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8286U -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8286U
CN209658286U CN201920573435.3U CN201920573435U CN209658286U CN 209658286 U CN209658286 U CN 209658286U CN 201920573435 U CN201920573435 U CN 201920573435U CN 209658286 U CN209658286 U CN 2096582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battery unit
rib
tab
electrod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734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星
卜祥艳
江青元
屈贵久
张小文
李全坤
朱凌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7343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582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82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82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其中,电池单元包括电极组件(1),包括主体部(12)和从其端部延伸出的极耳(11);两个端子;和两个集流构件,分别将主体部(12)两侧的极耳(11)与同侧的端子电联接;集流构件包括导引板(51)和支撑板(52),导引板(51)位于主体部(12)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并沿宽度方向延伸,导引板(51)上设有加强部,用于减小导引板(51)朝向主体部(12)一侧的变形;支撑板(52)连接在导引板(51)沿宽度方向的端部,极耳(11)相对于长度方向弯折并连接于支撑板(52)。此种电池单元可减小导引板朝向电极组件主体部一侧的弯曲变形,提高电池单元的电化学性能。

Description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充电电池被广泛地应用于为高功率的装置提供动力,例如电动车辆等。可充电电池通过将多个电池单元串联或并联连接以实现较大的容量或功率。
目前的电池单元在壳体内设有电极组件,电极组件通过将正极极片、隔膜和负极极片叠加卷绕形成,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均包括涂覆部分和未涂覆部分,未涂覆部分形成极耳,电极组件两侧的极耳分别通过集流构件与壳体顶部的正负极柱连接。
在实用新型人所知晓的相关技术中,电极组件两侧的集流构件均采用弯折结构,以便通过增加自身结构强度提高与极耳焊接固定的可靠性,极耳与弯折结构的外侧面贴合并一起折回。此种电池单元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电化学性能及安全性能较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能够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单元,包括:
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和从主体部沿长度方向的端部延伸出的极耳;
两个端子,设在电极组件顶部;和
两个集流构件,分别将主体部两侧的极耳与同侧的端子电联接;
其中,集流构件包括导引板和支撑板,导引板位于主体部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并沿宽度方向延伸,导引板上设有加强部,被配置为减小导引板朝向主体部一侧的变形;支撑板连接在导引板沿宽度方向的端部,极耳相对于长度方向弯折并连接于支撑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包括筋条,筋条沿高度方向延伸,或者相对于高度方向倾斜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筋条,各个筋条之间独立设置或者交错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筋条靠近电极组件的一侧相对于导引板向内凹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远离电极组件的一侧相对于导引板向外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包括连接部和弯曲部,弯曲部与导引板相连并弯曲为弧形,极耳连接于连接部并沿弯曲部的表面整体回折到导引板的远离主体部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包括筋条,筋条包括第一筋条,第一筋条在宽度方向上被连接部覆盖,第一筋条相对于导引板具有第一凸出高度,弯曲部相对于导引板具有第三凸出高度,第一凸出高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三凸出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板设有两个,两个支撑板分别连接于导引板沿宽度方向的两端且相对弯折,沿宽度方向,两个支撑板的连接部间隔设置;
