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61099U - 一种锁具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锁具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61099U
CN209761099U CN201920252539.4U CN201920252539U CN209761099U CN 209761099 U CN209761099 U CN 209761099U CN 201920252539 U CN201920252539 U CN 201920252539U CN 209761099 U CN209761099 U CN 2097610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
rear lock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rod
pull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5253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席艳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uiy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Ruiy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Ruiy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Ruiy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610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6109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锁具控制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无法满足低配版汽车的安装要求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第一控制机构与后锁拉线和下锁拉线连接,且能够沿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后锁拉线以实现后锁解锁,然后继续沿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下锁拉线以实现下锁解锁;第二控制机构在抵紧吸合机构时触发吸合机构以实现后锁吸合;吸合机构与后锁连接,在被触发时控制后锁吸合。本实用新型利用原车锁块已有孔位,可以加装于原车车门车锁块上,适用于低配版的汽车车门上,也可以应用于高配版的汽车车门,适用范围广,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锁具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锁具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滑移门系统因其独特的开启方式,相比传统旋转铰链门有很多优点,例如易于泊车、良好的进出性、方便装卸货物等,在MPV和微型客货车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滑移门一般配备两把锁块:后锁和下锁,后锁实现滑移门关闭后的解锁和上锁功能,而下锁仅在滑移门全开时使用,将滑移门保持在全开位置,以免车辆停在坡度上滑移门全开后向下滑落,夹伤乘客。
但是,目前很多低配版的汽车是没有电动侧滑门自吸自解功能的,仅高配版的汽车具备该功能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装置。由于现有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且需要与之配套的机构配合才能实现上述功能,所以将现有设备安装于低配版的汽车时改动较大,且适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具控制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无法满足低配版汽车的安装要求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一种锁具控制装置,应用于汽车滑移门,所述汽车滑移门上安装有与后锁连接的后锁拉线和吸合机构,所述后锁拉线用于控制所述后锁解锁,所述吸合机构与所述后锁连接,在被触发时控制所述后锁吸合;所述锁具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
所述第一控制机构与所述后锁拉线连接,且能够沿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所述后锁拉线以实现所述后锁解锁;
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在抵紧所述吸合机构时触发所述吸合机构以实现所述后锁吸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机构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后锁拉线传动连接,当所述传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传动件拉动所述后锁拉线从而实现所述后锁解锁。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还包括转动盘,所述转动盘和所述传动件之间通过传动拉线连接,且所述转动盘还与所述后锁拉线连接;
