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40881U -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40881U
CN209740881U CN201920535181.6U CN201920535181U CN209740881U CN 209740881 U CN209740881 U CN 209740881U CN 201920535181 U CN201920535181 U CN 201920535181U CN 209740881 U CN209740881 U CN 2097408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ixing reaction
reaction chamber
wat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3518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阎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Ever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Ever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Ever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Ever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3518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408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408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408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给水排水澄清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针对现有技术中,澄清池中的悬浮物和泥渣固态颗粒容易随水流流动到溢水口,进而影响溢水口收集澄清水的水质,降低澄清池处理水的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一级混合反应室、二级混合反应室和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顶端设置有集水槽,所述二级混合反应室和回流通道之间还设置有斜板沉淀室,所述斜板沉淀室的下部设置有入口,所述入口与二级混合反应室连通,所述斜板沉淀室的上部设置有溢出口,所述溢出口与回流通道连通,所述集水槽侧面设置有溢流口,所述溢出口与溢流口的高度相互匹配。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水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给水排水澄清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
背景技术
澄清池是将水和药剂的混合、反应及絮凝体与水的分离三个阶段为一体的一种给水排水水处理装置。通常,其结构主要包括一个圆形池体,圆形池体中通过导流板或隔板等结构分割为下层的一级混合反应室、上层的二级混合反应室和回流通道等,工作时通过一个搅拌装置搅拌驱动原水在一级混合反应室、二级混合反应室和回流通道中循环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加药后的原水能够发生絮凝反应,产生悬浮物会与悬浮在一级混合反应室中的泥渣固体颗粒进行接触而被吸收。经处理后的澄清水在二级混合反应室侧面被溢水口等结构收集。
虽然,现有的澄清池通过一个池体完成了多个阶段的水处理,使得工艺流程更加简化,但是,由于水流的循环通过搅拌装置的搅拌实现,这使得池中的水流动性较强。容易出现加药后的原水未能充分与泥渣固体颗粒接触的情况,影响水处理效果。此外,原本位于下层的泥渣固体颗粒有可能被水流带动而进入二级混合反应室和回流通道等部位。上述现象会导致悬浮物或泥渣固体颗粒进入溢水口,进而影响溢水口收集澄清水的水质,降低澄清池处理水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澄清池中的悬浮物和泥渣固态颗粒容易随水流流动到溢水口,进而影响溢水口收集澄清水的水质,降低澄清池处理水的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其目的在于:在溢水口前端设置沉淀区,对即将流过溢水口的水进行沉淀处理,进而减少溢水口收集的水中的悬浮物和泥渣固体颗粒,提高澄清池处理水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包括一级混合反应室,所述一级混合反应室上方设置有二级混合反应室,所述一级混合反应室和二级混合反应室侧面设置有回流通道,所述回流通道顶端设置有集水槽,所述二级混合反应室和回流通道之间还设置有斜板沉淀室,所述斜板沉淀室的下部设置有入口,所述入口与二级混合反应室连通,所述斜板沉淀室的上部设置有溢出口,所述溢出口与回流通道连通,所述集水槽侧面设置有溢流口,所述溢出口与溢流口的高度相互匹配。