筋条还包括第二筋条,第一筋条设有两段,两段第一筋条被不同的连接部覆盖,第二筋条位于两段第一筋条之间,且第二筋条位于两个连接部的间隔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筋条相对于导引板具有第二凸出高度,第二凸出高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凸出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部具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通槽和凹槽中的至少一个,通槽设在弯曲部沿高度方向的中间区域,凹槽设在弯曲部内侧并位于通槽上方和下方区域的至少一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部在高度方向上覆盖支撑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元还包括顶盖板和下绝缘件,端子设在顶盖板上,下绝缘件设在顶盖板与电极组件之间;
两个集流构件包括位于电极组件一侧的第一集流构件,两个端子包括负极端子,第一集流构件将所在侧的极耳与负极端子连接,第一集流构件的加强部在高度方向上延伸至下绝缘件的下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集流构件包括位于电极组件一侧的第二集流构件,两个端子包括正极端子,第二集流构件将所在侧的极耳与正极端子连接,第二集流构件还包括散热部,散热部设在导引板位于支撑板上方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集流构件的加强部在高度方向上延伸至散热部的下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流构件还包括夹持部,夹持部设在导引板的底部,且整体朝向远离电极组件的一侧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长度方向,夹持部远离导引板的表面不高于极耳折回后远离导引板的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
多个上述实施例的电池单元,各个电池单元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单元,通过在集流构件的导引板上设置加强部,可增加导引板在垂直于电极组件高度方向的截面弯曲刚度,在将极耳和支撑板弯折并压平的过程中,可减小导引板朝向电极组件主体部一侧产生的弯曲变形,防止电极组件中各极片上涂覆的活性物质受到影响,能够提高电池单元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中电极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电池单元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电池单元的A-A剖视图;
图7A和图7B分别为图6中的B处和C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9为图8中在D-D位置剖切且极耳未折回的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在D-D位置剖切且极耳折回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1A和图11B分别为图8的左视图(对应正极端子侧)和右视图(对应负极端子侧);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中第一集流构件(对应正极端子)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2所示第一集流构件的侧视图;
图14为图13中的E-E剖视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中第二集流构件(对应负极端子)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中集流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7为图16所示集流构件的侧视图;
图18为图17中的F-F剖视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极组件;11、极耳;12、主体部;2、顶盖板;21、排气构件;22、注液孔;3、负极端子;4、正极端子;5、第一集流构件;51、导引板;511、筋条;512、夹持部;52、支撑板;521、连接部;522、弯曲部;523、通槽;524、凹槽;53、转接板;54、散热部;6、第二集流构件;7、下绝缘件;8、壳体;9、绝缘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此外,当元件被称作“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可以间接地在所述另一元件上并且在它们之间插入有一个或更多个中间元件。另外,当元件被称作“连接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间接地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并且在它们之间插入有一个或更多个中间元件。在下文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元件。