所述传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所述传动拉线,进而带动所述转动盘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所述后锁拉线以实现所述后锁解锁。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还包括与手动拉线连接的第四传动杆,所述第四传动杆套装于第四转轴上;
所述第四传动杆在被触发时能够带动所述转动盘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从而拉动所述后锁拉线以实现所述后锁解锁。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四传动杆的底部设有第三销体;
所述转动盘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三销体的安装孔;
所述第三销体在所述第四传动杆在被触发时,能够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相抵,并带动所述转动盘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机构与下锁拉线连接,且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所述后锁拉线以实现所述后锁解锁,然后继续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所述下锁拉线以实现下锁解锁。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机构包括套装于第一转轴上的传动板,所述传动板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一侧的第一传动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另一侧的接触部和第一触发部;
所述接触部与所述下锁拉线连接,用于拉动所述下锁拉线;
所述第一触发部用于触发所述后锁拉线。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后锁拉线连接的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通过第二转轴与安装板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杆在所述传动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能够与所述第一触发部相抵,并在所述第一触发部的带动下沿第二方向转动以拉长所述后锁拉线;
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传动杆连接的第一销体;
所述第一销体在所述传动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能够与所述第一触发部相抵,并在所述第一触发部的带动下带动所述第一传动杆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
和/或;
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还包括与手动拉线连接的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套装于所述第二转轴,且端部设有第二销体;
所述第二销体在所述第二传动杆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能够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相抵并带动所述第一传动杆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包括第三传动杆和直线驱动部;
所述第三传动杆能够抵紧或远离所述吸合机构,并在抵紧于所述吸合机构时触发所述吸合机构;
所述直线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三传动杆沿其长度方向运动。
结合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有益效果在于:
锁具控制装置,应用于汽车滑移门,汽车滑移门上安装有与后锁连接的后锁拉线和吸合机构,后锁拉线用于控制后锁解锁,吸合机构与后锁连接,在被触发时控制后锁吸合。锁具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第一控制机构与后锁拉线连接,且能够沿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后锁拉线以实现后锁解锁;第二控制机构在抵紧吸合机构时触发吸合机构以实现后锁吸合。
滑移门电动开门时,第一控制机构沿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后锁拉线,后锁拉线连接滑移门后锁,从而实现后锁的解锁。
解锁后车门的驱动电机工作,带动车门向前开门,直到达到半锁位置后,此时需要后锁启动“吸合”功能,使车门克服密封条的反力,将车门拉到全锁紧位置。此时,第二控制机构运动并触发吸合机构,吸合机构连接滑移门后锁,在第二控制机构的触发下控制后锁吸合。
