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60615U - 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60615U
CN213760615U CN202022316523.0U CN202022316523U CN213760615U CN 213760615 U CN213760615 U CN 213760615U CN 202022316523 U CN202022316523 U CN 202022316523U CN 213760615 U CN213760615 U CN 2137606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ne
inclined tube
flocculation
baffl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1652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忠
周琳
陈飒
梁卓其
赵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Public Utilities Wa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Public Utilities Wa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Public Utilities Wa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Public Utilities Wa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1652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606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606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606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从左到右依次独立设置的反应区、第一絮凝区、第二絮凝区、以及沉淀区;所述沉淀区包括左右设置的配水区和斜管沉淀区,所述配水区与所述第二絮凝区管道连通,所述斜管沉淀区的底部设有双排泥斗,且所述斜管沉淀区的中部设有用于过滤的斜管沉淀装置,所述配水区和斜管沉淀区之间设有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的底部设有多个用于节流的通孔,且所述第三挡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本申请通过配水区作为第二絮凝区与斜管沉淀区之间水流的缓冲,在第三挡板上设置的出水朝向斜管沉淀装置多个通孔,避免了配水区流入的水冲击排泥斗,影响排泥斗内泥污的沉淀。

Description

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
【背景技术】
斜管沉淀池、斜板沉淀池是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设备,其作用原理是利用倾斜的斜管或者斜板形成阻挡作用,阻挡向上流动的污水进而将污水中的砂石颗粒等杂物阻挡留在沉淀池内,清水则从上部溢流出去,进而达到初步过滤的作用,但是斜管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排泥斗,目前沉淀池的通水管是直接从下部通入的,容易影响排泥斗内泥污的沉淀,导致沉淀处理的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目前沉淀池的通水管是直接从下部通入的,容易影响排泥斗内泥污的沉淀,导致沉淀处理的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提供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池体从左到右依次独立设置的反应区、第一絮凝区、第二絮凝区、以及沉淀区;
所述反应区、第一絮凝区和第二絮凝区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反应区外侧的池体上设有所述进水口,所述沉淀区包括左右设置的配水区和斜管沉淀区,所述配水区与所述第二絮凝区管道连通,所述斜管沉淀区的底部设有双排泥斗,且所述斜管沉淀区的中部设有用于过滤的斜管沉淀装置,所述配水区和斜管沉淀区之间设有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的底部设有多个用于节流的通孔,且所述第三挡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所述斜管沉淀区的右侧还设有集水溢流槽,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集水溢流槽上。
所述反应区内设有用于搅拌的混合反应器,所述混合反应器包括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旋转转轴,所述旋转转轴伸入所述反应区内,且所述旋转转轴的底部设有搅拌器,所述搅拌器为双叶叶轮;
所述反应区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絮凝区之间连通的第一过水孔。
所述第一絮凝区内还设有用于搅拌的第一反应搅拌器,所述第一反应搅拌器包括第一转动电机、设于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上的第一转动轴,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上的多个第一叶轮桨板,所述第一转动轴伸入所述第一絮凝区内,所述第一叶轮桨板之间上下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絮凝区的四个内侧面上均设有第一挡板,且所述第一挡板的长度为120cm,所述第一絮凝区的上部还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絮凝区连通的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挡板的上缘之间的距离为20cm。
