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39080U - 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39080U
CN211339080U CN201921830098.8U CN201921830098U CN211339080U CN 211339080 U CN211339080 U CN 211339080U CN 201921830098 U CN201921830098 U CN 201921830098U CN 211339080 U CN211339080 U CN 2113390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sedimentation
water
flocculation
s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3009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境
韩红波
巢真
柴晓利
彭琼
牟悦
侯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Sany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Sany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Sany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Sany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3009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390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390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390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包括混凝池,混凝池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注载体池,注载体池与混凝池相连,注载体池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絮凝池,絮凝池通过第一导流筒与注载体池相连,第一导流筒的进水口设置在上端且注载体池相通,第一导流筒的出水口设置在下端且与絮凝池的底部相通,絮凝池内设置有第三搅拌机;沉淀池,沉淀池通过整流管与絮凝池相连,整流管用于使絮凝池的水均匀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底部设置有集泥斗,沉淀池上部设置有集水槽;出水管,出水管与集水槽的末端相连。本方案可以提高提高絮凝池和沉淀池的物化反应效果,能够适应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的污水,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
背景技术
高密度澄清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物化处理部分,作用是去除污水中浊度、总磷和SS,常规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包括依次连接的混凝池、絮凝池和沉淀池,依次对污水进行物化反应。然而常规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存在的问题一个混凝池的出水直接由上部流入絮凝池,导致污水堆积在絮凝池上方,使得搅拌叶与污水的接触面积不足,反应效果不佳,并且生成的絮体容易被上方排入的水流打散;另一个是絮凝池的出水直接排入沉淀池,布水不均,容易产生积泥,现有的解决方法是设导流墙,但是导流墙的结构复杂;上述两点问题导致传统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对于污水的物化反应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能够提高污水的物化反应效果并且结构简单。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包括:
混凝池,所述混凝池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
注载体池,所述注载体池与混凝池相连,所述注载体池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
絮凝池,所述絮凝池通过第一导流筒与注载体池相连,所述第一导流筒的第一进水口设置在上端且注载体池相通,所述第一导流筒的第一出水口设置在下端且与絮凝池的底部相通,所述絮凝池内设置有第三搅拌机;
沉淀池,所述沉淀池通过整流管与絮凝池相连,所述整流管用于使絮凝池的水均匀进入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底部设置有集泥斗,所述沉淀池上部设置有集水槽;
出水管,所述出水管通过出水槽与集水槽的末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挟砂助沉澄清池,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在混凝池和絮凝池之间增设单独加砂的注载体池,将混凝剂投入和砂粒投入步骤分开;在注载体池和絮凝池之间设置第一导流筒,通过第一导流筒引导水流均匀的从絮凝池的底部进入,能够增加与絮凝池的搅拌接触,有利于絮体的生成,并且水流从底部进入没有向下的冲击力,减少了絮凝池中的絮体被水流打散的可能性,提高絮凝池的反应效果。在絮凝池与沉淀池之间设置整流管,使得水流均匀流入沉淀池,减少积泥的产生,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果,并且结构简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所述絮凝池内设置有第二导流筒,所述第二导流筒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靠近第一导流筒的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导流筒的顶部为开口以用于出水,所述第三搅拌机位于第二导流筒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泥斗为尖端朝下的圆锥形结构,所述集泥斗内设置有刮泥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水槽的下方设置有若干斜管以用于引导水流进入集水槽并强化沉淀效果,所述斜管位于集泥斗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水槽包括一主槽和若干与主槽相通且均匀分布的分槽,所述分槽皆垂直于主槽设置且对称分部在主槽的两侧,所述主槽的末端与出水管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分槽的内底部高于主槽的内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挟砂助沉澄清池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挟砂助沉澄清池的侧剖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集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图1,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包括:依次连接的混凝池100、注载体池200、絮凝池400和沉淀池600。