上述的锁具控制装置中,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可以分开安装,安装灵活性增加。同时,上述的锁具控制装置结构简单,能够与原车车门车锁块结合,并能够充分利用原车锁块已有孔位进行安装,且不需安装其他的辅助结构,即使低配版的汽车车门也能够使用本实施例中的锁具控制装置,增大了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仅对安装于一侧车门的锁具控制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安装于另一侧车门的锁具控制装置的结构与上述锁具控制装置的结构应该是对称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也相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具控制装置的第一种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具控制装置中传动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具控制装置中转动盘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具控制装置中第四传动杆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具控制装置的第二种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具控制装置中第一控制机构的第二种方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具控制装置中传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具控制装置中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锁具控制装置中第二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第一控制机构;200-第二控制机构;300-后锁拉线;400-下锁拉线;500-安装板;600-连接板;700-手动拉线;110-传动板;111-接触部;112-第一触发部;113-第一传动部;114-弧形通孔;120-第一转轴;130-第一传动杆;140-第二转轴;150-第一销体;160-弹性连接件;170-第二传动杆;180-第二销体;190-第一驱动器;1100-第一传动齿轮;1110-传动件;1111-齿形传动部;1112-第一弧形安装孔;1120-第三转轴;1130-传动拉线;1140-第四转轴;1150-转动盘;1151-第二弧形安装孔;1152-第三弧形安装孔;1160-第四传动杆;1170-第三销体;210-第三传动杆;211-第二触发部;220-第二驱动器;230-第二传动齿轮;240-导向柱;250-直线驱动部;251-第二传动部;252-滑动孔;510-安装槽;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1至实施例2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目前很多低配版的汽车是没有电动侧滑门自吸自解功能的,仅高配版的汽车具备该功能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装置。由于现有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且需要与之配套的机构配合才能实现上述功能,所以将现有设备安装于低配版的汽车时改动较大,且适用性差。
相对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锁具控制装置。
具体请参见图1和图9,该锁具控制装置应用于汽车滑移门,汽车滑移门上安装有与后锁连接的后锁拉线300和吸合机构,后锁拉线300用于控制后锁解锁,吸合机构与后锁连接,在被触发时控制后锁吸合。该锁具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机构100和第二控制机构200;第一控制机构100与后锁拉线300连接,且能够沿第一方向A转动并拉动后锁拉线300以实现后锁解锁;第二控制机构200在抵紧吸合机构时触发吸合机构以实现后锁吸合。
滑移门电动开门时,第一控制机构100沿第一方向A转动并拉动后锁拉线300,后锁拉线300连接滑移门后锁,从而实现后锁的解锁。
解锁后车门的驱动电机工作,带动车门向前开门,直到达到半锁位置后,此时需要后锁启动“吸合”功能,使车门克服密封条的反力,将车门拉到全锁紧位置。此时,第二控制机构200运动并触发吸合机构,吸合机构连接滑移门后锁,在第二控制机构200的触发下控制后锁吸合。
上述的锁具控制装置中,第一控制机构100和第二控制机构200可以分开安装,安装灵活性增加。同时,上述的锁具控制装置结构简单,能够与原车车门车锁块结合,并能够充分利用原车锁块已有孔位进行安装,且不需安装其他的辅助结构,即使低配版的汽车车门也能够使用本实施例中的锁具控制装置,增大了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仅对安装于一侧车门的锁具控制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安装于另一侧车门的锁具控制装置的结构与上述锁具控制装置的结构应该是对称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也相同。
具体而言,第一控制机构100包括传动件1110,传动件1110与后锁拉线300传动连接,当传动件1110沿第一方向A转动时,传动件1110拉动后锁拉线300从而实现后锁解锁。其中,请参见图2,传动件1110可以设置为板状结构,传动件1110套装于第三转轴1120上,且能够绕第三转轴1120的中心点转动。传动件1110的外侧面设有齿形传动部1111,齿形传动部1111以第三转轴1120的中心点为圆心设置,齿形传动部1111与第一传动齿轮1100啮合。传动件1110上还设有用于安装后锁拉线300的安装孔,为了防止后锁拉线300松脱,将安装孔设置为弧形结构以形成第一弧形安装孔1112。当第一驱动器190驱动第一传动齿轮1100转动时,齿形传动部1111与第一传动齿轮1100啮合传动,并带动传动件1110沿第一方向A转动,传动件1110拉动后锁拉线300,后锁拉线300连接滑移门后锁,从而实现后锁的解锁。