所述第二絮凝区内还设有用于搅拌的第二反应搅拌器,所述第二反应搅拌器包括第二转动电机、设于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上的第二转动轴,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轴上的多个第二叶轮桨板,所述第二转动轴伸入所述第二絮凝区内,所述第二叶轮桨板之间上下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絮凝区的四个内侧面上均设有第二挡板,且所述第二挡板的长度为120cm,所述第二絮凝区的底部还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絮凝区连通的第四管道和第五管道,所述第四管道和第五管道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挡板的上缘之间的距离为20cm。
所述第三挡板上设有18个所述通孔,且呈上下两排设置,任一排所述通孔的数量均为8个,所述通孔的直径为3cm,且上下设置的所述通孔之间的间隔为4cm。
所述斜管沉淀装置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斜管组成,所述斜管为采用塑料品压制而成的六边形蜂窝管。
所述反应区底部设有用于排泥的第一泥斗,所述第一泥斗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
所述第一絮凝区和第二絮凝区底部均设有用于排泥的第二泥斗,且所述第二泥斗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申请有如下优点: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斜管沉淀区和第二絮凝区之间设置配水区,用于作为第二絮凝区与斜管沉淀区之间水流的缓冲,同时通过在配水区和斜管沉淀区之间设置第三挡板,并且第三挡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朝向第二絮凝区,第三挡板上还设置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的出水朝向斜管沉淀装置,避免了配水区流入的水冲击排泥斗,影响排泥斗内泥污的沉淀,解决了沉淀处理的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考图1至2,本实例提供一种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包括池体10,所述池体10设有进水口110和出水口120,所述池体10从左到右依次独立设置的反应区130、第一絮凝区140、第二絮凝区150、以及沉淀区160;所述反应区130、第一絮凝区140和第二絮凝区150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反应区130外侧的池体10上设有所述进水口110,所述沉淀区160包括左右设置的配水区1610和斜管沉淀区1620,所述配水区1610与所述第二絮凝区150管道连通,所述斜管沉淀区1620的底部设有双排泥斗1621,且所述斜管沉淀区1620的中部设有用于过滤的斜管沉淀装置1622,所述配水区1610和斜管沉淀区1620之间设有第三挡板1623,所述第三挡板1623的底部设有多个用于节流的通孔1624,且所述第三挡板1623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所述斜管沉淀区1620的右侧还设有集水溢流槽170,所述出水口120设于所述集水溢流槽170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斜管沉淀区1620和第二絮凝区150之间设置配水区1610,用于作为第二絮凝区150与斜管沉淀区1620之间水流的缓冲,同时通过在配水区1610和斜管沉淀区1620之间设置第三挡板1623,并且第三挡板1623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朝向第二絮凝区150,第三挡板1623上还设置有多个通孔1624,多个通孔1624的出水朝向斜管沉淀装置1622,避免了配水区1610流入的水冲击排泥斗,影响排泥斗内泥污的沉淀解决了沉淀处理的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且本实施例使用了双排泥斗,提供了更大的沉淀面积。
所述反应区130内设有用于搅拌的混合反应器1310,所述混合反应器1310包括旋转电机1311,所述旋转电机1311的输出轴上设有旋转转轴1312,所述旋转转轴1312伸入所述反应区130内,且所述旋转转轴1312的底部设有搅拌器1313,所述搅拌器1313为双叶叶轮;所述反应区130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絮凝区140之间连通的第一管道1320。所述搅拌器1313搅动时,水中的泥沙跟随所述搅拌器1313旋转后向下沉淀至所述第一泥斗180内,提高了清理水中泥沙的效率,所述第一管道1320用于将所述反应区130内经过第一次搅拌后的水通入所述第一絮凝区140进行二次沉淀。
所述第一絮凝区140内还设有用于搅拌的第一反应搅拌器1410,所述第一反应搅拌器1410包括第一转动电机1411、设于所述第一转动电机1411的输出轴上的第一转动轴1412,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1412上的多个第一叶轮桨板1413,所述第一转动轴1412伸入所述第一絮凝区140内,所述第一叶轮桨板1413之间上下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叶轮桨板1413,且上下间隔设置,具有更好的搅拌沉淀效果,提高了搅拌沉淀的效率。
所述第一絮凝区140的四个内侧面上均设有第一挡板1414,且所述第一挡板1414的长度为120cm,所述第一絮凝区140的上部还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絮凝区150连通的第二管道1415和第三管道1416,所述第二管道1415和第三管道1416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挡板1414的上缘之间的距离为20cm。所述第一反应搅拌器1410搅动时,水中的泥沙运动并与所述第一挡板1414碰撞,泥沙通过第一挡板1414的路径向下沉淀至所述第二泥斗190内,所述第二管道1415和第三管道1416用于将搅拌沉淀后的水送至第二絮凝区150。