为了在以下实施例中清楚地描述各个方位,例如图1中的坐标系对电池单元的各个方向进行了定义,x方向表示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y方向在水平面内与x方向垂直,表示电极组件的宽度方向;z方向垂直于x和y方向形成的平面,表示电极组件的高度方向。基于此种方位定义,采用了“上”、“下”、“顶”、“底”、“前”、“后”、“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这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用新型人在注意到现有电池单元存在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较差的问题之后,发现电极组件中极片上涂覆的活性物质存在脱膜和掉粉现象,由此推测可能是电池单元在装配过程中使极片受到外力作用。
通过对电池单元的装配过程进行分析,参考图9和图10,在将两侧的极耳11连同集流构件的支撑板52相对向内弯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滚轮在极耳11外侧施力使其逐渐向内折回,在大致折回到位后,使集流构件的导引板51远离电极组件主体部12的侧面朝上放置,再通过平板结构将两侧极耳11压平,平板结构覆盖两个极耳11对应的区域。在通过平板结构向两侧极耳11施加压力时,集流构件会朝向主体部12的方向产生凹入变形,并压向主体部12,从而将压力传递至主体部12中的至少部分极片,容易导致涂覆有活性物质的极片受到机械力而脱膜或掉粉,从而影响电池单元的电化学性能及安全性能。
为了验证这一分析,实用新型人在装配过程中通过千分表检测导引板51在极耳11连同支撑板52折回并压平后产生的变形量,发现导引板51朝向主体部12方向会产生较大的变形量。
为了减小导引板51的变形量,一种改进方式为在导引板51位于极耳11沿高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夹持部,夹持部相对于导引板51向外凸起且内侧凹入。极耳弯折并压平的过程中,在夹持部朝向主体部12的一侧的凹入部分内插入工装提供支撑力,此种方式虽然能减小导引板51的变形量,但是这种两端支撑的结构弯折极耳时在中间区域仍会产生较大的下凹变形,无法从实质上改善集流构件的变形问题。而且,在夹持部内侧插入工装对装配设备的精度要求较高,在实际中存在较大的装配难度,装配效率低。因此,需要进一步对电池单元进行改进。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首先对电池单元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1示意出了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电池单元可包括电极组件1、顶盖板2、两个端子和两个集流构件。
其中,电极组件1包括主体部12和从主体部12沿长度方向的端部延伸出的极耳11。其中,主体部12为电极的涂覆部分,包括极性相反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例如,第一电极为负电极,第二电极为正电极。极耳11为未涂覆部分,可从主体部1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
如图2所示的电池单元内部结构示意图,顶盖板2设在电极组件1顶部,且顶盖板2与电极组件1之间设有下绝缘件7,例如,下绝缘件7可呈与顶盖板2适配的板状结构,可采用塑胶材料。顶盖板2上设有排气构件21和注液孔22,排气构件21用于释放电池单元内的气体,起到安全作用,注液孔22用于向电池单元内注入电解液,并通过密封件封口。两个端子设在顶盖板2上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包括与负电极连接的负极端子3和与正电极连接的正极端子4。
参考图9和图10,两个集流构件分别将主体部12沿长度方向两侧的极耳11与同侧的端子电联接。集流构件可包括导引板51和支撑板52,导引板51位于主体部12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并沿宽度方向延伸,支撑板52连接在导引板51沿宽度方向的端部。极耳11相对于长度方向弯折并连接于支撑板52,例如,极耳11与支撑板52可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如图10所示,极耳11与支撑板52外侧贴合并一起朝向导引板51向内侧弯折;或者极耳11与支撑板52外侧贴合并一起向外侧弯折,弯折后集流构件的导引板51和支撑板52可以为平板结构。
在电池单元独立使用时,电极组件1外还设有与盖板连接的壳体8,壳体8填充电解液。在将多个电池单元形成电池模组时,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框架和多个电池单元,各个电池单元设在电池框架内且沿所述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可采用并联和/或串联的方式联接,各个电池单元可以单独设置壳体8,或者省去壳体8。
电池单元内的电极组件1可以设置单个,适合于各个电极层叠后厚度较小的情况。在各个电极层叠后厚度较大时,也可在电池单元内设置两个或更多个独立卷绕的电极组件1,各个电极组件1对应的极耳11分别从主体部12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出。在电极组件1卷绕厚度较大时,底部的圆弧尺寸较大,会导致电极组件1在底部两侧圆弧外侧的空间利用率低,而拆分为多个电极组件可减小圆弧尺寸,充分利用电池单元的底部空间,减少空间浪费,增加主体部能量密度。而且,极耳11的总厚度也减小,也利于在焊接后弯折,可减小单个极耳11的长度。
图3给出了电极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电极组件1包括沿厚度方向叠加设置的两个主体部12,两个主体部12对应的极耳11分别从主体部12沿宽度方向的外侧引出,并与支撑板52一起分别从导引板5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相对向内弯折。
