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57265U - 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57265U
CN209757265U CN201920186149.1U CN201920186149U CN209757265U CN 209757265 U CN209757265 U CN 209757265U CN 201920186149 U CN201920186149 U CN 201920186149U CN 209757265 U CN209757265 U CN 2097572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plate
support arm
mounting hole
subframe
side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8614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富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8614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572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572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572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该副车架包括: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上设置有衬套安装孔;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副车架本体上;衬套,所述衬套包括:弹性外圈和嵌设在所述弹性外圈内的衬套内管,所述弹性外圈硫化固定在所述衬套安装孔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通过在副车架本体的强度薄弱区域设置加强板,可以增加副车架本体的强度,同时有利于副车架的轻量化设计,也有利于降低副车架的成本,此外,衬套的弹性外圈直接硫化固定在副车架本体的衬套安装孔内,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副车架的重量,同时省略了传统衬套的压装工序,有利于节约装配工时,提升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副车架为保证自身的强度所使用的板材较厚,副车架的整体重量较重,不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同时,副车架上装配有衬套,紧固件穿设衬套之后将副车架间接固定在车身上,但衬套需要经过压装工序才能装配至副车架上,导致装配工序复杂,生产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副车架,重量较轻且有利于简化装配工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副车架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包括: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上设置有衬套安装孔;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副车架本体上;衬套,所述衬套包括:弹性外圈和嵌设在所述弹性外圈内的衬套内管,所述弹性外圈硫化固定在所述衬套安装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通过在副车架本体的强度薄弱区域设置加强板,可以增加副车架本体的强度,同时有利于副车架的轻量化设计,也有利于降低副车架的成本,此外,衬套的弹性外圈直接硫化固定在副车架本体的衬套安装孔内,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副车架的重量,同时省略了传统衬套的压装工序,有利于节约装配工时,提升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衬套内管与所述弹性外圈硫化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弹性外圈为橡胶外圈。
具体地,所述副车架本体包括:主体和四个支臂,且四个所述支臂包括:均与所述主体相连的左前支臂、右前支臂、左后支臂、右后支臂,所述左前支臂、所述右前支臂、所述左后支臂、所述右后支臂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每个所述支臂的自由端设置有一个所述衬套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加强板包括:安装孔左侧加强板和安装孔右侧加强板,所述安装孔左侧加强板、所述安装孔右侧加强板对称设置在所述左前支臂、所述右前支臂的前方且邻近对应的所述衬套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加强板包括:内部左侧加强板和内部右侧加强板,所述内部左侧加强板、所述内部右侧加强板对称设置在所述左前支臂和所述右前支臂上,且所述内部左侧加强板的左端延伸至所述左前支臂上的衬套安装孔,所述内部左侧加强板的右端延伸至所述主体,所述内部右侧加强板的右端延伸至所述右前支臂上的衬套安装孔,所述内部右侧加强板的左端延伸至所述主体。
进一步地,所述内部左侧加强板、所述内部右侧加强板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支臂的上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外圈的高度大于对应所述衬套安装孔周围的所述副车架本体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衬套内管的高度大于所述弹性外圈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副车架。
附图说明
图1是副车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副车架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A向视图;
图4是图3中的B-B剖视图。
附图标记:
副车架10、副车架本体1、左前支臂11、右前支臂12、左后支臂13、右后支臂14、主体15、衬套安装孔16、侧壁17、衬套2、弹性外圈21、衬套内管22、安装孔左侧加强板3、安装孔右侧加强板4、内部左侧加强板5、内部右侧加强板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10。
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10可以包括:副车架本体1、加强板和衬套2。
如图2所示,副车架本体1上设置有衬套安装孔16,衬套2适于固定在衬套安装孔16内。
加强板可选择地固定在副车架本体1上,这样,副车架本体1可以使用较薄的板材,有利于节省原材料,而强度不足的局部区域可以用小尺寸的加强板进行强度补偿,从而大幅度提升强度薄弱区域的强度,由此可以保证副车架10的整体强度仍满足使用需求,同时副车架本体1的重量较轻,有利于大大减轻副车架10的整体重量。
在具体实施例中,加强板的数量可以是一块或多块,且各加强板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副车架本体1上,也可以通过螺接方式固定在副车架本体1上。
此外,副车架本体1上还可以设置多处加强筋,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副车架本体1的强度和刚度。
参照图4所示,衬套2包括:弹性外圈21和衬套内管22,衬套内管22嵌设在弹性外圈21的内部,弹性外圈21硫化固定在衬套安装孔16内。换言之,衬套2取消了传统衬套的金属外管,由此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副车架10的重量,同时取消了金属外管的加工工序,有利于降低副车架10的成本。此外,弹性外圈21直接硫化固定在副车架本体1上,省略了传统衬套与副车架本体1的压装工序,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参照图3所示,副车架本体1整体呈中间凹陷、前后凸起的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10,重量较轻且有利于简化装配工序,通过在副车架本体1的强度薄弱区域设置加强板,可以增加副车架本体1的强度,同时避免了材料的浪费,有利于副车架10的轻量化设计,也有利于降低副车架10的成本,此外,衬套2的弹性外圈21直接硫化固定在副车架本体1的衬套安装孔16内,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副车架10的重量,同时省略了传统衬套的压装工序,有利于节约装配工时,提升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衬套内管22与弹性外圈21硫化为一体结构,由此,衬套内管22与弹性外圈21之间固定可靠,二者不会发生相互移动。
可选地,弹性外圈21为橡胶外圈,橡胶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有效改善衬套2的整体刚度。
具体地,副车架本体1包括:主体15和四个支臂,四个支臂与主体15可以是一体成型件。四个支臂可以包括:与主体15相连的两个前支臂和与主体15相连的两个后支臂,每个支臂的自由端设置有一个衬套安装孔16。
具体而言,两个前支臂包括左前支臂11、右前支臂12,两个后支臂包括左后支臂13、右后支臂14,如图1-图2所示,左前支臂11、右前支臂12、左后支臂13、右后支臂14均与主体15相连,且左前支臂11、右前支臂12、左后支臂13、右后支臂14分别设置在主体15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
在图1的具体示例中,左前支臂11从主体15的左前侧大体向左延伸,右前支臂12从主体15的右前侧大体向右延伸,左后支臂13从主体15的左后侧向左后方延伸,右后支臂14从主体15的右后侧向右后方延伸,且每个支臂的自由端设置有一个衬套安装孔16。
换言之,衬套安装孔16为四个,四个衬套安装孔16分布在副车架本体1的四个角上,每个衬套安装孔16内设置有一个衬套2,副车架本体1通过四个支臂上的四个衬套2固定在车身上,由此可使副车架10受力平衡。具体来讲,每个衬套2适于通过紧固件与车辆的车身相连,从而实现副车架本体1与车身的间接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紧固件可以是螺栓或螺钉。
可选地,加强板可以包括:安装孔左侧加强板3和安装孔右侧加强板4,参照图1-图3所示,安装孔左侧加强板3、安装孔右侧加强板4对称设置在左前支臂11、右前支臂12的前方且邻近对应的衬套安装孔16。
具体而言,安装孔左侧加强板3设置在左前支臂11的前方且邻近左前支臂11上的衬套安装孔16,同样地,安装孔右侧加强板4设置在右前支臂12的前方且邻近右前支臂12上的衬套安装孔16,由此,安装孔左侧加强板3可以增强左前支臂11的衬套安装孔16处的强度,安装孔右侧加强板4可以增强右前支臂12的衬套安装孔16处的强度,从而解决了由于取消金属外管造成的衬套安装孔16处的强度减弱的问题。
可选地,加强板可以包括:内部左侧加强板5和内部右侧加强板6,参照图1-图2所示,内部左侧加强板5、内部右侧加强板6对称设置在左前支臂11和右前支臂12上,且内部左侧加强板5的朝向左前支臂11自由端的一端延伸至左前支臂11上的衬套安装孔16,内部左侧加强板5的远离左前支臂11自由端的一端延伸至主体15,内部右侧加强板6的朝向右前支臂12自由端的一端延伸至右前支臂12上的衬套安装孔16,内部右侧加强板6的远离右前支臂12自由端的一端延伸至主体15。结合图1-图2来讲,内部左侧加强板5的左端延伸至左前支臂11上的衬套安装孔16,内部左侧加强板5的右端延伸至主体15,内部右侧加强板6的右端延伸至右前支臂12上的衬套安装孔16,内部右侧加强板6的左端延伸至主体15。内部左侧加强板5可以对左前支臂11起到较好的加强作用,内部右侧加强板6可以对右前支臂12起到较好的加强作用,防止左前支臂11和右前支臂12断裂、变形,同时使左前支臂11和右前支臂12的负荷能力更强。
进一步地,内部左侧加强板5、内部右侧加强板6设置在对应的支臂的上表面上,由此左前支臂11可以对内部左侧加强板5起到支撑作用,右前支臂12可以对内部右侧加强板6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可以防止内部左侧加强板5、内部右侧加强板6从对应的支臂上脱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4所示,弹性外圈21的高度大于对应的衬套安装孔16周围的副车架本体1的高度,“弹性外圈21的高度”指的是图4中上下方向弹性外圈21的尺寸,如图4所示,衬套安装孔16的周围具有侧壁17,侧壁17是副车架本体1的一部分,“对应的衬套安装孔16周围的副车架本体1的高度”指的是图4中上下方向侧壁17的尺寸,弹性外圈21的高度大于侧壁17的高度。由此在将衬套2与车身贴合时,副车架本体1可以与车身间隔开,从而增加了副车架本体1与车身之间的距离,为其它零部件在副车架本体1上的安装留出了避让空间。