所述第二絮凝区150内还设有用于搅拌的第二反应搅拌器1510,所述第二反应搅拌器1510包括第二转动电机1511、设于所述第二转动电机1511的输出轴上的第二转动轴1512,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轴1512上的多个第二叶轮桨板1513,所述第二转动轴1512伸入所述第二絮凝区150内,所述第二叶轮桨板1513之间上下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叶轮桨板1513,且上下间隔设置,具有更好的搅拌沉淀效果,提高了搅拌沉淀的效率。
所述第二絮凝区150的四个内侧面上均设有第二挡板1514,且所述第二挡板1514的长度为120cm,所述第二絮凝区150的底部还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絮凝区150连通的第四管道1515和第五管道1516,所述第四管道1515和第五管道1516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挡板1514的上缘之间的距离为15cm。所述第二反应搅拌器1510搅动时,水中的泥沙运动并与所述第二挡板1514碰撞,泥沙通过第二挡板1514的路径向下沉淀至所述第二泥斗190内,所述第四管道1515和第五管道1516用于将搅拌沉淀后的水送至沉淀区160。
所述第三挡板1623上设有18个所述通孔1624,且呈上下两排设置,任一排所述通孔1624的数量均为8个,所述通孔1624的直径为3cm,且上下设置的所述通孔1624之间的间隔为4cm。所述第三挡板1623用于隔离所述配水区1610和斜管沉淀区1620,所述通孔1624用于控制出水的速率,避免水流过大,导致所述双排泥斗1621内沉淀的泥沙无法堆积。
所述斜管沉淀装置1622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斜管组成,所述斜管为采用塑料品压制而成的六边形蜂窝管。六边形蜂窝管具有较多的管口,能够实现多孔排水,由于所述斜管沉淀区1620内的水是由下而上输送至所述集水溢流槽170内,因此所述斜管沉淀区1620内的泥沙会在水流动时与所述斜管沉淀装置1622碰撞,并通过所述斜管沉淀装置1622的壁身下沉至所述双排泥斗1621,被排出。
所述反应区130底部设有用于排泥的第一泥斗180,所述第一泥斗180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所述反应区130内水中的泥沙通过混合反应器1310搅拌后向下沉淀至所述第一泥斗180的底部,且通过所述第一泥斗180的开关实现排泥,避免所述反应区130内泥沙堆积过多影响过滤效果,所述第一泥斗180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具有较好的角度使得泥沙能够滑向所述第一泥斗180的底部。
所述第一絮凝区140和第二絮凝区150底部均设有用于排泥的第二泥斗190,且所述第二泥斗190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所述第一絮凝区140和第二絮凝区150内水中的泥沙通过第一反应搅拌器1410和第二反应搅拌器1510搅拌后向下沉至各所述第二泥斗190的底部,且通过所述第二泥斗190的开关实现排泥,避免所述第一絮凝区140和第二絮凝区150内泥沙堆积过多影响过滤效果,所述第二泥斗190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具有较好的角度使得泥沙能够滑向所述第二泥斗190的底部。
综上所述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申请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其对本申请作出各种变化,则仍落入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包括池体(10),所述池体(10)设有进水口(110)和出水口(120),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0)包括从左到右依次独立设置的反应区(130)、第一絮凝区(140)、第二絮凝区(150)、以及沉淀区(160);
所述反应区(130)、第一絮凝区(140)和第二絮凝区(150)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反应区(130)外侧的池体(10)上设有所述进水口(110),所述沉淀区(160)包括左右设置的配水区(1610)和斜管沉淀区(1620),所述配水区(1610)与所述第二絮凝区(150)管道连通,所述斜管沉淀区(1620)的底部设有双排泥斗(1621),且所述斜管沉淀区(1620)的中部设有用于过滤的斜管沉淀装置(1622),所述配水区(1610)和斜管沉淀区(1620)之间设有第三挡板(1623),所述第三挡板(1623)的底部设有多个用于节流的通孔(1624),且所述第三挡板(1623)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所述斜管沉淀区(1620)的右侧还设有集水溢流槽(170),所述出水口(120)设于所述集水溢流槽(170)上。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区(130)内设有用于搅拌的混合反应器(1310),所述混合反应器(1310)包括旋转电机(1311),所述旋转电机(1311)的输出轴上设有旋转转轴(1312),所述旋转转轴(1312)伸入所述反应区(130)内,且所述旋转转轴(1312)的底部设有搅拌器(1313),所述搅拌器(1313)为双叶叶轮;
所述反应区(130)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絮凝区(140)之间连通的第一管道(1320)。
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絮凝区(140)内还设有用于搅拌的第一反应搅拌器(1410),所述第一反应搅拌器(1410)包括第一转动电机(1411)、设于所述第一转动电机(1411)的输出轴上的第一转动轴(1412),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1412)上的多个第一叶轮桨板(1413),所述第一转动轴(1412)伸入所述第一絮凝区(140)内,所述第一叶轮桨板(1413)之间上下间隔设置。
4.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絮凝区(140)的四个内侧面上均设有第一挡板(1414),且所述第一挡板(1414)的长度为120m,所述第一絮凝区(140)的上部还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絮凝区(150)连通的第二管道(1415)和第三管道(1416),所述第二管道(1415)和第三管道(1416)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挡板(1414)的上缘之间的距离为20cm。
