长度方向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
所述第一齿轮与连接在所述第二支架上的第二驱动电机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所构成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以使所述第一齿条一端伸出或者缩入所述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齿条伸出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用于与所述进风面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面板一侧与由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所构成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连接,另一侧与由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所构成的齿轮齿条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通过转轴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为所述转轴输入转动动力,以驱动所述第一齿条以及所述第二齿条协同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网;
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面板支架的所述进风口处,以使进入的气流经所述过滤网进行过滤。
8.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以及如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面板;
所述主机包括:主机壳体、出风风机、换气风机以及加热出风模块;
所述主机壳体为一侧开口的腔体,所述主机壳体的开口与所述面板支架可拆卸连接;
所述出风风机、所述换气风机以及所述加热出风模块设置在所述主机壳体内部;
所述出风风机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连接,所述出风风机的出风端与加热出风模块进风口连接,以使所述出风风机吹出的气流经所述加热出风模块加热之后,由加热出风模块出风口吹出;
所述换气风机的出风端用于与外界环境连接,所述换气风机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风机与所述加热出风模块进风口通过风道连接;
所述风道的内壁为光滑曲面,所述风道的内壁靠近所述出风风机的一侧的与所述出风风机的出风方向相切,所述风道的内壁靠近所述加热出风模块的一侧与所述加热出风模块的出风方向相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出风模块内部设置PTC发热体,所述加热出风模块出风口设置页片,所述页片转动连接在所述加热出风模块出风口。
CN201920021558.6U 2019-01-07 2019-01-07 集成面板及取暖器 Active CN2097632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21558.6U CN209763244U (zh) 2019-01-07 2019-01-07 集成面板及取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21558.6U CN209763244U (zh) 2019-01-07 2019-01-07 集成面板及取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63244U true CN209763244U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48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21558.6U Active CN209763244U (zh) 2019-01-07 2019-01-07 集成面板及取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632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59074B (zh) 空调器
EP1607689B1 (en) Air conditioner
WO2017041699A1 (zh) 立式空调器
JP342477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274669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JP2005249328A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5538621B2 (ja) 浴室乾燥機
JP343351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182882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4891712U (zh) 一种带取暖功能的净化器
CN209763244U (zh) 集成面板及取暖器
CN108626802A (zh) 具有360°旋转出风结构的空调器
TWI259890B (en) Integral type air conditioner
CN21026750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0260402B (zh) 一种双出风的空调
CN112594781A (zh) 新风系统及空调器
WO2024001232A1 (zh) 湿度调节装置、空调
CN100549542C (zh) 空调
JPH096096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1412536A (zh) 面板及取暖器
CN209763261U (zh) 面板及取暖器
CN209763260U (zh) 面板及取暖器
CN108507012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1412535A (zh) 面板及取暖器
CN112880016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