由于二级混合反应室位于一级混合反应室的中部的上方,且面积小于一级混合反应室,而回流通道位于一级混合反应室和二级混合反应室的侧面,因此,二级混合反应室与回流通道之间的大片区域原本是一段过渡的区域,对于增强溢流口的出水质量没有实质性的增强作用,属于一段浪费的空间。本技术方案将该部分原本作用不大的空间设置为斜板沉淀室,几乎没有增加澄清池的总体积,使得设计更加紧凑。且将斜板沉淀室的入口设置在下方,作为出口的溢出口设置在上方,这使得水流在这段区域内作上下折返的流动方式,增长了水流的路径,有利于水中悬浮物与固体颗粒的沉降,加之斜板沉淀本身具有较好的沉淀效果,因而,该方案能够显著增强上层清水由溢流口流出前这一段流动路径中的沉淀效果,增强了澄清池处理水的效果。
优选的,一级混合反应室顶部设置有导流板,所导流板的形状为平截圆锥面,所述导流板的外侧边缘竖直设置有隔板Ⅲ,所述斜板沉淀室和二级混合反应室之间设置有隔板Ⅱ;所述斜板沉淀室由隔板Ⅱ、隔板Ⅲ和导流板围成,所述隔板Ⅲ的底部连接有排泥管Ⅰ。
导流板的形状为平截圆锥面是现有技术中的澄清池常用的设计,本优选方案将导流板同时设置为斜板沉淀室的底面,使得沉淀形成的污泥能够自然集聚在导流板的外侧边缘及隔板Ⅲ底部形成的角落里,使得污泥的收集和排泥更加方便。
进一步优选的,导流板内侧的下部设置有环形的配水通道,所述配水通道下方对称设置有数个进水孔,所述导流板上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配水通道连通。
该优选方案能够使得澄清池的进水更加均匀,增强处理的整体效果。
进一步优选的,斜板沉淀室的入口设置在隔板Ⅱ的下部,所述导流板的内侧边缘竖直设置有隔板Ⅰ,所述隔板Ⅰ位于隔板Ⅱ和二级混合反应室之间。
采用该优选方案后,二级混合反应室中的水由隔板Ⅰ顶部溢流进入隔板Ⅰ和隔板Ⅱ之间的通道,再由隔板Ⅱ下部设置的入口进入斜板沉淀室,在斜板沉淀室中水流向上运动,再由斜板沉淀室顶部的溢出口排出。这进一步增加了水流的流动路程,为水与絮凝剂的充分混合以及沉淀的沉降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水的处理效果。
优选的,斜板沉淀室中设置有数个斜板,所述斜板的纵截面的形状为数次改变方向的长条状。
该优选方案使得相邻斜板之间形成的水流通道也多次往复折叠,利用水流中固态物的惯性和斜板的多次阻挡,大大增强了斜板沉淀室的沉淀效果。
优选的,一级混合反应室和二级混合反应室的连通部位设置有搅拌叶片,所述斜板沉淀室中设置有数个斜板,所述斜板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弧形条状,所述斜板以搅拌叶片的转轴为对称轴螺旋设置,所述斜板螺旋设置的方向与搅拌叶片的搅拌方向相反。
搅拌叶片的搅拌使得水流在澄清池中整体具有一定的旋转速度,采用该优选方案后,斜板的螺旋方向与水流的旋转方向相反,也即是斜板间形成的水流通道的螺旋方向也与水流的旋转方向相反,这样在水流进入斜板之间的水流通道时,其流动方向会被强制改变。而该过程中,水中的固态物由于惯性和斜板的阻挡,能够更加容易沉降下来,这进一步增强了斜板沉淀室的沉淀效果。
优选的,集水槽侧面设置有预收集槽,所述溢流口设置在预收集槽内,所述斜板沉淀室和回流通道的上方设置有多孔板,所述多孔板的外侧边缘与预收集槽连接。
采用该优选方案后,水流通过多孔板上的孔溢流至多孔板之上后,再在多孔板上平流进入预收集槽,最后进入溢流口。由于水流会从侧面流入预收集槽,因此水流在多孔板上平流的过程中,水流层很薄,此时多孔板的板面部分(即不设置孔的部分)会对水流产生阻力,有利于水中的固态物沉降,避免其进入溢流口内。这使得进入溢流口的水的水质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二级混合反应室与回流通道之间的大片区域原本是一段过渡的区域,对于增强溢流口的出水质量没有实质性的增强作用,属于一段浪费的空间。本技术方案将该部分原本作用不大的空间设置为斜板沉淀室,几乎没有增加澄清池的总体积,使得设计更加紧凑。
2.将斜板沉淀室的入口设置在下方,作为出口的溢出口设置在上方,这使得水流在这段区域内作上下折返的流动方式,增长了水流的路径,有利于水中悬浮物与固体颗粒的沉降,加之斜板沉淀本身具有较好的沉淀效果,因而,该方案能够显著增强上层清水由溢流口流出前这一段流动路径中的沉淀效果,增强了澄清池处理水的效果。
3.将导流板同时设置为斜板沉淀室的底面,使得沉淀形成的污泥能够自然集聚在导流板的外侧边缘及隔板Ⅲ底部形成的角落里,使得污泥的收集和排泥更加方便。
4.使得澄清池的进水更加均匀,增强处理的整体效果。
5.二级混合反应室中的水由隔板Ⅰ顶部溢流进入隔板Ⅰ和隔板Ⅱ之间的通道,再由隔板Ⅱ下部设置的入口进入斜板沉淀室,在斜板沉淀室中水流向上运动,再由斜板沉淀室顶部的溢出口排出。这进一步增加了水流的流动路程,为水与絮凝剂的充分混合以及沉淀的沉降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水的处理效果。
6.相邻斜板之间形成的水流通道也多次往复折叠,利用水流中固态物的惯性和斜板的多次阻挡,大大增强了斜板沉淀室的沉淀效果。
7.斜板的螺旋方向与水流的旋转方向相反,也即是斜板间形成的水流通道的螺旋方向也与水流的旋转方向相反,这样在水流进入斜板之间的水流通道时,其流动方向会被强制改变。而该过程中,水中的固态物由于惯性和斜板的阻挡,能够更加容易沉降下来,这进一步增强了斜板沉淀室的沉淀效果。
8.设置多孔板以后,水流通过多孔板上的孔溢流至多孔板之上后,再在多孔板上平流进入预收集槽,最后进入溢流口。由于水流会从侧面流入预收集槽,因此水流在多孔板上平流的过程中,水流层很薄,此时多孔板的板面部分(即不设置孔的部分)会对水流产生阻力,有利于水中的固态物沉降,避免其进入溢流口内。这使得进入溢流口的水的水质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斜板沉淀室与斜板的俯视图。