混凝池100上连接有进水管120,混凝池的作用是添加混凝剂,混凝剂可以同污水中的磷反应形成沉淀物从而在沉淀池600中去除,混凝池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通过快速机械搅拌使之充分反应。
注载体池200与混凝池100相连,注载体池200用于投入砂粒,砂粒和混凝剂分开投入可以增强各自的反应效果。注载体池200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210使之充分反应;砂粒的主要作用如下:砂粒较高比表面积可作为絮体形成的种子,砂粒和聚合物提高了颗粒的捕捉,从而形成大和稳定的絮体,与传统工艺相比,使用砂粒形成的絮体具有较大的密度和较高的稳定性。这些絮体具有更高的沉淀速度从而允许更高的上升流速,较高的上升流速使设备体积和占地面积更小,可以减少成本。高浓度的砂粒极大的改善了原水的水质,且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沉淀池排除的污泥中的砂粒可以被分离后重新投入注载体池200,以供循环使用,对于通常由于低温水或泥浆水而导致的絮凝困难,砂粒可以显著的增大反应面积而得到良好的处理效果。
絮凝池400通过第一导流筒300与注载体池200相连,参考图2,第一导流筒300的第一进水口310设置在上端且注载体池200的出水口相通,第一导流筒300的第一出水口320设置在下端且与絮凝池400的底部侧边相通,第一导流筒300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实现液体流态的变化,改变流向,引导水流均匀的从絮凝池的底部进入,能够增加与絮凝池的搅拌接触,有利于絮体的生成,并且水流从底部进入没有向下的冲击力,减少了絮凝池中的絮体被水流打散的可能性。
絮凝池400内设置有第二导流筒420,第二导流筒420的底部侧边设置有第二进水口421,第二进水口421朝向第一导流筒300的第一出水口320,第二导流筒420的顶部为开口以用于出水,絮凝池400内设置有第三搅拌机410,第三搅拌机410位于第二导流筒420内,液体从第一导流筒300流出后从第二导流筒420的底部进入,在第二导流筒420内收到充分的搅拌,提高絮凝池的反应效果。
絮凝池中添加PAM絮凝剂,絮凝阶段的作用是为了形成大的絮凝体。絮凝是一个物理机械过程,该过程由于分子间的作用力和物理搅拌作用而增强絮凝体的生长。阴离子高分子电解质的投加可以通过吸附,电性中和和颗粒之间的架桥作用来提高絮凝体生成。通过砂粒的加速絮凝,在相同的沉淀性能情况下,其速度梯度相当于10倍的传统的絮凝工艺。在搅拌时间有限和絮凝体积的有限的情况下,高的絮凝动力效用导致颗粒间碰撞机率的增加。
沉淀池600通过整流管500与絮凝池400相连,整流管500内填充有蜂窝状填料,优选的,蜂窝状填料上的正六角形孔径为40-60mm,可以采用工程塑料或不锈钢材质制成,整流管500使得进入的液体可以从各个通孔冲均匀流出,起到均匀布水的作用,使絮凝池400的水均匀的流入沉淀池600,减少冲击力,从而可以减少积泥的产生,提高沉淀池的反应效果。
沉淀池600包括上部的沉淀区和底部的集泥斗610,集泥斗610为尖端朝下的圆锥形结构,集泥斗610内设置有刮泥机630,沉淀区内设置有集水槽620和位于集水槽620下方的若干斜管640,出水管700通过出水槽与集水槽620的末端相连,出水槽穿过沉淀池的池壁连接出水管700与集水槽620,集水槽620下方斜管640的作用是引导水流进入集水槽620并强化沉淀效果。
在絮凝后,水进入沉淀池的底部然后从斜管底部通过斜管形成的通道向上方流动。颗粒和絮体沉淀在斜管上并由于重力的作用滑下,由于大的上升流速和斜管的倾斜可以形成一个连续自刮的过程。所以在斜管上没有絮体的积累,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斜管的倾斜角度为60度,其形成的逆向流系统效果最佳。
沉淀后上清液由分布在顶部的集水槽620收集后从排水管700排出,集泥斗610底部连通有排泥管650,通过排泥管650将污泥和砂粒的混合体输送到水力旋流器中。水力旋流器把砂粒从污泥中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砂粒直接投加到注载体池200中循环利用。
传统的集水槽为单槽结构设计,在沉淀池600内的水流较大时会因为配水不均导致出水短流跑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集水槽620包括一主槽621和若干与主槽621相通且均匀分布的分槽622,分槽622皆垂直于主槽621设置且对称分部在主槽621的两侧,主槽621的末端与出水管700相连。本实施例中主槽621每侧的分槽622数量为三个,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分槽数量。为了使分槽622内的水流入主槽621,分槽622的内底部高于主槽621的内底部。
多个分槽622的设置使得流入主槽621的水流均匀汇聚,使得水流可以更迅速的排出,防止出水短流跑泥现象;并且分槽和主槽都固定在沉淀池的池壁上,可以起到对池体加固的作用,沉淀池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圆形结构也可以采用沉淀区为方形的上方下圆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混凝池100和絮凝池400之间增设单独加砂的注载体池200,将混凝剂投入和砂粒投入步骤分开,增强反应效果;在注载体池200和絮凝池400之间设置第一导流筒300,通过第一导流筒300引导水流均匀的从絮凝池400内的第二导流筒420底部进入,能够增加与絮凝池400的搅拌接触,有利于絮体的生成,并且水流从底部进入没有向下的冲击力,减少了絮凝池400中的絮体被水流打散的可能性,提高絮凝池400的反应效果。在絮凝池400与沉淀池600之间设置整流管500,使得水流均匀流入沉淀池600,减少积泥的产生,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果,并且结构简单。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提高污水处理的物化反应效果,并且抗冲击力强,能够适应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的污水,处理效率高,处理效果好,结构简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6)