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絮凝区(150)内还设有用于搅拌的第二反应搅拌器(1510),所述第二反应搅拌器(1510)包括第二转动电机(1511)、设于所述第二转动电机(1511)的输出轴上的第二转动轴(1512),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轴(1512)上的多个第二叶轮桨板(1513),所述第二转动轴(1512)伸入所述第二絮凝区(150)内,所述第二叶轮桨板(1513)之间上下间隔设置。
6.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絮凝区(150)的四个内侧面上均设有第二挡板(1514),且所述第二挡板(1514)的长度为120cm,所述第二絮凝区(150)的底部还设有用于与所述配水区(1610)连通的第四管道(1515)和第五管道(1516),所述第四管道(1515)和第五管道(1516)平行设置,且与所述第二挡板(1514)的上缘之间的距离为20cm。
7.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挡板(1623)上设有18个所述通孔(1624),且呈上下两排设置,任一排所述通孔(1624)的数量均为8个,所述通孔(1624)的直径为3cmm,且上下设置的所述通孔(1624)之间的间隔为4cmm。
8.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沉淀装置(1622)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斜管组成,所述斜管为采用塑料品压制而成的六边形蜂窝管。
9.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区(130)底部设有用于排泥的第一泥斗(180),所述第一泥斗(180)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
10.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絮凝区(140)和第二絮凝区(150)底部均设有用于排泥的第二泥斗(190),且所述第二泥斗(190)的侧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
CN202022316523.0U 2019-11-28 2020-10-16 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 Active CN2137606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16523.0U CN213760615U (zh) 2019-11-28 2020-10-16 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15647 2019-11-28
CN201922115647X 2019-11-28
CN202022316523.0U CN213760615U (zh) 2019-11-28 2020-10-16 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60615U true CN213760615U (zh) 2021-07-23

Family

ID=76920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16523.0U Active CN213760615U (zh) 2019-11-28 2020-10-16 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606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74033U (zh) 一种复合式高效澄清池
CN202297281U (zh) 一种高效沉淀池
CN102659227A (zh) 一种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净化池及其净化工艺
CN101456614B (zh) 快速澄清池
CN211025241U (zh) 高密度沉淀设备
CN114163018A (zh) 一种适用于重介质絮凝的混凝澄清一体化系统和方法
CN210945141U (zh) 一种井下多效高密度澄清设备
CN207708588U (zh) 一种高效加砂沉淀池
CN206081767U (zh) 斜管沉淀器
CN101874943A (zh) 一种高密度澄清池
CN113754118A (zh) 一种可调节斜板絮凝沉淀系统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CN206715395U (zh) 斜板沉淀池均匀配水系统
CN202625908U (zh) 一种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净化池
CN213760615U (zh) 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
CN203017818U (zh) 水处理循环反应沉淀池
CN207645963U (zh) 一种改进后的高效沉淀池与砂滤池的集成装置
CN214167573U (zh) 水消毒处理系统用絮凝沉淀装置
CN211339080U (zh) 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
CN209740881U (zh)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
CN112044121A (zh) 往复流斜板沉淀池
CN214829808U (zh) 一种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
CN216106369U (zh) 一种高效污水处理系统
CN205627193U (zh) 一种具有充分混合功能的沉淀池
CN219752100U (zh) 高效折流混凝气浮成套装置
CN218262087U (zh) 一种基于研磨废水处理的沉淀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