其中,1-驱动电机,2-搅拌叶片,3-加药管,4-隔板Ⅰ,5-隔板Ⅱ,6-溢流口,7-集水槽,8-进水管,9-回流通道,10-进水孔,11-斜板沉淀室,12-排泥管Ⅱ,13-一级混合反应室,14-配水通道,15-集泥斗,16-出水管,17-导流板,18-二级混合反应室,19-排泥管Ⅰ,20-隔板Ⅲ,21-斜板,22-多孔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包括一级混合反应室13,所述一级混合反应室13上方设置有二级混合反应室18,二级混合反应室18的面积小于一级混合反应室13,且二级混合反应室18位于一级混合反应室13的中部位置。一级混合反应室13顶部设置有导流板17,所导流板17的形状为平截圆锥面,平截圆锥面也即为用一个水平面截去圆锥面的顶角后形成的面。导流板17顶部的孔为一级混合反应室13和二级混合反应室18之间的连通通道,同时导流板17顶部的孔附近的区域内还设置有搅拌叶片2,搅拌叶片2通过设置在池顶部的驱动电机1驱动。导流板17内侧的下部设置有环形的配水通道14,所述配水通道14下方对称设置有数个进水孔10,所述导流板17上连接有进水管8,所述进水管8与配水通道14连通。
所述一级混合反应室13和二级混合反应室18侧面设置有回流通道9,所述回流通道9顶端设置有集水槽7,集水槽7沿着澄清池边缘设置一周,集水槽7侧面的同一高度上均匀设置有多个溢流口6。
所述二级混合反应室18和回流通道9之间还设置有斜板沉淀室11,现有技术中的二级混合反应室18与回流通道9之间的大片区域原本是一段过渡的区域,对于增强溢流口6的出水质量没有实质性的增强作用,属于一段浪费的空间。本实施例将该部分原本作用不大的空间设置为斜板沉淀室11,几乎没有增加澄清池的总体积,使得设计更加紧凑。所述导流板17的外侧边缘竖直设置有隔板Ⅲ20,所述斜板沉淀室11和二级混合反应室18之间设置有隔板Ⅱ5;所述斜板沉淀室11由隔板Ⅱ5、隔板Ⅲ20和导流板17围成,所述隔板Ⅲ20的底部连接有排泥管Ⅰ19。所述斜板沉淀室11的下部设置有入口,所述入口与二级混合反应室18连通,所述斜板沉淀室11的上部设置有溢出口,所述溢出口与回流通道9连通,所述溢出口与溢流口6的高度相互匹配。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斜板沉淀室11的入口设置在隔板Ⅱ5的下部,所述导流板17的内侧边缘竖直设置有隔板Ⅰ4,所述隔板Ⅰ4位于隔板Ⅱ5和二级混合反应室18之间。二级混合反应室中的水由隔板Ⅰ4顶部溢流进入隔板Ⅰ4和隔板Ⅱ5之间的通道,再由隔板Ⅱ5下部设置的入口进入斜板沉淀室11,在斜板沉淀室11中水流向上运动,再由斜板沉淀室11顶部的溢出口排出。这进一步增加了水流的流动路程,为水与絮凝剂的充分混合以及沉淀的沉降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时间。
优选的,斜板沉淀室11中设置有数个斜板21,所述斜板21的纵截面的形状为数次改变方向的长条状。所述斜板2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弧形条状,如图3所示,所述斜板21以搅拌叶片2的转轴为对称轴螺旋设置,所述斜板21螺旋设置的方向与搅拌叶片2的搅拌方向相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主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集水槽7侧面设置有预收集槽,所述溢流口6设置在预收集槽内,所述斜板沉淀室11和回流通道9的上方设置有多孔板22,多孔板22即为表面均匀设置有多个通孔的平面板,多孔板22形状为圆环形,所述多孔板22的外侧边缘与预收集槽连接,多孔板22的内侧边缘与隔板Ⅱ5连接。采用这种出水结构以后,水流通过多孔板22上的孔溢流至多孔板22之上后,再在多孔板22上平流进入预收集槽,最后进入溢流口6。由于水流会从侧面流入预收集槽,因此水流在多孔板22上平流的过程中,水流层很薄。由于流体与固体间具有摩擦作用,此时多孔板22的板面部分(即不设置孔的部分)会对水流产生阻力,有利于水中的悬浮物和固体颗粒的沉降,这使得进入溢流口的水的水质进一步提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包括一级混合反应室(13),所述一级混合反应室(13)上方设置有二级混合反应室(18),所述一级混合反应室(13)和二级混合反应室(18)侧面设置有回流通道(9),所述回流通道(9)顶端设置有集水槽(7),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混合反应室(18)和回流通道(9)之间还设置有斜板沉淀室(11),所述斜板沉淀室(11)的下部设置有入口,所述入口与二级混合反应室(18)连通,所述斜板沉淀室(11)的上部设置有溢出口,所述溢出口与回流通道(9)连通,所述集水槽(7)侧面设置有溢流口(6),所述溢出口与溢流口(6)的高度相互匹配。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混合反应室(13)顶部设置有导流板(17),所述导流板(17)的形状为平截圆锥面,所述导流板(17)的外侧边缘竖直设置有隔板Ⅲ(20),所述斜板沉淀室(11)和二级混合反应室(18)之间设置有隔板Ⅱ(5);所述斜板沉淀室(11)由隔板Ⅱ(5)、隔板Ⅲ(20)和导流板(17)围成,所述隔板Ⅲ(20)的底部连接有排泥管Ⅰ(19)。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17)内侧的下部设置有环形的配水通道(14),所述配水通道(14)下方对称设置有数个进水孔(10),所述导流板(17)上连接有进水管(8),所述进水管(8)与配水通道(14)连通。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沉淀室(11)的入口设置在隔板Ⅱ(5)的下部,所述导流板(17)的内侧边缘竖直设置有隔板Ⅰ(4),所述隔板Ⅰ(4)位于隔板Ⅱ(5)和二级混合反应室(18)之间。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沉淀室(11)中设置有数个斜板(21),所述斜板(21)的纵截面的形状为数次改变方向的长条状。