图4给出了电池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图。两个集流构件包括设在顶盖板2沿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集流构件5和第二集流构件6,第一集流构件5与负极端子3连接,第二集流构件6与正极端子4连接。第一集流构件5和第二集流构件6分别位于电极组件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为了保证电极组件1与壳体8之间的绝缘性,在电极组件1与壳体8之间设有绝缘膜9,绝缘膜9可贴设在壳体8的内表面上,或者包覆在电极组件1的外表面上,绝缘膜9可预先折叠成与壳体8相匹配的形状。
在上面给出电池单元整体结构的基础上,下面参考图12所示的第一集流构件5的结构示意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但下面给出的实施例不局限于图12中的特征。
结合图2和图12,集流构件包括导引板51、支撑板52和转接板53。其中,导引板51位于主体部12沿长度方向的侧面,并沿宽度方向延伸,优选地,导引板51的厚度方向平行于长度方向;支撑板52连接在导引板51沿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极耳11连接于支撑板52,支撑板52的高度不小于预设高度,以减小集流构件电阻,防止主体部在使用过程中温升较大;转接板53设在导引板51的顶端并沿主体部12的长度方向朝内侧延伸,转接板53上设有孔,用于安装端子。导引板51上设有加强部,被配置为减小导引板51朝向主体部12一侧的变形量。
本实用新型的该实施例通过在导引板51上设置加强部,可增加导引板51在垂直于电极组件1高度方向的截面弯曲刚度,在极耳11连同支撑板52向内折回后,在通过平板结构向极耳11外侧施加压力时可减小导引板51朝向主体部12方向产生的弯曲变形,防止电极组件1中各极片上涂覆的活性物质受到影响,能够提高电池单元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而且,与在导引板位于极耳沿高度方向的两侧均设置夹持部的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从增加集流构件自身刚度的角度减小变形量,可降低对装配设备的精度要求,并防止在上夹持部所在位置产生应力集中。
如图12所示,导引板51沿宽度方向的两个侧端均设置支撑板52,以通过增加自身结构强度提高与极耳11焊接固定的可靠性,极耳11与支撑板52的外侧面贴合并一起折回。图8为电池单元内部的主视图,图9为沿图8中D-D位置剖切且支撑板52和极耳11未折回的状态图,此时极耳11与支撑板52的外侧面贴合且与导引板51垂直。图10为图8中的D-D剖视图,为支撑板52和极耳11折回后的状态图。可选地,仅在导引板51沿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支撑板52。
参考图12,加强部包括筋条511,筋条511沿高度方向延伸,或者相对于高度方向倾斜延伸,以增加导引板51在垂直于电极组件1高度方向的截面对z轴的惯性矩,从而增加导引板51在垂直于电极组件1高度方向的截面弯曲刚度。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筋条511可达到较优的加强效果,筋条511可采用连续结构或间断结构。除此之外,加强部也可包括多个按预设规则排布的小凸块等。
加强部可包括一个筋条511,或者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筋条511,各个筋条511之间独立设置,各个筋条511可沿竖直方向平行设置,使集流构件在高度方向上的截面弯曲刚度较为均匀,可减小整体弯曲变形量,且加工难度低。如图12所示,导引板51上设有三个沿竖直方向平行设置的筋条511。可选地,各个筋条511也可交错设置,例如横纵交错或者倾斜交错的网格状筋条。
参考图14,例如筋条511等加强部远离电极组件1的一侧相对于导引板51向外凸出。此种结构可减小加强部在朝向电极组件1一侧占用的空间,在不减小主体部能量密度的情况下减小集流构件的变形量。可替代地,加强部也可朝向电极组件1一侧凸出。
图13为集流构件的主视图,图14为图13的E-E剖视图,筋条511靠近电极组件1的一侧相对于导引板51向内凹入。电池单元在工作过程中电解液会产生气体,气体从电极组件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排出后,可顺着筋条511的凹入部分形成的流道流动,并从集流构件的上下位置排出,而且凹入部分还能对从电极组件1两侧排出的气体起到缓存作用,以使电解液中的气体顺利逸出,能够减少电解液中的气泡,防止电池单元产生析锂现象。
如图12所示,加强部在高度方向上覆盖极耳11的高度区域。在图12中,筋条511的顶部高于极耳11顶部,筋条511的底部低于极耳11底部。此种结构能够尽量增加导引板51的截面弯曲刚度,在通过平板结构压平极耳11和支撑板52时,能够尽量减小导引板51朝向主体部12一侧的变形量。
如图12所示,支撑板52包括连接部521和弯曲部522,弯曲部522与导引板51相连并弯曲为弧形,极耳11连接于连接部521,并沿弯曲部522和连接部521的外表面整体回折到导引板51远离主体部12的一侧。此种极耳11向内弯折的结构,电池单元的宽度尺寸取决于主体部12的宽度,由此可减小支撑板52在电极组件1宽度方向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电池单元的宽度尺寸。
仍参考图12,筋条511包括第一筋条,第一筋条在宽度方向上被连接部521覆盖,第一筋条相对于导引板51具有第一凸出高度,弯曲部相对于导引板51具有第三凸出高度,第一凸出高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三凸出高度。此种结构可防止连接部521倾斜上翘,避免集流构件在主体部12沿长度方向的侧面占用额外的空间,便于装入壳体8内,而且也便于在极耳11的外侧面设置绝缘板。