1.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凝池(100),所述混凝池内设置有第一搅拌机;
注载体池(200),所述注载体池(200)与混凝池(100)相连,所述注载体池(200)内设置有第二搅拌机(210);
絮凝池(400),所述絮凝池(400)通过第一导流筒(300)与注载体池(200)相连,所述第一导流筒(300)的第一进水口(310)设置在上端且注载体池(200)相通,所述第一导流筒(300)的第一出水口(320)设置在下端且与絮凝池(400)的底部相通,所述絮凝池(400)内设置有第三搅拌机(410);
沉淀池(600),所述沉淀池(600)通过整流管(500)与絮凝池(400)相连,所述整流管(500)用于使絮凝池(400)的水均匀进入沉淀池(600),所述沉淀池(600)底部设置有集泥斗(610),所述沉淀池上部设置有集水槽(620);
出水管(700),所述出水管(700)与集水槽(620)的末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400)内设置有第二导流筒(420),所述第二导流筒(420)的底部侧边设置有第二进水口(421),所述第二进水口(421)朝向第一导流筒(300)的第一出水口(320),所述第二导流筒(420)的顶部为开口以用于出水,所述第三搅拌机(410)位于第二导流筒(420)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斗(610)为尖端朝下的圆锥形结构,所述集泥斗(610)内设置有刮泥机(6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620)的下方设置有若干斜管(640)以用于引导水流进入集水槽(620)并强化沉淀效果,所述斜管位于集泥斗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620)包括一主槽(621)和若干与主槽(621)相通且均匀分布的分槽(622),所述分槽(622)皆垂直于主槽(621)设置且对称分部在主槽(621)的两侧,所述主槽(621)的末端通过出水槽与出水管(700)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挟砂助沉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槽(622)的内底部高于主槽(621)的内底部。
CN201921830098.8U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 Active CN2113390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0098.8U CN211339080U (zh)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0098.8U CN211339080U (zh)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39080U true CN211339080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36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30098.8U Active CN211339080U (zh) 2019-10-28 2019-10-28 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390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00193A (zh) * 2021-11-05 2022-03-01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混合澄清分离式萃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00193A (zh) * 2021-11-05 2022-03-01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混合澄清分离式萃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538270U (zh) 一种火电厂废水处理的絮凝软化装置
CN211339080U (zh) 一种挟砂助沉澄清池
CN207708588U (zh) 一种高效加砂沉淀池
CN210945141U (zh) 一种井下多效高密度澄清设备
CN211339081U (zh) 一种雨水放江污染的截流污水预处理系统
CN111643933A (zh) 一种曝气式斜板沉淀池
CN206081767U (zh) 斜管沉淀器
CN203668085U (zh) 一体化混凝沉淀池
CN211111397U (zh) 一种适用于矿井水处理的改进型高密度澄清池
CN210855666U (zh) 一种磁混凝沉淀一体化水体净化设备
CN214880449U (zh) 一种带污泥浓缩功能的微砂加载高效沉淀池
CN109928497A (zh) 一种改良型升流式复合缺氧池
CN212374971U (zh) 一种带有加药功能的絮凝装置
CN105585091B (zh) 一种絮凝沉降方法及装置
CN201634492U (zh) 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系统
CN211035591U (zh) 一种重介质混凝沉淀深度过滤除磷水处理设备
KR101045878B1 (ko) 상하수 고도 처리를 위한 고효율 하이브리드 침전지
CN210631726U (zh) 一种水处理用高效澄清沉淀池
CN210620462U (zh)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
CN211946549U (zh) 一种用于煤矿的低悬浮物含油矿井水处理设备
CN209081610U (zh) 含煤废水除硬降浊预处理系统
CN213760615U (zh) 净水处理系统用斜管沉淀池
CN208055096U (zh) 一种加砂泥砂浓缩高速沉淀水处理系统
CN102849834A (zh) 一种化学反应-沉淀一体化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CN208700854U (zh) 一种河水快速异位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sand laden sedimentation aid clarifier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18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5

Pledgee: Huarong Bank of Xiangjiang Limited by Share Ltd. Changsha branch

Pledgor: Hunan Sany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430000018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1116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5

Pledgee: Huarong Bank of Xiangjiang Limited by Share Ltd. Changsha branch

Pledgor: Hunan Sany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430000018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