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1至图3,第一控制机构100还包括转动盘1150,转动盘1150和传动件1110之间通过传动拉线1130连接,且转动盘1150还与后锁拉线300连接;传动件1110沿第一方向A转动并拉动传动拉线1130,进而带动转动盘1150沿第一方向A转动并拉动后锁拉线300以实现后锁解锁。第一控制机构100各部分的动作方向请参阅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后锁拉线300和传动拉线1130分别安装于转动盘1150的相对于第四转轴1140的两侧。其中,转动盘1150可以设置为板状结构,转动盘1150套装于第四转轴1140上,且能够绕第四转轴1140的中心点转动。转动盘1150上开设有用于安装传动拉线1130的安装孔,为了防止传动拉线1130松脱,将安装孔设置为弧形结构以形成第二弧形安装孔1151。另外,请参见图4,转动盘1150的另一侧设有用于安装后锁拉线300的安装部,安装部设置于转动盘1150的底面。
后锁的解锁是依靠电力驱动的,考虑到汽车电量不足的情况,在电动解锁的基础上添加了与手动拉线700连接的第四传动杆1160(具体请参见图3和图4),以实现后锁解锁的手动控制。具体而言,第一控制机构100还包括与手动拉线700连接的第四传动杆1160,第四传动杆1160套装于第四转轴1140上;第四传动杆1160在被触发时能够带动转动盘1150沿第一方向A转动从而拉动后锁拉线300以实现后锁解锁。
其中,第四传动杆1160驱动转动盘1150转动的方式可以为:请参阅图4,第四传动杆1160的底部设有第三销体1170;转动盘1150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三销体1170的安装孔;第三销体1170在第四传动杆1160在被触发时,能够与安装孔的孔壁相抵,并带动转动盘1150沿第一方向A转动。特别强调的是,转动盘1150的端部设有以第四转轴1140的轴线为中心的第三弧形安装孔1152,且第三弧形安装孔1152设置于转动盘1150的背离第二弧形安装孔1151的一侧。当拉动手动拉线700时,第四传动杆1160在手动拉线700的带动下绕第一方向A转动,同时,第三销体1170在第三弧形安装孔1152内运动至与第三弧形安装孔1152的孔壁抵接后,带动转动盘1150沿第一方向A转动,同时拉动后锁拉线300以实现后锁解锁。
另外,如图9所示,第二控制机构200包括能够靠近或远离吸合机构以触发吸合机构的第三传动杆210,第三传动杆210的端部形成第二触发部211,在第三传动杆210靠近吸合机构的过程中,第二触发部211能够与吸合机构抵接,并推动吸合机构运动,以触发吸合机构实现吸合;在第三传动杆210远离吸合机构的过程中,第二触发部211能够与吸合机构分离。另外,可以在第三传动杆210的形成第二触发部211的端部设置凸起,以增加第二触发部211的面积,进一步增加第二触发部211抵接吸合机构的接触面积,以减小压力,增加接触概率。
另外,第二控制机构200还包括与第三传动杆210的远离第二触发部211的一端连接的直线驱动部250,直线驱动部250用于驱动第三传动杆210沿自身长度方向运动以靠近或远离吸合机构。直线驱动部250沿第三传动杆210的延伸方向设置有第二传动部251。第二传动部251的齿与第二传动齿轮230啮合,第二传动齿轮230与第二驱动器220传动连接,第二驱动器220驱动第二传动齿轮230转动,并带动直线驱动部250沿第三传动杆210的延伸方向运动,进而带动第三传动杆210靠近或远离吸合机构。其中第二驱动器220安装于安装板500。第三传动杆210和直线驱动部250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安装环境设定,这里就不做进一步地限定,本实施例中,第三传动杆210和直线驱动部250均为平板状结构,两个平板状结构垂直,且第三传动杆210位于直线驱动部250的底部。
为了使第二触发部211能够准确的触发吸合机构,需要设置导向组件为第三传动杆210或直线驱动部250导向。本实施例中,设置导向组件为直线驱动部250导向,具体而言,直线驱动部250具有滑动孔252,滑动孔252位于第二传动部251下部,滑动孔252的内壁与安装于安装板500的导向柱240抵接,导向柱240用于支撑直线驱动部250并为直线驱动部250导向。导向柱240可以设置为1个或多个,本实施例中设置有2个导向柱240。其中,导向柱240外设有套筒,套筒能够转动以减小与直线驱动部250之间的磨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实现了三个功能:电动后锁解锁、电动后锁吸合以及手动后锁解锁,其工作原理分别为:
1、电动后锁解锁
滑移门电动开门时,首先需要后锁解锁将滑移门向车外推出一定的距离,此时,第一驱动器190驱动第一传动齿轮1100转动,传动件1110的齿形传动部1111与第一传动齿轮1100啮合传动,并带动传动件1110绕第三转轴1120的轴线沿第一方向A转动,设置于传动件1110的第一弧形安装孔1112内的传动拉线1130与第一弧形安装孔1112的孔壁相抵并在第一弧形安装孔1112孔壁的带动下运动,并带动转动盘1150绕第四转轴1140的轴线沿第一方向A转动,与转动盘1150连接的后锁拉线300在转动盘1150的带动下向远离后锁的方向移动以拉动后锁拉线300,后锁拉线300与后锁连接,在拉动的情况下能够控制后锁解锁。
2、手动后锁解锁
汽车电量不足时,乘客可以手动解锁后锁以打开车门,此时,乘客拉动手动拉线700,与手动拉线700连接的第四传动杆1160在手动拉线700的作用下会绕第四转轴1140的轴线沿第一方向A转动,与第四传动杆1160连接的第三销体1170在转动盘1150内的第三弧形安装孔1152内运动并与第三弧形安装孔1152的孔壁(在图1中为靠近左侧的孔壁)相抵,并带动转动盘1150联动,同时,与转动盘1150连接的后锁拉线300被拉动以控制后锁解锁。
3、电动后锁吸合