如图12和图14所示,支撑板52设有两个,两个支撑板52分别连接于导引板51沿宽度方向的两端且相对弯折,沿宽度方向,两个支撑板52的连接部521间隔设置。筋条511还包括第二筋条,第一筋条设有两段,两段第一筋条被不同的连接部521覆盖,第二筋条位于两段第一筋条之间,且第二筋条位于两个连接部521的间隔区域内。此种结构可防止第二筋条与连接部521重叠,可减小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第二筋条相对于导引板51具有第二凸出高度,第二凸出高度大于或者等于第一凸出高度。
例如,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一筋条、第二筋条和另一个第一筋条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两个第一筋条的第一凸出高度0≤h1≤2mm,优选地为0.3≤h1≤0.9mm,第二筋条的第二凸出高度0≤h2≤3mm,优选为0.3≤h2≤2mm,第一凸出高度和第二凸出高度在设计时需要同时考虑空间与加强效果。
此种结构将将位于两个支撑板52间隔区域的第二筋条设计为较大的凸出高度,能够尽量增加导引板51在沿宽度方向中间区域的弯曲刚度,从而进一步减小导引板51的变形量,同时也可避免极耳11在弯折后发生倾斜上翘。同时,将支撑板52弯折后覆盖的第一筋条设计为较小的凸出高度,可在保证导引板51弯曲刚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小集流构件在电极组件1侧面占用的尺寸,在电池单元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可增加电极组件的能量密度。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根据负极端子3对应的第一集流构件5和正极端子4对应的第二集流构件6的工作特点,可将第一集流构件5和第二集流构件6设计为不同的结构。
首先给出第一集流构件5可采用的实施例。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单元的俯视图,在沿A-A截面剖切后形成图6所示的剖面图,示意出了第一集流构件5和第二集流构件6的侧面结构。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看出第一集流构件5的具体结构,图7A为图6的B处放大图。电池单元还包括顶盖板2和下绝缘件7,端子设在顶盖板2上,下绝缘件7设在顶盖板2与电极组件1之间。两个集流构件包括位于电极组件1一侧的第一集流构件5,两个端子包括负极端子3,第一集流构件5将所在侧的极耳11与负极端子3连接,第一集流构件5的加强部在高度方向上延伸至下绝缘件7的底面。此种结构能够在保证加强部与下绝缘件7不干涉的情况下,尽量延长例如筋条511等加强部沿高度方向的长度,从而增加集流构件在沿高度方向的整体刚度,最大限度地减小压平极耳11时的变形量。如图11A所示,支撑部52在高度方向上部分覆盖筋条511。
如图7A所示,集流构件还包括夹持部512,夹持部512设在导引板51的底部,且整体朝向远离电极组件1的外侧凸出。为了发挥夹持部512的作用,加强部的底端向下延伸至邻近夹持部512顶端,但是两者之间仍具有预设间隙,夹持部512的底端为自由端并保持凸起高度。在需要对折弯后的极耳11压平时,可在夹持部512与电极组件1之间设置工装进行支撑,以减小压平极耳11时导引板51朝向主体部12的变形量。
具体地,筋条511相对于导引板51所在平面朝向远离电极组件1的一侧凸出形成凸棱,筋条511沿导引板51的高度方向延伸,筋条511顶端向上延伸至下绝缘件7的底面,筋条511底端向下延伸至与夹持部512连接。此种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筋条511沿高度方向的长度,从而增加第一集流构件5在整个高度方向的刚度,最大限度地减小压平极耳11时的变形量。
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长度方向上,夹持部512远离导引板51的表面不高于极耳11折回后远离导引板51的表面。此种结构在设置夹持部512的情况下,也不会额外增加电池单元沿长度方向的尺寸;而且在电极组件1沿长度方向的侧部设置绝缘板时,也能使绝缘板与极耳11贴合,从而增加绝缘可靠性,而且通过增加绝缘板的贴合面积还能使绝缘板安装更牢固。
接下来给出第二集流构件6可采用的实施例。如图7B所示,两个集流构件包括位于电极组件1另一侧的第二集流构件6,两个端子包括正极端子4,第二集流构件6将所在侧的极耳11与正极端子4连接,第二集流构件6还包括散热部54,散热部54设在导引板51位于极耳11上方的区域。由于第二集流构件6与正极端子4对应通常采用铝材料制成,而第一集流构件5与负极端子3对应通常采用铜材料制成,电流沿着第二集流构件6的导引板51向上流动至转接板53时,需要经过弯折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发热量,而铝的散热性能与铜相比较差,通过设置散热部54可加快热量释放,避免第二集流构件6局部区域温度过高而影响电池性能,并提高电池单元工作的安全性。而且,通过设置散热部54,也可起到增加第二集流构件6刚度的效果。
如图15所示,散热部54包括加厚部,加厚部设在导引板51上远离电极组件1的一侧。例如,在加厚部上还可设置散热筋等,以通过增加散热表面的方式进一步优化散热效果。加强部的凸出方向和加厚部的设在导引板51的同一侧,可减小第二集流构件6在长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以提高电池单元的能量密度。
例如,加厚部可采用矩形板状结构,位于导引板51的上部区域,其宽度与导引板51的宽度相适配,以通过增加散热表面积的方式优化散热效果。加厚部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导引板51上,或者加厚部通过折叠的方式形成与导引板51贴合固定。