进一步地,衬套内管22的高度大于弹性外圈21的高度,由此在将衬套2与车身贴合时,仅衬套内管22的上端面与车身贴合,而弹性外圈21与车身间隔开,从而保证在车辆运动时弹性外圈21能够发生变形,以改变衬套2的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副车架10,采用上述实施例的副车架10,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并且有利于提高车辆的装配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副车架本体,所述副车架本体上设置有衬套安装孔;
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副车架本体上;
衬套,所述衬套包括:弹性外圈和嵌设在所述弹性外圈内的衬套内管,所述弹性外圈硫化固定在所述衬套安装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内管与所述弹性外圈硫化为一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外圈为橡胶外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本体包括:主体和四个支臂,且四个所述支臂包括:均与所述主体相连的左前支臂、右前支臂、左后支臂、右后支臂,所述左前支臂、所述右前支臂、所述左后支臂、所述右后支臂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每个所述支臂的自由端设置有一个所述衬套安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安装孔左侧加强板和安装孔右侧加强板,所述安装孔左侧加强板、所述安装孔右侧加强板对称设置在所述左前支臂、所述右前支臂的前方且邻近对应的所述衬套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内部左侧加强板和内部右侧加强板,所述内部左侧加强板、所述内部右侧加强板对称设置在所述左前支臂和所述右前支臂上,且所述内部左侧加强板的左端延伸至所述左前支臂上的衬套安装孔,所述内部左侧加强板的右端延伸至所述主体,所述内部右侧加强板的右端延伸至所述右前支臂上的衬套安装孔,所述内部右侧加强板的左端延伸至所述主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左侧加强板、所述内部右侧加强板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支臂的上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外圈的高度大于对应所述衬套安装孔周围的所述副车架本体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内管的高度大于所述弹性外圈的高度。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
CN201920186149.1U 2019-02-02 2019-02-02 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Active CN2097572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6149.1U CN209757265U (zh) 2019-02-02 2019-02-02 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6149.1U CN209757265U (zh) 2019-02-02 2019-02-02 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57265U true CN209757265U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51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86149.1U Active CN209757265U (zh) 2019-02-02 2019-02-02 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572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056515A1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2339861B (zh) 车身后部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12579544U (zh) 汽车悬架的控制臂、悬架和汽车
CN109795276A (zh) 一种高集成双横臂前悬架转向驱动桥安装支架及安装结构
US11008200B2 (en) Floor jack chassis
CN212579545U (zh) 控制臂、多连杆悬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9757265U (zh) 副车架及具有该副车架的车辆
CN209852006U (zh) 汽车后副车架的后衬套结构
CN110588798A (zh) 后缓震座及汽车
CN214295450U (zh) 前悬架控制臂结构
CN210769961U (zh) 车身悬置衬套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555120U (zh) 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CN212765677U (zh) 汽车悬置支架和车辆
KR20110038832A (ko) 로어암 구조
CN220662208U (zh) 空簧安装座及车辆
CN216969250U (zh) 摆臂安装组件和车辆
CN213035621U (zh) 车辆的后悬固定支架以及车辆
CN217893003U (zh) 前副车架的加强板及车辆
CN212765558U (zh) 后减振器上支架、后减振器以及车辆
CN215826810U (zh)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和车辆
CN214492444U (zh) 板簧托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053940U (zh) 车身组件及车辆
CN210734293U (zh) 后悬置拉杆和车辆
CN217835800U (zh) 车辆的地板以及车辆
CN220430285U (zh) 副车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