第二驱动器220驱动第二传动齿轮230传动,直线驱动部250的第二传动部251与第二传动齿轮230啮合传动,并带动与直线驱动部250连接的第三传动杆210靠近吸合机构(在图5或图9中显示为带动第三传动杆210向右下方移动),第三传动杆210端部的第二触发部211会与吸合机构相抵,同时推动吸合机构运动,吸合机构与后锁连接,在被推动的过程中能够控制后锁吸合。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锁具控制装置,请一并参照图5至图9。
锁具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机构100和第二控制机构200;第一控制机构100与后锁拉线300和下锁拉线400连接,且能够沿第一方向A转动并拉动后锁拉线300以实现后锁解锁,然后继续沿第一方向A转动并拉动下锁拉线400以实现下锁解锁;第二控制机构200在抵紧吸合机构时触发吸合机构以实现后锁吸合;吸合机构与后锁连接,在被触发时控制后锁吸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锁具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为:滑移门电动开门时,首先需要后锁解锁将滑移门向车外推出一定的距离,此时,第一控制机构100沿第一方向A转动并拉动后锁拉线300,后锁拉线300连接滑移门后锁,从而实现后锁的解锁。后锁解锁后车门的驱动电机工作,带动车门向后开门,直到达到全开位置后,下锁啮合,将车门保持在全开位置,以免车辆停在坡道上车门滑落。
滑移门电动关门时,首先需要将下锁解锁,此时,第一控制机构100继续沿第一方向A转动并拉动下锁拉线400,下锁拉线400连接滑移门下锁,从而实现下锁的解锁。
下锁解锁后车门的驱动电机工作,带动车门向前开门,直到达到半锁位置后,此时需要后锁启动“吸合”功能,使车门克服密封条的反力,将车门拉到全锁紧位置。此时,第二控制机构200运动并触发吸合机构,吸合机构连接滑移门后锁,在第二控制机构200的触发下控制后锁吸合。
本实施例利用原车锁块已有孔位,可以加装于原车车门车锁块上,通过第一控制机构100控制后锁拉线300和下锁拉线400以实现后锁解锁和下锁解锁,同时通过第二控制机构200控制吸合机构以实现后锁吸合。本实施例可以安装于低配版的汽车车门上,也可以应用于高配版的汽车车门,适用范围广,结构简单。
本实施例仅对安装于一侧车门的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安装于另一侧车门的结构与上述结构对称,功能和工作原理相同,因此安装于另一侧车门的锁具控制装置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范围。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控制机构100包括套装于第一转轴120上的传动板110,传动板110包括设置于第一转轴120一侧的第一传动部113,第一传动部113的齿围绕第一转轴120的中心均布设置,且与第一传动齿轮1100啮合,第一传动齿轮1100与第一驱动器190传动连接,第一驱动器190驱动第一传动齿轮1100转动,并带动传动板110沿第一方向A转动,其中,第一驱动器190安装于安装板500。传动板110上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转轴120的远离第一传动部113一侧的接触部111和第一触发部112;接触部111与后锁拉线300连接,用于拉动后锁拉线300;第一触发部112用于触发下锁拉线400。传动板110绕第一方向A转动的过程中,接触部111拉长后锁拉线300,进而与后锁机构连接的后锁拉线300控制后锁机构解锁。此时,传动板110继续绕第一方向A转动,第一触发部112开始与下锁拉线400相抵,并在转动过程中逐渐拉动下锁拉线400以实现下锁解锁。其中,还可以设置为接触部111与下锁拉线400连接,第一触发部112与后锁拉线300连接。另外,为了避免传动板110在转动过程中与安装板500接触磨损,在第一转轴120上套装有衬套,衬套设置于传动板110底部,用于对传动板110的底面进行下限位,以避免传动板110与安装板500接触。除此之外,在传动板110顶部也设置有衬套,用于对传动板110的顶面进行上限位,以防止传动板110在转动过程中脱离第一转轴120。
本实施例中,传动板110与后锁拉线300直接连接,具体而言,传动板110的远离第一传动部113的一侧设有弧形通孔114,后锁拉线300活动设置于弧形通孔114内(具体请参见图6)。后锁拉线300端部设有销轴,销轴的直径小于弧形通孔114的宽度,销轴能够穿过弧形通孔114,销轴上下两端均安装有安装帽,安装帽的直径大于弧形通孔114的宽度,安装帽能够防止销轴脱离弧形通孔114。接触部111形成于弧形通孔114的内壁,传动板110沿第一方向A转动时,弧形通孔114的内壁能够与后锁拉线300的销轴相抵并拉长后锁拉线300以解锁后锁。同时,在传动板110沿第二方向B转动时,后锁拉线300的销轴能够在弧形通孔114内运动,传动板110不会将后锁拉线300向靠近后锁机构的一侧运动,避免了后锁拉线300的松脱,能够保证后锁拉线300能够正常工作。但不限于此,后锁拉线300还可以直接安装于传动板110的任意部位。
另外,传动板110的接触部111与后锁拉线300之间还可以通过连杆、连接件、拉绳等中间连接件间接连接,通过控制上述中间连接件运动以拉动后锁拉线300以实现后锁解锁。