仍参考图15,第二集流构件6的加强部在高度方向上延伸至散热部54的底面。例如,筋条511的顶端可延伸至邻近加厚部的底部,筋条511的底端延伸至邻近夹持部512。此种结构能够同时兼顾了第二集流构件6的散热及刚度,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基础上,可最大限度地增加筋条511沿高度方向的长度,从而增加第一集流构件5的刚度,减小压平极耳11时的变形量。
如图16所示,弯曲部522具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通槽523和凹槽524中的至少一个,通槽523设在弯曲部522沿高度方向的中间区域,例如采用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矩形槽,由于减小了受力面积,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减小弯曲部522的强度,在折弯时产生的应力更小,而且通槽523的尺寸不宜过小,要保证集流构件的过流要求。凹槽524设在弯曲部522内侧位于通槽523上方和下方区域的至少一处,例如,凹槽为设在弯曲部522内侧的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刻痕,可辅助减弱弯折区域的强度,且对弯折处进行准确定位。图17为此种集流构件的主视图,图18为图17中的F-F剖视图。
此种结构可减小支撑板52在折弯区域的强度,易于将集流构件的支撑板52折回,而且在折回的过程中可尽量避免将折弯区域受到的应力传递到集流构件的其它区域,以保护电极组件1受到机械损伤,提高电池单元内的电化学性能。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改进点的效果,下面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其优点。下面的试验数据针对于两端均设置支撑板52的集流构件的实施例给出。在极耳11和支撑板52折回的过程中,包括预折和终折,预折为将垂直于导引板51的支撑板52向内折回部分角度,终折为将支撑板52继续向内折回到位。在此过程中,通过千分表检测导引板51沿高度方向中间区域的变形量。
在试验中为了单独对比出每一个结构改进的效果,给出四个实验组。其中,Base组在集流构件的导引板51上未设加强部,仅在极耳11的上下方区域分别设置夹持部;A组为在导引板51的外侧面上沿高度方向设置三段筋条511,筋条511延伸至邻近上下夹持部的位置;B组与A组相比,区别为在导引板51的顶部区域的外侧面设置加厚部作为散热部54;C组与A组相比,区别为在支撑板52的折弯区域设置通槽523。下表1示意出了第一集流构件5和第二集流构件6在折回后朝向电极组件1的变形量。
表1集流构件在折回过程中的变形量
从表1可以看出,在Base组的基础上,通过A组增设筋条511可减小两个集流构件中导引板51的变形量;在A组的基础上,通过B组将上夹持部更换为散热部54,可进一步减小变形量;在A组的基础上,通过C组增加通槽523,也可进一步减小变形量。通过比较,增加筋条511对于减小导引板51变形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可以将筋条511、散热部54和通槽523组合设置,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导引板51的变形量;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在筋条511的基础上叠加设置散热部54或通槽523。
下面再通过表2给出通过对多个电池单元进行试验,导引板51变形量的方差。
表2集流构件的导引板51在折回后的变形量标准差
组别 第一集流构件5 第二集流构件6
Base组 0.23 0.34
A组 0.18 0.28
B组 0.05 0.17
C组 0.07 0.16
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对多样本进行试验,在Base组的基础上,通过A组增设筋条511可减小两个集流构件中导引板51变形量的方差;在A组的基础上,通过B组将上夹持部更换为散热部54,可进一步减小变形量的方差;在A组的基础上,通过C组增加通槽523,也可进一步减小变形量的方差。由此,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改进,可使导引板51的变形量较为稳定,可降低对工装夹具的精度要求,可提高批生产的稳定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极组件(1),包括主体部(12)和从所述主体部(12)沿长度方向的端部延伸出的极耳(11);
两个端子,设在所述电极组件(1)顶部;和
两个集流构件,分别将所述主体部(12)两侧的极耳(11)与同侧的所述端子电联接;
其中,所述集流构件包括导引板(51)和支撑板(52),所述导引板(51)位于所述主体部(12)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并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导引板(51)上设有加强部,被配置为减小所述导引板(51)朝向所述主体部(12)一侧的变形;所述支撑板(52)连接在所述导引板(51)沿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所述极耳(11)相对于所述长度方向弯折并连接于所述支撑板(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包括筋条(511),所述筋条(511)沿高度方向延伸,或者相对于所述高度方向倾斜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筋条(511),各个筋条(511)之间独立设置或者交错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