6.按照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混合反应室(13)和二级混合反应室(18)的连通部位设置有搅拌叶片(2),所述斜板沉淀室(11)中设置有数个斜板(21),所述斜板(2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弧形条状,所述斜板(21)以搅拌叶片(2)的转轴为对称轴螺旋设置,所述斜板(21)螺旋设置的方向与搅拌叶片(2)的搅拌方向相反。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7)侧面设置有预收集槽,所述溢流口(6)设置在预收集槽内,所述斜板沉淀室(11)和回流通道(9)的上方设置有多孔板(22),所述多孔板(22)的外侧边缘与预收集槽连接。
CN201920535181.6U 2019-04-19 2019-04-19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 Active CN2097408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35181.6U CN209740881U (zh) 2019-04-19 2019-04-19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35181.6U CN209740881U (zh) 2019-04-19 2019-04-19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40881U true CN209740881U (zh) 2019-12-06

Family

ID=68721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35181.6U Active CN209740881U (zh) 2019-04-19 2019-04-19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408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1186A (zh) * 2022-05-18 2022-07-08 资兴市水产良种场 用于鱼类养殖的沉淀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1186A (zh) * 2022-05-18 2022-07-08 资兴市水产良种场 用于鱼类养殖的沉淀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74033U (zh) 一种复合式高效澄清池
CN103011448A (zh) 一种组合式双旋流高效浊水净化装置
CN109364575B (zh) 一种污水处理的多级过滤系统及污水过滤方法
CN209740881U (zh)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
CN203625180U (zh) 机械混凝污水处理沉淀过滤池
CN206666288U (zh) 一体化净水池
CN110025989B (zh) 一种具有三段排料口的无耙浓缩机
CN202625908U (zh) 一种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净化池
CN203079769U (zh) 组合式双旋流高效浊水净化装置
CN217230328U (zh) 混凝剂加药装置
CN115710043A (zh) 一种应用于水处理的沉淀装置
CN215479954U (zh) 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
CN216877983U (zh) 一种沉淀物分离器
CN209740882U (zh) 一种能够控制固态物上浮的澄清池
CN203355389U (zh) 潜流式澄清池
CN214167573U (zh) 水消毒处理系统用絮凝沉淀装置
CN113968609B (zh) 自适应加重污泥澄清池
CN218795727U (zh) 一种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造粒流化床
CN213760615U (zh) 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
CN216662685U (zh) 一种防止絮凝池和推流段底部污泥板结的高密度澄清池
CN221093888U (zh) 一种重金属废水处理用高效斜板沉淀槽
CN210885464U (zh) 叶轮驱动的污泥循环澄清池
CN221831742U (zh) 市政污水沉降池
CN221131102U (zh)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竖流沉淀装置
CN113968608B (zh) 自循环加密颗粒污泥滤沉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