传动板110与下锁拉线400间接连接,本实施例中,传动板110的第一触发部112与下锁拉线400之间通过第一传动杆130连接,具体而言,第一控制机构100还包括与下锁拉线400连接的第一传动杆130,第一传动杆130通过第二转轴140与安装板500连接;在传动板110沿第一方向A转动时,第一传动杆130能够与第一触发部112相抵,并在第一触发部112的带动下沿第二方向B转动以拉长下锁拉线400;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向B与第一方向A相反。第一传动杆130的设置于第二转轴140的一侧与第一触发部112相抵,设置于第二转轴140的另一侧与下锁拉线400连接,能够带动下锁拉线400运动;第一传动杆130可以与下锁拉线400固连,也可以与下锁拉线400可拆卸连接。同时,为了避免第一传动杆130在转动过程中与安装板500接触磨损,在第二转轴140上套设有衬套,衬套设置于第一传动杆130底部,用于对第一传动杆130的底面进行下限位,以避免第一传动杆130与安装板500接触。除此之外,在第一传动杆130顶部也设置有衬套,用于对第一传动杆130的顶面进行上限位,以防止第一传动杆130在转动过程中脱离第二转轴140。另外,由于第一传动杆130与传动板110的厚度不同,而且安装环境可能导致第一传动杆130与传动板110无法在同一水平面接触,因此,设置与第一传动杆130连接的第一销体150;第一销体150在传动板110沿第一方向A转动时,能够与第一触发部112相抵,并在第一触发部112的带动下带动第一传动杆130沿第二方向B转动。其中,第一销体150与第一传动杆130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为了避免传动板110与第一传动杆130之间发生运动干涉,设置第一传动杆130的高度高于传动板110,第一触发部112仅仅与第一销体150接触。同时,为了保证第一销体150与第一触发部112充分抵接,第一销体150穿过安装板500。考虑到第一销体150在接触部111的带动下绕第二转轴140的轴线转动,因此,在安装板500上设置有安装槽510,安装槽510设置为以第二转轴140的中心为圆心的弧形槽(具体请参见图8),第一销体150的直径小于安装槽510的宽度,第一销体150活动设置于安装槽510内。第一销体150底部设有凸起,凸起的直径大于安装槽510的宽度,以对第一销体150的底面进行限位,防止第一销体150脱离安装槽510。
但不限于此,传动板110与下锁拉线400之间还可以直接连接。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
第一控制机构100还包括弹性连接件160,弹性连接件160一端与第一传动杆130连接,另一端与安装板500连接;弹性连接件160始终具有驱动第一传动杆130沿第一方向A运动的作用力。弹性连接件160可以设置为拉簧,第一传动杆130在沿第二方向B转动的过程中,拉簧会被拉长,当第一驱动器190关闭后,拉簧会产生回复力,并带动第一传动杆130沿第一方向A转动以使拉簧和第一传动杆130复位。拉簧在安装时,需要设置其存在一个预紧力,因此,拉簧在安装时刻即处于拉长状态,因此,拉簧始终具有带动第一传动杆130沿第一方向A转动的趋势,为了防止第一传动杆130在拉簧的作用力下运动过度,需要设置限位机构。本实施例中,利用安装板500上的安装槽510对第一销体150进行限位,进而实现对第一传动杆130的周向限位。具体而言,安装槽510的内壁在弹性连接件160带动第一销体150沿第一方向A运动时,能够与第一销体150相抵以限位第一传动杆130。
但不限于此,弹性连接件160还可以设置为套装于第二转轴140上的扭簧,扭簧一端与第一销体150连接,一端与安装板500或安装于安装板500的固定销连接。第一触发部112带动第一销体150沿第二方向B转动时,第一销体150挤压扭簧使其产生形变。第一驱动器190关闭后,第一销体150在扭簧的回复力作用下,在安装槽510内绕第一方向A转动并最终与安装槽510的远离固定销的内壁相抵以周向限位。同时,扭簧还可以对第一传动杆130的底面进行下限位。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
下锁拉线400的解锁是依靠电力驱动的,考虑到汽车电量不足的情况,在第一控制机构100的基础上添加了与手动拉线700连接的第二传动杆170(具体请参见图5),以实现下锁解锁的手动控制。具体而言,第二传动杆170套装于第二转轴140,且与第一传动杆130之间设有衬套,以避免第一传动杆130与第二传动杆170之间的接触磨损,同时,第二传动杆170顶部也设有衬套,用于对第二传动杆170的顶面进行上限位。第二传动杆170端部设有第二销体180,第二销体180与第二传动杆170固连。第二销体180在第二传动杆170沿第二方向B转动时,能够与第一传动杆130相抵并带动第一传动杆130沿第二方向B转动以拉动下锁拉线400实现下锁解锁。特别强调的是,第一传动杆130的端部设有以第二转轴140的轴线为中心的弧形孔,第二销体180的直径小于弧形孔的宽度,第二销体180能够穿过弧形孔,并且,第二销体180底部设有凸起,凸起的直径大于弧形孔的宽度,以避免第二销体180脱离弧形孔。当拉动手动拉线700时,第二传动杆170在手动拉线700的带动下绕第二方向B转动,同时,第二销体180在弧形孔内运动至与弧形孔的远离第一触发部112的内壁抵接后,带动第一传动杆130沿第二方向B转动,同时拉动下锁拉线400以实现下锁解锁。
第二控制机构200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所述的内容相同,这里便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
为了便于安装,将第一控制机构100和第二控制机构200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上,如图5所示,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通过连接板600连接,连接板600可以根据安装环境设置为任意形状和结构。连接板600与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通过螺栓连接。另外,第一控制机构100和第二控制机构200还可以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并分别安装于车身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实现了四个功能:电动后锁解锁、电动下锁解锁、电动后锁吸合以及手动下锁解锁,其工作原理分别为:
1、电动后锁解锁