靠近所述电极组件(1)的一侧相对于所述导引板(51)向内凹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远离所述电极组件(1)的一侧相对于所述导引板(51)向外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52)包括连接部(521)和弯曲部(522),所述弯曲部(522)与所述导引板(51)相连并弯曲为弧形,所述极耳(11)连接于所述连接部(521)并沿弯曲部(522)的表面整体回折到所述导引板(51)的远离所述主体部(12)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包括筋条(511),所述筋条(511)包括第一筋条,所述第一筋条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被所述连接部(521)覆盖,所述第一筋条相对于所述导引板(51)具有第一凸出高度,所述弯曲部(522)相对于所述导引板(51)具有第三凸出高度,所述第一凸出高度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三凸出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52)设有两个,两个所述支撑板(52)分别连接于所述导引板(51)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且相对弯折,沿所述宽度方向,两个所述支撑板(52)的连接部(521)间隔设置;
所述筋条(511)还包括第二筋条,所述第一筋条设有两段,两段所述第一筋条被两侧的所述连接部(521)覆盖,所述第二筋条位于两段所述第一筋条之间,且所述第二筋条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521)的间隔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筋条相对于所述导引板(51)具有第二凸出高度,所述第二凸出高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凸出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522)具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通槽(523)和凹槽(524)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通槽(523)设在所述弯曲部(522)沿高度方向的中间区域,所述凹槽(524)设在所述弯曲部(522)内侧并位于所述通槽(523)上方和下方区域的至少一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在高度方向上覆盖所述支撑板(52)。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盖板(2)和下绝缘件(7),所述端子设在所述顶盖板(2)上,所述下绝缘件(7)设在所述顶盖板(2)与所述电极组件(1)之间;
所述两个集流构件包括位于所述电极组件(1)一侧的第一集流构件(5),所述两个端子包括负极端子(3),所述第一集流构件(5)将所在侧的极耳(11)与所述负极端子(3)连接,所述第一集流构件(5)的加强部在高度方向上延伸至所述下绝缘件(7)的下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集流构件包括位于所述电极组件(1)一侧的第二集流构件(6),所述两个端子包括正极端子(4),所述第二集流构件(6)将所在侧的极耳(11)与所述正极端子(4)连接,所述第二集流构件(6)还包括散热部(54),所述散热部(54)设在所述导引板(51)位于所述支撑板(52)上方的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构件(6)的加强部在高度方向上延伸至所述散热部(54)的下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构件还包括夹持部(512),所述夹持部(512)设在所述导引板(51)的底部,且整体朝向远离所述电极组件(1)的一侧凸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长度方向,所述夹持部(512)远离所述导引板(51)的表面不高于所述极耳(11)折回后远离所述导引板(51)的表面。
17.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权利要求1~16任一所述的电池单元,各个所述电池单元沿所述宽度方向并排设置。
CN201920573435.3U 2019-04-25 2019-04-25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Active CN2096582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73435.3U CN209658286U (zh) 2019-04-25 2019-04-25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73435.3U CN209658286U (zh) 2019-04-25 2019-04-25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8286U true CN209658286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29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73435.3U Active CN209658286U (zh) 