滑移门电动开门时,首先需要后锁解锁将滑移门向车外推出一定的距离,此时,第一驱动器190驱动第一传动齿轮1100转动,传动板110的第一传动部113与第一传动齿轮1100啮合传动,并带动传动板110绕第一转轴120的轴线沿第一方向A转动,设置于传动板110弧形通孔114内的后锁拉线300与弧形通孔114的内壁相抵并在弧形通孔114内壁的带动下向远离后锁的方向移动以拉动后锁拉线300,后锁拉线300与后锁连接,在拉动的情况下能够控制后锁解锁。后锁解锁后车门的驱动电机工作,带动车门向后开门,直到达到全开位置后,下锁啮合,将车门保持在全开位置,以免车辆停在坡道上车门滑落。
2、电动下锁解锁
滑移门电动关门时,首先需要将下锁解锁,此时,第一驱动器190继续驱动传动板110沿第一方向A转动,使第一触发部112与第一销体150相抵,第一销体150在第一触发部112的带动下在安装槽510内绕第二转轴140的轴线沿第二方向B转动,同时带动与之相连的第一传动杆130联动,与第一传动杆130连接的下锁拉线400被拉动,下锁拉线400与下锁链接,下锁拉线400被拉动的情况下能够控制下锁解锁。
3、电动后锁吸合
下锁解锁后车门的驱动电机工作,带动车门向前开门,直到达到半锁位置后,此时需要后锁启动“吸合”功能,使车门克服密封条的反力,将车门拉到全锁紧位置。此时,第二驱动器220驱动第二传动齿轮230传动,直线驱动部250的第二传动部251与第二传动齿轮230啮合传动,并带动与直线驱动部250连接的第三传动杆210靠近吸合机构(在图5或图9中显示为带动第三传动杆210向右下方移动),第三传动杆210端部的第二触发部211会与吸合机构相抵,同时推动吸合机构运动,吸合机构与后锁连接,在被推动的过程中能够控制后锁吸合。
4、手动下锁解锁
汽车电量不足时,乘客可以手动解锁下锁以打开车门,此时,乘客拉动手动拉线700,与手动拉线700连接的第二传动杆170在手动拉线700的作用下会绕第二转轴140的轴线沿第二方向B转动,与第二传动杆170连接的第二销体180在第一传动杆130内的弧形孔内运动并与弧形孔内壁(在图6中为靠近右上方的内壁)相抵,并带动第二传动杆170联动,同时,与第一传动杆130连接的下锁拉线400被拉动以控制下锁解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锁具控制装置,应用于汽车滑移门,所述汽车滑移门上安装有与后锁连接的后锁拉线和吸合机构,所述后锁拉线用于控制所述后锁解锁,所述吸合机构与所述后锁连接,在被触发时控制所述后锁吸合;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
所述第一控制机构与所述后锁拉线连接,且能够沿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所述后锁拉线以实现所述后锁解锁;
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在抵紧所述吸合机构时触发所述吸合机构以实现所述后锁吸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机构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后锁拉线传动连接,当所述传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传动件拉动所述后锁拉线从而实现所述后锁解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具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还包括转动盘,所述转动盘和所述传动件之间通过传动拉线连接,且所述转动盘还与所述后锁拉线连接;
所述传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所述传动拉线,进而带动所述转动盘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所述后锁拉线以实现所述后锁解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锁具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还包括与手动拉线连接的第四传动杆,所述第四传动杆套装于第四转轴上;
所述第四传动杆在被触发时能够带动所述转动盘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从而拉动所述后锁拉线以实现所述后锁解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具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传动杆的底部设有第三销体;
所述转动盘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三销体的安装孔;
所述第三销体在所述第四传动杆在被触发时,能够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相抵,并带动所述转动盘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机构与下锁拉线连接,且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所述后锁拉线以实现所述后锁解锁,然后继续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并拉动所述下锁拉线以实现下锁解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具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机构包括套装于第一转轴上的传动板,所述传动板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一侧的第一传动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另一侧的接触部和第一触发部;
所述接触部与所述下锁拉线连接,用于拉动所述下锁拉线;
所述第一触发部用于触发所述后锁拉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具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后锁拉线连接的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通过第二转轴与安装板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杆在所述传动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能够与所述第一触发部相抵,并在所述第一触发部的带动下沿第二方向转动以拉长所述后锁拉线;
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具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传动杆连接的第一销体;
所述第一销体在所述传动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能够与所述第一触发部相抵,并在所述第一触发部的带动下带动所述第一传动杆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
和/或;
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还包括与手动拉线连接的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套装于所述第二转轴,且端部设有第二销体;
所述第二销体在所述第二传动杆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能够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相抵并带动所述第一传动杆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具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包括第三传动杆和直线驱动部;
所述第三传动杆能够抵紧或远离所述吸合机构,并在抵紧于所述吸合机构时触发所述吸合机构;
所述直线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三传动杆沿其长度方向运动。
CN201920252539.4U 2018-12-24 2019-02-27 一种锁具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76109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70570 2018-12-24
CN2018221705701 2018-12-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61099U true CN209761099U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52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52539.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761099U (zh) 2018-12-24 2019-02-27 一种锁具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610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0854B2 (en) Power swing door actuator with integrated door check mechanism
EP1296844B1 (en) Fuel door lock actuator
CA2699063C (en) Electric swing plug door operator with auxiliary door locking mechanism
US5361540A (en) Door check for vehicle sliding door
KR200418883Y1 (ko) 차량용 테일게이트 래치 어셈블리
CN1183082A (zh) 采用电磁装置的多功能装置
KR102554688B1 (ko) 차량용 록
KR20010082680A (ko) 해제가능한 자동차 도어 제동기관
CN109281557B (zh) 一种吸合解锁控制装置
CN209761099U (zh) 一种锁具控制装置
CN216641762U (zh) 电动释放闩锁系统
CN114635608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乘客门的门系统
CN108590387A (zh) 汽车门锁自锁系统
KR100728445B1 (ko) 차량용 테일게이트 래치 어셈블리
CN106379143A (zh) 一种锁止结构及汽车
CN108999504B (zh) 一种汽车电吸门及电吸门锁的锁钩装置
KR102006288B1 (ko) 자동차 도어용 핸들장치
CN101469579A (zh) 汽车用线控前门锁体
US11499348B2 (en) Power child lock device
CN111927223A (zh) 塞拉门锁定解锁组件
JP2884464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14687622B (zh) 用于电动滑门的锁结构、电动滑门设备和汽车
EP1536089A1 (en) Lock mechanism
KR102663985B1 (ko) 차량용 출몰형 아웃사이드 도어 핸들 조립체
CN114687621B (zh) 用于电动滑门的锁装置、电动滑门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