2019-04-25 2019-04-25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58286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64172A (zh) * 2019-04-25 2020-10-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CN113748561A (zh) * 2020-03-18 2021-12-03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CN114865239A (zh) * 2022-04-18 2022-08-05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装配方法及电池用装配工装
CN115241610A (zh) * 2022-05-20 2022-10-25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集流构件、电池单元及电子设备
EP4258399A1 (en) * 2022-04-07 2023-10-11 AESC Japan Ltd. Current collecting member, battery and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64172A (zh) * 2019-04-25 2020-10-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CN113748561A (zh) * 2020-03-18 2021-12-03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CN113748561B (zh) * 2020-03-18 2024-05-10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EP4258399A1 (en) * 2022-04-07 2023-10-11 AESC Japan Ltd. Current collecting member, battery and battery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4865239A (zh) * 2022-04-18 2022-08-05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装配方法及电池用装配工装
CN114865239B (zh) * 2022-04-18 2024-04-09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装配方法及电池用装配工装
CN115241610A (zh) * 2022-05-20 2022-10-25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集流构件、电池单元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658286U (zh)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JP7434350B2 (ja) 電池ユニット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9179232A1 (zh) 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
US20070148542A1 (en) Battery electrode design and a flat stack battery cell design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EP2490278B1 (en) Cells spacer for battery module
CN111106300A (zh) 电池单元电池模组
CN209298235U (zh)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US20100092837A1 (en) Plate-laminated type fuel cell
JP6225928B2 (ja) 二次電池
EP2424008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5977435B (zh) 电池模组极耳焊接装置和方法
CN106486689A (zh) 二次电池
CN209691835U (zh) 二次电池
CN209401762U (zh) 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CN217507589U (zh) 一种叠片电池的连接片、电芯结构及电池
CN217158390U (zh) 电池、电池包和车辆
CN114628864B (zh) 电池、电池包和车辆
CN216015521U (zh) 一种电池
KR100648699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캡 조립체
JP2011065855A (ja) 二次電池の形状
KR20080010148A (ko) 이차 전지
CN209401728U (zh) 二次电池及其集流组件
KR20070090499A (ko) 센터핀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 이차전지
US11784380B2 (en) Battery module
CN217427031U (zh) 一种集流构件及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